“坦率地说,我没有刻意地选择敌人,这是对我的误解。因为我总是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有意无意总是符合了颠覆式创新的原则,这势必让竞争对手、市场里的巨头处于两难境地,非常难受。特别是形成商业模式的颠覆后,它会觉得很难跟进:已有的东西已经成为包袱了,不跟进会出问题,跟进了也会出问题。比如免费杀毒,你说它跟不跟?跟进了就会损失几个亿的收入,还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不跟进就会损失用户。”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2010年,丹·塞诺和索尔·辛格合著的《创业的国度》—书上架热销。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色列还停留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悲惨状况,因此,书里讲述的关于以色列今天的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很惊诧——以色列居然是全世界最会创业的国家,平均每1844人,就有1人创业。截至2011年,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以色列公司多达60家,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以色列每百万国人拥有专利权数排名第四,仅次于瑞典、瑞士和芬兰。这么耀眼的表现,让国际企业看好以色列人的金头脑。微软、英特尔、谷歌、三星和华为,纷纷在此设置研发中心。
11月初,以色列战火燃起的几天前,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欧德宁还冒险去该国拜访,又是合作,又是捐款。用脑力吸引资金,让国民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成长,这是以色列政府最骄傲的地方。
这样一个国度能成为创业王国,最常听见的理由包括犹太人勇于突破创新的胆识魄力,八方受敌、缺乏天然资源所勾起的危机意识。但他们究竟是怎么创新的,危机意识又深到什么程度,没有深入交流和阅读,很难有清晰的把握。
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从以色列回来后大为感叹:“我觉得犹太人的成功很多是跟精神有关的,而不是跟情商有关。我们中国资源太丰富了,市场太大了,很多企业没有这样的忧患意识。
“我和每一个人聊,几乎都有忧患意识。总统佩雷斯说:我们一无所有,如果我们不去创新,我们就没有这个国家了。军方说:我们打不赢,我们就被人家消灭了。普通的以色列人遍及全球经商,赚了钱都会捐给袓国,他们说:因为我不捐,自己的国家就没了,我在别的国家就会被别人追杀。”
翻译软件公司巴比伦的董事长蓝尼尔是典型的以色列创业家:在战火中长大,靠自己的天才创业,没被童年的悲剧打败。以色列没有孤儿院,因为他们没有孤儿。一旦小孩失去双亲,马上就有人领回家抚养。一个基金公司的总裁说,大屠杀之后,他们那代人很多都没有父母,他们也不会再让孩子变成孤儿。对以色列的历史和现状稍微了解的人,也都愿意相信这个解释。
1948年以色列建国。建国后,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使得刚刚成立的年轻的犹太国家一下子面临着两个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第一是打一场争取独立、关乎存亡的战争,并且要吸收大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过来的难民;第二是克服来自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后来为以色列的独立而战死的人数,比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战士还要多。
而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们还得在停滞不前的经济中苦苦挣扎着过日子。什么东西都是定量供应的,配给证券,一周一个鸡蛋,还得排长长的队伍。以色列人当时的平均生活水平,仅相当于美国人19世纪初的水平。直到2012年11月14日,战争仍在继续。
《天下》杂志的记者描述以色列人:热情友善,对外宾彬彬有礼。外人询问哪里有公共电话,每个人都会掏出自己的手机借你,但是对于可能威胁他们的敌人,从来不客气。
对此,以色列创业家明瑟回答道:“全球只剩1300万犹太人,我们当然要保护自己。”
的确,以色列周围局势紧张,同时还缺乏资源。他们每年要花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口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粮食和水也是问题,因为南边大半国土是沙漠,不适合农业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以色列人的防御机制不光是靠船坚炮利,他们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的智库。因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在商业和职场上的组织、规则,都与中国企业大相径庭。他们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做事上,而非职场斗争和潜规则上。英特尔的以色列本土员工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可以到总部去守着高管,苦口婆心地游说、争辩。
周鸿祎做了什么?
商战如战场,但商战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那么,在中国这个只属于巨头的江湖中,周鸿祎和360又该如何求生呢?
2012年12月12日,韩国公司nhn的日本子公司开发的移动即时通信工具line宣布以“连我”之名登陆中国,很巧妙地为自己贴上了“韩国版微信”的标签。这则消息首先出现在一些新闻网站上,无来源,无发布方。几小时后,有人发现在连我官网上,用户条款协议处赫然出现奇虎科技的名字,称奇虎被nhn授权在中国推广连我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再随后,有媒体宣称奇虎360投资了line。
联想到腾讯投资了韩国的另一款移动即时通信kakao,联想到周鸿祎多次对微信表达了艳羡之意,这个消息让人半信半疑。其实line跟微信在功能上还是很不同的,比如免费语音通话服务。微信直到最近一次升级才增加了对讲功能。一时之间,连我实现了零成本的高传播与转发率。
而周鸿祎对合资或投资与否的问题避而不答。
“很多手机产品例如《愤怒的小鸟》进入中国时都选择通过360手机助手首发,line是韩国一款免费打电话、比较适合女性用户的手机软件,这次进入中国也选择与我们合作首发。360手机助手是一个开放的手机应用分发平台,只要是用户欢迎的好产品例如微信,都可以找到下载安装使用。”
“免费打电话”、“适合女性用户”,一秒钟之内就让用户感知卖点,最后再加一句“例如微信”,正如新闻里“韩国版微信”的标签一样,再一次将line与微信勾连起来。这是周鸿祎又一次借力打力的实践,借微信之盛推连我,借连我之新推360手机助手,借连我削弱微信的市场份额。
其实,2012年的两仗——360特供机、360搜索——其产品定位与营销手段上也可圈可点,借人家的火点自己的灯,让对手很是烦躁。
一个人、一家企业,以挑战姿态行走于江湖,必定是要遭遇狙击的。但周鸿祎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路走:必须要颠覆,针对性颠覆。在他看来,互联网行业的空间已被巨头们塞得满满的,而且它们还在不停地寻找机会,后来者要立足,必须用跟它们不一样的打法:“颠覆它们,让它们两难,否则没戏。”
争议一直伴随着周鸿祎,但俗话说:商战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他一直努力将战火控制在产品上,至于对手,他的态度是在商言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该合作时合作。这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系,人家骂他的时候,脑子一热他也回骂,但不记仇,有合作机会一样笑脸相迎。
周鸿祎眼中的对手
他曾挨个儿点评这几年交过手的人。
马化腾。我和马化腾是对手吗?我很尊重他,我研究学习他。3q大战后的马化腾是值得钦佩的。他一是自己反思,二是自己作了许多调整和修改,三是迅速用产品说话,而不是吐口水。3q以后我们也有些诉讼,但诉讼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法律来解决。腾讯也有媒体,但没有对我们口诛笔伐。相反,他们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作开放决定,最后出了微信这么牛的产品。
雷军。小3大战,我觉得那不是打仗,就是一场争论,互相唱和一下。大家都是要把做互联网的理念灌输到手机里。雷军认为手机厂商不能理解互联网,要自己做小米;我认为应该把理念告诉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厂商合作。
马云。2006年我跟阿里是有了冲突,都很气愤,都说了过激的话。但冷静下来后我主动去找了马云,说开了,就好了。他也是一个很有胸怀的人。
李彦宏。很多人认为,我和李彦宏有世仇,其实不是。我在雅虎时没有击败百度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把公司卖给了雅虎,失去了这么一个挑战机会。做企业像在赌博,要敢赌,愿赌服输,输了我就认了,我们再重新积累资本。从雅虎出来后,我和李彦宏也没什么,早期我们一直在合作,但谷歌一走他就认为不需要我们了,跟我们撕毁了合作,该给的钱不给,通过打官司才能把钱拿回来,弄得我们很难受,但我也没对他个人怎么样。
3b大战,我们没有跟百度打口水战。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推了一个我的搜索,我跟百度的产品理念不一样、商业理念不一样。实际上,我导给搜索的流量是自己的:我自己的浏览器,网站的流量原来导给谷歌,现在导给我自己。所以我们10%的搜索市场份额,大部分是从谷歌那里分来的,百度的份额也没有掉多少,但百度的反应过激超出了我的想象。
先是百度自己跳出来,通过第三方代理人,作虚假宣传,说我们的浏览器、软件有问题。这种攻击手法让我很惊讶,我只在和金山这种公司(对战)中遇到过。
我们也没想要干翻百度,它很强大,毕竟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它这些年来处在没有竞争、没有压力、睡觉都能挣钱的状态。李彦宏后来也自己说,整个公司比较懈怠,比较“小资”,缺乏狼性——突然有人起来拿了它的份额,它认为不可能。
腾讯做了七八年搜索也没拿到份额。我曾经问过李彦宏怎么看腾讯做搜索,他说腾讯不是技术公司,他们不懂搜索,对我们没有影响。他们就是这样看竞争的。谷歌也走了,他们会恍惚觉得谷歌是被他们击败的,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然后突然有人半路上杀过来,他们可能对此不能理解。
我觉得李彦宏过激了。谷歌走后,百度一家独大是不正常的,就算遥遥领先也会有一定的竞争。在外力的刺激下,内部会更有执行力,更有创造力。其次,你借着这个机会改善用户体验,很多用户就会转向喜欢你。这都不是什么坏事。不就少挣点儿钱吗?
周鸿祎一直在挑战巨头,但他不会走上神坛,被人仰望,因为被人仰望终有一天也会被人掀翻。
周鸿祎自视为nobody(无名之辈)。他把自己放到低洼处,只是希望避免巨头的自大,从而避免被颠覆的命运。而2012年的搜索破局,肯定不会是他动静最大的一场战斗。
“我目前的重点是无线,花的精力最多。无线互联网在未来几年会颠覆掉有线。我在看无线的搜索和安全是什么样的。”
就算与line有合作,移动通信应用仍然属于他未来才会发力的范畴,看来好戏还在后头。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用户至上,无惧巨头
坦率地说,我没有刻意地选择敌人,这是对我的误解。
我跟很多创业者讲:你脱离替用户解决问题的考虑去做产品,只打口水战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都是“买椟还珠”,他只看到我打口水战的这一面,认为周鸿祎就是靠口水战而无往不胜。这样想,就错了。打口水战是个战术,不是商业的本质。我总是在看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在一个存在巨头的市场里巨头有没有被颠覆的可能。
因为我总是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有意无意总是符合了颠覆式创新的原贝ij,这势必让竞争对手、市场里的巨头处于两难境地,非常难受。特别是形成商业模式的颠覆后,会觉得很难跟进:已有的东西已经成为包旅了,不跟进会出问题,跟进了也会出问题。比如免费杀毒,你说它跟不跟?跟进了就会损失几个亿的收入,还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不跟进就会损失用户。
的确,在这种情况下,巨头的反击会变得无理性,就会选择打口水战。因为他们不能说周鸿祎做的这件事不对,只能对他的个人动机、历史进行攻击,说他是“历史反革命”。这很类似于“文革”中的人斗人,结果给大家一个感觉就是,好像他每次都挑一个对手去打,打口水仗进行炒作。但周鸿祎觉得很冤枉:真的不是这样!
首先,你炒作得再厉害,不能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也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我每次都不是主动骂别人,实在忍不住了我才回骂。我反击最凌厉的手段是用颠覆式竞争,把产品体验或商业模式做到极致,用产品说话。大家都说要找蓝海市场,但在中国互联网界,干什么都躲不过巨头。
说句良心话,聪明人太多了。当你有一个想法时,已经有100人有同样的想法了,10个人已经这么干了,5个人已经干了1年了,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哪有什么蓝海?10年前,这些巨头初创时,三大门户还忙于自身的商业化,没空盯它们,所以它们有成长的空间与机会。
现在的互联网已高度拥挤了,巨头垄断了用户与流量,几万人的队伍还一刻不停地找方向,看美国流行什么,看中国的小团队在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按巨头的游戏规则来做一个类似的东西,就算做得再好、再快也没用。它根本不在乎,它知道你玩不过它。
对于现在的新公司来说,做事情能不撞见巨头吗?有巨头不进入的领域吗?你看古永锵做视频,做到后面最大的竞争对手还不是这几个巨头?做团购、做云存储,都是这种情况。所以,在创业方向上,我鼓励创业者要向苹果学习:非同凡“想”。马云告诉你们,创业初期不要和巨头斗,会死,这其实就是吓唬人。不颠覆,怎么可能会成功,最多只能做巨头的一个外包小团队,包工头。
用柔道战略,去颠覆创新
当然,周鸿祎不是让大家羽翼未丰就去找巨头决斗。就像前文所说的,要遵循柔道战略。要颠覆,更要悄悄地颠覆。一定不能和巨头一样,要寻找差异化的机会。为什么他不去做即时通信?因为他没看到差异化的机会。这次之所以做搜索,正是因为看到了差异化的机会。
有人说搜索能赚钱——能赚钱的多了,不能啥赚钱我去干啥,你做不好非但赚不到钱,反而有麻烦;又有人说我有搜索的情结——我承认我有,但不是说有激情就能干成;还有人说我有搜索的团队与技术——这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有技术的多了,微软都挑战谷歌,成功了吗?
“根本上,我下决心做搜索是看到了做搜索有颠覆的机会。
“我做更干净的、体验更好的搜索,百度跟不跟?跟我,它损失收入,我赌它不舍得放弃1/3的收入(指医疗广告),这对它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但对我来说,这钱我本来就没有挣到,所以无所谓。不跟,总有人想要干净的搜索。大舍大得,能否颠覆在于你是否敢放弃。
“有人说搜狗做了好几年,怎么就没有颠覆百度搜索体验?事实上,搜狗和搜搜都是追求收入太早。他们也放一些广告,和百度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如果只做某些小改良,是追不上百度的。”
乔布斯说非同凡“想”,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巨头的模式就在那里,是人就很容易就受到它的影响,后来者会想:如果它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而周鸿祎向大家传递的颠覆式创新却是:即使它可以,我们也一定不可以。换句话说,在颠覆别人之前要先颠覆自己,先把自己变成光脚的。如果你不愿意放弃,就很难做创新。360当年做杀毒,别人以为他们是“光脚”的,其实他们做卡巴斯基的代理,每年的收入也有1.6亿~1.7亿元。
这个时候别说干掉别人,你还是先干掉自己再说吧。我们和其他杀毒厂商的最大区别就是勇气。
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内容都知道,但在实践上就是需要勇气。
很多公司上市后变成了资本市场的奴隶。过度地取悦资本市场,就会变得特别短视,畏首畏尾。不敢放弃,就意味着你不敢对未来做投资。没有大的格局,可能最后也会丢掉未来。亚马逊早年很长时间被人说是騙子,可它对未来做了很多投资;到今天效果才表现出来。雅虎不对未来投资,它每个季度都要达到华尔街的要求,这个公司最后衰落了。
变成穿鞋的就不好竞争了,所以要保持赤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