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华人首富”李嘉诚 7、只要有钱赚,就是一门好买卖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投资不要自我设限

说到“李嘉诚”三个字,海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他在地产业的卓越贡献,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李嘉诚认为,不能用个人喜好、他人意见对生意加以限制,生意应该是没有边界的。

20世纪60年代,大陆暴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直接影响到近在咫尺的香港,搞得当地人心浮动,许多有钱人士纷纷移民,并抛售了大量的物业。结果,整个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当时,李嘉诚也在房地产市场拥有多处物业。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继续在香港房地产市场投入资金,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有你们追悔莫及的那一天!”于是,他廉价收购了一座又一座的大楼!

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价再度回升,房价上涨。而此时的李嘉诚已经将最初的旧楼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楼和厂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润成倍增长。就这样,李嘉诚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最后成为这次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魄力。

对于商业投资,李嘉诚有过一段深入的剖析。他说:“做生意当然要有所顾忌,但是在选择行业、分析市场的时候,首先要有开放的心胸和视野,不能用个人喜好、他人意见加以限制,只要有钱赚,就是一门好买卖。”

做生意没有边界

1984年,当中国内地市场对港商乃至外资完全空白时,李嘉诚坚信这片土地潜力无穷,毅然决定携百佳和屈臣氏进入中国内地的零售市场,成为首家登陆中国内地的外资零售商。

当时,许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政府开放零售业市场政策心怀疑虑,不敢进发内地市场,而李嘉诚以其独特的眼光在内地开店,比家乐福在华开的第一家门店还早了11年,甚至比红色资本背景的华润进入内地也早了7年。

因此,百佳和屈臣氏分别打入内地,不单首次引入了“超市”、“连锁店”、“个人护理”等这些新名词,同时也成为外资摸索中国零售市场的急先锋。中国加入wto后,内地零售业开放的大势越发不可逆转。担当“掘井人”的李嘉诚,让众多的外资零售商尝到了中国市场的活水。正所谓“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生意。

在港商及外商纷纷在内地投资零售业的同时,畅饮了零售业头啖汤的李嘉诚又将眼光投注到了内地正处于襁褓期的地产业上。

1992年,他通过长安街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高调杀入内地地产界,而当时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建筑在古城中心地区属于违章建筑,将会极大地威胁古都风貌,势压故宫。但李嘉诚以自己的努力证明,他在确保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努力适应了内地的法制与文化,东方广场项目强势登场。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举手投足之类的小事,做生意必须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制度,以及当地人的习惯。因地制宜,正是港商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

创富经 商者无域

为何每走一步棋,李嘉诚都能比别的商家高出一筹?那是因为他一直抱着“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观念。李嘉诚说:“中国有太多的机会,到处是金矿。”时代没有抛弃香港企业家,而仅仅是需要他们转个弯,因为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变革远远没有结束。而在不断的政策开放中,李嘉诚旗下的长实与和黄已经牢牢地在内地站稳脚跟。

(1)做生意要善于借势、造势。

“商者无域”,对市场的理解不能仅从商业角度来考虑,还要照顾到商业之外的因素。一个真正的商人,要善于借势、造势。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公司做事,二流公司做市,一流公司做势。做生意,最聪明的手段就是在市场中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商业的本质就是“营势”、“谋势”。善于谋势的商人,才能执市场之牛耳,花小钱办大事。

(2)善于从市场的“边边角角”捕捉商机。

做生意,商机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诚说过:“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是要求商人善于从市场的边边角角及市场供求的差异中捕捉商机。市场中的“边边角角”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但是这块蛋糕却往往隐藏着极大的机会,这就要求经商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巨大的商机。

(3)善于从市场“供求差异”及对手产品的缺陷中捕捉商机。

做生意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产品销售出去,研究市场供求和竞争对手,从中找出其产品的弱点及营销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公司捕捉商机的有效方法之一。“取竞争者之长,补竞争者之短”,找准市场切入点,开发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取得实现赢利的机会。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