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谋圣张良

第26章 封仇息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个被刘邦恨得咬牙切齿,多次寻找机会要杀掉的人,却意外的获得封侯。张良妙计安天下,使不满者的怨气,顿时烟消云散。

自打侯会游说项羽放还太公、吕后以后,刘邦就立即派人将太公、吕后从军中送入关中,安置在栎阳。因为当时刘项之争,胜败均在瞬息之间,险象环生,命运难测。尤其是他不愿看见吕后,成天幽灵般的转游在自己身旁,弄得戚夫人成天深锁双眉。

刘邦定都关中,从洛阳回到栎阳以后,每隔五日就要去朝拜太公一次。一天,刘邦刚来到太公门口,太公却不象往日那般端坐在堂上,接受儿子的叩拜。只见老态龙钟的老父拿着一把扫帚,诚惶诚恐地在为他清扫道路,而且恭敬地只顾往后倒退。

刘邦大惊,赶忙上前夺过太公手中的扫帚,扶他到堂上就坐。他心中感到极不是滋味,脸上一阵火辣辣地发烧。他愤怒地把家令传来,问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位家令见过皇上,不但没有一点惊慌,而且还振振有辞地说:

“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皇帝虽然也是人子,但却是至高无上的人主。太公虽然是父亲,但却是人臣。怎么能够教人主去朝拜人臣呢?这样皇上还有什么权威可谈呢?因此,是小臣恳求太公劝阻陛下前来朝拜太公的。”

太公也说:“确实是这样,皇帝是天下的人主,怎能为了我而乱了天下的法规呢?”

这一番话说得刘邦哑口无言,他打心眼里不得不承认,家令是对的。

刘邦也觉得自己已在汜水之阳登基为帝,太公却至今没有一个封号,于是他决定选择一个吉日,尊太公为太上皇。

在这之前,田肯曾经向他上书建议过,请他分封同宗子弟为王。于是刘邦便将过去的东阳郡、彰郡、吴郡等淮东五十三县,封堂兄刘贾为荆王。将云门、雁门、代郡 五十县,封宜信侯刘喜为代王。将杨郡、薛郡、郯郡等淮西三十六县,封与少弟文信君刘交为楚王。又将胶东、胶西、临淄、济白、博阳、城阳等齐地七十三县,封 与长子刘肥为齐王。并以曹参为相,确保北方的稳定,把韩信交出的这块地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知为什么缘故,刘邦还有一个哥哥的儿子刘信,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得到封赏。前几天刘信沉不住气了,跑到祖父面前抱怨了一通,让祖父问当了皇帝的叔父,是不是把他给忘记了,或者其中还有什么别的缘故?

刘邦坐下问安后,太公几次欲言又止,刘邦便问:“太公有什么吩咐,就请讲吧!”

太公说:“前些日子,刘贾、刘喜、刘交诸子和长孙刘肥陛下都已封赏,唯独陛下的侄子刘信不见封赏,是不是陛下日理万机,将这件事忘怀了?”

刘邦沉默了一会,摇摇头说:“朕并没有忘记,只是觉得……”

他始终忘不了一件儿时的小事。

还是孩提时代,他叫刘季,也就是老三。在民间有句俗话叫做“么房出老辈子”,一个大家庭中,婆婆和儿媳同时生孩子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因此小叔叔和侄儿之间的年龄悬殊并不是很大的。

有一次,他和侄子正在院子里玩得满头大汗,只见嫂子端了一碗刚熬好的汤出来,把侄子叫了过去,抱进自己的怀里,一勺一勺地吹着让侄儿喝下。

当时他也正饿极了,馋得直咽唾沫。那热腾腾的汤,飘来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他多想嫂子叫他一声,让他也过去尝一口。可是狠心的嫂子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顾一勺一勺地喂着刘信,一直到把一碗汤喝得见了底,才拍着她儿子的屁股说:

“滚,快跟三叔玩去!”

这一羹之怨,竟令他嫉恨终生,所以他迟迟不封侄儿刘信,以报这一羹之仇。

恩恩怨怨,在骨肉同胞中尚且如此,在君臣之间就更加缠夹不清了。

记得还在洛阳南宫时,刘邦正与张良漫步在复道中,这复道是连接宫中楼阁与楼阁之间的空中通道,通过复道的窗檑,可以望见宫中以及洛水之滨的景色。

刘邦与张良凭窗眺望,只见南宫的重重殿宇楼阁,画栋雕梁,宏伟壮观。河水北流,洛水东去,这里倒不失古都气派。

刘邦看见有三三两两的臣子,聚在一起,在悄悄谈论着什么。

他开初并不以为然,只是好奇地随便问问:“这些人聚在一起在谈论什么?”

张良唾口而出:“这是在谋反!”

刘邦以为张良是在开玩笑:“这些臣下会谋反吗?不至于吧!”

他头脑中的谋反,总得要统兵几十万如韩信、彭越之流。如果说他们要谋反还令人可信,而这些小小的将吏们,他们怎么会谋反呢?他们有这个胆量吗?

刘邦并不知道,目前文武朝臣们心浮气躁,形势十分严峻。

“我不是开玩笑的,真的不骗陛下,他们确实在谋反。”

刘邦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这、这怎么可能呢?”

张良说:“怎么不可能呢?请陛下想想,陛下以一位布衣的身份和大家一同起事,如今陛下已经取得了天下,地位已经与往昔不一样了。陛下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 大权,对于过去的亲朋好友,你可以给予大封大赏;对于从前你不满的怨恨的人,你却可以诛杀冷遇,怎么令人不畏惧和猜疑呢?何况城邑和土地只有那么些,立有 战功的人又是那么多,能分封得完吗?有的人恐怕不但得不到封赏,还可能因为过失与私怨而被杀掉,他们能不人心浮动、相聚谋反吗?”

这时刘邦才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他已无心再在复道中观山望水,由张良陪同他走到下榻之处。张良正准备告辞,刘邦把他留了下来。

“子房,这又如何是好呢?”

刘邦深知失去人心的严重性。虽然他已成为天下人主,国之利器掌握在他的手里,他完全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权柄愈大,愈是不可随便玩弄的。项羽由天下无敌到乌江自刎,不是失去人心变成孤家寡人的结果么?

“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张良说。

“有何立竿见影的办法?”刘邦问。

张良想了想,突然反问道:“陛下的臣子当中,你最恨的是谁?”

刘邦脱口而出:“当然是雍齿!”

张良笑了:“陛下至今还不忘他占据丰邑降魏的事么?”

“当然,”刘邦说,“我没有杀他就算不错了!你问这干什么?”

“陛下可以先封雍齿。”

“难道他还成了立头功的人了?”

“不是这个意思。在陛下封赏了无可争议的大功臣之后,可以先封雍齿。于是那些人心浮动者就会说,连陛下最恨的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刘邦点了点头说:“让我再好好想想吧!”

他觉得这样做可能是个好办法,但毕竟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承受不了。

张良告辞了。恩恩怨怨在君臣中尚且如此复杂,在敌我双方的关系中,就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

张良刚出宫,又被刘邦派人追出来请了回去。

“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本来请子房来,还有一个极重要的事,由于谈起谋反的事来,一急就反而忘记了!”

刘邦摒退左右与张良密谈。

“最近,我得到非常可靠的消息,钟离昧确实在韩信那里。由此使我想起了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项羽虽然乌江自刎,楚军虽然已全军覆没,但楚那么多的士兵溃散 了,那么多的将军逃亡了,还有不少人投降到我的名下。过去有句民谚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确实令人堪忧呀!当初为了削弱韩信的兵权,改封齐王为楚王,但 却没有考虑了,韩信到楚去当王,不正如鱼得水吗?子房想到了这一点没有?”

“陛下忧虑得极是!”张良回答说,“如今楚虽亡,陛下一定要让过去楚国的臣民人心安定,切勿让他们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无路可走就要生变,陛下在谷城祭奠项王,就是极好的安抚人心的举措!”

“昨夜夏侯婴悄悄来见我,秘密地告诉了我一个消息,鲁地豪杰朱家来到洛阳去拜见滕公,为季布说情。”

张良倒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

“季布倒是个禀性忠直之人,虽然睢水兵败时,他曾追杀过陛下,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时他身为楚将,能不为楚尽忠吗?如果今天陛下不肯赦免他,给他一条活路,那他就只有跑到南粤去,投奔敌国,为那些想和陛下作对的人效力,这不又多了一个隐患吗?”

“我也想赦免季布,那么子房是否认为,钟离昧也该一同赦免?”

“我以为还是缓一步为好,”张良说,“赦免季布之后,肯定有不少藏匿民间的楚将前来谢罪。这时,如果钟离昧肯露面,说明韩信并不想和他谋反作乱;如仍然藏匿不出,就说明他与韩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样,一下子把刘邦点醒了。

没过多久,皇上就颁布召书赦免了季布,季布也很快就前来谢罪,被授官郎中。

结果钟离昧没有露面,露面的倒是另一个人,这就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兄弟丁公。他也同是楚将,但他与季布恰恰相反,他不是有仇于刘邦,而是有恩于刘邦。那是刘 邦败走彭城的日子,丁公在追杀刘邦时,没有逼之太急,而是有意放了他一马。但刘邦称帝后他没有前去请赏,因为他毕竟是败军之将,怕赏未曾得到,刘邦反以怨 报德,白丢了一颗脑袋。

这次他听说曾结怨于刘邦,而皇上索之甚急的兄长季布,也得到了赦免,并被封为郎中时,他再也沉不住气了。于是他整理好行装,急匆匆地赶到了洛阳,来到南宫奏请面见皇上。

正碰上刘邦上朝议事,刘邦一听说是丁公,知道这位楚将曾放过他一马,心里不禁为之一震,想起张良的献策灵机一动,不正可以借丁公之头,以平息楚臣的积怨么?于是他叫传丁公上殿。

这位丁公正春风得意地走上殿来,没想到刘邦一见他便勃然变色,大声喝道:“给我绑了!”

丁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皇上认错了人,便大声喊道:“陛下,我是在彭城救过陛下的丁公!”

刘邦拍案怒斥道:“朕知道你是丁公!你身为楚臣,不为楚效忠,反而卖楚,就正是你这样的人,才使霸王失去天下的。这种人留着有什么益处?推出去斩了,并诏告天下,不得效法此人!”

可笑丁公,死得不明不白,成了皇上稳定人心的牺牲品。

这对同母异父的兄弟来说,一思一怨却相反一斩一封的消息,传遍天下。确实把项羽过去十万将尉、士卒和大臣心中难平的怒火浇灭了。

这就是策略的力量。

季布与丁公奇异的一封一斩,传到雍齿的耳里,他更加睡不着觉了,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没想到最终还是未能逃出这位儿时哥们儿的手心。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受封赏,只求能保住老命就算万幸了。如今,皇上开始封赏了,一方面分封功臣,一方面就开始诛杀仇怨。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他更 明白刘邦不是一般厌恶他,而是对他深恶痛绝,恨之入骨,岂肯轻饶他,也必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此,近日他已是心如死灰,连后事都安排好了,墓地也都选好 了。

开始,他成天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后来心一横,罢了,现在是刘邦的一统天下,藏无处可藏,逃也无处可逃,要杀就杀吧,反正自己这条命也是从战场上拣来的。当年在丰邑没有能被他杀掉,又侥幸活了这么七、八年。

其实,要论他和刘邦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多少人能和他相比。他们不但是同乡,而且从小就是哥们儿。小时候,他俩的个性都强,互不相让,不过雍齿的个头比刘邦 大,力气也比他大,常常骑在他背上揪着他的耳朵,摁住他的脖子捉弄他,弄得他十分狼狈,不得不哭着向他救饶。想到这些,他颇有得意之感,当年老子不是还揍 过你?别看你今日这般神气!

然而这些毕竟是儿时顽童的淘气,总不能说你当皇帝之后,把儿时和你打架斗殴的光屁股哥们儿全抓来杀头!

雍齿与刘邦结怨甚深,甚至不共戴天,还是刘邦起义反秦之初。那次,沛公引兵杀到薛城,他令雍齿守住丰邑。

谁知刘邦前脚一走,雍齿就易帜投魏,被魏国封侯,替魏国守丰邑。后来刘邦杀回来,雍齿又带领家乡子弟抗拒沛公,使他攻城不下,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到项梁那里借了五千人马,才将丰邑夺回。可惜雍齿逃亡到魏国去了,要是捉住了他,肯定碎尸万段!

这是刘邦毕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仇恨。

有意思的是,后来山不转水转,雍齿又转到刘邦名下来了。他降魏之后,后来又由魏投赵,投奔到张耳名下,张耳与刘邦十分友善。有一次,刘邦请求张耳派兵协助他攻楚时,派来的竟是雍齿。他一见雍齿就火冒三丈,恨不得杀了他,以雪当年丰邑背叛之恨。

还是张良劝阻了他,人家是友军将领,是来援助你的,把他杀了今后谁还来援助你?何况如今楚汉相争,是报那一箭之仇要紧,还是打败项羽要紧?后来在与楚军决 战中,雍齿又屡建战功,胜利之后更不能不明不白地又将人家杀了。反正雍齿自知屁股上有屎,平日躲得远远的,最好别惹恼了刘邦!

雍齿茫然无计,束手无策,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心想,难道我连季布都不如吗?突然,他心里一亮,为何不找张良替自己向刘邦说说呢?

天黑以后,他骑着一匹马出城来到张良的山庄。

张良听何肩禀报雍齿求见,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待客人进来之后见礼坐定,雍齿羡慕地说:

“好一个清静的山庄,我雍齿能在这样的地方,平平安安无疾而终,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张良笑道:“将军放着荣华富贵不享,倒羡慕起这清净无为之地来了!”

“先生差矣!我有何荣华可享?如今我已危在旦夕,望子房救我!”

说完嚎啕痛哭起来,哭得象个小孩一般,哪里还有点将军的威仪。

“将军有何为难之事,不妨直言相告。”

“只因为当年在丰邑,一念之差与皇上积怨甚深。后来虽然我屡立战功,但皇上仍无捐弃前嫌的意思。恐怕哪一天皇上一怒,我将成为刀下之鬼。”

张良说:“当年丰邑投魏,与沛公反目成仇,确实使皇上深恶痛绝,同乡故友实在不该做出这种事情来,人不能见利忘义!”

雍齿痛心疾首地说:“大错已经铸成,又如之奈何!”

张良问道:“那么将军想要我为你做一点什么呢?”

雍齿说:“我决没有脸面请求皇上封赏我,我只有请皇上免我一死,将我革职为民,让我回乡老死田园!”

张良说:“当年为荣华求封侯,不惜背叛故人。今日为免死求还乡,不惜抛官弃爵,将军前后为何判若两人?”

雍齿痛切地说:“我雍齿今生今世,正是为这荣华富贵,弄得我脑袋都难保住了,只求解脱,退隐乡居。”

张良淡淡一笑说:“将军恐怕误解了,这真正淡泊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么?”

雍齿默然。也许他这般利欲熏心的一介武夫,也根本没有听懂张良的话。在他看来,天下扰攘皆往利行,舍此别的还有何价值可言?

张良说:“我可以把将军的话转告皇上,至于皇上如何处置,我就无能为力了。”

“深谢先生!”

雍齿拜谢而去。

隔了几天,皇上请张良到南宫去,上朝之前张良把雍齿夜访的事向他说了。刘邦不以为然地说:

“我们自小在一起,他的脾气我非常了解,得势时趾高气扬,失势时低三下四!不过,正如子房所说的,他现在正对我有用,不然我真想宰了这只连狗都不如的东西!”

张良说:“其实也等于把他宰了,然后烹成羹,让大家都喝上一勺,清热败火!”

说完,刘邦和他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刘邦上朝了,自从上次分封了二十多位通侯之后,又分封过四位刘姓诸王,大家又在等待着新的封赏。这些日子只要上朝,大家都蜂拥而至,即使病了也没有谁愿意告假,生怕错过这一千载良机。“

刘邦看了看鸦雀无声的群臣,他本来要先封雍齿的,突然想起那天去见太公的事,老爷子那付拿着扫帚边扫边后退的样子,实在使他既痛心又尴尬。不过那位家令的说法也很有道理,所以后来赏了他黄金五百斤。于是他首先宣布尊太公为太上皇。

一提起太公,刘邦又想起太公提醒他侄儿刘信的事。他眼前又浮现出嫂子喂侄儿的那一勺勺的汤,他仿佛又闻到那汤飘来的热气腾腾的香味。虽然他如今已经做了皇帝,顿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他一想起当年嫂子一口也不给他尝的羹,仍然觉得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于是他还是勉强宣布了封刘信为羹颉侯,却未分封土地和城邑,而是留在栎阳,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衔。

这刘邦的报复心也真太强了。

这时,刘邦突然厉声叫道:“雍齿!”

雍齿一动不动地站着,一点也没听是在叫他。旁边一位大臣捅了捅他一下,轻声说道:“快,皇上在呼你!”

正在这时,刘邦又发出一声更为严厉的呼叫:“雍齿!”

雍齿象触电般的一掣,赶紧迈步上前,他感到腿肚子在转筋,在发颤。他本来想大声响亮地回答,但发出的声音却分明沙哑而又干涩,还带着轻微的颤音:

“臣在!”

刘邦的声音从来没有这般冰冷过:“你——知罪否?”

他本来要在群臣面前装出一付宽容大度的样子,但当他一念到“雍齿”二字时,顿时从心里涌起一阵厌恶与仇恨,脸色立刻变得阴沉而冷酷,他真担心自己压抑不住,一声怒吼把这家伙推出去斩了。

张良也担心刘邦反复无常,如果意气用事把他杀了,会激起意想不到的后果来。

雍齿早已吓得灵魂出窍,他一听见皇上问他“知罪否?”就知道刘邦要给他算旧账了,今日必死无疑了。心里一横干脆回答:

“自张耳派臣领兵来助陛下灭楚,大小征战从未怯阵,斩杀、俘获楚军士卒甚多,不知臣罪从何来?”

刘邦气极了,你还敢不认账?便毫不留情面地揭他的老底:“雍齿,丰邑背我降魏算不算罪恶?”

“陛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象季布当年攻击陛下,今日仍为陛下所用,难道臣还不如一个季布么?”

刘邦的情绪缓和过来,本来不过是想吓唬他一下,不必把事情弄僵,更何况还是儿时的伙伴,便转而含笑问道:“你求朕有何封赏?”

这一问反倒让雍齿满腹委屈地失声痛哭起来:“臣身犯不赦之罪,哪里还敢向皇上求封赏?只求皇上准臣革职还乡就算万幸了!”

刘邦表现出一派宽容大度地开怀大笑起来:“这么大把年纪了,还哭什么?你雍齿虽然曾有负于朕,但朕却以德报怨,仍封你为益州的什方侯!”

雍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赶紧叩谢皇上。

刘邦又当着群臣的面,催促丞相、御史加紧定功行封,不得有误。

散朝以后,群臣走出南宫,一个个脸上泛起笑容,心里踏实多了。

张良乘车回家,突然从后驰来一辆高车驷马,只听见驭者高声喝道:“闪开!什方侯驾到!”

马车驶过时,张良掉过头来,看见雍齿正襟危坐,凛不可犯的样子,心里骂道:

“无耻小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