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吴三桂大传(6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三桂追击永历,已到了边界尽头,鉴于磨盘山的教训,不敢穷追。二月三十日,吴三桂与诸将帅自云南西部中缅边界经由永昌、大理、姚安等地胜利班师。

在三桂返回昆明途中,溃散在云南的永历旧部纷纷投降。三月十一日,行经姚安时,永历东阁大学主张佐辰、户部尚书龚彝、兵部尚书孙顺、侍郎万年策、都察院钱邦芑等一批官员159人,先后降清。【《庭闻录》,卷3;参见《爝火录》,卷29,933~934页。】同时,他选用了部分降官任职,命王在极为金仓守道、卢桂生为大理府知府、倪巽生为姚安知府、米聪为顺宁知府。

二十三日,三桂与各将帅及其所部回到昆明,从而结束了这次为时一年的军事行动,以南明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云南是南明永历政权的根据地,苦心经营了十余年,实力较为雄厚,对三桂的征剿做了比较顽强的抵抗。这个政权同已灭亡的弘光、隆武政权一样腐败,内部的不断党争和相互倾轧,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而在三桂等强兵猛将的进攻面前,总是惊慌失措,没有作拼死的抵抗,加之指挥失误,招致军事上一败涂地。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竟把云南全盘丢掉,最后连安身之地也化为乌有,被迫投到缅甸避难。

吴三桂自1644年降清,从东北一直打到云南边陲,驰骋中国南北大地,历15年之久。他立下的不世之功,已填满了清朝为他准备记功的功劳簿。清朝廷肯定不会亏待他,将用更高的赏格来酬谢他!

七、留镇云南

吴三桂、多尼、赵布泰三路大军,从北至南,横行云贵,以破竹之势,扫荡南明永历政权,击败其十万之众,把它撵得东奔西逃,以至无立足之地,最终逐出中国境内。吴三桂在云贵的胜利,对清朝具有重大意义。永历政权在云贵割据十余年,有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刘文秀等一大批猛将和久经战阵的农民军余部的扶持,实力相当雄厚。他们以云贵为基地,联络四川、湖南,威胁山陕。李定国曾试图打破两广的阻隔,欲与沿海的郑成功联成一气,如此举成功,就会造成相当时期内的东南、西南与南方等地区跟清朝的对峙,清朝也就难以实现它一统天下的政治目标。局势的变化,并没有使南明如愿以偿。

尽管李定国对两广的多次努力归于失败,却保住了对云贵的牢牢控制。而在四川,也保有川东与川南的地盘。在三桂进川的前后,清军曾与农民军余部、南明展开了激烈争夺,付出了很大代价。朝廷对此不能不有所忧虑。它忧在永历政权的存在,不仅阻碍它的统一,从长远看来,势必会危及它已得到的胜利。因此,世祖和他的诸臣在决定对云贵用兵时,不惜厚集兵力,投入一切财力、物力,务收一劳永逸之效。

三桂等人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仅以整整一年的艰苦作战,以完全的胜利实现了朝廷的衷心之愿,最终把云贵置于它的统治之下,从而彻底解除了它的“南顾之忧”,使它刚刚建立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时,除了东南沿海厦门、漳州等地区尚控制在郑成功之手,整个大陆基本实现了新的一统局面。因此,“滇黔底定,率士同欢”。朝廷视此为国家一大喜事,群臣要求,“所有祭宣示典礼,应如仪举行”。世祖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对此批示道:“祭告典礼著察例具奏。大兵开服滇黔,业成一统,皆赖上天眷命,太祖太宗功得贻庥,非朕德威所能自致,何敢居功!”他不敢居功,便取消“宣捷表贺”等典礼【《清世祖实录》,卷123,11页。】,指示可祭告天地、太庙、社稷。此典礼在九月举行。【《清世祖实录》,卷127,3页。】清朝的这番举动,足以说明它对云贵何等重视!

此次用兵云贵,虽说三路进军,三桂亲自指挥的一路军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向云南推进时,三桂一路领先,承受了主要战场的作战任务,同李定国的精锐展开激战,冲锋陷阵,独得头功。朝廷给赏,自然不在话下。但朝廷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对云贵的占领,加强对这两省的管理。所以,云贵一经克捷,立即选任大吏任职。

顺治十六年正月,世祖指示吏部:“云贵地方初辟,节制弹压,亟需总督重臣。贵州巡抚赵廷臣,久历疆,堪胜此任,著升云贵总督,其贵州巡抚员缺,著以山西按察使卞三元升补。应加职衔,尔部酌议具奏。”【《清世祖实录》,卷128,4页。】

世祖亲自点了名,吏部只能“遵旨”照办。过了几天,吏部回奏:赵廷臣原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职衔,现应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云贵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卞三元应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吏部完全是照皇帝的旨意拟的决定,当即得到世祖批准。【《清世祖实录》,卷123,12页。】

二月间,提升广西浔州府同知曹士奇为贵州布政史司参议,分守贵宁道;提升分巡苍梧道佥事李本晟为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使事。【《清世祖实录》,卷123,21页。】

新的任命,很快轮到了吴三桂。此事是由经略洪承畴提出来的。在吴三桂三路大军夺取云南已成定局时,他亲自从贵阳赴昆明,察看形势,立即向朝廷请示:云南山川险峻,幅员辽阔,非内地可比。请命议政王贝勒大臣密议:三路大兵作何分留驻守?贵州中路汉兵、广西汉兵,作何分布安设?在另份奏疏中,又说:云南同贵州相比,“尤为险远,土司种类甚多,治之非易”,所以,元朝用亲王坐镇,明朝以黔国公沐英世守。他要求议政王贝勒大臣“为久长计,苗(吴)兵驻镇,俾边疆永赖辑宁”【《贰臣传·洪承畴传》】。兵部讨论了此事,议决:应留拨大帅官兵镇守云南。事关重大,请世祖作出裁决。世祖命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他们提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已故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联继茂三藩,应移一王驻镇云南。在云贵收复后,汉中已属内地,兼有四川阻隔,不必派藩王驻防。应移一王分镇粤东(广东)、一王分镇蜀中(四川)。三位藩王驻何地,“恭候上裁”。

议政王大臣会议没有明确提出三王各应驻何地,但倾向性意见已属明显。尚可喜与耿继茂已驻广东,家口随带。以两王能力而论,显然尚氏为高。广东地处南疆,临海,与郑氏势力相近,必有一能力强的藩王驻守,无须考虑,应推尚可喜镇守广东为宜。三桂与耿继茂,无论从能力、资望,两者都不能相提并论。洪承畴和廷臣都强调云南地方辽阔,情况复杂,而且永历还在边界外,李定国尚隐蔽在云南山林之中,仍是一大隐患。显然,镇守云南,非三桂莫属。三桂南征云贵时,已将家口随军搬迁,这预示着他不再回汉中。至于四川,有云贵为保障,已属内地,朝廷不以为扰,由耿继茂镇守也成自然之事。

顺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这天恰好是三桂率师回到昆明,而世祖在北京作出决定:命三桂驻镇云南、尚可喜驻镇广东、耿继茂镇守四川。【《清世祖实录》,卷124,14~15页。】关于继茂的驻镇地又有几次改变。到十二月,改命移镇广西。【《清世祖实录》,卷130,16页。】次年(顺治十七年)七月,世祖突然下令:耿继茂“停赴广西,率领全标官兵并家口,移驻福建”。【《清世祖实录》,卷138,14页。】吴、尚、耿三藩驻镇地就这样确定下来。

吴三桂是否愿意留镇在遥远的天涯之地——云南,无法揣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离开辽东家乡时还是一个刚满三十岁的青年人,到此时已在外奔波十五年,论年龄,也已四十五岁,大概不愿再回到那经战争残破而荒凉的关东,他已过惯了南方的生活。还有一点也可以肯定,三桂明白,朝廷把一个新辟的大省交他镇守,是对他的器重与信任。跟尚可喜相比,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很多方面得到更多的优待;跟继茂相比,虽同是王爵,更占有明显的优势。何况论年龄与资望更在三桂之下,不过驻四川罢了。所以,比较之下,三桂驻云南,从心里不该有异议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