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吴三桂大传(94)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折尔肯等钦差出发后,圣祖很快确定了云贵督抚提督人选。九月一日,调宁夏总兵官桑额出任云南提督。四日,下令调陕西总督鄂善为云南总督。【《清圣祖实录》,卷43,11页载:“调陕西提督桑峨为云南提督”;《平定三逆方略》,卷1,13页载:“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军务”。两书所记,略有不同。今从《实录》】此为善后之策,弥补吴藩撤后的空缺,避免造成已稳定的局势重新动荡。后因三桂起兵,鄂善与桑额均未到任。另外,圣祖特批三藩官兵启程前,每人预发六个月俸饷,以示关怀。【《平定三逆方略》,卷1,16页。】

圣祖对三藩同撤问题,已作了方方面面的指示,考虑得颇周密,措施也无不当。各部衙门和有关官员都奉明旨积极照办。可是,圣祖和廷臣们却没料到三桂和他的谋士正加紧策划起兵抗拒撤藩……

圣祖撤藩,触动并损害了三藩的根本利益,其中,三桂受到损害最大,圣祖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持爱新觉罗氏的一统天下,不能不牺牲三藩的利益而在所不惜。三桂的利益受到触动,他是很不甘心的。他的属下抵触情绪是很大的。所以,撤藩令一下,“全藩震动”,人心沸扬,【《四王合传·吴三桂传》】三桂“反谋益急”。开始,三桂对朝廷抱有不满的情绪,顾影自怜,自感年迈,无所作为,还没有决心起兵抗拒。但他周围的一群核心人物,无论如何也不能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而且撤藩触发了民族感情,本来已渐泯没的反满思想由此而死灰复燃了。他们感到满族统治者不可信,撤藩是对汉族士大夫阶层的一次打击。一种民族的压抑感,自然地勾起人们对故明的怀恋,对清朝厌恶甚至痛恨,因而对撤藩问题持强硬立场。三桂的侄儿、女婿纷纷向他进言:“王威望,兵势举世第一,戎衣一举,天下震动!只要把世子(指吴应熊)世孙(指吴世霖)想法从北京弄回来,可与清朝划地讲和。这就是汉高祖(刘邦)‘分羹之计’也。如果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平滇始末》,1页。】

三桂闻听此言,心中疑惑不决。他反复权衡利害,想不出万全之策。既要做忠臣,又要保住在云南的权势,已属不可能。如果撤到辽东,失去兵权,真像他的侄、婿说的那样,有朝一日,朝廷会以任何借口把他斩草除根,那时手无缚鸡之力,岂不是白白送死!他一想到这里,不由得全身不寒而栗!他发觉自己的思想正向与朝廷武力对抗的可怕道路上急速滑去。他感到除了走这条路,再无他路可走。

这时,还有一事使他不能立即下决心,这就是他的长子吴应熊和长孙吴世霖尚在北京,掌握在朝廷手中。他如起兵,他们将有杀身之祸,吴氏岂不是断了根!三桂的夫人张氏为此劝阻他不要谋反。三桂不由得老泪纵横,向胡国柱哭诉说:“只恨应熊还在北京,怎么办?”胡国柱建议,秘派人至京,把长子与长孙一并搬取来云南。三桂说,等他们回到云南后再议。

三桂派心腹李恕、张镳赴京召还吴应熊。【关于派人回京召应熊事,《平吴录》说派去的人叫鲁虾,《庭闻录》则说李恕、张镳二人,今从之。】

吴应熊的志趣和想法正好与父亲相反,他想“终守臣节,保全禄位”,反对父亲起兵。平时,他曾不止一次地规劝父亲谨守臣节,不可妄为,以免引起朝廷疑忌。康熙十一年,三桂六十寿辰,有一个姓黄的赴昆明祝寿。应熊怕他游说父亲蓄逆谋,特派人前去阻拦。行至镇远,遇到了他,告诉他不要去昆明。三桂闻听此事,也不让他来,这位姓黄的只好回去了。显见三桂还是听信儿子的劝告的。但事到如今,他不能再听从儿子的话了。应熊知道父亲下决心以武力抗拒撤藩,已无可挽回,自己是否去云南,徘徊不定。他舍不得丢掉禄位,不忍心背着妻子去云南,只是天天暗暗哭泣。李恕与张镳见应熊无意南下,时间紧迫,不允许他久等下去,便密带了应熊的庶子吴世璠匆匆奔回云南。据《平滇始末》记:吴世璠是被“设谋隐匿,顾乳媪窃载至滇”。

吴世璠安然回到昆明,三桂稍得安慰,开始考虑起兵。他估量了全国的形势,对比了双方力量,以为自己的才武天下无二,他所据有的云南,“地险财富”,他的亲军和各镇的将卒都是“百战之锐”,一向得到他们的拼死搏战,在外省还有他培植的党羽,如起兵,他们会“无不从命”。自开国以来,三十年间,朝中诸宿将多半去世,健在的人为数很少,没有一个敢和他相匹敌的,而且圣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不足担当大事。客观条件对他有利,他自感胸有成算。【《庭闻录》,卷4,14页。】

三桂的侄、婿建议他再跟老谋深算的方光琛筹划。平时,三桂待他甚厚,每有余暇,他们就在一起校射、评论世务,很是融洽。三桂第一次找他时,没有明说起兵;第二次谈话,才说出自己的意见。方仍然沉静地没露自己的看法。至第三次,天刚亮,方还没起床,三桂又登门征求大计。方见三桂反意已决,这才起来,慷慨陈述,指出福建、广东、湖北、河北、山西、四川等省,可传檄而定,其余战胜攻取,易如反掌!三桂细听他对形势的分析,顿时兴奋异常,欢欣鼓舞,密任命他为学士中书给事,将他安排在自己跟前,赞划大计。【《平滇始末》,2页。】三桂决计起兵。

九月七日,折尔肯一行抵达昆明东的归化寺。庄民们请命,要求留三桂于云南。折尔肯大怒:“吴王自请移家,你们谁敢说保留!”他命有司逮捕为首的人。【《庭闻录》,卷4,15页。】这些庄民是否受三桂指使,给朝廷施加压力,不得而知。但他们的请愿,至少说,是符合三桂的愿望的。三桂恐藩下将士思想准备不足,不敢仓促行事,不得不容忍钦差大臣发号施令。于是,他明面上恭恭敬敬地拜受朝廷的撤藩诏令,但暗中加紧策划。

吴三桂跟夏国相、胡国柱、吴应期等曾设计两种起兵的方案。一是在云南就地起事;一是在搬迁途中,“至中原,据腹心,以制指臂,长驱北向,可以逞志”【《四王合传·吴三桂传》】。前一方案,以云南为根本,可进,可守;不足的是,从云南往北进攻,至北京,尚待时日,肯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艰苦作战,才能达到目的。如北方起兵响应,可补其不足。后一个方案,行至中原起兵,占据腹心,一举可至北京,较易成功。但将云南交出,失去根本,倘事有不测,进退失据,将陷入危险境地。还有,家属随带,途中不易安置,一经起兵,就要打仗,家属就成为很大的负担。比较之下,以前一方案较为稳妥。【《四王合传》载,三桂率部北迁,行数日后,始举兵叛清。考《庭闻录》、《平滇始末》、《平吴录》及清官方史书,如《清圣祖实录》等书,皆记其起兵是在云南,即未出昆明,较为准确。】事实上,欲行至中途起兵,实为三桂之一策,但没能实行。

大计已定,三桂的主要将领已得到等待起兵的命令,还要激励下属将士与他同叛。一天,他设大宴,大会诸将。酒过三巡,三桂起身讲话,先叹了一口气,说:“老夫与诸君共事垂三十年,今四海升平,我辈已无所用了。我们将远行,不知圣意如何打算,今天与各位尽欢,叙故旧之情,不知异日能否再相见?……”说到这里,三桂说不下去了,却引动诸将的感情突变,都忍不住哭了起来,顷刻宴会上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三桂的话,引起了诸将的共鸣,他们感到自己的命运同三桂已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表示一切惟三桂之命是从!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