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1860—1937)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出版于1904年。
巴里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织布工人的家庭,1882年毕业于一爱一丁堡大学,任过编辑,1885年迁居伦敦,从事新闻主笔工作,并开始创作小说。巴里早年一爱一好戏剧,1897年,他把他的畅销作品、长篇小说《小牧师》改编成剧本上演获得成功,此后,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戏剧。1928年巴里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受聘为一爱一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之所以赢得了各国大小读者的次心,原因在于巴里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作家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讴歌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在永无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一性一的热情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