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2.8 《贞观政要》:以人为镜明得失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贞观政要其书】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397个“帝”和162个“王”,在这些帝王之中,真正算得上宽容虚心、勤政爱民、以德服人的皇帝不多,但是唐太宗是公认的一个。虽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煜,书画不如赵佶,谋略不如诸葛亮,用兵不如孙武,但他是个成功的领袖。因为他有一颗作为普通人的虚心好学、善于听取意见的心。

《贞观政要》是一本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的书,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名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解读:照铜镜可以整理自己的穿着,借鉴古人的历史可以知道兴亡成败的道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我没有了宝贵的镜子。”正是因为有众多的“镜子”,唐太宗才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帝王。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解读:想要使天下安定,先要保持自身的正直。唐太宗身为一国之君,懂得从自己为人处世出发来治理国家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领导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想要赢得朋友的尊敬和信赖,也要从自己的身上找方法,问问自己是否值得别人尊敬和信赖。

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解读:打江山的困难已经成为过去了,守江山的困难,我今后还 要和众位大臣一起慎重地考虑。很多人打下了江山,还 没有稳固基业,就急于享乐。其实,要守好自己的成绩,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解读:在潜移默化中,以无为来治天下,这才是上上的德。“无为”,就是不建宫殿,不选秀女,不搞铺张浪费,不举行盛大的政治活动。在这种自然淳朴的政治中,帮助人民恢复平常的生活,这是历代君王很少办到的事情。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读:我(魏征)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先要让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不枯竭,先要让它的源头通畅;想要国家安宁,先要行善积德。不要将目光紧锁在结果上,而要学会看到产生结果的原因,从原因上去努力。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解读:对朝廷的埋怨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是老百姓的心声,就要怀着敬畏的心听取。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明君不能落到被水淹没的时候再后悔。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解读: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引发的,小事上不慎重,成了大事情就不好挽救了。要想避免大的麻烦,就要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细节之中有魔鬼”,小妖还 好对付,大魔就难收拾了。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解读:一个人想要看清楚自己的容貌,就要找一面明亮的镜子。在哈哈镜中是看不出真实的样子的,在没有原则的人身上,看不出自己的不足,只有和那些优秀的人比较,才能看到自身的潜力。

【贞观政要故事】

以孝治天下

房玄龄生母早逝,他对继母也十分孝顺。据史书记载,当他的继母生病,请医诊视,必定拜迎流泪。丁忧期间,为继母哀伤过度,身体消瘦,像一把干柴。太宗为了奖励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宽慰,并且赠送了许多礼物。

还 有一次,有个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门做看守。吃饭时,他总是把肉留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拿回家侍奉母亲。”太宗听说后感叹说:“仁孝的天性,哪分什么华人、夷人?”于是赐给他御马一匹,并诏令供给他母亲肉食。唐太宗把孝作为治身的根本,极力推崇,使社会风气变得更淳朴。

虚心使人进步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我克己奉公,一心一意治理朝政,仰慕前代圣贤,并努力效仿他们。将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立功业、为民谋利这四个方面,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我经常用它们来自勉。可是,人常常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我所说的这几件事,做得好还 是不好。”魏征回答道:“德、仁、功、利陛下都能做得到。对内平定祸乱,对外攘除戎狄,是陛下所建的功;安顿百姓,使其各有生计,是陛下所积的利。这么说来,功与利所占居多,只有德与仁,还 须陛下自强不息,躬行实践,一定可以达到。”

唐太宗以先贤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直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仁君明君。唐太宗不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见贤思齐,在治理国家上,他也常常拿自己和前代的君王作比较。他说八百年的周朝和经历二世而亡的秦朝之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领导者是否为自己的子民着想。秦朝纵情声色,横征暴敛,所以瞬间倒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