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浪漫诗神歌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 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 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 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 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 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 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 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 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 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 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 为,深感孤独寂寞。而他视之为人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并寄以全部热情和无限崇拜的绿蒂,竟也逃脱不了平庸之气,顺从封建礼俗而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爱 情。这一切都使维持深感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无限的感伤、愤懑和绝望之中,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杀的方式与那个“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 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这位青衫黄裤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绪正是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的最为准确的体现,故而小说一出,顿时激起了 巨大的共鸣,一股“维特热”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从维特的服饰到维特的自杀,一时间摹仿成风,以至为了杜绝不良后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时加上一节序 诗,劝青年们“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后尘”。这部书信体小说使无数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7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 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这两部作品为歌德赢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使他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 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 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 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 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 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