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帕尔梅被杀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个国家叫瑞典,风景如画,国富民泰,是发达国家中社会秩序最安定的国家之一。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金,就是由这里颁发的。

然而,就在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件。

1986 年2 月28 日深夜,这是一个和往日一样宁静的夜晚。11 点多钟,格兰德电影院的新影片《莫扎特兄弟》首映场散场了。瑞典首相帕尔梅和夫人,和观众们一道走出电影院。同时观看电影的瑞典白领工会领导人罗森格夫妇,和首相夫妇道别后乘车走了。首相的儿子马尔腾和他的女友也同父母互道晚安后走了。帕尔梅首相夫妇跟往常一样没带保镖,也没乘车,老夫妇俩像一对恋人,手挽手漫步朝家里走去。这是多年的老习惯了,他俩常在节假日里或去逛逛商场,或在街头散步,从来不要保镖跟随。首相常在电视里露面,市民们都认得他,迎面碰上时,都会给他一个注目礼。

帕尔梅夫妇经过几个街区,踏上了斯韦亚瓦根大街。这条大街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区的几条大道之一。突然,从黑暗处闪出一个人影,那人在距离他们几米远的地方,砰!砰!连开了两槍。帕尔梅夫妇随即倒地,凶手立刻消失在夜色中。当时是深夜11 点30 分。

正好刚刚有一辆出租汽车路过这里,司机听到槍声,立刻停了车。司机名叫代尔斯博恩,他发现首相倒在人行道上的雪地里,周围是一滩鲜血。他立刻通过车上的报话器,向警方报了案,并向医院要了救护车。另一辆过路车上的两名17 岁的女孩子听到槍声,也跳下车来。她俩看到遇害者呼吸微弱,就给他按摩心脏。三四分钟后,警车和救护车相继赶到。

帕尔梅夫妇被送进了附近的萨巴茨贝里医院。帕尔梅的胸部和下腹部两处中弹;首相夫人莉斯贝特是被子弹擦过背部而受了轻伤。30 分钟后,帕尔梅因一颗9 毫米的子弹穿透了胸膛,心脏边上的一根主动脉被打断,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停止了呼吸。终年59 岁。

噩耗传出,人们几乎不敢相信,在瑞典这样平静、安宁的社会里,竟会发生谋杀政府领导人的恶性事件。

帕尔梅首相遇刺殉难,使瑞典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首相的门前,群众排着长队,表达深切的哀悼。在帕尔梅遇刺的现场,人们川流不息地献上一束束鲜花,有的献上一盏长明灯,有的则合家围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瑞典人民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和传统,自发地举行各种各样的悼念活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人群在帕尔梅生前和经常讲演和活动的地方举行火炬晚会,悼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悼念活动持续了半个多月,到3 月15 日葬礼时达到了高潮。政府官员、各党派领袖和各阶层人士,以及帕尔梅亲属和生前好友1000 多人参加了葬礼。瑞典官方还及时作出决定:成立帕尔梅纪念基金会,并把地铁街改为奥洛夫·帕尔梅大街。

葬礼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蓝厅举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打破惯例,第一次参加了本国首相的葬礼,并发表了沉痛的讲话。他说,瑞典失去了“一个大家都听从的声音、一个热情地公开反对暴力和压迫的声音”。

全世界132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帕尔梅的隆重葬礼。其中有法国总统密特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西德总理科尔、印度总理拉·甘地等23 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葬礼之后,在灵柩移往阿道夫·弗雷德克教堂时,灵车通过的道路两旁聚集着数万市民。教堂距帕尔梅遇刺的地方只有一箭之地。市民们忘记了严寒,自动地站在冰雪覆盖的街道两旁,手持一朵洁白的小花,挥泪默默地为帕尔梅送葬。夜间,成千上万的市民穿着黑丧服,顶着寒风,络绎不绝地来到墓地,向帕尔梅致以最后的敬意。他们都是自发地前来的,凭吊的队伍一直到天亮不绝。

那么,是什么人要把瑞典人民爱戴的首相杀害呢?案情扑朔迷离。现在,我们这个故事就先从帕尔梅生命的最后一天谈起吧——1986 年2 月28 日,星期五。瑞典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星期五就是一周最后一个工作日。

早晨,帕尔梅前去瑞典皇家网球馆,同他20 多年的老友、瑞典投资银行行长哈里·沙因打了一场网球。

8 点55 分,他像往常那样,准时进入办公室。他坐下来,看了看办公桌上的日程记事簿,发现到下星期一以前,他没有什么重大外事活动,于是他便让警卫人员和助手们回家度周未去了。

警卫人员和助手们走后,帕尔梅审阅了一些特批的文件,签署了一项瑞典同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希腊和坦桑尼亚联合发表的六国声明。这项声明呼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举行下次首脑会议之前暂时停止进行地下核试验。

尔后,帕尔梅在办公室接见了当地一家工会报纸记者英格瓦·约格贝尔格,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帕尔梅显得非常轻松,兴致极高,在谈到世界形势时,他满怀信心地对约格贝尔格说:“今年是实现和平大有可能的一年。”这位记者在为坐在窗前的帕尔梅拍照时,半开玩笑地说:“坐在窗前不危险吗?”帕尔梅望了望窗外,不在乎地回答说:“谁也不知道窗外会有什么危险。”

帕尔梅一家早在20 多年前,就在波罗的海的费罗群岛上租了一幢别墅,他常带着他的三个孩子到那里休假或度周末。但是这一天,帕尔梅一家没有像往常那样,前往费罗岛。晚饭后,帕尔梅决定同妻子一道去看电影。晚上8 点40 分,他们离家,乘坐地铁前往格兰德电影院。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为首相留在人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项活动。

斯德哥尔摩市警察局接到报警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警察们发现是首相帕尔梅被槍击中,感到事情非常严重。他们在把帕尔梅夫妇送往医院的同时,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向警察总部作了报告。首都警察分头行动起来,封锁出事现场周围的一些区街,控制了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要冲,严格检查过往旅客。正在外地度假的斯德哥尔摩市警察局长汉斯·霍尔默,不到4 小时就赶回首都,连夜分析案情。

从现场检查情况看,刺客很可能是一名老练的职业杀手。整个作案过程只用了几十秒钟,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唯一的罪证就是两颗直径为9 毫米的穿甲子弹。警察在瑞典的武器库中还没有发现这一型号的子弹。他们只好把子弹送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和联邦德国侦探机构鉴定。

据首相夫人莉斯贝特回忆,当她听到第一声槍响时,还以为是小孩在放鞭炮,她回过头来时,第二槍也接着响了。她在慌乱中没来得及看清刺客的面容。

第一个目击者,出租汽车司机代尔斯博恩提供的情况是,当他听到槍声时,曾看到开槍者跑向几百米外停着的一辆大众牌“帕萨特”型蓝色小轿车,车上似乎还坐着一个人。凶手上车后,车子立即开走了。他看到了车牌号,但没有记全。另两名听到槍声的女孩子说,她们看到凶手身高约1.8 米左右,年龄约30 多岁,身穿一件深色的长大衣,头戴一顶带帽沿的帽子。但是没有看清面容。

还有一位22 岁的女画家提供了一条线索。她说那天晚上出事时,她正沿着内加尔但胡同,朝斯韦亚瓦根大街走去,同一个跑来的男人相遇。她还根据回忆画下了一张据认为是凶手的头像。瑞典警方请了两名德国专家,在对这幅头像进行修改和鉴定以后,于3 月6 日公布于众。从画面上看,嫌疑犯的特征是:长脸型、黑头发、高鼻子、黑眼珠、深眼窝,年龄约32—33 岁,样子像是中东人或拉丁美洲人。

警方从全国调集了300 名警察,根据已有线索进行搜捕工作。他们还检查一切行迹可疑的人,对各种恐怖组织严加注意。侦察机构的领导也进行了改组,充实了有办案经验的人员。警方通过电视台播放了凶手的肖橡,将绘制的凶手肖像广为散发,并发出通告:凡能提供线索、抓住凶手的人,将得到7 万美元的奖金。

警察总部大楼里,连续接到人们提供的他们认为同案情有关的各种线索。

瑞典警方还使用计算机数据系统,搜索凶犯和线索。这种系统利用为在瑞典出生的所有瑞典人,和在这个国家定居的所有外国人确定的10 位数字身份号码,可以很快找到他们的一切情况,从以往犯罪情况、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到纳税申报单都有。警方通过移民局和海关当局,可以查到进入这个国家的外国人的情况。

斯德哥尔摩市的出租汽车司机也是警方的助手,他们都随身带有与计算机相连接的电传打字机。警方还把对凶手的初步描绘输入了出租汽车的电传打字机中。

到1987 年3 月的一年中,瑞典警方一直在运用各种手段,紧张地搜查罪犯。他们已经审查了一万七千名有嫌疑的人,侦察记录多达二万九千份,曾向一万多证人作了调查。

一年过去了,瑞典人民思念帕尔梅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他遇难的地方,人们经常献上一束鲜艳的红玫瑰,或点上长明灯寄托哀思。1987 年2 月28 日,瑞典全国各地,为前首相帕尔梅举行了隆重的遇难周年纪念活动。

人们之所以如此怀念帕尔梅,是因为他的一生,为社会进步、为和平正义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凶手究竟是谁?瑞典和全世界都关注此案的侦破。

一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在这两年间,有人声称自己是凶手,有人被人怀疑为凶手,但始终没找到真正的凶手。

1988 年12 月,在经过旷日持久的调查之后,侦破工作突然有了新的进展。据报道,警方让帕尔梅夫人观看了所有可疑分子录像,当看到一名42 岁的男子时,她惊呼道:“就是他!他的脸型、眼睛和令人生厌的外表跟我以前说的一样。”这名嫌疑犯叫彼得松,无正当职业,家住斯德哥尔摩郊区,曾因盗窃、行凶和杀人被判过徒刑。警方随即逮捕了彼得松。

1989 年5 月29 日,彼得松在被关押了半年之后,在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被起诉。检查官起诉的主要依据是,有人能证明嫌疑犯在事发之前,曾对帕尔梅进行过跟踪。法庭于6 月5 日开庭。除关键证人帕尔梅夫人以外,还有嫌疑犯的一个熟人出庭作证。嫌疑犯声称出事那天夜里他没到过现场。但这位熟人证明,他在格兰特影院外见过他,当时两人相隔不过2 米远。

另一位证人是当时走在帕尔梅夫妇后面的一名男子。他看到在他前面走着三个人,以为他们是一伙的。后来他突然听到两声槍响,随即看到中间的男子倒下了。他是所有目击者中最靠近凶手的人,但当时他却没有看到凶手的脸。

整个审讯过程共有32 人出庭作证。7 月27 日,审讯结束,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判定彼得松是杀害帕尔梅的凶手,并因此判处他终身监禁。

彼得松不服,提出上诉说:“如果我是凶手,那么仅仅为了结束这场辟司,我也甘愿承认。”瑞典中部地区的斯维亚上诉法院予以受理,并重新审理这一案件。

同年11 月2 日,斯维亚上诉法院作出判决,宣布涉嫌杀害帕尔梅首相的瑞典公民彼得松无罪释放。法院的判决书说,在帕尔梅遇刺当晚,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彼得松对帕尔梅夫妇跟踪过,并向他们开了槍。审讯过程中提出的各种证据不足以证明是彼得松杀害了帕尔梅。证人提供的有关作案的相貌、体型或走路姿态等,不足以说明凶手就是彼得松。帕尔梅夫人在受到震惊的情况下,断定彼得松为凶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由于斯维亚上诉法院的这一判决,使帕尔梅遇刺案搁浅。那么,究竟谁是真正的凶手呢?也许真相大白指日可待,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贺金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