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皮尔·卡丹的帝国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法国服装大师皮尔·卡丹如今可谓名传天下,誉满全球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皮尔·卡丹凭着他超人的才气崛起于服装设计业。他的成功几乎是一个神话,法国人公认他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人,一个极具传奇性的人物。不仅是他的名气,他的企业也是遍布全球。他拥有98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公司,共有雇员18万人;他领到的营业执照多达720个。眼下,他所经营的产品已远不止服装了:汽车、飞机、家具、地毯、灯具……几乎一切商品都包罗在他的庞大帝国中,并且都印有皮尔·卡丹的商标。这个"卡丹帝国"的总部就设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旁边。

其实,皮尔·卡丹并非法国人,他192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近郊。父母都是意大利人,以种植葡萄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举家迁往法国。当时皮尔·卡丹只有2岁。他父亲不会法语,在法国找不到工作,家境相当贫困。皮尔·卡丹的童年是在格勒诺布尔和工业城市圣艾蒂安度过的。他从小就非常向往巴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还不到20岁。有一天早晨,他对父母说:"我要去巴黎。"父母没有表示反对。次日,他便带着一只破箱子,骑了一辆旧自行车动身了。

到了巴黎后,他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于是四处流浪。当时德国人已经占领了巴黎,由于他违反了宵禁令,被关进了监狱。后来经过审查,证明他不是犹太人,德国人才把他释放了。

身无分文的皮尔·卡丹仍到处游荡,走投无路时,偶然看见一家时装店的橱窗上贴着招募学徒的广告,于是便走进去应试。由于他从前曾学过裁缝,所以被顺利地录取了。从此,他在服装业的天地里左冲右突,尽情地施展他的才华,开始了奋斗的生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从头到尾学这个行业的。我喜欢把一件衣服从头做到尾,从画图、剪裁、缝合、试样直至销售。"他一丝不苟地学习,掌握制衣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这家服装店是专门出售男性服装的。和女性服装比起来,男式服装花样少一些,但制衣的要求却比女式服装高。在这里,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5年,皮尔·卡丹转到"帕坎"时装店搞设计。当时,许多著名演员都在这家店订做服装,这也给了他一个得以崭露头角的机会。在皮尔·卡丹成长的过程中,法国现代派作家让·郭都和画家克里斯蒂昂·贝腊的美学思想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1946年,他又转到著名的"迪奥"时装店工作,在那里,他获益匪浅,学会了制作既符合时尚、又大方高雅的时装的技能;凭着他的聪明才能,渐渐在法国时装业中站稳了脚跟。

1950年是皮尔·卡丹事业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里什庞斯街租了一间房,首次展出了他设计的戏剧服装和面具。虽然展出地点条件比较差,却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小小的成功给了他更多的信心,他决心大显身手干一番了。

3年后,他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女装设计,并一举成名。

皮尔·卡丹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巴黎的大小报纸上。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们不嫌他的门面小,纷至沓来,要求订做。1954年,他的时装店正式开张了,地点在圣君子旧郊大街。

皮尔·卡丹是一个非常富于创造性的人,他具有独特的商业眼光,加之他的锐意进取精神,不久就打开了时装业的新天地。在法国,时装业本来是一个限制极严、顾客有限的特殊行业。巴黎时装店虽多,但够得上"高级时装"水平的服装企业也只有23家。皮尔·卡丹首先意识到,高级时装只有在群众中开辟市场,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1953年,由于他改变了时装经营的方式,把量体裁衣、个别订做改成小批量生产成衣,并不断地更新款式。这样做,事实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给他的服装业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小批量投放市场的时装,既不落套,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这无异于是给他自己的设计做广告。而喜欢他作品的女子都有可能穿上他设计的长裙,这又打破了服装的阶层局限,可以说是服装业的一次革命。

后来,他又把主攻方向改为男式时装。这在服装业中又激起一致的愤慨,因为,按照法国的传统,一位出色的时装设计师,只应该缝制女人的服装。

当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他被指责为离经叛道。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几年以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却大大提高了。

他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了解他的服装,这一招确保了他的成功。然而,他并没有到此为止,正当他的成就得到同行们一致公认的时候,他却预言高档时装正缓慢地走向死亡。他毅然地抛弃了服装业的明星制,把大批成衣送到各大百货商店去销售。此举又一次招来同行们的怨怒和责备,他们认为皮尔·卡丹这样做是肯定要毁掉时装业的。

时至今日,哪家服装厂不在广泛地销售自己生产的成衣呢?然而在当时,他的做法的确是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皮尔·卡丹承受了同行的攻击,他知道,那是开创和振兴服装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1959年,皮尔·卡丹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他异想天开地办了一次借贷展销。可是这一次他失败了,他从时装业的象牙之塔上栽了下来。服装业的保护性组织时装行会对他此举感到万分震惊,再次将他抛弃。

痛定思痛,皮尔·卡丹并没有彻底灰心,他决心东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工夫,他居然又被这个组织请去当主席。

皮尔·卡丹的名气与日俱增,名流和贵族们纷纷请他设计时装。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对此厌倦不堪。他想:为什么光为这些人服务呢?不仅要向富人,也要向大众提供更多我设计的服装。

于是,他扩大经营的范围,不仅有男装、童装、手套、围巾、鞋帽、挎包,而且还有手表、眼镜、打火机和化妆品。并且,他将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向国外扩张,首先在欧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许可证,打开了市场。1968年,他又增加了家具设计,渐渐形成了"皮尔·卡丹"商标的系列产品。他成了拥有自己银行的时装家,在世界五大洲80个国家内,有他的600多家工厂、企业,产品基本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他开始拥有一个帝国。

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可以睡卡丹床,坐卡丹椅,在一切由我设计的饭厅里吃饭,用我的照明灯,去剧院看戏或参观展览,都可以不出我的帝国。"

"卡丹帝国"从时装起家,30年来,始终是法国时装界的先锋。1983年,他在巴黎举办了题为"活的雕塑"的表演,展示了他这些年设计的妇女时装。漂亮的时装模特儿穿着他历年设计的有代表性的服装依次出场,手中拿着标明年代的牌子。令人叹服的是,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他设计的时装却仍显得很有生命力,并无过时之感。

毫无疑问,皮尔·卡丹在审美的领域中是一位伟大的创新者,他非常大胆,不拘泥于传统。他的服装线条明快,富有青春感和时代感。他设计的家具、灯具和各种装饰品,如大衣柜、桌子、沙发、台灯、钢笔、餐具无不造型新颖,光彩夺目。他也曾为美国的大西洋飞机公司设计小型的私人飞机造型。此外,他还为美国的"凯迪拉克"牌豪华车和一次汽车展览会作过设计。人们相信皮尔·卡丹的设计永远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创造力永无止境。

1981年,皮尔·卡丹又有一个惊人之举:他买下了巴黎协和广场旁边、皇家路上的"美心饭店"。两年以前,他已经拥有"美心"餐室集团的控股权,可以使用"美心"这个名称经营餐馆了;随后,他又收购了27%的股份。他买下"美心"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要把它作为法国烹调业的一个光辉标志珍藏起来,更主要是用来招财进宝,变成一件能够产生高额利润的工具。他以这个商标经营各种食品,包括饼干、糖果、沙丁旦、果酱、香槟酒以及各种罐头,按照他的说法,他要把法国式的烹调和时装结合起来,作为法兰西文明的体现。

皮尔·卡丹终究还是位艺术家,事业发展的同时,他还办了名为"卡丹场所"的综合文化中心。它坐落在协和广场和总统府之间的加勃里埃尔街,面对香榭里舍大街花园。这座乳白色别墅型建筑,上下共三层,设立了剧场、展览厅、会议室等,经常上演戏剧,举办美术展览和皮尔·卡丹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

皮尔·卡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年轻时,他只在维希红十字会开设的学校里学过不长时间的会计课程,而今,他居然裁减了一位财务主任,由他亲自掌握财权。这件事又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同时也令人惊叹:他管理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且还在不断地开拓新的事业,这要花费他多少精力呀!

他所以能做到随心所欲,是以每天18个小时的工作为代价换来的,他的床头总是放着纸和铅笔,每当他不想睡的时候,就进行他的伟大的设计和构想。他在自己的商务活动中过分操劳,顾不上休息。度假对他来说竟是难以忍受的。他选择了勤奋,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他曾饱尝了开拓者的孤独,但他宁可孤独也不愿混迹上流社会。他总是独来独往,思维像一匹野马跑在时代的前面。正因为他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能超越时代,所以他在竞争中总是能获胜。他认真地总结了每次的胜利,有的其实是无利可图的,他的看法是,既要挣钱,又要赢得尊敬,有时候不可能两全,但只要能胜利,就是一种标志。这样看来,似乎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人生的价值,物质财富则退到次要的位置。

皮尔·卡丹是个既有魅力、又有些神秘的人物。他至今没有结婚,没有配偶,几乎是过着一种苦行僧或是修道士般的生活。他把个人的需要降到最低限度,他不雇佣人,也不用司机,经常自己开着一辆送货面包车,在巴黎的大街上奔驰。

1987年,皮尔·卡丹首次到中国访问。第二年又到北京、上海展览他的时装。他开始迷上具有东方情调的中国,西方将这作为重要新闻加以报道,又一次轰动了世界。人们发现,凡是中国艺术家到法国演出,皮尔·卡丹总要到场臂看,有时还邀请他们到他的"卡丹场所"参观,请艺术家们吃饭。

1991年,他在北京设立了时装陈列室和举办时装展览会,当时人们都在猜测:他真想在10亿人的中国开辟市场?卡丹非常欣赏中国的丝绸、呢绒和布料,他已经选用了一批中国衣料来设计制作时装,展出效果果然很好。

1993年12月,他与北京市签订了协议,在北京开办一家双方合营的法国式餐厅。他还在"崇文门饭店"辟出两层楼,分别供应高级西菜和快餐。

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来到北京时,在这里工作的法国官员都劝阻他,他们认为他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是极不现实的。但事实是,他已经建立了经济收益大、生产效率高的服装厂,他的产品在中国各地很畅销。他的马克西姆餐厅也总是顾客盈门。

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皮尔·卡丹从服装、饮食领域开辟了一条中法合作之路。这难道不是又一次体现了他超人的见识吗?

对自己的事业不断进取和执着追求,这就是皮尔·卡丹。他的身上有着一股非同常人的力量,他的创新意识几乎永不衰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