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教育故事

宏志既定,终身不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江苏江一陰一县人,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以毕生的一精一力考察祖国地理山川,足迹遍及华北、华东、华南沿海及祖国西南边境的省区。他备受艰险,行程数万里,掌握了中国地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科学著作共有60万字,在中外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它充分说明了这部著作内容的详实一性一和科学一性一。徐霞客晚年对祖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勘察尤为值得称颂。他对洞一穴一的研究早于西方300多年,是我国和世界史上最早的伟大岩溶学家之一。为探明石灰岩溶洞的成因、分布、特点和结构,他曾历险涉足100多个石灰岩溶洞,他的许多勘察研究结果甚至与现代结论大致相符。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方面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与他的一爱一国理想和忘我探索、追求真知的信念分不开的。

他从小读了许许多多关于祖国历史、方志、游记和探险记方面的书籍,志趣、抱负和求知欲使他立志投身考察祖国地理山川的宏伟事业,终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22岁开始旅行、考察、探险的科学生涯,历时30多年,始终表现了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一精一神。为了完成一项考察任务,他总是坚持到底,直至找到真知。因此,他登山一定要攀上顶峰,研究河流一定要找到源头,探索岩洞一定要钻到最深处。他长期跋涉人迹罕至之处,奔波于川流峡谷之中,往返于崇山峻岭之间,“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考察湖南三分石的分水岭时,茂密的竹林之间全是尖峭的岩石,实在没有立足之地,更是无法行走,他只好攀竹缘木悬空而过。为了证实某一种结论和寻求真理,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困难。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的探险考察,风餐露宿不算,更为艰难的是他在湖南、贵州境内先后三次被盗,衣食被洗劫一空,弄得身无分文。在云南四次断粮,寸步难行。常常是“饥则啖食草木之实”,“暝则寝树石之间”,或“煨湿薪,卧湿草”,甚至“人畜杂处”,历尽千辛万苦。在广西境内寻龙岩之后下山,突遇山洪暴发,他被洪水席卷而下,几乎丢一了一性一命。他一生中死里逃生无数次,但从未被困难和危险吓到。湖南茶陵有个麻叶洞,百姓都传说洞里有神龙、一精一怪,没有法术镇服能力的人不能入洞。当时请不到向导,他就冒险和旅伴深入洞中考察。通过洞中三处低矮狭窄的缝隙,他们像蛇一样匍匐曲行,才达到洞底。他们手持火把,把洞中的每一一陰一暗角落都看透了。经过全面调查,洞中不但没有传说中的龙怪存在,而且洞中景象万千,奇景多处,“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纹若镂雕,形欲飞舞”。另有一个山洞吸引着徐霞客,但不幸的是在这个山洞一口,卧着一条首尾不见的巨蟒。为了考察,他只好冒险跳入洞中看个究竟。有时候为了考察一个洞一穴一,山高路远只好宿于其中,夜半虎啸狼嚎,也全然不顾。他就是以这种不畏艰险的一精一神,两攀七星岩,三登雁荡山,细致而又深入地研究出一个个正确的地理结论。

徐霞客征服了科学考察征一途上的困难和危险,同时也战胜了自身的辛苦和疲劳。他始终坚持写下每次考察的情况,哪怕是白天历尽千辛万苦,或跋涉百里山川,也不管是夜归荒村破庙,还是残垣断壁,或者露宿山林,他都要点燃松明、枝桠或枯草,坚持写下当天考察结果的详尽文字,同时绘制图形,整理标本,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给地理科学留下极其宝贵的资料。

长年逢山登攀,逢水涉足,“久涉瘴地”,“受寒受跌受饥”的艰险考察,使徐霞客积劳成疾。直到临终前半年,他不得已才放弃了自己的科学考察事业。但他虽然卧病在床,仍在研究自己那些心一爱一的标本。

【大视角】

意志可从环境的历炼中来,灵感可从万物的启迪中来,趣味可从自然的奥秘中来。谁与天地万物契合得紧,谁就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