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朋友是一种和我们并肩平行的“直线”(1)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朋友就是修行路上与你一路同行的人,可以相互扶持、互相依靠,所以,拥有真诚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幸事。朋友,和我们就好比 是两条平行直线,虽然相互独立,也有距离,可它们却会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永不相离,这就是距离的美,也能直达永远,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找到对方说说心里 话,诉说生活的苦与痛,分享彼此的快乐。
世上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单独生存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生活中互相依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单独生存,而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与人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没有人能独自生存。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朋友是总能在我们周围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他们是我们最珍贵的一部分,虽然不一定一生相随,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正是有了朋友的陪伴,才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人生道路上拥有朋友的重要性:
从前,甲、乙两个饥饿的人,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长者。
这位长者很想帮助他们,于是给予他们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让他们任选其一。于是,甲要了一篓鱼,乙要了一根鱼竿,之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分开后,甲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实在是饿坏了,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狼吞虎咽,把鱼吃完了,连汤也让他喝了个精光。由于没有了食物, 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而乙则继续忍饥挨饿,提着鱼竿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大海,可当他终于看到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非常不幸的,他浑身最后的一点力 气也使完了,只能非常不甘地望着大海撒手人寰。
后来,丙、丁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分别得到了长者送予的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像前两个人那样各奔东西,而是商定一起去找寻大海。每当他们 饥饿万分时,他俩都煮上一条鱼充饥。就这样,经过遥远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合作捕鱼为生的日子。过了几年,他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 的生活。
故事中的甲和乙,由于甲只注重眼前而忽视了未来,乙则刚好相反,二人各干各的,结果两人都无法生存;而丙和丁则相互扶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单独生存。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单凭个人之力是很难得到成功的,我们只有通过合作,与朋友或伙伴携手共进,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才能走出生存绝境。
而怎么找到能与自己携手共进、通力合作的朋友,则要看各自的本领了。世界上没有朋友的人,大概是很少的。即使是曹雪芹笔下孤芳自赏、难以合群的林黛玉,在大观园中,也有自己的知己贾宝玉,她的丫环紫鹃也可以说是她的好朋友。
在这个合作的时代中,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某种合作的形式下取得的,因此能否在与人交往中交到能合作的朋友是至关重要的。合作不仅是成功的最佳捷径,也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甚至连自然界的动物都本能地知道同伴的意义与重要性,例如大雁,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大雁以v字形飞行,研究发现,成群的大雁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百分之十二的距离。
连大雁都是如此,就更别说依靠群体生活的人类了。人人都要友谊,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能给别人以帮助。朋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朋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比如,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是否会希望有个朋友让你振作起来?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也想有个人帮你走出困境?在你快乐的时候,你是否想有个人和 你一起分享?医生可以用药治愈我们身体上的疾病,但却并不能使我们心情愉快。而朋友让你快乐,也能倾听你的烦恼,并给你提出建议。
一个真正的朋友能和你同甘共苦。
所以说,朋友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是我们可以相互依靠、互相扶持的伙伴,没有人可以离开群体独自生存。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只有在平时善待朋友及周围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时就不得人心,那么即使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寻求帮助,别人也未必就会出手帮忙。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自然希望自己的员工同心同德,不辞辛苦地为企业做事情,你也会去学习企业文化、管理理念那一套东西,希望借以笼络人心。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句话不但适应于管理方面,在我们交友、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启示,只有在平时善待朋友及周围的人,才可以“得人 心”,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时就不得人心,那么即使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寻求帮助,别人也未必就会出手帮忙。
有一些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开始玩弄权术,视员工为指尖的棋子,以为可以随心教化、随意使用,只管假惺惺作态,因此,一旦事情到了危急关头,就会露出他们自私自利的本来面目。
三国时期,刘备之所以不取荆州,一方面是对时势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他的仁义之心。他就是要让百姓们知道,他刘备不会放弃他们,就算是死,也要和他们死在一起。所谓患难见真情,他是值得信赖的。有人说刘备虚伪,如果刘备果真是此等沽名钓誉的小人,怎么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刘备有一句经典的语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乱世之中,桃园结义之时,曹操、孙权都已经有雄厚的基业,而他资历浅薄,所以他以人为本,以德服人,这也正是刘备的魅力所在。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欲得人心,必用真心。
无论“怀柔”也好,“德化”也罢,要自己真的有此心才行,否则还是“法制”为上,选择那种冷峻的管理风格吧。
在秦末的楚汉战争中,有两个人是永远无法忽视的存在,即项羽和刘邦。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是楚国的贵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
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刘邦则是个贫民、流氓,是一个酒色之徒,打过的胜仗很少,攻克过的城池也不多。
秦亡之时,项羽握兵四十万,而刘邦仅十万,双方实力悬殊,几乎没有可比性。但是,楚汉相争的结局,却是刘邦得了天下而项羽自刎乌江。为什么实力强大的一方反而会落败?这正应了那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1.从民心得失看
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刘邦引军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写了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通‘虏’)”,还军霸上,于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而项羽入咸阳则恰恰相反,他屠咸阳,杀子婴,焚宫室,血洗关中,收其宝货妇女而东。令老百姓闻风丧胆,这样的“霸王”,老百姓能爱戴吗?
2.从将心得失看
项羽用人刚愎自专,不知笼络人才;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项羽最强胜之时,天下将才都来投奔他,但他却不能识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 关键时不听其建议,鸿门宴放走了刘邦,留下了巨大后患。韩信开始时也在项羽旗下,因得不到重用,只做了个小兵,最后反而便宜了刘邦,成了敌人手下的一员大 将。
而刘邦不仅知人善用,而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的麾下,笼络了一大批将才,如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个个能谋善断,成为刘邦问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当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败汉兴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人心得失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得人心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啊。
3.从军心得失看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从初起到秦亡之时,项羽正是顺应人心,奋起反秦,才得到广大官兵拥护的,因而他能从八千江东子弟兵,发展到拥有40万兵力 的大部队。然而,分了军心,满意者少,不满者众。如刘邦未分到关中,最不满,差点与项羽闹翻。分封后,部队各自为阵,将领以各自的利益为主。人心难以再统 一。这也将项羽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内耗殆尽。
而观刘邦,他善于把一切优势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乱之时,善于争取同盟者。刘邦平定天下后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善于笼络人心,这就是他能把各级优秀将领为其所用的最好例证。也正是由于他手下各级将领的团结一心,三军团结一心,才令楚败汉兴成为历史的必然。
总的来说,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善于争取“人心”,谁能得到“人心”谁就能拥有“天下”。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朋友没有绝对的情投意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 是再相契、再情投意合的朋友,他也不可能与你事事都保持意见一致,正如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朋友也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和看法,但我们可以寻找其中的共同 点。真正的相交,应该在相互尊重对方独立性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个性。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同化”对方,或是勉强自己去接受对方的“同化”。
朋友贵在知心,但也不必要求的太过苛刻,非得每个朋友都与你相交莫逆、默契、心心相印不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须知,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人与人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朋友之间更没有永远的与绝对的相互保持一致的义务。别说朋友,即使是夫妻父子之间,要保持永远的与绝对的一致,也是难以 做到的。而且各人的处境不同,不可能事事一致。其实你在要求保持一致的时候,已经包含了不尽一致的意思,绝对的一致,是用不着费力保持的。比如有一些自己 不喜欢可以不予理睬的人,但是自己的朋友恰恰在此人的手下供职或是有求于人,就不能与你采取同样的置若罔闻的态度。你的朋友也许还要虚与委蛇,你的朋友不 敢得罪你心目中极不好的这人,你怎么办?因而与你的朋友断交吗?这是不可能的,世上有许多事,心中有数是可以的,锱铢必较却是不可取的。那种一句话不投机 就割席绝交的故事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
如果你要求你的朋友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的看法与做法都与你保持一致,这也是很不现实的。也许你的某个朋友与你关于某件事的观点不一致,但是 还有别的大量的人大量的事大量的观点呢,也许在广阔得多的领域你们有着合作至少是交流的可能,完全没有必要采取一种极端的态度。
这样只会把自己的圈子搞得愈来愈小。再说,那种要求别人是朋友就得永远忠于自己,只能从一而终的做法,也太过霸道了。
而且,如果你的朋友都是忠于你的人,那这算是朋友还是簇拥呢?你的朋友都是永远同意你、赞成你、歌颂你、紧跟你的人,你在他们中间听到的只有赞同, 那你什么时候能听到逆耳的忠言,能听到不愉快的真实,能得知自己的失误与外界对自己的不良反映,能得到全面的与客观的信息反馈呢?那不是等于自己把自己给 封闭起来了吗?
如果我们保持着这种观点去交朋友,这么苛刻地要求朋友,那还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
如果我们的朋友需要掩藏自己的个性,戴着面具虚伪地活着,整天阿谀奉承或者唯唯诺诺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自己极不愿意的事情,那么除了身心疲惫,我们还能给自己的朋友带来什么呢?
还有,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一切选择都是最正确而且是千年不变的呢?如果你对某人某事某理论某学派的态度与处置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你的观点本身就留 下了可争议之处,如果你原本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逝去、形势的变化而需要调整,你也像众人一样有需要与时俱进之处,那么那些与你在此人此事此观点上不甚一 致的朋友,不正好可以成为你最合适的帮手吗?
友情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互不伤害各自的独创性。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双方掩饰自己而保持一团和气,这样的友情也是无法长久的。真正的朋友是“和而不同”的,双方都能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越发相互信赖,相互尊敬,建立真正的友情。
而友情的基础应该是两个好朋友在平时都不歪曲自己,能够照自己确信的方式生活,走自己向往的道路,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友情。
所以说,朋友之间即使关系再亲密,也不要指望他能与你永远保持一致,绝对的情投意合是没有的。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可以选择改变自己也许,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我们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我们既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也无法改变他人,但是,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变得更加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朋友相交的时候,总是希望朋友能接受我们的观点,认同我们的理念,但效果总是令人沮丧,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即 使是关系再亲密的朋友也会有所分歧。这种时候,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之中,其实,反过来想,我们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一个人可以借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来改变一生。”无论对谁而言,自己都可独成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 世界的主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世界作出选择和决定,然后这些选择和决定会影响到所有其他世界的存在。所以,当我们自己感到沮丧、不满、无望时,实际 上是对自己的选择、决定作出的反应,解决的方法也只有自己去改变这一切,因为我们世界的主人,只有我们自己。
下面是一个典型案例:
有一天,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纽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铁去另一个地方。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人流如同以往一样沿着台阶蜂拥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到在台阶中间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他闭着眼睛,并且一动不动。可是他身边的人们却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 边走过,个别急着乘坐地铁回家的人甚至是从他身上跨过。这让罗伯特·西奥迪尼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就在他停下来 的时候,他身边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