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箴言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这是我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直到现在,所有的下属集团单位都采用的是一种保守的会计方式,非常重视集团总体的现金流向。自上个世纪50年代来,几乎一直在沿用没有债务的“无债稳健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乃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这个香港经 济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到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在变更。
儒家精神最简单地来讲就是“过犹不及”,这是孔子所讲的,还有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这两个哲学是非常有用的。“过犹不及”,你过渡地扩张,容易出毛 病;你过度的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这都是很重要 的。怎样从小型企业到中型企业,怎样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步步为营,这是一个学问。
商场启示
地产行业是一块大 肥肉,商人们都想尝一口,因此竞争也就十分激烈。李嘉诚开展的产业正是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一个新入行者,李嘉诚十分冷静。当时地产 业代表霍英东被利润冲昏了头,一心想着加快投资运转,赚更多的钱去开发新的地产,大张旗鼓地售楼花,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紧跟其风,售楼花一时成风。
李嘉诚却发现如果售楼花的话,地产商将和银行一俱荣俱一损俱损。受制于银行,这是他不愿意的。
虽说高风险、高收益,可是,李嘉诚决定稳中前进,资金在少也绝不卖楼花或按揭建房,尽量做到不在银行抵押贷款,以免客户挤退,这样不但有损企业声誉,还可能将企业带入险境。
不久,香港创业银行便出现了挤退,这次挤退竟然将有着“西环地产之王”之称的廖宝珊逼得脑出血猝死。这证实了李嘉诚的理念是正确的。
1971年6月,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成立,李嘉诚全力以赴进军房地产。李嘉诚信心满满地召开了第一次高层会议,并声称长江地产的目标是超越置地公司。香港 置地土地有限公司是香港同行的领头军,在全球的排名也不出前三,他不仅仅经营地产,还涉及酒店餐饮、食品销售,市场已经波及及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当时 长江地产仅仅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地盘物业,所以,很多人认为长江地产想超过置地公司简直是太不自量力了。事实上,李嘉诚并非是做白日梦,他是有着远大的 目标和长远的眼光的,敢声称赶超置地公司,他自有他的理由和底气。
其实,李嘉诚自从将目光投向地产业后就逐渐摸透了置地的底细,对于 置地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了如指掌。李嘉诚认为:“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长江的资金储备不足, 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去拓展,但我们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于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的市镇。待资金雄厚了,在与置地正面交锋。
果不其然,长江地产在努力8年后就已经在楼宇面积上超过了置地,居于香港地产集团第一位。李嘉诚取胜的法宝就是规避了置地的不足,没有选择价格昂贵的土地,而是选择地广价廉的土地进行房屋建设。
李嘉诚总善于从前辈身上取经和吸取教训,在地产业稍经搏击便看到了地产与银行的风险。他很想赚钱,却也时刻提防着一夜暴富后的朝不保夕。地产界和股市的规律是如此相像,李嘉诚始终保持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在稳中求胜的大方针下,李嘉诚还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手段增加竞争力。这样,不但争取了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美誉,还为其在中区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知道沉着冷 静思考自身和对手的优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就是,知己知彼才能抓住地产业的大方向,以眼前利益换去长远利益。后来,在地王大战时,长江实业果然一 举中标。
有“舍”才有“得”,李嘉诚对中国文化中的舍得精神运用得很到位,以物业上的负利润给自己企业在地产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改变了企业形象,实则利润无可估价。从长远来看,赚的钱远远超出当初的亏本。这就是所谓的长远战略眼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