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
第一天的会议主题是该行业的现况。许多业者表示,不得不裁掉熟识的员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结果会后,每个人都比会前还要灰心。
第二天讨论该行业的未来,主题围绕着日后左右其发展的因素。议程结束时,沮丧的气氛又深一层,人人都认为景气还会更加恶化。
到了第三天,大家决定换个角度,着重于积极主动的做法:“我们将如何应对?有何策略与计划?如何主动出击?”于是早上商讨加强管理与降低成本,下午则筹划 如何开拓市场。以脑力激荡方式,找出若干实际可行的途径,再认真讨论。结果为期3天的会议结束时,人人都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这次会议的结论是:
一、本行业目前的情况并不好,未来的趋势显示短期内还会更恶化。
二、但我们采取正确的对策,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因此,这个行业的景气会比过去都好。
积极主动又与积极思考有所不同。积极主动不仅承认现实,也肯定人有权选择对现实环境做出积极回应。
任何团体,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及家庭,都可以汇集各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对环境主动出击,以达成群体的共同目标,建立积极主动的企业文化。
不要说“我办不到”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言语为例,它颇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例如:
“我就是这样。”仿佛是说:这辈子注定改不了。
“他使我怒不可遏!”意味着:责任不在我,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绪。
“办不到,我根本没时间。”又是外力控制了我。
“要是某人的脾气好一点”,意思是: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的效率。
“我不得不如此。”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
言语态度对照表:
消极被动
●我已无能为力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使我怒不可遏
●他们不会接受的
●我被迫……
●我不能
●我必须
●如果
积极主动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我选择
●我情愿
●我打算……
有一次有位学生向我请假,因为他想随网球队到外地比赛。
我问他:“你是自愿,还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没办法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他们会把我从校队中剔除。”
“你希望有这种结果吗?”
“不希望。”
“换句话说,你为了想待在校队所以要请假,可是缺了我的课,后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你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社会后果,是人为的。反之,不能加入网球队,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会有什么自然后果?”
“我想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
“不错,所以你必须两相权衡,做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网球队,但请决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
最后这个学生当然还是参加比赛,但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行动胜过“感觉”
推诿责任的话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的不是、环境恶劣,甚至与星座也有关系。
我曾碰过这么一位男士,他说:
“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你看我的婚姻,我和太太已经失去了往日那种感觉,我真的很担心,或许我们已不再相爱,这该怎么办?”
“已经不再有爱的感觉了?”
“是的,可是我们有3个孩子,真叫人放心不下,你可有什么好建议?”
“去爱她。”我说。
“可是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去爱她。”
“可是你不了解,没有了感觉如何爱?”
“正因为如此,你才要去爱她。”
“可是我办不到。”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关心她、照顾她……你愿意这么做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关注圈与影响圈
从一个人对周遭事务关注范围的大小,以及发挥影响力的意志强弱,也能判断态度是否积极。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 局势,这些可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