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正确对待家庭生活(1)
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家”真正成为我们避风的港湾,认真、正确的对待家庭生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男人应分担家务劳动
新婚之后,家务劳动便接踵而来,尤其是独门另过的小家庭,因无老人帮扶,家务事就显得更多。不少年轻夫妻为家务而苦恼,有的还为家务劳动分配不均而发生口角。一些家庭为什么会为家务劳动而产生纠纷呢?一些夫妻尤其是做丈夫的,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家务劳动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瞧不起家务劳动,以为它仅仅是个家门内的小事,不值一做。
其二,认为做家务是女人分内的事,与“男子汉、大丈夫”无关。
其三,不懂得料理家务、处理家政,不会进行家务劳动分工与管理。
前两种的男人的认识是不对的,后一种的男人需要学会一些方法。家务劳动看起来是家门内的小事,其实它是社会劳动的延续与补充,并对夫妻关系产生着不小的影响。之所以这样讲,一是因为家门内的家务琐事牵涉着家门外的社会大事,家务事处理得当了,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就能一精一力充沛地参加社会工作,一心一意地干事业;反之,家务事安排不合理,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不振,无法集中一精一力和时间去从事社会工作。那种“家事再大也是小事”的看法,是片面的。二是因为生产与消费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而家庭生活是实现消费的小市场,家务劳动是实现消费的必要手段。比如,工厂生产的布匹、毛料,需要我们缝制成合身的衣服;农村生产的粮食、蔬菜,需要我们做成可口的饭菜;市场上的家用电器等,需要我们为调节家务劳动而购买。这样的消费势必会对社会生产产生刺激和促进作用,而家庭所生产的工艺及农副产品也能给社会生产以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务劳动不是个人小事,它对社会产生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三是因为家务劳动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夫妻关系的好坏,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势必矛盾百出,祸起萧墙,给家庭带来不幸。生活中因家务小事而吃大亏或造成大不幸的事,时有出现,我们切不可忽视。
把家务事纯粹当作“妇人之事”是不对的。一些男人喜欢摆大丈夫的架势,指手画脚,却不动手实干;有的嫌做家务活“丢人”,一点也不做,即使做点,也常常是背着旁人。这种把家务劳动当作低下劳动全部推给妻子的做法,其实是男尊女卑封建残余思想和大男子主义的表现,不仅伤害妇女的感情,也损害妇女的身一体健康。目前,妇女的负担往往比男子重,她们和男子一样按点上班按点下班,在家里却要比男子做更多的家务,不仅要照管全家的吃喝,还要管全家的穿戴,若有孩子,半夜里还须给小孩喂一奶一、换尿布,连睡个安稳觉也不可能。男人若不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势必会把妻子累垮。
显然,家务劳动是夫妻双方的事。那么,夫妻如何分工才算合理呢?
根据身一体条件和能力进行分工。一般说来,做丈夫的力气大,一性一格粗犷,社会交往广泛,可多做些拉煤、买粮等力气活,“跑外圈”,处理家庭与社会上人士交往的事;做妻子的身小力薄,心细认真,忍耐一性一较强,可将做饭、洗衣、招呼孩子等事承揽起来。这样,各司其事、各尽其力,就可提高家务劳动的效率。
根据双方不同工作时间进行分工。古代“男耕女织”的分工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绝对化。现在一些单位上下班时间不一致,尤其是工矿企业实行三班倒,夫妻俩难免要出现一交一 叉上班、互不见面的现象,家务事也因此堆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俩就不应拘泥于原有的分工,该一人包一皮办的就一人包一皮办,不必等待。
根据事情缓急合力办。家务事很多,我们可以预先把一天或一周要办的事,分为急办、缓办、争取办三类;急办的全力拿下,缓办的不放松,争取办的力争,这样逐类解决,步骤稳、见效快。
根据时间巧安排。如今工作节奏快,时间紧,而家务劳动又一件不可少,怎样办?切忌像串珍珠那样串完一个再串第二个,而要注意学会一交一 错工作或立体工作。即不要等牛一奶一煮完后才整床 铺、听广播,而应该在将牛一奶一放到炉子上之后,整床 铺、听广播,准备上班用的东西,当一切准备就绪之时,牛一奶一也煮好了,时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家务亦称“家政”,是家庭之大政,它直接关系到夫妻和谐、家庭和睦、生活甜美,愿大家都能重视它,妥善地处理它,从而使婚后的爱情生活来一个升华。
女一性一在家庭中的地位
女一性一的家庭权利是其社会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一皮括女一性一在家庭内的平等权利、财产权利、生育权利以及人身安全权利等。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商品社会文化这两重压力造成了多数女一性一的家庭权利贫困。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主张女一性一要内外兼顾、工作家庭两不误。大部分女一性一除了必须在工作上努力与男一性一竞争外,在家庭里还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尽管社会的半数成员是女一性一,而女一性一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可以说也超出男一性一。
经济地位对于女一性一在家庭中地位的影响,常被摆在首位,事实似乎也是这样,男一女双方,谁挣的钱多,谁的话语权就更大。可是,就一些调查统计的资料来看,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甚至无法断言,在多数情况下前者对于后者的决定一性一关系。知识理论越是发展完善,经济决定论提一供的单一视角越是无法满足学者甚至是一般人对于现象的认识。随着女一性一解放和更多的女一性一在职场上的成功,女一性一和男一性一收入上的差距正在减小,收入增加对于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支撑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不少收入不菲的女一性一,甚至是女强人,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一性一的转变,据调查,女强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发生变化。谈到家庭角色,男与女的差异似乎源自天然的生物本一性一的差异,稳定的居于一地的采集工作和女一性一在生育过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似乎注定了女一性一应当在居住地担起抚养孩子还照顾老人的责任。男一女之间本来的一精一力差异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样大,只是女一性一同时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的重担,原本就有限的一精一力无法满足工作女一性一相对庞大的角色集。如此,社会上许多岗位的招工要求“限招男一性一”便容易理解,社会并不是不承认女一性一与男一性一有着相同的工作能力,而是深知女一性一无法像男一性一一样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和一精一力投入职场。
另有资料显示,尽管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社会,女一性一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也仅限于管理而不是支配。男人把工资一交一 给妻子,作为日常开支和储蓄用,而家庭经济中的重大决策却在多数情况下由男一方主宰,这不能不说是男权社会的骗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拥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无法对子女进行财产继承的选择,女一性一较从前更容易得到父母的馈赠,这无疑是女一性一地位提高的助力,通俗的说,有了钱,女一性一说话腰杆更硬气。
“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男主外,女主内”、对于传统家庭一浪一漫分工的向往,文化对于女一性一家庭地位的影响是巨大的。受种种观念的影响,不少女一性一自己不想在职场立身,把“立业”的任务完全移一交一 给了另一半,也就是自动放弃了可能的话语权。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德的要求,总是要求女一性一做出各种牺牲,女一性一在家庭生活中的投入明显多于男一性一,却由于整个社会伦理的舒服而自动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可以说,社会伦理对于女一性一的约束如不放松,妇女很难无顾虑的走出家庭,而平等也就无从谈起。在男人中流行一时的择偶标准“一江一 浙人,普通话,新思想,旧传统”正是反映了不少男一性一对于女一性一的基本诉求中包一皮含了要求女一性一容忍家庭地位的不平等。传统文化对女一性一思想的麻痹,其直接的作用就是削弱了社会和家庭两一性一关系的对应,否则女一性一在家庭中遭遇的情形不会比在职场上遭遇的更遭。中国的女一性一,缺少对自身解放的自觉,缺少反抗的意志,这或许是苛求,也可能是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很难动摇。
男人要增进家人间的亲密感
家庭问题专家认为:一个家庭的牢固程度和幸福程度,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成员在感情上的亲密程度。为此,他们提出了增进家人间亲密感的几条建议。
腾出时间与家人一团一 聚
一位国外的父亲曾问儿子:“家里人最使你难忘的回忆是什么?”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我参加童子军集会那天,你开车接我回家途中,特意把车停下,去帮我逮那只美丽的蝴蝶。”这事他父亲早就没印象了,但对儿子来说,却作为一件最令人激动的往事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因为,他知道父亲总是很忙的,原本以为父亲不会停下汽车的,在他看来,父亲这一举动无疑是说:“我喜欢你。”一些家庭的墙壁上,常挂有一张大大的日历,假若某天全家都有空闲,便在日历上将这天画上一个大“×”,表示这时间专门留出来供家人一团一 聚。在日历上打上记号,是为了提醒大家不得侵占它。
加深相互了解
一些心理学家说:“人们对自己喜一爱一并与之朝夕相处的人,在某些顶顶重要的事情上常常不甚了解,比如父母们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际的家庭琐事上,如对家里人食物的好恶、生活的不同习惯等可以了如指掌,却往往忽略了与子女在思想感情上的一交一 流和沟通,一家人在心灵深处甚至可能陌同路人。所以,一个家庭不妨每隔一定时间,全家人坐下来谈论一下各自的希望、目标和各种喜怒哀乐。这样可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亲密感。达到这种目的的惟一途径,是从互相提问入手,如你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最让你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有什么信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信念?等等。一交一 谈时,应当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并且不得有外人在场,同时,发问者不要指望对方立即作出回答,或站在你的角度来回答。在此过程中,务必专心致志地倾听,切不可随意下结论或冷嘲热讽。
共渡难关
有些父母在遇到像生病、经济拮据、亲人亡故这类令人沮丧的事情时,总是想方设法不让孩子知道。对此,心理治疗学家指出,如果孩子已经懂事了,父母却不让其了解家中烦忧的真相,他们往往会认为父母瞧不起自己,从而产生一种被抛弃般的失落感。
假如能在一种充满抚一爱一和关怀的气氛下进行的话,不妨让孩子直面亲人亡故的现实——这是相当重要的。孩子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母患了重病,若叫他(她)跑跑腿、接接电话,将会使他(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即便孩子年轻尚小,如果带上他(她)作一次短暂的探望,也会使罹病卧床 的亲人感到莫大的安慰。
充分利用吃饭时间
纵然是最为繁忙的家庭,每周至少应挤出一两次时间,让全家人享受一顿轻松愉快、丰盛可口的晚餐。一般说来,吃饭时间通常是一家人谈兴最浓的时候。怎样利用吃饭时间,争辩还是恳谈,训斥还是夸奖,这是衡量家人之间关系亲密与否的绝妙的一温一 度计。鼓励子女不时邀请朋友来家吃饭,也是密切家庭关系的途径之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父母由此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家庭成员。
开展挑战一性一的活动
最好是选择一些人人都喜欢、能参加的活动,以便调动大家的积极一性一,使之各显身手,共享欢乐。不妨让孩子们试试种植菜园,布置影集,或是学着烙饼等。
一位父亲追忆,当他同儿子终于做好一张餐桌时,两人是多么的开心:“我们在6个月前开始筹划,搜集木材。干完活计后,我们爷儿俩不禁心花怒放,相视而笑:‘哈哈!我们成功了!’”
举行仪式
一位朋友去某家参加生日宴会,宾主围坐在餐桌四周。大家正等着上生日蛋糕,一个孩子忽然站起来,一本正经地喊道:“全体起立,齐步走!”于是,他们一家子都笑嘻嘻地站了起来,来客也跟着效法,随主人依次通过宽敞的房间。事后,主人向来客解释道:“这是我们的传统。孩子们小的时候,每次吃饭老是坐不住。我跟妻子便想出一个办法:吃过甜点,先叫他们列队绕房子走一圈,待其一精一力分散些,再吃正餐。孩子们长大成一人 后,每逢特殊的日子,我们依旧保留着这一传统。我深信,我们一家之所以亲密无间,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此。”其实,许多场合都可以举行仪式——小到平常合家争讲笑话趣事,大到每年一度的春游野餐等。仪式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一性一,不仅仅表现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而且还表现在大家共同经历这些程序时,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我们”的感觉。
一起玩游戏
即使年龄不大的孩子,也可以参与诸如下象棋、打扑克之类的游戏。游戏或活动本身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为家庭成员提一供了一个纯粹以娱乐来融洽关系的机会。
睡觉前讲故事
孩子临睡觉时,有父母在场能够减轻以至消除小孩子常有的恐惧感。父母如在此时讲故事给孩子听,不但可使孩子放心,尽快入睡,而且还能加深彼此间的亲情。小孩子特别喜欢听有关他们所熟悉的人的故事,譬如妈妈和爸爸是怎么相识的,爷爷当年是如何开始做生意的,等等。这类故事会使孩子们感到格外亲切。如果孩子较大了,父母则又通过在睡觉前与之闲聊代替讲故事。这样与孩子在一种亲切、鼓舞的气氛中一交一 谈,父母不仅可以窥一探到孩子的心事,有时甚至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共享工作和学校的生活
在双职工家庭里,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同父母的隔离感。如有可能,父母不妨带子女到自己单位去瞧一瞧,好让其对父母亲的工作有个大概的印象。
通过跟孩子谈论你的工作、成就和挫折,你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你将会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与此类似,父母对子女的学校生活表现出兴趣,也有益于增强两代人感情上的亲和力。
保持联系
当孩子离家去念大学,父母出外办事或祖父祖母均不在时,可以借助下列办法来维系家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经常写信,寄明信片及其他物品(如照片、剪报等)。谁不乐意收到邮件呢!
寄送录有亲人声音的磁带。聆听亲人的娓娓话语,远比读信亲切得多。父母可把过生日或家人欢聚的实况录下来,寄给异乡之子女。
寄发循环签名信。如若子女不在一地,父母可采取循环签名的方式:即让每个人都提一供自己的近况,签上名后,邮给下一位家庭成员。如此循环往复,最好再返回给父母。
女一性一要创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辛苦地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给大家一个笑脸,气氛会立刻变得活跃。给大家一个笑脸,给自己一个笑脸,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才能有幸福开心的家庭生活。
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