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地方都是屡试不爽的,他们常常喜欢用这种思考方式来分析一些乍看之下无法做出选择的表面混沌。比如你去繁忙的大型卖场超市购物,你会发现常常一排十几个收银通道后面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你总感觉到你所站的队移动的特别慢。你会不会左顾右盼,有时会下定决心离开本来站的队伍而移动到旁边的队伍之后呢?
我想很多人肯定会说是的,但换了队伍后的人没过多久你又会发现你新站的队伍至少与原先的队伍一样的慢!这是什么道理呢?当你够完满车的物品后,真的需要从一端的收银通道走到另一端的收银通道来寻找最短的队伍的机会吗?这是不是又是一个甜蜜的陷阱呢?
聪明的我们惯用的均衡思维会告诉你根本不必如此。只要前来购物的人都不是喜欢排更长队伍的傻子的话,只要每个人都能看见至少身边两旁的两个队伍的话,而且每个人都站在他所能看见的三排队伍里最短的一排的话,那么,所有的队伍长度都应该大致相同的。如果你站在第二列,看到第三列而看不到第四列,你不必怀疑第四列队伍会比你所看到的第一列和第三列更短。因为,如果第四列更短的话,站在第三列的人会看到并且会走过去,直到两条队伍的长度大致相同为止。这种情况对每列相邻的队伍都一样。因此,你大可不必花时间兜一圈,“纵观全局”之后再作决定。这就是一种均衡的思维,就是要看到事物运动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会是怎样的,而不是只关注眼前混乱表象。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思维方式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得多,,我们常常会发现当你进入大学时学的知识,等你到大学毕业时已经淘汰掉了,现在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正所谓知识爆炸的年代,就是这个意思啊,如果整天只知道学习新知识,那真的要陷于学习完再学习的悖论中了。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习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创造而学习的,单纯的学习新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天下的知识浩如烟海,一辈子都不可能学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潮流,而这个创新和开拓更需要的正是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渊博的基本知识,正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远嘛!
只是可叹可悲,我们国家长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了重知识,轻思考能力和个人综合价值培养的现状,致使很多很有天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掘出他们内在的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这个世界的潜质,相反在我们老师的强制填鸭式的灌脑中,原本纯真的好奇心被扼杀了,主动思考变成了被动接受,学生不敢对老师说“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指派使他们不得不去追逐更高的分数,学生不爱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老师总是正确的,父母总是正确的,长辈总是正确的,书本总是正确的,那为何还要去思考去探索,只要顺着老师、父母、长辈、书本的想法去做总是好学生,总是乖孩子,总是受到表扬,总是受到同学的羡慕,总是可以获得很多好处。这就是一种放弃自主思考,放弃自主探索的激励机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所谓的教育,却无形之中扼杀了在孩子最富创造力的阶段,来激发和培养孩子自身的思维思考能力的可能性。
这是非常非常令人悲哀的,我们知道大脑的脑细胞只有在不断地被外界信号所激发后才会发育发展,而长期不用便会萎缩而死亡,而传统的大脑神经学都是认为脑细胞的一旦死亡便不可再生了,即不可能再有新的脑细胞产生来代替已死亡的脑细胞,每个人的脑细胞总数总是有限的,孩子在大脑发育最为关键的时刻如此扼杀他们大脑全面发展,挥霍仅有脑细胞,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痛哭欲绝的事情。这种扼杀的不仅仅是这些孩子的脑细胞,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创造力和长远的综合竞争力。为什么国内的人总是喜欢跟踪所谓的国际热点,为什么自己就创造不出一些热点来让别人跟踪呢?创新,创新,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奏效的,不彻底的从小教育就开始改变这种扼杀创新的激励机制,那只能是多一条美丽的标语而已,没有更多的意义。
幽默点评:你看,你看,甜蜜的东东未必都是好的吧,很有可能是糖衣炮弹,甜蜜的陷阱,所以遇事要多思考,多用均衡的思维来分析其发展的趋势,不能被眼前的花花绿绿所迷失了方向!
捕猎野猪
画家:弗朗斯·辛德斯生于比利时
野猪啊,野猪啊,是不是看到小狗可爱就以为是一顿美餐呢?
嘿嘿,掉进陷阱了吧!
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周惠中在《微观经济学》中说道:“让我们接触一些具体的例子吧(尽管还是纸上谈兵)。这里所选的例子,一般并不认为是典型的经济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经济学并不是对经济问题的一套现成答案,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经济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其他非经济问题。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常喜欢用他们的武器,涉猎于政治学、法律学甚至生物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