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开始时所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搞就业同盟必然失败的问题所在。比如我是这个同盟中的一个人,这个同盟的约定是低于每月3000元收入就不干,假设所有应届毕业生都参加了这个同盟,表面上看这个联盟形成了一个人才垄断的局面,但可悲的是那些最积极倡导的始作俑者最后必然是最悲惨的一个。要知道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是少于这些要求就业的学生的,所以最终总是会有人没有工作的。
正因为如此,同盟中的每个学生都会担心自己成为那个失业者,所以一个企业会偷偷的跟这个同盟中的某一些同学说,我给你每月2900元,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我不会再雇用其他学生了,于是这些同学就必然会背叛这个就业同盟而私自和企业达成用工协议,最后执着坚守这个同盟的学生肯定是失业者,一分收入都没有,所以这种同盟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我想那些学经济的同学是不会参加这种同盟的,只有那些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只知道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想来影响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才价格,实在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欲制虎,反被虎吃,呜呼,悲哉,痛哉!
“囚徒困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它极其深刻的揭示了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制度的必然失败,因为公社内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维护这个公社的集体利益,因为偷懒的人总可以从公社中获得额外的利益,正所谓公社的东西不拿白不拿,当公社内的每个人都企图背叛这个公社时,公社怎么还有不瓦解,不失败的道理?安徽小岗山的公社内农民最后只能偷偷的搞土地私人承包,不就是再好不过的例证吗?
在2000年,电视机价格大战,烽烟四起,全国8大电视机生产厂商组成价格联盟,不出几个星期便自动破裂。记得春秋战国时的六国联军,西汉的七国之乱,三国时的四军攻蜀……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正所谓,联军浩瀚百万,,各怀鬼胎,乌合之众,岂有不败之理?同样,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搞军备竞赛,竞相增加军费开支,虽说都多次达成要相互裁军的意向,但囚徒困境啊,各自暗地都背叛裁军约定,财政入不敷出,国不堪重负,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见了。如果你是一个注意观察的人,那你会发现身边的生活中类似的囚徒困境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上班时看见那些开车的司机们漠视交通法规互相抢道,到在公司里有人在你背后打小报告都是这个囚徒困境在作怪,哈哈,你以后也就见怪不怪了吧,不必为这些人生气,多不值啊,呵呵!
如果,“囚徒困境”中的李逍遥和韦小宝,这两个人要进行无数次的犯罪活动,每次被抓了都要遇到这种问题的话,他们做了牢出来又进去,再出来再进去,他们可能会吸取教训,寻求合作,就是大家再被抓到时会都选择(抵赖,抵赖),但只要其中有一次有一个人选择了背叛这个抵赖同盟的话,那么合作在下一次博弈中便告终止,被耍的那个人在下一次博弈中便会报复,这就是古老的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的策略。所以,在连续重复博弈中,眼光一定要放远一点,除非你确定你跟这个人是最后一次打交道,最后一次博弈,否则就不要轻易选择背叛,因为《圣经》上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我们知道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优势策略,而不会选择劣等策略,所以在单次博弈的囚徒困境中,每个人选择背叛都是他们自己的优势策略,而遵守同盟则是劣等策略,所以他们的背叛是无可厚非的,是人之常情。
囚徒困境在经济学博弈论中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模型,他告诉了我们人为什么都会背叛,为什么背叛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在人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切记切忌不要去盲目与别人达成这种带有囚徒困境博弈性质的攻守契约和同盟,这是无意义的,是一个互相充满猜疑和背叛的约定,除了让你更加对人性的失望甚至绝望而感到人生的悲哀以外,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其实人性没有错,错的是自己的选择失误,一开始就不应该去相信这些表面美丽却缺乏支撑点的约定。肯定有人会说,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不需要诚信和道德了吗?这可是经济学界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哦,呵呵,我们会在最后一个大篇章里做详细的讲解,事实上,社会整体的道德文化所形成的惯例、习俗本身不也是一种制度吗?它的存在和发展本身也是演进博弈的结果,所以社会之所以会有道德伦理这种东西的存在,就说明了它存在本身就是具有必然性的,它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地演进博弈,正所谓存在即有理,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有理”是指原因的意思,说明了事物存在发展必然性的原因,而不是指存在就是正确的意思哦!最近总听到一┡笥眩?涣私馄湟猓?颜饩洹按嬖诩从欣怼钡背闪俗约旱赖掳芑怠19愿识槁涞牡布?啤0ィ?杀?挠谷耍?愫纹淙绱说奈拗??谧呦虻赜?牡缆飞匣挂?e乓豢槌林氐拇笫?芳铀傧鲁痢??翟诓幻靼装。?
幽默点评: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不总是一致的,这就是许多同盟协议之所以会最终以各自的背叛而瓦解,所以同盟是否真的有效,并不总是像它们所宣传的那样生动和迷人!
朱迪思为了拯救全城的人挥剑砍了自己的情人荷罗孚尼的脑袋;朱迪思为了全城的人民选择背叛了自己的情人;并不是只有那些整天徘徊于议会和政府大楼之间的政客们才会流离于同盟和背叛之间其实我们也会……
朱迪思挥砍荷罗孚尼
画家:阿尔特米西亚·真蒂来斯基 生于意大利(1593-1653)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张维迎教授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说道:
“经济改革本身也可能是这样。在许多改革中,改革者要付出成本(包括风险),而改革的成果大家共享,结果是,尽管人人都认为改革好,却没有人真正去改革,大家只好在都不满意的体制下继续生活下去。从囚徒困境中,我们可以引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 。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