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因是子静坐法(5)~(6)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因是子静坐法(5)

------------

6)止观法门

静坐时候,身体四肢,安放妥当,呼吸调匀,只是这个心,最难调伏。人们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来,放在腔子里,真不是容易的事体,这时应该耐心练习“止观”法门。学者对前面的调和功夫,做得有点成效以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就是调和功夫没有得到成效,一直学习止观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们的妄心停止下来。妄心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样下手呢?我们要猿猴停止活动,只有把它系缚在木桩上面,它就不能乱跳了。

(1)修止的第一步,叫“系缘止”。

妄心的活动,必定有个对象,不是想一件事体,就是想一样东西,这依附的事物,叫做缘。妄心忽想甲,忽想乙,忽想丙、丁等等,叫做攀缘。我们把这个心念系在一处,比如把锁系住猿猴,所以叫做系缘止。

这个止法有好几种,今就通常适用的举出两种:

1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哪里来,出不见它从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

2系心脐下: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从鼻孔喉管笔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妄心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

(2)学习系缘止,稍微有点纯熟,就可进修“制心止”。什么是制心止呢?前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下手,今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3)再进一步,要修“体真止”,更比较制心止为高。前面两法,还是修止的预备工作,这法乃是真正的修止。什么叫做体真止呢?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仔细体会心中所想的事物,倏忽即已过去,都是虚妄,了无实在,心中不去取着,洞然虚空,所有妄想颠倒,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止息。没有虚妄,就是真实,心止于此,故叫它“体真止”。至于修体真止的方法,应该在静坐时候,闭目返观自我的身体,自幼而壮、而老、而死,细胞的新陈代谢,刻刻变迁,刹那不停,完全虚假,并没有实在的我可以把握得住。又返观我的心念,念念迁流,过去的念已谢,现在的念不停,未来的念没到,究竟可以把住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妄心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久久纯熟,安心自然会停止,妄心停止,那就是真实境界。

(4)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做散乱,散乱是心向上浮,治散乱的办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做昏沉,治昏沉的办法,就要用观。观不是向外观,是闭目返观自心,也有三种:

一叫空观,观宇宙中间一切一切的事物,大至世界山河,小至我的身心,都刻刻在那里变化,没有丝毫实在,都是空的。提起这心,观这空相,叫做“空观”。

(5)空观练习稍久,入坐后再看这心,念头起处,每一念头必有一种对象,对象不是一事,就是一物。世间的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今姑举一例:譬如五谷种子能够生芽,是内因,水土能够养育种子,是外缘,若把种子藏在仓里,不去播种,就永不能够生芽,因为只有内因,缺乏外缘,因缘不凑合之故。又如有田土,有水利,你若不去下种,也永不能够生芽,因为只有外缘,缺乏内因,因缘也不凑合之故。凡世间的事物,都是因缘凑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我们心中念头的起落,也是这等假象,丝毫不可执着,如此观察,叫做“假观”。

(6)从相对方面看来,空观是属于无的一边,假观是属于有的一边,功夫到此地步,还不算完全,应该再为精进,观空时不去执着空,观假不去执着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做“中观”。

上述止观法门,表面好像有些区别,实则不过在修持时候,心的运用方向,或有时偏于止,或有时偏于观罢了。照实说来,就是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止时决不能离开了观,观时也决不能离开了止。学者切勿拘泥文学,应该随时活用为要。

7)六妙法门

上文所讲的调和功夫,虽然把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并说,仍偏重在身的方面。止观法门,则偏重在心的方面。本节“六妙”法门,则着重在息的方面。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不来,那时身体便是一个死物,神经不再有反射作用,心也死了,生命就此完结。惟有依靠这息,把身心两者联结起来,方能维持这个生命。鼻孔气体的出入,就依靠这个息,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气体,而气体确是有形质的,有形质就是物,既是物,那就属于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息有出入,能够知道的就是心,它属于精神的一部分;可见这息所以能够联结身心,就因为它的本身也是身心一部分的缘故。

六妙法门专教人在这个息上用功,是静坐彻始彻终的方法。学者修习止观以后,进修这法固然可以,就是没有修习止观,一直学这法门,当然也可以的。

六妙门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1)什么叫数呢?就是数息。数有两种:

1修数:学者入坐后,应先调和气息,不涩不滑,极其安详,徐徐而数,从一数至十,或数入息,或数出息,听各人的便,但不应出入都数。心注在数,勿令驰散,若数不到十,心忽他想,应该赶速收回,从一重新数起,这叫“修数”。

2证数:数息日久,渐渐纯熟,从一到十,自然不乱,出息入息,极其轻微,这时觉得用不着数,这叫“证数”。

(2)此后应该舍数修随,随也有两种:

1修随:舍掉前面数法,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这叫“修随”。

2证随:心既渐细,觉息的长短,可以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静,这叫“证随”。

久而久之,又觉得随息还是嫌粗,应该舍随修止。

------------

因是子静坐法(6)

------------

(3)止也有两种:

1修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这叫做叫“修止”。

2证止:修止以后,忽然觉得身心好像没有,泯然入定,这叫“证止”。

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必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著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4)观也有两种:

1修观:这时于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这叫“修观”。

2证观:如是观久,心眼开明,彻见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这叫“证观”。

此处止、观两法,虽然与上章的止观名字相同,而意义略异,因为上面所说止观是从心下手的,这里的止观是从息下手的,修观既久,应该修还。

(5)还也有两种:

1修还:我们既然用心来观照这息,就有能观的心智,所观的息境。境与智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还归于心的本源,这叫“修还”。

2证还:这能观的心智是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须知心的生灭,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见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

既证已,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净。

(6)修净也有两种:

1修净:一心清净,不起分别,这叫做“修净”。

2证净:心如止水,妄想全无,真心显露,也不是妄想以外另有个真心,要知返妄就是真,犹如波平就是水一样,这叫“证净”。

以上六妙门,“数”与“随”为前修,“止”与“观”为正修行,“还”与“净”为修行的结果。因此六门中间,以止为主,观只是帮助这个止,叫它了了明明,然后能够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8)我的经验

1)少年时代

我自幼多病,身体消瘦骨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种种征象,不一而足。偶然出门,走不到半里路,就脚软乏力,不能举步。

到十五六岁时候病象更多,怔忡、心悸、潮热往来。

记得十七岁的春天,每天午后身体发热,到明天早晨热退,绵延到18岁的夏天方愈。当疾病厉害时,也常常请医生诊治服药,然一点效验也没有。家中有一部中医书叫《医方集解》的,它的末了一卷,说及痨病不是方药所能治,必须自己静养,可慢慢地转弱为强。书中引用有道家的“小周天”方法,教人下手修养,我乃照样学习,果然有效。然疾病发作时,学习就比较认真,一到病好,又复抛弃,没有恒心去作。

到19岁后,诸病虽然没有离身,比较以前已略显转弱为强的功效。

年22岁娶妻以后,自以为身体较健,把静坐功夫完全抛却。又不曾实行节欲,于是旧病复发,加以饮食不节,渐成胃扩张病。食管发炎,胃中嘈杂,常常想吃。食物到口,又吃不进去。

到27岁的春天,仲兄因患肺疾而死,我也被传染。

28岁时,得了咳嗽的病,不久就吐血,经过3个月,病势日日增加。于是下最大决心,屏除一切药物,隔绝妻孥,独自一人,别居静室,谢绝世事,继续行持静坐功夫。规定每天子、午、卯、酉四次,每次1小时至2小时。如是将近3个月,每入坐后,小腹渐渐发热,热力一次一次的增加,在小腹中动荡有似沸汤。至5月29之夕,小腹中突然震动,这一股热力冲开背脊骨末瑞的尾闾,沿夹脊交感神经而上(中国医经称为督脉)达于后脑,这样连夕震动六次,慢慢停止。计算从3月初5日继续静坐,到这时侯为止,不过15天。以后每次入坐,热力依此熟路上达于顶,不再震动。我经过这一次震动,身体好像另换了一个,非但种种毛病一朝全愈,而且步履轻健,一举足能走数10里,也不觉疲乏。

从此以后,静坐功夫不再间断。29岁时,为生计问题,受聘去当教读先生,才改为每天早晚2次。是年3月28日早晨,小腹热力复震动,沿夹脊上升,冲击后脑,连震3天,后脑骨好像豁然而开。这股热力乃盘旋于头顶,以后每次入坐都如是,遵循熟路,也不复震。至是年10月初5日半夜,小腹复震荡,旋于头顶的热力,却由相反方向直从颜面而下(避开口鼻),分为两路,至喉咙复合为一,沿迷走神经循胸部而下入小腹(医经称为任脉)。此后每次入坐,这股热力就从尾闾循背后夹脊上升至顶,再由颜面下降至胸腹,督任循环不已,循行熟路,也不复震。以后,除偶患外症须医疗外,往往终年可不生病,这是预防治疗的实验。

2)中年时代

31岁到上海后,研究哲学、生理、心理、卫生诸书,和我的静坐功夫细细印证,颇多领悟,乃以科学方法,说明静坐的原理,扫除历来阴阳五行、铅汞坎离等说,出版《因是子静坐法》(1914年),这时我年42岁。

43岁第二次到北京,这时我已研究佛学,京中的道友都说,我的静坐法是外道,必须改正。这时正逢谛闲大师在北京讲《圆觉经》,我乃从师问止观法门,改修天台宗的止观。友人又怂恿我另外写一本静坐法,我乃依据《童蒙止观》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而出版《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从这以后,我一直修止观法。

3)修习东密

到54岁时候,上海道友有10数人,要从持松阿黎修东密十八道。其时我对于密宗还没有十分信仰,因为友人一定拉我加入,以便知悉密教究竟的内容,我就以好奇的心理前去参加,结果因为仪轨繁重,而且正在光华大学教书,功课又多,不能兼顾,使我不得不暂时放弃。但是我修习止观法,却并没有中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