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5)~(6)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5)

------------

5)治 病

止观方法,以超脱生死为最后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乃其余事也。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减少,然或因身体本有旧病,偶然重发,或因不能善调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故宜了知治病方法,方法不出二种。

1)察知病源

凡病自肢体发者为外病,自脏腑发者为内病。然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脉调和。又,吾人之心力,影响于身体极大,故病患虽现于身体,实际皆由心生。故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其收效乃较药石为灵。又病之发生,必有潜伏期,常人当自觉有病时,其病之潜伏于体内者,为时已久,苦于不能觉察耳。若能治心者,则察知病源,必较常人为早,故可治病于未发之时。

2)对治疾病

静坐中内心治病法亦有多种,然仍不出止观二者。先言用止治病法。其最普通者,即将心意凝集于脐下小腹,止心于此,牢守勿失,经时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即是心意凝集于此处,血液即随之凝集于此处,凝集之力愈充,则运行之力亦强,运行力强,血液之阻滞可祛,血液无阻滞,则百病之根本拔除矣。其余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于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于足底,不论行、住、坐、卧,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气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则气血下降,身心自然调和而病瘳矣。又,如了知世间一切皆空,毫无所有,即种种病患,亦是虚诳现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维摩经》云:“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此之谓也。

次言用观治病法。其最普通者,为观想运心,以六种气治病是也。

云何六种气?

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

假如肾脏有病,则于静坐开始,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7遍、或10遍、或数10遍,均随各人之便。

如脾胃有病,则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

如脏腑有壅滞之病,则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字以治之。

如心脏有病,则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

如肝脏有病,则观想肝脏,口中微念“嘘”字以治之。

如肺脏有病,则观想肺脏,口中微念“呬”字以治之。

此六种气治病,或因病择用其一,或无病者兼用其六,均无不可。余则每于入坐时,每字各念7遍,如念“呵”字时,确与心脏有感觉。念“呼”字时,确与脾胃有感觉,余字亦然。学者试行之便知。

又有于呼吸出入时,心中观想,运作十二种息以治众病者,此则纯属心理治病之法。

何谓十二息?

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

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

如身体患滞重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轻而上升,是为上息。

如身体患虚弱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深而下降,是为下息。

如身体患枯瘠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充满全身,是为满息。

如身体患臃肿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焦灼其体,是为焦息。

如身体患赢损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以增长气血,是为增长息。

如身体患肥满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以灭坏机体,是为灭坏息。

如身体患冷,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火炽,是为暖息。

如身体患热,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冰冷,是为冷息。

如内脏有壅塞不通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冲过之,是为冲息。

如肢体有战栗不宁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镇定之,是为持息。

如身心不调和时,则心想此息出入绵绵,可以调和之,是为和息。

如气血致衰时,则心想此息善于摄养,可以滋补之,是为补息。

以上十二息治病,盖利用一种假想观念,以心意之力,渐渐影响于身体,久久行之,自然有效耳。

至于最上乘用观治病法,但须返观吾身吾心,本来是虚妄不实。求身、求心,既不可得,更何有于病?故疾病为虚诳中之虚诳现象。如此观察,众病自瘳矣。

6)证 果

修习止观,其最大目的,即为超出生死大海。苟积修习之功,必得所证之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理固然也。然因心量之广狭不同,其证果乃有小乘、大乘之别。

如修体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皆虚假不实,悉归空寂,如是作观,名从假入空观。此观既成,断除烦恼,证得寂灭,超出生死,不再投生,是为声闻果。

又如修体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皆是仗因托缘,而有虚妄生灭,实则非生、非灭,如是亦作从假入空观。此观既成,深悟世间一切无常变坏,亦皆如是,朗然觉悟,证得寂灭,超出生死,不再投生,是为缘觉果。

以上二果,皆属小乘。所以称小乘者,因其只知自度,不能度人。

若夫大乘,则知吾人与众生,实为平等,应发大慈悲心,不应不度众生,而自取寂灭。于是应修从空入假观,谛观心性虽空,而善恶业报,不失不坏。众生不悟,乃种种颠倒,造作诸业,枉受无量苦恼。我应自度度人,随众生根性之不同,为之说法,是名方便随缘止。住此观中,虽终日度众生,而不见众生可度。平等平等,其心无量,是为菩萨果。

然以上所云空假二观,空是一边,假是一边,犹落于二边。菩萨再进一步功夫,则应息此二边,契乎中道。了知心性虽空而有,虽有而空。虽空而有,不是顽空。虽有而空,不是实有。非空非假,二边之见遂息,是为息二边分别止。如是观照,通达中道,名为中道正观。住此观中了见佛性,自然入一切智海,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是为佛果。

方今末世,众生根器浅薄,修小乘得果者亦绝不一见矣,况修大乘者乎?故有志修行者,多用禅净双修之法。

止观即禅门之一法,此法全凭自力了澈本性,如泅水者逆流而上,直穷生死大海。初非易易,故即身证果者少。

净,即净土。此法则依仗阿弥陀佛之力,如得渡船横断生死流,自易达于彼岸。然须信、愿、行三者不可缺一,方得有效。

信者,深信净土,毫无疑虑。愿者,发愿我于临命终时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行者,念佛功夫力行不怠,功夫积久,自然于命终之时一心不乱,可以见佛往生。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6)

------------

此则余所目见耳闻者事实甚多,决非虚语,故余主张禅净双修,自、他之力兼用也。读者其有意乎?

我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何?即吾人之生死问题是也。试想人生于世,虽寿有长短,总不过数十寒暑。庸碌者虚度一生,即杰出者能作一番事业,尽世间之责任,然若问吾人究竟归宿应如何?人生最后之大目的应何在?鲜有不猛然警醒,而未易置答者。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盖孔子但言世间法,故对此问题,存而不论。佛则于世间法外,特重出世间法。目睹众生生死轮回之苦,以身作则,舍王太子位,而入雪山修苦行6年,遂成正觉。说法49年,慈悲度众,无非教人超出生死大海,免堕轮回。此佛教之所由来也。

欲勘破生死关头,当先知吾人所以流转生死之根本。此根本为何?在佛家称之曰“阿黎耶识”。照心理学上之三分法,分人心之作用为知、情、意。于意识之外,未能再加推勘,有所深入。无他,凡夫知识之界限,只到此为止也。佛家则返观自心,于意识之外,尚窥见几种心识。乃分人心为八识,以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以意为第六识,此外有第七识,译名“末那”,犹言执我也。第八识译名“阿黎耶”,犹言含藏也。推勘至此,始知吾人生死之根本,即在阿黎耶识。

阿黎耶识何以能为生死根本?盖此识乃是真心与妄心和合之识也。此真心非指吾人肉团之心而言,乃吾人之净心是也。因其尚与妄心和合,故名之为阿黎耶识。此识中含有不生、不灭及生灭二义,所谓真妄和合者也。不生、不灭是觉。生、灭即是不觉。我辈凡夫只是妄心用事,念念相续,攀缘不已,无始以来就是不觉,故颠倒于生死海中,莫能自拔。然妄心、真心本为一体,并非二物,真心譬如海水,妄心譬如波浪。海水本来平静,因风鼓动遂成波浪。此波浪即是海水鼓动所成,非另为一物,犹之妄心因真心妄动而成也。我辈凡夫病在迷真逐妄,佛家教人修行方法虽多,总是教人从对治妄念下手。一言蔽之,即背妄归真而已。

然则吾人妄心之生灭形状若何?《大乘起信论》中,曾言其生起之相,细者有三,粗者有六。

(1)何谓三细相

一曰无明业相。盖言真心不动,则是光明。一经妄动,即生诸苦。犹如明境为黑暗所蔽,故名无明。

二曰能见相。真心不动时,无所谓见。一经妄动,便生妄见。是谓能见相。

三曰境界相。吾人躯壳及周围环境,以及大地山河,皆为境界。以有能见之妄见,遂呈此妄现之境界。实则一切无非幻像,惜吾人入梦不能觉察耳。

此三种细相同时而现,极其细微,不易窥见,而皆由无明所起。所谓无明为因生三细也。

(2)何谓六粗相

一曰智相。既有境界妄现,我们即从而有认识。认识以后,即起分别。遇顺境则爱,遇逆境则不爱。皆所谓智也。

二曰相续相。因有爱与不爱之念,存于心中。爱则生乐,不爱则生苦。念念相续,无有穷时。

以上二相,虽有顺逆苦乐,尚未至作善恶地步也。

三曰执取相。既有苦乐,即有执著,或困于苦境而不能脱离,或耽于乐境而不肯放舍,皆执取也。

四曰计名字相。因有执取之境,心中必安立名言、计度分别。前者执取,尚似实际苦乐之境。至于计名字,则并无实境,惟是心中计度。而作善作恶,乃将见于行为矣。

五曰起业相。因计度名字必寻名取得实境,遂不免造出种种善恶之业。

六曰业系苦相。既造业必受报,善业善报,恶业恶报,要皆足以束缚吾人,使不得自在。不自在,即苦也。试思在世为人,孰有不为业所系者乎?

此六粗相皆由境界而起,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相也。

吾人无论为善、为恶,皆是为业所系,此犹疾病之在身也。佛为医王,佛法即医药。药方虽种种不同,而其能治病则一。治病下手之始,最要就是对治妄念。治妄念首在破执。执有二:

一曰我执。吾人自母胎降生后,别种智识,全未发达,而我字之一念必先来。如生而即知求食,以维持吾之生命是也。下等动物,如遇宰割,亦知叫唤,即恐丧失其生命也。须知我执为一切罪恶之源,盖有我则不知有人。人、我分别之见愈深,必见于行为而成罪恶也。然刻实论之,我之实在,乃了不可得,善哉!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何谓四大?即地、水、火、风。吾身之骨肉性坚者属地,身中水分性湿者属水,身中温度性暖者属火,身中气分性动者属风。

六尘者,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经意谓我身是幻,不过四大之虚妄和合而成。此以今之科学证之,亦悉符合。如生理学谓吾人之身,不过10余个原质化合而成。其中旧细胞分裂而变为废物,新细胞即发生以补充之。时时代谢,刹那变迁,曾不稍停。7年之间,全身必悉已更换,不过吾人自己不察耳。然吾人年岁日长,面貌必较幼时不同,此即明证。既吾身全部时时在暗中迁变,然则究将执着吾身之何部以为我乎?昔人指心脏为心,今之生理学证明:心脏为发血器,而以脑为知觉之府。实则所谓心者,即六尘留在脑中之影子。经云“六尘缘影为心”,语至精,义至当。此缘影即妄念。妄念时时相续,前念既灭,后念复生,亦刹那不停。吾人果将执着前念以为心乎?抑执着后念以为心乎?皆不可能者也。既知此身心是幻,又何苦不能舍去我见耶?

二曰法执。法执者,凡夫所执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不免堕入邪见,于学佛即有障碍。故非先破我执、法执,决不能背妄归真,超出生死大海也。

佛法有小乘、大乘,自汉时入中国后,盛于晋代、六朝、隋、唐,至今不衰。论其派别,共有十宗。

1成实宗。姚秦时鸠摩罗什译《成实论》,此宗遂传于中国六朝时最盛,后渐式微。

2俱舍宗。陈真谛译《俱舍论》,佚失不传。唐玄奘重译三十卷,盛行于世,遂立为宗。五代以后渐衰。

以上二宗,俱属小乘。

3禅宗。此宗传佛心印,不立文字。达摩尊者在梁朝时泛海至广州,后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此宗东土初祖,至今尚盛行于各大丛林。

4律宗。律宗专讲戒律,戒律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为根本。推之沙弥有10戒,比丘僧有350戒。皆所以持束身心,学者不可不知也。

5天台宗。北齐慧文禅师建立此宗,传至第三世智者大师而极盛。以《法华经》为主,其修持则有止观法。今浙江之天台山,智者大师遗迹甚多,宗风犹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