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书函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覆程圣西居士书

圣西大居士法鉴。自衢防内变后。诸长官均皆离浙。惟居士一力维持财厅。不易初心。钦佩奚似。即此一观。足见平素之定力深也。喜甚慰甚。顷读来函。欣愧无已。谨复者。性具善恶之论。是本宗圣祖开人天之佛知佛见。澈骨之谈也。原夫佛之所以成佛者。以先悟透性具善恶二种法门。故能纯依性善之法门。而起修善之妙行。用修善以熏修恶。使修善力胜。而能攻破修恶之见思。进破尘沙。以至无明。乃至穷尽无明之源。复归于性。始知性恶融通。即是性善。无可断也。必至于此。可谓究竟证到不二法门。即所谓二而不二也。又能依性恶之法门。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六道三途。往还无碍。即能用此性恶法门。楞严所谓种种施为。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佛断修恶不断性恶者之大方便大妙用也。居士言佛固为率性。可也。言阐提亦得谓之率性者。不可也。详夫阐提是迷中之倍人。既未悟性。何能率性。苟阐提能率性。即非阐提矣。众生所以不得成佛者。始则未悟性具善恶法门。继则即使悟得此法门矣。以业习太厚。不能纯依性善而起修善。因善恶杂修。使修善无力。不能攻破修恶。不觉错入岐途。或着人天欲乐。不能破修恶之见思。或滞偏真涅槃。不能破修恶之尘沙。或但中佛性。厌离二边。不能破修恶之无明。是以经历阿僧祇劫。不能亲证自性之不二法门。故知十地大士。尚不能率性之全体。况阐提辈。而可能言率性者乎。应知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皆由不达性具法门。迷性善而起修恶。性善者。法身、解脱、般若也。此三者。自性之德也。即谓楞伽之三自性。亦无不可。以不了圆成本有。(即法身)故起无明。不了依他如幻。(即解脱)故起尘沙。不了偏计本空。(即般若)故起见思。不了者。即迷也。了之即三德。不了起三惑。所以云众生与诸佛。即在迷悟之间耳。三德者。即自心之性善也。三观者。即自心之修善也。三惑者。即自心之修恶也。故能修空观以破见思之修恶。还归于性善之般若。修假观。以破尘沙。还归于解脱。修中观。以破无明。还归于法身。可见善恶两修。二俱无性。无性之性。名为实性。又名实相。以性相不二故也。实性者。即性善性恶之真性也。性善本有。性恶本空。空有不二。即是一心。此自心之不二法门也。来谕云。就性论性。只许云不变。不许云随缘。此偏执不变为性之病。不知能随缘者。即性也。以性能随缘。所以成染净之相。教中云。能随染净缘。造成十法界。且能随者。性也。所随者。相也。能所不二。性相一如者。心也。心性相三。宛然可见。幸勿疑贰。来函引楞伽作证。不知楞伽这两句。乃澈底显性之文。经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教人亲证自心不二之境。故须并出世法俱遣也。言五法者。一妄想。二名。三相。四真智。五如如。前三是世间法。后二是出世法。言三自性者。一偏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八识可知。二无我者。一人无我。二法无我。此二亦名二空真如。乃出世法也。所以云。皆空俱遣者。设不空不遣。无以亲证不二田地。言自觉圣智境界。即自心之不二法也。兹当将三自性法。点示于后。当知计本空。依他如幻。圆成本有。其间依他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成计。从依(他。依)真实。便是圆成。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因。悟真实故。一分成涅槃因。了分别性空。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实性有。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随情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理圆。一非一而三性具。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故知欲证自觉圣智境界。所以要五法三自性皆空。不特空妄想名相。即真智如如亦空。空即遣也。非但空计依他。并圆成亦空也。勿独遣八识。即二无我亦须遣也。请勿疑文言而深究之。方信本宗立说之妙。故能抗折百家也。谨复。并候法喜。

再居士所引之言。均说性边一方。不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历代祖师亦复如是。佛祖言句。无非破执之具。对机施教。应病与药也。如达摩西来。为遣文字之执。所以单提向上一着。谓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荷泽为破执心之徒。所以云举心即错。拟议即乖。故知万不可偏执一边。偏执属情。即非智也。若论心、性、相、三。区别体用。第一说心。此心非有非空。即寂即照。乃具体具用也。性相二字。本不可分说。今以勉强分说。第二说性。性心之体也。虽终日随缘。而终日不变。是故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乃照而常寂。即有之空也。第三说相。相心之用也。虽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是故开眼也着。合眼也着。开眼则见明相。合眼则见暗相。乃寂而常照即空之有也。须知能见者。性也。所见者。相也。能所不二。性相一如。乃即体即用之心也。(此补最后一问之答)

复示程心一居士书

心一居士慧鉴。读手教欣悉。茫茫苦海。碌碌众生。纔闻法语。顿发宏愿。自非宿因深种。何以臻此。诚可喜也。然筌与指喻经之文字也。鱼与月。比经中之真理也。足下闻法后。即能依教遵行。茹素长斋。已可谓捉鱼玩月矣。今而后逐渐增步。就路还家。久之又久。自有到家之一日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吾人本有之故家也。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是吾人本生之慈父也。华严海众。华藏善财。都证到菩萨之位。彼普贤大士。尚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乡。亲见弥陀慈父。我何人斯。宁不遵从。足下既已发愿。当愿此身毕生往生极乐。亲见弥陀。方能拔爱欲根。免轮回苦也。奉上日课仪规一纸。依法修持。即以此为自度。仍以此为度他。上奉父母。下教妻儿。同证乐邦。同离苦海。古德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至嘱至嘱。生死事大。幸勿错过。并祝。

安隐老人谛闲复

覆齐性澄居士函

性澄大居士慧鉴。渥蒙厚爱殷殷。五中感铭。寸楮难宣。自长春揖别。忽忽月余。足证韶华逼老。感慨靡涯。呜呼。娑婆世界。尽大千无非苦途。法华经。世尊喻以火宅者。谓众生居之常为生老病死等八苦之火所烧故也。是故二乘圣人无大悲心。不能入俗利生。乃云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唯得忍大士。始堪乘宿愿力。运大悲心。普度众生。救诸苦恼耳。吾侪未到忍证无生地位。何说利生大话。然则同居狱内。孰非罪人。普贤行愿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往净戒云云。此等法言。皆对症之良剂也。夫金刚经之三心不可得。乃显性之言词也。永嘉觉之寂寂惺惺。为免昏散之止观也。吾侪虽有暂时能守之功夫。于病魔发现时。尚不能敌。矧生死临头乎。故知欲涤除宿障。非忏悔不为功。要了生死。离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外。更有何法能济于事。莫管他事理两种之心一不一。只要尔生死心切。往生愿坚。不求向前速效。只管蓦直持去。但愿到末后关前。正念现前。心不颠倒。不怕死。不恋生。预知时至。见佛往生。一得往生。即登不退。则生死根株。便永拔矣。佛无妄语。不欺人。不仗佛力。谁力可靠。唯愿大德。认真忏悔。恳切求西。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叨在知己。故敢直陈。肃此奉复。并祝净念精纯。诸凡百益。

谛闲手书

覆舜卿居士函

舜卿居士慧鉴。接奉手书。敬悉一是。径复者。一大藏教无非对机之谈。若谓最简易直捷痛快。莫尚于大方广圆觉了义耳。宜久读之。自有心得。有此一经。不必再阅止观矣。如欲研究。不妨请南岳大乘止观。是书详谈理性。最得契机。所言各教同异一语。老朽自知钝根。对于本教经。尚未为涉猎。若问各宗底蕴。尚未能详为酬酢。况各教乎。举要言之。涉世利生。同归乎善。若谓超凡入圣。断惑证真。非学佛不为功。祗谓我本教各宗。虽各有所长。在昔根智通利。能以实心研究。无论何宗。均获利益。不过浅深不同耳。于今之世。去圣时遥。人心不古。除净宗外。皆仗自力。欲一生了脱生死。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故须要仗佛力。精修净土法门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须知人身难得。光阴易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一失人身。谨防难复。此身不于今生度。更于何生度此身。世间最可珍重者精神。一念净佛界缘起。一念染九界生因。精神宁不珍重乎。最可爱惜者光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而不可浪用。当念念坚持佛名。知光阴之可爱惜。而切勿虚度。宜时时精修净业。以信愿持名。精修净业。乃一生可了生死之法门。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真实苦心救世之语也。幸勿忽诸。肃复。并候精进无量。

谛闲谨复

覆马遵轨居士函

季芸先生智照。老朽为佛之信徒。宏法利生。应尽义务。亦是分内生涯。经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究无有报恩者。唯愧道寡学肤。有负自己。但尽佛教徒之职而已。辱承过誉。反觉愧惶也。接奉手书。敬悉读鲁经。今参竺典。具见儒释兼通。倾倒无似。且夫孔子。蕴出世之智。发治世之言。由理成事也。我佛抱救世之怀。示出世之旨。全事显理也。本相成而不相悖。殊途同归。故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佛说三藏十二部。岂可以虚无二字而括之哉。言三藏者律藏、经藏、论藏也。律诠戒学。经诠定学。论诠慧学。略言之。戒定慧。详言之。法门有八万四千。今番老僧宏扬净土者。乃八万四千法门中之一门耳。先生所谓虚无者。乃老氏之玄宗。非我佛之真谛也。佛经中所谈之空。非虚无之空。乃幻有之空也。幻有非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乃名幻有。空有双亡。即是中道第一义谛。乃佛经之真理。尔云虚无空。成断灭之见。我佛早已不容。无怪乎云动不如静。言不如默。粲莲华。点顽石。不如结无言之契。以第一义谛。作虚无领会。是一错也。老僧智非子。辩乏富那。无能剖析精微。而听经诸善信。纵不能一二领会佛言。法音经耳。功报弥劫。片言入耳。一念熏心。皆可转变业力。可能裁培善根。较彼不见不闻者。虽天地之高厚。不足以喻其否泰矣。文字犹之乎筌也。由文字而悟真理。如依筌而得鱼兔。何障之有哉。非文字能障清修。乃执者自障耳。净土念佛。乃我佛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为此界业重众生。横超三界直证九莲之妙行。至直捷。最简易。乃殊胜方便。不可思议之法门也。变凡质入圣胎。洁秽邦成净土。尔作断绝人种领会。是二错也。至于佛之神力。固不可思议。无如众生之业力。亦不思议。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夫众生业力。既不思议。佛虽有不思议神力。亦不能度无缘众生。亦莫可如何也。尔患娑婆世界劣种灭尽。吾愿转娑婆秽如极乐净。恶道都空。诸佛抱斯宏愿。所以非生现生。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如父训子。以就明师。子如不从教。即如违父命。安得不云忤逆乎。既生极乐。面奉弥陀。得无生体。发神通用。然后乘大愿船。入生死海。捞苦海众生。度脱先亡父母。如子亲近明师。学业大成。回来荣宗耀祖。岂非大孝也乎。老僧宏扬净土。教人念佛亦如是而已矣。无如信者如麟角。不信如牛毛。尔谓人种断绝。何过虑之深耶。天道不可而问也。尔从何而得此义耶。庸者不易之谓欤。非知行合一之助也。知是悟性。行是造修。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譬如一面古镜。尘埋久矣。其人识得镜本有明。为之智。于是切磨之。为之行。修极性圆。乃称合一。譬如尘除尽。明始圆。知行合一。亦复如是。尔尚未梦见。而云得之者。恐太早计也。孔云。朝闻夕死则可。足证尊莫过于道。老朽不文。即希鉴照。并祝阖第均安。

谛闲谨复清明后一夕

复香港陆瑞云等居士函

肃复者。老僧自正月二十六日发足来苏。应诸居士之请。于二月朔日开讲梦东法师语录。日绕五千余指。皆得法喜。洵为一时之盛。千载奇逢也。顷接我观宗本寺主讲宝师函。并附来诸女学士公札。展读之下。得悉求法之殷。欣悦之怀。非可言喻。良以金刚种子。种在过去。熟在现世。脱在未来。终古不坏。不我欺也。身虽远隔重洋。心实未间毫发。心心感应。大似两镜交光。互互摄。恒寂恒知。觌面全彰。举念即见。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也。学士当知。理虽本具。要假事修。事若不修。争知理具。理具。具于事造。事造。造于理具。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祖诰之言。岂欺我哉。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生。善友难遇。今则难得得。难闻闻。难生生。难遇遇。所谓多劫善种。一时顿熟也。又复应知。百年世事。犹如三更一梦。三万六千光阴。眨眼便过。矧能得如许光阴者。十百千万亿人中。曾见有一二否乎。且世之最可珍重者。无过精神。最可宝贵者。无过光阴。一念净。即诸佛之缘起。一念染。即众生之苦因。精神宁不珍重乎。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宝贵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敢浪用。念念须记念弥陀。知光阴可宝贵。则不敢虚度。时时要精修净业。倘置弥陀而不念。别念菩萨宏名。尚是浪用精神。况取人天有漏果乎。若置净业不修。别修三乘圣行。尚是虚度光阴。况造六凡生死业乎。嗟乎。去圣时遥。众生业重。不从净土一门深入。此外那有出生死路。夫净土门中。独信愿持名一法为最。信愿持名。乃释尊彻底悲心。为此阎浮提人业重障深。依之修行。得以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三根普摄。上下兼收。是殊胜方便。最简易。至圆至顿之法门也。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汝等幸勿觌面错过。有志出生死者。请留意焉。兹仍嘱宝师寄上法名单一封。日课仪规一张。请依法修持。自他兼利。承施盛仪。如数收到。替诸学士买香供佛。此复。

老观宗谛老人书于苏垣灵鹫丈室(二月廿五日)

覆大安居士函

大安居士慧鉴。读来函。具见宿根深厚。生死情殷。自非般若内熏。于此茫茫苦海。碌碌劳神。何暇时萌出尘之念。佛言。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即此殊胜因缘。诚不易遇也。若夫修持密宗。须精持两种净戒。一者淫戒。即自己妻房。亦不能犯。二者不非时食。午餐过十二点已后。直至后夜天未曙色。俱不食。须俟东方发白。眼能见自掌纹。纔堪饮浆。于此二戒。若不精持。所修密宗。决无灵效。此不可不知。当此五浊交兴。时临末法。众生业重。非修净土不为功。夫净土一门。又有多种。曰观想。观像。持名。实相之不同。据观无量寿佛经。先从日观下手。至第十二普观。皆观想念佛也。第十三观。名为观像念佛。最后九品往生观。名持名念佛。以三根而论。观想被上根。观像被中根。持名被下根。须知观想一法。非上根不易修。按经中修法。初观未成。不能修第二观。华座观未成。不得修真身观。概可知其非易易也。若真实为超脱生死。一生了办者。宜依佛说阿弥陀经。信愿持名法门。方为稳当。此法是释迦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三根普被。上下兼收名为胜异方便。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之法门也。然此法门所以得能了脱生死者。好在一个愿字。佛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祗须信得真。愿得切。记数持名。刻定课程。永明祖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此也。唯持名之法。有二种不同。一者事持。只消将阿弥陀佛四字宏名。密密忆持。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可也。加以发愿回向。临终决定往生。二者理持。如上正持名时。加以细心返照。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心佛原自不二。即事悟理。名理持也。只此一法。亦名实相念佛。无别实相念佛也。只要净念相继。久久自得入三摩地矣。只如即事持名。当如密宗持咒一般。庶几心佛相应。莲池大师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君乞我示观想。我劝尔用持名。持名尚不易相应。矧观想能不更难乎。有志了生脱死者。不可忽诸。肃复。并候

安乐 谛闲复(九月十七日)

覆香港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居士鉴。午后由宝主讲送来手书。奉读之下。具见真心两相照耀。若秦镜交光。肝胆毕露。证知足下天然本色。全无刀斧痕也。较之锯解不开。纽理横纹。虽有鼻之斤。亦无容施其巧也。惟念世道衰微。变幻百出。愈流而愈下。非特求真实。以了生死为急务。以法道为己任。若古之挺然杰出者。固不多得。至若具正信。明因果。直心热肠。横身以当途辙者。亦不多见。况乎卓然超出浊世。如足下一时亹亹者乎。若尔虽末法。犹正法也。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言一大事者。果何事耶。古德云。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是知真见生死了然不变而不避者。方称堪任大事耳。足下闻宝师老实念佛。一言之下。即以全体担荷。自非没量大人。曷克臻此。矧于穿衣吃饭。坐卧经行。均能系念六字洪名。苟能常不间断。即是净念相继。不久入三摩地矣。何善如之。直须蓦直做去。幸勿回头转脑。他日和念脱落。是则念空真空。生入无生。莲池所谓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者。不我欺也。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足下既能觉察得早。即以佛念之。并非打销。乃掉换之法耳。切切不可用力压制。须以智照之光。而镕化之。当妄念猛焰之际。宜细心体究。看他起从何来。灭向何去。久久自得妄销真现矣。须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空。若竭力而压捺。则是以妄逐妄。愈压而愈多。如水上按胡芦。徒自疲劳。终无实益。只要佛念相继。则杂念自稀矣。不知尊意为然否。肃此奉复。即希为道自爱。并祝身心双医。事理并进。至嘱至嘱。伏维法身自在。常乐我净。

老朽谛闲敬覆(七月十二日)

复建德圣光居士函

圣光居士慧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性德。总出心源。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华严云。心造诸如来。及种种五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云三点如星象。横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若究竟为生死大事。直如丧考妣然。所以古德云。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如谓真实求生西方。直须要真信切愿。其行门纵未至于一心不乱。仗愿真切故。亦可希冀往生。但不能保任此事也。若仅谓信愿虽具。行门唯早晚课念拜。临终恐不济事。故张巡抚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欲出娑婆除必尽。次公明论许重宣。尔云日间办公。未免散乱。是必然之势。况于司法庭上。种种境缘。皆于修净业。敌体乖违。是不待言。既未能脱离此境。只好假之作助道因缘。若有横顽凶霸等事。当以恻隐之心。而怜悯之。于此浊世界。起厌离心。并发愿云。愿我早生极乐。速返娑婆。度此人等。免作殃累。如是不但不起瞋心。而净土之愿。于此益坚。匪唯不堕修罗。而且依之助道。于汝意云何。不怕念起。但怕觉迟。设忘觉察。忽起瞋心之时。宜蓦鼻拽来。即当默持佛号。如红炉点雪。日照霜林。其霜雪安敢来凑泊乎哉。肃此拜候净安。

老人手示(七月十八日)

复王式猷居士书

式猷居士慧鉴。读二来函。领悉一是。他人所谓佛学精华渊微妙境。初学难知。未尽然也。且夫精华妙境。不外吾人一念。实不难知。先须了达一切唯识。识即是心。迷心成识。达识即心。如水成波。了波即水。足见一切法。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既达唯心。心固唯心。境亦唯心。随拈一法。无不唯心。心本自妙。唯心所现之境。宁得不妙。故知一切法皆是妙境。无一境不可修止观也。如是则知境境咸具三谛。依境立心。心心皆具三观。故知无一念不即空即假即中也。所以修止观法。唯重观心者。以心为境。最亲切故。且观心一法。须知有二。一唯识观。此事观也。二实相观。此理观也。此二观下手稍异。从理下手。则唯达法性。法性者。诸法实相也。直观一念本寂。具足三千。不推四运。所以云唯达法性。更无余途。从事下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得。谓用自他共离。四性。推检四运起心。毕竟不可得。所以(云专)照等也。亦名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观于内心。二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亦然。此皆列祖传心之要。非从臆说也。然则观局于事。四性推检。通于理事。即理观。亦观起心。但下手处制纵不同耳。四运是所观。四性是能观。本指理观。末指事观。二种能观。皆是一心。二种所观。莫非三谛。所以云。本末相映也。随修一观。必含二义。如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知全修在性。即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照十界之心。须知全性成修。即是善修唯识观也。若要精修止观。无论事修理修。俱须万缘放下。始能成办。今子正当求学之时。何暇修此。只好先从方便入手。庶免泣岐之叹。原夫止观者。禅也。念佛者净也。兹当示以禅净双修之法。最简易。最直捷也。日间研究法相。夜间拨冗禅净双修。先须信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我唯心。彼世界中有佛号阿弥陀。即我自性。次须以恳切心真实发愿。愿我临终。往生极乐世界。面见弥陀。于是早晚定一句钟自修功课。一心称念彼佛名号。当念佛时。一心湛寂。不起别想。即是止。六字分明。不容间杂。即是观。课毕发愿回向。(仪规另纸)日间学法相。开圆解。目也。早晚修禅净。建妙行。足也。解行兼资。目足并运。不患不达最高目的地。有志于道者。宜注意焉。并候百益。

复单显觉居士书

显觉居士慧照。今日由观宗寺转来手书。得悉 令尊翁咯血两次。现今又患风湿重症。定蒙佛慈加庇。断不致一卧而不起也。吾徒以孝思心。筹备寿衣。为之冲喜。理所当然。原为身后事。老翁虽受优婆塞戒。仍是在家居士。不必效僧家坐化情形。直须依在家居士办法。如在夏时。内外衣服。宜作夏布。内穿短衫。依次中衫。或大衫。外穿海青。当此冬季时候。随冬时衣服。概以棉布。不必用绸绢也。以绸绢是伤生之物。穿之无益。律云。害物伤慈。非所应也。冬时衣服。小棉袄大棉袄足矣。外罩大衫海青。长短随其身量。居士僧装。亦无妨碍。惟衣具不须披展。俟其卧后。放在胸上。纳入材中。七七丧事。俱宜用素。万不可兼带一些荤腥。有妨净业。不可不知。老翁近年来崇信佛教。宏通大乘。从其感化者。何止千万。决不止一了便了也。万一不起。无论老幼尊卑。万勿哭泣。教以厉声念佛。助之往生。其功德非可以笔舌形容也。自利利他。切嘱切嘱肃此奉复。并候

阖第安乐

致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居士如晤。身虽南北。心则不间丝毫。故如面晤也。宝师来携到盛施珍香一匣。感谢奚如。尝闻宝师云。昔年北京讲经会。两次俱有居士在座。山野老昏。今竟忆不起毗耶丈室。天女散花形容也。愧甚愧甚。兹读宝师函。欣悉居士为法忱殷。度生念切。翻印行愿品疏一千部。分散粤中净信仁人。可谓效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菩萨宏谟。可以复见于今日矣。钦佩钦佩。须知弥陀万德洪名。具有三身四智。吾人称念洪名。即是以名召德。故曰举其名也。则众德而俱备。专持此号。统百行而无遗。果能老实念佛。则心即佛。佛即心。念至心佛双亡。而往生如操左券矣。肃此敬候

佛安

老头陀谛闲谨肃(六月二十三日)

覆王宗梁居士书

式猷居士慧鉴。接读手书。喜不忍释。子之志。可为宗教之梁材。夫法相之学。为法门之要务。当兹青年志士。不可以不先进。子称最喜之学。并未勉强。诚亦宿习使然。既入高门。自当竭力勉进。幸勿二岐。承问止观要旨。乞示畅谈。我本自愧老拙。无能详示。以子来意既殷。又不敢不示。勉力随分。略为述之。详夫止观者。明静之义也。言明静犹属义相。体即一心。言一心。非指缘虑识心。直指寂照真心。真心本寂故言静。本照故言明。言寂照真心。是吾人本具。即指现前一念之心性。祗此心性。论竖上无首相。下无尾相。论横左无边相。右无涯相。论过未。无初后之可言。论现在。无方位之可指。言当处。无前无后。言当念。不灭不生。此直指止观之大体也。如是而已。惟属于性德。不关于修。盖天然性德。本具三谛曰真曰俗曰中。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统一切法。举一即含三。非前后也。言三即是一。非并别也。非定一。而可说三也。非定三。而可说一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言三惑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言空寂即真谛也。言化导即俗谛也。言法性即中谛也。曰翳曰障曰阻。是三惑之妄想也。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是三惑之假名也。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若论真如界内。原无生佛之名。平等会中。那有自他之相。但以吾人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故上祖立乎止观。合之唯一。开之成三。曰体真止。即空观。曰方便随缘止。即假观。曰息二边分别止。即中观。依止观修。任运破惑。修体真止空观。破见思惑。修随缘止假观。破尘沙惑。修息边止中观。破无明惑。见思惑破。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尘沙惑破。证道种智。成解脱德。无明惑破。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谛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曰破曰显曰证成。非异时也。天然之性。本具修中诸法之相。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谛显。即能证智。证智即成德。从因至果。在于一心。非渐修也。说似次第。理无次第。未敢言述止观之旨。唯提挈纲领而已矣。并请研安百益。

为西湖水族乞命致杭省长署函

敬启者。报载杭州公团提议。标卖西湖之鱼。拟援助沪上五卅惨案费用。读悉之下。骇异万分。西湖自宋代以来。素为放生之池。前年有人提议捕卖。曾经各地慈善团体函请保全。特蒙钧署俯允有案。此次该公团提议。其理由谓款可援助沪案之用。使湖水清洁。可供饮料等语。查援助沪案。本出爱护同胞热忱。理合作道德之补救。今意欲使湖中悠游之水族。因此同受宰割之惨苦施此大不仁之手段。不惟违反千余年慈善之宏功。适足以加重恶因。滋长祸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谓蓄鱼之多。致湖水不洁。有碍卫生。此错怪也。请观里西湖清涟寺玉泉之池。深不过数尺。纵横不过数丈耳。所蓄之鱼。奚啻千万。从未见有污浊之者。至于湖水不洁。实由马路筑成阴沟。污水流入之故。前清旗城时原无阴沟可通。自民国改造新市场人稠密。市肆如林。洗濯腥秽。皆入湖中。欲使不浊。其可得乎。又说有小舟游行。因鱼而生危险之事。更属凭空臆断。惑人听闻。夙仰钧座。慈悲恻隐。胞与为怀。尚祈为亿万生灵。全其躯命。则浙省夙号安全佛化之地。不致启杀机而种恶果。倘蒙慈光普照。功德之大。非笔舌所能尽述也。专肃上呈敬颂勋安。

致杭州督办函

敬奉福音。仰见钧座。潜心内典。融通孔佛仁慈一贯之旨。如以甘露见洒。顿使五内清凉。踊跃之怀。非言可喻。窃思西湖自钱王作放生池后。历经永明莲池等先德。说法放生。载诸志乘。壬戌秋。省中建设祈祷大会。承军民官长。召闲主讲护国仁王般若。至圆满日。按例放生。万人共。并承禁止渔捕。永为定例。是以次年有人提议捕卖。经各善团。函请保全。渥蒙钧署俯允有案也。如谓鱼族孳生既蕃。日益长大。湖水腥秽。归罪于鱼。此中曲判。何忍缄默。为此就引近玉泉寺之放生池。水少鱼多。从未见有污浊之者。以证湖水不洁。并非鱼多有以致之也。又绍兴东湖。较西湖之大。不及千分之一。湖中放生之鱼。既多且大。其最大者。概有一二百斤之谱。似此大鱼之多。从未见有湖水浊者。此可证者二也。同时接奉省长复示。云查此案报载卖鱼一节。本公署未据呈请有案。报载之说。当不足凭。诵悉之余。不胜忻慰。伏惟钧座襟包星象。气盖乾坤。磊落光明。巍峨正大。兴大悲以济物。非不可以泽及尘毫也。昔者成汤之解网。子产之蓄鱼。唯天能育。唯慈能涵。今则同体之悲。唯公是赖。不审老维摩肯伸右手。以覆此亿万生灵否乎。恭肃。敬候勋祺。

复金益平居士书一

圣礼居士知照。佛法贵在实行。不贵虚解。欲求真实进益。先向经籍中。看到一言半句。于心中有领悟处。自此下手用功。所行如所言。言与行相应。有得一分相应。便有一分受用。有多分相应。其受用亦随之增长矣。若但读几句文。阅几卷经。纵使会得有些义路。如不下手实行。究竟不得受用。徒费眼力。于心何益。际兹五浊交攻。人寿短促。不向净土一门。跳出火坑。此外那有出生死路。若不了脱生死。一息不来。向驴胎马腹里去。几时得出头来。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思之思之。肃复。并祝玩索。

复金益平居士书二

圣礼大居士慧鉴。自无始来。经历旷大劫数。恒河之沙不能喻其万分之一。轮回六道。出一胞胎。入一胞胎。其苦不胜言矣。所幸宿善未泯。今得人身。生逢中国。获遇佛法。又得此净土持名念佛至简至易之法门。今生若不截断轮回。了生脱死。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岂不甚可痛惜耶。若夫持名之法。印公文钞言之甚详。无容老朽赘词。若要真实了生脱死。先须撇下世缘。精修净业。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老母既已信受。自当从此进步。年逾花甲。光景无多。求生净土。还来得及。只要老实念佛。恳切发愿。愿生西方。净土法门。以愿为宗。若肯真信切愿。一人发愿一人生。十人百人乃至千万。无一不生。永明祖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者。不我欺也。正念佛时。应当收摄六根。寂虑凝神。口持佛名。耳听佛音。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蓦直念去。是心念佛。是心是佛。妄想自然不来。不必另计十念以分其心。妄念流动。即自心之业识。只须信愿真切。不怕不生西方。古德云。念佛休嫌妄想多。细看妄想起于何。妄想本空。毋须惧怕。直须认真念佛。恳切发愿。如洪炉点雪。焉能障熄炉火哉。韶华不再。生死无边。苦海靡涯。回头即到岸矣。幸勿再误此生。至嘱至嘱。附上老母法名。教以老实念佛。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孝亲之道。莫过是也。并祝一心念佛。老人复。四月朔。

答周孟由书一

马静庵居士回。带到惠施盛仪。如数收受。抱媿靡涯。以无德难消弘施故也。白象之塔。系老朽卅九年之窃愿。近四五年间。法缘颇盛。至去年夏间。始敢发心。意欲圆成宿愿。冥冥中佛慈摄受。宿愿可偿。故知愿心不可思议。有愿在先。终必蒙应。求生净土之愿。想亦如是。是以老朽自去夏受病以来。终日趺坐。默持圣号。以期早生净土。孰料宿业未尽。净境不得现前。且喜身无痛苦。坐卧安宁。可以作自了汉。以度残生。倘有精力。便无若斯便宜也。一生弘法。总为人忙。今堪自度。亦不幸中之大幸也。

答周孟由书二

头陀和尚来得悉道体违和。至深念念。夫身为众苦之都。本不足尚。而身为载道之器。亦不可不珍摄。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如其四大各离。我今此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且心身尚无。病将安寄。所以南岳大师。当重病时。即参究病因何有。乃自曰病因业有。又深究其业从何有。久之乃曰。业从惑有。惑从何有。惑因妄有。妄因何有。乃因不觉而有。进而言之。不觉因心而有也。今则心尚不有。而况乎病哉。故经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古人因病而深究其源。究到心不有处。即证无生。吾侪虽无古人力量。不妨借之以为治病之方。始知病为善知识也。且修短有数。听之而已。然阿弥陀佛。真无上之大医王。念佛法门。是阿伽陀药也。彼身虽有病。此心何尝病。心既未尝病。何妨将心而观佛。能念念观佛。即念念灭妄。能念念灭妄。即念念证真。能念念证真。则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如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生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请试验之。毋忘我嘱。

复智修法师函

智修大德鉴。忆自庚申晤别。转瞬六年。每一念及。自觉疾首痛心。从大病后。不意宏法机缘。较前尤为热闹。令人之所不解也。昨者自永嘉宏法西旋。展读手书。欣悉大德主讲梁皇。并阅莲社诸居士函。始悉诸大君子为法之诚。得未曾有。欣慰无量。窃惟老朽道凉学寡。辱承诸居士不弃。谅亦夙缘所追。无可勉强。唯惭愧实深耳。兹寄小照。至授归时。暂置佛像右边。请大德为授归阿阇黎。令诸居士恭对佛像前。长合掌。至心领受三归三结。是为如法授受也。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据此。诸居士心想老朽时。老朽即在诸居士心中。是心作老朽。是心是老朽。何以故。以法界身。生佛平等故。若能了唯心之本具。亿剎匪遥。知大愿之可凭。三祇横截。况数千里之途。以唯心论。犹如对面。山海岂能修阻乎。唯冀常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共宏法化。同报佛恩。勉旃勉旃。肃此奉复。并候法喜。老朽谛闲谨肃

复天津张伯麟居士函

伯麟医士道鉴。读手书。自陈忏悔。即此具见是难得人也。夫人非圣贤。谁人敢说无过。普贤菩萨尚云。从无始来。由贪瞋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彼极圣大士尚尔。况凡流乎。所以与刘君书中。说明命名所以。云不怕迷久。只怕觉迟。果能觉悟以后。毕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试观极圣大士忏悔云。我今悉已清净三业。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罪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只此便是毕故不造新之大模范也。所以赠君圣觉者。即此之由。惠施敬仪。如数收到。谢谢。并祝

安乐百益

老人闲复

复古农代答存妄居士书

幻修居士智照。读存妄居士长篇阔论。但在事法界上以论劫之成坏。界之有无。诸佛有说无说。众生有听无听。尚未明得理事无碍。况事事无碍者乎。读华严一粗一妙之法。也须深明四法界义。而后始能讲得过去。否则。如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剎海。自他未隔毫端等句。如何会通。况法华纯圆独妙之经。前十四品。智者判为门。后十四品。乃本门也。门中文。先悟诸法实相。本门当悟非实非虚。既云诸法实相。便是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佛云。说听经十二劫。与夫五十小劫。或云六十小劫。众生谓半日。或谓食顷。此等妙法。我辈以生灭心。起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所以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云。讲法华须以四番解释。方能尽意。四释者何。一因缘、二约教、三本、四观心。随文释义。因缘释也。谓佛令众生了达妙法不可思议。在众生之情见。不过半日耳。或食顷也。不知诸佛说法华。已经五十。或六十劫耳。约教释者。法华既是纯圆独妙之经。圆理融通。性相莫二。五十六十。长无长相。半日食顷。短无短相。存妄之论。直是凡情推测。尚非藏教正因缘义。况圆教即空即假即中义耶。本释者。若达诸法实相。便知时劫性空。断不以长短而起诤也。能悟非实非虚。更无此等疑问。观心释者。十二劫即指内根外尘之十二入也。五十六十。即指五蕴通于十界。六根(亦复)如是。若能观心。此等根尘蕴入。须知即心所具。不知理具三千。那识事造三千。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而成诸法。即所谓根尘蕴入是也。随缘不变。诸法当体即是真如。彼于因缘一释。尚未全知。况观心乎。故古德云。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非虚语也。法华二十八品。始终均须以四释。方能尽意。否则何称妙法。何取莲华以作总喻。法妙华妙。乃称妙法莲华耳。岂独泛泛凡流不知。即三乘圣人。尚在门外。经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岂欺我哉。

老人闲复

覆谕显荫函

显荫知照。迭接来函。以庸并无要事。故未作答。昨者适值端阳令节。邮到五百罗汉图。阅之喜甚。遂修谢函寄东京市芝公园增上寺座主收。以清手续。初五前二日。由沪之居士林寄来第五期林刊一册。并手书一纸。阅止观辅行精义。始终详读一过。指不出讹谬处。足证子于本宗之受益处。复读密宗十八道秘记。可证子留学东瀛之成绩。但密宗慎重于实行。方为有效。万不可徒落于口头。以及纸墨。子宜深期实德。宝而珍之。若内无心得。而外扬虚声。非子之福也。不可不慎。梅晓君于三十年前。早已认识。苟来甬时当招待之。在本月半后。有天津之行。以应北方诸居士之请。演讲起信裂网疏。以两月为期。至中秋前后。可以旋沪。届时当函知。是覆。并嘱珍摄。

闲老人亲笔(初六日)

覆觉缘居士书

觉缘大居士慧鉴。昔者天亲祖师。初习小乘。即以小乘为是。毁诋诸大乘经。非佛所说。后为乃兄无着化度。心悟大乘。叵可思议。自觉昔非。欲割舌忏罪。乃兄云。汝昔以舌谤。今宜以舌赞。断之奚补。君亦尔。即须认真赞叹佛法。令人闻之生信。即能忏其愆也。老僧于正月出来。至今尚未回寺。昨晚由宁转来手教。展读之下。始悉忏悔之殷。须知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君。只要尔有心持戒。为重病故。食肉无妨。病后依然禁止。今既向我陈露。即为忏罪已竟。但当一心念佛。至诚发愿生极乐国。奉事弥陀。则一生可以千了百当。际此浊世。非带业往生之法门。无别出生死路。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附上日课一纸。依之修行。幸勿错诸。此复。并祝

精修净业。自度度人。

谛闲手复(四月五日)

复刘圣德居士书

圣德居士鉴。接奉手书。欣悉种切。吾侪生居末法。又在恶世界。概是业重者多。然而能于佛法起大信心。亦是多劫善根成熟。智种灵苗。涣然发现。具见众生界中。有此不思议者在焉。日课仪中注重持名。言习观者。为持名之前方便耳。以吾侪自朝至暮。散心时多。至做日课时。先须息心片刻。然后持诵。息心之法。宜与持诵之法相应。乃立习观一则。吾人未习观前。将一切散心乱想。一齐放下。掩目凝神。举一念头。想自身趺坐莲华座上。再想身前不远。有三座莲台。中坐弥陀。左右二大士陪座。各皆身紫金色。观想片时。其心方定。心定之后。正好诵持。所以谓持诵之前方便。云习观。原非正修观想念佛之法门耳。夫念佛法门有四。一曰观想。如十六观经之前十二观。二曰观像。如第十三观。三曰持名。如弥陀经执持名号。四曰实相。如普贤观经。须知观想法门。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借他作境。唯心观照。是上根业微障轻人所修之法门也。观像一法。虽被中下。亦要细心闲暇人始能修习。否则仍不易成就也。实相一种。独被上根。唯有持名一法。三根普被。上下兼收。至简至易。亦圆亦顿。不必开圆顿解。而圆顿自在其中。亦不须细心闲暇。而心人亦可忙里偷闲。不择地。不择时。随处随时。俱可行道。念到不念自念。不持自持。即持名。即实相。愚则冥通圣智。闇合道妙。智则显通明合。当体即圣智。即道妙也。由持名而入实相。是为易入之方法也。读伯麟先生忏悔书。具悉其人。大有来由。自当赠一法名。命名圣觉。不怕迷久。只怕觉迟。今能觉悟前非。从此以后。毕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不难忏也。老朽明晨。对三宝前代伸忏悔。创立功德林缘起甚好。老朽自去夏至今。未跨山门一步。自知年老体颓。终日竟夜。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此外更无他种妄想。不必随众签名也。张君敬仪。如数收到。附上法名。即希转递。是荷。缘起璧还。即希察收。并祝

净安百益

老朽谛闲谨复

覆卢镜泉居士书

圣洁居士慧照。今日由观宗转来手教。欣悉。深会净土宗旨。加之律行肯綮。何善如之。夫经论之言。解第一义者。即华严所谓心造诸如来。及种种五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指此三无差别之旨。即所谓第一义也。现前一念心性。本具理事三千实相。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云。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此即三无差别之旨。于理想中能解此者。亦可云解第一义也。所言理具。指性德也。言事造者。指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解性德。始能全性起修。念念入体。步步归真。可云全修在性。性修不二。理事一如。与宗门之悟。大不相侔。苟能行如所说。的确如是修。当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即此可谓上品行径。加之信真愿切。十万亿剎外之极乐。即唯心净土。八万四千相好之佛果。即自性之弥陀也。如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现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子当认真念佛。真信切愿。蓦直做去。幸勿回头转脑。落二落三。若云。依观经第十二作普观。第十三总观。此两重观。本我凡夫用心之法。是人业重心粗。恐难成观。反不若老实念佛之为愈也。来函中。陈述修观之法。是则是矣。恐难做到。虽未敢说非。亦不敢说是。何以故。依观经观法。一观未成。不得即观别观。故夫三观本自一心。三谛原是一境。谛理境也。观事智也。以本自一心之三智。观原是一境之三谛。境既如。智亦如。一如无二如。故曰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须如是悟。依如是修。观时不必念。念时不必观。观少念多。方有实益。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光阴迅速时不待人。宁许做过。勿可错过。至嘱至嘱。本寺戒期在明年旧历十月半开堂。弥陀诞圆满。肃此奉复。谛闲肃复。二十年十一月

复茂师书

茂法师鉴。客腊接读华函。并照片。均已照收。今又递到对一联。来函云。欲以文字引入实相。固无不可。但恐习久成性。忘却本来面目。良可惧也。须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冥路茫茫。别离未久。三途恶报。转瞬将临。痛苦难当。谁堪代受。且吾人之最可珍重者。莫过其心。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因成。故动一念。即落十界。其心可不珍重乎。倘置佛名而不念。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其心。如千钧之弩。为黄雀而发机。况六凡生死业乎。况取人天有漏果乎。宜速断生死根。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兹一举。幸勿错过时机也。凡未信心者。固令生信。已生信心者。固令增长。每当谈经时。宜以净土为指归。同愿大众。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轮再转。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化被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也。此复。并颂合剎均安百益。

与显微居士函

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容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之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多众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地涌大士之功也。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段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童蒙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某某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某某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此复。

复松江郑公硕居士函

公硕居士慧鉴。接奉手书。并疑问六则。欣悉英年学道。最为难得。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唯净土一门是为捷径。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且喜君所疑问者。皆净土一门事也。具见与弥陀缘深。欢喜无量。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证果。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当此浊恶世界。去圣时远。众生业重。若不依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带业往生。求生极乐者无有出生死路。光阴易过。大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居士既与净土有缘。当以此而自度。即以此而度人。自他兼利。福慧双臻。他日稳坐莲台。始信佛恩难报。幸勿为他技所惑。唯此一门深入。入一无妄。是厚望焉。答问另列。即希鉴诸。

复西定居士函

西定老居士慧照。接奉手书。圆觉经列位无差。欣甚。苏令受老泰山法水资神。道芽勃发。以致信心向往。孳孳有皈依之念。自当从命寄上法名。并日课仪规。请为转交。并请教以自佛像前。称名皈依。亦是一样。所谓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君。只要心诚。理全成事。全事即理。理事从来不二故也。以住持三宝从一体三宝而建立故。所言水陆仪轨。旧本系天台山敏曦老法师经刻。新本是天童寺净心老和尚翻刻。依藏本校对。谓旧刻讹为也。其实与皆梵音。奢促少殊耳。如此土南北两地。方音少不同也。今详本寺堂内老修行人。持此咒者云。以一连三为是。考金陵刻四咒同本。内刻秽金刚咒三种。俱是字。并无有字字样。具见新刻为是无碍。须知持咒之法。无别巧处。必用以全副精神。出音而持。不缓不急。从始至终。句句不乱字字分明。持至三个字。五个泮字。前二音要平。后一音要重。本是烘音后一要持音。前三泮字照本音。后二泮字须要泼音。此从老修行边听来。不可不知也。大德以耆颐之年。以往生为急务。持咒之行。虽云助道。不碍净土资粮。何如专持万德宏名之为愈也。肃此奉复。并候法身安乐。阖第均此。

朽人谛闲谨复

复李近聃居士函

近聃居士慧鉴。奉大教。敬悉尊夫人孝思之忱。忆念劬劳养育恩德。虽天地不足以极其高厚。明知自力不足图报。须仗大德僧伽之力。是以筹募经卷。固属正当办法。老朽欢喜赞叹。愧自道力微劣。有辜所愿。自八月初一日起。每日午前加诵四经各一帙。以此功德。不作自度。至初七日为度。以助吾徒圣定。作报恩之资。然法界原无小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且老朽区区之功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愿吾徒以法界心。利法界众。若此报恩。无恩不报。以此植福。其福靡涯。请以此言而告之。则幸甚矣。来函发明。体体。用体。体用。用用。连设镜方两喻。固然确当。可谓一隅三反。不我欺也。梵云尼师坛。义翻卧具。亦云坐具。既为坐卧之具。何以不可展礼。故知展开礼佛。非亵渎。表诚敬也。偈云。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唵。檀波檀波莎诃。并不乖圣教。可无用疑。要知人之四大色身。表一座塔。其礼佛时。身礼佛像。口称佛名。心缘佛境。现前五蕴身心。即成法身舍利宝塔。只此尼师坛。是一舍利塔基。何以亵渎云乎哉。夫比丘具足戒。须三师七证。十师具足。方可登坛。授受五戒。本可不必与大众同受也。具如菩萨金刚光明宝戒。亦不可与大众同受。只要一禀戒法师。一羯磨阿阇黎足矣。然五戒是人乘之根本。但向一清净戒师前。受之可也。现今各方戒期所。有优婆塞夷者。以开堂之后。堂中有露罪羯磨。重审乞忏。上殿礼佛忏等。重重洗涤过现愆尤。有如是等功德庄严。能随大众同闻戒法。无论他解之与否。经云。法音经耳。功报弥劫。必不欺人也。故知与大众同受。吃一月辛苦。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并不云与大众同受是正受。不与大众同。为方便也。常途所言。方便者。彼普陀山有之。彼温州有一类尼姑。随大众航海敬香。同彼老妇求受五戒。山上人但知有利而不知有法。给他衣具戒牒。这是圆通大士的戒。指为方便戒也。以上所言。真实不虚。吾不敢以诳语欺人也。肃此并祝

阖第如意。

谛闲复(七月二十五日)

复樗居士函

樗老居士慧鉴。昨由耔舜先生。交来大着两种。计十册。各读一过。如亲见法身。面目毕具。窃为此段真风。皆从大光明藏中流露而出。具见乘大悲愿轮。现居士而(身说)法。展示三大圣人肝肠。点开后世人天眼目。诚昏衢之宝炬。长夜之明灯也。欣慰无量。惜乎始终未曾挈示净土。念佛之言。岂非于佛澈底悲心。一段大事因缘。尚未信耶。抑信而犹未深耶。或恐人说迂。而有意隐而不发耶。山野如不剜心摘胆以呈公。将何以慰知己之望。报知己之爱哉。大集经云。末法时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须知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斯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又复当知世间。最可宝贵者。莫过精神。一念净。则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精神宁非宝贵乎。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宝贵。当念念念彼弥陀。知光阴之可爱惜。宜时时精修净业。如是则精神固不浪用。光阴亦不虚弃也。倘置佛名而不念。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譬如千钧之弩。为鼠而发机。况造六道生死业乎。倘置净业而不修。别求权乘小果。亦是虚弃光阴。如以摩尼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果乎。白香山云。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日暮途犹远。吾生自蹉跎。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山野与阁下。俱日暮矣。前路茫茫。殊为惊惧。石火电光。唯恐措手不及。舍净土何归乎。吾人苟效白氏之行住坐卧。不废弥陀。可谓身虽未到莲花内。先送心归极乐邦。山野以此奉报知己。未审高明以为然否。奉上金疏辑要疏。指味疏。念佛文。各一册。就正有道。即希课余用作资西之助。并请 福慧双臻。身心安乐。

老头陀谛闲复(七月二十六日)

答印光法师书

印公鉴。读手示。不禁神驰泪堕。闲早知夙业深重。到六十三时。必难过此一关也。是以前年在京时。都中诸巨子。与闲再订来京之约。闲曰。且过六十三后。方可再订来期耳。不意于二月十六夜。忽内蕴大蒸。一昼夜间。顿觉两手麻木。两脚沉坠。自此以后。举动即不便矣。闲尔时便知是果报之病。非药饵所能治也。想是多生所作三途业因。其宿种熟时。必直招三恶道报。决无疑贰。所幸诸佛深慈。菩萨悲念。念闲此生为僧三十余年。以全副精神。实心宏法。或将重报轻偿。犹未知也。荷蒙慈悲。垂示持念大士圣号。敢不唯命是从。然闲于起病后。虽诸缘未曾尽情放下。而西归之志决矣。常念四大无常。身为苦本。倘能早一日往生。便是早一日离苦得乐时也。而每日独静时。唯佛是念。亦唯佛是归。时想从今以往。既唯佛是归。决定可免三恶道果。如是思惟。心生欢喜殊不知将经百日。不但未见往生影响。而诸病亦渐平复。即手足亦见转重为轻。自料二十日后。只恐依然步履如常矣。足证娑婆之苦缘不易脱。而极乐之净因不易成也。闲何人斯。大法关系。本所不计。唯冀我公。调摄精神。为法自重。时赐教言。以匡不逮。是所至盼。肃复并候

佛安

病夫谛闲和南

谛公六十三岁时。于夏历二月间。偶患风湿入里之症。道路传言不一。致慕道者。多怀疑虑有日矣。兹幸得与印公往复之书。足证谛公示疾。与印公问疾。咸具悲愿。其如维摩文殊之幻现耶。当令读者深感方便摄化之恩。痛发念佛往生之愿。岂第疑虑消除而已哉。

覆香港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大居士智照。奉读来谕。具见用心肯綮。体究殊途。若如是体究。则愈究而愈远。非利念佛。实有害于念佛也。山野所谓体究者。以前函云。当持名时。妄念不息。山野教以体究妄念生处。乃截断意根之法。然意根属第七末那。是染污识也。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言究体者。内趣心源谓之体。微细返照谓之究。并非追逐妄相为体究也。毫厘之差。千里之隔耳。须知持名。有事理二持。言事持。只消将一句宏名。蓦直持名。言言清楚。字字分明。如愚夫妇念佛然。是为冥通圣智。暗合道妙。即宝师所谓老实念佛是也。虽是事持则理亦在其中矣。以理与事。从来是一。并未尝有分别故也。所以又言理持者。谓这一句宏名。非大彻不能全提。犹有妄念参杂于佛念之间。是以要人加以体究之法。正念佛时。念不纯一。用返照之功。体达心源。本无生灭。然后细心密照念佛起处。则意之所谓恒审思量者。顿使其返思灵妙之心源矣。如是则知所照心源。本来未尝生灭。则能照之观智。又何尝生灭哉。此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为由事持入理持也。来谕云。细心体究。则此身尚非我有。身外之喜怒哀乐。更与我无关等语。则愈说而愈远矣。试问喜怒哀乐。尔认为身外物耶。又云。纷飞妄念。与本性无关。即体究一念。亦与本性无关。亦非我之本性也。试问居士之本性。有内外耶。有自他耶。又云。思至此。便觉万念皆空。只有一我。山野不觉失声大笑。即此一我。便是生死之根也。前云。恒审思量我相随。非生死根乎。的落行蕴圈里。仍请老实念佛。持事即持理也。肃复并候安乐。谛闲复。九月十六日。

此间经期订于十九日告圆。准于廿九日赴永嘉。于头陀寺建念佛期三七日。大约在十月底回甬江。倘在十月内有示。请寄浙江温州头陀寺可也。特此声明。闲又及。

复罗忍慈居士函

忍慈居士惠鉴。前以直言奉复。今读手书。不蒙见责。足证忍之与慈。名实俱相符矣。具见学问之深。为法之诚。钦佩无似。辑要疏能照法雨本校正。可卜完善无瑕。喜甚。出板后。请惠施若干本来瓯。以分乐法君子如何。承问楞严咒中一字。此字宜从欠者是。文者非。从欠者。呼监切音。汉也。从文者力冉切。炼字音。咒中之音。宜怛敛汉部迦。万不得云怛敛炼部迦。至于修忏之道。应取法于慈云忏主之净土忏。或依四明尊者之大悲忏。如法熏修。切勿改易。或为自身忏悔前愆。或为父母超荐往生。一律遵依仪轨。均不得修改一字。唯为荐先。宜另缮一文疏。乞求三宝证明为差别耳。所谓修改在疏不在忏耳。山野须至十一月半后。才能返甬。并以声闻。肃此奉复。敬候

佛安

老朽谛闲谨复

复潘对凫居士函

潘老维摩智鉴。昨晚接奉琅章。并承法施。感谢之忱。莫可言状。今晨课余。翻阅大着。顿失故吾。足证文字三昧。不可思议。至见妙相庄严。俨如亲炙维摩大士。具见信心笃厚。念道情真。殊非音声色相者比。悲夫。世道浇漓。人心汨溺。三灾频见。八苦交煎。谁肯留心于冷湫湫地乎。唯长者力荷担之。自非与佛缘深。焉能笃信若斯之真耶。嗟乎。修罗当道。夜叉横行。正法摧残。九鼎一丝。唯我长者。凝神澹泊。游刃虚玄。扇松竹之清风。发冰霜之高韵。引诸宅中诸子。竞取门外三车。蕴九莲心。冥二利行。可谓善权方便。深妙禅那也。唯冀顺时勉图。必臻彼岸。庶不负法门知己所厚望也。肃伸谢悃。并祝春祺百益。

方外朽人谛闲谨覆(十二月十五夜灯下草)

复南京大舍居士函

大舍居士慧鉴。接读手书。敬悉知见真正。殊为钦佩。夫书写佛经。流通三宝。诚救世之慈航。当今之急务。而书写佛经。超度祖先。实属无上功德。未尝不可焚化。何以故。诵经功课远不及写经焚化功德之大故也。且冥间最宝贵者。莫过于金刚经。为子孙者。如欲超度祖先。能以血书金经。最为第一。以朱砂抄写者次之。香墨写者又次之。苏地隐贫会寒士。以朱砂书金刚经作糊口计。使不能书者出以代价。得无上超度祖先之功。彼此均获利益。以佛像作经封面。隐寓我佛亲身入冥度脱鬼道之意。于事于理。均无妨碍。况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经云。为此众生苦。而起大悲心。此固佛慈平等。普济幽冥至意。总如上说。老朽确有根据。言之甚长。并非随俗逐流。破坏三宝。尊意以佛经佛像。当作冥镪烧毁为不然。此系一片尊重三宝真忱。固属可嘉。而我佛普济悲心。亦宜体贴。他日有缘相遇。不妨以此中三昧。面罄无余。想亦为我佛信徒所乐闻也。专此奉复。并颂道祺。

覆大伦居士函

大伦居士慧鉴。读手书。敬悉密行苦衷。然则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人。非议由他。行道在我。夫一切众生。谁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只要台端坚持不退。久之自能感格人心自知佛法之妙。回教所不若也。所谓净土诸书。到也恰当。宜增请龙舒净土文一册。置之座右。不时翻阅。可以自度度人也。然则净土一法。贵在修持。若加以信愿。则上品可阶。识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足矣。即第一义矣。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念念佛。念念念心。是则匪离跬步。宝池现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知修行不可而不勤也。光阴迅速。时不待人。宜少看经。当多念佛。至嘱至嘱。附上日课仪规一纸。请按法行之。是为至要。肃复并候精进健康。

闲复(闰月廿七日)

复宝法师函

宝法师鉴。昨接法书。并读香港附函。得悉青山寺显寄。又有传戒之举。真是聋子不怕雷也。试问其所传是个甚么戒。为单传五戒耶。沙弥比丘菩萨三坛概传耶。若谓概传。试问其三坛戒品。是个什么。纵使识得戒品。名目条数。其间开遮持犯。能否决断重轻乎。如或未知。自身先犯梵网经第十八条之无解作师戒之罪人。若犯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其罪更重。而何敢说传戒二字。说尚不敢。况实行开坛乎。诚可谓以盲引众盲。相牵落火坑。全是虚费。罪有攸归。将诸佛所制之戒。等同儿戏。此等无间狱罪作之。问其向何处忏悔。我谓其聋子不怕雷者。即此意也。老人生平不愿传戒者。为怕造地狱罪耳。今番乞老人说戒。拟欲拖老人入无间地狱。以作答薙度之恩具耳。且书中全不用师承语意。贡高我慢。空腹自尊。自不知僧仪体统。礼制全无。祗要图作他人模范。可谓宗风扫地。狮虫食狮肉矣。思之。不禁泪堕。老人为传戒一事。心怀耿耿。每传戒一次。五向佛前叩祷首罪。总是机(缘所)迫。万不得已耳。不得与自己发心开期传者同日而语也。彼若不于我作徒。与我无甚关系。任他造什么罪。我也假作聋子。伊不乞我说戒。我也不与他闻。彼既乞我说戒。我且不容不说。不说是我罪也。说之不依是彼罪也。试问师。可容我缄默否耶。金刚疏二部收讫。并祝法喜无量。

闲老人亲书(六月十三日)

由哈尔滨来函一

宝主讲法鉴。读手书得悉法筵兴盛。具见法缘广大。喜甚。寺众和合。法乳不分。慰甚。此间风俗纯厚。人心诚朴。不意与南省人大相悬殊。素闻东陲为蔑戾车地。至今变为震旦佛境。而全家信佛者。不知凡几。具见法道转机。不可思议。本期于十五日集众开堂。其出家二众。男者有二百四五十人。女者有一百三十人。在家二众。男者已挂号者有二百五十人。曾到寺已六十余人。女者有四五十人。于六月初一日正受十戒。十二设坛。十九圆满。四众共计有七百余众。可谓胜极一时矣。肃此以博一笑。并祝阖寺安康。

老人亲书(五月念二日)

复宝静法师函

宝法师鉴。前来一函。次接复电。均悉云南省佛教会乞讲法华。已经允许。不能回浙。法缘有自。深可喜也。欣慰无量。唯老人自六月十二日起。病至今两月余。病体如故。不死不生。以待时节离尘耳。不妨置之度外。无系于怀。所介意者。唯观宗道场耳。交通便利。色色现成。即今老人尚在。上下诸职。犹能恪守旧规。倘一旦长别。维持此道场者。除师外。无别第二人也。师若不回来过年。先将义务学校停办。两社行止。且俟楞严圆后再定也。此复并祝法乐百益。

老人闲病笔(八月二十日)

致宝静法师函

宝法师鉴。这一封信。最极要紧。好比生死关头。社之命根。尚留一息。老人力尽。无可如何也。自秋及冬。清淮讲楞严三个多月。大众晏如。我心甚喜。不意于堂中解七回社后。为外来一信。有言伤犯清淮。彼以为社中学子所出。得信后。集众肆暴。迁二人单。老人得悉。心甚不安。次晚召清淮入室。责他几句。说他不自知惭。道德未圆备也。他于初二日飘然而去。楞严四卷。尚未讲了。嗟乎。具见青年狂悖。人心之险也。社中诸子。人人跂望法驾早回。于是命督学师。安慰大众。常课读温。以待解决。此真所谓千钧一发也。即希鉴谅。老人病笔。(正月初三日)

复宝法师函

宝子鉴。来函深悉。本学社自开办以来。十七年于兹矣。讲师从未向外延请一回。子之职务未完。请尔苦心戮力。造就真正之材。可以继续。然后始可卸肩。任尔朝名山游胜迹可也。利生宏法。表率人天。尤其可也。老人办学社之本旨。务以专宗之学。开佛法真知真见。即所谓真传正受也。自苦至今。不敢参杂别科。今观宗学社。除经学外。添文学。增社刊。办义校。皆由子手中创出。子若去职。试问副者能继袭乎。于今之际。各处讲师除子外。知见纯粹真正。能有几人乎。本社主讲。老人尚乏才担任。况其他乎。子若果不担任。我老实与尔说。一言以蔽之。停办而已矣。此外还有若何办法。幸莫作断佛种人也。此间经期于十九日圆满。老朽在月内。可以言旋。此复并祝法安。

老人手复

覆广州傅星垣居士函

星垣居士慧鉴。日前由本寺主讲宝静法师函来大教。欣悉创建佛教讲经堂。并修葺观音古剎。以期恢复伽蓝。宏扬佛化。具见为法情殷。利生心切。至深钦佩。为是邀请沪上诸大老。假座中华佛教总会办事处。征求同意。荷蒙嘉予赞成。随时起草。公函贵省陈主席。登高提倡。鉴纳忱。且陈主席在沪时。与诸大老。曾言回省通令拥护佛教。既有此意在前。对于此种公函。断不置之不理也。函由本总会诸公联名。昨已发出。兹录函稿一纸。敬请鉴核。仍嘱宝主讲代呈。窃思大居士昔秉佛。今谨输诚。真不负灵山擎拳额手之嘱。老朽当遥为泥首称扬也。肃此奉复。并祝精进无量。

老头陀谛闲书于沪上玉佛寺之讲室。

覆大舍居士函

大舍居士台鉴。接奉复书。敬悉前函所说。不能无疑。然一言念。天下归宗。体标奇而显妙。用含虚而润微。佛说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凡百作事。当察其能作之心。为如何耳。彼若以恶心嗔毁坏经像。其罪固与出佛身血同科。即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将来定堕地狱。无可逃避。如其以孝顺心。慈悲心。以血书朱书经像。超度祖先。或普利幽冥。诚为无上功德。不可以诵经功德同日语也。于民七戊午夏。老朽应京畿诸大老之请。讲大方广圆觉经时。都城隍白公。闻法欢喜。事闻于小砂锅胡同钱氏家。一段公案。因有显感利冥录。出现于世。当时并有一居士死而复苏。谓家人曰。冥间最珍贵者。唯血书金刚经。朱书次之。墨书者又次之。故前书所言。非无据也。时有江味农蒋维乔等诸大居士。同在讲经会中。可作证明。请函询之。无不可也。居士潜心佛学。尤能热心指导。并悉去岁赴瓯经过。殊深嘉佩。老朽当致显培。力为整理。巩固佛教团体。发挥我佛救世真忱。以期仰副大居士拥护佛法深心。斯为幸甚。专此奉复。敬颂精进。

谛闲手泐(二月十五日)

覆徐晓居士函

晓老公台道鉴。老朽应苏城佛学家居士之命。于正月二十五日动身。二月初一日开讲净宗。忽忽匝月矣。昨晚由观宗转大教。展读之下。欣悉夏聚首毗耶。饱餐香积。至今犹觉津津在唇吻间也。三复箴言。言言见谛。语语真诚。我赡部洲人之通病。人人如是。匪唯足下为然也。我佛有言。知得地狱苦。肯发菩提心。否则一息不来。前路茫茫。不胜疑惧。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足下已臻古稀。是宜早寻归路。以期安身立命处也。夫茹斋奉佛。是出尘之初步。诵经念佛。是入道之资粮。既曾奋足直前。即有到之一日。遵照安士书载修持。未尝不是。惟是高年老士。晚景无多。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如或立志不坚。愿行不精。恐难济事。以鄙见将金刚经准提大悲等咒。一概放下。早起后。盥漱讫。遂诵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接念阿弥陀佛万德宏名。跟上手持念珠。定数目。每日至少须一万声。多则弥善。所谓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又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白香山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则庶几矣。四字六字。原无分别。以四字易纯。六字难熟。任意做去可也。咒是密语。不必拟议思量。只要诚意精持。自有感格。毋须依龙舒读法也。道在心。而不在。法由我而不由人。一切生灵。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何忍食他生命。滋我残躯。足下自应以善巧方便。晓喻家人。同修净业。所谓以斯道觉民。自他兼利。彼我同登净域。而功德岂浅鲜哉。又复应知。求生净土一宗。注重于愿。有愿信在其中。行即随来。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吾人千念万念。无非熟于临终之一念。若人信真愿切。至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则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便永断矣。肃此并祝

阖第均安。

谛闲谨复(二月廿九日)

复傅圣圆居士函

圣圆老居士有道。展读大函。辱承过誉。殊切惭惶。并蒙盛施佳珍。尤觉抱歉靡既。藉悉动止安详。聊慰老怀耳。谨复者。吾人多生积劫。埋于五欲淤泥。昔虽少种善根。都为七情所炽。当此恶浊世界。几多豪杰伟士。靡不为其陷溺焚烧。欲其一念回光。了不可得。况望其生远离心。求出苦道。专念栖神于净土者。如钻冰觅火。又焉可得哉。居士留心斯道。可谓莲出淤泥。而根从火发者也。何喜如之。须知吾人。欲出生死者。先须了知生死之根。根也者。妄想是也。妄想不空。生死难出。欲求生净土者。亦必先知净土之本。本也者。真念是也。真念不起。净土难生。空妄想。起真念。只在吾人一念转变之力耳。唯冀猛息妄缘。时提正念。以信愿力。执持佛名。尽此形躯。求生乐国。佛不负人。人不自负。出生死者。可庶几矣。有志于道者。幸勿忽诸。老笔如藤。即希鉴谅。肃伸谢悃。并祝春祺。

老朽谛闲谨覆(二十一日)

覆香港显寄函

显寄哲人智照。宝师旋甬。带到仪敬十番。并述吾徒道风日炽。遐迩归诚。何幸如之。喜出意外。嗟乎。尔我同庚。人年七十古称为稀。况越从欲之年。已三载矣。日暮途长。前路茫茫。殊为危惧。生死路险。涅槃山高。幸勿置之度外。虽度生曰图酬佛德。而度自亦岂分外乎哉。来函云。一心念佛。尔果肯一心念佛。吾复何言。去秋吾寄上良药一剂。服之曾觉其效乎。唯冀灿烂心华。同登觉岸。肃此复嘱。并候新春。

老朽谨白(二月十一日)

复李慧澄居士函

慧澄大居士智鉴。昨为老泰山冥寿。僧众拥挤异常。可谓广结良缘。坭多佛大。所费若干。另纸附呈。不敷之数。老朽垫出。觉园讲经事。全属子虚。苏州西园。今已的确。去春灵鹫讲经时一经启请未允。秋间玉佛寺讲经时再经启请又未允。今月十九号到甬求请。本寺住持与纲职同意允许。于是只得随顺舆情。已订于旧历二月十九日开讲楞严指味疏。时限大约一月耳。至于欲我略解参同契。举凡宗下诸祖语录。概是无义味语。本不可解。解则开人义路瞎人眼睛。令人不得情枯。不但无益。而且情窦既开。真疑不起。反损于人也。试看雪窦禅师之注解。概可知矣。而今不惜眉毛拖地略取义而释之。全非是真面目也。但博一笑耳。附上助刊收条一纸。摘帐一纸。普佛斋疏一道。请鉴核是荷。肃复并祝

净安

复江苏佛教会函一

径覆者。接奉贵会公函第七八号。内开。一致推举为苏州北寺住持等语。准此。闲届垂暮。筋衰力弛。敷教尚虞不继。住持讵曰堪能。且际斯潮流。丁兹世道。观彼北寺。夫岂一年一月所可收效于振起宗风。贵会欲以一尺寸命光老朽。肩之重任。毋乃不伦。窃为贵会真实为佛法前途计。为护持北寺计。还希遴择英彦贤能之大德。老朽诚非其任。复非其人也。专此谨辞。诸希公鉴。此致江苏省佛教会。谛闲上。

复函二

敬复者。顷接贵会公函第二号。略开。苏州北寺住持一席。再次函邀老朽。勉力担任。为尊重公意计。似难峻拒。窃思老朽精力两衰。阖户自修。藉资净养。犹难支撑。如此艰巨重任。断非石火电光人所能勉允。还请贵会。另选能者。以免遗误。准前函由。理应具复。敬希鉴原。无任盼祷。此致江苏省佛教会。谛闲复。

复函三

七十三年闹未休。而今纔得锁狂猴。莫将千尺凌云塔。再四挪来换我头。

覆杜圣宏陈圣岳二居士函

圣(宏岳)大居士均鉴。夏历六月初四日。接奉手教。展读之有二。一由五月初九。一书廿七。文异意同。具见为法忱殷。利生志切。何善如之。欢忭无量。且夫净土法门。乃吾佛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入此门者。无不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诚三根普被。一生了办之阿伽陀也。须知人身不易得。光阴最难留。古德云。世之最宝贵者精神。最难得者光阴。若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则九界生因。精神宁不宝贵乎。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宝贵。宜念念称念弥陀。知光阴之爱惜。当刻刻精修净业。若不念弥陀。而念三乘圣人之名者。亦是浪用精神。况谈世间无益语乎。不修净业。而修人天之善者。亦是虚弃光阴。况作世间尘劳之罪乎。然则净土法门。有观想。观像。持名。实相四种之不同。唯持名一法。最为简便。最为直捷。至极容易。至极稳当。下手易。成功速。上焉者七日圆成。下焉者一生了办。即仲尼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知。亦有所不能行。吾佛示持名一法。亦若斯而已矣。又复应知。求生净土。贵在信得真。愿得切。如有真信切愿。设或散心念佛。临终亦得往生。若信不真。愿不切。纵将佛号念到一心不乱。亦不得生。故灵旭祖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修净业人。不可不知。肃复。并祝二利双宏。身心并益。

老人谛闲手白(六月初八日书)

覆温光熹居士函

光熹居士有道。奉诵华函。具见智种灵苗。勃勃内熏而不容已。何善如之。欣慰无量。且夫了生脱死。原是己躬下一件极大的事业。本不容缓。古德云。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君肯终日惺惺冀了生死。诚火中之莲花也。然则修行无别秘诀。只要生死之心常挂眉睫。以了生死之心而念弥陀。何愁生死不了。但患往生之净愿不切耳。果能净愿恳切。即散心持名。未见相好。临终亦决能往生。无须疑贰。按法相宗。有表有遮。必须祛我执。获人空。以出分段生死。乃全仗自己。竖出生死之谓也。如我执习气一分未除。即分段生死一分未出。固非易易。今依净土法门。外仗弥陀愿力接引。内仗宿根熏发之力。加之现行信愿持名之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横截五道。带业往生。是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焉得与法相宗同日而语哉。只要信得真。愿得切。临命终时。一念相应。尚得往生。矧终身奉持乎。若谓杂念昏沈。随强偏坠。不知昏与散。修行之通病。所以永嘉大师。用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昏沉重者。宜以惺惺而对治之。散乱多者。当用寂寂以收摄之。今之念佛昏沉重者。宜经行旋绕。高声念佛。若散乱多者。当结跏趺坐。低声念佛。念兹在兹。朝斯夕斯。亦即永嘉惺寂对治意也。至于感应道交。有显感而冥应者。有显感而显应者。有冥感而显应者。有冥感而冥应者。不必定求梦中吉兆。与夫相好。只消直下念去。如磁吸铁。自然水清月现。感应道交也。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固由心造。业可从心转。经云。至诚念佛。念念能灭亿劫生死重罪。奚患业之不消。但患念之不一耳。吾今赠尔日课仪规。照常做去。如能拨去妄缘。每日做到六次。则临命终时。可以稳取莲台。操之左券。每次祗须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佛号三千。与夫回向发愿礼拜三归。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吃紧持名。再修一行三昧。实心实行。做到临命终时。求其感应不道交。亦不可得也。兹赠尔法名志西。唯冀笃志为这一件大事因缘。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奉弥陀。亲承记。然后分身尘剎。普度有缘。此身须向今生度。莫向他生度此身。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肃此布复。幸勿忽诸。并祝常乐百益。

四明老观宗谛闲谨复

复海门黄周等居士函

黄周蔡范诸君子均鉴。道无方。不可以立相。心无像。不可以立形。形与相。皆众生之识情计度。妄想分别而幻起也。须知道也者。在有而非有。处无而非无。心也者。非生非灭。不断不常。居尘不染。涉俗不乖。君等宿种发芽。慕道忱切。不患迷久。只怕觉迟。五部六册。皆采摭于佛经。言虽不非。意实错误。以致引盲入坑。自不知误。甚至不信三宝。是一非余。深堪悲悯。不遇良师。难逢明导。如蔡君者。实诸子之良导也。宿缘所追。岂偶然哉。诸君既信三宝。当生真信。既于净土法门肯修。宜发切愿。以真信切愿而修净土。则一生可了办矣。不闻古德言乎。我教宏开八万门。此中念佛最为尊。消除妄念从正念。收摄诸根成一根。故知此念佛一行。实三根普被。上下兼收。上上根不能越其。下下根亦能臻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之法门也。际此末法之时。人根迟钝。离此念佛一门外。无别出生死路。光阴若驶。生死如沤。一息不来。便是下世。再出头来。不知驴胎马腹。人道不修。余道宁不更难得修乎。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一寸时光。即是一寸命光。不思则已。思之痛心。有志于道者。幸勿忽诸。并嘱念佛一心。净念相继。

老观宗闲复(六月三十日佛历)

复广州傅星居士函

圣圆大居士智鉴。山野去秋沪上觉园弘法告竣后。乃为敝祖庭重兴事宜。奔驰苏沪。集资建筑。延搁至冬月底。始得旋归。腊之廿五日。接奉大札。展读之下。获尊夫人临终瑞相。堪证念佛法力。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自性本有功德力。尤为不可思议也。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往生净土无疑。欢喜之心。非可言喻。遂呵冻拈毫。述偈赞曰。时临末运。五浊交煎。孰为生死。如救头燃。懿哉德贞。颖悟生成。隐明世态。泡影非真。具见夙世。深种善根。故今获遘。殊胜法门。缘成示寂。正念具存。气绝时久。头顶犹温。精修一日胜过千生。三力合一。感应道成。往生极乐无疑。何须持心两顾。十万亿剎程途。不离廊庑跬步。各人生死各人忙。自性众生须自度。尊夫人顿证阿跋致。可谓女中丈夫。火里莲华。尔等诸眷人们。应当生大欢喜。勇猛精纯。一心念佛。幸勿生别离想。是老僧之所厚望也。肃此布臆。并祝春祺百益。

老头陀谛闲谨肃(十二月廿八日)

复齐用修书

用修大居士慧鉴。昨接手教并各件均悉。事理并进。福慧两培。世出世间。圆成一贯。何善如之。老朽自客岁沪上玉佛寺。独任宣讲首楞严经一百二十座。一肩到底。毕讲后通身发热者四天。从此体颓神疲。返甬调养。至今尚未恢复。良由用力过度。摄养维艰。此后作自了汉。终日危坐。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自愧不文。无以应命。勉述一篇。即希教正。并祝安乐百益。

谛闲谨复(壬申四月十六日)

复碧荃居士函

碧荃居士有道。读大函敬悉为法忱殷。倾倒靡既。吾侪心性。本是横竖周。是故识心性。虽远十万亿剎。可以觌面雄谈也。尔心我心。互周互。说我在尔心中可也。说尔在我心中亦可也。据此暹逻是我心中之暹逻。中华是尔心中之中华。无不可也。同在心中。心无彼此。远无远相。近无近相。既然如是。我可以用手谈。尔可以用眼听。何近何远。无障无碍。故知识心为佛学研究之第一下手工夫。心者何。即能念佛者之主人翁是也。弥陀之所证者。证此心也。吾人之所具者。具此心也。吾人用此本具之心为能感。弥陀用此本证之心为能应。唯其感应之道不忒。所以授受之义方成。弥陀垂手接引。授也。吾人愿生极乐。受也。其实娑婆秽土。乃弥陀心内之秽土也。吾侪众生。亦弥陀心内之众生也。极乐净邦。乃吾人心中之净邦也。弥陀慈父。亦吾人心中之慈父也。以弥陀心内之吾人。感吾人心中之弥陀。以吾人心中之弥陀。应弥陀心内之吾人。是之为感应之道所以不忒。授受之义所以方成也。请主席将此一席玄道理。对众宣扬。俾贵社同仁。同识此心。同念弥陀。同愿往生。同证自心之极乐。同见自性之弥陀。同回心内之娑婆。同度心内之众生。果能发如是愿。修如是行。到得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必不在于中下二品之莲华也。还祈志之毋忽。并祝净念相继。入三摩地。

闲老人手谈(阴历二月廿七日晚)

复终南山茅蓬鹤年居士书

鹤年居士慧鉴。数月不见。心茅丛生。忽奉手教。读之。知君初夏入清凉境。今抵终南。言及此回入山。拙守枯崖。而反不如前云。居士厌嚣求静。冷坐孤。果能时时反观其心。刻刻无有住着。念念融通。纔得相应。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动静无不了然。语默自得无碍。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即复此心。如其广求知解见闻。塞自悟门。不但不得真实受用。亦不能直下透脱。此行问水寻山。岭头高卧。谅必有好消息。亦不辜负一番辛苦。那时请来吃老朽一棒。秋间华严大教期开。亦赖我居士伸一只手。扶起剎杆。请即出山。图报佛恩。此莫大之功德。老人大有望于居士也。古云。大隐居市。小隐居山。二利之功。一收两得。何勿思之甚也。顺请道安。老朽闲复

答莲航居士书

莲航居士慧鉴。佛法如蜜。中边皆甜。法无浅深。深浅由人。故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古德云。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佛顶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居士度生心切。宏法情殷。似宿缘所追。殊为忻忭。山野自揖别后以繁冗纷扰。竟忘所嘱。略疏付刊。至今本社中不遑提及。想时节因缘。尚未熟耳。华智上山。匝月有奇。倘有邮寄。写明天台万年寺交可也。此复并候安乐百益。

谛闲复(乙丑七月十七日)

复圣受居士函

圣受大居士智照。老朽于中元前。患泄三日。竟至九死一生。仅留残喘。一志西归。至九月间。接奉手书。以禁语养。诸多谢绝。来函均置而未复也。昨奉到讣音。敬悉母夫人生西之瑞。不禁欣跃。遂握管而述赞曰。时临末运。五浊交煎。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笃哉崔母。妇职具存。相夫教子。赋性谦温。垂言子媳。宽厚待人。早知世态。虚幻非真。年逾古稀。万缘放下。秉戒修身。唯佛是赖。叮咛长幼。都愿出尘。临行作别。但闻佛声。垂危如坦。正念分明。戒香芬馥。法驾遥临。只手礼佛。随佛西行。暖触未散。渐渐上升。向上一窍。分明无须。回眸反顾。十万亿剎程途。匪离堂檐跬步。生死各自忙。自性众生非他度。谨呈崔母孙太夫人寂照。

观宗老头陀谛闲敬题

复奉尘居士书

奉尘居士慧鉴 章居士来。接奉手示。并垂问二则。敬悉壹是。净土一宗。贵在信之真。愿之切。而行之猛耳。三资具足。不患不生。于三资中。唯愿资尤为切要。以愿为能感之正因故耳。我佛澈底悲心。横开直往使人带业往生。所以得生与否。试看净愿之有无耳。故祖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人。不可不知。答语二则。另详于后。并候净安。

闲手复(六月初四日)

身子证六住。尚未证入究竟圣位。所以犹能退至恶道。以别教至七住。始得阶于位不退也。以是大乘学人。见与思同断。思惑未尽。而见惑亦未尽也。因有见惑。所以犹生恶道。决无疑议。身子堕蛇因缘。是其宿世事。非现生有此缘也。出大智度论。

祖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真实语也。以弥陀宏愿。摄受众生。故众生有愿。始得往生。生之愿为感。佛之愿为应。如磁吸铁。感应之道方交。以愿为正行。以行为助行。此往生之正旨也。夫世间恶人。有恶因而趣苦果。法尔如是。何关于愿。并非以行急于愿。乃业力之使然也。岂可以世之恶因苦果。而与西方不思议之妙因果同年而比较哉。幸勿

误会。此嘱。

覆湖南常德马大纶居士书(一)

大纶居士慧鉴。昨从东瓯罢讲回来。敝知事送来手书。展读之下。欣悉足下救世忱殷。钦佩奚似。须知世界波流。繇于众生同分业感少数人无能挽得。譬如大厦倾颓。非一木所能支也。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在数总难逃也。稍具救世心肠。急须认真忏悔。真信切愿。念佛往生。此外无堪设想也。即以净土法门为自度。仍即以是道为度人。上仗弥陀宏愿摄受。下赖自心。发愿恳切。加以自己夙世本具性德之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到得临终之际。必蒙感应道交。一得往生。便登不退。然后还入。始有救世之本领也。不审高明者以为然否耶。兹寄上劝修净业文。并日课仪规各十份。至请如法修持。兼度有缘。是为至盼。肃复并候安乐。

谛闲谨上。

覆湖南常德马大纶居士书(二)

大纶居士慧鉴。读手教。足见善根深种。般若缘亲。何善如之。理合遥为赞叹也。夫入道要门。先须不立门庭知见。理长则就博问先知。是为至嘱。佛说三藏十二部。曰经。曰律。曰论。对于经藏。须先阅三经解。(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次阅楞严。法华经。后读净土三经。于律藏。唯梵网经可读。余则不宜。对于论藏。当阅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净土十疑论。并阅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以上数种足矣。届此五浊恶世。众生业强。须知净土一法。诚出苦之要门也。兹奉上皇忏随闻录一部。请玩索之。谛闲覆。

覆湖南常德马大纶居士书(三)(民国丙寅年二月初一日)

舜卿居士慧鉴。释尊示灭。至今二千八百七十八年矣。正法像法。皆已过去。仅存末法。有教无人。我佛门徒。往往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名利。甚至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山野自受戒以来。匆匆四十六年。自揣一知半解。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虚消信施。唐丧光阴。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辱承过誉。宁不令人惭愧无地也耶。佛法贵在真实履践。方有实益。三藏十二部。其所诠者。唯戒、定、慧、三学耳。所谓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即今去圣时遥。众生业重。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于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于彼国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则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先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净土一门也。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窃思足下宿植根深。菩提心奋。宜先读起信论正文。次阅疏解。梁译论文。宜阅憨山直解。唐译有灵裂网疏。于经宜先读圆觉。以圆觉经文。较楞严尤为直捷痛快也。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圆觉讲义。并亲闻记。两种。每种各二册。于戊午夏山野北京讲经会同时发现也。亦宜先熟经文。于不明白处。再阅疏解。庶免依他作解。塞自悟门之弊也。关帝问法一段因缘。从此经会发生。足证世法唯拘现在。佛法通于三世。世法但益人伦。佛法利及九界也。佛法平等。原无高下。唯是解有偏圆。行有显密。近来各省启建金光明法会。是一时之潮流。以众生厌苦心生。为祈世界和平起见。殊不知灾从业生。业由心造。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除业。先须灭心。不究自心。希求符咒。亦弃本逐末之见。岐途与否。非我所知。总之行门无论显密。务必以戒为基。彼黄教僧徒。但持秘咒。不贵戒杀。似非我佛本旨。想律仪全荒。定道二共之戒。不待言矣。夫秉教修持。必须戒根清净。楞严清净明诲。言之详矣。佛言不信。孰言可信。未审高明以为善否。肃此奉覆。并候春祺百益。

谛闲谨肃。

覆镇海方祖年居士书(一)

圣胤居士慧鉴。娑婆苦大都之世界。阎浮苦中都之大洲。中华苦小都之大国也。风鹤频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孙齐合作。沪渎又在惊风骇浪之中。且喜我大居士福星朗耀。早已离申。忻慰无量。接奉手书。领悉一是。足见居士护法热忱。苦心孤诣。获福之巨。无可限量。惟冀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若不跳出苦国苦洲苦世界外。不到极乐故乡。受苦何央。尚期恳切发愿。至诚回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想智者以为然也。肃复。敬候 合第均庆。

谛闲敬复

覆镇海方祖年居士书(二)

圣胤居士慧鉴。接奉手书。哀悉令媛出樊笼而竟游冥界。亲历其间苦境。然后始肯舍迷途而登觉岸。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亲证法界已。而后可登毗卢宝阁也。老朽曾允绍兴戒珠寺佛学研究联合会。订于本月廿七日上午。为诸会员授受皈戒。并许准预日动身赴绍。该会派船在娥埠待候。不审 尊事能否可升上一天。如能升上。可遂双方所愿。未卜 尊意以为然否耶。佛法为普度慈航。贵伉俪已同入于弥陀愿海。幸勿作生灭领会。切嘱切嘱。

覆绍兴单寄居士书(一)

显道居士慧鉴。四月间匆匆作别。弹指而夏而秋而冬。又而腊灭春生。无怪乎古人有隙驹之叹也。遥想法身无恙。慧日常悬。接奉手书。承惠厚礼二包。感愧奚似。大着足证佛学功纯。欣慰无量。惟是此篇论说。一往读之。文法循序。井井有条。无从蛇足。然而再往详阅。不无斟酌之点。乃切实之论。非有意吹求也。未敢自以为是。谨赠之以作研究之资耳。敬伸谢悃。并候年祺百益。

谛闲谨复

再启者。研究佛学之程序。在年纪上之比较。大有不同之处。且如英年习学。自应从理路上注意。先期悟明真理。后可博览经。以期上报四思。下度三有。如居士老年学佛。先须识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今世幸得人身。又逢佛法。依法修持。专修净业。决定能出苦途。能生乐土。真信切愿。决志往生。只贵老实念佛。不贵理解浅深。以理解惟增长习气。不能忏摩宿业故也。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是理上忏悔。不增文字之习气也。如或未能坐念实相。反不若老实念佛。无量寿经云。至心念一声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足证念佛忏罪。其功伟矣。况老景临身。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也。是日已过。命亦随之而减。此生不度。更待何生耶。生死事大。其余都可商量。志之毋忽。 闲又及。

覆上海余稚鸿居士书

圣勋居士慧鉴。接奉手教。并宋高僧传。敬悉一是。夫传与序。并非背驰。不过各有详略耳。无甚妨碍。且僧传与缘序。俱出宋人之手。只此三卷流通之本。满寰球。从无有人议及序者。宋传亦流行久矣。并未于理不顺。似与忏法无妨。读者宜以序传合参。取其详以补其略。而略者可悉其详矣。各取其长。以补我短。有何异义之可言。肃复。并候安乐百益。

谛闲覆。

覆盐城陶德曾居士书

德曾居士慧鉴。前者接奉手书。以讲务繁究。不遑奉答。兹以经事告圆。不敢不以直言奉告。足下为令堂夫人增延福寿。以刻经法施。于诸施中最为第一。何善如之。窃惟以石本校。似欠妥当。夫石刻之经。错讹甚多。如以作姤。以今作令。以妄作忘。以二十作廿。以三十作卅等。不胜枚举。此种刻法。足证必非以慎心人所刻。万不可用为标准。足下博达古今。奚必以在汉所刻之经。奉为玉律金科。以瞎天下后世之初机学者也耶。闲愧钝根。未敢博览书。惟依先太祖智者大师。递代相承之法华一经。奉为祖训。忆自先太祖智者。初礼南岳思大师。思祖令入普贤观道场。读诵妙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后。求证思祖。祖曰。此是法华三昧。非子莫证。非我莫识。历世相承四十余世矣。闲是第四十四世之嫡孙也。余经不敢自夸。唯法华一经。确有心得。普陀印老。深入经藏。于校经一事。颇肯细意。不厌烦劳。闻将足下依石本校正之样本。一一更正。足下幸勿坚执石本为是。余者俱非也。闲自披缁以来。宏法三十余年。演讲法华。不啻十余矣。从未敢多言。自造口业。痛惜足下固执之深。遗害后昆。不忍促令堂之寿。以折足下之福。为此不避得罪。贡献直言。不审足下以为然乎。肃复。并候为法珍重。 谛闲谨复。

覆无锡华秉衡居士函(一)

华子显权大德慧鉴。来书所云云。若他人读之。定见道尔喜。老僧读之。不免为尔忧。所言喜者。喜见道之有本。本于指月录中也。忧者忧净宗之有妨。妨于往生知见也。须知宗有宗眼。教有教眼。纵使于宗中开得只眼。仍必以教眼而证之。所以达磨西来。必佩楞伽四卷。而后授法神光。并将楞伽共衣而付之。此中大有深意在焉。复次教有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又有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禅宗指月录。于化仪属顿教相。不是顿教部。于化法属通教所收。其所有言句。不过假言以显理。实则离言之教也。所有净土经书。详谈信愿行往生之实事。于化仪亦属顿教相。亦非顿教部。于化法属圆教所收。其所有言句。可谓棒打石人头。论实事。全事即理也。进一步言之。依理立行。须知有四门入道。所谓有门。空门。非有非空门。亦有亦空门。禅宗向空门而入。净宗向有门而入。能入未尝同。所至未尝异。吾所谓忧者。恐子意见稍乘。二门俱破也。急须就路还家。切勿错入岐途也。勉之哉。勉之哉。并候

佛安。 老朽闲答

覆无锡华秉衡居士书(二)

显权居士法鉴。读 来函。喜甚。格言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以其不读经书。不知礼义故也。世之先贤。尚言如斯。况出世行者乎。函中一篇宏词。句句从真实心中流出。非虚语也。唯阅经贵在至诚。先须拈香作礼。对经如佛。以经是诸佛之母。亦即诸佛法身。端身趺坐。习静片时。然后展卷。句句消归自己。不可徒以数墨寻行也。肃复并候

法喜。 老头陀闲复。

复苏州诸居士函

灵鹫护法诸大居士均鉴。可长老至。袖出 教言。敬悉心地脱洒。此非真实卓见。不易出此手眼也。言言有本。句句知宗。以寸管之光。灿弥天之烂。可谓毫端现剎。尘里转经。读斯函。足以证之矣。宛尔维摩再世。天女散华。不二法门于重启。自非文殊大智。谁敢直入毗耶。即有富那宏辩。犹不免却步坚辞也。圆觉经讲义。临时偶尔落笔。随编随讲。挂一漏十。遗笑大方。显感利冥录。不过一时语。尤不足为通人道也。切惟 大居士救世心殷。利生念切。老比丘何敢惜本分楗椎。无如都中临行时。受叶君誉虎。蒯君若木等。谆谆以造就宏法人材之嘱。以五年圆满。山野愧乏匠能。不得不竭诚以董其事。常思晚景无多。恐不能以副都人之望也。想 大圆镜中。定能鉴谅。肃此奉复。敬候

钧安。

山野谛闲整心拙草

覆苏州顾显微居士书(一)

显微大德慧照。奉书敬悉壹是。所立皈依办法。颇符圣意。佛说梵网经云。若千百里内无授戒师。不妨于佛像前自受。只须以至诚心。求见好相。或见放光。或见雨华。便得戒也。足见佛许无师自受。兹将受法抄录于后。先像前。忏洗身心。后受皈戒。

(一)忏悔偈三说三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求忏悔。 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求忏悔。 叩。

(二)皈依词三皈三叩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贤圣僧。

(三)皈戒词一说一叩

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悯故。一叩。

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悯故。 一叩。

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悯故。 一叩。

(四)发愿词 三发三叩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致苏州顾显微居士书(二)

显微居士鉴。如来一代时教。华严随一情一智说。阿含但随情说。方等随三情一智说。直至法华方便品。开三权独显一实。可谓随智说也。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二句偈文。欲消释经文。宜二句连带而说。万不得丢开上句。但说下句也。而世人所以不易领会世相常住。以其不法住法位故也。如来破妄已穷。证真已极。若见有可化之机。即吐性相不二之谈。是为随智而说。今于法华高会。告舍利弗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此世间相常、四字。本不难领会。其所以难领会者。在法住法位、四字耳。吾侪果能法住法位。则见世间一切诸相。无一而非常住实相也。请谛思之。

楞严经。阴、入、处、界、之四科。乃融事即理之意。所以一一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地、水、火、风、之七大。乃即理谈事之言。故一一皆云。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之四科。是随缘不变义。荆溪云。随缘不变。万法即是真如。后之七大。是不变随缘义。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以成万法。并非显性相常住之理。直是开众生性相不二之佛知见也。

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既知世尊证得后得智。性相一如。于无所分别中。而起不无分别之见。见众生之机已熟。时已至。故曰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乃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也。乃于方便品。广开显后。即说偈言。偈中开教、行、人、理、四三。以显教、行、人、理、四一。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显理一也。凡登初住已上者。皆能见世间之相常。不独如来圆满果德。而有此境界也。凡夫执相常。固成倒见。二乘计相无常。亦成倒见。别人地前。计亦常亦无常。犹是倒见。唯登地人。证道同圆。虽有非常非无常之计。可谓中道之见。非颠倒也。如来所显之理。非但说理。乃即事之理。此等不二之境。并非如来神通妙用。有是言说。直是如来现量境界。登初住者。即有此境。何云尚非其分耶。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究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三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众多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可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涌出大士之功也。

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时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

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蒙童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

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印老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印老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

覆安徽江易园居士书

易园居士慧鉴。年内由味农居士转下手书。藉悉尊夫人生西。及种种感应。深为难得。当即函覆味公。转达台端。确系生西之征。请勿疑贰。良由尊夫人净缘深种。净果功圆。舍报安祥。正恁么时。外仗居士信心笃切资助之力也。内以真如本善受熏之力。上仗弥陀宏愿接引之力。外以众多恳切助往之力。收三力于一时。获成功于一念。见佛法之普度慈航。不我欺也。岁底二十七日。接到味公函。并现洋百元。遂购烛箔数元。于初七晚派净侣十二人。集观念堂。启建佛七道场一期。十一日五。设供三宝诸天一堂。十四晚。设放瑜伽焰口一堂。法事圆成。理合给写文牒一道。仍托味公转寄。至时请为对灵宣读一周。和箔焚化。但愿七宝池中。莲萼敷荣。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广度有缘。同生乐土。并冀阖第长幼。均增信心。是山僧之所厚望也。敬请新禧百益。老观宗谛闲敬伸谢肃。 再初六日收到尊夫人略状十六份。遂分散于信心妇女。嘱令见贤思齐。

覆刘瓮东居士书

辱承不弃。挽以同任曹溪普度之责。何幸如之。然度生之任。不易轻言。自非没量大人作略。何敢慨然自负。即老僧敷大教。乃不过做日和尚撞日钟耳。何敢以度生云乎。读来谕。示以中庸之语。谓喜怒未发时。即六祖正与么时。此中不无淆讹。若谓伊川面目则可。谓本来面目则不可也。按明道先生云。未发时气象。似即似矣。是则不是矣。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谓两句共成一意则可。若单取前句则不可。六祖未见黄梅时。闻之即于言下大悟。及至亲见黄梅后。极尽神力。只道得个本来无一物耳。至闻五祖讲到此二语时。始知所得、真未曾有。故申口连道五个何期。此真见性的标准。便是亲见本来的样子。可与正与么时同参。却与居士所得自己之自然性。未免有毫厘千里也。按六祖云何期自性的自。若作自然的自看。恐亦不无毫厘之差。来谕谓若于正与么时。人若返照。未有不知此本来面目者。即可言下大悟。若作如是承当。便算得大悟。古今来悟道者。如牛毛耳。吾恐未必有若尔之便宜也。请居士仍须返照向善恶思不到处。正与么时、亲证六祖话头落处。始信老僧不欺人也。老僧承居士谓非今生蒂结。又何敢自弃。居士果能亲见六祖的严府。幸勿指东话西。请将本来面目、直截道一句来。切勿词。是所至望。

覆刘瓮东居士书

前函承 居士挽我共阐南宗。所以哓哓不休。逼拶将去。教居士不必指东话西。直截道一句来。老僧苦衷。原要 居士向不思议中流出。今读 来函。顿见葛藤满地。若如是则辜负老僧多矣。观魂定魄开一语。足见鬼窟里的活计。何尝梦见本来面目。在心经云照见皆空。六祖云本来无物。可谓闭门造车。开门合辙。 居士胸中分明有个自然性在。何与六祖全不相似耶。殊不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矣。又云观自在。即内观也。然既称自在。则一自在一切自在。何以内观便得自在。外观便不得自在耶。言照见五蕴皆空。然既称皆空。则一空一切空。何以内照便空。外照便不空耶。六祖教慧明返照。乃对症发药耳。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居士可谓被六祖转矣。不然何以死在六祖返照句下。如铁钉钉桩耶。罢、罢、吾欲无言可也。今而后。尔传尔道。我讲我经。愧我慧火不炽。不能泮久积之冰。亦可谓佛不度无缘人也。谨呈一偈。以博一笑。偈曰。﹃心空法亦空。声色本无。个中原不住。体用自然分。﹄居士于意云何。

覆刘瓮东居士书

读来函。长篇阔论。自谓直截了当。演说真诠。老僧正眼看来。仍在妄想窠里做活计也。若果直截了当。只消一言半句、点明而已。奚必噜噜苏苏费如许之多哉。老僧前上三覆。语语箴言。即鬼窟里活计一语。亦是与 居士佛法相见。 居士若作骂人领会。则本来面目早被鬼迷了也。前所谓辜负老僧者此也。居士自谓一切皆空。一切自在。何以眼见一鬼字。便不能空。不得自在耶。反说老僧起此瞋心。 居士既作一乘法会。贪瞋痴即菩提也。何须落二落三为哉。 居士自谓悟自然性。见本来面目人也。老僧一生为人。总以佛知佛见开示指迷。或直接觌面盘桓。或间接文词往复。字字般若。语语真言。如析旃檀。片片皆香。碎珊瑚。尘尘是宝。 居士尚未知音。乃普天匝地无知音人也。所以维摩居士。只好用一默以示不二之旨。老僧前函结尾用以罢字。大似子期不遇伯牙。只好绝弦矣。请将前之三覆。精详玩索。则臧否自知。毋劳赘辞。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一)

紫林君士慧鉴。今晨读大教。得悉道念增胜。耿耿热忱。俨然宿种灵芽。逐渐秀发。欣喜倍常。慰无量矣。老朽四明讲席罢座后。本拟夏间摄养精神。初秋赴讲金陵。圆三年前之请。了事后力办前程。精修壁观。不意为宿业所追。蓦鼻牵至京师。不觉又做一梦。大似游香水海。入重玄门。修习如幻三昧。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为诸大心长者。大开不二法门。俾乐法众生。饱餐甘露。可谓得未曾有也。唯月师仅讲四座。即为病魔所挠。于一月前返锡南旋矣。老朽独支斯任。且喜于北方人地两得。始终一如。岂非我个人独得便宜乎。初开讲时。大有天摇地动之势。当兹浩劫之时。好事多磨。未至十日。忽发生国体问题。人心骇震。大半脚跟未点地人。不免摇摇摆摆。所谓境风一扇。功德林凋。直至十月三号圆满。不过二千指耳。目下继祖讲习一会。先办流通竺典。俟明年金融活动。大启华筵。老朽观光红螺后。于重阳前后。即可南还观宗。重理乱丝。多亏精神如旧。堪告慰耳。光阴有限。时不待人。眨眼之间。须防改头换面时矣。剎那不住。如火成灰。宗教学幸注意毋忽。并候定安。 老朽卓三具覆。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二)

紫林君士鉴。读手教。欣悉灵根勃发。慰甚。惜未悟圆理。不达自他不二之旨。是故云。念佛息微想。拜佛不援他。此则非惟不能相应。亦且不能往生。仍是三途业根耳。若真正为身后大事不隔生死一着。非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不可。若全靠自力做去。纵使能到寤寐一如。如静夜钟声。寒潭明月。随扣击以无亏。逐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足见不仗彼佛愿力往生。欲了生死。难矣难矣。此事须发真实信力。发愿临终往生。平日抱住念佛念头。口中念出。耳里收来。所谓口耳相传。六个字圣凡不隔。然即此便是生死不隔一着也。子其勉之毋忽。 闲示。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三)

紫林君士慧鉴。一别杳然。不知几隔春秋。读手书。始悉已经七度矣。辰惟精修三昧。何善如之。古云。道高魔长。德修谤兴。近发喉头紧缚之症。亦是业所使然。昔南岳思大祖师。因修三昧。而发通身麻木之症。竟至不能举动。遂自问曰。病从何生。久之。亦自答曰。病从业生。进问业从何生。曰。业从妄念生。妄念从何生。曰。妄念从心生。心从何生。从此拶逼到水穷山尽。和念脱落。始悟心本无生。即入无生三昧。从此其病即化为乌有矣。君之症。必是业所使然。不容疑贰。须知诸三昧中。以念佛三昧为三昧中王。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并能一生登不退地。试看现症发时。唯念佛即能解救。足证是阿伽陀也。且如从前所经过之情形。所发现之幻影。亦是唯识所变。唯业所现。苟能离念。本无此等幻妄境界。请将从前功用。脱底放下。专修念佛一行三昧。此生可以坐进斯道。身后决定亲证莲邦。华开见佛。即闻佛乘。以弥陀为师。以观势为友。闻法得忍后。即可回入娑婆。广化有情。同登彼岸。是为一大便宜事也。幸勿此生错过。切嘱切嘱。肃覆。并候定安。 谛闲复。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四)

紫林君士鉴。年内二十七日。接到第二次函。读悉与第一次函差者无几。故不奉复。今日三时。接到廿八日函。展读之下。得悉此种病状。并非功用错谬。实是一种鬼障也。文殊释摩诃衍论云。修三昧人。有二十五种障。十种鬼障。十五种神障。鬼障发身病。神障发心病。今居士心地清明。唯喉头阻碍。是鬼障无疑。直须生大惭愧。认真忏悔。此为夙孽深厚。使尔三昧不得成就。其忏悔之法。当于佛像前。沥胆披肝。痛哭陈情。将现生所作所为。直心吐露。是则名为洗心忏悔也。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且念佛观法。与寻常通途念佛不同。通途名为持名念佛。今此念佛观法。当念如来法身也。言法身者。谓佛之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品助菩提道生。从如是等无量功德智慧生。当作如是观也。此即可以以攀援心。暂时维持之忏悔也。若谓饮酒一杯。能痊二三日病。破犯荤腥。更得灵应。此即为彼所转矣。切切不可萌此荤酒之念。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今而后宜绝早起来。盥沐漱口。焚香肃敬。先念楞严咒。或一遍三遍。多至七遍。鬼即不能近身。更到庵院中。借三昧水忏一本。诵至百回。其障即可消也。肃复。并候新禧。 谛闲谨复。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五)

紫林君士慧鉴。老朽二月间在台山万年寺说戒。三月在海门西方寺讲水忏一月。四月在上海居士林又讲水忏一月。至五月初九罢座后。遂赴东瓯雁荡山避暑。至八月初三晚返甬。故大德寄来之函件。俱未寓目也。今日敝库司送来各方寄函件一束。一一展阅。终日未曾休假。晚间详读六月十九日函。藉悉每日诵佛顶心咒。并三昧水忏。获益良多。欣喜无量。至于功用中发现种种境相。的系宿生所熏习之种现所使。且喜遇苦不退。逢魔不惊。足证善根深厚也。然则如今用功的人。往往被其要面子的习气流动。以少说多。以浅说深。将凡滥圣。其过不在少处。佛以妄语列为根本重戒。正为防此弊也。凡一切境。无论好歹。皆从习现。好境从善习现。歹境从恶习现。无习即无境也。居士既发许多善境。又生许多恶病。其善根固深。恶业习又厚。倘稍以不慎。即入魔。此中险处。不可以不惧也。老朽读居士函。见所发境。大生惭愧。数十年来。为宏法机缘牵扰。不遑精研妙明。从未见有甚么境界。尔今向我呈露。若谓要我证明邪正是非。可谓问道于盲矣。且喜尔熟读楞严。以佛语证之。谅无错谬。仍须有涵养功夫。毋贪着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无见。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既不欢喜。又不生恐慌。非但胜境现后有大受用。即魔境现后。亦未尝无大受用也。至读阳历九月三日所发之书。并楞严五阴质疑折之书中。乃云。牙痛愈后。肩上即发一荷花异疽。痛苦非常。医治罔效。其恶习何其深耶。且五阴七种境文。并非质疑老朽。直是说交光之错处。夫交, 光固错也。子既知其错。则不为其所转可也。若向人说其错不可也。只此一折。未始非夙习所使然耳。故老朽但答七种文义。并非决子之疑也。子本无疑。毋劳我决。肃复

并候定安。 谛闲谨复

覆嵊县张德威居士书(一)

德威居士慧鉴。捧读大教后。梵务纷纭。未遑奉覆。承问二十二则。昨晚方圆。遂送登甬报。并将原稿。寄交范君处。转载浙报。来谕云。产妇房中入后。月内可曾念礼话。老僧谓净秽在心。而不在境。惟不可偏废。夫产室、固秽也。入后宜澡沐更衣。何妨诵经礼佛。老僧今年本拟续讲净土十要后之五要。因四月间曾允京都之请。故于二十日起。为本寺研究生先讲大乘止观。至二月底方完。即于三月朔续讲净要。至四月中。无论讲至几要。乃当北行也。会义杭板亦佳。圆觉经先读憨山直解。念本属心。注想念、即心念也。澄心念、即神念也。夫念佛一法。万勿希图玄妙。只要老实念去。并不劳观想及与参究。亦不必近时便见验。但能时时作西方想。刻刻作临终想。管取临终。稳坐莲中。只此二语。可值千金之价。幸勿说过便罢。是所深望。肃复。并候新祺。观宗老朽闲复。

覆嵊县张德威居士书(二)

前由海盐徐蔚如之老母。印送一万本。寄来二千份。尚有数百本未曾分完。倘后有人要时。再以函告。夫专修念佛三昧。只消二六时中。持诵不辍。念念相续。如母忆子相似。读楞严第五卷文尽。大势至圆通章。乃专修之方法也。所言喉咀气升者。良以未得善巧。舌动于心。心火上炎故也。念佛不得太高。亦不得太急。更不长念六字。须以四字为常。复不得尽气念。宜摄心而念。徐徐而念。念极情忘。自然得入三昧矣。附上沪报征启一纸。请照收。并候炉安。 闲复。

覆厦门瑞竹岩古松上人书

古松老宿慧鉴。鄙人以精神疲惫。调摄于苏垣灵鹫寺中。暂谢诸缘。即宗教会最紧要事。亦少顾问耳。座下所示手教二番。在阴历重九日。始得展读。方知前寄奉之楞严要解。中途失去。不胜痛切。有辜悬悬之望。兹将自己所藏之本。复申复命。还祈哂鉴。然则此书刊印流传。环老人之法灯再焰永曜。无明世界。转为不夜之天者。皆座下之愿力所摄持耳。鄙人不过以三寸舌根。区区之意。何足道哉。座下不必过誉。老朽愧无以堪。况为法为人。亦衲僧所分内事。功可不必计也。何须以丹青而点画太虚哉。公其实心为法。尽未来际。同报佛恩。亦非过分量也。山海遥遥。人身渺渺。以正眼瞩窥。在大圆妙心之中。犹海之沤。空之尘也。若眚翳一丝未消。未免狂华乱舞。依旧颠倒轮转耳。何其娑婆之险耶。公其知之乎。不若随鄙人学愚夫妇行。真实发愿。决志求见弥陀。然后乘愿回入苦海。普度冤亲。公其满我所愿乎。又不卜尊意为如何也。并候定安。 旅沪净土庵宗教会事务所谛闲覆。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一)

圣莲鉴。读来函。领悉一切。创办莲社。非分外事。当兹法弱魔强。狮子身虫。自食狮肉。原非外虫所能食也。佛弟子自败佛法。实非外人所能败耳。依愚之见。尔侪尼众。工程告竣后。自当杜门谢客。认真精修。以期自度。庵内同修眷属。设有信心女士。志慕莲修。随缘领受。切勿外驰。虽无恒产。不患资助无人。曾记禅林宝训有言。但患道德之不在身。不患势利之不在己。欲挽既倒狂澜。先从自庵下手。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吾徒年逾半百。后之光阴。尔知还有几何。趁此身体未衰。精神尚堪勉力。直须先身修而后家齐。使家齐而后国不治而自治矣。肃复并候安乐 老人手示。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二)

圣莲吾徒鉴。当此风声鹤唳之时。增吾人厌离娑婆之心愈切。以道念会之。未始非增上缘也。然则尔我之两省烽火不息。必致牵动各省。使全国皆兵。众生之业累所感。实无可如何。因必招果。缘必招报。只好听之而已。有一定之道理。非人力所可挽回也。吾人直须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无别方法可想耳。将来为制造局。势必有一番攻击。贵常住相距不远。唯恐大受惊惶。夫因缘果报。悉有前定。庵内诸师。宜早夜翘勤。投诚礼佛。转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使依正无恙。老幼均安。是老人所深望也。老人病体已瘥。而色力尚未完复。请勿锦念。并候合庵均庆。 老人亲笔覆。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三)

圣莲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精神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光阴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当念念执持佛名。知光阴之可爱惜。则不虚度。当时时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譬千钧之弩。为小鼠而发机。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譬如以摩尼宝珠。而贸一衣一食。诚可惜也。宁不悲乎。老朽以吾徒是名门出身。不比泛泛时流。况是有志出家。可作法门良器。若不杜绝尘缘。认真行道。譬如怀珠作丐。岂不大可哀悯耶。周氏奠事。头陀寺请不必代。老朽也不闻问。尘缘扰扰。若不一刀两断。到得尽未来际。摆脱无期。思之思之。又重思之。肃复。 闲示。

覆上海西池庵圣莲比丘尼书(四)

圣莲吾徒慧照。阎浮苦土众生苦人。不生西方。无由解脱。是以韦希提夫人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畜生、饿鬼、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第一个创始净土法门之发起人也。佛世尚尔。况至今日又过三千年矣。人性浇漓。愈流愈下。若不努力求生西方。苦海无涯。有何底止。居此槍林弹雨之中。民不聊生。岁无宁日。正吾侪求生极乐之增上大因缘也。本寺驻兵一节。前二次来时。因有相识地方长官。一说即罢。唯今第三次。以各相识之长官。均皆离甬。阻止莫由。多亏陆军军律严肃。住在寺中。毫不侵扰。不过暂驻十朝半月而已。无甚妨碍也。曹家参记之银据一纸。存贮此间。请勿纪念。老人病躯尚好。唯佛是念。亦唯佛土是归。目今兵事虽歇。非长安之久计也。此复并候大小均安。 老人闲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一)

觉明大德慧照。读来函。欣悉病中获益。境异寻常。不作圣解。名善境界。是为脚跟下入程初步。直须稳密增修。本无奇特。幸勿作圣证会也。须知众生界中。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经云。云何我相。即于功用中所证者是。乃至证到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犹名我相。云何人相。即指心悟证者是。纵使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犹名人相。云何生相。即指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即名生相。云何寿相。即指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若于此四相中。如有一相未忘。依然认贼为子。且尔所见者。犹在电光三昧之幻影耳。况又谬起思惟。妄生分别。堕入文字窠臼。不自知觉。深为痛惜。足证陈习。不易祛除。当思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如理正思。实心实行。全理成事。全性成修。依四安乐。实事求是。即向事上蓦直做去。事到理圆。庶不负尔卓志精修也。幸毋忽焉。并候常乐百益。 谛闲手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二)

觉明大德慧鉴。当斯五浊恶世。法弱魔强。显荫命夭。亦是魔所使然。此子夙所培植者。但知修慧。而不知修福。所谓单轮不能远致。只翅安得高飞耶。伊不自量。乃招此报耳。老朽早曾觑透。奚必感伤。可怜一亭居士。苦心孤诣。徒费一番照应也。大德宜适中行道。一志直前。幸勿拖泥带水。是复。并候安乐百益。闲复。

复觉明比丘尼书(三)

觉明大德慧鉴。老僧初六日到山。护法朱性延居士登山求戒。可谓有志于道。皆因宿植善根深厚。故能忍苦耐劳。想于日昨堪旋沪上。山中苦况。必能尽吐衷肠矣。兹不赘辞。愧承法财兼施。怀感莫名。难宣寸楮。今日由观宗寄来二十三日手教。展读之下。欣悉包君寿钦。护助长关。足证道不虚行。谚云。一人行道。忙煞伽蓝。不我欺也。矧大德勇猛精进。为法忘情者乎。日前与性延居士言定。订于四月初八午前启封。届期自当预日到沪。若无大事障碍。决不食言也。肃复并候安乐百益。老人谛闲拙笔。

复觉明比丘尼书(四)

觉明大德鉴。读手书。领悉一是。老朽无法为人说。何言安尔心。孰料尚有两个念头未能放下。即此未放下之念头。我不敢道尔非。又不肯说尔是。一者。怀念师恩。未尝不是。为皈依师念百日佛七。不特于师获利。即于自亦大益处。此事我极表同情也。二者。为剃度师募石。闻尔师是海会寺妙参和尚。尔师门下。有法剃两派门徒。龙象蹴踏。毋须尔女弟子募建也。若非妙老。非我所知。尔当立大誓愿。百劫千生。行菩萨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如是则不惟一生的父母师长。而生生的父母师长之子职俱能尽得。不惟一人之父母师长。而人人之父母师长俱能尽其子职也。昨月间与王公一亭同居万年寺中。老朽受诸求戒弟子。如朱性延辈诸多供养。时怀惭愧。心常不安。承一老以善言慰谕。教我述一篇示新戒语。以一老之笔。代我书印。散诸戒子。愧我不文。无法可说。兹承尔请说法华经偈。未知聊可塞白否。如能稍可敷演。请朱护法差送南门梓敬里。乞求一老大笔书成。石印千张。与安乐行品同结净缘。以此功德。庄严净土。未审高明以为善耶。否则作罢。希裁夺是荷。并候安乐。 闲老人亲笔。

复觉明比丘尼书(五)

觉明大德慧照。读三次手书。足见尔为法情殷。念头纯粹。全无一点尘劳妄想。可敬可喜。切惟勇励过分。似亦不宜。前者发心。拟欲山中长关。(老朽)以为大不相宜。今以包君护法不当。决意坚辞心窃喜之。可谓开正知见也。兹谓以后拟欲沿门乞食。身坐四衢。此等办法。我亦不肯称善虽学头陀之行。非尔所宜。终非久计。不可以不慎于始也。论尔之志。固然坚强。论尔之身。宛尔不足。勉力从事。安得久长。况人命无常。犹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道业未成。此身先丧。宁不痛惜。古德有言。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国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先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过于净土一门也。经云。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依我鄙见。论尔身材。宜居稠林尼众之中。于二六时间。具大威仪。令他取法。以信愿持名。往生乐国为宗旨。抱定宗旨。一志不移。任他八风吹来。尔当孤然不动。只此法门。真可一生直捷了当。世之最可珍贵者。精神也。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苟起一念。即落十界。精神宁不珍贵乎。世之最可爱惜者。光阴也。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贵。宜念念执持佛名。若不向佛界缘起而念佛。凡夫之世。心无二用。不念佛名。举念即落众生界矣。险乎险乎。苟知光阴之可爱惜。当时时精修净业。日用之中。身口安保不作。心念奚能不起。不向净土精修。以身口意三。即造尘劳之业。纵使不恶。宁免八苦交煎乎。危兮危兮。尔如谓无稠林尼众可居。且俟出关后。先到萧山保莲庵暂住少时。以作经验。庵中有一老师。虽非真善知识。可以算得一个调和大众之作家。长年不为人作酬应法事。门庭清洁。钟磬分明。尔宜依我办法。以威仪动定。自利利人。如得人地两宜。就此通身放下。办尔未了大事。否则别图良策。亦未为迟也。未审高明以为然乎。肃复。并候安乐。 闲老人手覆。

复觉明比丘尼书(六)

觉明大德慧照。读来函。喜甚。难得法会中女众中也有知音的人。何善如之。欣悦无量。来问云。绝对圆融。心外无法者。正说心体之包罗具足万法。由万法而知心体之具。故曰。心外无法也。既知心外无法。法法皆心。若论心体平等。实无能具所具。此偏就心体而说也。须知体必有用。举凡一切文字。一切言教。皆唯心之大用。故止观法门。乃治心之要术。就用边而说。乃将总题开出八重能所。使人从所具以知能具。即能所之用。识取本无能所之体也。故楞严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释曰。见为能见。缘为所见。菩提妙净明体。即净心之异名词也。正要人从见缘处。识取本无能所之净心也。)所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不可说言便是道也。十五能解。独取第六意明利。能知止观之名义。凡修止观。必以净心为依止。依净心而修止观也。以能依之识。依所依之心。正取净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止成。成定。观成。成慧。此之谓圆成果地修证。因该果海。果澈因源也。是为从流得源之法。幸勿错会。是所厚望。此要复之函。宜玩索之。此嘱。并候法喜。 谛闲复。

复苏州灵鹫寺可和尚函

读大教。觉一切境界。皆梦中事。 长老挽救。可谓煞费苦衷。施尽心力。无如大数难逃。恐无济事。若时未至。即佛祖之神通。仍无用力之地耳。不如静守一方。安几员道德之众。同办己躬下事。以待其时。修一日。得一日也。常住之兴废。付之龙天可也。古德云。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迹。江山一幻境。圣凡一幻众。你我皆幻物耳。 长老当起如幻观。观如幻境。领如幻众。同修如幻三昧。出如幻梦宅。免得起多少如幻烦恼。造如幻生死结业也。幸勿河汉余言。是所望也。更将警策偈。附录如左。

新年已过道心坚。 句句弥陀不记年。 欲识其中真端的。 声声佛号入池莲。

覆四川成都先照法师书(一)(民国癸丑年四月十二日)

先照大德慧鉴。忆子返锡后。韶华易度。寒暑催人。不觉老之将至。我佛降生后三日午刻。忽到云笺。读之如对我面。可谓剎海不隔毛端。回忆故人。虽历数年。犹似今昨。可谓古今未离当念也。遥想 大德。安居白银世界。以普贤为师。白象为侣。读法华而深达实相。研楞严而游妙修行路。随解几结而越三空。得至寂灭现前。可谓参学事毕。自谓背良师。离太早。未免太谦耳。老朽连年饶舌。摆脱不开。每一升座。左右围绕。俱不下有四五千指。只如目今杭州法会。海众云集。何啻三四百众。顿令佛顶放光。可谓祇园一会。至今犹未散也。独岂让于灵山哉。倘得有缘。请飞锡南来。幸为我询问峨眉山主。四大和否。安乐行否。宝威德上王佛国去去来来否。但不知谛上座能出山主之毛孔否。即今宁波观宗寺。秋间开讲法华。请子同入无人能到之经藏也。当仁不让。请弗错过。并请 定安。 卓三道人闲复。

覆四川成都先照法师书(二)

先照法师慧照。接读来函。领悉 贵处经期。在五月初九日圆满。喜甚。我本寺于三月半开讲法华。并不讲大涅槃经。曾于上年夏间。命北京徐蔚如居士会本。以顶祖之疏。会入经文之下。复以孤山圆祖之记。会入疏文之下。乃定名曰涅槃疏记。连顶祖之玄义。圆祖之发源机要合并。分成有壹百零两卷。在扬州法藏院付版。去冬已成六卷。即玄义机要之会本也。竟不知 座下亦发心会本合刻矣。今既得知。宜应遥为合掌。叹称无量。老朽自正月受上海请。讲弥陀要解。四月初一日起。至五月十八日。又应南洋兄弟之请。讲南岳大乘止观四十八天。自六月初一日起。又受此间之请。勉强开讲法华。至今方才一半。卜在中秋已前。可以竣事。九月初一起。又要赴南通如之请。开讲要解。约在一月。可卜言旋。呜呼。愈老愈忙。机缘逼迫。摆脱不开。莫可如何也已。涅槃后分。前辈本无人染指。那里觅得到疏解。想以不必刻入矣。来函谓政府欲效尤广东。事属子虚。倘后该知事借风起浪。师当来函我当邀诸护法。发电纠正可也。此复。并候法喜。

谛闲复(七月十一日)

覆四川成都先照法师书(三)

先照法师慧照。昨接 手书。领悉机熟教兴。欢喜之忱。非言可喻。嘉阳惠寄之涅槃会本。并未到宁。为可憾耳。法华本二门。其意甚深。非片纸可能尽述也。门如方便品初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此等语句。虽谓令二乘小圣动生疑。其实凡一大藏教所谈过去久远。日月灯明。大通智胜、威音王、常不轻、等种种故事。若至法华开显本之后。皆世尊果后施化之也。本门如地涌菩萨无量恒沙。弥勒补处大士。尚不识一人。况降此已还。不待言矣。其本地之甚深。尤为不可思议也。须知妙法一经。直须深究本十妙。十妙。观心十妙。虽云妙义难思。总不外于吾人一念之心性。心性平等。本虽殊。不思议一也。故知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本地甚深。不外理具三千也。事无量。不外事造三千也。理具三千。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离过绝非。实叵思议。故本地涌出之大士。补处尚不识其一人也。由理具故乃成事造。事造造于理具也。理具之三千既尔。事造之。又安可得而思议者哉。是故权实本之法。一一无非是妙。故此以妙法为经之总题也。取要言之。本即不变之体也。苟得不变之体。

神凝千古。一念万年。如廓落长空。寒潭皎月。竖不止三际。横何但十方。放之则沙界俱含。收之则毫端有剩。原其始而无始。兆朕谁分察乎。终而不终。苍茫何极。斯殆不变之妙也。即随缘之用也。能得随缘之用。应机利众。接物有方。如空谷之传

声。若摩尼之随色。毫端现剎。尘内转轮。语其实而非实。融万象于一无。说其空而不空。散一无于万象。此即随缘之妙也。世尊于灵山高会。意在显露十界十如权实本之法。令一切众生。如是希有事。必生如是希有心。心生而妙法可证矣。所以喻以莲华者。谓此莲华。因即具果。而果复含因。以今因继果。而后果之因已植。由今果含因。故先因之果元成。正明众生心内。早具已成之佛。而诸佛心中。又孕未来之生也。以怀佛之心为因。佛终无尽。以孕生之念证果。生亦何穷。以劫劫之佛。度生生之生。以生生之生。成劫劫之佛。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以常轮。古今如是诸佛。古今如是众生。无不具此妙法。若不悟此妙法。当观此莲华。能悟此莲华因果。同时即识得妙法。生佛不二。乃以此莲华喻于妙法。故云妙法莲华经也。梗概如是。欲知其详。须阅法华玄义。肃复并候

法喜。 谛闲亲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