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吴门表隐

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亦園在葑門新造橋尤侍講侗宅。堂懸御書「鶴棲堂」三字匾,兩楹刻「章皇天語真才子,聖上玉音老名士。」(《松窗筆乘》。)

二石佛,晉建興二年,滬瀆夜有光,漁人見行像浮水面,郡人朱膺串僧尼迎置通元寺(即今北寺。)後唐同光三年,錢鏐移供開元寺。

帝青石缽刻七佛於上,晉建興八年滬瀆漁人得之,藏北寺內,今亦在開元寺。(董國華記。)

蔣家橋在吳趨坊。漢蔣漸避難,居姑蘇大皇裏,即其地。(《樂安家乘》。)

靈岩山有鐵袈裟,上鑄監司讚語數字。南峰寺有鐵杖,皆晉支遁遺物。(《文海披沙》。)

寶華山慈嚴智顯殿樓有銅鍾,鑄「重和元年將仕郎前昆山縣主簿王玨施淨財一萬鑄造」二十二字。(《夷堅志》。)

燕家浜有燕國夫人廟,甚卑,不過三四尺。上有小樓,中塑神女,環佩端莊,惜久成瓦礫矣。(朱象賢記。)按夫人即吳大帝孫權乳母陳夫人,並有像祀開元寺內。

泰伯墓在靈岩山西敕山塢,明萬曆四十二年,馬之駿立碑,范允臨書,趙宦光篆。

南寧府通判張塤墓在黃石橋官塘,墓前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碑,塤治行載誌,祔祀復舊祠。

明陸太僕世廉宅,在平江路徐家弄北口,有飛穎堂,趙宦光書,墓在綠桐橋顧家村。

明金太僕士衡宅在平江路潭子裏,有御書「忠謨亮節」匾。又賜聯曰:「諫草南安舊,宮花北關新。(二條皆陸麟記。)宋曾文墓在羊腸嶺,有碑。

蜂螫石在陽山下田間,辟邪甚古。耕人近之,必遭蜂刺。(二條皆周必大《諸山錄》。)

巡撫都城隍廟在泗洲寺西,康熙二十七年建,神姓陳名□。(按□,長洲人,明成化戊戌進士,官左都御史,八月十八日神誕。)

布政財帛司廟在歌薰橋北,康熙二十六年建,神姓任名風,亦名環。(按□,唐封忠襄公,梁任昉八世孫,七月二十二日神誕。)

按察糾察司廟在朱家園東,嘉慶九年建,神姓吳名壇。(按壇,山東海豐人,乾隆辛巳進士,官江蘇巡撫,十一月初一日神誕。)

糧巡道城隍廟即總管堂,在草橋北,元元統時建。神姓金名和,行二十相公,封隨糧王。(按和,汴人,隨駕南渡居吳,世為神。七月初七日神誕。子細,行第八,官太尉,封靈祐侯。孫昌,行十四,封洪濟侯。曾孫元,行七,封利濟侯,應龍封寧濟侯,並沒成神。)一在蘇台鄉真豐裏,列入祀典。一在葑門外匠門塘,一在白蓮橋,一在齊門外平門塘,一在婁門外永安橋堍,一在閶門聚龍橋,一在六直交會橋東,又有祠,祀元王責翁,亦名總管。

巡撫都土地廟在查家橋。神姓□名□,(□□廠□□神誕。)

府城隍廟(見誌)例無姓氏,內有掌庫司,在左偏,神姓楊名薑。理刑司在右偏,神姓倪名長圩。

長洲縣城隍廟在郡廟東偏,明萬曆二十三年建,神姓李名實,兼七省漕運都城隍。(十月十五日神誕。)

元和縣城隍廟在鈕家巷,廟即漢忠孝張公專祠,宋元豐初建。國朝雍正四年,改為邑廟,神姓張名明,仍管鳳池鄉土穀神。(五月十七日神誕。)

吳縣城隍廟在郡廟西偏,明萬曆二十三年建,神姓劉名必達。(九月初六日神誕,舊誌作牛若麟。)府土地廟在府治儀門左,神姓楊名永清。四月初七日神誕。

總捕土地廟在府治內,神姓詹名有望。(三月二八日神誕。)

督糧土地廟在桐涇內,神姓酈名食其。(十一月二十五日神誕。)管糧土地廟在府治內,神姓張名懋德。(十月初七日神誕。)小財帛理問神廟在喬司空巷,神姓趙名朗。(八月初六神誕。)

汲雲庵在靈岩山西,門有古井。明初雲從井出,因名。(沈德潛集。)

敵樓有三,高三丈六尺,方廣周十三丈。一在木瀆市東,一在葑門外,一在楓橋,名鐵鈴關。明萬曆三十年,巡按尚維持、吳縣安謙建。國朝道光十年,巡撫陶澍改鐵鈐關為文星閣,以昌文運。

蘭州府通判朱慎墓在胥口東,慎敦內行,有治績。巡撫吳存禮給「關中良翰」匾,獎其閭,祔祀復舊祠。

紀德碑在張大帝廟東廊下,明太師申時行等為獎倡賑義僧德殊立,伍袁萃撰文。石公山落照台,每年九月十三日落時,看日月對照。

五侯墳在潭西黃公塢。(隸吳邑十九都十圖傳字圩。)陳隋名臣顧盛南、鴻南、周南、夏南、允南,(並黃門野王子。)暨配沈、錢、徐、陸、章五夫人並葬於此。南宋以來,子孫咸祔。元元貞元年二月,大風拔古木,下得顧氏石函譜處。

元潭西孝子顧興墓在六浮閣傍。(四條皆顧存愉記。)

六浮閣在潭西查山,四際皆梅花,曰山麵湖。明李流芳欲建不果,國朝康熙初,張士俊始建,汪份記。

七十二峰閣在潭山頂,麵太湖,七十二峰具列於前。明顧文康鼎臣賜葬於此,閣亦顧氏建,傍有土地廟,松柏甚古,最稱靈異。盧園在下周村,宋鄉賢盧容築,名吳中第一林泉。

桃花塢,宋太師章楶所構,多栽桃李,郡人遊春於此,時稱北章。僕射章惇居南園章。(惇子援、持、擇、授四人,皆元祐三年同榜進士。)園林第宅,卓冠一時。

天後宮即宋章莊敏公楶專祠,子緯縡、綡、綜、綰、誕、縯,孫茇、蓋配。(按章氏盡為蔡樂所陷,忠義事載史誌。因祠廢,移祀復舊祠。)元初改漕運萬戶府署,故內有巨碑。元元統二年,萬戶薩公去思碑,鄭元祐撰,顧復隸書。下有趺獸,曾出傷人。今釘損其首。(五條皆顧翰記。)

闔閭苑圃在苑橋側。

瓦爿街在西白塔子巷,明顧貞孝先生國本所居,甃瓦為街,因名。中有澹園,范允臨書,西名小園。

景賢閣在花溪,明顧貞孝祠內。道光九年,顧增光建,祀吳郡名賢,並藏諸賢真像粉本於上。蔣賡塤記。(二條皆《花溪祠志》。)迎春坊在北街華陽橋西,又百家巷內有迎春橋,宋時迎春於此。

太湖中有四昂,山甚小而不沒,稱地肺。北昂在杜圻洲,名平台山,有砂如鐵,大禹鑄鐵釜,覆孽龍於此。南昂在銷夏灣眾安洲,名瓦山,並祀水平王(後稷庶子。)西昂在甪頭洲鄭涇口。東昂在西華交嘴上,至明中淪沒於湖。禹王像浮水至衝山,與鬱使君並祀之,故皆有禹廟。(二條吳莊、顧鼎榮記合參。)

北昂山禹廟石柱鐫宋末吳興徐雪廬詩曰:「洞庭之陰小山幽,百靈擁衛來高邱。我當十月值亂離,攜家遠逐湖之洲。湖光接天晚浪靜,樹色照野晴雲浮。霜黃林頭柚橘熟,日冷波底蛟龍愁。北方兵馬想已到,南國城郭誰能收。我今置酒且消憂,醉舞拔劍揮斗牛。會須投筆去封侯,斬取盜賊清南州。」(鄭坤《洞庭記》。)

明贈大學士申乾暨配陸、嚴二夫人墓在齊門外虎嘯橋,子士章,配王、黃二夫人祔。(隸元邑二十三都西七陶桐字圩。)

西泮環巷井闌石刻有「孝夫某為亡妻何氏四乙娘,嘉泰元年正月」等字。

西美巷井闌石刻有「孝夫某為亡前妻黃氏十四娘,嘉定十七年十二月」等字。(二條錢大昕《養新錄》。)

金獅巷將仕井,向在孫上舍延宅。井闌石刻有「奉三寶信上胡八將仕,謹施官會壹拾貫文,省恭入普慈教寺十六觀堂常祝異井一口,所生功德,保扶宅門光顯,養愛和寧。法界眾生,同圓種智。開禧二年八月,歡門題。」(《溧陽縣志》。)

十廟前井闌石刻有「義泉」二大字,「景定甲子五月上穀重修」等小字。(貝墉記。)此石是端,動必致禍。(謝希曾記。)

墨池園井闌石刻有「宋□祐七年臘月□兀判司宅重修」等字。(朱綬記。)

朱長巷井闌石刻有「義井」二大字,「元大德八年六月旦日,盛帶住坐二十八王大媽舍財造」等小字。

明松陽縣教諭顧其康墓在虎邱花神濱致字圩,子進士瀛秀祔,土人不敢樵牧。(按其康,王敬臣高弟,配享廠孝祠。)

忠孝節義坊在靈岩山後,殉難大竹知縣、恤贈道程應桂墓前,子烈、煥祔。(隸吳邑十四都十八圖器字圩。)蔭桂死忠,子烈死孝。(見誌。)繼配熊恭人早寡守節。吏役何秀文、賴國相、徐仕顯、吳榮,家人張麟、賈兆魁死義。袁學冒死函骨歸葬,因建此坊以表之。(三條皆顧榮照記。)應佳等列祀昭忠、慰忠、復舊、忠義、二程等祠。

王墓鎮,晉王義之築圃於此。(《長洲舊志》。)吳承相頓雍宅在葑門外曹巷村。

泰伯分廟在唯亭塘南,名讓王廟,宋初建。明天啟元年,歸隆允重建,文震孟記。一在光福兩吳宅村,亦宋初建。范丹基在五福橋西,一壞不湮,或云是墓。

謝家鎕在洙泗巷口,明未謝雲山創始。(四條皆何泰樽記。)

舉人贈知縣彭希韓墓在梅灣,(隸吳邑五都三圖。)姚鼐誌。希韓篤孝能文,有功學校,力行善舉,祔祀復舊祠。魏司空王昶文舒墓在西山慈裏。

明駙馬秦儀墓在西山泰家堡。(二條皆《太湖備考》。)「西陣寺」三大字,繆洗馬曰藻十歲時書。

蟞虱大王廟在盛家浜,神本東京顯神坊土神,神姓張名森,漢時湯陰人,為皮場鎮吏。(《榴龕隨筆》。)森曾於鎮上殺蠍除害,民感之,立惠應廟祀之。(《湖山便覽》。)廟向在汴京,與貢院鄰,士人試禮部者必禱焉。宋初創建於吳,咸淳中加封顯祐王。今民間生蟞虱者,用白雄雞祀之,甚驗。(《玉峰隨筆》。)

蛇王廟在婁門城下,向在城外,地名毒蛇墩。凡捕蛙者,祭獻不絕,明末移建今所。(參《清嘉錄》。)或云神即方孝孺,(有蛇報因果,見《陰鷺文》,故云。)並為婁關土穀神。(祇管一家。)

明義人顏佩韋宅在江村橋。(《五人墓志》。)

寶林寺柱礎石有刻「淳熙十年二月」等字,又鎊龍文。(或云柱上泥龍。)曾於寺內旱橋下取水,致捐民廬,今悉鑿損。(三欲橋為城中無二。)山門有十二諸天聖像,甚偉,質皆脫沙,神手所塑。大殿有獨木雕花窗,亦他處所無。

盤門內廟橋灣有黃砂夾石,高丈餘,古伍相祠前坊礎,唐時故物。明季甚靈,凡入城者,公敬禮之,禱祀亦不絕。

東天王堂內有熾盛光王佛、觀音、二十八宿、月孛星君各像,皆唐夾紵舊跡,石韋馱像尤古。南濠利濟寺關聖像,明萬曆三十五年,忽從僧廚監齊處自移至外殿,僧仍舁於庖,復自移原處,不敢再動。

石馬,一在盤門子城下,故郊外墓物,明萬曆中夜入城,被守卒伺以斷其首。一在普安橋內壽生庵外,亦從古墓自來者。(四條皆錢希言記。)

郭妃墓在王府基,康熙十一年土人掘土,見碑三尺許,鐫「郭妃墓」三字,疑張士誠妾。

春錦園在王府基後起樓,偽相張士信選三吳良家女八千餘人充內使,時宮闕未備,故居此。(楊儀《壟起雜事》。)承天寺,張士誠踞為宮,故柱礎石皆刻龍鳳文。

張王廟在婁門外塘南,祀士誠,又有士信廟在後。

娘娘墳在盤門外,張士誠母偽太妃曹氏所葬。士誠墓在斜塘。士誠少子逸於章邱李氏,洪武末,有登鄉榜者。

太子墩在東十郎巷南,張士誠養子辰寶所葬。辰寶勇而善戰,能淩空躍舞,名五太子,亦自焚死。

元鄭國公潘德懋暨配戴夫人妙寧墓在婁門外上苧村,子淮南江北中書省右丞元明,昭勇大將軍元紹祔,陳基誌。(《吳中塚墓記》。)按德懋,通州人,宋魏王廷美十一世孫。宋亡,易姓潘,子元紹,張士誠婿。

潘儒巷舊名章家橋巷,因宋章綡宅,故名。元潘元紹所居,宅甚廣,前後左右,皆有別業,(朱象賢記。)獅子林(元至正二年,釋維則創建)在焉。明初富民潘時用尚居之,今園為衡州知府休寧黃興祖宅,子殿撰軒亦居此。

史丞相墓在東倉沿城河小阜,是處出蟋蟀,名金背黃,最很。史即吳興史文炳,為淮張樞密院,曾大戰於萬壽寺東街,死葬於此。

十郎巷,十倉夫所居。張士誠封為將車,令出閶門,運鐵槍死戰,明師稍卻。時李伯升忿土誠,因射書於徐達,圍復合。十郎還,閉門不納,並自溺死沙盆潭。

七姬井在潘儒巷後。(九條皆顧口松記。)

謝衙前明指揮瀚宅,即潘元紹後圃。(錢穀《續吳都文粹》注。)

七姬廟在蔣土地廟前。潘元紹妾程、翟、徐、羅、卞、彭、段七夫人,同日自盡,積屍合座於此,並立廟祀之。張羽誌,宋克書。門外有「七姬一節」匾,明長洲令趙沂(誌中無此人)書,時稱三絕。嘉靖四年秋,知府胡纘宗題聯曰:「三吳昭七烈,一死足千秋。」尚書吳寬題匾曰:「氣凜璿輝」。國朝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巡撫湯斌題聯曰:「死者不愧,轉憐其生;一姬難見,而況有七。」郡紳貝墉輯《七姬詠林》行世,又同顧承、顧震濤纂《祠墓小志》。道光壬寅,裏紳潘曾琦等重修。

駙馬府廟在泮環巷口,神姓張名子垣,實潘元紹也,封麗娃鄉土穀神。(五月二十一日神誕。)廟即元紹宅,為平江首社。(按各土穀祠,皆有古柏,即古立社之義。昔年為堅長講鄉約處,且各有鄉厲壇一所。)元紹配張士誠女,稱隆安公主,城破自到於薪橋。(《隆平紀事》。)吳人憐之,祀為社神。明初懼禁,祇設公主像,書駙馬府張。(陳文述詩序。)元紹詐降,為明太祖戮於金陵。(《明興雜記》。)一在鐵局內,一在東美巷北,一在剪金橋南。

赤蘭相王廟在南園赤門傍,行祠在巴家園。神姓桑名湛壁,(舊誌作黑莫郝。)亦名榮,封東吳上鄉土穀神、織雜詡城隍,(五月初六日神誕。)唐時已建,國朝康熙四十年織造李煦重建,請加封護國忠顯王。道光元年,織造嘉祿率紳民重建,列入祀典。一在葑門外接官亭,一在洞庭西山。春申君廟向在子城內。明洪武四年,移建王洗馬巷,神姓黃名歇,封鳳凰鄉土穀神(八月十八日神誕。)廟本湫隘,康熙間郡紳顧藻廓地重建。內有朱舍人英、張巡司二神祔。(左皂王振,頗顯應,民間失物者,禱而尋之,屢驗。)一在鐵瓶巷,最古,一在婁門外太平橋,傍有羅城土地堂,一在六直鎮。

交讓王廟在幹將坊巷,神姓姬,即仲雍,封樂安上鄉上穀神,(五月十三日神誕。)宋紹興初建,一在東山,一在白沙山。

蔣侯廟在七姬廟後,神姓蔣名子文,封樂安下鄉土穀神,(八月二十八日神誕。)明洪武四年建。

眼目司廟在潘儒巷。神姓任名昉,封道義鄉土穀神,(八月十五日神誕。)廟即公專祠。宋嘉泰三年,二十八世孫、浙西提舉清叟建,明宣德二年裔孫伯通重建。庭有宋時紫荊樹,枝葉能療口疾,初甚小。國初,某親王駐蘇,軍士多目患,甚危。因禱於神,折枝煎服者盡愈,遂廓而新之。由是香火日盛,列入祀典。康熙二十年,裏紳韓、顧起鴻、趙炳、金芝等重建。(後賴裏七金、張、范等姓力守之。)一在大儒巷中。明嘉站中,裏紳顧豫捐地創建,稱老眼目司堂,一在吳縣城隍廟左。

茅亭司廟在慈悲橋北,神姓慎名應吉,封永定鄉上穀神,(九月十八日神誕。)明洪武四年建。

靈跡司廟向在百口橋側,甚卑。乾隆初,裏紳習雋、韓彥曾移建普福寺西靈德庵址。神姓朱名邑,封大雲鄉土穀神,兼瘧痢兩司。(正月十六日神誕。)庭有止瘧泉,禱水煎服,可療瘧痢。

安齊王廟在北園漁郎橋浜。神姓安名萬年,封大雲鄉上穀神,兼胥江河神。(十月二十六日神誕。)明洪熙初建,一在萬年橋橋亭。

羊王廟在烏鵲橋南,神姓羊名元保,封上元鄉土穀神。(五月二十八日神誕。)廟即公專祠,劉宋時創建,宋嘉定間再建。國朝雍正十一年,長洲知縣沈光曾重建。

水仙廟在滾繡坊巷,神姓柳名毅,封上元鄉土穀神。(十月初六日神誕。)加封德元彙利都水城隍洞庭君,地即蒼龍堂,外有池不可穢褻。一在雁宕村,唐末建,封至德、靈岩、胥台三鄉土穀神,列入祀典,名老三鄉廟。一在婁門外官瀆橋東,封習義鄉土穀神,名柳仙堂。(每歲,郡邑大夫迎春,祀芒神於此。)一在洞庭東山豐圻,一在香山西,名白馬廟,一在橫塘,一在六直白蓮寺西。

司徒府廟在官庫巷底。神姓朱名亮宗,封大雲鄉土穀神。(九月初九日神誕。)明洪武八年,知府王興宗建。

古總管堂在三家村口,明萬曆初建。神姓馬(一作姓狄)名福。弘治時,葑門外賣菱老人,性直好義,有餘施濟貧困,後與人爭曲直不勝,自溺於滅渡橋河中。宋昭澤侯收錄帳前,以善果夙根,申送元壇玉府,證位天庫財神。(錢希言記,並參岑玉《昭代成真錄》,宋紹賢《宋相公祠志》,顧公燮記。)按神兼隸天醫院。(掌瘟疫、胎產、痘部、行漿、攝毒諸司,見《杭州吳山神廟記》。)

〔震按:此廟土人亦稱馬公堂,實非愣迦山馬公。按《五通神志》載:唐光啟中,神降婺源,遂興其祀。大覲中,詔贈靈順廟,當在唐以前之人。且馬為五通母舅云。今廟所崇奉者,是明弘治中藥郊人,可知與五通無涉。恐日後鄉愚阿附,致干例禁,故另表之,以備參考。〕

元金栗道人顧阿瑛像碑,倪瓚書題,向在昆山茜涇。順治間,范莊得之,今歸顧沅家。道光十年,後裔毓沅重摹,勒石界涇墓所,石韞玉記。(十四條顧震錄。)

禁雜弧虎邱差稅碑在虎邱厲壇東側。明崇禎十一年,巡撫張國維為排長生員張薛科等立。

長元學門有長洲學博黃老師去思碑,康熙四十六年士民公立。(按黃名元錂,和州舉人,有碑無文,宦績未詳。)

圓妙觀內肝胃二氣許陶仙宮殿在蓑衣殿左,嘉慶十年,裏士顧培源、吳元祐、道紀、朱杞等建。(三條王兆辰錄。)

溫天君廟在通和坊,宋淳祐初建。(見誌。)明洪武初,道士韓靖虛重建。廟初其隘,萬曆初,郡紳蔣彬倡建。廣其址,國朝嘉怯鄴十三年,紳士重建,請列祀典。(按神名瓊,字永清,溫州平陽士人。父民望,母張氏。長安二年五月五日生。)歿為神,宋累封正祐顯應威烈忠靖王。(《溫州府志》。)郡中疫起,有司虔請神像出巡驅瘟,歷著靈應。(顧珞錄。)

孫祭酒嶽頒賜第,郡誌載在竹筱橋,即北新局址建。(今草橋東,里人誤稱松鶴板場者,即其地也。)中有聖祖仁皇帝御書「墨雲堂」賜匾。(見《雅志》。)按孫氏譜傳云:當年賜匾有五:一日「寶慎堂」,一曰「尊經服教」,一曰「垂露毫端」,一曰「讀書養氣」,一則「墨雲堂」也。(墨雲堂係建第時所賜,故名尤著。)又有御書楹帖兩:一曰「表裹常交正,動靜自弗違。」一曰「鐵畫銀鉤,古帖垣留千載跡;龍光鳳藻,名香常對一編書。」又云「祭酒通籍後,室無媵妾,家絕管弦。政事之暇,惟焚香讀書,及臨池選韻,筆歌墨舞而已。」天語褒嘉,洵實錄也。晚號二知居士,天眷益隆,溫旨獎其書法秀媚蒼古,以元宰而後一人許之。其遭際承恩,可謂盛矣。卒於官,賜祭葬。至乾隆壬申,詔修五朝國史,凡已故臣工有著作者,繕稿達部,纂名國史。公之《墨雲堂詩集》,進禦入選,其身後之榮有如此。(族孫照述,補郡誌傳遺。)

少宗伯孫嶽頒賜塋在梅灣。(地名福壽山,見《雅志》。)乾攏橦年十二月諭葬。(宮傅大學士門生徐本表墓碣。)相傳地有百畝之廣,因子姓貧薄,祭掃弗時,日漸侵削。葬未百年,已僅存窀穸矣。迨道光初,族孫照(字曉庵)偕其兄燿子均洎、北郭顧震濤、婁關莫頤等訪得其地,墓碣猶存,照力任祭掃之事。復慮歲久之無徵也,因乞津裏朱昂之繪梅灣訪墓圖,丹徒嚴太史保庸為之記。遍乞吳中名公巨卿之作,以存文獻。並拓徐相國本所表墓碣,附裝圖尾,俾留掌故云。(誌傅合纂,略參《梅灣訪墓圖記》。)

鬥壇在金閶門外北濠,乃崇元道院之分院也。(崇元道院,士人又稱勝堂,相傳門內向有敬勝堂匾,年遠剝落,僅存「勝堂」二字,以此沿誤云。)考舊誌云:道院建自南宋隆興間,其開山祖曰張致和。因後修誌者失纂,故自宋曆元,廢興無考。迨明初永樂時,道士周尚謙應召至京,建齋靈驗,上賜褒嘉。嘉靖時,道士周道欽以進香召對稱旨,授太常職歸。至國朝順治初,有住持袁起光、王季常者,皆竭力修造,百廢俱興。傳之康熙戊午間,迭遇歲災,院復衰替。時里中諸善姓,慕張靜軒之高行,延其主之。與其徒周韞玉相繼募修,規模重整。韞玉(字於斯,號逸客。)復購得院西隙地,(係明時所建三官堂故址。)募建禮鬥壇,為同志焚修之所,即今鬥壇開山始祖也。乾隆時,韞玉季徒周鵬九(字雲扶,)徒孫周玉振(字南音,)亦相繼有修葺功;再傳而至張雲龍(字石磵,)謀建傑閣以奉鬥尊,惜有誌未逮而化。今雲龍之徒徐立洲(字春漪,工於醫,)徒孫吳浩(字拙存,能詩,著有《倚石吟詩鈔》,刊行於世,兼善書畫,)克承先誌,鳩工庀材,閣成於嘉慶十五年冬。(計糜白金三千六百餘兩,凡閱三十四月而成。)長洲顧成為之記。(記中有云:住壇道士世業醫,不以符醮為事,清修之外,並讀書、寫字、作畫、調琴,故往來者多文墨士,門無雜賓,花木清幽,為濠北一清涼勝地,雖逼近城市,而頗有山林意趣云。)中有倚石居,(婁關莫頤記。)奇石當窗,老梅繞屋,為名流過訪觴詠之地,其名尤著云。(《鑄米寮雜錄》,參顧承《倚石吟詩鈔》序。)

古銅祖師傍六天君像在虎邱小武當。正殿關帝尊供,別殿補奉高天君像,以樟木為之。(顧升猷綠。)

號令匪船處有兩所。道光辛卯,連歲屢患水災,江右較重。泗洲流民,號倒撐船戶,其時乘災為患,每於風雨之夕,偷割稻穗,鄉人苦之。元和令何公(士祁)訪捕一船,曰周裕者,將船中截為兩,半發葑溪天寧寺,半發婁關接待寺,示眾山門口。父老歡騰,共頌賢侯善政。後鄰境秋收得保無虞者,悉賴此。

冶坊,六門附郭共十六房。婁關江氏世業,今易他姓者雖多,然其稱猶江氏也。業祀爐冶夫人,相傳宋季江氏孝婦,殉身鑄鍋成神者。

月湖別業在婁關,明孝子莫存義所建。徐汧記云:為孝子授徒養親舊地,歲久圮為徑路,今名莫家弄,在北塘周和山南。(以上二條皆《婁關小志》。)

社壇一帶,古時地廣人稀,故多墟墓,歷久廢為荒圃,即以墳為小地名,致蹈拾遺之誤者。如葉九良墳,(今誤為九娘墳,且斕語為所葬即六如妾秋香,尤堪噴飯。)王九墳,(今誤為黃狗墩。)史家賁,(今誤為四腳墳,且有以墳之四隅皆路為證者。)官人墳,(葬八齡童子高傳琪。)小姐墳,(葬貝氏未嫁女。)五桂墳(相傳蔡經之墓。)之類,雖所葬賢否真贗莫詳,然無端受侮,安知葬者不飲恨九京乎。

朝真方丈,(在義慈巷,即朝真觀西房。)中藏奉觀支祖李天木真人遺跡三種:一為歸真雙履,(屍解後越月,從遠方寄歸者,驗之棺中物也。)一為煉丹坐具,(真人以元功悟道,著有語錄、詩文集。)一為自繪真像,(真人名樸,善書畫,明亡入道,不剃髮,蓋勝國逸民也。)吳浩補傳。(二條《鑄米寮雜錄》。)

總節孝祠在郡學西楊家巷。道光十九年,巡撫裕謙,郡紳董國華倡建,祀欽旌三邑歷代貞節烈孝婦女總位祠。外給帑,彙建總坊。巡撫裕謙給匾曰「彙表幽潛」。知府李璋煜給聯曰「節烈闡孤寒,補五百年吳中闕典;春秋崇享祀,慰三千人泉下貞魂。」是舉十六年,署藩司裕謙示諭紳士,采訪城鄉苦節合例未旌者,設局吳縣學,廣貼訪啟,得三千四百餘人。奉撫院怡公良暨程公矞采先後具題,蒙恩旌表。在局采訪及倡祠佐祀者,紳士石韞玉、蔣慶均、包汝霖、唐俊、蔣賡塤、汪正、黃壽鳳、吳仁榮、顧震濤、張文丞、董世帷。癸卯三月四日,郡尊舒化民、邑侯張之杲、董用威、練廷璜,會同各學師台,率紳衿後裔吳廷琛、高翔麟、潘師乾、趙文龍、潘曾琦、汪景淳、潘尊祁、吳仁立、徐得祿等安奉致祭。嗣後春秋編銀,有司詣祭,定期(三、九)月之上丁日。(包汝霖發。)

石湖在海潮庵後,石池隻半畝許,鐫字於石。非山前連大湖之湖也。(見御製詩注。)

供膳義學在齊門外石獅涇浜。道光九年浙江紳士楊於高、周士漣倡建,嵇文烽、楊昕等助之,募資延師,教育貧家子弟。總督陶澍給匾曰「韻輔菁莪」。巡撫林則徐給聯曰「越角吳根,到處孤寒思廣廈。虞庠夏校,從來陶淑在初基。」學政朱方增給聯曰「不為名不為利,且菩提濟世之心,克綏寒畯。任說癡任說呆,堅愚叟移山之志,用肇丕基。」布政使梁章钜給匾曰「鄉校遺風」。聯曰「設塾定良規,廣廈大裘,立達事功隨地見。勤修陵往哲,斷齏畫粥,孤寒子弟讀書多。」按察使葆謙給匾曰「善與人同」。聯曰「惠及孤寒,遠近均敷儒雅化。功同庠序,弦歌群樂太平春。」知府蘇廷五給匾曰「嘉惠士林」。聯曰「作人歌械樸之章,自越而吳,有教無類。毓秀拔東南之萃,因才擇地,主善為師。」郡紳吳雲、洪希鄭、吳廷瑁虘有匾聯。楊於高記。(孫麟趾錄。)

剞劂公所在教場南,乾隆四年,刻字同業公建。膳業公所在金姆橋東高岡上,道光初,飯業同行公建。

明名宦山西提學副使陸檄暨配顧、尤二宜人墓在虎邱東鄉山白兔巷,馮時可誌。

明名宦饒州府通判陸楨暨配陳安人墓在元墓山渚石墩,朱國祚誌。

明貢生陸時賓暨聘宋、配盛二宜人墓在烏龍山。子名宦武昌府同知康兆暨配徐宜人祔。

明名宦太常寺卿陸康稷暨配申、於、吳三恭人墓在鳳凰池。(按康兆、康稷,王敬臣高弟,並配享仁孝柯。)

明生員陸時登暨配尤氏墓在鳳凰山。子孝行壽國,配節婦徐氏;進士寧國府教授壽名,配王恭人;孫進士陝西學院、戶部郎中德元,配尤恭人,俱祔。

贈知縣陸芳型暨配顧、施二孺人墓在善人橋馬岡嶺。子進士上林知縣桂森,配吳孺人祔。桂森有文行,掌教吳門,時推師表。(六條陸繩武錄。)

欽旌貞烈趙淑英墓在滸墅漁莊。(中書文龍女,吏部仁照子叔基聘室。)

圓妙觀重修三門碑,元牟巘撰,趙孟頫書,久失。王振集趙字,據原文補之,工妙如真跡,今藏方丈。(董國華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