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篇第三十一(太素全存)
头项痛腰脊强太素作头项腰脊皆痛。坚按与新校正引异。
目疼太素无此二字。
少阳主胆太素胆作骨。杨曰。肝足厥阴。主筋。三膲手少阳。与膀胱合。膀胱肾府表里皆主骨。
三阳经络太素作三经皆受病。而未入通府也。
未入于藏者太素作未入通于府也。
可汗而已三阳经络至此。琦曰。十七字衍文。坚按此说非。
囊缩吴缓伤痛蕴要曰。凡囊缩有热极而缩者。亦有冷极而缩者。要在详辨治之。
五藏不通则死矣太素五作府。坚按此下承以其不两感于寒者云云。则三阴三阳六句。盖指两感而言。王意为然。高注过凿。
嚏太素作咳。杨曰。咳者。肺气通也。
可泄而已琦曰。泄谓泄越。其热非攻下之谓也。坚按此说谬。
遗杨曰。遗。余也。大气虽去。犹有残热在藏府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热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余热病也。
两热相合先兄云。注云。两热者谓所藏之热。与新谷入气之热相侵薄也。
食肉则复杨曰。肉热过谷。故少食则复。谷热少肉。故食多为遗也。张曰。复者病复作。遗则延久也。坚按肘后方曰。凡得毒病愈后百日之内。禁食猪犬羊肉。并伤血及肥鱼久腻干鱼。则必大下痢。下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面食胡蒜韭薤生菜虾䱉辈。食此多致复发。则难治。又令到他年数发也。
谵言杨注厥论曰。谵诸阎反。多言也。相传乃衔反。独语也。坚按集韵。谵之廉切。疾而寐语也。又女监切。病人自语也。谵噡之廉切。多言。或从口。
三日乃死杨曰。更得三日方死也。坚按两感。乃仲景所谓三阳合病之类。系乎表里俱热证。
暑当与汗琦曰。暑当与汗八字有脱误。坚按温不云汗。暑特无汗。其理难晰。琦说似是。
刺热篇第三十二(太素全存)
小便先黄王注有不通二字。不知何意。
腹痛多卧琦曰。木克脾。故腹痛。肝胆同气。胆热故好眠。
狂言及惊杨曰。肝动语言也。故热争狂言及惊也。坚按宣明五气篇肝为语。
其逆则头痛员员太素无逆则二字。员员作。杨曰。都反。头切痛也。坚按字当考。⿱下贝⿱下贝⿱下贝⿰礻井⿱下贝
脉引冲头也此五字太素亦有之。然窃疑古注文所错入。宜删去。方与下文例相合。
卒心痛烦闷琦曰。气液交郁。故心痛烦闷。善呕者。胃脉入心。心热胃亦病也。头痛面赤者。火壅于上也。
颊痛太素颊作颜。
颜青欲呕身热琦曰。肝木克脾。故颜青。然详篇中五藏病无胜已之证。则衍文是也。胃逆故呕。脾主肉。故身热。坚按颜青不必肝克脾证。
两颔痛太素颔作颌。先兄曰。至真要大论。王注颔。颊车前牙之下也。铜人经注。颔。谓颊下是也。方言云。秦晋颔谓之颌。
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太素厥字毫字寒字并无。杨曰。肺主毛腠内热衍然起毛恶风也。肺热上熏。故舌上黄也。肺主行气于身。故身热也。坚按王不注厥字。恐原本亦无之。琦曰。淅然厥起恶风寒。似外感之症。然本篇皆言病自内发。盖热甚于藏。阴气浮越于外。肺主皮毛。故先见之。后乃身热也。此说殆得杨意。
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太素堪作什。杨曰。肺热冲头。以肺脉不至。故头痛不什也。有本为堪。言气冲甚。故头痛也。琦曰。肺失清肃之令。气不下行。三阳脉壅于上。故头痛。卫虚阴浮。故汗出而寒。
出血如大豆立已杨曰。出血如豆。言其少也。恐泄气虚。故不多也。琦曰独言出血。五藏可知。
身热杨曰。为足太阳脉。别项本支行背。合有四道。故身热。
其逆则太素无逆则二字。
澹澹然太素无然字。杨曰。澹徒滥及。动也。谓不安动也(按安动疑安静)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太素无此十一字。坚按此可以确高说。
名曰治未病杨曰。五藏部中赤色见者。即五藏热病之微。热病已有。未成未发。斯乃名为未病之病。宜急取之。
热病从部所起者杨曰。部所者。色部所也。
诸治热病琦曰。治热病。大意可见矣。仿之用药辛凉清润之剂。其亟亟乎。
刺足少阳补足太阴太素无补字。坚按补字无者亦是。杨以为刺此二脉。不斥言孔穴。而以下四项并然。其意盖与吴同。
始手臂痛太素始作先。
始于头首者素问太素无痛字。按上文此言始于头首痛。下始于足胫亦同。
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琦曰。前言五藏之热。此列六府之热。林氏补足阳明。复缺手太阳手少阳二条。古文简脱多矣。藏病云。至其王日汗出。盖藏病无发汗之理。故俟其王日。正气胜邪。自然汗出邪解。此所列府。府病皆在经。故可刺以出汗。
刺足少阴太素作刺足少阳。杨曰。足少阳脉起目兑眦。胳身骨节。入耳中。故热病先身重耳聋好瞑。所以取此脉之输穴者也。有本为足少阴也。
太阳之脉杨接上句读。且以为此之三脉。皆生于骨。故赤色荣颧非是。
荣未交礼记大学注。夭夭。美盛貌。
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太素今作令。而作自。杨曰。赤色未夭之日。且得汗者。至胜时病自得已也。坚按据杨所注太素原文曰。是日字传写误之耳。下文则作日字。可以互证。又仲景所谓面色反有热色。面色缘缘正赤。其证相似而不同。
与厥阴脉琦曰。厥阴当作少阴。若与少阴脉争见。则是一日府藏俱病。三日遍六经而死。缘其热本自肾发。故病内连肾也。坚按此即原下文新校正所言或者之意。存考。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太素病下有气字。无少阳之脉色也六字。坚按此与王所谓或为及新校正引旧本合。
色荣颊前(至)不过三日太素曰作日。而作自。无期不出三日五字。(余与新校正引同)琦曰。按当有太阴色脉争见之条。古文脱误也。坚按此说与原识意符。
与少阴脉琦曰。当作厥阴。
热病气穴太素无此句。杨以椎下问为皆两葙取之。非是。
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太素无骶也二字。及也字。杨曰。从肺输以上三椎在顶。故曰项上三椎。即大椎上陷者中也。
逆颧为大瘕太素颧作椎。瘕作瘦。颧后亦作椎后。马曰。按灵枢五色篇。当以颧下为大小肠之分。难经亦有大瘕泄。坚按太素难从。大瘕恐不大瘕泄之谓。当考。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太素存)
阴阳交琦曰。阴阳交。即两感也。一阴一阳。藏府相交。而以火为作合。故脉躁疾。不为汗衰。由热邪布满。如焚如毁故也。坚按此说欠妥。郭雍伤寒补亡论。既辨阴阳交两感相似。文繁不录。当参。
三死杨曰。汗出而热不去死有三候。一不能食。二犹脉躁。三者失志。坚按马暗得杨意。
服汤太素无服字。杨曰。饮之汤液。以疗其内。
劳风太素作劳中。杨曰。劳中得风为病。名曰劳中。亦曰劳风。鸡峰普济方举此证曰。此由肾气不足。动作劳损。风搏于肺。肾气不足。则膀胱不荣于外。故候强上瞑视。因其劳动而受病在肺。宜芍药黄耆汤。(芍药黄耆川芎乌头姜枣水煎)医学读书记曰。此可悟伤风不解成痨之故。劳风者。既劳而又受风也。劳则火起于上。而风又乘之。风火相搏。气凑于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气而司呼吸。风热在肺。其液必结。其气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气散邪气之谓乎。然邪气之散与否。在乎正气之盛与衰。若阳气王而精气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则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则风热俱去。而肺无恙矣。设不出。则风火留积肺中。而肺伤。肺伤则喘咳声嘶。渐及五藏。而虚劳之病成矣。今人治劳。日用滋养。叨不少益者。非以邪气未出之故欤。而久留之邪。补之固无益。清之亦不解。虚劳病之所以难治也。(按王注曰从劳风生曰故肾劳风生阴阳别论风消注曰胃病深久传入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又风厥注曰夫肝气为风肾气陵逆既风又厥故名风厥奇病论息积注曰灸之则火热内烁气化为风又肾风注曰劳气薄寒故化为风并谓内生之风非外来之风邪此是王氏之创说而其实渊源于四时刺逆从篇狐疝风及胆肺心肾风疝之自)
以救俯仰琦曰。谓通利气道。使呼吸得达。坚按此证。项强目眩。起居不便。且咳者横卧必甚。然则岂是扶持针药。俱使其就安之谓乎。
巨阳引精者琦曰。句不可解。疑有误。
其状如脓太素脓上有稠字。
面胕痝然太素痝作𤼃 。先兄曰。周语敦痝。纸固注。痝大也。
时热太素不复。坚按此段太素异同颇多。今不具存。
风水琦曰。水病肺肾为主。而实本于脾。盖肾为水藏。以类相从。故凡水责之肾。肺主治节。气虚不化。亦令积水。然句中土气实升降不失。则水无从生。故水病悉由脾虚不能制水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故下文承以阳虚者阳必凑之。盖此语足以尽邪气伤人之理矣。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太素存)
先兄曰。吴云。逆调者。逆于调摄而病。兹乃论其致病之由也。
非常温也琦曰。非逢温暑之时。而生烦满。是即所谓能冬不能夏者。
中非有寒气也琦曰。中字疑误。
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琦曰。此能夏不能冬者。阴阳之气偏。则为中寒中热之病。非因外也。
两阳相得杨曰。人有四支先热。若遇风寒。更如火炙。是人阴虚阳盛。以其四支是阳。阳气更盛。四支二阳合而独盛。销烁肌肉。不能生长。故曰肉烁之。马曰。按此节当为内伤兼外感者欤。坚按此盖不兼外感者。
以水为事琦曰。以水为事。涉水游泳之类。恃其肾气之胜。而冒涉寒水。水气通于肾。肾得水寒。则肾中阳衰。太阳之气亦衰。肾主骨髓。而髓之生长。惟恃乎气。寒湿在内。反消真精。肾气既衰。则脂枯不长。痿论亦有以水为事之文。指湿言也。
一水不能胜两火琦曰。句衍。坚按此据高说。
而生于骨太素作而主骨故。
不能冻栗琦曰能字衍。下同。
肾孤藏也琦曰犹言一水。
当挛节也琦曰。寒入骨髓。骨病而筋亦缩。为挛节。病名骨痹。因乎寒湿也。坚按此段琦说稍奇。姑存备考。鸡峰方举此证。处以干漆。元曰。所以不冻栗者。非阳虚而为阴乘也。名曰骨痹。疟久久不治。令挛缩。其方用鹿茸生干地黄(各四两)干漆(半两)附子(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酒下三十丸空心服。
苛先兄曰。源顺和名钞引玉篇云。苛。小草生刺也。
肉如故也太素故作苛。杨曰。苛音何。有本作苟。皆不仁之什也。故虽衣絮温覆。犹尚不仁者。谓之苛也。故知衣絮温覆。即知觉首为不仁也。
卧不安琦曰。卫气昼行于经则寤。夜行于藏则寐。而卫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疟论篇第三十五(太素全存)
夫痎疟太素痎作㾬。先兄曰。圣济总录云。痎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此说非。又左传疥字。据旧说亦即痎字。(昭二十年左传齐侯疥遂痁杜预注痁疟也陆氏释文疥旧音戒梁元帝音该字当作痎两日一发之疟也痎又音皆后学之徒佥以痎字为误案传例因事曰遂若痎已是疟疾何为复言遂痁乎颜之推曰说文痎二日一发之疟痁有热疟也齐侯之病本是一发后渐加重遂频日热发也今北方犹呼痎疟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痎为疥俗濡就为通云病疥令人恶寒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宁有转作疟乎今案孔疏引梁人袁狎之就亦谓疥当痎坚按王念孙以陆说为是说见经义述闻宜参)
愿闻其道杨曰诸问寒疟发之所以也。
阳并于阴琦曰。阳并于阴。阴出之阳也。阳为阴并。故阳虚而恶寒。王注谓阳气入于阴分。非也。坚按杨注下文曰。三阳俱并于阴。则三阳皆虚。虚为阴乘。故外寒。琦意与此相合。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杨曰。阴极则阳盛。阳盛则外热。阳极则阴虚。阴虚则阳乘。故内热。
喘上文不言喘。故此补出。即呼吸喘迫之谓。不是痰喘。
此荣气之所舍也杨曰。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脉中营气。是耶之舍也。坚按此说是邪在营分者。其气浅。故日作。邪在募原者。其气深。故间日。琦以为疟邪多在营分者误。
与卫气并居琦曰。并居。即与卫气合而病作之义。非邪本居于卫也。
遇风及太素及作乃。
夜行于阴太素无此四字。
内外相薄太素无此四字。杨曰。耶气与卫俱行。以日日而作也。坚按病源。亦无此句。顾无者为胜。杨注与高同义。琦曰。得卫气之行。则外发。故病作。气过则仍内薄。故不作。其意亦同。
阴与阳争不得出杨曰。其耶气因卫入内。内薄于阴。共阳交争。不得日日与卫外出之阳。故间日而作也。
膂太素作𦛗 。
间日发者由邪气太素无此七字。
横连募原杨曰。募原五藏背有募原。其耶气内著五藏之中。横连五藏募源之输。坚按杨说不晰。然邪客篇募筋。太素作募筋。而杨注则曰募当为膜。亦募覆也。盖其改募作膜者。未必是。然足以坚原识之意。先教谕别有募原考。(附刊在所者医剩后)学者当参看。横连二字。诸家无解。盖膈募横遮。故邪之客亦横连其位也。又按尧典光被四表。汉书作横被四表。戴东原文集有说曰。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郑注曰。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祭义曰。溥之而横乎四海。孔子闲居曰。以横于天下。注曰。横充也。据此。横连之横。恐亦充满之义。存考。
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太素无不得二字。皆作偕。杨曰。偕俱也。坚按此与甲乙合。
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志曰。虚实者。早晏也。若邪中异所。则或发于早者。每日早发。或发于晏者。每日晏发。非若客于风府之邪。日晏而日早也。坚按此说难从。姑存之。
邪气之所合太素合作舍。坚按此与灵枢病源合。
则其府也先兄曰。吴云。上文邪客风府之论。似乎拘泥。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至此其论风无常府。邪之所舍。则其府也。始为活泼无弊也。张云。邪之所中。亦但随虚实而异其处。不必尽当风府。然则所谓日下者。惟邪气耳。卫气周环。岂有日下之理。但气至而会。其病即作。马云。凡物之所聚。皆可以言府也。
沉以内薄先兄曰。张云。言其深也。即薄于五藏。横连膜原之谓。
凄沧之水寒太素水作小。寒下有寒迫之三字。外台引病源并同。(今本犹作水旡<原本作无>迫字)坚按上文夏伤于暑热。气盛云云。与此稍异。
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太素成作盛。病源同。(外台引作成)
温疟琦曰。蒙上夏伤于暑。故但言风寒。坚按此说傎矣。
瘅疟杨曰。瘅热也。
熇熇之热先兄曰。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郑玄曰。嗃嗃苦热之意。释文。刘表章句作熇熇。
外无气先兄曰。吴云。外无气。谓卫气并入于阴而表虚也。
阳与阴复并于外琦曰。外应作内字之误也。此阳入之阴。
真性而未得并者也太素真作直。而下有取字(新校正特举直往)是。琦曰。所谓迎而夺之。
客于六府琦曰。句有错误。篇中并无邪客六府之义。
以春病者恶风杨云。恶于路反。畏恶也。
邪气与汗皆出太素皆作偕。
刺疟篇第三十六(太素全存)
足太阳之疟琦曰。疟邪不居经络。亦有六经证者。邪从风府而下。渐以内传其出也。亦必背俞而出。各视所近经络为变现也。
足少阳之疟杨曰。足少阳脉羁终身之支节。故此脉病。身体解㑊。
刺足少阳杨曰。可刺足少阳风池丘虚等穴也。
令人先寒(至)乃快然琦曰。此与少阴节错简。当在足少阴其病难已之上。阴病多寒。喜见日月光火气者。阳虚故也。
令人呕吐至欲闭户牖而处琦曰。此阳明疟脱文也。胃逆故呕吐。阳盛故热多。阳明病恶人与火。故欲闭户牖而处。坚按琦说臆断。姑存之。
其病难已琦曰。病在阴者难已。通太厥而言之也。
刺足厥阴杨曰。可刺足厥阴。五输中封等穴也。
肺疟太素热字不复。(按与巢源合)杨曰。以上言经病为疟。以下言藏病疟。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嘉惊妄有所见。宜取肺之藏府表里之脉也。
心疟杨曰。心中烦热。故欲得冷水。及欲得寒。以其足阳。得寒发热。故欲得寒多也。其寒不甚。其热什也。心经手少阴受病。遂令心烦。又曰疗在手少阴少海之穴也。
肝疟太素苍苍作仓仓。杨曰。肝疟病甚。则正色见。故仓仓然也。仓青也。病甚气奔。故太息出之。可取肝之经络见血得愈也。
脾疟杨曰。脾脉足太阳脉属脾。胳胃连肠。以谷气盛。故寒疾腹痛肠鸣。可取脾之经脉。大都公孙商丘等穴也。
宛转大便难先兄曰。高云灵五邪篇云。邪在肾。则骨病阴痹。大便难。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杨曰。疽音且。内热病也。胃受饮食。饮食非理。致有寒热。故胃有疟也。坚按千金方曰。五脏并有疟候。六腑则无。独胃腑有之。三因方曰。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㽲痛。病以日行。名曰胃疟。六腑无疟。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证。景岳全书曰。三因所云胃疟。既云饮食。则明是内伤。且凡先因于疟而后滞于食者有之。未有不因外邪而单有食疟者也。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杨曰。阳明大胳。即大横脉也。先兄曰。高云。横脉。络脉也。经直络横之意。
立寒琦曰二字衍。
疟方欲寒琦曰。刺手经以写热。刺足经以写寒。使阴阳分泄。气不相并则病已。
傍五胠俞先兄曰。玉机真藏论次注。胠谓腋下胁也。说文胠亦下也。(按疟脉满大急下新校正中五十五字当作五十七字)
诸疟而脉不见杨以脉为胳脉。难从。儒门事亲曰。会陈下有病疟二年不愈者。止服温热之剂。渐至衰羸。命予药之。余见其羸。亦不敢便投寒凉之剂。乃取内经刺疟论详之曰。诸疟不已。刺十指间出血。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咸骇其神。医学议书记曰。凡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多是气血壅遏所致。无用张皇。遽投温补。亦致败事。
手少阴阳明太素作阴阳。杨曰。手表里阴阳之脉。十指之间也。坚按据新校正太素脱手字。
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杨曰。风疟候手足三阳经之背输。有疟□穴处取之。坚按杨说似是。琦亦以为谓足三阳经。
胕髓病杨曰。有本髓为体。
刺至阴诸阴之井太素刺至阴作刺之。杨曰。五藏诸阴之井。起于木。宜取勿出血也。坚按此与甲乙经合。(原识三字衍三当作二)
刺足阳明太素同于本文。与新校正引异。甲乙曰。九卷云取足阳明。素问刺太阴。
刺足少阳太素同于本文。甲乙引九卷与新校正引同。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太素全存)
肾移寒于肝肝太素亦作脾。
肺消杨曰。心得寒气与肺。肺得寒发热。肺燋为渴。名曰肺消。饮一升。溲一升。可疗。饮一升。溲二升。肺已伤甚。故死也。琦曰。肺藏受寒。脾阳亦败。饮入于胃。不复消化精微。而直输水府。上则相火烁金。下则膀胱寒滑。风水竭力冲决。是以饮一而溲二也。是其上热下寒。中焦湿滞。金匮男子消渴饮一斗溺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所以湿味而滋水。此饮一溲二。由于心气之败。君火衰熄。而相火燔炎。枢轴不运。五藏精液。输泄无余。藏神已败。故不治。阴阳别论曰。心之肺谓之死阴是也。医学读书记曰。肺居上焦而司气化。肺热则不肃。不肃则水不下。肺寒则气不化。不化则水不布。不特所饮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尽从不趋之热。有降无升。生气乃息。故曰饮一溲二死不治。
如囊裹浆水之病也太素作如裹囊治肺者。盖有讹脱。
肝移热于心则死杨曰。肝将热气与心。心中有神。不受外耶。故令受耶即死也。琦曰。王注引阴阳别论甚当。但非火木相燔之义耳。
柔痓太素作素痓。杨曰。素痓强直。不得回转。坚按太素非是。
传为虚琦曰。虚字衍。
肠澼死太素澼作。杨曰。脾主水谷。故脾得热气。令肠中水谷消竭。所以肠虚辟叠不通而死。坚按杨注不稳。王注肠澼除亦不了。当考。⿰石𨐌
胞移热于膀胱杨曰。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热。传与膀胱尿胞。尿脬得热。故为淋病尿血也。坚按杨注甚核。
口麋太素麋作靡。杨曰。热上冲口中烂。名曰口靡烂也。(按此烂字衍)亡皮反。坚按靡盖㸏者。说文。㸏烂也。(原识麋字是写胥所误皆当从麻)
为虙瘕为沉太素虙瘕作密疝。杨曰。小肠将热气与大肠为病。名曰密疝。大肠得热。密涩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坚按王注瘕一作疝者。盖指太素也。琦曰。沉当作症。是臆说。
食亦杨曰。亦义当易也。言胃中热。故入胃之食。变易消无。(按无字疑讹)不为肌肉。故瘦。坚按杨注欠当。
鼻渊太素作鼻淟。杨曰。淟他典反。垢浊也。坚按鼻淟之名。与证相协。然盖是避唐太祖讳而所改也。(太素渊掖作泉掖清冷渊作清冷泉是其证)
衄蔑太素蔑作𥌋 。杨曰。𥌋亡结反。眵也。坚按太素经注并误。(太素𥌋字据杨注系𱼢字之讹)千金作鼽瞢。此由𥌋字而更转讹者。
故得之气也太素气厥倒。杨曰。此胆传之病。并曰逆。热气之所致也。坚按杨注与原识意符。
咳论篇第三十八(太素全存)
先兄曰。医宗必读云。此言咳而不言嗽者。省文也。如秋伤于湿。见于二篇。一篇只有咳字。一篇兼有嗽字。则知此篇举咳。而嗽字在其中矣。
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琦曰。非其时三字衍。坚按此说当考。
五藏各以治时张曰。治时。治令之时也。
乘秋则太素无此三字。有黄帝曰五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府五句。杨曰。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藏府咳也。五藏之咳。近者末皇。久者传为府咳也。
肺先受之云云太素心先受之。以下三先字并无。杨曰。肺以恶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之时。肝受即为肝咳。若肺先受。寒乘于至阴。即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坚按据杨注太素肝先受之之先字亦并芟去。于例相协。
唾血唾盖是涕唾。非津唾之谓。张曰。唾血者。随咳而出是。
咽肿喉痹太素作咽喉肿。
咳则两胁下痛太素胁作胠。杨曰。胠有本作胁也。
咳涎太素涎作演。杨曰。音涎。肾液也。谓咳涎出之也。坚按演盖㵪之讹。㵪即涎字。(见集韵及慧琳藏经音义)又按此涎。即今之稠痰也。琦曰。肾主五液。入脾为涎。浊阴上填。故咳而多涎。
遗失太素亦作遗矢。杨曰。遗矢者。咳引大肠。故遗矢也。先兄曰。滑云。失当作矢。如一饭三遗矢。大肠为传送之府。故寒入而气不禁。
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太素作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杨曰。小肠在上。咳引小肠。故气与咳俱发者也之。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杨曰。此六府咳。皆以气聚胃中。上关于肺。致使面壅浮肿。气逆为咳也。坚按杨特属之六府。未为尽。
多涕唾此亦恐今之稠痰。与评热病论唾出若涕。及咳出青黄涕之涕。其义相同。
帝曰善琦曰。经文论咳。专主于寒。金匮以支饮言。亦寒也。金匮及此经正相发明。皆水湿寒气为之也。若燥火之邪。亦有作咳。乃其兼症。非专病也。至内伤劳嗽。又属标中之标。不可责之咳者。犹肺痿肺痈。及大病后年高气弱。多有咳嗽。不可以咳论治也。坚按张介宾既有详说。其义甚精。须参看。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太素全存)
要数极杨曰。所以然者。得其要理之极明达故也。数。理也。
明明也太素作明矣二字。
如发蒙解惑先教谕撰医剩曰。枚乘七发云。发蒙解惑。未足以言也。先兄曰。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又见气穴论)
五藏卒痛高曰。痛者藏府之气不通也。故愿闻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坚按详下文五藏卒痛。是诸痛中一证。盖帝先举病最重者为问也。而伯对以寒气入经。有脉外脉中之辨。帝仍就其义以问诸痛之别。高注以为其第一第二痛。有止不止之不同。第三四五痛。有宜按不宜按之不同。第六七八九痛。有上下相应相引之不同。第十十一痛。有久暂之不同。第十二十三十四痛。有通闭之不同。
寒气入经而稽迟太素作寒气入焉。经血稽迟。
客于脉外则血少马云。或客于经脉之外。则血原少而愈涩。或客于经脉之中。则脉遂涩而不通。皆能卒然而痛也。琦曰。脉外伤卫。脉中伤营。互文见义。血少则气虚可知。气不通则血亦不行矣。其脉必见迟涩。坚按马说为优。
寒气客于脉外史载之方曰。若寒湿之气胜而腹痛。六脉皆微细而沉。时时小击。经诀所谓阳弦头痛。阴微腹痛是也。又曰。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云云。其脉正与寒湿之气胜同。
炅杨曰。炅。热也。又注。后炅则气泄。曰。炅音桂。热也。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吴曰。此明痛甚不休者。寒气重盛。不易解散。故痛。久衍高同。坚按据此则不须必从滑氏改下文。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太素脉作胳。杨曰。痛不可按之两义解之。一寒热薄于脉中。满痛不可得按。二寒下留热气上行。令脉血气相乱。故不可按也。坚按此疑非两义。琦曰。寒气稽留。热气从上。释相薄之义。此说似是。吴马等诸言。其意既然。史载之方引删满则以下十七字。盖以为重复也。史又曰。其脉散满。指下充大。而至数不多。却不甚有管力。宜去其寒而行其血气。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史载之曰。其脉亦差大差缓而沉。
血不得散太素血作而。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史曰。其脉当尺泽沉而击。宜行其肾经以去其寒。
寒气客于冲脉史曰。其脉当实大有形不匀。轻滑而又紧。来疾去迟。如有物制之。宜通其脉。行其气。
冲脉起于关元脉经。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
喘动广雅。揣。𧍒动也。疏证曰。释训云。揣。抁摇捎也。揣抁之转作喘耎。庄子胠箧篇。喘耎之虫。崔撰注云。动虫也。一云无足虫。此说足以证喘蠕之相通。(揣喘蠕并同韵)
寒客于背俞之脉史曰。脉涩以血虚而不行其脉。六脉细数。而肝心尤微。心脉如带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得其心。
则血脉泣太素无血字。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史曰。其脉皆轻带弦。肝脉连肾脉弦长而紧。甚则透过尺泽而弦。
寒气客于小肠募原太素小肠募原作肠募关元。史曰。其脉沉大而实。膀胱动而有声。宜通其小肠。
寒气客于五藏杨曰。寒气入五藏中。厥逆上吐。遂令阴气竭绝。阳气未入之间。卒痛不知人。阳气入藏还生也。史曰。其脉伏而大极无骨力。三部皆芤。身有冷汗。宜灸气海。后用暖药。
寒气客于肠胃史曰。其脉细而滑。(史氏于每证附有治方殊少可取仍不录)
瘅热焦渴太素渴作竭。
视其主病之脉张曰。主病之脉。病所在也。脉坚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络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气不足。多阴候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春秋繁露曰。怒则气高。喜则气散。
恐则气下春秋繁露曰。惧则气慑。
惊则气乱春秋繁露曰。忧则气狂。
飧泄故气上矣太素作食而逆。气逆上也。杨曰。引气而上。故气逆。怒其气逆。则致呕血。及食气逆上也。坚按此与新校正引稍异。张子和儒门事亲曰。素问之论九气。其变甚详。其理甚明。然论九气所感之疾则略。惟论呕血及飧泄。余皆不言。又曰。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热暑惊劳四证。余以是推而广之云云。其文颇繁。宜参。
故气缓矣张曰。气脉调和。故志畅达。荣卫通利。故气徐缓。然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故调经论云。喜则气下。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义可知也。琦曰。九气皆以病言。缓当为缓散不收之意。阴阳应象论曰。暴喜伤阳。又曰。喜伤心是也。
故气消矣杨曰。营卫之气。在心肺聚而不散。神归本移。所以热而气消虚也。
营则喘息太素息作喝。
神有所归正太素与新校正引甲乙经同。
腹中论篇第四十(太素热中消中及怀子二节缺余皆存)
鼓胀太素今本与本经同。
鸡矢醴太素无矢字。杨曰。气满心腹。故旦食暮不能也。是名鼓胀。可取鸡粪竹丸。(按此二字疑)熬令烟盛。以清酒一斗半泼之。承取汁。名曰鸡醴饮。取汗。一剂不愈。至于二剂。非直独疗鼓胀。肤胀亦愈。坚按既名以醴。则用酒以优。但鸡矢泻下之力颇峻。王氏以为利小便者是。其云取汗者误矣。(千金治产后中风别是法鼓胀岂宜取汗乎)鸡峰普济方。鸡矢酿若心腹满。旦食暮不能食。由脾元虚衰。不能克制于水。水气止行。浸渍于土。土湿则不能运化水谷。气不宣流。上下痞塞。故令人中满。旦则阳气方长。谷气易消。故能食。暮则阴气方进。谷不得化。故不能食。其脉沉实而滑。病名谷胀。宜鸡矢醴。鸡矢白半升。上以好酒一斗。渍七日。温服一盏。温酒调服尽净为佳。(按王氏所举大利小便微寒是本草黑字文又方以智物理小识有矢醴说殊少其要仍不录)
故时有病也虽然太素病作痛。无虽字。下文病气亦作痛气。坚按虽然以下。琦曰有脱误。或衍文。
血枯病源论曰。醉以入房。则内气竭绝伤肝。使月事衰少不来也。所以然者。肝藏于血。劳伤过度。血气枯竭于内也。又先经唾血及吐血下血。谓之脱血。使血枯。亦月事不来也。琦曰。凡血枯经闭。固属虚候。然必有瘀积。乃致新血不生。旧积日长。藏府津液。俱为所蚀。遂成败症。徒事补养。无救于亡。金匮治虚劳有大黄䗪虫丸。盖本此也。由血气本虚。挟痰挟寒挟气。即着而为瘀。治宜先去其瘀。继养其正。则得之矣。乌鲗厥阴血药。藘茹即茜草。二味主平肝行瘀。雀卵温补精血。鲍鱼腐物也。亦利瘀血。补益精气。兼以活血散瘀。虚劳治法。不出于此。
复以何术先兄曰。张云。复。复其血气之原也。
四乌鲫骨至伤肝也太素鲫作贼。藘作芦。肠作胁。杨曰。四四分一。一分捣以雀卵为丸。食后服之。饮鲍鱼汁。通利肠及补肝伤也。坚按本草经曰。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张氏医通曰。久病虚劳失血。血枯发热。及女人经闭血枯者。宜素问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又有此方治验。举在病能论下。宜参。又有方意论颇精。文繁不录。当阅。
此下(至)内痈太素下脓之下。无生。作出。侠作使。杨曰。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膈。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
论在刺法中琦曰。此节讹缺。甚不可读。以意逆之。盖藏府郁热。久而不散。乃成内痈。
病名伏梁此段太素文句有错。欠妥。仍不具载。外科精义。伏梁丸(出养生必用方)治环脐肿痛。肠胃疮疽。厚朴(生姜汁制)茯苓枳壳(麸炒去穰)白术荆三棱(炮)半夏(汤洗七次)人参(以上各乙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汤下。
肓之原在齐下稗海本搜神记曰。心上为膏。心下为肓。(段玉裁曰许云鬲上为肓者折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是说本于杜氏稗海本搜神记似晚出书然释膏字或有其理当考)
动之为水溺涩之病王注奇病论曰。故动之则为水而溺涩也。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使其大下也。
芳草楚辞大招和致芳只。注。芳。姜椒也。张衡七辨。芳以姜椒。此所谓芳草。盖姜椒之属。张注亦谓是也。
上药之气悍仓公传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
膺肿太素亦作痈肿。
无邪脉也金匮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太素全存)
尻先兄曰。吴云。尻臀也。按尻臀自异。吴说误。
刺金门杨云。刺金门。坚按此说非是。
善悲杨曰。阳明谷气虚。故妄有见。虚为肝气所克。故善悲。
䯒前太素䯒作骭。杨曰。下循胻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坚按说文骭骹也。从骨交声。(骹下曰胫也)
痛引脊内廉太素无痛字。廉作痛。坚按新校正引少异。
内踝上太素上作下。杨曰。足少阴脉云云。出然骨之下。循肉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
出血太多太素作出血大虚。
厥阴之脉太素并作居阴之脉。坚按此与王所谓一经同。
腨踵鱼腹太素腹作肠。
善言太素亦无善字。
解脉杨曰。解脉行处为病。与足厥阴相似。亦有足厥阴胳脉。坚按此与王注不同。
痛引肩太素无痛字。肩作膺。
解脉医学读书记曰。详本篇备举诸经腰痛。乃独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则此所谓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为病。云解脉者。传写之误也。坚按未是。
如引带太素引作别。无带字。坚按引或体别。故讹作别也。
善恐太素亦作善怒。
刺解脉在郄中杨曰。前之解脉。与厥阴相似。今此刺解脉郄中。当是取足厥阴郄中之胳也。
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太素云作上。杨曰腨下间上地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也。阴维会即筑宾穴。阴维郄也。坚按甲乙阳交阳维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足少阳胆经)
衡络之脉太素作冲絁之脉。衡络绝作冲絁胳。衡居作冲居。坚按此即王所谓一经。杨注亦欠晰。不录。考冲亦横也。见颜师古匡谬正俗。
直阳之脉杨曰。刺直阳者。有本作会阳。坚按此足以证直之为值义。
内踝上五寸太素亦作二寸。
飞阳之脉先兄曰。按飞阳即腓阳。古文肥作。与古蜚字相似。故讹作飞。而腓肥古相通。易遁卦。肥遁无不利。文选思玄赋。作飞遁。曹子建七启。作飞遁。可见飞肥古文相讹。又易咸卦。咸其腓凶。释文。荀爽作肥。即肥腓古文相通。可以证也。盖足太阳之脉。别下贯踹内者。故云腓阳之脉。前说据姚氏西溪丛话。⿱非包
上踝二寸所太素二作三。坚按内踝上三寸。即三阴交穴。属足太阴经。此云太阴后。知太素非是。
散脉阳曰。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者。十二经脉中。唯足厥阴足少阳在膝前主溲。故当是此二经之别。坚按杨说误。
肉里之脉杨曰。太阳外绝骨后。当是少阴为肉里脉也。坚按此说亦难从。
筋缩急太素缩作挛。
刺足太阳郄中太素太阳作阳明。
腰痛上寒不可顾此以下六十二字。太素亦无。
两踝胛上太素无踝字。杨曰胛。脊骨两葙间也。先兄曰。王注长刺节论云腰踝骨者。腰旁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处也。
左取右右取左太素无此六字。
风论篇第四十二(太素全存)
或为风也太素风上有贼字。坚按据张注贼风。亦盖指脑风目风等。巢源有贼风候。别是一证。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至寒中而泣出杨曰。风寒之耶得之因者。或因饥虚。或因复用力。腠理开放。风入毛腠。洒然而寒。腠理闭塞。内壅热闷。又曰。其寒不泄在内。故不能食。其热不泄在外。故销肌肉也。是以使人恶风而不能食。称曰寒热之病。怢慓。振寒貌也。坚按千金方错综此段。更演其义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善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
风气与太阳俱入此以下至有不仁也。杨接下文疠风为说。正与高意同。
与卫气相干太素此下有冲气淫耶四字。
有疡太素疡作伤。下疡溃同。坚按作伤者非。
有荣气热胕杨曰。胕。腐也。坚按荣气犹言营血。
其气不清太素清作精。
以春甲乙云云杨曰。春甲乙者。木王时也。木王盛时。冲上风来。名曰耶风。木盛近里。故冲上耶风来伤于肝。故曰肝风。余曰仿此也。
亦为藏府之风据志高说推之。此言风中五藏六府之俞者。不拘时日。亦为藏府之风。但下五藏风病能。不言偏枯喑俳等候。则本篇所谓五藏风。别是一证殆是。金匮五藏风寒篇中所举中风之类欤。志又曰。此二因。(按二因言以时伤者与中藏府之俞者)与金匮之所谓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之因证不同。金匮之所谓中藏中府者。邪直中于藏府。而伤藏府之元神。本篇之论。一因随时而伤藏气。一因经络受邪而内连于藏府。是以五藏之风状止见色证。而不致如伤藏神之危险者也。此说亦是。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太素所作之。杨曰。门户空穴也。耶气所中之处。即偏为病。故名偏风也。坚按杨注与原识符。盖本篇总该诸风之为病者。辨证揭名。并五藏风凡十四般。其候各异。特此偏风。乃为仲景所谓半身不遂之风矣。高以脑风目风等七证属之偏风。恐不必然。
风入系头太素系作系。杨曰。耶气入于目系。在头故为目风也。
眼寒太素作眠寒。杨接下句读。且曰有本目风眼寒也。坚按太素经注并误。琦曰。寒者隐涩之意。亦非。先兄曰。六书故云眼目中黑白也。易曰多白眼。合黑白与匡谓之目。
内风龚氏寿世保元以为肾水虚衰。阴虚阳实。卒倒无所知之证。
风者百病之长也杨曰。百病因风而生。故长也。以因于风。变为万病。非唯一途。故风气以为病长也。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太素致作故。张曰。无常方然者。言变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气耳。
其诊及其病能杨曰。诊者既见其状。因知所由。故曰诊也。昼间暮甚等即为状也。咳短气等。即为病服之也。(按眠当能字)
皏然杨曰。皏普幸反。白色薄也。
焦绝杨曰。焦。执也。绝。不通也。言热不通也。坚按义不了。
病甚则言不可快太素病作痛。无言字。琦曰。心开窍于舌。其脉别系舌本。经络受邪。故言语蹇涩。
色薄微黄琦曰。土居中以灌四傍。藏府精气变现。已为色则精明而厚。脾衰不能灌溉。故色薄。
面痝然浮肿琦曰。面肿者。风挟水气上行。即评热病论之风水也。 脊痛太素脊上有腰字。
隐曲不利杨曰。谓大小便不得利。琦曰。阳道不利。其在女子。则月事不来也。
肌上太素作颐上。杨曰。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琦曰。诊在肌上未详。刺热论以颐候肾。肌或颐之讹也。坚按二说俱允。惜未知肌之为肌耳。
首风三因方处以附子摩头散。即金匮头风摩散。
漏风三因方与病能论。酒风错综。处以麋衔汤。
常不可单衣杨曰。谓重衣则汗。衣单则寒。坚按任说最稳。
身汗琦曰。身汗二字衍。
衣常濡太素常作裳。坚按王注亦云衣裳濡。恐原本为然。
不能劳事琦曰。阳泄而虚。故不耐劳事也。
泄风三因方从千金作内风。治以附子汤方。附子(生去皮脐)人参(各半两)茴香(炒)茯苓山药(各一分)甘草(炙)干姜(炮各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上渍其风琦曰。其风二字衍。
身体尽痛汗出液燥。营卫涩滞。故有此证。犹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身疼痛之类。琦以为重感于寒。谬。
痹论篇第四十三(太素全存)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杨曰。冬时不能自调。遇此三气。以为三痹。痹俱称骨痹。以冬骨也。余四仿此。至阴六月脾所主也。琦曰。至阴当作季夏。
多饮数小便琦曰。热上淫肺。故多饮。肝郁欲泄。故便数。
上为引如怀太素作上为演坏。杨曰。演当作涎。谓涎流坏中心也。坚按太素经注俱非。
上为大塞太素塞作寒。杨曰。胃寒呕冷水也。先兄曰。按大塞义未详。岂饮食不进之谓欤。。琦曰。下云入藏者死。此列五藏痹未见死候。且五藏惟肾痹为骨痹之诊。余并藏之本病。绝与痹无与。故林氏云云。(系痛聚在脾下新校正文)盖因有肺痹心痹等名。遂以意窜入。殊不知经所云肺痹心痹云者。乃病之变名。如五藏生成篇。亦有五藏痹证。与本篇风痹之义。渺不相涉也。率意移之过矣。坚按琦说是。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太素肠上有大字。杨曰。大肠中热。大便难。
胞痹杨曰。膀胱盛尿。故谓之胞。即尿脬。脬返苞反。
内痛太素亦作两髀。杨曰。膀胱中热。故按之髀热。。先兄曰。高云。言六府之痹。不言胃胆三焦者。肠胃自受糟粕。言肠不必更言胃矣。胞为经血之海。胆为中精之府。言胞不必言胆矣。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言膀胱不必更言三焦矣。
阴气者静则云云琦曰。府阳藏阴。故藏气谓之阴气。言人能安静志气。则神藏于内。阴平阳秘。水升火降。精气内治。邪不得干。若时时躁动。扰其血气。则阳神消耗。生气通天论所谓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也。神气消亡。故邪得入之。肠胃本受盛转轮之府。然饮食不节。每致受伤。此统言藏府所以受邪之由也。
淫气杨曰。淫过也。喘息。肺所为也。喘息过者。则肺虚邪客。故痹聚也。(下文意并同)
遗溺太素作呕唾。杨曰。呕唾。肾所为也。
乏竭太素作渴乏。杨曰。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伤肝血虚。故痹聚也。
淫气肌绝痹聚在脾太素作淫气饥绝。痹聚在胃。淫气壅塞痹聚在脾。杨曰。饥者胃少谷也。饥过绝食则胃虚。故痹聚。又曰谷气遇塞。则实而痹聚于脾也。。太素从上。凡痹之客五藏者。至此亦在。阴阳别论阴阳相过曰溜下。(总题云阴阳杂说)
其入藏者死孙思邈论脚气曰。黄帝曰。缓风湿痹是也。然则痹之入藏。岂脚气冲心之类乎。
其留皮肤间者太素留作流。杨曰。流行在于皮肤浅处之间。动而又浅。故易已也。
各随其过太素作各治其遇(遇当过讹)
洒陈于六府杨曰。陈起也。坚按。洒散也。陈布也。杨注非是。
熏于肓膜太素肓作胃。坚按太素非是。
阳遭阴故为痹热高曰。知阴气盛而主湿。则知阳气盛而主燥矣。志曰。燥者谓无汗。坚按高本于马注。然上文或燥二字疑后人所添。
两气相感两气盖湿与阴气之谓。
不仁太素仁作知。杨曰。不知者。不觉不仁也。
不痛琦曰。五者具。则自皮入骨。前所谓病久入深。明不痛之为重也。
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太素虫作急。热作湿。坚按作湿非是。
痿论篇第四十四(太素全存)
志曰。夫五藏各有所合。痹从外而合。病于内外所因也。痿从内而合。病于外内所因也。琦曰。痹痿相似而不同。痹为外感。痿属内伤。痹虽有内伤而外感多。痿虽非外感而内伤甚。
筋膜杨曰。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
肺热叶焦琦曰。思虑忿怒。五志之火内炽。销烁肺金。故喘息有音。而肺叶焦枯。肺所以行营卫。治阴阳饮食之精。必自肺家传布。变化津液。灌输藏府。肺藏一伤。五藏无所禀受。故因之以成痿躄也。
痿躄按痿分为五。而首段叙其证。次段叙其因。然其文互相发。且痿躄脉痿骨痿三证。则前后义同。筋痿则前段云筋急而变。后段云宗筋弛纵。此筋痿有二证也。肉痿则前段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后段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此肉痿有内外二因也。又按此病痿软。其正证而拘急。盖是变证。末节曰。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其义可见矣。
白淫奇效良方有说。宜参。
有渐于湿杨曰。渐渍也。
肉痿琦曰。肉痿即属痹症。谓之痿者。必兼病筋骨也。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曰。秋伤于湿。发为痿厥。阴阳应象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骨。盖脾既受湿。必流于关节。内热应之。则为痿躄。非止于肌肉不仁也。
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太素内伐不复。伐作代。舍作合。杨曰。阳明主谷。其气热盛。复有外热来加。阳明之脉内即代绝。内外热盛下合水。坚按太素非是。
络脉溢杨曰。胳脉心之所主也。胳脉张见为溢也。
宗筋主束骨太素作宗筋者束肉骨。杨曰。宗筋者。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筋。及足阳明筋。皆聚阴器。故曰宗筋。又曰。宗筋即二核及茎也。
各补其荣云云太素时受月作时受日。杨曰。五藏热痿。皆是阴虚。故补五藏阴经之荣。阴荣水也。阴输是木少阳也。(按此句疑)故热痿通其输也。各以其时者。合以其时受病之日。调之皆愈也。
厥论篇第四十五(太素全存)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杨曰。阴器。为前阴也。宗总也。人身大筋总聚以为前阴也。
夺于所用云云太素因作且。杨曰。入房太甚有伤。故曰夺于所用。因夺所用。则阳气上虚。阴气上争。不能和复。精气溢泄益虚。寒耶之气。与虚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阳气衰虚。坚按杨注暗得汪高意。琦曰。独阴无阳。故曰邪气。亦是。
阴气虚则阳气入先兄曰。张云湿热在脾。则脾阴虚。阳独亢而胃不和矣。脾胃俱病。则精气竭。故不能营其经络四支也。高云。入者。络脉之热复入于胃也。
阳气盛于上医学读书记曰。素问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又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问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昏不知人。二语之辞。所谓阴气者。下气也。下气而盛于上。则下反无气矣。无气则不化。故腹胀满也。所谓下气者。即阴气也。阳气上盛。则阴气上奔。阴从阳之义也。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既逆。阳气乃乱。气治则明。乱则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经削阳气盛于上五字。而增腹满二字于下。虚则腹胀满之下。则下气重上之上。林氏云。当从甲乙。谓未有阴气盛于上。而又阳气盛于上者。二公益未体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谓习而弗察者耶。坚按此说明确。正与原识合。
不知人也琦举仲景脉法生气通天论。(薄厥)调经论。(大厥)缪刺论文曰。合数条之义。皆血气相薄。阳气郁冒不行。与寒热之厥不同。
厥状病能琦曰。热厥属阳经。寒厥属阴经。然阴阳虚实互乘。则阳经亦有寒厥。亦有热厥也。
肿首头重太素肿作踵。坚按此王氏所非。
癫疾欲走呼先兄曰。张云。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气逆于胃。则阳明邪实。故为癫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阳邪盛则神明乱。故为妄言妄见也。坚按原识所举。言其证同者不言其因。
屈膝先兄曰。张云。肝主筋。故足软好卧而屈膝。高云。屈膝蜷卧也。高说是。
阴缩肿先兄曰。高云。阴缩肿。前阴痿缩而囊肿也。按巢源虚劳阴疝肿缩候。疝者气痛也。众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痛肿而挛缩。
胻内热太素胻作胫。杨曰。胫内热有本胫外热。足厥阴脉不行脉外。(按疑胫外)外为误耳。琦曰。以上并热厥之候。
太阴厥逆太素阴下有脉字。下并同。杨曰。问曰前章已言六经之厥。今复言之。有何别异也。答曰。二章说之先后经脉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琦曰。按厥有寒热两候。前列六经。症皆热厥。自此至末。所言皆寒厥。坚按此下诸证。不必属寒者。琦说难从。
下泄清太素清作青。杨曰。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间冷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杨曰。逆即气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阴之脉。同时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矣。
僵仆杨曰。后倒曰僵。前倒曰仆。
发肠痈不可治琦曰。肠痈五字衍。
喘咳身热杨曰。足阳明逆气乘肺。故喘咳也。足阳明主身热。
呕血太素此下有不可治惊者死六字。盖剩。
痓太素作痉。杨曰。痓身项强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