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光国师语录卷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佛光圆满常照国师年表杂录(十)。

年谱。

丙戌。南宋理宗盷宝庆二年。师始生。

丁亥。绍定元年。师年二岁。晬试百玩。取佛书。

壬辰。八年。入小学。功兼诸生。

甲午。端平元年。

丁酉。嘉熙元年。师年十二。山寺闻吟诗声。有警省。

戊戌。二年。师年十三。丧父。礼净慈北涧禅师为师。

己亥。三年。师年十四。师云十四上径山。

辛丑。淳祐元年。

壬寅。二年。师年十七。师云十七发心。参狗子无佛性话。

丁未。七年。师年二十二。师云参五六岁。那时二十二岁。颂呈无准。

戊申。八年。师年二十三。师云次年(颂呈无准之次年也)。老和尚圆寂。下灵隐作住。灵隐见石溪月和尚。是年偃溪闻和尚住育王。

辛亥。十一年。师年二十六。师云。过育王。转净慈(偃溪自育王迁净慈)。净慈请作书记不受。再上径山(石溪住径山)。那年再归净慈。作藏主。

壬子。十二年。师年二十七。师云第二年(再归净慈作藏主之二年也)。归灵隐作住。因到鹫峰庵。参请虚堂。秋后归天童。

癸丑。宝祐元年。师年二十八。师云次年(归天童之次年也)。归大慈。

甲寅。二年。师年二十九。师云第三年(三字盖二字写误。归大慈之二年也)。作净头。又云。无准老人去世七年(淳祐戊申。无准入寂。至今宝祐甲寅也。经七年)。

乙卯。三年。师年三十。是年犹持净(芝云。持净二年。暮登井楼。旋转鹿卢。浚发大机。物初分座。告香打水大悟在去年)。

己未。开庆元年。

庚申。景定元年。

壬戌。三年。师年三十七。住白云庵。

癸亥。四年。师年三十八。是年退耕宁和尚住灵隐。

乙丑。度宗璇咸淳元年。

己巳。五年。师年四十四。十月二日灵隐首座寮受真如请。二十日入院。住七年。

乙亥。幼主显德祐元年。师年五十。避兵雁山能仁。

丙子。大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师年五十一。宋亡。师有临剑颂。

丁丑。十四年。师年五十二。还天童。依环溪一和尚。居第一座挂牌演法。

己卯。十六年(弘安二年)。师年五十四。日本将军平公。贻书远请主建长席。

壬午。日本后宇多弘安五年。师年五十七。平公请师。开山圆觉。

甲申。七年。师年五十九。平公薨。师有悼颂。

丙戌。九年。师年六十一。示寂建长。

揭曼硕塔铭。

明用潜状。

芝灵石状。

师告香普说等。

佛光禅师塔铭。

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揭傒斯撰并书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全岳柱篆额。

佛法入中国。至宋末莫盛于吴越之间(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大教来中土。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已得一千七十七年矣)。

简公奋响于净慈。范公扬英于径山。月公擢颖于灵隐。闻公揭照于育王灵鹫则愚公建其标。大慈则观公振其轨。天童则一公抗其旌(简北涧嗣光拙庵。范无准嗣先破庵。月石溪嗣开掩室。闻偃溪嗣琰浙翁。愚虚堂嗣岩运庵。观物初嗣简北涧。一环溪嗣范无准)。

升其堂。入其奥。并包翕受。融液畅朗。则佛光禅师。师会稽鄞人。许伯济之子也。初母陈梦。一僧抱婴儿来。遂有娠。将产夜。见白衣女子登其床。端妙殊丽。不类常世人。忽不见。俄顷而产。白光照室。

明用潜状云。无学和尚。明州庆元府鄞县人。许氏子。讳祖元。初号子元。无学乃别称也。芝灵石状云。师生于宋之宝庆丙戌(理宗即位二年)。俗姓许。父伯济。为簪缨裔。母陈氏。尝梦。一僧襁褓婴儿以授。遂怀妊。母以累重不乐意。夜午见一白衣女子。登床指腹曰。此儿佳男子。善保勿弃。及诞。白光耀室。举室惊异。

及晬(祖对切。子生一岁)。试以百玩。惟笑取佛书一卷而已。

芝云。岁暮列文籍玩具。试其嗜好。笑取竺坟一卷。持不释手。非天性者乎。

七岁入小学。沉鸷寡言。功兼诸生。平居与姊妹坐必异席。遇酒肉。如见恶臭。

芝云。七岁受经家塾习诵。应对颖出流辈。性沉毅。不狎声色。不茹荤膻。过屠门。必恻然蹙頞。

惟间入山寺闻禅诵声。即欣然慕之。

芝云。十二。侍父游山寺。闻僧吟竹影拂阶埃不动。月穿波底水无痕。殊觉警省。

年十三。遭父忧。

芝云。十三失怙。决志蜕俗。

遂祝发净慈。事简禅师。为弟子。

明云。兄弟二人俱从释。长名怀德。号仲举和尚。东住昌国州延福禅寺。退归天童圆寂。亦有声于丛林。无学即其弟也。无学幼时天姿颖异。物初观和尚。同其兄仲举。指其出家。礼净慈北涧简和尚。为师。得度之后。物初观和尚。与仲举。令其振遍参锡。盖物初观和尚。与仲举无学。乃俗门亲眷兄弟故也。芝云。先是兄从释于杭之净慈。适归省。携以偕往服勤近侍者。仅四阅月。主席北涧简和尚器之。即俾祝发受戒。师有海中夜泊怀仲举师兄颂云。破头船子打头风。咫尺仙凡信不通。偷眼几回看五两。夜潮谁在海门东明年入径山。礼范公。语辄不契。居五年。忽夜四更。闻廊前板响。乃大悟(揭云。明年入径山。此与告香老僧十四上径山则合。而云。居五年。忽夜四更。闻板大悟。此则告香十七岁。发心后事也)。

明云。无学首参无准范和尚于径山。七年之间。得尽心法。嗣尔宗通眼活。凡所至处为诸方大尊宿之所赏识。芝云。十七辞(辞北涧)。登径山。见无准范和尚。示以狗子无佛性话令参。师承意刻志参究。孜孜矻矻。寒折胶。暑铄金。不出堂者五霜。一夕四更。闻首座寮前板声。冲口说偈曰。一槌击碎精灵窟。突出那吒铁面皮。两耳如聋口如哑。等闲触着火星飞。举呈无准。准可之。复示以香严击竹颂。师告香普说云。老僧十四上径山。十七岁发心。参狗子无佛性话。自期一年要了当。竟无所解。又做一年。亦无所解。更做三年。亦无所入。到第五六年。虽然无所入。这一个无字看熟了。梦里也看。遍天遍地。只是一个无字。中间有一个老僧教我。你如今撇掉这无字。我便依他话放下坐地。我虽然撇掉了这无字。长长随着我。得年来所。这无字不见坐时。亦不见己身。只见空荡荡地。如此坐得半年。心意识如鸟出笼。或西或东。或南或北。或坐两日。或坐一日一夜。亦不见辛苦。那时堂中九百来人做工夫者多。一日坐去。身心相离。不得转来。连单道我死了。有一老僧言。他定中被冻了。神息转不来。你但烘热被覆在他身上。他自转来。果如其言。转来问连单。一日一夜。自此之后。只管贪坐。夜间亦少得眠。合眼去时。但见空荡荡地。有这一片田地。这一片田地行得熟了。只管在此游泳。开眼时却不见。一夜坐到三更。开眼惺在床上。忽然听得首座寮前三下板响。本来面目。一槌打得见前。合眼时境界。与开眼时境界一般。即忙跳下床来。月下走出。含晖亭上望空。大笑云。大哉法身元来如此广大。自此之后。欢喜不彻。僧堂里都坐不得无事。只管绕山。东行西行。日月从东过西。一日经四十亿万里。我所居震旦。指杨州地分。为之天心。到日出处也。有二十亿万里。如何日头一出光。便射在我面。我又思。我眼之光。到彼日边。又快如他。我眼我心。即是法身。到这里。历劫关锁爆然破碎。历劫以来。在蝼蚁窟中坐地。今日十方佛土。在我一毛孔中。我自谓。更不大悟也快活了。那时二十二岁。我每与人说。我被狗子无佛性话。担阁了我五六年工夫。中间泳象潭儒绝学。与我说。不然你虽不从此公案得入。还得此公案。磨捺你胸中许多业识。又得掉却。你若不掉却。未必有此两解。快活也得。参此公案。气力也得。放掉了公案气力。老僧向他说。非我不证。非公不知。自谓千了百当。作颂子与先师无准云。一槌打破精灵窟。突出那吒铁面皮。两耳如聋口如哑。等间触着火星飞。老和尚亦不道好。亦不道不好。但撇掉在地上。我自收了归僧堂。但知法身广大。亦不领老和尚钩头意也。过几日。上去问讯。老和尚云。你见香严悟道颂否。老僧云。曾记得老和尚教我念一番。又教我解说。我便说前头两句。本来如此。现成何用参寻。老和尚云。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聻。老僧便说不得。老和尚拈竹篦。便打出来。老僧也未晓(告香云。一年要了当。云又做一年。云更做三年。合前成五年也。云第五六年。其第六年。则师年二十二也。自十七岁至二十二岁。首尾六年。若合数。无准圆寂。师年二十三之年。则为七年矣。告香云。十四上径山。十七发心参狗子无佛性话。芝云。十七辞登径山。然则十四上径山中。归侍涧。十七辞涧。再参径山)。

北涧外集有送元侍者颂云。国师三唤小空时眼见东南意在西。风雨萧萧晓如晦。嘐嘐待尔一声啼。

遂下灵隐。见月公。

芝云。未几准寂。移单下灵隐。见石溪月和尚告香云。次年(颂呈无准之次年。即淳祐戊申。师云二十三也)。老和尚圆寂。下灵隐作住。

之育王谒闻公。闻公移净慈。以记室召。辞再上径山。

芝云。明年(无准顺寂之明年也)。偃溪闻和尚。自育王(淳祐戊申住育王)迁净慈(辛亥迁净慈)挽师掌记。辞不就一日阅松源普说举打车话。复有契入(此时在径山前堂房中。芝状只言辞书记作藏主。而不言其中间上径山归净慈也)。告香云。过育王。转净慈。净慈请作书记。不受再上径山(下云。那年再归净慈。作藏主。即淳祐十一年辛亥。师年二十六也)。此是第三番上径山。石溪和尚见老僧来甚欢喜。那时先师会中龙象。都不见了。僧堂里僧相识者少。胸中重新起疑。堂中又坐一夏。退耕作前堂。辛苦在他房中。只管眠。眠了半月。偶阅松源普说。看打牛车话。出到知客寮前。忽然如平地登仙一回。自说一千七百则公案都无疑了。每到石溪和尚室中。一次入室。须去三番。石溪被我掀簸。不奈我何。亦不忍施恶辣手。但顺摩捋。我思一顿竹篦吃。无人下手。又云。老汉第三次上径山(即第三番)。有一权上座。号怪石。福州人。专坐硬禅。骂石溪和尚。堂中有七百来僧。二百来人皆从他参请。山中普说恣意。妄诞胡说。却在含晖亭。书一大无字。百余人。或立者或行者。中间有几人。从含晖亭里跳出阑干。齐声叫无。如师巫下降。翻转两眼。蹎得形消。气索归来僧堂。夜中亦乃如此。山僧怜愍。一火愚僧被此魔军笼络。日间山前山后。都只叫无。斫柴担夫。亦戏叫无。石溪和尚畏其群党凶焰。亦不敢奈他何。老僧去与方庵和尚说。方庵其时在南塔娑罗庵。方庵曰。五十年行脚。见尊宿参禅。未尝见此一火邪魔外道。坏却人家男女。问老僧曰。侍者有何方便。我应之曰。此党方盛。未可触他威锋。且待几时。过得两月。病者二三十人。死者数人。诸僧渐觉知非。老僧又与源灵叟庆云谷源别涧商量。诸公无道理。老僧曰。诸公但来助我。我当破此魔军。众人曰。好。我先去请益地。权曰。侍者丛林名士。虽然同住。各各理会自己工夫。都不曾得请教。老僧曰。我大事未明。特来请益怪石。他见老僧从他参请。如虎插翼。都不防我了。向诸弟子说。看这无字。死了烧时。眼睛不坏。老僧又一日问他。前日数兄弟。含晖亭上同时唱无字。死了烧时。怪石收得他兄弟几对眼睛。权无答。老僧又复问他。赵州又道有。聻。若参个有字。却是鼻孔不坏。那权皇恐。吾便大笑而行。权之本领。在我手里。乃上方丈。说与石溪和尚。初一日。方丈升座。我有十问。问权。他答得是莫管。他答得不是。请和尚依丛林。打拄杖鸣鼓赶出。权知此举。与亲密人八九个。一夜起单走了。救得许多兄弟。此参狗子无佛性话。魔入肺腑。发狂发颠。如来谓之失其正受也(再上径山。谓十四上径山。今此再上。故云尔也。此是第三番。谓十四上径山。中归侍涧。十七重上。今此三登。故云尔也。先举第三番。上径山时事。次举再归净慈作藏主到鹫峰庵。参请虚堂等事。段段举了。又重举一权妄诞事。故云第三次。即第三番也)。

还净慈。留知藏。

明云。初掌藏钥于杭之净慈偃溪闻和尚会中。芝云。溪命主藏。告香云。那年(辞书记。上径山。即其年归净慈)再归净慈作藏主说禅。诸公皆谓。老僧超出五山头首之上(淳祐十一年辛亥。师年二十六)。

参愚公于灵鹫。

芝云。职解(藏主职解)寄榻灵鹫。时虚堂愚和尚谢事育王。归侍松源祖塔。时往参扣。峻机波辩。未易辏泊。久之出示送僧一偈。师云。偈总是闲长语言。无些子禅。堂拈起云。者个。聻。师拟对。劈面一挥。从前知解。泮然冰释。告香云。第二年(作藏主之二年。即淳祐十二年壬子。师年二十七也)归灵鹫作住。因到鹫峰庵。参请虚堂。听他说话。都无讨头处。这老子向我说。你他年做一个说禅长老。我自谓。正要说禅。如何嫌我作说禅长老。一夏二十来次。到庵中。动口便说东山下事。我益不晓。有时牵今引古。千波万浪。说之不了。见我两眼瞠瞠地。又微微笑。一日因做颂。送巩石林。衍冰谷。珙横川三人往国清。他拈出示老僧。颂云。因思三隐寂寥中。为爱寻盟别鹫峰。相送当门有修竹。为君叶叶起清风。老僧向这老汉。道里许都无些子禅。老虚堂。拈起颂子。将老僧蓦面一挥云。你敢称五山藏主。老汉一肚皮禅道。一齐打断。当下知他潜行密用处。日暮归到灵鹫。因看雪窦。拈盘山公案。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与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又悟佛佛祖祖。灼然绝文字相。从前滞着。一时脱去。秋后归天童。

叩观公于大慈。一日见井上辘轳。大发无碍机。凡昔闻诸老言。未契者皆脱然。若固有不假磨砻。自出光泽。不待铲𠞮。自入规矩。于是师之道益隆。德益尊。四方倾企慕向者。日益众。

明云。后会物初观和尚。主大慈。德重当世。道冠东南。况既有故。遂归席下。不久为第二座。芝云。乃旋鄞。依物初观和尚于大慈。持净二年。暮登井楼汲水。辘轳旋转。浚发大机。初分座挽表率多士。告香云。次年(归天童之次年。即宝祐元年癸丑。师年二十八也)归大慈。第二年(归大慈之二年。即宝祐二年甲寅。师年二十九也)作净头。因看妙痴禅普说。出到井楼。打水牵动辘轳。不觉百千三昧。皆在我手头。香严击竹因缘。到这里。如入他房室。更无丝毫间隔。无准老人去世七年。一旦面目如生。当初一顿竹篦。和香严一时送出。即心即佛话。狗子无佛性话。当下绝消息。马祖赵州。皆在吾脚尖头也。佛祖之道不可以一旦便得到地头也。须宗师观机逗教。然后引学者。不知不觉。在其中。吾力劝诸人。久看公案者须是飏下。有起疑之时。有破执之时。有勇猛精进之时。有停薪止沸之时。这个公案误赚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好笑。中夏普说云。老僧在大慈净头寮。看透香严击竹偈。分晓不觉。撞发此机。诸佛诸祖。潜行密用处。被山僧一时把定咽喉。本府请普说云。老僧向年在大慈。作净头。物初和尚。因看洪觉范法华合论并张无尽楞严合论。因谓老汉曰。你既参得禅。你试与我将此二经去看。与我断看。每经老汉只看得一半。过数日。物初问云。此经各有要妙。要妙处在那里。向他道。楞严易入。法华难见。又问云。为何如此向他道。法华纯圆独妙。楞严破相显理。物初拊掌云。我到判者八字。不得称。你非今世参禅。老汉应曰。我也只一时杜撰见解。他第二日。上法座赞叹。

里人罗季勉治萍乡。辟主白云。居七年。终母丧。

明云。既而慈溪(县名在四明)。罗知县宅有祖庵。在东潮之滨。来请主之。因母老无人奉养。遂从其命。庵居之日。尝循睦州陈尊宿编蒲供母故事。如是者有年矣。芝云。萍乡宰罗公季勉。起师主白云席七年。炼虎关。元亨释书云。在大慈作净头。时年三十六。翌年罗季勉。以白云庵延元(云大慈净头时年三十六。然与告香语大不合。炼岂不寻捡。云翌年罗公以庵延元此可或然。翌年则三十七也。住于罗庵经七年。巳年四十三时。终母丧。首座灵隐次年。年四十四。于首座寮。受真如请)物初剩语有送元首座住罗庵。偈编跋云。昔真隐越王(史越王浩。自号真隐居士)领客为湖山游。煮茶秀峰廜㢝。留题壁间。有异时东湖山水间人物俱尽之语。方是时。也逢掖伽梨名胜交不乏。王犹有是言。况今日耶。白云在秀峰之右。大司成故家。招吾无学元弟。居之。饯语盈编。非喜其庵居。喜其将由庵以昌其道。使吾宗免秦无人之叹。诚有望乎尔。织蒲踵芳。又第二义。举直翁寄子元住白云庵侍母颂云。梁国踟蹰。望白云(狄梁公白云思亲)何如共处寂寥滨。巡檐指点。间华草说老婆禅。向老亲。师有庵中与老母守岁颂云。灯前残腊苦无多。相对无言意如何。一错路头巫峡远。三生烟冷旧盘陀。风搅长林雪满床。寒藤无叶倚空桑。谁知户破家残处。添得黄梁客梦长。东山消息久茫茫。累汝怀耽又一场。树树老松寒照雪。钁头无口孰添钢。

再还灵隐。

明云。闻退耕宁和尚。自苏州万寿。迁住杭之灵隐(景定四年癸亥。师年三十八。是年冬退耕住灵隐。咸淳五年己巳八月入寂。首尾七年)。道声借甚龙象所归。于是卸庵往从之。再分第二座。说法。芝云。辞退(辞退白云)赴灵隐。退耕和尚。首众佳招。

贾太傅。悦其道。请主台之真如。又居七年。归之如水赴壑。

明云。会台州真如禅寺虚席。庙堂下直指公举中选。即以瑞世。一香为无准范和尚拈。不忘所自也。四五年间。开化四众。芝云。太傅平章秋壑贾公(似道为太元所擒。以头触船而死)。采舆论札请。补席台郡真如。唱导七年。道誉藉藉。真如语录云。师于咸淳五年十月初二日。临安府灵隐首座寮。被尚书省札差请。住持真如禅寺。受众劝请。对众拈札。呈起札云。在朝廷。为之宣布号令。在山僧。为之提持鈯斧。印文已在声前。诸人自分缁素。此月二十日入院(度宗咸淳五年己巳。师年四十四)玙东陵塔铭序云。贾太傅。秋壑札请主台之真如。道经石桥。有偈云。眼中历历旧青毡。落涧飞泉自宛然。冷坐石桥。闲濯足。重来又是一千年。

德祐初(度宗子幼主立改德祐)辟地雁峰。天兵忽临。白刃交师颈。师坚坐说法不顾。众敛兵。作礼而去。

明云。当元朝兵马入台温时。已退藏于雁山能仁(时琪横川入寺之四年也。横川自灵岩迁能仁)师有送横川主雁山灵岩颂云。百战金吾出凤城。不论减灶与添兵。天高荡月凉如水。谁听虚弓落雁声。芝云。乙亥(咸淳十一年乙亥。幼主改德祐师年五十)拂袖归雁山能仁。次年(丙子)元兵压境。寺众窜匿。师一榻兀坐。军士以刃加颈。神色不少变。为说偈曰。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士悔谢而却。

明年还天童。依一公。而宋亡。

明云。后归天童。是时柄佛事者。乃西蜀环溪一和尚。亦无准范和尚高弟。与无学法门伯仲也。未几请为第一座。举众悦服。芝云。明年复鄞中。访天童环溪一和尚。留居第一座。挂牌演法(咸淳十年甲戌三月度宗崩。太子立四岁。即大元至元十一年也。十一年乙亥。幼主改德祐。即至元十二年也。二年丙子宋亡。即至元十三年也。今言至元十三年丙子宋亡。明年十四年丁丑。依一公耳)。

明年夏五月。日本有贤大夫曰平将军(时宗)者。遣使来迓。慨然赴之。六月(当云八月)至日本。平将军而下。倾国郊迎。入主建长寺。平将军躬执弟子礼。

明云。至元己卯(依一公之三年。至元十六年己卯。即弘安二年。师年五十四也)之夏。日东船至。专使奉命。来请有道行尊宿。主建长法席。无学声名四扬。难以自掩。为其坚请。勉副其诚。辞众之偈末句云。今朝宿鹭亭前客。明日扶桑国里云。凡僧行士俗。莫不垂泪而别。爰自庵居之时。夜曾有梦得句云。火星迸出新罗外。不在东风着意吹。亦预谶耳(拾遗)。芝云。越岁五月。日本国将军平公。虚建长席。贻书远邀。师曰。鼻祖逾海越漠。戾止中华。流通大法。吾忝末叶。敢不蹑武继响者乎。溪(环溪)转付以无准表信法衣。师受披升座。辞众瓣香。为无准供。六月二十日登舟。八月二十日达岸。群僚毕集。迎请至建长。开堂演法。万众云臻。欢声雷动。前相州平公钦承法诲。执弟子礼。玙云。日本国平将军。远闻师道德。遣二使德诠藏主。宗英典座迎师。炼云。五月离太白。六月着太宰府。八月到相州。建长语录云。师在天童山景德禅寺。受请辞众上堂。天童环溪和尚。付衣罢。师拈起衣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个甚么。以手指云。师兄过在你。殃及我。遂就座问答提纲。结座云。世路艰危别故人。相看握手不知频。今朝宿鹭亭前客。明日扶桑国里云。弘安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入院。

越五年(当云四年)平将军。建寺曰圆觉。复延师主之。一据讲席。群鹿咸集。因号其山。曰瑞鹿之山。

芝云。鼎创圆觉精蓝。请师开山。至日群鹿临筵。师以瑞鹿名其山(弘安五年壬午十二月八日开堂。师年五十七)。玙云。请师开山。开堂日。白鹿群临。随众听法。入方丈。普说云。宿生何幸与檀那。千佛会中夙是般若眷属。今日有此缘会。扫洒建长。已自过分。况令开山圆觉。自揆何者。接庄田文字谢檀那。并示众普说。其略曰。老僧大唐来此。仰蒙大檀那眷爱。深知老僧是佛法本色人。特为建立此大伽蓝。亦欲佛法流行本国。大宋二十年间。前辈去后。老僧颇为衲子所归。教人做工夫。不将别公案。只将即心即佛四字。布施学者。中间下语。多有不甚契吾意者。我者里如红炉相似。鼓起红焰。不容你蚊蚋揍泊。岂容着一毫情识于其间。若是独脱底人。或有言语。或无言语。或带道理。或不带道理。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透得此公案。一大藏教百千法门。那里有不透底。我在大唐时。院虽不大。位虽不高。取信于人。却不在大方之下。老僧临赴日本之招。多有衲子牵衣垂泣。我向诸人道。我三两年便回。不用烦恼。吾今与诸兄说。诸人见老僧。却作等闲。悠悠度了岁月。不知老僧撇掉了大唐多少好兄弟。要来开诸兄眼目。中间或有一个半个。直下如生师子儿哮吼。壁立万刃。方可与佛祖雪屈。方称我数万里远来之意。檀那建此道场。堂宇高广。四事供养。种种妙好。今日将庄田文字。布施老僧。千年万古。供养衲子。且道。檀那意在于何。诸兄三条椽下。七尺单前。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做教透去。若一向如前。不肯坐禅。不肯讽经。不肯赴堂。吃粥饭。寮舍横眠倒卧。赤身露体。不搭袈裟。不展钵盂。懒堕狼藉。年头直到年尾。有何补报檀施。诸兄不可不回头。若有几人参请。眼目开契得老僧意者。亦可以销我思乡之念。慰我为法求人之心。千万勉力。芝云。弘安甲申(七年)夏公薨。师叹曰。哲人云。亡金汤吾法道者谁欤。辞归建长。缁素遮道。固留不可(时有悼法光寺殿颂并自悼颂)。玙云。弘安八年(乙酉)夏旱。六月二十四日。嗣将军(新相州太守平公贞时)请师祈雨。师预备雨具入府。将军出画龙一轴请赞。师迅笔云。伟哉戴角擎头。触处崩崖裂石。苍生久矣焦枯。助汝一声霹雳。写讫以笔管扣龙角三下。应时雷声大震。甘雨䨦霔三日。岁大稔。

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弘安九年)庭前桂橘忽夏枯。师曰。吾将逝矣。九月三日。手书别诸方。至夕举偈竟。端坐而逝。后三日葬其骨(阇维无骨。玙塔铭序中可见)建长之后山。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九。

明云。闻在日东开大法门。广诱来学。正当盛时。奄然迁化。所有机缘法要。远隔鲸波。惜乎不及见之。玆因其徒弥陀长老。慧通来访。语次欲闻大略。故述而归之。如日本有大手笔之士。能发潜德之幽光亦美事也。大德戊戌(大元成宗大德二年去师之化。一十三年)仲冬下浣。一日庆元路昌国州龙峰普慈禅寺住持。用潜觉明(嗣物初观)状。芝云。夏休庭桂与橘。俄尔萎枯。众意疑愕。九月旦茗会两序。备示出世始末。及手书诀别檀越邻封道旧。即集众。谆复训厉。以法道为己任。至三日晚需汤。沐浴更衣端坐。索笔书偈云。来亦不前。去亦不后。百亿毛头师子现。百亿毛头师子吼。置笔而逝。龛留三日。容貌如生。越七日阇维。遵治命也。函遗殖塔于寺山之麓。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八。度弟子以心印心。以器传器。三百余人。拔其尤者。建长高峰日(师云。今将无准先师法衣一顶授迈常显日长老。流通法道。接续正宗。弘安四年九月三日。福山老僧。又云。老僧欲见汝一面面别。山川阻隔不日如愿。吾先师法眼。法衣已分付汝。汝广求本色。为吾流通。报佛祖恩。是吾末后之嘱。珍重)。长乐一翁豪(师证据长乐一翁。上堂云。如来正法眼。非今亦非古。父子亲不传千载。密相付香严击竹偈。几人错指注。昨朝问长乐。直答无剩语。如人白昼行。不用将火炬。又如香象王摆坏铁锁去。摩醯正眼。开大挝涂毒鼓。普告大众知。说偈作证据。公验甚分明。鹅王自择乳)。平生提唱语录。刊行于世。户晓家知久矣(茂古林题师语录云。四明无学元禅师。得法于径山无准和尚。至元更化。初分座太白。时平将军。远慕其风。航海礼请。以建长大伽蓝居之。暨到其境。阖国欢迎。如优昙钵华现瑞于世。八九年间。有志衲子。承钳锤之妙者。如云兴川委。临终日晏然。说伽陀曰。来亦不前。去亦不后。百亿毛头师子现。百亿毛头师子吼。此岂事空言。而能显发光明。如是之盛大者欤。三会语录门人镂板印行。携至中国。学者争相传诵。此又非强而致也)。师姿禀英伟。度量宽弘。以造道自专。以任法自力。周旋诸大老门庭。罔不针投芥辊心契理融。固其造诣之优。发而为用者大。机锋峭拔。旨意渊微。以自然智。笼罩古今。以文武火。煆炼学者。希迹鼻祖载道东趋。道化风行。无远不被。缙绅泰仰。禅衲景从。致若绚缘戢化(致若已下脱误)洞彻去来。了无滞凝。所谓观人之操履。必于死生之际观之。师得之矣。古杭南山净慈禅寺住持。赐佛鉴禅师法侄比丘如芝(嗣虚堂愚)谨状。玙云。一日定中见东山下瓜瓞联绵而盛。其时高峰在东山。师贻书与之曰。吾法道自足下盛大矣。后果然。次年(丙戌)夏。庭前桂橘树枯。师曰。吾将逝矣。八月二十八日。特为入室。劝勉诸人。又云。并属景爱寺尼如大。竭力分化。今开山真如。正脉塔院是也。初三日(九月)斋前。书偈。先示辞别之意云。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又云。其徒有问。师灭后。有舍利否。偈云。诸佛凡夫同是幻。若求实相眼中埃。老僧舍利包天地。莫向空山拨冷灰。沐浴更衣。言笑自若。至人定。索笔书偈。烬余惟灰而已。众函灰瘗于建长寺山之麓。建塔院。曰正续。敕谥佛光。塔曰常照。后经四十九年。建武二年(乙亥)迁至本山(圆觉寺舍利殿)炼云。九年(弘安)八月。元语首座照无象曰。吾有一事。辨在季秋。照曰。何事。元笑而不答。月末示疾。又云。平居不卸衣。而又一被上缀伽梨。供夜间。其精进类此。师在大宋日。于禅定中。神人告言。降临我邦。金龙入袖。鸽子上膝。初入此国时。白气贯天地。黑气横亘之(拾遗)。昔在雁山时。观音现形。及作锁口诀等(释书)。

后四十有一年(大元英宗泰定三年丙寅。即日本后醍醐嘉历元年也)。其徒慧广来游袁之仰山。道过余乞铭。余闻。西域诸国去中土至遐远。然车马可计日而至。而其人不知有孔氏者。诸佛之所兴也。东南诸国邈在海中。而皆言孔氏。盖去中土近。又居巽离文明之方。然尊信佛法。与西域同。特以海路不能限之耳。佛光禅师起会稽。其道甚尊显。平将军得以坐致之者。其地近。又适其时也。呜呼佛光亦忠孝人哉。师讳祖元。字子元。又自号无学云。铭曰。

邈矣前圣。万化之宗。孔释虽异。

忠孝则同。有开佛光。其德靡悔。

火德既微。东入于海。孰知我元。

参天配地。孔释并隆。无远弗至。

东望大海。混混茫茫。惟师之道。

其大莫量。载瞻扶桑。杲杲出日。

惟师之德。照耀回溢。师既往矣。

国人具来。惟师之化。永世弗摧。

佛光禅师。以教外之传。东振海表。道俗归戴。若达磨氏之临诸夏。既没四十有一年。而其徒慧广来江右。始得翰林揭公。以铭其藏。然其文淳深雅健。简而不切。丽而不浮。至于潜法隐义。时得左丘明太史公遗意。真词林中千载人也。苟大书深刻垂之永古。则不惟生者得以致其严。而死者亦无憾于地下矣。广号天岸。尝首众于圆觉。通内外学。律身精严。有父祖风烈。世皆钦重云。时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季冬既望。龙兴路西山旌忠崇福禅寺前住持嗣祖沙门师正(号雅堂。嗣伏虎岩。辞径山请)拜手书。

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前住持法孙比丘法颖集。

揭公之文。削状而作。今并取所削及普说等语。逐次插入。低为写焉。

敕谥佛光圆满常照国师三会语录。旧版湮蚀。无由窥觑。后昆憾之尚矣。于是乎远孙(硕隆)小子(自稳)数载起愿募缘四众。将重镂。以传不朽也。圆觉阖众舆议。凭正续塔院之藏本。而参校订正。补漏去重加点寿梓。伏冀佛光增辉。常照大千沙界。觉华现瑞。荣耀万年道场。

享保十一年岁次丙午中夏初三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