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罗尔纲集

《水浒传》的著者及其成书年代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水浒传》著者的署名和明朝人的说法

《水浒传》原本今未见。据现存《水浒传》各种本子著者署名,多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如明嘉靖间郭勋家刻一百回《忠义水浒传》残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天都外臣序一百回《忠义水浒传》、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容与堂刻一百回《忠义水浒传》、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袁无涯刻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书》都是。也有只署施耐庵的,如明崇祯末年二刻《三国水浒全传英雄谱》署“钱塘施耐庵编辑”;只署罗贯中的,如《京本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卿父编集”。

明嘉靖后人记载《水浒传》著者不少。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里说: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辩证类·三国宋江演义》说: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说:

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说:

《水浒传》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

明万历己丑十七年(1589年)天都外臣(汪道昆) [1] 《水浒传序》说:

小说之兴……其书无虑数百十家,而《水浒传》称为行中第一。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

明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第一回李贽评 [2] 说:

《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常见近来文集,乃有真事说做假者,真钝汉也,何堪与施耐庵、罗贯中作奴!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说:

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序,称施某尝入市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

他在《庄岳委谈下》又论《水浒传》及施耐庵事说:

郎谓此书及《三国》并罗贯中撰,大谬。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讵有出一手理?世传施号耐庵,名字竟不可考。友人王承父尝戏谓是编《南华》、《太史》合成;余以非猾胥之魁,则剧盗之靡耳。

明朝人说法,纷纭如此。哪一些真,哪一些假,是必须审核的。

二 《水浒传》著者署名之一施耐庵无征可信

据上面查出《水浒传》著者署名和明朝人说法,著者只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但究竟是施还是罗?先来考查施耐庵。

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定为施耐庵著,七十回后为罗贯中续,那是明朝末年人金圣叹的臆说。他砍掉续加部分,改编为《贯华堂水浒传》七十回,题“东都施耐庵撰”,又伪造施耐庵序一篇,自称为“古本”,妄说七十回以下为罗贯中“横添狗尾”。金圣叹的作伪,当时就有人指斥。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一说:

《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又传为元人施耐庵作,田叔禾《西湖游览志》又云此书出宋人笔。近金圣叹自七十回之后,断为罗所续,因极口诋罗,复伪为施序于前,此书遂为施有矣。予谓世安有为此等书人,当时敢露其姓名者,阙疑可也。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

周亮工与金圣叹同时人,他不相信《水浒传》的著者为施耐庵,提出“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的质问。可是,因为后来《贯华堂水浒传》本流行最广,果然不出他所料:“此书遂为施有矣”,使人们认为施耐庵所著。而考其由来,实出于金圣叹的作伪。

到本世纪40年代修的《兴化县续志》忽载有明朝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50年代中,南京大学教授陈中凡考其伪,断为好事者的捏造,说:“最近《兴化县续志》所载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妄称他名‘子安,生于元贞丙申岁,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著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等书。考诸《元史》八十一《选举志》天历三年,元统癸酉,各举行廷试一次,中间至顺二年并未开科。又查《钱塘县志》,过去的知县亦无施氏其人,所撰各书,更属无稽。墓志文字庸俗,不合碑志体例,知其出于好事者的捏造。” [3] 经确查,这个虚捏,最早见于1928年11月8日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的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为胡瑞亭伪造。后来在汪伪兴化县长李恭简任“总修”的《兴化县续志》又在胡瑞亭伪造的《施耐庵墓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新伪造的东西。 [4]

近年又有《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的出土,和1918年抄本《施氏家簿谱》发现。这些文物,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召集古典文学、历史学、文物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界人士五十多人开座谈会讨论。据报道:“多数人认为施彦端就是施耐庵的结论尚难成立。”(见198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报道。同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又报道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世德,最近发表长篇学术论文——尔纲案此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认为苏北施彦端并非《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又说:“在同一期《中国社会科学》上,还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8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首都学术界讨论施耐庵文物史料问题座谈会的情况。这则消息从“关于文物史料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鉴定”、“关于这些材料的总体研究”、“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问题”等三个方面,整理了与会者的意见。其中启功、周绍良、张政烺、史树青、蔡美彪、吴组缃、王利器、吴晓铃、傅璇琮等同志都认为,不能肯定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有少数同志持肯定观点。)

研究《水浒传》的专家曾对近人吴梅《顾曲尘谈》所说“《幽闺记》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居士也”的话,进行过探索。 [5] 我看吴梅大约是据自明代戏曲家徐复祚。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中《宋江》条谈到一百八英雄时说:

施君美(或云罗贯中)《水浒传》所载。

考曹寅刊元钟嗣成《录鬼簿》记知友施惠事并制《凌波仙》曲吊他道:

施惠(一云姓沈),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惟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

道心清净绝无尘,和气雍容自有春,吴山风月收拾尽!一篇篇,字字新,但思君,赋尽《停云》。三生梦,百岁身,到头来,衰草荒坟。

这篇小传和吊曲虽简短,但却把施君美生平重要事迹都记到。他是个“以坐贾为业”的商人。为人“和气雍容”,好风月,“吴山风月收拾尽”,“诗酒之暇,惟以填词、和曲为事”。并把他的著作《古今砌话》也都记了出来。此人断不是这部以歌颂农民起义为内容,书中包含着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丰富的军事知识的《水浒传》著者。看来这位闻名的戏曲家徐复祚是因为见了“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水浒传》署名,他相信施耐庵的本为主,罗贯中编次为从,但他不知施耐庵为何许人,却熟悉元朝有个撰著《幽闺记》的戏曲作家施君美,就把《水浒传》的著者说为“施君美(或云罗贯中)”。徐复祚这种出自“想当然”的说法,与胡应麟所说“世传施号耐庵,名字竟不可考”的话,说明了明朝人所知的施耐庵都是一些追风捕影之谈,并没有什么真实的历史。所以周亮工对金圣叹才能提出“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那样严厉的指责来。

以上今存关于施耐庵的记载、传说,以至近今发现的墓志、簿谱等等,都于史无征,有的已查明了出自伪造。

三 从《三遂平妖传》等书与《水浒传》对勘证实了著者为罗贯中

有关罗贯中的记载虽少,但研究一个作家最主要的是他的著作。对研究《水浒传》说来,他却留下《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可供与《水浒传》对勘的重要著作。

首先把明容与堂刻百回本《忠义水浒传》与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二十回原本对勘,得出两件事实:第一,从赞词对勘,叙事对勘,对待人民大众的态度对勘三项结果,对勘出《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两书都同是罗贯中一人所著。第二,《三遂平妖传》全书仅有赞词二十二篇,竟把十三篇移用于《水浒传》中十五处去,全部在明容与堂刻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前半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以前。以罗贯中这样喜爱自己写的赞词,如果七十一回以后也是他所著,他断不会把这十三篇赞词全部集中插在七十一回前半回以前,七十一回后半回以后一篇都没有的。这个事实又清楚地表明罗贯中所著《水浒传》原本并无百回本中的后二十九回半,其受招安、征辽、平方腊决非原本所有,是后人续加的。对勘情况,详见《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一文,已于1984年秋发表。 [6] 学术界评论说:“如果不能否认《三遂平妖传》是罗贯中的作品,那也难以否认《水浒传》的真正作者也是这一个罗贯中。” [7]

其次,把《水浒传》与罗贯中著《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对勘。虽然两书一为小说,一为戏剧,而且杂剧篇幅太短,用词不多,但对勘结果,仍可查出其相同的地方有五处:

(一)《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一折苗训白:“臣相人多矣。主公乃九朝八帝班头 ,四百年开基谛主 。”《水浒传·引首》云:“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 ,四百年开基帝主 。”“九朝八帝”两句,彼此相同,一字不易。

(二)《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三折赵匡胤唱《滚绣球》曲:“常言道表状不如里状 ,妻若贤,夫免灾殃。”《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武松道:“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 ,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引用成语,彼此相同。

(三)《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一折石守信曰:“为我累建大功,升授马步亲军指挥使,统领着八十万禁军 ,得专征伐。”

《水浒传》第二回记王进事说:“八十万禁军 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第七回记林冲事又说:“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 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四)《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一折赵匡胤唱《醉扶归》曲:“敢把征鞍跨,兵器惯曾拿,甲马营中 是俺家。”《水浒传·引首》云:“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 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赵匡胤生于甲马营中 ,两书说法相同。

(五)《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三折赵匡胤白:“寡人扮作白衣秀士 私行,径投丞相府里,商量下江南,收川、广之策。”《水浒传》第十一回记在梁山泊“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 王伦”。据程穆衡《水浒传注略》王开沃补《白衣秀士王伦》条说王伦号黄衣秀士,宋朝庆历时人,虎翼军士卒,在山东起义,转战淮南。《水浒传》改他为宣和时人,“不及第的秀才”,在梁山泊为首领。因宋时应试者,率用白衣,礼部知贡举诗,有“三百俊才衣似雪”之句,故易黄衣为白衣。今两书都称秀才为白衣秀士,知同为一人所作。 [8]

以上五处相同,都不是偶然巧合。《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为罗贯中所撰,那么,《水浒传》也是罗贯中的著作。

又把《水浒传》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勘。关于用《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对勘,早有学者考虑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乃是半文言半白话的历史小说,所用词语,与《水浒传》完全不同”,不能用来对勘。 [9] 这话是有道理的。不过,我对勘起来还是可以查出一些相同的地方的。请看下列对勘表:

《水浒传》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勘表

续表

续表 [10] [11]

从上表对勘看,《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选词、造语完全相同,可证同为一人的作品。

《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选词、造语相同,而从结构、内容、理想等等方面来看也有许多主要地方相同。《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个桃园结义,《水浒传》就有个梁山泊大聚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个古城聚义,《水浒传》就有个白龙庙英雄小聚义。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都写成山寨聚义,诸葛亮直似吴用军师,张飞简直是黑旋风李逵,他不知两书同出一人之手,以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模仿《水浒传》。 [12] 清末哥老会中著名人物陶成章论天地会洪门结义,取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13] 我近年研究太平天国军师负责制,也考出其渊源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14]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凡埋伏攻袭都学《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15] 在广西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清朝钦差大臣赛尚阿大营翼长姚莹复胡林翼信论太平天国用兵说:“熟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用兵颇有纪律,诡计百出。” [16] 曾国藩情报机关编纂的《贼情汇纂》总论太平天国用兵的战略、战术说:“其取裁《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 [17] 曾在过太平军中的人,还记出他亲见“其司兵权者常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18] 。这些地方,也同是证明两书同出一手的证据。此外,《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所记的解良地名,都用春秋时解梁的古称,并都改“梁”作“良”,这也是一条证明二书同出一人之手的证据。 [19]

总括上面的对勘来说,主要是与《三遂平妖传》的对勘,证实《水浒传》原来确为罗贯中的著作,《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招安、征辽、平方腊则为后人所续加。现在,再加上了与《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志通俗演义》两书的对勘,我们可以断定《水浒传》的著者实为罗贯中。

四 罗贯中的生平

考罗贯中的生平有一篇重要的记载,那就是他的“忘年交”贾仲明写的小传。此传见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20] ,记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风云会》(《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

《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21]

我们上面根据贾仲明著录罗贯中《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与《水浒传》对勘,证明了贾仲明所说这个乐府、隐语极为清新的杂剧作家罗贯中,就是这部《水浒传》的著者,反过来这也证明了贾仲明这篇传记的可信性,使我们放心根据去进行探索罗贯中的生平。

钟嗣成《录鬼簿》有贾仲明《书录鬼簿后》一篇,末署年月题记道:“永乐二十年壬寅中秋淄川八十云水翁贾仲明书于怡和养素轩。”至正甲辰为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年),明永乐二十年壬寅(1422年),相距58年。元至正二十四年,贾仲明22岁。此时他与罗贯中“复会”。他们交游在这年以前。一个人相识后,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才能成为好朋友,假定贾仲明与罗贯中相识时是15岁,罗贯中比他大20岁,一个35岁的中年人与15岁童子认识,成为好朋友,大可以称忘年交了。相处两三年分别,隔了四年复会,其时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贾仲明22岁,罗贯中42岁。明洪武元年(1368年)贾仲明26岁,罗贯中46岁,明永乐元年(1403年)贾仲明61岁,罗贯中81岁,假定罗贯中终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寿90岁,贾仲明70岁。

贾仲明山东淄川人。罗贯中籍贯有几种说法:贾仲明说太原人。明万历刊本《隋唐两朝志传》 [22] 、万历刊本《三国志传》、《三遂平妖传》二十回古本、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四回本《忠义水浒传》都署东原罗贯中。明弘治甲寅七年(1494年)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也说东原罗贯中。明朝人田汝成、郎瑛、王圻、天都外臣(汪道昆)等都说杭州人。从书的署题看,不但《水浒传》有两个本子署东原,而另三种著作《隋唐两朝志传》、《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也都同署东原。考《书经·禹贡》“东原底平”句,宋人蔡沈集传说:“东原,汉之东平国,今之郓州也。”明朝为山东东平州地。罗贯中当是山东东平州人,他用古地名署籍贯。与他为忘年交的贾仲明便是山东淄川人。据清康熙丁未六年(1667年)山东寿张县令曹玉珂亲往调查,他记录父老口碑说祝家庄在寿张县西的祝口,李应庄在寿张县关门口。郓城有曾头市。武松打虎的景阳岗在阳谷县。 [23] 罗贯中当是东平人,所以才熟悉这些小地方。又近人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一书共录《水浒传》用山东方言59个。其中有些如婆娘、耳房、证见、日头等在其他地方也有说,难以确定是不是山东方言,但大部分确是山东方言,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蒲松龄集》都相同。“《水浒传》在写山东的人和事中,使用了大量的山东方言土语。例如自我称‘俺’,称女青年是‘妮子’(第五十一回)。据清朝翟灏《通俗编》说:‘今山左目婢曰小妮子’。山左,即山东。阮氏兄弟和李逵等人的口头语‘鸟’,浙江读音屌,山东不少地方,特别是郓城县,今天仍然使用这个口头语。第五十六回写时迁到徐宁家盗雁翎甲时,用了山东谚语:‘热鏊子上的蚂蚁,走投无路。’”“第三十二回写武松离开十字坡,走到青州地面的土冈上,进得一家酒店,大呼:‘主人家你真个没东西卖!你便自家吃的肉食,也回些与我吃了,一发还你银子。’‘也回些与我吃了,一发还你银子’,这是多么生动的山东土话。” [24] 山东方言,外省人看都看不懂,如果罗贯中不是山东东平人,哪能生动地运用这么多的山东方言?“书中写潘金莲靠街大门口挂帘子,郓城、阳谷一带至今有这种习惯。”“第六十一回所写的太平车子,是一种四轮无盖大车,可套几头牛拖拉,行走缓慢、安适,所以叫太平车。解放以后,鲁西南及北方平原地方,还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书中写有一些山东的风俗。第二十四回写王婆请潘金莲做寿衣,王婆对潘金莲说:“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头先要制办些送终衣服。……又撞着如今闰月,趁这两日要做,又被那裁缝勒指,只推生活忙,不肯来做。”闰月做寿衣,山东至今还有这个风俗。“第三十二回写山东人年例,腊月初八上坟,山东人确有这个风俗。” [25] 如果罗贯中不是山东东平人,又哪能熟悉山东的事物风俗习惯细微至此?根据这些情况,罗贯中也应该是山东东平人。《录鬼簿续编》记他为太原人,也许太原是罗贯中的祖贯;《录鬼簿续编》是一部辗转传抄的本子,也说不定是抄误。至于杭州人一说,据田汝成说罗贯中子孙三代皆哑。汪道昆《水浒传序》说田汝成与罗贯中同邑,其言可据。罗贯中当是最后住在杭州,故杭州有他的子孙,明朝人便认为他是杭州人。

贾仲明说他与罗贯中“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是个高才的文人。文人在元代备受压迫。他又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天地会据《水浒传》“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来创立一个拜天地作父母、结异姓为兄弟的“洪家兄弟四海通”的秘密大结社。太平天国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两书写的掌握权力的军师来创立军师负责制的政体。从张献忠以至太平天国都采用这两书写的战略、战术,如果是纸上谈兵,哪能施之实战而有效?据这种种情况看来,罗贯中生当这个农民大起义时代,不应无所行动。但是,核以《录鬼簿续编》,罗贯中、贾仲明订交约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在此以前,罗贯中似不能有何异动,否则如何能安居山东交游?他与贾仲明相别,假定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复会。贾仲明未记复会在何处。考《录鬼簿续编》记汪元亨说:“至正间,与余交于吴门。”记邾仲谊说:“交余甚深,日相游览湖光山色于苏堤林墓间。”记陆进之说:“与余在武林会于酒边花下。”他与罗贯中复会当在苏州或杭州。他们的复会是偶然的相见,旋即分别。其时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前一年,陈友谅已给朱元璋打败,战死于鄱阳湖。后三年,张士诚给朱元璋攻破,被俘死^再过一年,朱元璋称帝,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这年八月,明军攻元大都,元朝亡,中国大定。罗贯中参加革命,当在这年以前。《明史》称朱元璋建国,首罗贤才,吴元年(1364年)设文武二科取士之令。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特设科举。其时中国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且以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 [26] 如果罗贯中不是参加过与朱元璋为敌的农民起义,这正是封建时代读书人千载难逢的机会,何至反深闭固藏起来,连忘年交的贾仲明时经58年竟不知道他的生死下落?贾仲明是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时的文学侍从,甚为宠爱。罗贯中与他断绝音问,也说明了彼此所走是绝然相反的道路。我认为王圻说他“有志图王”因为碰到朱元璋才罢手,又有传说他曾经“客霸府张士诚” [27] ,都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

五 罗贯中撰著《水浒传》的年代

贾仲明所撰罗贯中小传,说他乐府、隐语(即谜语),极为清新,还著录了他著的杂剧三种,却没有说到他著有小说,但是,我们却不能据此说那时罗贯中还没有撰著小说。有同志指出《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些小字注中,注明三国时这些地方为“今时”何地,除了偶有误用宋代地名外,都系元代地名 [28] ,可知罗贯中在元末就撰著了小说。

现在要考罗贯中撰著《水浒传》在什么时候?最权威的说法是明万历乙丑十七年(1589年)天都外臣(汪道昆)《〈水浒传〉序》说:“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汪道昆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与王世贞齐名。他又是徽州人,熟悉印书情况。他的说法,从明以来一直为众所信取。但是到今天,经我们考实,是要改正了。

1985年夏,我寄拙著《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请陈毓罴教授指教,承陈教授复书指示。其中关于《三遂平妖传》著作年代的考证说:

廿回本《平妖传》第六回正文中云:“正值大尹在厅上断事,地方里甲 人等,解客人跪下,备说本人在刁通判府中,将不识姓名女子赶下八角井里去了。”又第十二回正文中云:“做公的与当坊里甲 一齐来捉这和尚,那和尚望人丛里一躲便不见了。

按明初的里甲 制度是和黄册制度同时出现的,从某种意义而言,里甲制度之建立是由于推行使用黄册来管理户口和征调赋役之需要。其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书》卷六十八《赋役志》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名全图。其不能十户,或四五户若六七户,名半图。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各编一册,册首为总图。”自此之后,“里甲”一词才被人经常使用,或称赋役,或指里甲之组织,或指里甲组织之首,即董理一里一甲之事者,除负责输役纳税外,还维持地方治安。《平妖传》是取后一义,即指里甲之首。

由此观之,甘回本《平妖》应创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之后

查《水浒传》第四十六回也记有“里甲”奉委检验尸首事说:

知府随即取了供词,行下公文,委当坊里甲带了仵作行人,押了邻舍、王公一干人等下来,检验尸首,明白回报。

陈毓罴教授对《三遂平妖传》成书年代的考证是铁定不移的。《水浒传》也用“里甲”一词,其成书年代,也必定在明洪武十四年后。陈毓罴教授发现“里甲”这条证据,给罗贯中《水浒传》成书年代,作出了不拔的定案。

现在还要考查《三遂平妖传》、《水浒传》两书的著作时间,哪一部在先,哪一部在后?关于这个问题,明冯梦龙用张无咎的假名给他自己增补的《平妖全传》作序 [29] ,认为《水浒传》著作在先,《三遂平妖传》在后,说:

王缑山先生每称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堪与《水浒》颉颃,余昔见武林旧刻本止二十回,开卷即胡员外逢画,突如其来,圣姑姑不知何物;而张鸾、弹子和尚、胡永儿及任、吴、张等,后来全无施设;方诸《水浒》,未免强弩之末。

所谓“强弩之末”,是用《三国志》诸葛亮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话,就是说罗贯中先写《水浒传》,用尽了全力,到写《三遂平妖传》时就不行了。因此,对这个问题不能不先加考查。我近撰《关于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对勘出〈水浒传〉著者和原本的问题》看出《水浒传》从《三遂平妖传》移用这些赞词过来时有十一种情况:有全部照录的,有删掉多余的词句的,有根据不同场合而删削的,有为说明人物的历史而增加的,有为使与本书情节结合而增加的,有修改欠妥的词语的,有为使更妥切、更工整、更典雅而改的,有为使符合人物的身份而改的,有为区别仙凡的不同人物而改的,有据人物不同的境遇而改的,有为使与本书思想、立场、情节符合而改的。全部情况,都说明了罗贯中移用时或照录,或删,或增,或改,和怎样删,怎样改,都经过一番细心的斟酌,进行了慎重的处理的,所以才得如此妥切,如此允当。只有罗贯中本人改动自己的著作才能如此,别人是不可能的。冯梦龙增补《三遂平妖传》,就把原本的赞词,有的改成不通,有的把原意改错,有的认错了描写的对象,弄得牛头不对马嘴等等。这也就说明了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在前,《水浒传》在后。冯梦龙的说法,恰恰是把事实颠倒了的。

据上所考,《三遂平妖传》的成书年代肯定在洪武十四年颁布里甲制度之后。《水浒传》成书又在《三遂平妖传》后。那末,《水浒传》成书年代的下限究竟在什么时候呢?

近年同志们提出“南京建康”这一地名来讨论《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30] 《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说马麟“祖贯是南京建康人氏”。第四十四回说石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氏”。第六十五回说张顺母患背疾,“得建康府安道全手到病除”。考三国吴孙权建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晋改名建康。隋改置丹阳郡江宁县。五代吴武义二年(920年)改设金陵府,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改名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又改为建康府,元至元中为建康路,天历二年(1329年)改名集庆路。 [31] 元至正丙申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在这里建都,称为南京。初有意徙都于北宋故都开封,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放弃迁都打算,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建北京于顺天府(今北京市),又改南方的京师为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南京称号仍旧不变。 [32] 明代洪武、永乐间曾二次改称南宋建康府为南京。上面已经考明《三遂平妖传》撰著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后,《水浒传》又撰著于《三遂平妖传》之后,则《水浒传》称南宋建康府为南京,罗贯中断不是在洪武十一年前写,也不是在洪武十一年正月改称京师后写,而是在永乐元年正月再称南京后写的。这里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四十一回作“南京建康”,四十四回又作“金陵建康府”呢?建康府之上,本来是毋须加什么隶属的地名的,只同六十五回那样称建康府便得了。而这两回一用今地名,一用古地名加于其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不统一的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永乐元年前罗贯中已经把《水浒传》写成了,当时两处都同作金陵建康,后来永乐元年改地名了,由于老年人记忆遗忘,他只记得写马麟这一处,而忘记了写石秀那一处,所以只改了一处,而漏了另一处。但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就是罗贯中写到四十一回时正是永乐元年,他见改了地名,就用新地名写了,但他还是古地名熟,而且这不是一个有忌讳的名称,意识上不存在警惕,所以在四十四回里,不觉又写上古地名了。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永乐元年罗贯中写《水浒传》写到四十一回,全书还有三十回未写(照百回本回数计算)。据上考年岁计算,他这年是81岁。古今来常有耄年的作家、学者,“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奋笔耕耘不停的。罗贯中便是到八十五六岁才完成他的这部杰作《水浒传》,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对罗贯中《水浒传》成书年代,可以作出初步结论,改正汪道昆成书于明洪武初之说,为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后至永乐初,约当1387—1407年这段时间。

* * *

[1] 明沈德符《野获编》说:“武定侯郭勋,在世宗朝,号好文多艺。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案汪太函即汪道昆,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著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明史》有传。

[2] 明人钱希言《戏瑕》卷三《赝籍》说叶昼伪托李贽名,“刻画摹仿”,批点《水浒传》等数种传奇。今人有据钱说认容与堂《忠义水浒传》李贽评为叶昼伪托的。案李贽《与焦弱侯》信说“《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见《续焚书》卷一),是李贽确有批点《水浒传》的事。而容与堂本批,与李贽思想、作风、文笔吻合,叶昼“刻画摹仿”,哪能神合至此?钱说不应随便置信。陈洪《〈水浒传〉李卓吾评本真伪一辨》(载《南开》1981年第3期)、龚兆吉《〈容本〉李评为叶昼伪作说质疑》(载《水浒争鸣》第2辑),都对此进行了考证,提出证据,认为钱说不可信。

[3] 陈中凡:《试论水浒传的著者及其创作时代》,见《南京大学学报》1956年1月号。

[4] 章培恒:《〈施耐庵墓志〉辨伪及其他》,见《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期。

[5] 何心(陆澹安):《水浒研究》。

[6] 刊于《学术月刊》1984年第10月号。

[7] 《〈水浒传〉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的著者和原本问题》,《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5年9月1日第145期。

[8] 《水浒传》与《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两书对勘,系用何心(陆澹安)《水浒研究》成果,特记明于此,并此致谢。他所释第四处相同说:“大约罗贯中用惯了‘八十万禁军’五个字,所以不知不觉也用到石守信头上去了。”案《赵(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撰著在先,《水浒传》撰著在后,何心的说法是把先后倒置了。第五处解释白衣秀士为“不第士人”之故,也对王伦事失考。这两处本书都改正。

[9] 见何心《水浒研究》二《水浒传》的作者。

[10] 容与堂本“这”误作“口”,此处据天都外臣序刻本改正。

[11] 容与堂本“霸”误作“伯”,此处据天都外臣序刻本改正。

[12] 章学诚:《丙辰札记》。

[13] 陶成章:《教会源流考》。我编的《天地会文献录》收有此文。

[14] 见拙著《太平天国史》卷二十六《政体志》。

[15] 据清人刘銮《五石瓠·〈水浒〉小说之为祸》。

[16] 姚莹:《中复堂遗稿》卷五《复贵州黎平府胡》。

[17] 张德坚总纂:《贼情汇纂》卷五。

[18] 刘贵曾:《余生纪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本。

[19] 这一条证据,是周维衍《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见《学术月刊》1984年7月号)考出的。

[20] 案这部《录鬼簿续编》,附在天一阁藏的明写本钟嗣成《录鬼簿》后,无著者姓名,从全书考察,此人即为钟嗣成《录鬼簿》补撰吊曲的贾仲明。

[21]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元钟嗣成著《录鬼簿》附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著录。

[22] 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据《说唐》陈汝衡《前言》。

[23] 据清康熙《寿张县志》卷八《艺文志》曹玉珂《过梁山记》。

[24] 这两条述《水浒传》大量用山东方言的话,采自山东《大众日报》李永先《〈水浒传〉与山东》,见《水浒争鸣》第4辑,谨此致谢。

[25] 上面这四条论述《水浒传》记山东事物风俗习惯,也是录自李永先《〈水浒传〉与山东》一文。第三条记王婆请潘金莲做寿衣,因对原文换了语气,又原文说:“闰年闰月”,夏历只有闰月,无闰年,把闰年删掉,所以这一条不加引号。谨此注明。

[26] 据《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

[27] 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

[28] 见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的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马美信《前言》。

[29] 张无咎是冯梦龙的假名,为袁行云考出,徐朔方加以补充,见徐朔方《〈平妖传〉的版本以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说辨正》,载《浙江学刊》1986年第3期。

[30] 见张国光《〈水浒〉祖本探考》、《〈水浒〉祖本非元末明初作品续辨》(均见张国光《文史研究论文选》)、李永祜《〈水浒〉中的地名证明了什么?》(见《水浒争鸣》第4辑)、周维衍《〈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等论文。

[31] 以上建康的建置沿革,据周维衍《〈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

[32] 据《明史》卷四十《地理》之《京师》、《南京》、《应天府》三条记载。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