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次广明八识以示藏智之相分二

◎初明八识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唐译云。惟愿为我说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魏译云。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唐译云。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唐译云。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魏译云。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唐译云。唯愿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记曰。此问明一心转变,以释广说识有八种相也。问云。大慧前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世尊备答,且直示以唯心识观。其转凡成圣之功已毕。大慧至此复以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为请者何也。答曰。此经直指寂灭一心。然此一心,本无迷悟,不属圣凡。故曰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以随迷悟之分,故有真妄之别。至若转变之相,亦不出此四法而已。故大慧先以百八句为问。世尊答云一切皆非者,盖约真如门中不容穷诘故也。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者,是在生灭门中容有言说耳,前世尊虽示唯心识观,略明修证之门。未达一心转变之妙。且不知诸识因何而生。故此请说五法自性众妙法门。意显即生灭而顿证真如。故唐译云,唯愿为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然心意意识,即前略说有三种识,今广说有八种相也。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谓妄想,缘起,成。二无我,即法人二无我。今云转变之妙者,良由一心真如,离名离相,真智独照,本自圆成,人法双忘,圣凡俱绝。盖迷一心而为八识。故真如随缘,变为名相之境。正智有待,翻为妄想之心。心境角立。缘起相生。人法双彰。圣凡悬隔。悟一心而为藏性。转八识而成四智。名相即是如如。缘起无性,本自圆成。人法俱空,圣凡齐泯。以即生灭而证真常。故云藏识海浪,即法身境界。是所以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此乃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以离心自性相,是法身境界。故魏译云,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然而转变之殊,只在生与无生。若达生本无生,则本有法身自现。故向下世尊径答以识生之由。全经之旨,概不出此。至若节节展转折难,以破外道之见者,以彼不达自心现量,故妄生横计。故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苟会无性缘生,缘生无性,则无生之旨洞然心目,一切言说皆剩语矣。智者请深观之。)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记曰。此言七识生起之由,正显缘生无性义也。四因缘者。唐译云。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四因缘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由此四种因缘,故本不生而生也。境有牵心之业用。以不达唯心所现,妄生取著,故不觉心生。以过去无始时来,各有自类种子。今心境相接,则习气内熏,妄生分别,故本不生而生。以心有了境之功能。境缘一至,法尔心生。以爱阿赖耶,乐阿赖耶,而为主宰。居然乐见诸尘境界,故自然心生。此通言七识各因自境生起之相。盖举一例余,故单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其实无明为因,境界为缘,八识更互相依。故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藏浪生。故下文云如眼识等。问曰。唯识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何以此言前七转识都具四缘耶。答曰。彼但言八识具缘多寡。此言七识生起之状。故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相。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记曰。此言诸识生起顿渐,以示先后不同也。唐译云。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相。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诸根毛孔,根也。微尘,尘也,根尘和合,识生其中。而言顿渐者。盖五现量识,与同时意识,等一一根,周遍法界,名曰圆成。故眼根初见色时,最初未起分别,但如境中无别分析,则色之一尘遍现诸根。一尘既尔,根根皆然。故曰顿生,如镜现相。及至第二念转入意识而起分别,则五根隔越。诸尘随根不同,先后亦异。故云渐生,如风吹海水。行人若了顿生,则达自心现量,无生之旨,如观掌果。)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记曰。此言八识更互为因,生起之相也。谓心海澄渊,由外境界风飘荡不停,故七识波浪相续不断。此总明八识本自不生,由境牵心,故诸识相生,以显八识无明因境界而起也。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心境一如,以成本不生义。此句心境合明,俱有异不异相。心异不异者,因,即八识自证分。所作相,即见分。以前七转识总属见分。今八识各了自境,故异。唯一精真,故不异。境异不异者,因,即无明业相。所作相,即所变相分。以六尘四大总属相分。今各对诸根,故异。本唯一体,故不异。心境合明异不异者,因,即如来藏心。所作相,即妄心妄境。心境角立,故异。唯心所现,本一真心,故不异也。合业生相等者,唐译云,业与生相。谓彼外境本唯心现。以无明不觉,不达唯心,故深生计著。执之取之,以为实我实法,此则七识因无明而有也。由此坚执我爱,不能了知色等如幻不实,而妄生贪爱,故眼得之而为色,耳得之而为声等。故云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此则五识因七识而有也。且五识缘境之时,最初一念,得境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属现量。而同时意识,与无识俱。或因分别五尘分段差别境界,有第六意识生。故云,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此则六识因五识而生。此所谓诸识展转相因而生也。盖前七转识,总属八识见分了别之用。然前五对五尘时,其实六识同时而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别,即名前五,亦名明了意识。但第二念刹那分别好恶差别等相,即名第六分别意识。此五八六七亲疏之辩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记曰。此通言八识缘生无性,密示生本无生义,以成上异不异也。意谓诸识本自不生,元无异相。但约各了自境为生,故异耳。唐译云,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无差别故,各了自境。以无性缘生,故不作念而展转相因。以缘生无性,故各了自境而本无差别。若知了境无差,则无生之理自契。大经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各了自境者,六尘,是前六境。第八见分,是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八识境。)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记曰。此下二段,言八识微细生灭,非劣三昧所能知也。二乘入禅,自谓灭识。然所灭者,但六识不取境界而为灭识。其藏识习气种子实未灭也。唐译云,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识灭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记曰。二乘外道修行,以不知八识为生死根本,故错乱修习。二乘得少为足。外道横生邪见。盖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今欲返妄归真,转识成智,必须顿悟自心现量,如实了知虚妄境界,明见自心微细流注,方能超生死证真常也。故下文明之。)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

(记曰。此下正指修行如实行者,方能入此法门也。唐译云,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故经云,能信此法者,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云无边善根成熟者,方能入此法门。殆非浅根劣解所可信也。)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记曰。此明如实修行之速效也。真修之士,宴坐山林,习唯心观门,能见自心微细流注,一念顿证无生,则得百千三昧神通,得十方诸佛同时灌顶,佛子眷属自然围绕。彼于心意识妄想境界业爱无明,当下顿脱。故云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此所谓最胜知识也。)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记曰,佛法有因有缘。内以本具真如熏发为因。外以师友知识助发为缘。从上佛祖,未有不由知识而能得成菩提者。故世尊结劝修行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记曰。此总颂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记曰。此颂因所作相异不异,以明渐生也。青赤,色尘。珂贝,声尘。乳,香尘。石密淡味,味尘。华果,旧注为法尘。引宗镜云,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此所谓外境界风飘荡心海,七识波浪相续不断也。日月光明,喻心境异不异相。以不达境唯心,妄生分别,故为所动。)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记曰。此颂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以明顿生也。谓彼七识全是八识所变波浪,本无实体,但是一心,更无前后。故下文言不异相。)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记曰。此颂无差别故各了自境也。以各了自境,故云谓以彼意识思维诸相义。以本无差别,故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唐译云,心意及意识,为识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不坏有八者,长行云,各各坏相俱转。此言不坏相有八。由前生灭章中云。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盖可坏者,前七转识,生灭心也。不坏者,八识自体,不生灭心也。以不坏而怀,故无性缘生,本不生而生,以坏而不坏,故缘生无性,虽生而不生。长行偈颂,互相发明,以显真无生意。宗镜云,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缺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亦是无相。以皆无相故,故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记曰。此以喻显无差别义也。)

心名采集业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

(记曰。此颂八识得名之所以也。第八名心,以手熏持种,为生死主,故云采集业。第七名意,以偏执我法,恒审思量,四惑相应。前六造业依此为根,故云广采集。前六通名识,但对现在五尘,故说五识。以分别过去五尘,名意识。故云诸识识所识,对现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相   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   云何惟愿说

(记曰。大慧闻前世尊说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心境皆空。今闻心名采集等。遂疑世尊自语相违。故以心境皆有为难。意谓既云青赤色等六尘境界风,起七识波浪,是境实有也。又云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此则心实有也。然心境既是实有,而又差别不同。何以世尊言无相,亦无相异亦不可得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   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

(记曰。此总答问义也。海本澄渟,因风起浪,是则境本无也。心本湛渊,缘击发识,是心本空也。心境本空,而云境从心起,采集名心等者,但为开悟凡夫,随他语耳。故唐译云,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

(记曰。此释心境皆空也。彼业悉无有,则心本不生。自心所摄离,所摄,境也。离则境本不有。斯则能所双寂,心境皆空。如彼海波,湿性不动。故唐译云,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浪

(记曰。此释心境不异也。受用建立身,唐译云身资财安住。谓六尘境,乃众生资生受用之具,取此而得住世者。然此皆是唯心所现,故云是众生现识。由众生不达境唯心现,而取之执之以为实我实法,依之造业,招生死苦。故云于彼现诸业。良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心境似有。若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斯则心境本空,如水波浪,虽有而不有也。以有而不有,故说无相无差别,异亦不可得。)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

(记曰。此约喻难法也。意谓业相如波浪,何以波浪可见,而业相不可见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   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   依彼譬类通

(记曰。由藏识微细难知,凡夫无智,故取海波为譬,令彼开晓耳。非谓业识有相可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   何故不说实

(记曰。此因法难喻也。世尊向对劣解众生,唯说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而未言及八识。故大慧疑谓,如来照世,如日升天,高低普应,宜平等说法。何故向来分部诸法,而不说此真实,岂不堕不平等过耶。伽陀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下答云,非我不说真实,但彼心不真实耳。)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   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   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   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

(记曰。此明如来应机说法,故教有秘密不定之设也。说法不投机,终是闲言语。若为心不实者说实法,则返致疑而不信,醍醐翻成毒药矣。故下偈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以不堪说,非秘吝而不说也。然所说法,元无先假后实之分。即说六识,未尝不兼带八识而言。但言不顿彰,故有先后之别。何者。良以心境同时顿现,如海波镜像梦事,非次第生,本无八识之异。但由境界不具,有次第业生。因而故说分别法尘者为六识。执自内我者为七识。对现五尘者为五识耳。故曰,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其实本无定次第也。以随机施设,如画师画像,弟子填彩,彩后像先,要亦不出形外。我所说法,亦如是而已。然法本无说,故如彩本无文。文字俱离,故非笔非素。但应机利物,言象乃兴,故如悦众生绮绘成像。)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记曰。法本离言言。生理丧。故魏云。言说离真实。真实离文字。无说而示说者,乃分别权应初机。若如实修行者,乃可为说真实耳。真实乃自证境界。一切能所分别俱离。非上根利智不能入。故为佛子说。若夫愚者,非广分别则不能知。即其所说,若权若实,种种法门,皆悉如幻,本无实法与人。故云,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根别施设,皆权示也。所以说法必用权者,以所说非所应,则于彼为非说。是以不得已而施权,非佛本怀。故三七思维,意在于此。)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记曰。众生有种种欲,种种忆想分别,惟有如来如实见之,故一一应量说法,令出苦得乐。此是如来自觉境界。非凡夫外道二乘所可知也。故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记曰。此教令如法修行也。大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闻法贵乎思修。世尊意谓已说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皆是自心所现。若欲了知唯心境界。应当远离浮沉诸恶觉观,如实修行,方便观察,久久自当通达了悟也。此劝修。下示修之之方。◎上明八识相已竟◎次明三智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记曰。前明识相有八,此明智相有三,且教令修如实行之方便也。了达自心现量,非外道二乘妄想无明境界。如上所说。故云建立智慧相。既住此已,若欲实证,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此三相,乃自觉圣智境界,故云上圣智。拣非外道二乘劣三昧也。)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记曰。此标三相名也。旧注,谓七地观三界生死不定心,名跛驴慧。以不能行故。由未得无功用道,故以此况之。下释相。)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魏译云,谓观声闻缘觉外道相。唐译云,谓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记曰。此释三相之相,即当三观义也。佛观三界,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以观诸法非实,故云无所有相。且云习二乘外道而生者。肇公云,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但心有大小为差耳。以外道二乘不达性空。故妄生断灭之见。菩萨既了唯自心现,本无所有。其所观虽同,所证则异。且令知非究竟而不取证。抑为转彼恶见故。故云观二乘外道相。此当空观义也。自愿处相,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者。以观诸法非虚,则法法真常,世相常住。既世相常住,则无一法而非真常,无一类非自愿处。故诸佛为令正法久住,佛种不断故,不舍度生事业。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故魏译云,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此当假观义也。自觉圣智究竟相,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等者。谓观三界非如非异,不取法非法相,得如幻三昧,趣佛地智。此当中道观义也。上云常自觉悟修心方便,故告之圣智三相如此。欲令用此而修,舍此即为邪智矣。)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记曰。自觉圣智境界,非此三种方便不能入。故勉令修学。◎上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已竟◎下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