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上人作慧净法师译
一、
圣道净土之二门,应详分别。
圣道门者: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然我不教此法门于人,不契当今之机。所以者何?返回烦恼本执,有自损损他之失故也。
净土门者:放下身心,乐欲往生。三界六道之中,无一希望也。此界之中,一物亦非要事,置此身于此界中,无有出离生死之期也。
二、
三心者即名号也,故善导大师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谓之「称我名号」,故称名之外,全无三心也。
三、
「至诚心」者:舍自力我执之心,以归命弥陀为真实心之体也,是故善导大师释曰:「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此即嫌舍众生之意地也,三毒是三业之中意地具足之烦恼也。
「深心」者:善导大师释曰:「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舍烦恼具足之身,以归弥陀名号为真实之体。
然则「至诚」、「深心」二心者,厌舍众生身心二妄,归他力名号之相也。
「回向心」者:自力我执时之诸善与他力名号所具诸善一味和合时,能归所归,成为一体,显现南无阿弥陀佛也。此后上之三心者,即施即废,而唯独一南无阿弥陀佛也。
然则三心者:放舍身心而念佛之外,别无道理也。
其舍身心之相者,唯是声声南无阿弥陀佛也。
四、
「至诚心」言「真实」者,善导大师释曰:「至者真,诚者实。」唯是名号真实也,即是以弥陀为真实之意也,非我心所起之真实心,以凡情测量之法者无真实。所以者何?能缘之心虚妄,故不真实也。故说名号为「不可思议功德」,又说为「真实」也,《理趣经》之首题云「大乐大日金刚阿閦不空宝生真实弥陀三昧耶不空成就经」。
本来真实者,弥陀之名也。
然则「至诚心」云「真实心」者,归他力真实心也。
五、
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乃至无有出离之缘」,而归他力时,种种生死即止也。一切教法若入此位,则解脱生死也。
名号者能所一体之法也。
六、
立「净土」者,为使生起欣慕之心,以劝往生也。劝欣慕之心者,乃为称名也。然则「深心释」者,「使人欣慕」也。闻说净土庄严微妙之相,当发「愿往生心」,此心若发,必称名号;若称名号,必得往生。然则愿往生心者,欲归名号初发之心也。我心者六识分别之妄心故,非净土之因;唯称名号,即得往生也,故名「他力往生」。
七、
「深心释」言「佛遣舍者即舍」,「佛」者弥陀,「舍」者自力我执。言「佛遣行者即行」,「行」者名号。言「佛遣去处即去」,「处」者秽土。言「随顺佛愿」,「佛愿」者弥陀佛之愿也。
八、
言「念念不舍」者,南无阿弥陀佛之机法一体之功能也。或云就机,或云就法,皆偏见也。若知机与法是名号之功能,则就机就法皆不相违。所以者何?机法不二之名号故,南无阿弥陀佛之外,全无能归,亦无所归也。
九、
言「我」者烦恼也,所行之法与我执之机各别故。但有我执,修行不成就,一代之教法是也。善导大师释曰「随缘治病各依方」亦此意也,是自力之善也。
十、
今他力不思议之名号者,自受用智也,故云「佛自说」,亦云「随自意」。
「自受用」者:水吞水,火烧火,松者松,竹者竹;言其体本无生死也。
然众生自迷我执之一念以来,已成常没之凡夫;若归弥陀本愿他力之名号者,还入生死本无之本分也,此云「努力翻迷还本家」也。若不归此名号,争还本分本家乎?
十一、
能归者南无也,十方众生也,即是命浊中夭之命也;然若归常住不灭之无量寿,我执迷情速尽。能归所归,一体不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即是「生死本无」之相也。如是领解,谓之「三心智慧」;言其智慧者,舍离自力我执之情量也。
十二、
放舍身心,归入名号,与南无阿弥陀佛一体,谓之「一心不乱」也。然则「念念称名」者,念佛在念佛也。然而我能领解,我能念佛,思得往生,尚未尽自力我执,如是之人,恐不得往生。
若念不念、作意不作意,总而不饰我分,成为唯一念佛,言「一向专念」也。
十三、
本来自己本分非流转,唯因妄执而流转也。
本分者,诸佛已证之名号。妄执无所因、无实体,本不生也。
十四、
世人谓分别自力他力,知胜劣,依他力,可得往生矣,此义不可也。自力他力者初门事也,舍自他位,唯一念佛云他力也。
不论信不信,不论有罪无罪,一切众生之往生,于十劫正觉之时,已由南无阿弥陀佛所决定也。
十五、
自力诸善不离憍慢,故言「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亦释「三业起行多憍慢」。若归无我无人之南无阿弥陀佛,则无可憍之我,亦无可慢之人。此理《大经》说「住空无相无愿三昧」,亦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十六、
极乐是空无我之净土故,善导大师曰:「毕竟逍遥离有无」,又《大经》说往生人是「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然则名号非青黄赤白色,非长短方圆形,非有非无,亦离五味故,口虽称念,亦不觉有何法味,非凡夫可思量之法,此谓之「无疑无虑」;十方诸佛赞叹此而言「不可思议」。
唯任声称念,则离无穷生死;言语道断之法也。
十七、
自力之时,起我执憍慢之心,所以者何?我能学之,我能行之,我能出离生死,智慧亦增,修行亦进,心思无如我之智者,无如我之行者,妄念炽盛而高己慢人也。若归他力之称名者,无憍慢心,亦无卑下心。所以者何?放下身心,归无我无人之法,无自他彼此之人我,田夫、野人、愚痴、无智,平等往生之法故,是名他力之行也。《般舟赞》言「三业起行多憍慢」者,自力之行也。言「单发无上菩提心,回心念念生安乐」者,劝三心也;自力之行起憍慢故,劝发三心也。
十八、
又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中,中路「白道」者,南无阿弥陀佛也。「水火二河」者,我等之心也。不被二河所侵者,名号也。
十九、
《阿弥陀经》所言「一心不乱」者,名号之一心也。
若名号之外求心者,可云「二心杂乱」,不可云一心。
故《称赞净土经》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非机所起妄分之一心也。
二十、
「安心」者南无也,「起行」者阿弥陀之三字也,「作业」者佛也;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故,三心、四修、五念,皆名号也。
二十一、
因决定往生之信不立故,人皆深叹,此无谓之事也。
凡夫之心无决定,决定者名号也;虽决定往生之信不立,但任口称,必得往生。
是故往生不依心,依名号往生也。
立决定之信,思量当得往生,尚有拘于心品之失。
舍离我心,一向称名,知定得往生,自然起决定之心也。
二十二、
所谓「决定」者,名号也,我身我心皆不定也。
身者无常迁流之形故,念念生灭;
心者妄心故虚妄,不可依靠也。
二十三、
名号者,不论信不信,只要称念,由他力不思议之力而往生;不可以自力我执之心分别计较。
极乐是无我之净土,故以我执不得往生,唯以名号得往生。
二十四、
万法从无而生,烦恼从我而生。
二十五、
生死者妄念也,妄执烦恼,本无实体;然以此妄执烦恼之心为本,以分别善恶之念想,欲离生死,更不可能。念即出离之障也,故释「念即生死,离生死者,即离念也。」以此本来妄心,欲出生死,全无可能。
二十六、
径山有山寺,禅寺也,山麓之塔铭云:「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法灯国师以此颂文得法。
二十七、
名号亦云念佛,然非意地念,唯称名号而已;譬如称松、竹,自然所成之名也。
二十八、
法然上人言「念声是一」,念是声之义,非意念与口称相混而一,本来念与声一体也。念声一体者,即是名号也。
二十九、
言「念佛三昧」,「三昧」者,即见佛之义也。常途谓定机现身见佛,散机临终见佛,故名三昧;此义不可,此之见佛,皆是观佛三昧之分域。
今言「念佛三昧」者,无始本有、常住不灭之佛体故,名号即是真实之见佛、真实之三昧,故念佛三昧谓之「王三昧」。
三十、
不可于称名之外求见佛,名号即是真实之见佛也。
三十一、
魔者有顺魔与逆魔:有顺从行者心意之魔,有违乱行者身心之魔。此二魔中,顺魔更是大魔。
三十二、
「摄取不舍」四字,释为三缘:「摄」者亲缘之义,「取」者近缘之义,「不舍」者增上缘之义。
三十三、
真实之忏悔者,名号他力之忏悔也,故释「念念称名常忏悔」。
以自力我执之心,全不可立忏悔者也。
三十四、
他力称名之行者,此身虽暂在秽土,心已遂往生而在净土,此旨应各深信之。
三十五、
慈悲有三种:小悲、中悲、大悲。
大悲者法身之慈悲也,今别愿成就之弥陀,以法身之大悲救度众生,故真实不虚;是故《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三十六、
往生者:往者理也,生者智也;理智契当云往生也。
三十七、
「唯信罪福」之人,疑佛五智,以自己执情愿往生故,虽往生,有花合之障。以六识凡情,虽修功德、凝观念;能缘之心虚妄故,所缘之土亦不实。
极乐是无我真实之净土故,以自力我执之善,总不能生,唯弘愿之一行得往生。
然则以凡夫之意乐,不能往生;毕命为期称名号之外,求觅种种意乐者,是不知真实佛法,故不能往生。
三十八、
无心寂静名佛,起意乐者不可名佛;意乐者妄执也。
三十九、
法照禅师云:「念即无念,声即无声。」然则「名号即无名号」。龙树菩萨曰:「为众说法无名字」。
故阿弥陀三字云「无量寿」,此寿无量常住之寿,不生不灭,即是一切众生之寿命也,故云弥陀为「法界身」。
四十、
无量寿者,一切众生之寿不生不灭而常住,故云无量寿,此即所赞之法也;西方之无量寿者,能赞之佛也,诸佛道同之佛故也。
四十一、
人皆思若知南无阿弥陀佛之义即可往生,此甚无谓之事也。非六识凡情可思量之法,但知「领解者即非领解之法」也。故善导大师释曰:「三贤十圣,弗测所窥。」
四十二、
十方三世诸佛赞叹「不可思议功德」,又《大经》说:「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者智相也;然则诸佛之深智亦所不及,何况以凡夫妄智妄识可思量乎!
唯仰信称名之外,不可求意乐之智慧。
四十三、
南无者,十方众生也;阿弥陀者法也;佛者能觉之人也。六字虽暂开机、法、觉三字,终以三重成一体也。
然则名号之外,无能归众生,亦无所归法,复无能觉之人。是则绝自力他力,绝机法之处名为南无阿弥陀佛。
如火烧薪,薪尽火灭;机情若尽,法自息也。故《金刚宝戒章》云:「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无机无法。」
乃立机法,而论迷悟,此病药对治之法,而非真实至极之法体。
绝迷悟机法,忘自力他力,即名为不可思议之名号也。
四十四、
南无者,始觉之机;阿弥陀佛者,本觉之法。
然则始本不二之南无阿弥陀佛也。
四十五、
一念十念非本愿,善导大师之释可知其意。
文殊菩萨授法照大师言:「经虽有一念十念之文,唯念佛往生也。」
念佛者南无阿弥陀佛也,本来名号即往生也,名号之处无一念十念。
四十六、
往生者初一念也,言初一念犹是就机而论;唯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即往生也,往生者即无生也。所遇此法,且云一念;归入三世截断之名号,便是无始无终之往生也。
虽分别临终平生,亦就妄分之机所谈之法门也。南无阿弥陀佛无临终、无平生;三世常住之法也。出息不待入息故,当体一念定临终也。然则,念念即临终,念念即往生。故善导大师释曰:「回心念念生安乐」。
大凡佛法,当体一念之外所不谈也,三世即一念也。
四十七、
「无后心、无间心」者:当体一念之外无所期,云无后心,亦云无间心;即三世一念之义也,总在舍离区区妄心也。
四十八、
念佛三昧者,无形无色,不可得法也。
名号是能成之法,万法是所成之法。故善导大师释曰:「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观经疏.散善义)
弥陀色相庄严,皆是万善圆满之形也。极乐依正二报者万法之形也,来迎之佛体亦是万善圆满之佛,往生之机亦是万善也,万善之外,无十方众生。善导大师释曰:「一座无移亦不动」者,是念佛三昧,即弥陀也,无彼此往来,无来无去,不可思议不可得法也。
四十九、
称名之位即真实来迎,虽云来迎,非有往来,无来无去。凡名号之外,皆幻化之法也。
五十、
《大经》说:「住空、无相、无愿三昧」,此即名号也。我等不修无相离念观法,亦不成自性无念之觉悟。
底下具缚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凭本愿,一向称名,即是自性无念之观法、无相离念之证悟。此《观经》说:「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凡归名号者,功德无不足,此云「无上功德」,亦云他力之行。
五十一、
云罪云功德,凡夫浅智,难以分别。空也上人释云:「智者之逆罪,变为成佛之直道;愚者之勤行,过成三涂之业因。」然则愚者所思功德,智者前之罪也;愚者所思之罪,智者前之功德也。其理深远微细,我等愚痴身,岂能分别乎!
何况善恶二道,皆非出离要道。但以作罪受重苦,作功德生善处故,总劝止恶修善也。
然则善导大师释曰:「不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总之,不论罪福,并舍智慧;不惜身命,唯独称名之外,余皆不论。
五十二、
恶二道者机品也,颠倒虚假之法也。
名号者,摄取善恶二机之真实法也。
五十三、
有心是生死道,无心是涅槃城;离生死者,即离心也。
然则赞净土之德云:「无心领纳自然知」,亦释「未藉思量一念功」,或云「无有分别心」。
起分别之念想,故有生死也。
然则心是第一怨,缚人令至阎罗处,不可不慎也。
五十四、
修行佛法有近对治及远对治。
近对治者:临终时正念翻妄念,成一心不乱。
远对治者:道心之人,兼舍一切恶缘也,临终方舍则不及也。
平生所作之事,临终必定现起。故善导大师释曰:
「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
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
五十五、
厌苦者,苦乐皆厌舍也。苦乐之中,厌苦容易,舍乐则难。以舍乐为厌苦之体,所以者何?乐之外无苦。是故善导大师释曰:「虽言是乐,然是大苦,毕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或释「总劝厌此人天乐」。
然则,乐之外无苦故,厌乐即厌苦也。
五十六、
三界是有为无常之境故,一切皆不定也、幻化也;在此界中,思常住安稳,犹如漫漫波上,欲舟不动,不可得也。
五十七、
「一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生清净土。」此「无比乐」者,世人谓世间之乐;非也,此无贪之乐也。其故者,成为决定往生之机者,三界六道中,无可羡、无可贪;生生世世,流转生死之间,悉皆受尽。
然则一切无着,云无比乐也,世间之乐皆苦故。
岂佛祖心愚,而言世间之无比乐乎!
五十八、
乐无别体,苦息为乐;苦无别体,乐息为苦。
五十九、
心外见法名外道,心外置境而起念谓之迷;境灭独一之本分心无有妄念。生起心境各别为二以来,流转生死也。
然则应舍离恶缘恶境也。
六十、
心外置境,止恶修善者,经无量劫不能离生死。一切教法皆言:「入于泯绝能所之位而解脱生死也」。
今之名号者,能所一体之法也。
六十一、
「虽生而死,静待来迎」者:不绮万事,舍离一切,孤独独一谓之死也。
生独也,死亦独也,虽则与人共住亦独也,无可伴之人故。
无心无我而行念佛则是死也;以我之计量而疑往生者,错谬之事也。
六十二、
莫装饰念佛之素质。
念佛者,修相不往生,声相不往生,身相不往生,心相不往生;唯南无阿弥陀佛独往生也。
六十三、
《小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并非过十万亿之里数,乃指众生妄念之隔离也。善导大师释曰:「隔竹膜即逾之千里」。唯约妄念云「过十万亿」,并非经过里数,故《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示众生心之意也。
凡大乘佛法,心外无别法。但圣道门者,修万法一心;净土门者,万法成为南无阿弥陀佛也。万法亦是无始本有之心德,因我执妄法所覆,其体无由显彰。
然弥陀世尊以本愿力,成就一切众生之心德为南无阿弥陀佛时,众生之心德开显也。然则名号者,即是心之本分也,此言「去此不远」,亦云「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
六十四、
迷亦一念也,悟亦一念也。
迷出法性都者,由一念之妄心,故翻迷亦是一念也。
然则一念不往生者,无量念亦不能往生。故善导大师曰:「一声称念罪皆除」,亦释曰:「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然而称念能离生死之南无阿弥陀佛,犹疑往生者,犹如正当饮食,尚求止渴药也。
六十五、
衣食住三,则三恶道业也。求装衣裳畜生道业,贪求食物饿鬼道业,构设住处地狱道业。欲离三恶趣,可离衣食住三也。其离三者,离着是也。
六十六、
言「信」者,任凭也,任凭「他人之意」,故谓之「人言」,我等即是任凭于法也。然则衣食住三勿自求,应任天运。空也上人云:「任三业于天运,让四仪于菩提。」此是归他力之行相也。古湛禅师云:「勿烦转破,只任天然。」
六十七、
本来无一物故,于万事勿生实有我物之想,应舍离一切,归入名号也。
六十八、
临终念佛之事者,人皆谓病苦死苦所责,临终不能念佛,有损往生;人人疑之,此无谓之事也。
所行念佛者,佛之护念力也,临终正念,亦是佛之加佑力也;于往生法者,一切功能皆是佛力法力也。
即今念佛之外无临终念佛,临终即平生也;前念是平生,后念是临终也。
故善导大师释曰:「恒愿一切临终时」。
平生不念佛者,临终亦不念佛也。
不可远论临终,应恒常念佛也。
六十九、
虽万法唯一心,然自己不能显其体性,如以我眼不能见我眼;又木虽有火性,其火自身不能烧其木。若向镜者,则以我眼能见我眼,是镜力也。镜者众生本有之大圆镜智之镜,诸佛已证之名号也。故我等凡夫应以名号镜见本来面目,是以《观经》说:「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又,若以别火烧木,木则烧也;今火与木中火,非别体之火。
故万法皆以因缘和合而成,其身虽有佛性之火,不能自烧烦恼之薪,以名号智火之力可烧尽也。
净土门有「离机摄机」之语,应与此合思。
七十、
名号者诸佛已证之法也:三世诸佛证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法然上人于《大原谈义》释为:「佛觉他之同体大悲,成为弥陀一佛。」(取意)
七十一、
法华与名号一体也,法华是色法,名号是心法;色心不二故,法华即是名号也。故《观经》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华。」芬陀利华者莲华也,故法华名《萨达摩芬陀利经》。
七十二、
有人问:诸行往生可否?又,法华与名号,何者殊胜?
上人答:诸行之往生亦可,不往生亦可;名号之胜法华亦可,劣法华亦可。停止世智辩聪,一向念佛之人,善导大师赞言「人中上上人」。
以法华为出世本怀者,经所说也;然释尊于五浊恶世中,出世成道者,为「说此难信之法」,亦是经所说也。随机有益者,皆胜法也,皆佛之本怀也;若无利益者,皆劣法也,亦非佛之本怀也。
念佛法门之外,尚有余经余宗,故有此问。然三宝灭尽之时,岂有一切之教可对论胜劣哉?法灭百岁之机,除念佛外,有何法门可知可学?是故唯应一向念佛也。
此是无道心之问也。
七十三、
净土门中立各种异义者,皆人我执情也;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者无义也。若依义往生者,则可寻之;然往生者,更不义,唯依名号。名号者,不依义、不依心之法故;应止息是非取舍之妄念,唯信「称念者必往生也」。
譬如以火点物,心念勿烧,口言勿烧;然而不依念力,不依此言,唯是火之自性,自能烧物;水之湿物,亦复如是。
然则今此名号,本然自性具足能令众生往生之功德,是故不依义、不依心、不依言;应信「称念者得往生」,故谓之「他力不思议妙行」也。
七十四、
我修学净土法门十二年,未舍自力我执。悟得「不可有心品分别,此心善时恶时皆迷故,不成出离之缘,唯南无阿弥陀佛之往生也。」我从此时放舍自力之意乐,自此以来,见善导大师之释义,一文一句,无非名号功能;始自《观经疏.玄义分》之「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此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迄至最后,文文句句,皆名号也。
七十五、
一代圣教之所诠显,唯是名号也,所以者何?
天台言:「诸教所赞,多在弥陀。」
善导大师释曰:「是故诸经中,广赞念佛功能。」
《观经》以「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付嘱阿难尊者。
《阿弥陀经》以「难信之法」付嘱舍利弗尊者。
《大经》以「一念无上功德」付嘱弥勒菩萨。
三经及一代圣教,究竟在说念佛。
圣教者教此念佛也,如此知者,应舍诸余万行,归于名号一行,专一称名念佛也。
若偏好学问不念佛,或执圣教不称名,是执千金契券,不取其金也;犹如「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七十六、
有某尼师,于学而不知之法门则置之自然,常言曰:「虽知而成为不知之身,智者亦还愚痴而念佛。」此意甚契净土法门。
七十七、
善导大师释本愿文曰:「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重愿」者,「重出之誓愿」也。
「本誓」者,四十八愿也。
「重愿」者,重出之念佛往生愿也。释曰「一一愿言」者,亦此意也。
七十八、
善导大师曰:「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观经疏.玄义分)
约酬因功德之名号时,十界无差别。
娑婆念佛众生,同列极乐正报。
约妄念分别之凡情时,净秽各别,生佛不同。
七十九、
水入杯中,终有干时;入海不干,且同一味。
吾等命浊,无常之命,若归弥陀,无量寿者,
既无生死,寿同无量,不生不灭,三世常住。
道绰禅师言:
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
八十、
功非功,德非德;善恶诸法皆如是。
故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悉皆不论。
八十一、
名号之外,于我身一切皆无功能;皆诳惑我者也。
念佛之外,余言皆戏论也。
八十二、
「大地之念佛」者:法界身之弥陀名号是酬因之法界功德,若离此者,则无可行之法,亦无可归之处。
此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释曰:「十方诸佛国,尽是法王家。」
故众生念佛,如物依大地。
八十三、
空也上人者,吾先达也,其词常染于心、诵于口:
「心无所缘,随日暮止;身无所住,随夜明去。
忍辱衣厚,不痛杖木瓦石;慈悲室深,不闻骂詈诽谤。
信口三昧,市中是道场;随声见佛,息精即念珠。
夜夜待佛来迎,朝朝喜最后近。
任三业于天运,让四仪于菩提。」
八十四、
有人问:上人往生之后,如何选定遗迹?
上人答:我之遗迹者,以无迹为迹。留迹者为何事乎?世人之遗迹者,财宝与土地,以着相为迹,故成罪咎;我无财宝,无土地,离执着心。
我之迹者,一切众生念佛之处是也。
南无阿弥陀佛
八十五、
或人疑有紫云立空,天散妙华,问于上人。
上人答云:华者问华,紫云者问紫云,一遍不知。
八十六、
一遍上人是势至菩萨化身之事由,唐桥法印携其灵梦之记而来。
上人云:唯念佛是至极之信。因势至而信者,信势至也;若无势至,则不可信耶?
上人如是诫之。
八十七、
上人往生之前月十日之朝,诵《阿弥陀经》而亲手烧尽自己所有书籍,而言「一代圣教皆尽成南无阿弥陀佛」。
八十八、
往生前记述最后遗诫之法门,并重示之:「我往生之后,身投海底。若安心决定者,一切皆不相违;然我执未尽者,则不可如此。得难得人身,遇难遇佛法,空然舍弃求佛道之身者,可愍也。」
八十九、
往生前信众皆请求最后之开示。
上人云:离三业之念佛,虽皆同之,只是文字,不知义理,一念发心亦无之人也。「他阿弥陀佛(真教上人)!称南无阿弥陀佛,喜乎?」他阿弥陀佛不觉落泪。
九十、
上人云:于我门弟者,勿营葬礼之仪式,应舍于野施于兽。但,为满在家众结缘之志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