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诗与真

注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描述

[←1]

梁宗岱父亲梁奕爝,字星坡,一九四〇年去世。——编注

[←2]

梁氏译为《诗与事实》或《诗与真》。——编注

[←3]

本篇初刊《小说月报》一九二八年第二十卷一号,原题《保罗哇莱荔评传》,后收入《水仙辞》(中华书局一九三〇年版),改题《保罗梵乐希评传》,收入本集时,文字略有改动。——编注

[←4]

parnasse,通译帕那斯派,又译高蹈派,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诗歌流派,推崇形式美。——编注

[←5]

corse,通译科西嘉岛。——编注

[←6]

montpellier,通译蒙彼利埃。——编注

[←7]

原版无“年”字。——编注

[←8]

pierre louÿs(一八七〇~一九二五),法国小说家。通译路易。——编注

[←9]

victor hugo(一八〇二~一八八五),法国诗人、小说家。通译雨果。——编注

[←10]

charles baudelaire(一八二一~一八六七),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通译波德莱尔。———编注

[←11]

richard wagner(一八一三~一八八三),德国音乐家、作家。通译瓦格纳。——编注

[←12]

arthur rimbaud(一八五四~一八九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通译兰波。——编注

[←13]

leconte de lisle(一八一八~一八九四),法国巴拿斯派诗人。通译利勒。——编注

[←14]

henri de régnier(一八六四~一九三六),法国作家。通译雷尼耶。——编注

[←15]

edward young(一六八三~一七六五),英国诗人。通译扬格。——编注

[←16]

«connaissance»,《认识》杂志。——编注

[←17]

leonardo da vinci(一四五二~一五一九),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通译达•芬奇。——编注

[←18]

ludwig von beethoven(一七七〇~一八二七),德国大作曲家。通译贝多芬。——编注

[←19]

jean de la fontaine(一六二一~一六九五),法国寓言诗人。通译拉封丹。——编注

[←20]

jean racine(一六三九~一六九九),法国古典剧作家。通译拉辛。——编注

[←21]

jacques bénigne bossuet(一六二七~一七〇四),法国神学家、作家。通译博叙埃。——编注

[←22]

sully prudhomme(一八三九~一九〇七),法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奖者。通译普吕多姆。——编注

[←23]

alfred de vigny(一七九七~一八六三),法国诗人、小说家。通译维尼。——编注

[←24]

«mona lisa»,通译《蒙娜丽莎》。——编注

[←25]

paul claudel(一八六八~一九五五),法国诗人、戏剧家。通译克洛代尔。——编注

[←26]

stefan george(一八六八~一九三三),德国浪漫派诗人。梁氏曾译为格峨格,通译格奥尔格。——编注

[←27]

hugo von hofmannsthal(一八七四~一九二九),霍夫曼斯塔尔,奥地利诗人及戏剧家。——编注

[←28]

jean-françois millet(一八一四~一八七五),法国巴比松派画家。通译米莱。——编注

[←29]

jean-baptiste corot(一七九六~一八七五),法国风景画家。通译柯罗。——编注

[←30]

fontainebleau,巴黎南郊森林。通译枫丹白露。——编注

[←31]

françois-marie arouet de voltaire(一六九四~一七七八),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通译伏尔泰。——编注

[←32]

法国魏尔仑《月光曲》(clair de lune),全诗译文见本文集译诗卷《一切的峰顶》。——编注

[←33]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一。——编注

[←34]

初,原作“新”。——编注

[←35]

valse,华尔兹舞。——编注

[←36]

这关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固有的(intrinsic),一是外来的(extrinsic)。淅沥,澎湃一类谐音的形容词以至根据物声成立的名词如溪,河,江,海等都属于前一种。后一种则字音本身与意义原不相联属,不过因为习用久了,我们听到某一音便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一义,因而造成一种音义间不可分离的幻觉——虽然是幻觉,假如成为普遍的现象,对于诗底理解和欣赏也是一种极重要的原素。因为诗底真诠只是藉联想作用以唤起我们心境或意界上的感应罢了:牵涉的联想愈丰富,唤起的感应愈繁复,涵义也愈深湛,而意味也愈隽永。(这幻觉也有限于局部或个人底附会的。譬如一个人读惯了陶渊明底“悠然见南山”,“南”字和其余四字在他口头和心里都仿佛打成一片了,觉得假如换上“东”“西”或“北”等字便不能适当地表达这句诗境,因为读起来不顺口的缘故。这种基于个人底附会的幻觉,除了对于自己读诗底兴趣而外,自然没有多大的意义。)诗人底妙技,便在于运用几个音义本不相联属的字,造成一句富于暗示的音义凑拍的诗。马拉美所谓“一句诗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个新字”,并不单指意义一方面。——原注

[←37]

唐李商隐《无题》句。——编注

[←38]

南唐李煜《虞美人》句。——编注

[←39]

闻一多《罪过》句。——编注

[←40]

alexandrin,通译亚历山大体,或英雄体。——编注

[←41]

这封信是读完《诗刊》创刊号便匆匆写就的。第二期已改变我底印象不少,尤其是孙大雨底《自己底写照》虽只发表了两断片,对于“素诗”底前途,已经给我们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暗示了。让我们祝他早日完成这首新诗坛仅见的气魄雄浑的长诗罢。 廿三年八月于叶山。——原注

[←42]

friedrich hölderlin(一七七〇~一八四三),德国诗人。通译荷尔德林。——编注

[←43]

gérard de nerval(一八〇八~一八五五),法国象征主义作家。通译内瓦尔。——编注

[←44]

《戏为六绝句》其二、其四句。——编注

[←45]

同上。

[←46]

heidelberg,德国南部城市。通译海德堡。——编注

[←47]

vincent van gogh(一八五三~一八九〇),荷兰画家。通译凡•高。——编注

[←48]

claude monet(一八四〇~一九二六),法国画家。印象主义绘画代表。——编注

[←49]

paul cézanne(一八三九~一九〇六),法国后期印象派代表。——编注

[←50]

eugène delacroix(一七九八~一八六三),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通译德拉克洛瓦。——编注

[←51]

zurich,通译苏黎世。——编注

[←52]

hermann haller(一八八〇~一九五〇),瑞士雕塑家。通译阿莱。——编注

[←53]

本文原是为上海《文学》征文作的一部分,为了某种缘因,没有登出;付印之稿,亦以散逸,幸而上半篇原稿犹存,今附载于此。还有下半篇“题材底积极性问题”,原稿无从补缀,只好付诸阙如了。——原注

[←54]

john erskine(一八七九~一九五一),美国作家、教育家、音乐家。通译厄斯金。——编注

[←55]

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一七一五~一七八○),法国哲学家、自然神论者。通译孔狄亚克。——编注

[←56]

blaise pascal(一六二三~一六六二)法国哲学家、数学家。梁氏又译巴士加尔,通译帕斯卡尔。——编注

[←57]

carl maria von weber(一七八六~一八二六),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通译韦伯。——编注

[←58]

hector berlioz(一八〇三~一八六九),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通译柏辽兹。——编注

[←59]

hcinrich von kleist(一七七七~一八一一)德国戏剧家、小说家。通译克莱斯特。——编注

[←60]

marcel proust(一八七一~一九二二),法国小说家。通译普鲁斯特。其代表作«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通译《追忆逝水年华》。——编注

[←61]

本文大意,曾在北京大学国文学会演讲。当时只随意发挥。事后追写,增减出入处,在所不免。——原注

[←62]

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白头吟》。——编注

[←63]

战国宋玉《高唐赋》句。——编注

[←64]

《诗经•周南》《关雎》篇句。——编注

[←65]

原刊“(张田玉《西湖有感》)”。——编注

[←66]

英国诗人斯宾塞(edmund spenser,约一五五二~一五九九)的叙事长诗。——编注

[←67]

英国小说家班扬(john bunyan,一六二八~一六八八)的长篇讽喻小说。——编注

[←68]

henri frédéric amiel(一八二一~一八八一),瑞士哲学家、散文家。通译阿米耶尔。——编注

[←69]

《小雅•采薇》句。最后两句《诗经》通本作“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编注

[←70]

《登高》句。——编注

[←71]

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句。——编注

[←72]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句。——编注

[←73]

thomas carlyle(一七九五~一八八一),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编注

[←74]

don juan,通译唐璜,参阅本卷《诗与真二集•歌德论》的作者注解。——编注

[←75]

molière(一六二二~一六七三),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编注

[←76]

george gordon byron(一七八八~一八二四),英国浪漫派诗人。通译拜伦。——编注

[←77]

即本卷第一篇《保罗•梵乐希先生》。——编注

[←78]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一六四六~一七一六),德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创始人。通译莱布尼茨。——编注

[←79]

宋林逋《山园小梅》句。——编注

[←80]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句。——编注

[←81]

william blake(一七五七~一八二七),英国诗人、版画家。通译布莱克。下引四行诗出自《天真的预示》一诗。——编注

[←82]

见本文集译诗卷《浮士德》第一部之“幽林和岩洞”章。——编注

[←83]

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第一行原作“一片方塘如鉴开”,第三行“问他那得清如许”。——编注

[←84]

一八一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致约翰•泰勒信。——编注

[←85]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句。——编注

[←86]

《扬州慢(淮左名都)》句。——编注

[←87]

《暗香(旧时月色)》句。——编注

[←88]

《念奴娇(闹红一舸)》句。——编注

[←89]

walter horatio pater(一八三九~一八九四),英国作家、批评家。通译佩特。——编注

[←90]

见本文集译诗卷《浮士德》第一部之“夜”章。——编注

[←91]

«iliade»,通译《伊利亚特》或《伊利昂纪》。——编注

[←92]

«odyssée»,通译《奥德赛》或《奥德修纪》。——编注

[←93]

stendhal(一七八三~一八四二),法国小说家,《红与黑》的作者。通译司汤达,一译斯丹达尔。——编注

[←94]

fiodor dostoïevski(一八二一~一八八一),俄国小说家。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编注

[←95]

eugène delacroix(一七九八~一八六三),法国浪漫派画家。通译德拉克洛瓦。——编注

[←96]

两节均引自《饮酒(有客常同止)》诗。——编注

[←97]

《饮酒》其五。——编注

[←98]

《读山海经诗》其一。——编注

[←99]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句。——编注

[←100]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句。——编注

[←101]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句。——编注

[←102]

通本作“往者余弗及兮”。——编注

[←103]

gothique,通译哥特式。——编注

[←104]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句。——编注

[←105]

《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句。——编注

[←106]

《青玉案•元夕》,第二行原作“回头蓦见”。——编注

[←107]

《蓝田山石门精舍》句。——编注

[←108]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句。——编注

[←109]

robert burns(一七五九~一七九六),苏格兰乡村诗人。通译彭斯。——编注

[←110]

wiliam wordsworth(一七七〇~一八五〇)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通译华滋华斯。——编注

[←111]

g. murray(一八六六~一九五七),通译默里。——编注

[←112]

eschylus(约公元前五二五~前四五六),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通译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柏米修士》通译《普罗米修斯》。——编注

[←113]

euripides(约公元前四八〇~前四〇六),通译欧里庇得斯。《女酒神们》通译《酒神的伴侣》,《陀罗的女人》通译《特洛伊妇女》。——编注

[←114]

见《苕溪渔隐丛话》。引文略有出入。——编注

[←115]

benedictus de spinoza(一六三二~一六七七),荷兰哲学家。通译斯宾诺莎。——编注

[←116]

apollon,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通译阿波罗。——编注

[←117]

《游泰山》六首其二句。“青云关”原作“青门关”。——编注

[←118]

(按:一作“其始与终古不息”。)

[←119]

当时光潜是绝对服膺于克罗齐底美学的,我则始终以为忽视“传达与价值”,为克氏美学底大缺点。我们底争端便在于此。——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作者注

[←120]

longinus(约二一三~二七三)。通译朗吉努斯。——编注

[←121]

正如批评力与创造力一样,思想与美感是常常不一致的,因为前者底器官是理性,后者底却是趣味或眼光(taste)。为了这缘故,我们常常可以看见精于文艺理论的人对于作品,尤其是未经前人发见的,毫无理解;反之,许多对于作品底价值极敏感的人不能陈述或解释他们底印象。——原注

[←122]

michelangelo(一四七五~一五六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刻家、画家、诗人,梁氏又译米珂朗琪罗。通译米开朗琪罗。——编注

[←123]

位于梵蒂冈的天主教教堂,通译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编注

[←124]

达文奇底《最后晚餐》,前后共画了十二(?)年。单是基督底像,也起了不知多少次的稿;现在最流行的,除了用在《最后晚餐》的定稿外,还有一张半身像,女性极重,朱先生底“抚慰病儿的慈母”是再好不过的评语。——原注

[←125]

samuel taylor coleridge(一七七二~一八三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批评家。通译柯尔律治或柯勒律治。——编注

[←126]

朱先生也说过的:“这词在中文里没有恰当的译名。‘雄浑’,‘劲健’,‘伟大’,‘崇高’,‘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以为应该译字源(etymology)。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包括这词原来的涵义,虽然因为不习惯,初用时不免稍觉生涩。何况上面所举的“崇高”译名根据拉丁文sublimis,从动词sublimare变出来,有高举的意思——在中国文坛久已沿用了呢?——原注

[←127]

maurice de guérin(一八一〇~一八三九),法国诗人。通译介朗。——编注

[←128]

指达文奇,见梵乐希所著《达文奇方法导言》(intraduction à la méthode de léonard de vinci),原文思想太浓密,字句太凝炼,译出来颇不易解。——原注

[←129]

dionysos,希腊神话中的酒神。通译狄奥尼索斯。——编注

[←130]

见《诗与真》一集。——原注

[←131]

albrecht dürer(一四七一~一五二八),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通译丢勒。——编注

[←132]

这故事听来似乎很神秘。其实这种由于良辰美景或超诣的艺术品所引起的“陶醉”或“神往”是敏锐的感觉所常有的必然的反应;这不过是一个极端的例罢了。——原注

[←133]

johann sebastian bach(一六八五~一七五〇),德国作曲家。——编注

[←134]

原文m’effraie(使我悚栗)仅占两音,所以效力更大了。——原注

[←135]

herakleitos(约公元前五四〇~前四七〇),古希腊伊奥尼亚唯物主义哲学家。通译赫拉克利特。——编注

[←136]

protée,海神,能预言吉凶。因不愿发言,常随意变化形体以避人诘问。现在常用来指一切善变的人。——译注

[←137]

weimar,地名,是德国旧萨克士魏默大公国底首都。哥德极为该公爵所倚重,任职由朝臣以至宰相,后半生几乎不离该地一步。——译注

[←138]

即宙士(jupiter或zeus),尝化身为水牛,为天鹅……以求爱于各女神。绝世美人海伦即宙士化身为天鹅与丽达相爱所生。——译注

[←139]

dämon,直译即“鬼神”或“幽灵”底意思。希腊大哲梭格拉底常说他底行为常受他心内一个幽灵底声音所指导。法国十六世纪大散文家蒙田曾有一段解释这精神现象的文字:“梭格拉底底幽灵,据我底意见,就是或种意志底冲动,不待他底理性允许便呈现给他。在一颗修养这么深的灵魂,不断地受智慧与道德底陶冶,大概连这种率性,虽则是偶然,也是良善而且值得听从的罢。每个人在他底内心都有这种骚动底影像。我也曾经有过。我任它们推移对于我是这般有益和顺利,简直可以想像它们是从神圣的灵感来的。”哥德底幽灵主义(démonisme),不用说也是从梭格拉底底观念转变来的,在他底思想里占一极重要的位置。他底诗文和谈话关于这幽灵底解说或描写真是“屡见不一见”。最重要最具体的大概是在他底《太初之道》一诗和他底自传《诗与事实》(dichtung und wahrheit)关于他底剧本《egmont》之产生一段文字里。《太初之道》共分“幽灵”,“机缘”,“爱”,“需要”和“希望”五段,亦即代表那支配人生的五个基本原理。他自己关于“灵”一段解释道:

幽灵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底个性,那狭隘的,必然的个性,在他初生时已经显露出来了;就是由这特性他别于其他的人,无论他们相似之点如何大。这限制,人们诿诸一颗有影响的星;而天体底运行,或它们和这地球或介乎它们之间的无数不同的关系,很可以归附到生辰底各种变迁上去。一个人底未来的命运也是从这里出发,并且,一接受这第一点之后,我们便可以承认先天的力量和个性制定了人底命运比其他各种力量都多些。……无疑地,以“有限生物”底资格,无论它怎样固定,总免不了毁灭;但是它底种子一天存在,它是不会分裂或破碎的,即使经过了好些世代。

在《诗与事实》里他说:

他(指他自己)相信在有生或无生的自然里发现一种东西只由矛盾才显现出来,因而不能被包括在一个观念或一个字里。这东西不是神圣的因为它似乎非理性的,也不是人性的因为它没有智慧,也不是魔鬼的因为它是善意的,也不是天使的因为他常常又似乎幸灾乐祸。他仿佛机缘,因为它是不一贯的;它有几分像天命,因为它指示出一种连锁来。……这似乎适宜于插入,分离或联合其他整体的整体,我称它为幽灵,依照许多古人和那些曾经观察过差不多同样现象的人底榜样。

由此可知道所谓幽灵主义对于哥德底意义了。纪德在他底《蒙田论》里也说:

在那极少数的第一流作家中,蒙田所以终逊哥德一筹,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哥德越来越留心倾听这内在的声音,而蒙田底幽灵老早就被他底理性窒塞住了。

梵乐希在本文里所给的解释也可以参证。——译注

[←140]

don juan,是一个出自西班牙极流行于欧洲的民间故事底主角,豪华不羁,毕生以勾引良家妇女以满足他底肉欲为事。西班牙底梯尔索(tirso de molina 一五七一~一六四八),法国底莫里哀,德国底莫差尔特(mozart)及英国底摆轮皆曾用为戏剧,音乐或诗底题材。这里所指大概是梯尔索的。因为在梵乐希之前,西班牙代表在他底演词里曾把梯尔索底剧本和《浮士德》作对照,故云。——译注

[←141]

«hamlet»,与«king lear»,«othelo»,«macbeth»及«troilus & cressida»为莎士比亚五大悲剧。这里用该剧底主角来代表莎士比亚,正如文中浮士德和哥德常互相替代一样。——译注

[←142]

lynkeus der türmer,见《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原歌云:

生来为观看,矢志在守望,受命居高阁——宇宙真可乐。我眺望远方,我谛视近景,月亮与星光,小鹿与幽林,纷纭万象中,皆见永恒美。物既畅我衷,我亦悦己意,眼呵你何幸!凡你所瞻视,不论逆与顺,无往而不美!

——译注

[←143]

orphisme,莪尔菲(orphée)是希腊古代最大的音乐家。相传他底歌能驯服野兽,感化木石。所谓莪尔菲主义便是一种假托他底名字的深信宇宙万物皆有灵魂因而可以由精神役使一切的泛神思想。——译注

[←144]

即数学。——译注

[←145]

janus,是神话中的人物,拉提乌木底最古国王。土星被谪凡间,备受牙努士殷勤款待,感其德,赐以极大的智慧,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罗马人为他立庙塑像,用两副面孔来代表他底两重智慧。——译注

[←146]

mephistopheles,《浮士德》的魔鬼名字。通译靡非斯特。——编注

[←147]

rameau,是法国十八世纪大音乐家。他底侄儿音乐天才亦极高;但因不事生产,以致落魄不堪,常寄食豪富家。大文豪狄德罗(diderot)尝与交谈,因用其事写一会话体小说名《拉模底侄儿》(le neveu de rameau)以讽刺他底仇敌。其中写拉模侄儿底谈话,嬉笑怒骂,极玩世之能事。狄德罗为哥德最崇拜的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之一,《拉模底侄儿》因事涉时人,不能在法国刊行。手写本传至德国,哥德及席勒均爱读不忍释手,席勒遂献议给哥德译为德文发表。《浮士德》中的魔鬼弥菲士拖弗烈斯底性格受《拉模底侄儿》影响的痕迹极明显。——译注

[←148]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一七七〇~一八三一),德国古典哲学家。通译黑格尔。——编注

[←149]

johann gottlieb fichte(一七六二~一八一四),德国古典哲学家。通译费希特。——编注

[←150]

isaac newton(一六四二~一七二七),英国物理学家。通译牛顿。——编注

[←151]

mütter,见《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浮士德答应为皇帝召唤希腊美男子巴黎及美人海伦底魂魄,求助于弥菲士拖弗烈斯。弥菲士拖弗烈斯交给他一把钥匙,要他到那些住在无空间无时间的深渊底的母亲们当中取那灵幻的三脚椅,用这三脚椅便可以致巴黎和海伦底魂魄。“这些众母,”他说,“或坐着,或行着。形成,改作,便是她们底永久思想底永久谈资。”——译注

[←152]

sorbonne,巴黎大学文理科。通译索邦。——编注

[←153]

见《浮士德》第一部。哥德和魔鬼立誓约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对那流过的时刻说,停住罢,你这么美丽!那时你就可以用铁链锁我,那时我就甘心情愿死去。……

——译注

[←154]

julius césar(前一〇〇~前四四),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通译凯撒。——编注

[←155]

carl von linné(一七〇七~一七七八),通译林奈。——编注

[←156]

jean jacques rousseau(一七一二~一七七八),法国思想家。通译卢梭。——编注

[←157]

hafiz,是波斯三大诗人之一。哥德晚年底《东西抒情诗集》(west-östlicher divan)受他底影响极深。——译注

[←158]

muhammad(约五七〇~六三二),伊斯兰教传创人。通译穆罕默德。——编注

[←159]

pontifex(教主)一字前半段与法文“桥”(pont)字同写法,故生出下文底“就是说,沟通各世纪和各文化底金桥底伟大建筑师”一语。——译注

[←160]

voltaire为十八世纪欧洲文坛盟主,亦哥德极崇拜的法国文学家之一。——译注

[←161]

sainte-hélène,拿破仑失败后,被放逐于该岛。——译注

[←162]

米勒(müler),是哥德底亲近朋友,埃克曼(eckermann)是他底极忠心的书记,二人都有《哥德谈话录》行世。拉士卡士(las casse)是法国历史家,孟多隆(montholon)是法国大将,二人均伴拿破仑于圣海沦岛,前者著有《圣海沦日记》(le mémorial de sainte-hélène),后者著有《圣海沦备忘录》(les mémoires de sainte-hélène)。——译注

[←163]

见《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浮士德盲后,仍旧孜孜设计要将沿海底沼泽填陆地,兴高采烈中说出:“对那流过的时刻我于是可以说:停住罢,你这么美丽!”应了他和魔鬼誓约中的话,遂立刻死去。——译注

[←164]

thomas mann(一八七五~一九五五),德国小说家、散文家,一九二九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译托马斯•曼。——编注

[←165]

这并非说他忽略视觉。像达文奇、像哥德,像一切伟大的观察者,梵乐希把“眼”看作“我们底最精神的感官”。——原注

[←166]

这两条路骤看来颇似我国宋明两大哲人朱熹和王阳明底“格物”,“致知”二说。既然一切事理都是互相连系或贯通着的,绝对否认其中一二共通点和附会它们完全一致都不免是矫枉过正。最基本的差别,可说是在于前二者是澈头澈尾属于认识论的,后二者却只是作者底伦理学根据。所以朱熹和王阳明,一个找着了“即物而穷其理”,一个找着了“心即理”做他们底立足点之后,便全副精神灌注在诚意,修身,齐家……上面;换言之,他们之所谓“格物”,所谓“致知”,只着重在人事尤其是人伦上的关系,与纯粹的认识论几乎无涉。——认识论和伦理学合为一体,固然是中国哲学底一个特点;但中国科学所以不发达,认识论不能脱离伦理学而独立发展未始不是一个主因。——原注

[←167]

譬如,从对于一匹具体的马的观察出发:把这马和其他的马比较,削除那从这马所得来的概念中一切偶然或例外之点,便可以得到一个理想的马或“马型”底概念;把这“马型”和其他类似的兽如牛羊狮虎等型比较,把它们底共通点归纳起来,便得到哺乳动物型……以至原始动物型底概念。——原注

[←168]

本文原为《大公报•文艺》栏《诗特刊》创刊号发刊辞。——原注

[←169]

thomas stearns eliot(一八八八~一九六五),英国诗人、批评家,一九四八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译艾略特。——编注

[←170]

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一八三七~一九〇九),英国唯美派诗人、批评家。通译斯温伯恩。——编注

[←171]

edgar allan poe(一八〇九~一八四九),美国诗人、小说家。通译爱伦•坡。——编注

[←172]

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一八四五~一九三三),英国文学史家。通译圣茨伯里。——编注

[←173]

梵乐希的《法译陶潜诗选序》。——原注

[←174]

原题为《幸福的憧憬》(selige sehnsucht)。——原注

[←175]

albert thibaudet(一八七四~一九三六),法国文学史家。通译蒂博代。——编注

[←176]

本篇为王瀛生先生所译,由梁氏收入《诗与真二集》。本文集法译卷《陶潜诗选》另有卢岚女士的近译及法文原文,为保存梁氏著作原貌,此处按原刊录存。——编注

[←177]

“暗凉”和“静友”(指月亮)是拉丁诗人维琪尔底名句;“惆怅的心底阴郁的快乐”是法国诗人拉方丹底名句。——梁注

[←178]

这可尊敬的老人,没有他说不定世界便缺少一个最强劲的诗人的,我在法国时曾经凭了一个韩波女崇拜者底关系得时常亲近他。那时他已经八十五六岁了,还孜孜不倦地研读和写作。看他当时的生命力,现在想还健在罢?那么总该有九十高年了。——原注

[←179]

thomas chatterton(一七五二~一七七〇),英国诗人,12岁开始写诗,18岁自杀身亡。——编注

[←180]

georges duhamel(一八八四~一九六六),法国小说家。通译杜亚美。——编注

[←181]

théophile gautier(一八一一~一八七二),法国唯美主义诗人、小说家。通译戈蒂耶。——编注

[←182]

théodore de banville(一八二三~一八九一),法国帕尔纳斯派诗人。通译邦维尔。——编注

[←183]

michel nostradamus(一五○三~一五六六),法国占星预言家。——编注

[←184]

是马拉美一首独创的奇诡的诗名缩写,全名是《骰子底一掷永不能破除侥幸》(un coup de dés jamais n’abolira le hasard)。——译注

[←185]

《海洛狄亚德》(hérodiade)是马拉美两首著名长诗之一;《天鹅》(cygne)是他底最完美的“商籁”之一。——译注

[←186]

这段话显然是记起和为了回答巴士卡尔这有名的思想:“这无穷的空间底永恒的静使我悚栗”而写的。法国现代哲学家彭士微克(brunschvig)以为梵乐希这段沉思,同时由“生命本能”底语言和“理性智慧”底语言构成的,很奇妙地说明哲学史上本能与理性两种展望底错综的混乱。——译注

[←187]

emanuel swedenborg(一六八八~一七七二),瑞典哲学家及宗教家。通译斯威登伯格。——编注

[←188]

«jean christophe»,通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编注

[←189]

«les misérables»,雨果小说,通译《悲惨世界》。——编注

[←190]

罗曼•罗兰有五部著作以《悲多汶:他底伟大的创作时期》作总题,按日期推算,梁氏获赠的作品是一九二八年印行的第一部《从“英雄”到“热情”》(de i’ héroïque à l’appassionata),其余四部在一九三七年后才出版。——编注

[←191]

梁氏在一九四二年完成本书的翻译,由广西华胥社出版。译文收入本文集译文卷。——编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