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的马》 穗青作
《遥远的爱》 郁茹作
《饥饿的郭素娥》 路翎作
这里是三本新书,从三个方向来,面貌陌生,造诣不同。然而提供思维,使我回到过去读书的经验,几乎具有同一的吸力。它们加强我对于创作理论的认识,至于它们本身优劣的褒贬,假如可能,我并不希望在作者初次和我相会的时候有所论列。我担心自己有意回避,字里行间依然不免无情的流露,伤害他们成长。他们站在三个初不相同的社会角落,希冀对于时代的积极的使命能够有所为力。《遥远的爱》告诉我们一个新女性以怎样的精神的执着向前争取工作的意义。《饥饿的郭素娥》没有那样明显,但是,正因为女主角在这里没有文饰,不属于知识阶层,所以赤裸裸的,为人性发出基本的强烈的呼号。如若《脱缰的马》的艺术成就远在二者之上,它的人性的强毅的启示似乎并不因而更高。是抗战时期的制作,它们有现实为各自的男女往坚强里磨炼。这些阶层不同的男女主角,由于理想的向往,幸福的憧憬,活在各自猥琐的丑陋的境界,或悲或喜,稍稍具有英雄的姿态。
单从艺术的表现来看,虽说同时摆在眼前,三本新书几乎勾起十九世纪一个整整世纪供我回忆。郁茹女士据说生在浙东,自己在重庆做公务员,有哥哥在家乡参加游击战争。然而她的作品好像属于一八四○年浪漫主义全盛时期,乔治桑(george sand)的主观的抒情的心性在这里泛滥。穗青先生在他的《脱缰的马》的结尾赏了我们一个线索:“一九三八年秋写于晋西战地,四二年誊写于凤翔。”从初稿到定稿,他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短短的一个中篇,好像《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的苦修的期待,在冷静之中悠然成熟。作者不见得五年全在写,或许写成初稿,也就是搁置了五年,然而他有耐心如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等候。于是一八五六年过去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翻开《饥饿的郭素娥》恍如当着高揭自然主义的左拉(emile zola)的理论,我们不期而在远迢迢的中国为他找到一个不及门的弟子。路翎先生据说出身学生,当过矿夫,有的是穷苦的折磨,恰如胡风先生所指:“生活的洪炉养育了”他的倔强的心灵。
这不就是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是他们各自创作的理论的根据,因为即使是福楼拜,从来不曾有一句话表扬现实主义,一般人把他看做现实主义的祭酒,惹起他极度的反感:一八七九年,他向莫泊桑(maupassant)写信:
“不要同我谈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或者实验的!我涨饱了。何等空洞的蠢话!”
我们应当记住,《包法利夫人》时代的现实主义曾经和无知的法庭同时宣告将《包法利夫人》驱逐出境,而左拉的自然主义的理论完全借用当代一本科学名著《实验医学》:
“我称呼自然主义为回到自然,世纪的科学运动;我指出实验方法可以用到人类智慧的一切表现;我努力解释我们文学之中产生的显明演变,主张今后研究的主题,哲理人由生理人取而代之。”
但是他所尊崇的福楼拜,喜爱他的文学作品,厌恶他的宣言式的理论,写信告诉他:
“我坚持你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就是为了这个,要慕你,爱你。”
左拉高高挂起自然主义的旗帜,他的至友偏要根据作品的印象把他捧做浪漫主义的同志,实际只是文学生涯常有的一个可能现象。人属于个别的存在,繁复是其绮丽的泉源,矛盾在这里是谐和,人性因之而丰盈。左拉以为“自然主义如世界一样老”,但是近人路喀斯(lucas)却说:“浪漫主义真如欧洲文学一样老——如《奥狄赛》(odyssey)一样老”,而学者或从浪漫主义寻找现实主义,或从古典主义寻找浪漫主义,头绪纷繁,蹊径独辟,仅仅帮我们往人性中多走一步。
说实话,理论尽管歧异,争辩尽管纷呶,意义尽管正确,时代消逝了,风气转变了,斗争的严重的局面退入历史,成为人类进展的一环。过分突出的角落削平了,过分凹陷的角落充实了,就在这不断的修正和牺牲之中,人类仿佛一个无形的观念,朝着理想的道路迈步。每一文学运动所标榜的富有战斗性的口号,临到后来,失却时间上应有的积极意义和使命,用到作品和作者方面,成为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倾向的说明。它们以各自曾经具有的丰富的内涵,为我们解释作品在我们心里留下的感受。这是一种方便,有危险性。因为过分依赖的结果,我们容易构成时代的错觉,把过去当做现代,活人当做死马,停留在滥用名词的魔道。
但是,福楼拜没有错误,他指的是左拉见于作品的气质,也就是左拉自己接受的一种看法:“当然,一件作品将永远只是经过气质看到的大自然的一隅。”人是一个泥土动物,福楼拜禁止自己在作品之中发表意见,他或许尽力做到了,然而把自己从字句之间剔出,由于违背创作原则,他根本就不可能。他明白他办不到:
“我一向禁止把我自己放在我的作品里面,然而我放进去了许多。——我一向试着不缩减艺术以满足一个孤立的人格。”
逃出自己的气质,我们今天还没有发明这种技巧。发明的一天,便是王尔德(wilde)的“撒诳即是艺术”的理论实现的一天,也就是文学在人世消灭的一天。所以福楼拜不便接受乔治桑的劝告。因为他觉得:
“假如我用你的态度来看整个的人世,我会变成可笑了,如此而已。因为你白向我布道,我不能另来一个我的气质以外的气质,或者另来一套不是我的气质所底定的美学。”
古人说得好,“文如其人”,福楼拜也说得好,“杰作的秘密在作者的性情与主旨一致”。
我们这里是三位作家,一位女的,两位男的,然而正如活在这个多难的艰苦时代的每一向上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入世不久,感情旺盛,多少都有浪漫的气质打底子。这是人格和社会生活接触之后所起的反动的表征;这是由现实追寻理想的过程之中必有的失望的反映。这是发展自我遭遇挫折的人性的激荡。然而最好的时候,这是一个人永不认输的大无畏的精神作用。人世如若没有限制,或许永远没有浪漫主义产生。福楼拜反驳人们对于《包法利夫人》的烦扰,表示:“人家以为我爱上了现实,其实我还来不及憎。”他憎恨的是限制,正如一切浪漫主义者,误将现实看做限制。
不过,气质是潜在的,自来的,在字里行间感到,并不一定就可以顺手捉到。谈到创作,气质具有无形的决定作用,然而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态度,由理智而形成的清醒的认识,因为具有强力左右,往往做成一部作品和读众的桥梁或者鸿沟。为了达到目的,企图在现实之上建筑理想的国度,作家不期然而然就运用和各自心性吻合的方法,加强他的态度(所谓爱憎,或者如福楼拜所谓,只是一个观察家的客观态度,无所爱憎——那也就是态度),完成和各自人格相符的认识。于是文学运动,应运而生,标新立奇,提出一个惊人的口号,表示趋止,正好总括作家全人的存在:同时是气质的流露,也是态度的表白和方法的选择。
路翎先生让我感到他有一股冲劲儿,长江大河,旋着白浪,可也带着泥沙,好像那位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吸入的是他的热情,不是他的理论,因为说到临了,他最不善于在他的作品之中运用他的理论。路翎先生没有那种坚定的理论,但是,他有既成的概念派给他的文字,特别是副词或者形容词,往往显得他的刻画机械化,因而刺目。我听见若干读者埋怨他的行文欧化,或许就是这种公式似的形容启人涩窒之感。它们时时违反习惯,不和原意相符,如同
“暧昧的彼岸,”
“狠毒地嗅着鼻子,”
“他严厉地皱起眉头,”
“他就朦胧地把这件事探听出来了……”
他有一股拙劲儿,但是,“拙”不妨害“冲”,有时候这两股力量合成一个,形成一种高大气势,在我们的心头盘桓。
郭素娥,一个“强悍而又美丽的农家姑娘”,无家无业,半路被一个骗钱抽烟的中年男子所收留,“敢于大胆而坚强地向自己承认”她有一个“渺茫而狂妄的目的”。这是欧洲文学里面常常见到的一个小说传统,贫苦女子为自己争取社会地位,或以聪黠如玛丽娅(marianne),或以贤德如帕麦娜(pamela),来到十九世纪,外省妇女向往城市,平凡如包法利夫人,或超群如优泰席娅(eutasia),以浪漫的心情面对酷虐的现实。郭素娥远比她们的外国前辈低贱,“她的修长的青色眼睛带着一种赤裸裸的欲望与期许,是淫荡的”。她争取生命的基本的存在,性和粮食。她也有梦幻:“我时常想一个人逃走哦,到城里去。”而围在她四周的男女,并不比她更有希望,黑黑一堆仿佛蚂蚁,永远“赤裸裸的”为活着斗争。
《遥远的爱》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女性,同样在寂寞孤独之中奋斗,然而不是为了一个自私的目的,因为如一切小产阶级她可以对付基本生存,所应争取的仅是如何活得更有意义,为积极的工作扩展道路。作者郁茹女士显然不及路翎先生能够把握材料,平衡铺排,刻画地追求艺术的效果,然而她不雕琢,不勉强,简易却也自然,浅显却也生动。为了衬托罗维娜的性格,从认识再往行动里走,作者不惜把她四周的男性全往没落里送。她为坚强的妇女服役。她不用第一人称,然而她的态度是主观的。她不大用辞藻,然而她的感情是汪洋的。她不掘发性格,她把强光集中在女英雄的感受,这是一位英雄,她从来没有输过工作,仅仅感情上有时候忽高忽低,不自知地和她刚毅的理性为难。我们的作者是一位有傲气的女子,她有理由为妇女提倡女子中心论。然而罗维娜是人,为了工作她排拒爱情,就在排拒的时候,优柔的女性几乎动摇了她在工作和爱情之间选择的决心。
丈夫赌气爱上了别人,不肯接受他那一方面的牺牲,写了一封短笺要她接受她种植的果实。这在第十一章,她收到这封无情的短笺,“全身发抖,心是冷了,只有如沸的热泪,还向着心上淋漓痛滴”——我们的女作者惯于使用这类流行的表现,她要的是感情激荡,分心不到语言的性质。但是,“维娜走到山径上去”,她必须在山野解放她受打击的情感,在大自然之中寻找熨贴,浪漫主义把我们带到非常境界,天地呼应人事,为之易色,如《李耳王》(king lear),暴风雨和她的狂飙似的“报复”的观念(实际是被遗弃的反动的心情)在一起唱和,这是一段好东西,浪漫主义以孤独而获得崇高。
浪漫主义在这里成为一种气氛,一种表现主观的需求的方法。这正是二十世纪的美好所在,仿佛政治上的民主运动,历史上文学运动每次所标榜的理论,失去了既往的时代的战斗性,回到真挚的人性的禀赋,千紫万红,同在一座花园开放,除去有毒的,害人的,留下美好的,健康的,有益的,蔚成现代文学的奇观。然而即令是浪漫主义,热情奔放,热情并不就是一切。正当浪漫主义风靡欧洲的时候,哥德(goethe)提出警告,希望人们明白:
“所有衰微溃亡的时代全是主观的;另一方面,所有进步的时代全有一种客观的倾向。我们今日是倒退的,因为它是主观的:我们不仅仅在诗这方面看到,也在绘画这方面看到,还有许多别的方面。每一健康的努力,正相反,是从内在往外在的世界发展;犹如你看见的所有伟大的时代,全在一种进步的状态,全属于一种客观的性质。”
我们从“心”出发,我们用“脑子”写文章,早年把自己泡在浪漫主义的福楼拜便不得不说出方才已经引到的话:“我一向试着不缩减艺术以满足一个孤立的人格。”这正是《遥远的爱》所以受委屈的因由,但是我敢于冒昧指出,也正是富有气势的《饥饿的郭素娥》所以受委屈的因由。它们“满足一个孤立的人格”——作者自己,艺术因而有所损失。左拉的自然主义往往僵化了他的人物的线条,我们觉得他在理智上分给他们的,正如浪漫主义在情感上分给他们的,每每有一部分不在生活以内。
《脱缰的马》的成就是卓越的,作者在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里面追寻艺术的效果,绵密,经济,完全明白他的工作。如若穗青不是真有其人,我几乎疑心这是一位老作家的化名。他写一个农民兵回到乡村,如诗人臧克家所咏:
“渴望着家
到了家
却永远失掉了家。”
这个粗实的乡下小伙子在外面长大了,有所见识了,因为一种机会的方便,回到家乡温习他的旧梦,别离已经美化了现实之中的丑恶,一种浪漫的心情围着回忆周流,如清晨的雾,如黄昏的云气,于是雾开了,云气散了,现实裸露如白昼,如黑夜。萨洛杨(saroyan)有一篇短文叫做《回家》(going home)分析的就是同一的情绪,浪子回家了,在家门口望了望,便不要进去了,仙人的玉杖点醒他的梦,害怕梦醒,索兴他又逃走了。“他开始走开,一腔忧愁。远到没有人听见他了,他开始呜咽,热烈地爱着他们,却又憎恨他们生活的丑恶和单调。他觉得自己急急逃开家,逃开他的亲人,在清夜的黑暗之中伤心号啕,哀哀哭泣,因为他不能为力,做不了一点点小事。”
萨洛杨捉住刹那的感觉,写小说如写诗,因为他的对象是人生的本质,那不可救药的终古如一的存在,而我们的年轻作家,如一个写生画家,如福楼拜那样观察他的材料:
“我知道看,近视眼似地看,一直看进事物的汗管,因为我把鼻子凑到上面看。”
这是现实主义,一种方法,从人生(即令是丑恶的人生)搜寻“道德的密度”,唯其必须公平。然而艺术的客观观察,却不就是科学,如福楼拜所指出:
“应该格外是本能的,而且先从想象发动。你孕育了一个主旨,一种颜色,随后你借用外力来巩固它。主观肇其始。”
一切为了主旨。主旨以外的东西必须割爱,不到艺术上需要的时候,轻易不去搬动。这不是别的,正是莫泊桑所谓的选择。我们来看一个小例。穗青先生不在开始就写庆根请假,一直留到第八节,以回忆的方式衬叙慈母的一再哀求:“你竟不可怜我们吗?”这里是对比,因为只有倒装,艺术的力量才显得最大。福楼拜安排他的包法利和爱玛邂逅,没有一句说到爱玛过去承受的教育以及影响,直到爱玛嫁给这个没有诗意的老实人,才来点破婚姻的错误,说明不可挽救的命运的安排。
现实主义的观察不是一架照相机,一下子平平地摄入所有的现象。这是一个领路人,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到他所需要我们去的地方。能够这样做的,能够这样有层次地,有凹凸地,在现实之上建立艺术的,无论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统统属于最好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主观肇其始”,然而作家决不歪扭(缩减或者扩张)生活的真实,甚至于小到使用副词形容词,也要各如其分,是生活之中的,性格之中的,习俗之中的:老夫妇空盼儿子回来:
“有时,他回来稍晚,丈夫成二已赶着牛回来;他独自坐在炕上,默默地吸着烟,用力地打着火石,半晌才抬起他那永远阴郁的脸,愤怒地说道:‘哼!想死了;连饭也不做了吗?李老二的话就算是真的,人家官爷就平白地肯让他回来?’”
“成二婶没有敢做声,侧身沿着墙壁悄悄地走到窑洞里端,忙卷起袖子,帮助媳妇做晚饭。”
这个倔强的老人生着老婆的气,其实和她一样不争气,思念着他从军的儿子,不过比她多了些男性的尊严和世道的知识罢了。
妇女在乡间难得是有地位的,她们属于本能那一方面,性爱和服务,永远不在正面出现。年高的成二婶是这样,做儿媳的玉娃更是这样,自卑而为人所卑。若干批评要作者在开篇就介绍玉娃,其实违反男性中心的社会的习惯,因而也就最不艺术。为了表示玉娃也在庆根的感情上有分量,作者在第一段追加一句,也就是一句:“他开始想家了——他的双亲,他的玉娃”,就足够了。我们作者在第六章追叙归途的心情,不正就告诉了我们:“他努力在自己心里制造欢欣的情绪,正和他路途中和初抵家时那样,他设想着和爹爹、玉娃快乐的会晤。”为什么删去母亲?不是由于感情上没有母亲,是因为他已经看到母亲,而且正在和她谈话。为什么单单放在这里?因为“从母亲的话里”,他知道了许多,“谈话愈渐不愉快了”。对比提高艺术的效果。为什么把“玉娃”放在“爹爹”之后?太简单了,作者着眼不在庆根的性的隔离的存在。作者不介绍玉娃,除非到了读者需要多了解一些玉娃的时候。最相宜的介绍正是作者挑选的辰光:“静悄悄躺在他旁边的玉娃感到莫明其妙。”经济和准确是艺术最高的道德。
这是一篇杰作。我希望作者能够在量上证明它的可能的深厚,因为截到现在为止,我似乎只看到这么一篇。虽说孤单,虽说这只是一个中篇,由于匀停而工整,一个平常而又平常的农民生活的断片,我不会把沉重的担负加在它的肩膀。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脱缰的马》 穗青作
《遥远的爱》 郁茹作
《饥饿的郭素娥》 路翎作
这里是三本新书,从三个方向来,面貌陌生,造诣不同。然而提供思维,使我回到过去读书的经验,几乎具有同一的吸力。它们加强我对于创作理论的认识,至于它们本身优劣的褒贬,假如可能,我并不希望在作者初次和我相会的时候有所论列。我担心自己有意回避,字里行间依然不免无情的流露,伤害他们成长。他们站在三个初不相同的社会角落,希冀对于时代的积极的使命能够有所为力。《遥远的爱》告诉我们一个新女性以怎样的精神的执着向前争取工作的意义。《饥饿的郭素娥》没有那样明显,但是,正因为女主角在这里没有文饰,不属于知识阶层,所以赤裸裸的,为人性发出基本的强烈的呼号。如若《脱缰的马》的艺术成就远在二者之上,它的人性的强毅的启示似乎并不因而更高。是抗战时期的制作,它们有现实为各自的男女往坚强里磨炼。这些阶层不同的男女主角,由于理想的向往,幸福的憧憬,活在各自猥琐的丑陋的境界,或悲或喜,稍稍具有英雄的姿态。
单从艺术的表现来看,虽说同时摆在眼前,三本新书几乎勾起十九世纪一个整整世纪供我回忆。郁茹女士据说生在浙东,自己在重庆做公务员,有哥哥在家乡参加游击战争。然而她的作品好像属于一八四○年浪漫主义全盛时期,乔治桑(george sand)的主观的抒情的心性在这里泛滥。穗青先生在他的《脱缰的马》的结尾赏了我们一个线索:“一九三八年秋写于晋西战地,四二年誊写于凤翔。”从初稿到定稿,他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短短的一个中篇,好像《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的苦修的期待,在冷静之中悠然成熟。作者不见得五年全在写,或许写成初稿,也就是搁置了五年,然而他有耐心如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等候。于是一八五六年过去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翻开《饥饿的郭素娥》恍如当着高揭自然主义的左拉(emile zola)的理论,我们不期而在远迢迢的中国为他找到一个不及门的弟子。路翎先生据说出身学生,当过矿夫,有的是穷苦的折磨,恰如胡风先生所指:“生活的洪炉养育了”他的倔强的心灵。
这不就是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是他们各自创作的理论的根据,因为即使是福楼拜,从来不曾有一句话表扬现实主义,一般人把他看做现实主义的祭酒,惹起他极度的反感:一八七九年,他向莫泊桑(maupassant)写信:
“不要同我谈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或者实验的!我涨饱了。何等空洞的蠢话!”
我们应当记住,《包法利夫人》时代的现实主义曾经和无知的法庭同时宣告将《包法利夫人》驱逐出境,而左拉的自然主义的理论完全借用当代一本科学名著《实验医学》:
“我称呼自然主义为回到自然,世纪的科学运动;我指出实验方法可以用到人类智慧的一切表现;我努力解释我们文学之中产生的显明演变,主张今后研究的主题,哲理人由生理人取而代之。”
但是他所尊崇的福楼拜,喜爱他的文学作品,厌恶他的宣言式的理论,写信告诉他:
“我坚持你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就是为了这个,要慕你,爱你。”
左拉高高挂起自然主义的旗帜,他的至友偏要根据作品的印象把他捧做浪漫主义的同志,实际只是文学生涯常有的一个可能现象。人属于个别的存在,繁复是其绮丽的泉源,矛盾在这里是谐和,人性因之而丰盈。左拉以为“自然主义如世界一样老”,但是近人路喀斯(lucas)却说:“浪漫主义真如欧洲文学一样老——如《奥狄赛》(odyssey)一样老”,而学者或从浪漫主义寻找现实主义,或从古典主义寻找浪漫主义,头绪纷繁,蹊径独辟,仅仅帮我们往人性中多走一步。
说实话,理论尽管歧异,争辩尽管纷呶,意义尽管正确,时代消逝了,风气转变了,斗争的严重的局面退入历史,成为人类进展的一环。过分突出的角落削平了,过分凹陷的角落充实了,就在这不断的修正和牺牲之中,人类仿佛一个无形的观念,朝着理想的道路迈步。每一文学运动所标榜的富有战斗性的口号,临到后来,失却时间上应有的积极意义和使命,用到作品和作者方面,成为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倾向的说明。它们以各自曾经具有的丰富的内涵,为我们解释作品在我们心里留下的感受。这是一种方便,有危险性。因为过分依赖的结果,我们容易构成时代的错觉,把过去当做现代,活人当做死马,停留在滥用名词的魔道。
但是,福楼拜没有错误,他指的是左拉见于作品的气质,也就是左拉自己接受的一种看法:“当然,一件作品将永远只是经过气质看到的大自然的一隅。”人是一个泥土动物,福楼拜禁止自己在作品之中发表意见,他或许尽力做到了,然而把自己从字句之间剔出,由于违背创作原则,他根本就不可能。他明白他办不到:
“我一向禁止把我自己放在我的作品里面,然而我放进去了许多。——我一向试着不缩减艺术以满足一个孤立的人格。”
逃出自己的气质,我们今天还没有发明这种技巧。发明的一天,便是王尔德(wilde)的“撒诳即是艺术”的理论实现的一天,也就是文学在人世消灭的一天。所以福楼拜不便接受乔治桑的劝告。因为他觉得:
“假如我用你的态度来看整个的人世,我会变成可笑了,如此而已。因为你白向我布道,我不能另来一个我的气质以外的气质,或者另来一套不是我的气质所底定的美学。”
古人说得好,“文如其人”,福楼拜也说得好,“杰作的秘密在作者的性情与主旨一致”。
我们这里是三位作家,一位女的,两位男的,然而正如活在这个多难的艰苦时代的每一向上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入世不久,感情旺盛,多少都有浪漫的气质打底子。这是人格和社会生活接触之后所起的反动的表征;这是由现实追寻理想的过程之中必有的失望的反映。这是发展自我遭遇挫折的人性的激荡。然而最好的时候,这是一个人永不认输的大无畏的精神作用。人世如若没有限制,或许永远没有浪漫主义产生。福楼拜反驳人们对于《包法利夫人》的烦扰,表示:“人家以为我爱上了现实,其实我还来不及憎。”他憎恨的是限制,正如一切浪漫主义者,误将现实看做限制。
不过,气质是潜在的,自来的,在字里行间感到,并不一定就可以顺手捉到。谈到创作,气质具有无形的决定作用,然而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态度,由理智而形成的清醒的认识,因为具有强力左右,往往做成一部作品和读众的桥梁或者鸿沟。为了达到目的,企图在现实之上建筑理想的国度,作家不期然而然就运用和各自心性吻合的方法,加强他的态度(所谓爱憎,或者如福楼拜所谓,只是一个观察家的客观态度,无所爱憎——那也就是态度),完成和各自人格相符的认识。于是文学运动,应运而生,标新立奇,提出一个惊人的口号,表示趋止,正好总括作家全人的存在:同时是气质的流露,也是态度的表白和方法的选择。
路翎先生让我感到他有一股冲劲儿,长江大河,旋着白浪,可也带着泥沙,好像那位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吸入的是他的热情,不是他的理论,因为说到临了,他最不善于在他的作品之中运用他的理论。路翎先生没有那种坚定的理论,但是,他有既成的概念派给他的文字,特别是副词或者形容词,往往显得他的刻画机械化,因而刺目。我听见若干读者埋怨他的行文欧化,或许就是这种公式似的形容启人涩窒之感。它们时时违反习惯,不和原意相符,如同
“暧昧的彼岸,”
“狠毒地嗅着鼻子,”
“他严厉地皱起眉头,”
“他就朦胧地把这件事探听出来了……”
他有一股拙劲儿,但是,“拙”不妨害“冲”,有时候这两股力量合成一个,形成一种高大气势,在我们的心头盘桓。
郭素娥,一个“强悍而又美丽的农家姑娘”,无家无业,半路被一个骗钱抽烟的中年男子所收留,“敢于大胆而坚强地向自己承认”她有一个“渺茫而狂妄的目的”。这是欧洲文学里面常常见到的一个小说传统,贫苦女子为自己争取社会地位,或以聪黠如玛丽娅(marianne),或以贤德如帕麦娜(pamela),来到十九世纪,外省妇女向往城市,平凡如包法利夫人,或超群如优泰席娅(eutasia),以浪漫的心情面对酷虐的现实。郭素娥远比她们的外国前辈低贱,“她的修长的青色眼睛带着一种赤裸裸的欲望与期许,是淫荡的”。她争取生命的基本的存在,性和粮食。她也有梦幻:“我时常想一个人逃走哦,到城里去。”而围在她四周的男女,并不比她更有希望,黑黑一堆仿佛蚂蚁,永远“赤裸裸的”为活着斗争。
《遥远的爱》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女性,同样在寂寞孤独之中奋斗,然而不是为了一个自私的目的,因为如一切小产阶级她可以对付基本生存,所应争取的仅是如何活得更有意义,为积极的工作扩展道路。作者郁茹女士显然不及路翎先生能够把握材料,平衡铺排,刻画地追求艺术的效果,然而她不雕琢,不勉强,简易却也自然,浅显却也生动。为了衬托罗维娜的性格,从认识再往行动里走,作者不惜把她四周的男性全往没落里送。她为坚强的妇女服役。她不用第一人称,然而她的态度是主观的。她不大用辞藻,然而她的感情是汪洋的。她不掘发性格,她把强光集中在女英雄的感受,这是一位英雄,她从来没有输过工作,仅仅感情上有时候忽高忽低,不自知地和她刚毅的理性为难。我们的作者是一位有傲气的女子,她有理由为妇女提倡女子中心论。然而罗维娜是人,为了工作她排拒爱情,就在排拒的时候,优柔的女性几乎动摇了她在工作和爱情之间选择的决心。
丈夫赌气爱上了别人,不肯接受他那一方面的牺牲,写了一封短笺要她接受她种植的果实。这在第十一章,她收到这封无情的短笺,“全身发抖,心是冷了,只有如沸的热泪,还向着心上淋漓痛滴”——我们的女作者惯于使用这类流行的表现,她要的是感情激荡,分心不到语言的性质。但是,“维娜走到山径上去”,她必须在山野解放她受打击的情感,在大自然之中寻找熨贴,浪漫主义把我们带到非常境界,天地呼应人事,为之易色,如《李耳王》(king lear),暴风雨和她的狂飙似的“报复”的观念(实际是被遗弃的反动的心情)在一起唱和,这是一段好东西,浪漫主义以孤独而获得崇高。
浪漫主义在这里成为一种气氛,一种表现主观的需求的方法。这正是二十世纪的美好所在,仿佛政治上的民主运动,历史上文学运动每次所标榜的理论,失去了既往的时代的战斗性,回到真挚的人性的禀赋,千紫万红,同在一座花园开放,除去有毒的,害人的,留下美好的,健康的,有益的,蔚成现代文学的奇观。然而即令是浪漫主义,热情奔放,热情并不就是一切。正当浪漫主义风靡欧洲的时候,哥德(goethe)提出警告,希望人们明白:
“所有衰微溃亡的时代全是主观的;另一方面,所有进步的时代全有一种客观的倾向。我们今日是倒退的,因为它是主观的:我们不仅仅在诗这方面看到,也在绘画这方面看到,还有许多别的方面。每一健康的努力,正相反,是从内在往外在的世界发展;犹如你看见的所有伟大的时代,全在一种进步的状态,全属于一种客观的性质。”
我们从“心”出发,我们用“脑子”写文章,早年把自己泡在浪漫主义的福楼拜便不得不说出方才已经引到的话:“我一向试着不缩减艺术以满足一个孤立的人格。”这正是《遥远的爱》所以受委屈的因由,但是我敢于冒昧指出,也正是富有气势的《饥饿的郭素娥》所以受委屈的因由。它们“满足一个孤立的人格”——作者自己,艺术因而有所损失。左拉的自然主义往往僵化了他的人物的线条,我们觉得他在理智上分给他们的,正如浪漫主义在情感上分给他们的,每每有一部分不在生活以内。
《脱缰的马》的成就是卓越的,作者在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里面追寻艺术的效果,绵密,经济,完全明白他的工作。如若穗青不是真有其人,我几乎疑心这是一位老作家的化名。他写一个农民兵回到乡村,如诗人臧克家所咏:
“渴望着家
到了家
却永远失掉了家。”
这个粗实的乡下小伙子在外面长大了,有所见识了,因为一种机会的方便,回到家乡温习他的旧梦,别离已经美化了现实之中的丑恶,一种浪漫的心情围着回忆周流,如清晨的雾,如黄昏的云气,于是雾开了,云气散了,现实裸露如白昼,如黑夜。萨洛杨(saroyan)有一篇短文叫做《回家》(going home)分析的就是同一的情绪,浪子回家了,在家门口望了望,便不要进去了,仙人的玉杖点醒他的梦,害怕梦醒,索兴他又逃走了。“他开始走开,一腔忧愁。远到没有人听见他了,他开始呜咽,热烈地爱着他们,却又憎恨他们生活的丑恶和单调。他觉得自己急急逃开家,逃开他的亲人,在清夜的黑暗之中伤心号啕,哀哀哭泣,因为他不能为力,做不了一点点小事。”
萨洛杨捉住刹那的感觉,写小说如写诗,因为他的对象是人生的本质,那不可救药的终古如一的存在,而我们的年轻作家,如一个写生画家,如福楼拜那样观察他的材料:
“我知道看,近视眼似地看,一直看进事物的汗管,因为我把鼻子凑到上面看。”
这是现实主义,一种方法,从人生(即令是丑恶的人生)搜寻“道德的密度”,唯其必须公平。然而艺术的客观观察,却不就是科学,如福楼拜所指出:
“应该格外是本能的,而且先从想象发动。你孕育了一个主旨,一种颜色,随后你借用外力来巩固它。主观肇其始。”
一切为了主旨。主旨以外的东西必须割爱,不到艺术上需要的时候,轻易不去搬动。这不是别的,正是莫泊桑所谓的选择。我们来看一个小例。穗青先生不在开始就写庆根请假,一直留到第八节,以回忆的方式衬叙慈母的一再哀求:“你竟不可怜我们吗?”这里是对比,因为只有倒装,艺术的力量才显得最大。福楼拜安排他的包法利和爱玛邂逅,没有一句说到爱玛过去承受的教育以及影响,直到爱玛嫁给这个没有诗意的老实人,才来点破婚姻的错误,说明不可挽救的命运的安排。
现实主义的观察不是一架照相机,一下子平平地摄入所有的现象。这是一个领路人,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到他所需要我们去的地方。能够这样做的,能够这样有层次地,有凹凸地,在现实之上建立艺术的,无论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统统属于最好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主观肇其始”,然而作家决不歪扭(缩减或者扩张)生活的真实,甚至于小到使用副词形容词,也要各如其分,是生活之中的,性格之中的,习俗之中的:老夫妇空盼儿子回来:
“有时,他回来稍晚,丈夫成二已赶着牛回来;他独自坐在炕上,默默地吸着烟,用力地打着火石,半晌才抬起他那永远阴郁的脸,愤怒地说道:‘哼!想死了;连饭也不做了吗?李老二的话就算是真的,人家官爷就平白地肯让他回来?’”
“成二婶没有敢做声,侧身沿着墙壁悄悄地走到窑洞里端,忙卷起袖子,帮助媳妇做晚饭。”
这个倔强的老人生着老婆的气,其实和她一样不争气,思念着他从军的儿子,不过比她多了些男性的尊严和世道的知识罢了。
妇女在乡间难得是有地位的,她们属于本能那一方面,性爱和服务,永远不在正面出现。年高的成二婶是这样,做儿媳的玉娃更是这样,自卑而为人所卑。若干批评要作者在开篇就介绍玉娃,其实违反男性中心的社会的习惯,因而也就最不艺术。为了表示玉娃也在庆根的感情上有分量,作者在第一段追加一句,也就是一句:“他开始想家了——他的双亲,他的玉娃”,就足够了。我们作者在第六章追叙归途的心情,不正就告诉了我们:“他努力在自己心里制造欢欣的情绪,正和他路途中和初抵家时那样,他设想着和爹爹、玉娃快乐的会晤。”为什么删去母亲?不是由于感情上没有母亲,是因为他已经看到母亲,而且正在和她谈话。为什么单单放在这里?因为“从母亲的话里”,他知道了许多,“谈话愈渐不愉快了”。对比提高艺术的效果。为什么把“玉娃”放在“爹爹”之后?太简单了,作者着眼不在庆根的性的隔离的存在。作者不介绍玉娃,除非到了读者需要多了解一些玉娃的时候。最相宜的介绍正是作者挑选的辰光:“静悄悄躺在他旁边的玉娃感到莫明其妙。”经济和准确是艺术最高的道德。
这是一篇杰作。我希望作者能够在量上证明它的可能的深厚,因为截到现在为止,我似乎只看到这么一篇。虽说孤单,虽说这只是一个中篇,由于匀停而工整,一个平常而又平常的农民生活的断片,我不会把沉重的担负加在它的肩膀。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