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安养抄

安养抄卷第一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安养净土四种佛土中何耶(一又加三身份别文)

安养为上品净土为当如何(二)

安养界去此量何(三)

十六想观中花座观依正中何(四)

阿弥陀佛身量何(五)

观弥陀人观何相耶(六)

不具足戒行生安养耶(七)

问。安养净土四种佛土中何耶(一又加三身份别文)疏云。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文)。

净名疏一云。二明同居土者。无量寿国虽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何知之。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之时忏悔念佛。业障便转即得往生。若但圣生。凡夫何得愿生彼土。故知虽具惑染。愿力持心亦得居也(文)。

同疏二云。西方净土亦同居净也。彼经亦举第六天为类。故云其宝犹如第六天宝(文)。

往生论云。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无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文)。

大品二云。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还欲界○成就众生故(文)。

大论三十八云。问曰。若不随禅定。何以生于欲界不生他方清净世界。答曰。诸菩萨行各不同。或有菩萨于禅转心生他方佛国。菩萨回心生欲界亦如是。问曰。生他方佛国者。为是欲界非欲界。答曰。他方佛国杂恶不净者则名欲界。若清净土则无三恶道三毒。乃至无三毒之名。亦无二乘之名。亦无女人。一切人皆有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常照世间。一念之顷作无量身到无量如恒河沙等世界。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还来本处。如是世界在地上故名色界。无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无色界。诸大菩萨福德清净业因缘故。别得清净世界出于三界。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怜愍众生故生欲界(文)。

佛地论第一云(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如是净土为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有义各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上。有所说在西方等故。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如实义者。实受用亦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文)。

摄论九云(无性)论云○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用故○释曰○受用身中依法身者。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者。谓有佛土诸大菩萨众所云集。由此了知故名所显。即是西方极乐土等。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者。谓于清净佛国土中。受用种种大乘法乐解义故(文)。大乘同性经下卷云。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佛身几种。佛言。善丈夫。略说有三。何等为三。一者报。二者应。三者真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报。佛言。善丈夫。若欲见彼佛报者。汝今当知。如汝今日见我现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应身。佛言。丈夫。犹若今日踊步健如来。魔极恐怖如来。大慈意如来。有如是等一切彼如来。秽浊世中现成佛者当成佛者。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灭法。善丈夫。汝今当知。如是化事皆是应身(文)。

楞伽经云。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沙门。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偈也)。

七卷章七云(慈恩)观经所说诸观及孝养父母等。乃至十念为净土因者。此有二义。一云。准摄大乘等。西方乃是他受用土。观经自言阿鞞跋致不退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小善根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净土论言女人根缺二乘种等皆不生故。摄大乘云。非唯由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念因生净土故。又说阿弥陀佛身毫相如五须弥。非他受用。何容乃尔。又观音授记经言。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次当补处。十地大形说当补处。非他受用。是何佛耶。二云。西方通于报化二土。报土文证如前所说。化土证者。鼓音声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亦有调达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宁有此事。故观经说中品生中。有阿罗汉须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言土通是报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现。亦有父母国王。实即无之。实无女人恶道性怖等。九品生中阿罗汉等。假彼名说。实是菩萨。二释任情取舍随意。无垢称经疏同之(文)。净土论(迦才)上云。问曰。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何土也。答曰。亦有三种。若入初地已去菩萨正体智见者。即是法身净土。若加行后得智见者。即是报净土。若是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见者。即是化净土也。如龙树菩萨等往生具见法报化三种净土。由上得见下故。由此义故。诸经论中或则为报。或判为化。皆不失旨也。问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凡夫念佛愿生何土也。答曰。依如摄论。唯生化土不见法报土也。就土中有其二种。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复有二种。一狐疑人生极乐边城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不见佛。名之为胎(此是无量寿经说之)二者实有父母。名之为胎。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此即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等。经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父名月上转轮王。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揽光。神足弟子名土化。魔名无胜。提婆达多名寂也○化生土者。依如经论见有三种。一者纯是大乘土。二者纯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杂土。纯大乘土者。此处众生纯学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辈三品人是也。故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机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也。纯小乘土者。此实众生纯学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辈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论中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大小乘杂土者。此处众生杂学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辈下生及下辈三品生者是也。如中品下生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识为说四十八愿等。于此愿中杂闻大小乘。至彼虽悟阿罗汉果。后乃回心向大乘也。下辈三人亦闻四十八愿。或闻十二部经。或念阿弥陀佛生到彼土。皆发菩提心也。有此三土。若委分别者。众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若作此解者。诸经论中或判为报。或判为化。皆无妨难也(云云。横川先德云。此释善念。云云)。

同云。大乘同性经云○释曰。净土中成佛判为报土。是受用事身。非实报身也(云云)。

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文)。

群疑论一云(怀感)问曰。今此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土中是何土摄。释曰。此有三释。一释云。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等。故唯是他受用土。二云。唯是变化土。有何圣教。言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即证是。于他受用身土。何妨净土变化之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观经等皆说为凡夫众生往生净土。故知是变化土。三通二土。地前见变化土。地上见受用土。同其一处。各自心所见各异。故通二土。由此经言。是阿弥陀佛非凡夫境。当作丈六观也。问曰○若是受用土者。云何地前凡夫生。若是变化土者。云何地上圣人也。答曰○以阿弥陀佛殊胜本愿增上缘力。令彼地前诸小行等○生他受用土。佛地论等说。初地已上他受用土。地前菩萨生变化土者。此据自力多分判地上居二土别。不据他力别愿胜缘而说也○佛地论中○一论师言。或复如来神力加被。令暂得相见闻说妙法○今此是不可思议本愿之力令亦得生。斯有何过失也(云云)。

又云。起信论云。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此之论文已通地前得见他受用身也。若见他受用身者。何妨得生他受用土○变化土地上菩萨生。地上菩萨生者○上能见下为欲接引地前凡夫生变化土。有何妨废。又地上菩萨生变化土者。皆是化身。亦无有过(文)。

补正记八云。亦可释妨者。妨云。净土既云莲花为父母。何故鼓音王经云。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释曰。经之言化土云有父母。净土则无。又经云有者。说因位时土有言化生者。说成佛已后土无父母。故不为妨(文)。

五百问论中云。问。经中何佛应有子耶。而言佛有十六王子。答曰。他受用身有父母等。如法鼓音声王经。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等。释曰。若化七地以前分段生死。须有父母等。若化八地已上变易生死。理无此事。不生死故。他受用身与轮王俱出故。此佛祖转轮圣王。今谓他受用义虽通报化。语他受用应指报身。对报辨异须云化身。故彼弥陀化分九品。上生既是无生。即当初地已上位也。故登地已上即见报身即他受用。地前所见即是化身。化中仍须分别于优劣。随见异故不可当同。是知下之三生须闻劣教。以初生彼在小果故。故知此等始花出须见父母生身故也。岂上三品见父母身。故应须知化佛化土有净有秽。秽即娑婆。净即安养。净中有秽。须应多品。以由乘戒不等故也。且如妙喜阿閦以对安养即净不同。娑婆对余下类秽土即秽不同。只此方尚诸菩萨唯见今佛垂复栴檀阁入于母胎。岂实母胎垂阁入耶。即欲父母而非父母。彼亦准知。况七地等言未成道。鉴璎珞初地已得法身。仁王经中初住已入毗卢舍那。花严亦尔。登至七地仍见化。及在分段凡夫父母身须现父母。行向入变易生身。是须见于化父母。若言变易不生死者亦如是。变易犹久生死故地持涅槃并以初离五怖畏破二十五有见于佛性。岂见佛性而生分段。唯见化身父母生身(文)释纂第六云。若大论中明安养国非三界者。只是非此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无量寿经。阿难白佛。彼安养既无须弥。忉利诸天依何而住。佛反质言。此土夜摩乃至色界依何而住。阿难默领。反质意者。此夜摩等既许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空而住。具明土相复有多种。共别不同如无动界。虽是净土由有男女及须弥等。此同居净土既其不同。同居秽土亦应不等(文)。

平等觉经上云。其国中无有须弥山。其日月星辰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在虚空中(文)。

双观经上云。其佛世界名曰安乐○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乃至云云)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文)。

同经下云。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文)。

罗什安乐土义云。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所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文)。

净土论上云(迦才)问曰○此土为当在三界摄为当不摄耶。答曰。若就佛论则妙绝三界。若从众生具有二义。或摄或不摄。初明摄者。若据凡夫及三界学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摄。以此等众生未出三界故○二明不摄者。若是初地已上菩萨及罗汉支佛二无学人往生者。此即不摄。由已断正使出三界故也。如大智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论中既云罗汉不论学人。故知学人生者在三界内也(文)群疑论一云。问曰○三界之中何界所摄。释曰。此有二释。有漏净土是欲色界摄。以有漏心不离三界故○若未离欲界。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生于净土○即欲界摄。若已离欲。得色界心修十六观生于净土。即色界摄。故彼净土通欲色二界。无色界众生无实色身可生净土。以净土是众宝庄严故。实非无色界摄○故无量寿经。阿难白佛言。彼佛国土若无须弥(乃至)皆依何住(云云)即欲色二界摄也。二释虽是有漏所变净土。而不得名为是三界摄(文)。

大智度论言。非三界。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无色界。此论义意非是净土无漏识心所现净土名出三界。有漏识心所变净土器世间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乐等事。不同于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乃至云云广可见之)。

注十疑(澄或注)云。今安养即他受用变化二土。以地上菩萨见他受用土。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见变化土也(云云)。

十住婆沙第三赞弥陀文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花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文)。

观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行者○心大欢喜○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迳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生极乐世界○闻法欢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是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终○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是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十恶五逆具诸不善。如是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云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文)。

双观经上云。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文)。

阿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称赞净土经同之)。

大论三十八云。如阿弥陀国菩萨僧多。声闻僧少(云云。玄六引之)。

玄六云。戒急乘亦缓亦急者净土也。戒急故土无五浊。乘亦缓故开三。乘亦急故显一。安养亦是也(云云)。

龙兴记下释中辈中云。问。悲花经云。安乐世界无声闻名及说法。纯菩萨乘。授记经同。今何故言有声闻乘及说小法。答。彼文约终。此经约始。终皆发心成菩萨故。有说。此言声闻非是小乘。并是菩萨。如璎珞○佛告舍利弗。菩萨三乘各有三品。辟支佛三乘各有三品。声闻三乘各有三品(云云)故知非小(文)。

十疑第九疑云(天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有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且如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受佛记悉得往生净土。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二乘之身。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为此故云女人及种不生○故无寿量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耶。根缺声闻亦尔(云云)新十疑云(禅瑜撰)第四疑云。古十疑决净土论之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之文云。但论彼国无有女人及以盲聋喑哑全不识经意。韦提希及五百侍女悉得往生。悉生彼国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二乘之身(云云)此义未得深意。何者。九品之中。中品三类或得初果或得四果。又经云。彼国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云云)此等文明也。何言不受二乘之身耶。答。仁王经云。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阿罗汉十地(文)又通教七地此阿罗汉地也。三乘共在此地。又依九乘道理者。声闻之中有菩萨乘。菩萨之中有声闻乘。以之论之。彼土声闻皆是菩萨也。问。若言彼土声闻皆是菩萨者。何上文云。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次文云。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云云)故知菩萨之外有声闻也。答。声闻之中虽有菩萨。而形貌声闻犹为声闻众。若形貌菩萨者别举也。问。依形定声闻亦无一定。依出家形。谁云地藏菩萨是声闻。依内秘菩萨形。谁云满愿是菩萨。虽以形定。而不可言地藏是声闻。虽以应化定。而不可言满愿是菩萨。既菩萨声闻二类各别。当知声闻是二乘。菩萨是大乘。加之言满愿是应化者。来法花显实之教发迹显本之时所始知也。若满愿发迹显本之时。上二周声闻皆是权人也。又观经云须陀洹阿罗汉犹菩萨者。此等人历劫入菩萨之位。岂从初是菩萨耶。答。二乘有二种。定性不定性也。论云二乘种不生者。指定姓二乘也。言极乐有声闻弟子者。所谓不定性之二乘也。今论不定性人进不。菩萨退不永灭。故烈声闻菩萨无妨也(文)。

记八云(提婆品)今龙女文从权而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是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文)。

法花经云。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文)。

疏九云。常在灵鹫山。谓实报土也○天人常充满者。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文)玄七云。或言。花王世界莲花藏海者此实报土也(文)。

摄大乘论第十云(世亲释玄奘译)论曰。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乃至)人非人等常所翼从(云云)如是示现清净佛土○辅翼圆满眷属圆满。释曰(云云)。

无性摄论第十云○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者。显示辅翼圆满。无量天龙药叉等者。谓诸天等止住其中以为眷属。此化非实。莫呼洛伽者。此摄大蟒。此句显示眷属圆满(云云)。

七卷章七云。第三眷属者。佛地经云。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其法性土自受用土二无辅翼○他受用土唯有菩萨以为眷属。无有余类。虽超三界。天等仍是三界摄故。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无量寿经亦言。命鸟等皆是阿弥陀佛之所化作。化为二乘庄严净土亦复如是○他受用土菩萨为真。二乘八部皆为权现(文)佛地论第一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天等皆是三界摄故。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文)。

摄论(世亲释。陈真谛译)○论曰。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释曰。如前应知是名别时意(云云。别时意趣细如下抄之)。

七卷章七云。十念为净土因者○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得如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云云。如次上抄之)。

十疑(天台)第八疑中云。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文)。

西方要决云(慈恩寺基撰)第十二依摄大乘论会释别时义者。论云唯由发愿即得往生安乐者。是别时意。疑曰。唯依摄论判作别时。今教念佛如何即住。通曰。今依摄论判释别时。与净土门一无差殊。何者。由且发愿未可即生。依愿念佛乃成净业。愿行前后故说别时。非谓念佛不即生也(云云)。

群疑论六云。问曰。未知往生西方众生为是分段生死。为是变易生死。释曰。彼土菩萨。八地已上一向是于变易生死。七地以还初果以上或是分段或是变易。直经三贤十信等皆唯分段(云云)双观经疏云(真谛)问曰。此土三中是何。答云。是自受用土。今谓虽有此说而违文意。何以故。依所愿土而起此行故。谓前所愿国土是众生所生。如何得是自受用土。可说此应化土。经应化土尚无须弥七金山等(云云)。

同经疏云(寂)问。严净土者为是化土为是受用。答。正是受用兼亦变化。以愿所成果多说受用故。此时法藏虽未登初地。然由佛力亦得暂见故(文)。

往生论疏一云。龙猛释云。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所以知尔。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以有色故非无色界。诚是菩萨净业所感耳(文)。

同第三云。如有颂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而言彼国菩萨皆是一生补处。然大菩萨为助佛故往生其中。何妨诸小行菩萨等随善知识终念得生(文)阿弥陀经疏(基)云。问。净土有几种。答。有四种。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他受土。四者化土。问。四土之中西方是何净土。答○若他受用土。佛地论云。诸佛为令地上菩萨受大法乐近修胜行。佛于后得智中。以大悲故。于诸菩萨大圆镜智相应净识之上。依诸菩萨业力。如来与作增上缘。随其根宜现其净土。或胜或妙改转不定。地地优劣如轮王所感土与众生同处所见即异。若变化土。佛地论云。随菩萨宜。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在西方○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萨各见自用土。若地前生便见化土。问。云何知是化土。答。若报净土。诸佛平等无有优劣。若化土者。随众生现即有差别故。花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阿弥陀国一日一夜。彼国一劫当袈裟憧世界一日夜。又首楞严经云。文殊未来于南方成佛名普现色身。其土胜阿弥陀国不可为喻。又观音授记经云。过去金光师子游戏佛土。及观世音未来成佛。胜今阿弥陀土无量。又准大阿弥陀经等。其土既在欲界。上有六天复致优劣。故知是化。问。众生生彼何土。答。生化土。问。若是化土。何故二乘女人不得生。答。论据报土说。平等觉经云。众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后得阿罗汉果作大菩萨。或至于彼始发菩提心。既有凡夫及初心菩萨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不生彼。即谓一向是报净土者。彼观经三辈九品云何得生。此经下文。彼佛有无量声闻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者。此弥陀经等皆云。若善女人闻说彼佛名。执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向无女人故即谓是报土者。鼓音经云。彼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此无女人也(文)又云。又问。若是化生。何故大论云非三界摄。答。彼言非三界摄者。非谓出过三界。但谓异三界故。故大论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无色界。无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摄。又佛地云。此是佛出三界净识心所现。为化地前诸有情类令其欣乐修行彼因。令声闻等见。若谓非三界者。即谓出过三界。与彼平等觉经等相违。问。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经三地已上乃得生。答。此约他受用土说。他受用有二。一为登地已上现者。令登地已上人受用。二为地前人现者。令愿乐已前人受用。即化净土也。彼经据诸大菩萨生彼者得受用土说。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净土。由有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故有化土及受用土。问。若是化土。众生生者初见何土后见何土。答。初见化土后受用土。问。何处有此二土。答。于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见粗后见细。非灭前土而见后土。非异处见其二土。佛地论云。释迦如来说佛地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秽土说法。登地菩萨见受用居佛净土说法。问。若生彼见化佛又居净土。我此释迦亦是化佛。其土何以不净。既有不同。明知彼净土是报土。此秽土是化土。答。依大论引目连问经。释迦亦示目连己身净土。又说言。一切诸佛皆有净秽两。如我释迦牟尼有秽有净。今十方诸佛阿弥陀佛亦尔。问。诸佛既同有净秽二土。何故弥陀不见有秽。释迦不见有净。答。由此众生有乐见净土者。但说净土之名。又由此众生不苦即不乐涅槃。所以释迦于众生恶业上作增上缘。示现秽土令众生厌。然非释迦亦处其秽。故涅槃经云诸佛无有出于不净者。为化众生示现净秽故。维摩经云。若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者。佛即为现。问。若彼土是化又居欲界者。应有须弥大海。答。以佛本愿故。无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而住(文)。

无量寿经宗要云(元晓)○第四正定与非正定相对门者。三聚众生苦生之地。是为秽土。唯正定聚所居之处。名为净土。于中亦四果声闻。乃至复有四类凡夫。唯无邪定及不定聚耳。今此经说无量寿国。就第四门说为净土。所以然者。为欲普容大小兼引凡圣兼生胜处同趣大道故。如下文言。设我得佛。国中人民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又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乃至广说。又观经中说。生彼国已得罗汉果等。乃至广说。故论说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是说决定种性二乘。非谓不定根性声闻。为简此故名二乘种。由是义故不相违也。又云。女人及根缺者。谓生彼时非女非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韦提希而得生故。鼓音王陀罗尼经云。阿弥陀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等。乃至广说者。是说化佛所居化土。论所说者是受用土。由是道理故不相违(文)。

无量寿经论云。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花藏世界海。是名入第三门(文)。

同论释第五云。此第三门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如言卢舍那佛坐莲花藏世界。今言莲花世界者。无量寿佛所居住处。准此世界随义为名。即是修行安心之定(文)无量寿经论释第三云。若以本言。即是应土已定第十地故。若以迹言。即以有漏业之所造故名报土。如实义者。是变易土。为广济故。化分段相。如言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当有终极。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成等正觉。十地机性先已纯熟。为化彼类即身成佛。不说先住何处何天后来补处。即以此身就坐成佛。是即十地所见应身。故知安乐为十地缘观变易土。生彼土者离分段中烦恼业故。法藏菩萨在第十地无更作业。唯是应现依正两报。如言成佛之时七宝为地自然而生。此是应于愿力将成佛时方乃始成。而实不言未成佛前。欲成佛境。其中有情为所化土者。又言。生彼国者皆具相好智惠神通。此是不言净土之事因时欲有。故知应土亦是分段。然彼如来昔起愿行。以土应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而应于物。当知此土即是报土。佛虽物示土。而无因不得生长。良以有情修净土因感斯应土亦得名报(文)。

无量寿经述记云。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是故说名清净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萨。由愿自在力故。于彼受生。无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觉若异生菩萨得生于彼。问。若无异生菩萨及非异生声闻独觉得生彼者。何因缘故菩萨数中作如是说。若菩萨等意愿于彼。如是一切皆当往生。答。为化懈怠种类未集善根所化众生故。密意作如是说。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劝励时便舍懈怠。于善法中勤修加行。从此渐渐堪于彼生当得法性。应知是不此中密意。又摄论云。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由此等文故知。无别变化净二乘异生之所生处。言得生者别时意。非即生也。答。所引二文皆说受用土。经说唯由发愿生。悉望彼受用土实是别时意。然经所说三辈九品非唯是愿。亦行相应。又所生土非是受用。是变化土。故三辈生非别意。然弥陀土有唯纯是菩萨所生名受用土。有亦二乘异生杂生名变化土。论云。无二乘等依受用土。说变化土中。非无二乘等三辈九品皆得生。故智度论中净土品云。问曰。余佛有三乘教化。岂独劣耶。答。佛出五浊恶世。于一乘道分为三乘。问。若尔阿弥陀佛阿閦佛等。不于五浊世。何以复有三乘。答。诸佛初发心时。见诸佛以三乘度众生。自发愿言。我亦当以三乘度众生。由此文故知。弥陀净土有纯有杂。二土差别虽有。二阶处所无别。于一处中随见异故。又往生论云。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故知地前菩萨亦得生彼净土。若无变化土者。未证净心菩萨何得生于受用净土。此经正显受用净土。兼亦为显变化净土。引摄初业人之生彼土故。又云。疑佛四智者生彼受胎生。当知就彼变化土说(文)又云。问。此四部经所说净土。为是一净土。为是有差别。答。准论验经非一种也。所以者何。阿弥陀净土有多品故。随时所说有差别也。案文而求观经及陀罗尼经所说土相是化净土。说九品人皆得生故。说有父母魔王等故。小阿弥陀所说土相是受用。说彼唯有阿毗跋致诸菩萨故。又说多有补处菩萨。故知非是变化净土彼声闻等是化非实人。今此所说两卷经中正显受用土。论依此经十七种庄严故。唯此经中具十七等。非余经故。然兼亦显变化净土。说疑佛智等生彼受胎故。又别本中说有罗汉般涅槃○故知亦有说变化土(文)安乐集上云(道绰)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乃至云云)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乃至云云)。

无量寿经义疏下云(法位)言出三界者。彼无欲故非欲界。依地住故非色界。有色形故非无色界。故云出三界。非谓除惑出三界受变易身。彼有分段身故(文)。

无量寿经论释第一云。论曰。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释曰。其三界者。一是欲界○二是色界○三是无色界○如此三界愚夫之宅。皆是有漏流转无际。如幻因果相续不断。而安乐国菩萨慈悲正观之所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立。四生感报缘兹远离。烦恼业系由此永绝。其有往生修道积行。入正定聚曾无退转。是故且言胜过三界(文)。安乐集上引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本摄受(文)。

决一云。见佛相者。但是见彼三藏相好空无所有○肇云。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及观经等通佛收(文)。

疏云。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文)。

文句九云(寿量品)实有量而言无量。弥陀是也。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是也。实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灭是也(云云)。

补正记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彼是胜应之身。机息应谢。以观音为补处。即实有量言无量也(文)。

观经云。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池上作莲花想○莲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花有八万四千叶(云云)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文)。

又云。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文)。

心地观经二云。二者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叶莲花。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第二佛身坐千叶莲花○乃至十地他受用坐不可说妙宝莲花(文)。

大乘同性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文)又云。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花开敷皇王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云云。上如抄本经文之)。

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佛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乃至云云)。

往生要集下云。问。同性经云。报身受记经云。入灭二经相违诸师何会。答。绰禅师会授记经云。此是报身现隐没相非灭度也。迦才会同性经云。此释善矣(如上迦才净土论之)。

观佛三昧经十云。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颈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无数金光(文)。

又云。同人相故说三十二。胜诸天故说八十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云云。往生集引此文)。

大论八十八云。有国土。佛为现千万相。或无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随天竺所好故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文)。

心地观经三云。如是十佛成正觉。各坐七宝菩提树。前佛入灭后佛成。不同化佛经劫现(文)。

七卷章七云○为十地众○现他受用身。初地见佛坐百叶花○且阿弥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间豪相如五须弥山。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应是初地菩萨所见。二地见佛坐千叶花。乃至十地所见转大。此他受用虽有父母示现受生。不先处天方下成佛。鼓音王经说。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魔王名无胜。调达名寂(云云)无量寿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是报土无实。女人佛及菩萨化为母。所化分段身故现此相○报土中有实魔事。然大菩萨化为魔王。障他受用时现有之。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千万亿劫。当有终极。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明相出时。于菩提树下成○觉○普光功德○十地机宜先已淳熟故。彼类即身成佛。不说先住何处何天后来补处。即以此身就座成佛。则是他受用。大悲所宣生因所生成佛之相(云云)。

又云(如上抄之)。无性摄论(如上抄之)。

无量寿论释第四云(智光撰)初地菩萨所见之佛坐百叶花。二地千叶。三地万叶。后后初地展转增胜。乃至十地金刚心菩萨将成佛时。净居天上乃有大宝莲花。相显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菩萨坐之而成正觉○无量佛所坐宝花有八万四千花。当是四地所见之佛。由斯有言。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菩萨。如实义者。无量寿佛总是十地菩萨所见。如说皆是一生补处。乃至得百法明门等。举始指中间应知(文)兴记下云。问。此弥陀佛是何身耶。答。远云。应身。有始终故。如观音授记经说。弥陀般涅槃观音补佛处。若真身者常住无变○诸根相好皆遍法界。既有灭。故知应非真。有言。报身。净土身故。如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即是报身。浊世中现成佛者。当皆是应身○问。报身常住。何须灭耶。答。此是报身现隐没相故。经云。弥陀灭后。复有善根深厚众生。还见如故。又摄论解报身相云。何别别异异见种种变。问。若依初师。同性经文何通耶。答。然实净土得通二种。谓实报身与变化身。然为简彼秽土故。成佛一向变化。举胜简耳(文)。

安乐集上云。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乐极国是何土。答曰。现在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净土。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乃至)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音菩萨次补佛处也。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曰。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来如故。即其证也(文)又云。又宝性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问曰。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答曰。涅槃经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证也。问曰。鼓音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若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也。答曰。但闻名不究经旨致有此疑。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文)观经玄义分(善导)云。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关。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能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何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文)。

阿弥陀经疏云(基)第一言叙佛身者。问。往生者见佛何身。答。见二种身。若登地菩萨见佛受用身。若地前菩萨凡夫二乘见变化身。问。依何得知。答。摄论云。若离应身登地菩萨善根则不得成就。若离化身声闻缘觉及愿乐位中菩萨所有善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见二种身。问。西方有二弥陀耶。答。约报即一。若化即百亿弥陀。问。彼报化两身为同处现生者皆见。为别处现诸往生但见一佛耶。答。同一三千界内各见不同。若登地菩萨即见他受用身。亦见百亿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见一身。问。若同处不异者。何故入大乘论云。诸佛色身于欲界成道。法性生身者住净居天。其处即异。菩萨生者应生净居。众生生者应生欲界。云何同处。答。上下虽殊。同是一报所生之境。但上生者正见受用土无处非净居。众生生者即见化土在阎浮提。故真谛云。菩萨于净土见佛。此约报土一向纯说。波颇三藏云。应佛净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萨。报佛净土唯大菩萨。如此经说佛有无量声闻弟子及诸菩萨者。此约化佛说。问。众生生彼亦知是下界不。及知佛是化身不。答。下界即知之。佛谓真佛。问。彼若佛有报化者。何故大乘同性经云。如我今释迦牟尼及西方阿弥陀佛皆是报身耶。答。此约本身说。谓极乐国土是一报佛所王之土。然百亿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如释迦莲花藏世界中者即是报身。百亿阎浮提中者是化身。问。弥陀何不但现一实身令凡圣同见。答。由机福力不同故。身现有其粗妙。问。如彼观经云。彼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又鼓音经所说是刹利种者。彼并是何身。答。如彼观经者是报身。鼓音经者是化身。问。云何知之。答。准净居天身身量皆大。如来报身皆在净居色究竟天。实报净土故报身大也。若在阎浮示有种性父母生处。及有得道菩提树。如无量寿经说。其树高四百万里。鼓音经说。其所生城纵广十千由旬。又观音授记经。弥陀灭后观音补处。据上因缘此身即小。又去来生灭故知是化。问。若是化者。众生生彼即见化身佛。至得初地之时复见何身。答。若登地已上即见报身。问。登地见报身者。为灭前化相而见报身。为不灭而见。答。即于前所见相身之上而见妙身。如人服药惺时。即于针上见草。如是地地见佛身相转转胜妙。唯佛与佛见常不异无增减相(文)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中云。有说。随彼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佛神力故。纵小道树不相妨碍。若尔所余宫殿不应各称其形大小故。今彼经佛量既他受用身故。此道树即化土故。不相违也(文)观经疏云(惠远)然佛寿命有真有应。真如虚空毕竟无尽。应身寿命有长有短。今此所论是应非真故。彼观音授记经云。无量寿佛命虽长久亦有终尽。故知是应。此佛应寿长久无边。非余凡夫二乘能测。故曰无量命限称寿(文)。

观经疏下云(同)问。此阿弥陀佛是何身。答。此是利他亦受用亦变化身摄。如释迦牟尼亦有此身○当知释迦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庄严国土。如释迦佛国但使净土成佛有份量身。如阿弥陀佛卢舍那佛等皆是亦受用亦变化身摄。若自利唯受用身无份量遍周法界。唯佛乃能知之。十地菩萨不能知之(文)。

无量寿经述义记下云。座功德者(乃至云云)

如是花台有其二种。一者化相所现外座。二者实德所依内座。化相所现外座者。如观经中第七观说。百宝色花有八万四千叶(云云)此说化身所坐座相。受用身座广大无量。随十地见其量不定。实德所依内座者。谓二宝性真如法界一切功德所依处故(文)。

问。安养为上品净土为当云何(二)。

疏云。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云云)。

显要记上云(源清述)上品者。且约彼无诸恶以望娑婆故云上耳名疏一云。一云。净者如花光土。虽非恶世愿说三乘○问。净土亦得开渐教者。香积菩萨何故惊怪。答。本愿说故(文)。

妙记云。本愿说者。上品净土不须开渐故云因愿乃可。有说。香积无愿故不得记不说不闻故来问也。如安养界树说苦空人开罗汉。既不云愿。验土非高(文)。

大论九十三云。佛出五浊恶世。于一乘道分为三乘。问。若尔阿弥陀佛阿閦佛等。不于五浊世生。何以彼有三乘。答○诸佛初发心时见诸佛以三乘度众生。自发愿言。我亦当以三乘度众生(云云)。

双观经上云。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声闻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文)譬喻品云。花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文)。

记五云。土净唯一酬愿说三。即施即废。问。何处愿说。答。准大悲空藏经。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退时愿成佛日开三乘法(文)。

补五云。愿说三者。但遂本愿非被权机(文)。

净土论上云(迦才)○如东方妙喜世界是下净土。杂男女故。西方极乐世界是中净土。杂二乘故。上方众香世界是上净土。无二乘故(文)。

阿弥陀经义记云(天台)若望贤首犹是下品。但比娑婆故言极乐(文)阿弥陀经略记云。贤首是胜莲花国佛也(文)。

大阿弥陀经上云。阿弥陀佛国为最快。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国中众善之王。诸佛国中之雄。诸佛国中之宝。诸佛国中寿之极长久也。诸佛国中之众杰。诸佛国中之广大也。诸佛国中之都。自然之无为。最快明好甚乐之无极。所以者何。阿弥陀佛本为菩萨时。所愿勇猛精进不息累德所致故能尔耳(文)。

观经嘉祥疏云。问。佛普现十方净土。天人何意愿生西方阿弥陀耶。经云。如花严所辨百方阿僧祇品净土。西方弥陀最是下品。既是下品。何故愿往生耶。故云。始舍秽入净。余净不易可阶。为是因缘唯得往生西方净土也(文)。

阿弥陀略记云○又上下八方无央数净土庄严妙事。皆摄在极乐。岂各别土为胜。总摄处为劣耶。问。花严经寿量品说。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日夜。极乐一劫为袈裟憧国一日夜。如是展转乃至佛刹尘数。最后世界一劫为胜莲花世界一日夜。寿量果报庄严亦然(云云)明极乐是下品。解曰。望彼虽尔。非望一切。故义记云。若望贤首犹是下品。但比娑婆故名极乐(文)。

无量寿经上说法藏比丘愿中云。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佛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文。平等觉经同之)。

同经述义记中云(寂法师)水净土中二颂举多佛国。三颂愿自土胜。求中愿齐余佛。求中愿胜余土者。身中约实德故。求齐余圣土中据化宜故求胜余土。此倚互义显理则齐也(文)。

同经连义述文赞中云(憬兴)经曰令我作佛至而无等双者。述云。此次对求胜土。国土者即今极乐世界。第一者即诸相庄严。言奇妙者即众第一。道场者即座第一。如泥洹者即快乐第一○彼土快乐可次涅槃。故譬。而无等双者国土第一。泛言第一者即对下之称。不尔便违花严。如前已说故(文)。

无量寿经上云。其佛国土自然七宝○清净庄严照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文)。

同经义疏上云(法位)清净下诸方无比(文)。

同经述义记中云(寂法师)悲花经说观世音菩萨发愿言(乃至)宝花如来即授记云。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后夜坐金刚座。

于一念中成阿○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文)。

又云。问。若法藏比丘尔时已发证发心者。何故论云。法积比丘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国土。是故阿弥陀国不如花积世界。答。国土胜劣其义不定。彼望上位所见。是故不如花积世界。尔时始登初地位故。又先为说二百一十亿土。此时未登初地位故(文)。

阿弥陀经疏云(基)花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阿弥陀国一日一夜。彼国一劫当袈裟憧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严经云。文殊未来于南方成佛。名普现色身。其土胜阿弥陀国不可为喻。又观音授记经云。过去金光师子游戏佛土及观世音未来成佛土。胜今阿弥陀土无量(文)。

观无量寿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文)。

同经义疏云(惠远)问曰。韦提乐生安养。何不望直为现彼国而通现乎。若不通现无由得显弥陀最胜增甚深乐。故通现之(周疏同之)同云。土有粗妙。粗处杂少。妙处唯大。又复粗国通分段凡夫往生。妙土唯有变易圣人。弥陀佛国净土中粗更有妙刹。此经不说。花严具辨(文)。

同经序分义云(善导)此明夫人总见十方佛国并悉积花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故云我令乐生安乐国也。问曰。十方诸佛断惑无殊。行毕果圆亦应无二。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答曰。但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我所知。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文)。

问。安养界去此量何耶(三)。

观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文)。

疏云。去此不远者。安乐国土去此十万亿佛刹。一一刹恒沙世界。何云不远。解云。以佛力故欲见即见(云云)。

请观音经云。去此不远○西方有佛○名无量寿(文)。

请观音经疏云。言不远者。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那言不远。解云。于凡是远。于圣不远。今解不尔。若机缘未熟。虽近而远。若机缘熟虽远而近。故言不远(文)。

阿弥陀经云。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文)。

双观经上云(同阿弥陀经。云云)。

阿弥陀义记云(天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国名极乐(文)。

止观二云。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文)。

净土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文)。

称赞净土经云。去此百千俱胝那由他国土(云云)。

同经疏(靖迈)○俱胝唐言亿(文)。

般舟三昧经上云。佛言○心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菩萨众中更说经(文)。

大阿弥陀经上云。所居国土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提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文。平等觉经同之)。

大论九云。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国土。是名为佛国土。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文(云云)同论三十八云。佛国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佛一土。诸佛神力虽然普遍自在无碍。众生度者有局(文)。

宝积经第十七云(无量寿会之一)。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极乐(文)。

观经疏云(惠远)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者。彼十万亿刹名为不远(文)。

往生要集下云。问。极乐界去此几处。答。经云。过十万亿佛土○有经云。过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土○问。二经何故不同。答。论智光疏意云。言俱胝者此为亿也。那由多者当此间垓数也。犹是世俗言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经。十经曰垓。垓犹是大数也。百千俱胝即十万亿。亿有四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四者万万。今言亿者即是万万。为显此义举那庾多(已上)此释可思(文)。

净土论中云(迦才)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文)。

大集经云○去此过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极乐(文)。

法宝坛经中云。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相说里有十万八千。若理论十恶八邪。即是说远只为下根。说近为流上智(文)大集经(云云)。

悲花经云。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转名安乐○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文)。

双观经疏云(寂法师)○此言亿者。应是千万为亿。即当俱致之数。旧经论中俱胝之数多翻为亿。如三千大千世界。旧经云百亿。新译云百俱胝。故知此亿即当俱胝。非落叉也。若千万为亿。应云亿亿。云何云十万亿。观音授记经云。亿百千者亦是十万亿也。何故此经与旧本不同者。以亿数中多少不同。或以十万为一亿。或以百万为一亿。或以千万为一亿。所言千亿万者。亿十万为一亿也(文)。阿弥陀疏云(基)经曰。过十万亿佛土○观音授记经云。过亿百千佛刹。清净觉经云。过千亿万须弥山佛国。无量寿经云。去此十万亿佛刹。语虽似殊。大数相似。菩萨处胎经云。去此西方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怠国。快乐安稳。人欲往生阿弥陀国者。从此国过。人多染着即愿生其中。逐不得到阿弥陀土。若人见不贪不爱。即得越过至安乐国(文)。

同经疏云。过十万亿佛土(云云)唐本云。过百千俱胝那由多佛土。此番者不同也(文)。

问。十六想观中花座观依正中何(四)。

疏云。有十六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相观。观一切楼地池等。七花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往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就十六观分文为三。初六观其依果。次七观其正报(云云)。

经云。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池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如是花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乃至)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云云)疏云。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敕听许说。第二从说是语时下。佛现身相。第三从韦提希下。为未来请。第四从佛告下。酬请广明佛身五种观门。第一观花座。第二现像。第三观佛身。第四观观音第五观势至。初花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并辨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随机利物。三是为花想下。明结观。四阿难如此花下。明由愿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观未来有利益(文)。

惠远疏云。观别十六。一是日观。二是水观。三是地观。四是树观。五是池观。六总观。总观一切宝树等。七花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自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此十六中。初之七观其依报境界。后之九门观彼正报○今文初之六观一处论之。后十观门一处而辨。花座之观应与前六一处论之。以与佛观相起义便故在后说(云云)。

龙兴记下云(十六观次第同惠疏之)○此十六中大判为二。初十三观观所生处。后之三观观能生辈○就观所生复分为二。初之六观观彼国土。后之七观观佛菩萨。第七花座应属国土。而佛坐故义便属佛观(云云)。

往生论云(天亲)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云云)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八种○一者座庄严。二者身庄严。三口庄严。四者心庄严(云云)何者座庄严。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花台故(云云)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云云)。

净土论上云(迦才)○如观经十六观中。前七是依报。后九是正报。又如往生论。依报有十七种庄严事。正报中佛有八种庄严事(云云)。

观经嘉祥疏云。凡作十六观则应有十六段。今开为二。第一有十三观作无量寿观。第二有三观作九辈观。问。今观无量寿只应观无量寿。何故观九辈耶。解云。观无量寿观异九辈观因观净土因果故。问。两段已就初观无量寿复为二。第一有六观观无量寿国。第二有七观观无量寿佛身(云云)。

观经玄义分云(善导)从日观下至花座观已来。总明依报。就此依报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花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也。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云云)。

观经疏显要记下云。如第七花座今是依报。何故判为正报耶。答。若据花座实如所问。但顺经意判在正耳。何者。佛说依报观毕欲说正报。即敕阿难及韦提希。汝今谛听。乃至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韦提礼敬复白。世尊。今因佛力得见彼佛。未来众生当云何观。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当起想念。于宝地上作莲花想等。明知大师依经分齐判属正也(文)。

问。阿弥陀佛身量何(五)。

经云。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文)。

疏云。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须弥山。须弥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彼佛毫相过此五倍。眼如四大海水。准眼毫以度身量。身量大长。世人身长七尺者。眼长一寸余。四大海水一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十六亿倍。假令极多无出万倍。何缘佛身得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眼定身正长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译人谬耳(文)。

惠远疏云。一观身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毫相大小如五须弥山。须弥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然。彼佛毫相过此五倍。三眼大小如四大海。准此白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身量大长。准身度其白毫及眼其量大小。是事云何。凡是世人身五尺。一寸之眼。身于其眼不过长短五十六倍。佛亦应然。无量寿佛眼如四大海。一海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六十倍。假令极多无出百倍。何缘佛身得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眼定身正长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或译者谬而置之。若身实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极小。当亦是其传者谬矣。观音势至身量大小。准佛身量长短未定。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须弥山。五圆光大小犹如百亿三千世界(文)。

龙兴记下云。远法师云。此经所观无量寿佛眼不称身。是事云何。凡是世人身五六尺。一寸之眼。身于其眼五六十倍。佛亦应尔。然今此佛眼如四海。一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假令极多无出百倍。何缘如此身大眼小。是义故恒河沙及四海等字皆译者谬。虽有此说。理可难定。何者。佛事不思议耳。何以世人应啧其事。随缘大小难可思量。亦可此是约大义。亲不可子细分等校量(文)梵网经太贤古迹云。

经云。次观宝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云云)名第四观(云云)次○观无量寿佛身(云云。如前抄之)名第九观(云云)次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云云)名第十观(云云)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云云)名第十一观(文)。

决三云。法在一心说必次第。岂说次第令法纵横(云云)。

极乐游意(静照述)释第九观中云○私云。若于此中欲具观者。宝林宝池皆增其量(云云)○释第十观中云。私云。无量寿观广大难成故。今缩观例如观大身后作杂想观。若欲具观者。于此缩弥陀身量。于彼增观世音量。经说影略(云云)若依疏释。除恒河沙故彼小此大。辨来意者。弥陀小身观音大身观成次第耳。欲具观者准前(云云)释第十一观中云。○私云。既云圆光照二百五十由旬。故知小于观音。然说身量大小如彼者。此小身如彼小身。此大身如彼大身故(云云)此即具观之证(云云)此观小身者。前想颇难知。难易就乐说影略自作次第。若准疏释。可言如观世音八十万亿那由他。言大小者标量之。不必并列。此即得观力故。就二大士大身(云云)已前佛菩萨身虽有不同。而皆是实九品修因大小自别。应佛之土众机杂坐。岂无如菩提场鹿野苑一佛自殊沙罗林地四见不同者乎。彼小不减若干。此小不成丈六(文)。

新十疑(禅瑜)云。观经疏云。恒河沙者译者之误也(云云)问。疏师云。释不可偏依凭。何者。彼师意者。只见四州之外一具足四大海也。然检正法念处经云。四州外海之次有山。次亦有大海。次亦有渚。次亦有大海。如是大海其水不同。或以乳为水。或其味种种不必咸味。乃至日月光明不至黑闇所之众生互不相知。若依此说。眼如四大海之广可准恒河沙之身量。何偏云译经者之误耶(文)。

显要记云。经明观音身量其数亦误。疏虽不说。以佛身数验之可见。如疏定佛身只六十万亿等。菩萨却倍二十万亿耶。今以义言。只可云八十万亿等。但除十字。余字不可除。或可除八字。则与佛身量所校不多。智者详之(云云)。

问。观弥陀人观何相耶(六)。

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文)。

又云。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文)。

疏云。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者。如观佛三昧经云。释迦如来眉间白毫者。实性论云。明佛是毫相在两眉间。阔三百六十万里。方圆亦然。故文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可取如释迦毫相大小现观。若得三昧观心成就。方可称彼佛总而观也(文)。

妙音品疏云。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体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众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诸相从下向上展转相胜。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文)。

观佛三昧经云。四佛世尊从空而下坐释迦佛床赞言。善哉善哉。乃能为未来之时浊恶众生。说三世佛白毫光相。令诸众生得灭罪咎。所以者何。念我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有异。我从空声入塔。观像眉间白毫即作是念。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大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从是已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诸佛现前授我记别。东方妙喜国阿閦佛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欢喜国宝相佛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极乐国无量寿佛第三比丘是。北方莲花庄严国微妙声佛第四比丘是。时四如来各申右手摩阿难顶告之。汝持佛语广为未来诸众生说。三说此已各放光明还归本国(文)。

往生集云。过去空王佛眉间白毫相。弥陀尊礼拜灭罪今得佛(文)。

大阿弥陀经上云。第二十四愿。使某作佛时。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观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文)。

观经上文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文)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下。第二正说○从此发光照无量国。还住佛顶变为金台。广现诸国。令韦提希乐生安养(文)。

观经说第九佛身相云。眉间白毫右旋究转。如五须弥。

天台大师五方便门云。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高烟彻。名凝心禅(文)十住毗婆裟三云。佛足千辐轮。柔燸莲花色。见者皆欢喜。头面礼佛足。眉间白毫光。犹如清净月。增益面光色。头面礼佛足。

问。不具足戒行生安养耶(七)。

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文)又云。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即得往生(云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即生彼国(云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云云)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云云)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沙弥戒○具足戒(云云)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云云)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云云)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命欲终时○遇善知识○除罪(云云)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文)。

疏云。称无量寿佛至于十念者。善心相续。至于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佛为胜缘也。若不如是者。云何得往生(文)。

止四云。若通论动出悉名为乘故。有人天等五乘。若通论防止悉名为戒故。有律仪定共道共等戒。若就别义事戒三品名之为戒。戒是有漏不动不出。理戒三品名之为乘。乘是无漏能动能出。约此乘戒四句分别(云云)破事戒故受三恶身。持理观故见佛得道。大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文)。

句二云。夫诸道升沉由戒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然持戒有粗细故。报有优劣。持乘有小大。见佛有权实(文)。

玄义六云。大论云。有国土纯声闻僧。或国土纯菩萨僧。或菩萨声闻共为僧。或净或秽何故差别。皆由乘戒缓急。若戒缓乘亦急亦缓者即秽土。以声闻菩萨共为僧。以戒缓故五浊秽土。乘亦缓故是开三乘。乘亦急故是显一乘。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缓亦急者净土也。戒急故土无五浊。乘亦缓故开三乘。乘亦急故显一。安养是也。乘缓戒急者是净土。纯声闻为僧。此可知也。戒缓乘急即是秽国。纯菩萨为僧。此亦可知(文)。

十疑云。众生无始已来善恶业种多小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世善业。若善业强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况十念成就(云云。往生要集具)。

净妙妙记云。宿世有乘通将得法。此世新入薄助。来生乘种更未微通牵恶道。实假乘戒人天值佛(文)。

七卷章七云。十念力净土因者○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是。十念为因后方获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文)。

十疑(天台)第八疑中云。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有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极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耶。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文)涅槃经二十四云。善男子。若有众生亲近我者。虽有应生地狱因缘即得生天。如须那刹多等应堕地狱。以见我故即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文)。

涅槃疏下云。刹多见佛得生天者。二解数义。必须上定乃得生天。今见佛力发昔修定故得生天。二云。但令伏下界恶随有散善皆得生天(文)。

愿得如世尊惠眼第一净

豪严(花押)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