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古剧脚色考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曰:生、旦、净、丑,人人之所知也。然其命名之义,则说各不同。胡应麟曰: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亡往而非戏也。故其事欲谬悠而无根也,其名欲颠倒而亡实也,反是而欲求其当焉,非戏也。故曲欲熟而命以生也,妇宜夜而命以旦也,开场始事而命以末也,涂污不洁而命以净也:凡此,咸以颠倒其名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 。此一说也。然胡氏前已有为此说者,故祝允明《猥谈》驳之曰: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缪云也。此本金、元阛阓谈唾,所谓“鹘伶声嗽”,今所谓市语也。生即男子,旦曰妆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尼,孤乃官人,即其土语,何义理之有?《太和谱》略言之(《续说郭》卷四十六) 。此又一说也。国朝焦循又为之说曰:元曲无生之称,末即生也。今人名刺,或称晚生,或称晚末、眷末,或称眷生,然则生与末为元人之遗(《易余籥录》卷十七) 。此又一说也。胡氏颠倒之说,似最可通。然此说可以释明脚色,而不足以释宋、元之脚色。元、明南戏,始有副末开场之例,元北剧已不然,而末泥之名,则南宋已有之矣。净之傅粉墨,明代则然,元代已不可考;而副靖之名,则北宋已有之矣。此皆不可通者也。焦氏释末,理或近之,然末之初,固称末尼。至净、丑二色,则又何说焉?三说之中,自以祝氏为稍允。但其说至简,无所证明,而《太和正音谱》、《坚瓠集》所举各解又复支离怪诞,不可究诘。今就唐、宋迄今剧中之脚色,考其渊源变化,并附以私见,但资他日之研究,不敢视为定论也。

参军 副靖 副净 净

参军之源,其说有二:《乐府杂录》云: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俳优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赵书》曰: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万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著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是,入汝辈中以为笑(《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九引) 。二说未知孰是。(或谓后汉未有参军官,故段说不足信。案司马彪《续汉志》虽无参军一官,然《宋书·百官志》则谓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则和帝时,或已有此官,亦未可知。) 要之,唐以前已有此戏,但戏名而非脚色名也。《杂录》又云:开元中有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又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时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其为戏名或脚色名,尚未可定。惟赵璘《因话录》云: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卷一) 。则似已为脚色之称。至五代犹然。《吴史》云:徐知训怙威骄淫,调谑王(杨隆演) 无敬长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号参军,令王髽髻鹑衣为苍头以从(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又《五代史·吴世家》略同) 。又谓之陆参军。《云溪友议》云:元稹廉访浙东,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卷九) ,是也。北宋则谓之参军色(《东京梦华录》) ,为俳优之长。又观《夷坚志》(丁集卷四) 、《桯史》(卷七及卷十) 、《齐东野语》(卷十三及卷二十) 所载参军事,其所搬演,无非官吏,犹即唐之假官戏也。其服色,在唐以前,则或白、或黄、或绿,宋亦谓之绿衣参军(《桯史》卷十) 。唐时,则手执木简,宋则手执竹竿拂子(《东京梦华录》) ,或执杖(《齐东野语》卷一十 ),故亦谓之竹竿子(史浩《 峰真隐漫录》卷四十五),又谓之副净。陶宗仪云:副净,古谓之参军(《辍耕录》卷二十五) 。宁献王云:靓,古谓参军(《太和正音谱》卷首) 。然考之北宋,已有副靖之名。黄山谷词,所谓“副靖传语木大”是也。又谓之次净(《武林旧事》卷四) 。宋、元人书中,但有副净而无净。单云净者,始于《太和正音谱》(《元曲选》有净,然恐经明人删改) 。余疑净即参军之促音,参与净为双声,军与净似叠韵,参军之为净,犹勃提之为披,邾屡之为邹也。

副净之为参军,惟《辍耕录》、《太和正音谱》始言之。其说果可信否,亦在所当研究者。今以二书所云副净事,较之宋人所纪参军事,颇相符合。《辍耕录》云: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正音谱》云:副末执磕瓜以朴靓。今案《夷坚志》(丁志卷四)云:崇宁初,伶者对御为戏,推一参军作宰相,(中略) 副者举所梃杖击其背。《桯史》(卷七) 云:绍兴十五年,就秦桧第赐宴。假以教坊优伶,(中略) 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倚从之,(中略) 参军将就倚,忽坠其幞头,(中略) 伶遽以朴击其首。《齐东野语》(卷十三) 云:内宴日,参军四筵张乐,胥辈请佥文书,(中略) 胥击其首。由此三事,则副净之为参军,无可疑也。惟《齐东野语》(卷二十) 别记一事,则适与之反。云:宣和间,徽宗与蔡攸辈在禁中,自为优戏。上作参军趋出,攸戏上曰:陛下好个神宗皇帝,上以杖鞭之云:你也好个司马丞相。岂因徽宗自作参军,臣不可击君,故变其例欤?然《容斋随笔》(卷十四) 云: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方其据几正坐,噫呜诃箠,群优拱而听命,戏罢,则亦已矣。则参军自诃箠之事,至《东京梦华录》所云,参军色手执竹竿拂子,此当用以指挥,非用以击人。又细绎《夷坚志》所云,推参军一人作宰相,(中略) 其副者举所梃杖击之,“其副者”三字,当指参军之副,即谓副净也。如此则击人者为副净,而被击者为净。副净本参军之副,故宋人亦呼为参军。此说虽属想像,或足证净为参军之促音欤。

末尼 戏头 副末 次末 苍鹘

末之名,始见于《武林旧事》(卷四) 所记“杂剧三甲”,每甲各有戏头、引戏、次净、副末,或加装旦。又有单称末者,同卷载乾淳教坊乐部杂剧色,德寿宫有盖门庆,下注云末是也。《梦粱录》(卷二十) 谓之末泥,曰: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中略) 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辍耕录》所载院本五人,同。以此与《武林旧事》相比较,则四人中有末泥而无戏头,然既云末泥为长,则末泥即戏头也(案《宋史·乐志》大乐有舞头、引舞,戏头、引戏,殆仿大乐为之) 。末泥之名,不知所自出。隋龟兹部歌曲,有《善善摩尼》(《隋书·音乐志》) ,唐羯鼓食曲(此二字有讹阙) 有《居摩尼》(南卓《羯鼓录》) 。案摩尼,梵语谓珠。《翻译名义集》云:摩尼,正云末尼。末泥之名,或自曲名出。而至南宋初,始见载籍,又似后起之名矣。然《梦华录》(九) 云:“圣节大宴,第一盏,御酒,舞旋多是雷中庆,舞曲破攧前一遍,舞者入场,至歇拍,续一人入场,对舞数拍,前舞者退,独后舞者终其曲,谓之舞末。”此条言舞大曲,似与脚色无涉,然脚色中戏头、引戏,均出于舞头、引舞(见前) ,则末泥之名,亦当自“舞末”出。长言之则为末泥,短言之则为末。前疑其出于曲名者,非也。

副末之名,北宋已有之。《渔隐丛话》前集(三十) 引王直方《诗话》:欧阳公《归田乐》四首,只作二篇,余令圣俞续之。又圣俞续成,欧阳公一简谢之云:正如杂剧人上名下韵不来,须副末接续。家人见诮,好时节将诗去人家厮搅,不知吾辈用以为乐云云,可证也。《武林旧事》又作次末。《辍耕录》云:副末,古谓之苍鹘。又云: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太和正音谱》亦云。今案《李义山集》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案声唤苍鹘。”《五代史·吴世家》云:徐氏之专政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髢髻为苍鹘(《西溪丛语》引《吴史》作苍头,复据《五代史》正之) 。则唐五代时,与参军相对演者为苍鹘,如宋时副末之对副净也。《辍耕录》之说,殆以此二事为根据,其他则不能证之矣。

顾事有不可解者,则宋时但见副靖、次净之名,而不见有净。又多云次末、副末,而罕云末是也。窃疑净苟为参军之促音,而宋之参军色恒为俳优之长。至南宋之季,则末泥为长,职在主张,故入场搬演者,只有副净、副末,而净、末反罕闻,其故或当如此欤。

引戏 郭郎 郭秃

引戏之名,始见于《武林旧事》、《梦粱录》。然其实则唐已有之。《乐府杂录》傀儡条云:“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里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案《颜氏家训·书证篇》: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世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调戏,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象庾亮尔。如此,则北朝已有郭郎之戏。且其人当在汉世矣。) 宋之引戏即郭郎之遗否,今不可考。《太和正音谱》云:引戏,院本中狙也。考《武林旧事》,则杂剧三甲中,刘景长一甲,有引戏,又有装旦,则其说殆不可信。或此色可兼扮男女欤?

旦 妲 狙

旦、妲二名,始见于《武林旧事》、《梦粱录》。然搬弄妇女,其事颇古。《汉书·郊祀志》:紫坛伪设女乐。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书》司马景王奏永宁宫曰:皇帝日延小优郭怀、袁信于广望观下,作辽东妖妇。而北齐《踏摇娘》戏,亦以丈夫著妇人衣为之(《教坊记》) 。《隋书·音乐志》:周宣帝即位,广召杂伎,增修百戏,(中略) 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又云:大业中,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中略) 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人。初课京兆河南,制此衣服,而两京缯锦为之中虚。故柳或请禁正月十五日角抵戏,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柳彧传》) 。讫于唐初,此风犹盛。武德元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书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有隋之季,始见崇用,此谓淫风,不可不改。近者,太常官司于人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具,以充散乐之服云云(《唐会要》卷三十四并两《唐书·孙伏伽传》) 。后谓之弄假妇人。《乐府杂录》云: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是也。则旦之实,唐以前既有之矣。至旦之名所由起,则说又不一。近人长沙杨恩寿云:自北剧兴,男曰末,女曰旦,南曲虽稍有更易,而旦之名不改。不解其义。案《辽史·乐志》:大乐有七声,谓之七旦,凡一旦司一调,(中略) 此外又有四旦二十八调,(中略) 所谓旦者,乃司乐之总名,金元相沿,遂命歌伎领之,后改为杂剧,不皆以倡伎充旦,则以优之少者假扮为女,渐失其真(《词馀丛话》卷一) 。此说全无根据。其误解《辽志》,又大可惊异也。《辽志》所谓婆陀力旦、鸡识旦、沙识旦、沙侯加滥旦者,皆声之名,犹言宫声、商声、角声、羽声也。杨氏谓为司乐之总名,殊属杜撰。且旦之名,岂独始见于《辽志》而已,《隋书·音乐志》已有之。《隋志》云:苏祇婆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中略) 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大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以此观之,则《辽志》所谓旦,即《隋志》所谓声。《隋志》之旦,以律吕为经,而以宫商纬之。郑译之八十四调是也。《辽志》之旦,以宫商角羽四声为经,而以律吕纬之。隋、唐以来之燕乐二十八调是也。此点虽异,而其以旦统调则所同也。核此二解,都非司乐之名;即使旦之名果出于辽,则或由妇人之声多用四旦中之某旦,而婆陀力旦、鸡识旦之名,本为雅言,伶人所不能解,故后略称旦耳。此想象之说,或较杨说为通。要之,旦名之所本,虽不可知,然宋、金之际,必呼妇人为旦,故宋杂剧有装旦,装旦之为假妇人,犹装孤之为假官也。至于元人,犹目张奔儿为风流旦,李娇儿为温柔旦(《青楼集》) ,此亦旦本伎女之称之一证。若《坚瓠集》引庄子爰徧狙以为雌之说,则更无讥焉。

冲末 小末 二末 老旦 大旦 小旦 细旦 色旦 搽旦 花旦 外旦 贴旦 外贴

前论四色,乃宋、金脚色之最著者,至元剧,而末、旦二色支派弥多。正末、副末之外,有冲末、小末,而小末又名二末。旦则正旦外,有老旦、大旦、小旦、色旦、搽旦、外旦、旦儿(焦循《易余籥录》曾从元曲钩稽出之,兹据其说) ,而《武林旧事》、《梦粱录》尚有细旦,《青楼集》又有软末泥、驾头、花旦之名;又云: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盖即元曲之色旦、搽旦也。元曲有外旦无外末,而又有外;外则或扮男,或扮女,外末、外旦之省为外,犹贴旦之后省为贴也。案宋制,凡直馆(史馆) 、院(崇文院) ,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宋史·职官志》) ;又《武林旧事》(卷四)载乾淳教坊乐部,有衙前,有和顾,而和顾人如朱和、蒋宁、王原全下,皆注云“次贴衙前”,意当与贴职之贴同,即谓非衙前而充衙前也。然则曰冲,曰外,曰贴,均系一义,谓于正色之外,又加某色以充之也。至明代传奇,但省作贴,则义不可通。幸《元曲选》尚存外旦、贴旦之名,得以考外与贴之本义。但南宋官本杂剧段数,已有《喝贴万年欢》,《辍耕录》金院本名目,有《贺贴万年欢》。贺贴、喝贴,或有他义,或宋、金已省作贴,则不可考矣。

《太和正音谱》云:孤,当场装官者。证以院本名目之“孤下家门”及现存元曲,其说是也。《綴耕录》谓之孤装,而《梦粱录》则作装孤。以《武林旧事》之装旦例之,则装孤为长。孤之名或官之讹转,或以其自称孤名之也。

捷机 捷讥

《太和正音谱》角色中有捷讥,此名亦始于宋《武林旧事》(卷六) 。诸色伎艺人,商谜条有捷机和尚。捷机即捷讥,盖便给有口之谓。明周宪王《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杂剧所载古院本,犹有捷讥色,所扮者为蓝采和,自号乐官,则《正音谱》所谓俳优称为乐官者是也。

痴大 木大 咸淡 婆罗 鲍老 孛老 卜儿 鸨

此外古脚色之可考者,则有痴大,有咸淡,有婆罗,皆始于唐。《朝野佥载》谓散乐高崔嵬善弄痴大,而宋亦有木大,陶谷《清异录》(二) :“长沙狱掾任兴祖,拥驺吏出行,有卖药道人行吟曰:无字歌,呵呵亦呵呵,哀哀亦呵呵,不似荷叶参军子,人人与个拜,木大作厅上假阎罗。”黄山谷词:“副靖传语木大,鼓儿里且打一和。”金院本名目有《呆木大》。木大,疑即唐之痴大,又与副靖对举,其为脚色无可疑也。《乐府杂录》俳优条,弄参军外,又石:“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如此二句相承,则咸淡为假妇人之始。旦之音当由咸淡之淡出。若作二事解,则咸淡亦一种脚色。今宋官本杂剧有《医淡》、《论淡》二本,金院本名目有《下角瓶大医淡》、《打淡的》、《照淡》三本。淡或犹咸淡之略也。《杂录》又云:弄婆罗,大中初有康乃、李百魁、石宝山。婆罗,疑婆罗门之略。至宋初转为鲍老。杨大年《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陈师道《后山诗话》) 至南宋时,或作抱锣。《梦华录》(七) 云:宝津楼前百戏,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著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袴,手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抱锣即鲍老,以此际偶携锣,遂讹为抱锣耳。然舞队犹有《大小斫刀鲍老》(《武林旧事》) 、《倬刀鲍老》(《梦粱录》) 等名,又南北曲调以“鲍老”名者殆以十数。金元之际,鲍老之名分化而为三:其扮盗贼者,谓之邦老;扮老人者,谓之孛老;扮老妇者,谓之卜儿。皆鲍老一声之转,故为异名以相别耳。《太和正音谱》之鸨,则又卜儿之略云。

俫 爷老 曳剌 酸 细酸 邦老

孛老、卜儿,皆脚色之表示年齿者。徕儿之表童子亦然。徕,始见金院本名目,及元曲,其义未详。此外脚色,又有表所扮之人之职业地位者,如曳剌、细酸、邦老是也。曳剌,本契丹语,唐人谓之曳落河。《旧唐书·房琯传》:琯临戎谓人曰:逆党曳落河虽多,岂能当我刘秩等。《辽史》作拽剌,《百官志》有拽剌军详稳司,旗鼓拽剌详稳司,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又云,走卒谓之拽剌。《武林旧事》作爷老,其所载官本杂剧,有《三爷老大明乐》、《病爷老剑器》二本,当即辽之拽剌也。元马致远《荐福碑》杂剧中尚有曳剌为胥役之名,此即《辽志》走卒谓之拽剌之证。细酸始见元曲,前单称酸。宋官本杂剧之《急慢酸》,金院本名目之《合房酸》等是也。胡氏《笔丛》(卷四十) 云:世谓秀才为措大,元人以秀才为细酸,《倩女离魂》首折,末扮细酸为王文举是也。今臧刻《倩女离魂》无细酸字,当经明人删改。余所见明周宪王《张天师明断辰勾月》杂剧,犹有末扮细酸上云云,则明初犹用此语矣。邦老之名,见于元人《黄粱梦》、《合汗衫》、《硃砂担》诸剧,皆杀人贼,其所自出,当如上节所云。而金人院名目所载“邦老家门”二本,一曰之《脚言脚语》,一曰《则是便是贼》,则此语确为金、元人呼盗贼之称矣。

厥 偌 哮 郑 和

宋、金杂剧院本中,有似脚色而非脚色,且其名义不可解者,如厥,如偌,如哮,如郑,如和是也。宋官本杂剧之以厥名者,如《赶厥夹六么》、《赶厥胡渭州》、《赶厥石州》、《双厥投拜》是。其以偌名者,则宋官本杂剧有《催妆贺皇恩》,下注云“三偌”,又有《三偌慕道六么》、《偌卖旦长寿仙》、《四偌皇州》、《槛偌保金枝》、《强偌三乡题》、《三偌一赁驴》,金院本名目亦有《偌卖旦》、《恨秋风鬼点偌》、《四偌大提猴》、《三偌一卜》、《四偌贾诨》、《四偌祈雨》、《四偌抹紫粉》、《四偌劈马桩》、《偌请都子》诸本。其以哮名者,则官本杂剧《扯拦六么》下,注云“三哮”,又有《四哮梁州》、《双哮新水》、《双哮采莲》、《三哮卦铺儿》、《三哮揭榜》、《三哮上小楼》、《三哮文字儿》、《三哮好女儿》、《三哮一担脚》诸本,此外又有《双拦哮六么》、《褴哮合房》、《褴哮店休妲》、《褴哮负酸》四本,则哮殆拦哮,或褴哮之略。其以郑名者,则有《病郑逍遥乐》、《四郑舞杨花》二本。以和名者,则有《孤和法曲》、《病和采莲》二本。以《双旦降黄龙》、《病孤三乡题》诸本例之,谓厥、偌、哮、郑、和等,非脚色之名或假脚色(如爷老、邦老之类) 之名不可也。至其名义,则尤晦涩。厥之为义,虽宋人亦所不解。欧阳公《六一诗话》云:“陶谷尚书尝曰:尖沿帽子卑凡厮,短鞑靴儿末厥兵。末厥,亦当时语,余天圣、景祐间,已闻此句,时去陶公尚未远,人皆莫晓其义。”《刘贡父诗话》云:“今人呼秃尾狗为厥,衣之短后者亦曰厥。故欧公记陶尚书语末厥兵,则此兵正谓末贼耳。”李治《敬斋古今駐》(卷八) 则曰:“末厥,盖俗语也。犹今俚语俗言木厥云耳。木厥者,木强刁厥之谓。”刘、李二说,不同如是。余意末厥兵必三字相连为一俗语,厥之名或自此出。至偌之音则与查近,《封氏闻见记》(十) :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迫猥僻云云。则偌或为轻薄子之称。若哮、郑、和则其意全不可解,姑举于此,以俟后日之研究耳。

丑 生

宋、元戏剧脚色之可举者如左。惟丑之名,虽见《元曲选》,然元以前诸书,绝不经见,或系明人羼入。然丑虽始于明,其名亦必有所本。余疑丑或由五花爨弄出。《辍耕录》云:院本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人来朝,衣装鞋履,巾裹、傅粉墨,举动皆如此,使优人效之以为戏(卷二十五) 。而宋官本杂剧,金院本名目之以爨名者,不可胜数。爨与丑本双声字,又爨字笔画甚繁,故省作丑,亦意中事。其傅粉墨一事,亦恰与丑合,则此色亦宋世之遗。至明代以后,脚色除改末为生外,固不出元脚色之外矣。

余说一

综上文所考者观之,则隋、唐以前,虽有戏剧之萌芽,尚无所谓脚色也。参军所搬演,系石耽或周延故事。唐中叶以后,乃有参军、苍鹘,一为假官,一为假仆,但表其人社会上之地位而已。宋之脚色,亦表所搬之人之地位、职业者为多。自是以后,其变化约分三级: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宋之脚色,以副净为主,副末次之。然宋剧之以旦、以孤名者,不一而足,知他色亦有当场者矣。元杂剧中,则当场唱者惟正末、正旦。如《气英布》、《单鞭夺槊》二剧,第四折均以探子唱,则以正末扮探子。《柳毅传书》第二折,用电母唱,则以正旦扮电母。虽剧中之主人翁,苟于此折中不唱,则亦退居他色,故元剧脚色,全以唱不唱定之。南曲既出,诸色始俱唱,然一剧之主人翁,犹必为生、旦,此皆表一人在剧中之地位,虽在今日,犹沿用之者也,至以脚色分别善恶,事亦颇古。《梦粱录》记南宋影戏曰: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卷二十) 。影戏如此,真戏可知。元、明以后,戏剧之主人翁,率以末旦或生旦为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由是脚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国朝以后,如孔尚任之《桃花扇》,于描写人物,尤所措意。其定脚色也,不以品性之善恶,而以气质之阴阳刚柔,故柳敬亭、苏昆生之人物,在此剧中,当在复社诸贤之上,而以丑、净扮之,岂不以柳素滑稽,苏颇倔强,自气质上言之当如是耶?自元迄今,脚色之命意,不外此三者,而渐有自地位而品性,自品性而气质之势,此其进步变化之大略也。

夫气质之为物,较品性为著。品性必观其人之言行而后见,气质则于容貌举止声音之间可一览而得者也。盖人之应事接物也,有刚柔之分焉,有缓急之殊焉,有轻重强弱之别焉。此出于祖、父之遗传,而根于身体之情状,可以矫正而难以变革者也。可以之善,可以之恶,而其自身非善非恶也。善人具此,则谓之刚德柔德;恶人具此,则谓之刚恶柔恶;此种特性,无以名之,名之曰气质。自气质言之,则亿兆人非有亿兆种之气质,而可以数种该之。此数种者,虽视为亿兆人气质之标本可也。吾中国之言气质者,始于《洪范》三德,宋儒亦多言气质之佳,然未有加以分类者。独近世戏剧中之脚色,隐有分类之意,虽非其本旨,然其后起之意义如是,不可诬也。脚色最终之意义,实在于此。以品性,必观其人之言行而后见,而气质则可于容貌、声音、举止间,一览而得故也。故既考其渊源,复附论之如此。

余说二 (面具考)

面具之兴古矣。周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似已为面具之始。《汉书·礼乐志》:朝贺置酒为乐,有常从象人四人,秦倡象人员三人。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虾、师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李善注曰:仙倡,伪作假形。谓如神仙、罴豹、熊虎,皆谓假头也。《颜氏家训·书证》篇:《文康》象庾亮。《隋书·音乐志》:礼毕者,出于晋太尉庾亮家。亮卒后,其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旧唐书·音乐志》: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北齐书》及《北史》本传,不云假面,但云免冑示之面耳) 。又云《安乐》者,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貘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是北朝与唐散乐中,固盛行面具矣。《宋史·狄青传》:常战安远,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而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丑,无一相似者,乃大惊。面具之见于载籍者,大略如此。其用诸散乐,始于汉之象人;而《文康乐》、代面戏、《安乐》踵之。宋之面具虽极盛于政和,而未闻用诸杂戏。盖由涂面既兴,遂取而代之欤?

余说三 (涂面考)

涂面起于何世,今不可考。其见于载籍者,则《乐府杂录》云: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教坊记》载《踏摇娘》与此略同。但云:北齐有人姓苏, 鼻。案《玉篇》云: ,面疮也。盖当时演此戏者,通作赤面,故《杂录》以为状其醉,《教坊记》以为其状 鼻也。又温庭筠《乾 子》,戴陆象先为冯翊太守参军等,多名族子弟,以象先性仁厚,于是与府僚共约剧赌,(中略) 一参军曰,(中略) 吾能于使君厅前,墨涂其面,著碧衫子作神,舞一曲慢趋而出。(中略) 便为之,象先亦如不见(《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六引) 。则唐时舞人,固有涂面之事。至后唐庄宗,自傅粉墨称李天下(《五代史·伶官传》) 则又在其后;宋时则五花爨弄,亦傅粉墨(见上) ;又蔡攸侍曲宴,短衣窄袖,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宋史·奸臣传》) :足为五采涂面之证。元则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见上) 。至五采涂面,虽元时无闻,然唐、宋既行,元固不能无之矣。

余说四 (男女合演考)

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乐记》云: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乱,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孔《疏》:加獶杂,谓猕猴也,言舞戏之时,状若猕猴;间杂男子妇人。言似猕猴,男女无别也。自汉以后,殊无所闻。至隋、唐之际,歌舞之伎渐变而为戏剧,而《踏摇娘》戏,以男子著妇人服为之(《教坊记》) ,此男女不合演之证。《旧唐书》高宗纪:龙朔元年,皇后请禁天下妇人为俳优之戏,诏从之。盖此时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开元以后,声乐益盛。《旧书志》云: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中略) 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中略) 太常又有别教院,(中略) 廪食常千人,宫中居宜春院。夫梨园弟子,既云乐工,子弟当系男子,而宜春院则尽妇人。《教坊记》云: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盖唐时乐工,率举家隶太常,故子弟入梨园,妇女入宜春院。又各家互相嫁娶。《教坊记》云:筋斗裴承恩妹,大娘善歌,兄以配竿木侯氏是也。然则梨园、宜春院人,悉系家人姻戚,合作歌舞,亦意中事。故元稹《连昌宫辞》咏念奴歌曰:“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至合演戏剧,惟上文参军条,所引《云溪友议》一则近之,此外无他证也。宋初则教坊小儿舞队与女童舞队,各自为曹,亦各有杂剧(《宋史·乐志》及《东京梦华录》) 。惟《武林旧事》(卷六) 载南宋杂剧色九十九人,内有慢星子、王双莲二人,注云“女流”。人数既少,不能自为一曹,则容有合演之事。然或《旧事》但举杂剧色之有名者,不必诸色尽于此也。元剧既兴,男优与女伎并行,如《青楼集》所载珠帘秀、工驾头、花旦、软末泥,又如赵偏惜、朱锦绣、燕山秀,皆云:旦末双全。女子既兼旦、末,则亦各自为曹,不相混矣。又云:宋六嫂与其夫合乐,妙入神品。盖宋善讴,其未能传其父之艺(觱栗) 。则合乐亦合奏之义,非合演戏剧也。盖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自不容有合演之事。或据宋六嫂事,谓元剧有男女合演者,殆不然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