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末代念佛授手印(并序)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作者辨阿

夫以九品为宿以称名为先。八池为栖以数遍为基。念佛者昔法藏菩萨之大悲誓愿之筏。今弥陀觉王之广度众生之船。是则菩萨利益众生之约束。是则如来平等利生之诚言。尤凭哉。所以弟子昔酌天台之门流浴圆乘之法水。今望净土之金地玩念佛之明月。爰以四教三观之明镜受相传于证真。三心五念之宝玉传禀承于源空。幸哉。辨阿留血脉于白骨。纳口传于耳底。慥以口所唱者五万六万。诚以心所持者四修三心。依之专自行之时以口称数遍为正行。劝化他之日以称名多念教净业。虽然上人往生之后诤其义于水火。致其论于兰菊。还失念佛之行。空废净土之业。悲哉悲哉。为何为何。爰贫道龄已及七旬余命又不几。不可不恼。不愁空止。依之于肥州白川河之边往生院之内结二十有之众徒。限四十八之日夜。修别时之净业。勤如法之念佛。于此间徒恼失称名之行。空悲废正行之勤。且为然师报恩。且为念佛兴隆。任弟子昔闻依沙门相傅录之留赠向后。仍为决末代之疑。为备未来之证。以手印为证。所笔记如左。

末代念佛授手印

作者辨阿

末代念佛者知净土一宗之义修净土一宗之行首尾次第条条事

五种正行事

一读诵正行事。

广通可读诵三部经。别略可读诵阿弥陀经。依之上人在生之时阿弥陀经长日三卷诵之(音一部。和音一部。唐音一部)

一观察正行事

依行者根机行观门之广略。若依观经者可用十三之观。若依观念法门者可用总想观别相之二观。若依惠心先德往生要集者略以三种观中之一观可用之。其意趣任行者之志。

一礼拜正行事。

礼拜在上中下。依行者之根机。但多分下根之礼用之。昔上人在世之御时示予云。住宇治之边在行者。乍坐修礼拜终以得往生毕。

一口称正行事。

心志往生之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一赞叹供养正行事。

若可为二行欤。

一者赞叹正行。二者供养正行。

凡五种正行如是。但一人具行五种。若一种二种。若三种四种。依行者之根机。

一正行助行二行分别事。

一正行事

心存三心。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也。此宗意以此行为第一之行。善导御意探释迦弥陀之御意。于种种往生行之中。以此口称之一行为殊胜第一之行。文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文)

上人云。见得此文之后。舍年来所修之杂行。成一向专修之身。附此文有种种之义。

一者观经三心之中深心是也。

二者往生论中明五念门中口业赞叹门是也。

论文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

三者四修中四修俱虽口称之意。于其中口称是无间修意也。

四者三种行仪中虽通何行仪。只是寻常行仪之意也。

五者难易二道中易行道之意也。

一助行事

前五种之中口称之外四种是为口称成助行故。正助兼行之人以口称为正行。以余四行为傍行。若复以口称之一行为往生之行。有不行助行之人。

一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事

观经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文)

礼赞云。具此三心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文)

观经疏第四云。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三所如是释□□九品)

又云。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文)

观念法门云。三心为内因。三力为外缘(文)

上人选择集云。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之文。私云。所引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欲生极乐之人。全可具足三心也(巳上)

净影寺惠远大师观经疏云。修心往生。心行有三种。一者至诚心。谓实也。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故曰诚心。二者深心信乐。殷重欲生彼国。三者回向发愿之心。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之为回向(文)

一至诚心事(以至诚心治虚假心)

一向虚假心(外实内虚之人。一向诳惑渡世之人也。全此人不可得往生也)

一向真实心(内外俱实之人也。是净土宗之行者也。决定往生之人也)

虚实俱具心(半实半虚之人也。若得往生。若不得往生。是人不定之机也)

非虚非实心(是世常罪人也)

又入念佛之后四句。

多虚少实(诳惑心多往生心少。决定不可往生)

多实少虚(往生心多诳惑心少。若可往生)

多少俱实(一向至诚心之念佛者也。决定往生之人也)

多少俱虚(一向无往生之心之人也)

又有四句。

始虚终实(往生人也)

始实终虚(不得往生之人也)

始终俱实(决定往生之人也)

始终俱虚(决定不得往生之人也)。

于万法每法皆有虚实之二心。依之于念佛之一法有虚实之二心。

今善导御心舍虚假心以真实心行念佛得往生。以之名至诚心也。

问。本具至诚心之人申念佛之间。今始移诳惑渡世之心。为名闻利养所申之念佛为成往生之因如何。答。若起改悔之心还住至诚心。尤可成往生之因。若不改悔者不可成往生之因。其人人可依其心(云云)

问。住至诚心之人令修念佛之间。依他人请令申念佛之时。住有所得之心。令申念佛为自身为成往生之因。为当如何。答。住至诚心之人纵住有所得之心。虽申念佛可得往生。所以者何。住至诚心之人中间暂虽住有所得之心。前后之心依至诚心可得往生。况复住至诚心许之人定以发改悔之心。还又可住至诚心(云云)但于自今已后者所教示也本自住至诚心之人。为他人受请用之时。不可起有所得之心。所以者何。住至诚心修念佛志往生之人。此是大乘行者也。大乘者以自行化他为菩萨大乘之行。以此念佛可回向自他之往生之功德。是则第三回向发愿之义也。故云普为师僧父母同得往生。又云愿共诸众生。况复大乘之意自初心之行习化功归己也。纵虽请用之念佛自他共成往生之因也。若不然者招小乘偏执自调自度之失欤。

问。若请用之时。若自行之时。调美音诱能声。理高下量长短。出音曲如咏歌称念佛。如舞游唱高声。是岂非虚假。此时念佛为具至诚心如何。答。住至诚心之人如此之念佛。更以可成往生之因。中间之心暂虽出调声。前后之心住至诚心故。况又大乘之行者住慈悲利生心。闻法之心闻法之人为往生有其志者。自他共成往生之因。若住劝进往生之心。若住闻法结缘之心。如咏歌称念佛尤神妙欤。

一深心事(以信心治疑心)

此有四句。

一向疑心(决定不得往生之人也若又有一分往生欤)

一向信心(决定往生之人也)

信疑俱心(不定往生之人也。若得往生欤。若不得往生欤)

非疑非信心(非一向往生之人)

又有四句(付信入之人也)

始疑终信(得往生之人也)

始信终疑(不得往生之人也念佛退转之人也)

始终俱信(决定往生之人也净土宗所教念佛者也)

始终俱疑(非决定往生之人)

问。信心具足之人触缘对境之时。若起爱欲心。若致罪业之时。定以依吾身之犯罪疑吾身之时。为有其深心不。复为无其深心如何。答。师云。深心具足人于其罪业全以不疑之。佛弟子者自本恐罪业去恶缘。虽习之烦恼所具凡夫不如意。非如念。此是吾身之失。此是凡夫之习。只是数犯罪业欤。虽然本具信心之人。中间暂虽起妄念。还复住信心。依前后之信心中间暂发之妄念不可失其信心也。况复弥陀本愿之他力引导如此众生也。依之于自他犯罪不可疑自他之念佛也。但或依圣道门之心。或依净土门之心。念佛人人尤可怖罪。尤可厌恶。怖之厌之上欣往生之间。诸恶之心诸罪之念数发起数发动。本具烦恼之凡夫所不及力也。只信佛力之许。固可冯本愿往生之念佛也。于恶烦恼之一法虽疑之。于念佛之一法更以不可疑之。是云念佛往生也。

一回向发愿心事

回向(兼行)。

发愿心(唯愿)。

以已所作之善愿得往生也。以之为回向。以未所作之善只心许愿得往生。以之为发愿也。而今善导御心以已所作之正助二行发决定往生心。以之名为回向发愿心也。释言。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故上人言。净土宗善导教训念佛者。初入专修之时。称南无阿弥陀佛具三心。此心之中纳回向发愿心也。依之善导释言。南无者归命亦回向(文)抑此宗一大事此三心也。弟子上人在生之时能能蒙此御教训。彼然师云。三心之中发至诚心之时。实具后深心回向发愿之二心也。依之三心之中·具一心者必具余二心也。但经与疏之文一者二者三者置各别者。为行者于往生心为知发三种心。所谓若念佛行者为发虚假心。用至诚心治其心。教之时。置一者至诚心也。若念佛行者为发疑惑之心。用深心治其心。教之时。置二者深心也。若念佛行者以发愿心之许为愿往生之者。以已所作之善可愿往生。教之时。置三者回向发愿心也。以此意案之。就之有二种三心。

一者横三心(一心具三心者是横三心也)

二者竖三心(三心各别置一二之言是竖三心也)

有四句。

有愿有行(此净土宗心也)无愿有行(非宗心)

有愿无行(非宗心)无愿无行(非宗心世间之人也)

又有四句。

西方回愿(此净土宗之本意念佛行者之愿也)

余事回愿(是非宗心也。若愿寿命长远。若愿福人人所望各别也)

西方余事回愿(是半宗心半非宗心。又得往生愿之。又得所望愿之)

非西方回愿非余事回愿(是世俗之辈也)

一善导御意入净土宗修正助二行具足三心之人。必可修五念门教之。

礼赞云。如观经具说。应知。又如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释心依经明三心毕。今又依论明出五念门。经三心论五念门释合。经论如此释合之心也)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文)

一五念门者

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

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如来。

三者观察门(意业)观净土依正二报。

四者作愿门(心)

昼夜一切时一切处愿生极乐。

五者回向门(心)以所作善回向净土也。一善导宗意行三心五念之法。必可具四修事。礼赞云。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文)

一者恭敬修(亦名殷重修。对治憍慢心)

礼赞云。恭敬礼拜彼佛及一切圣众等

西方要决恭敬修有五

一者敬有缘圣人(行住坐卧不背西方)二者敬有缘像教(造一佛二菩萨像。抄写尊经恒安净室)

三者敬有缘知识(宣净土教者)

四者敬有缘同伴(同修业者)

五者敬住持三宝(与今浅识作大因缘)

二者无余修(对治杂起心。是疑虑不定之心也)

礼赞云。专称彼佛名。专念专礼专赞。不杂余业(文)

西方要决云。专求极乐礼念弥陀。但诸余业行不令杂起

三者无间修(对治懒堕懈怠心。是勇猛精进心也)

礼赞云。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

西方要决云。常念佛作往生心。于一切时恒想巧○所以精勤不倦。当念佛恩报。尽为期心恒计念。

四者长时修(对治退转流动心)。

礼赞云。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文)西方要决云。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恒作净因终无退转(文)

私云。准望余行得此文之意。誓不中止者奉劝请本尊并三宝。于宝前辨备香花。发誓愿可始往生之净业也。毕命为期。于此行者永以不可退转。若违此旨者永以不蒙三宝冥助为地狱之薪。

一三种行仪事。

一寻常行仪。

于所不简净不净。于身不简净不净。于衣装不简净不净。于威仪不简行住坐卧。于食不简净不净。于时节不简久近。

一别时行仪。

于所者清净道场。于身者沐浴清净。于衣装清净衣服。于威仪常立常坐。于食一食长斋。不可食酒肉五辛。于时节若一二日。若七日九十日等。

一临终行仪。

可用别时之行仪。

162846ng29zp21uzpiczus.gif

三心

(南无阿弥陀佛)

至诚心

(南无阿弥陀佛)

深心

(南无阿弥陀佛)

回向发愿心

(南无阿弥陀佛)

四修

(南无阿弥陀佛)

恭敬修

(南无阿弥陀佛)

长时修

(南无阿弥陀佛)

无余修

(南无阿弥陀佛)

无间修

(南无阿弥陀佛)

五念门

(南无阿弥陀佛)

礼拜

(南无阿弥陀佛)

赞叹

(南无阿弥陀佛)

作愿

(南无阿弥陀佛)

观察

(南无阿弥陀佛)

回向

(南无阿弥陀佛)

三种行仪

(南无阿弥陀佛)

寻常行仪

(南无阿弥陀佛)

别时行仪

(南无阿弥陀佛)

临终行仪

(南无阿弥陀佛)

释曰。我法然上人言。拜见善导之御释。源空目三心五念四修皆俱见南无阿弥陀佛也。

于时安贞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以自笔书无时形见(花押)

授手印

162846dr0ht88ke2rfo0om.gif

源空

辨阿

圣护

教辨

源与

念佛往生净土宗血脉相传手次事。

日本。

尊成天皇御时。法然上人检出善导御义。令流布世间之时。后白河法皇御临终之时。被召御善知识。以善知识之身。早太上法皇奉教授一向专修之念佛。以三月十三日崩御。以件克终以遂往生毕。其后当第十三年之御远忌。于莲花王院之内。勤修六时礼赞净土三部经。御追善遂之。自此后花洛之诸人皆以净土宗修追善。爰法然上人以净土宗之义传辨阿。今又辨阿以相承之义并私勘文彻选择集让与沙门然阿毕。闻之人慥信之行之可遂往生。仍录秘法之状以手次。

于时嘉祯第三岁八月一日。

法然上人口决沙门辨阿(在御判)

净土相传。

源空

辨阿

良忠

良晓

贤仙

右当流者镇西之余风。

以先师相承之授手印。授申贤仙已毕。任此之趣可弘通利生之旨如件。

元亨四年(甲子)九月二十二日

桑门良晓(花押)

于肥后国往生院安贞第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四十八日念佛被始。筑后上人同三十日御渡。入阿十一月四日酉时道场入念佛申。此间上人为末代造一文给。末代念佛授手印是也。二十七日是书始同二十八日是书ハテ了。同二十九日巳时是ヲ点给。

其时莲アミタ佛参给タリケレハ御物语云。我已一证得也。今朝勤参タレハ。年四十斗高僧出来御。我见给。白ボウシノ少アヲキヲ着。ソノタケコトニタカクミヘ下ヘルガ。北座步出见タテマツルト被仰。泪流下ヘル也

安贞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往生院四十八日别时如法念佛道场众等事。

北座辨阿弥陀佛(御年六十七)。

得往生(安艺四十一)幸印(肥后三十九)。

等阿(筑前四十二)数阿(肥前三十五)。

忍□(相模三十八)目阿(京四十)。

受阿(京二十五)觉阿(筑后二十五)。

南座

深阿(肥后四十二)莲阿(丰前四十三)。

持寂(肥后四十二)生愿(肥后三十二)。

持佛(肥后三十)入西(长门二十六)。

随信(肥后三十一)满愿社(筑后二十四)。

住莲(肥后三十六)。

御朱印本肥后国往生院留之。

佛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私谓。于吾朝者勘出善导之御义者只是法然上人也。弟子辨阿忝上人御义御在生之时。于此一宗之始末具闻之几数度乎。仍为弟子辨阿以法然上人仰大师释尊矣。辨阿今录上人之御义赠末代。为诽谤之人不见之彼轻毁之众怖千劫堕狱之罪故也。爰附我门徒约称名人注置之。但故上人遗诫云。我门徒不可好其义。不可好其论。例如彼慈觉智证疏其论义。亦可怖拔舌地狱之苦。依之称名行者成不知一字之身。成不辨黑白之身。以称名许朝夕可歌之。于吾身者卑下愚者与他门不可论。然则依先师遗诫录之弘通称名之行者。若欲写之者不可加减一句一字。穴贤。诽谤他门之谤家不信邪见之人不可写之(云云)

犹犹能能录之送末代人。不知其义不知其文。只依称名之许尤可得往生。弟子上人面拜之时如此学之。然近代人人学文为先其称名不为物员。是则邪义邪执也。无道心之人也。无后世心也。

或人云。善导建立安心门之义起行门之义。建立此二门。安心门之日学文虽不令修念佛。依安心门得往生。其起行门之人虽令修念佛。依不知义不得往生(云云)

或人云。行门·观门·弘愿门。立此三门。弘愿门得往生。其行门之人不得往生。依不知弘愿门之义。依之学文能能归弘愿门(云云)

或人云。寂光土往生尤是殊胜也。称名往生是初心之人往生也。其寂光土往生尤深。

此三人义近代兴盛之义也。

已上三义是邪义也。恐恐(花押)全是非法然上人之义。以梵释四王奉仰证(花押)三义俱俱不为学文无智僧达愚案也。憍慢々々也。善导御释不相应之义也(花押)日本国同时西方行人先达。

北京天台贯首大原显真和尚(天台第一之学生无极之道心者也)

南京兴福寺明遍僧都(三论宗第一之学生无极之道心者也)

黑谷法然上人(自十一岁道心者日本到来诸宗一一学之)

已上三人同时学生。三人俱归善导之御义愿西方。三人俱数遍之行义也。以之可知之。此外之少人等之义全不可用之(云云)

三人大人之义末代之人可用之(云云)

(花押)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