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今天开始讲解经文。
凡是佛经,皆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又分两科:1证信序,2发起序。今先讲证信序。
上面这段经文,即是证信序。此段经文,是世尊将入涅槃之时,阿难尊者问佛:世尊圆寂之后,弟子们结集法藏,一切经首,应安何等字句?佛答:“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点,与大众某某等若干人俱。”此即经家所谓六成就。因为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说的统统是因缘法——一切法皆从因缘生。世尊开法会,自有开法会的因缘,但必须有此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法会,所以每部经首,必须将它说一说。有此一段经文,就可证明这是佛说的经,故名证信序。佛教大小乘经,都是阿难尊者所背诵出来的。佛弟子中,各有一个第一,而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多闻第一,按现代名词,叫做记忆力特别强,他有此大智慧,佛所说的法,他都能统统背诵出来。故结集法藏时,大家公推阿难尊者升座,代表佛说法,将佛住世讲过的佛经,一一背诵出来。阿难尊者于是在宣讲每一部佛经之初,必定宣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点,与某某大众等若干人俱。”然后宣说该部佛经之内容——正宗分及流通分,如何如何,经大众通过之后,记录起来。那时印度尚未发明纸,而是用贝多罗树的树叶记录的。此即成为佛教最原始结集的法藏。
以下分别解释六成就意义:
“如是我闻”,此一句经,有两个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如是二字,古来祖师解释经时有很多种,我平常讲经,都分三种解释。第一、如是二字是“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理。今先消文,怎么叫如,怎么叫是?不异名如,无非曰是。既已消文,再来显理。一部经有一部经的理,现在就讲这部十六观经之理,十六观经之理,怎么名如?怎么叫是?十六观经所讲的是什么理呢?所讲的是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三世不易。不易就是不变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复如此,永远不变的,若是有变动,便成了生灭法。实相妙理,他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他都不会变动,三世不易故叫做如。今观经所显者,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三世不易故名“如”。怎么叫是呢?依实相妙理,观想念佛,绝对无非,故曰“是”。以此显十六观经之理体。第二种解释,信顺之词。佛所说法,为弟子者,皆当信仰顺从,若不信仰、不顺从,便不名如是。“如是”者表示我们信仰,我们顺从。这就叫信顺之词。第三种解释,“如是”二字,指法之词。如是即指这部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之法,此是最浅显之解释。有了指法之词的浅显解释,意义已明,何必还要作显理及信顺之重释?答:必须如此解释,何以故?须知“如是”两字,指十六观经之法,而十六观经之理,你若不懂,就必须去听讲,听讲就必须信顺,如不信顺,听了等于未听。能信顺者是我们的心,所信顺者为实相妙理,观想念佛。观想念佛,还须依实相妙理。佛说每一部经,都以实相妙理为体,所以要显理。由浅入深,再由深讲到浅,有此三种的解释,才能曲尽义理。为什么将信成就列于经首?因佛法如大海,唯信为能入。世间有“望洋兴叹”之语,佛法亦如是,若无信心,不能深入法海,得不到法益,徒自“望法海兴叹”。
“我闻”二字是闻成就。我者阿难自称之词。因为世尊圆寂之后,阿难尊者于结集法藏,升座说法之时,诸佛加被,顿时庄严如佛,大众心疑是否阿难已成佛?所以阿难先为表明,如是法门,乃我亲从佛闻,非属己智。“如是我闻”一语出口,群疑顿息。今将“如是我闻”四字联起来解释,即如是——十六观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阿难尊者自说我闻,亦即勉励我们众生,要多闻法。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尽用眼看,还须耳闻。以我国的佛经来说,凡是国学有基础的人,多看几部祖师注解,亦可了解佛经,但是很费气力,不如去听经,看六小时的经,不如听二小时的演讲,来得明白。可知听经要比看经好。因为看经看的多了,看后忘前,听经即无此弊。而且听经时,一心谛听不但不会忘,又可联想到其他经论,触类旁通,所以要多听经。现在末法时代听经机会非常少,遇有讲经机缘,应当放下一切,发心去听。听经时,须专心谛听,听得法喜充满,将坐久腰酸背痛之事忘了,不知时间之已到。所以劝各位要发心多听讲经。
“一时”两字是时成就,佛说法是在印度,印度历数的年月日时,和中国历法的年月日不合,故不能记载某年某月某日。而年月日时是世间法,记上了不但对经典没有多大助益,反而令研究经典之人,为了考查时间,费时费事。况且印度人向来不注重历史,故无法查对时间。现在印度的历史时间,完全根据阿育王的那几根石柱子考证出来的。又佛说法时,不是一次说完一部经的,此经虽是一次讲完,而华严经分七处九会,故无从记载哪一会哪一时。再者佛说法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宫。如地藏经即是在忉利天宫说的,忉利天的历算(忉利天一日,人间一千年)与人间历算如何查对?是故古来翻译佛经之大德,根本不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只用“一时”两字概括了。一时者,“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名为一时。明白点说:即师长弟子,志同道合,说的听的,都功德圆满,把一部经,从头讲到尾的那一个时期,统称为一时。佛说法,讲“实相妙理”,是超时间空间的,但是说法是在人间说的,离不开时间空间,故须要有时成就,才能听法。台湾属亚热带地区,夏天太热,时间不成就,不能讲经说法。我们志莲精舍为此特别买了一部冷气机,但是机器大,声音亦大,听起经来,它老是打闲岔。而且在讲堂听经时,开着冷气机,固然很凉,听完经出来,呼——的一声,热气袭人,容易生病。现在冬季,天气不太冷,正是听经的好时候。再说到严重的时不成就,天下大乱,那时根本不能讲经;就算天下不大乱,但社会不安宁,亦不能讲听。以往香港常常请我去讲经,但近年来,社会愈乱愈利害,入夜之后,到处发生抢案,现在香港吃了晚饭之后,大家都不敢出门,怎么去讲经?我今年去美国,而美国人晚上七点钟以后,足不出门;白天大家都要去上班去上学,没有时间听:到了晚上闲一点,可是晚上到处都是土匪强盗,到处都可能发生抢劫,大家都不敢出门,你欲讲经说法,怎么去讲?怎么去听?现在我们台湾,气候不冷不热,社会亦很太平,晚上出来听经,没有什么顾虑,正是听经的好时光,希望大家珍重这个好时光,天天要来,听完这部经,我是决定把这部经讲圆满的。
“佛”是主成就。凡是法会,必有说法的主持人,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讲经法会的主持者,故曰主成就。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处成就;第五个成就,亦即空间的成就。说法得有个场所,在哪里说这十六观经呢?在王舍城耆阇崛山。王舍城是印度摩竭陀国的国都,为印度第一大城,耆阇崛山是梵语,译成中国话叫灵鹫山。鹫是鹫鸟,那个山的形状像鹫鸟的头,故又名鹫头山。此山座落在王舍城外东北方。佛说法不在灵鹫山顶上,是在灵鹫山下面。前几年道源去印度朝礼圣地,朝拜灵鹫山,到了灵鹫山,和大家一齐爬山,到了山顶上,没有个场面,都说就在这里叩头礼拜,那里既没有庙亦没有寺,只剩个塔基,塔已被回教毁坏了,就在那里将带来的香,点燃起来,插在地上,礼拜一番。朝拜圣地靠信心,这是佛在灵鹫山说法的地方,当然要拜。可是我怀疑,这里没有个场面,在哪里说法?当然啰,佛说法,那些诸大菩萨、天龙八部,在虚空里可以打坐;可是大心凡夫,总得有个坐的场所,恐怕不是这里吧?心里疑惑,但是不敢说出来。拜过之后下山,来到山脚下,正逢印度政府整修佛教圣地。凡是佛的八大圣地,都在整理。同行有人忽然看到一个牌子,说这一古迹,是法华塔,乃佛说法华经的地方。于是我心中立即将疑惑去了,经云佛说法华经是在灵鹫山,这有个法华塔,是纪念佛说法华经的地方,可见得佛说法华经不在山顶上,是在山脚下。我行前一看,该塔仅剩最下三层,以上的几层都没有了。那里立有一个牌子,说明该塔毁于回教徒。现在讲十六观经的处所,即是在这个灵鹫山。
记者谨按大唐西域记,载录当年玄奘大师看到的灵鹫山是这样的:“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似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林木非常茂盛。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摩竭陀国的国王)为闻法故,修建道路,自山麓至峰岭,跨谷陵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有二站,一谓“下乘”即国王大臣至此,下车步行以进。一谓“退凡”,即谓凡夫到此止步,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而南北狭,山之西边,有砖造精舍,高广精制,东向开门,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高一丈六尺,量等如来之身。”又说道:“其(灵山)南崖下,有一塔,(纪念)往昔如来于此说法华经。(灵山精舍)南山崖侧,有大石室,如来在昔,于此入定。”由此看来,佛陀是住在灵山顶上的。可能佛陀晚年时,国王大臣,及佛所度的诸弟子众,都年老了,为免使四众弟子爬山辛劳,所以佛驾临山南崖下,为大众讲经说法。“江山容易改,沧海变桑田。”当年山崖,而今道公长老所见,已为平地,诸法无常,于此益足相信。愚见如是,是否有当?尚乞高明指正。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千二百五十人者,是佛的常随众。佛度三迦叶师徒共乙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连二外道师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合计为乙千二百五十人。这乙千二百五十人,发愿要终身给佛作侍者,常随世尊,永不离开,故名常随众。“菩萨三万二千”,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之略译,中国话叫觉有情。觉指佛道,菩萨行人,发心上求觉道,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菩萨。菩萨三万二千者,这部十六观经,完全是要大菩萨来听,所以菩萨来得很多,有三万二千之多。“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文殊师利翻成中国话叫做妙德。他的功德不可思议,故叫做妙德。他在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佛是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称为法王子。“而为上首者”,上首就是菩萨弟子之中,他是最上的首领。如现在学校里,称同学为学长。上首是尊重的称呼。但不是同佛比着称,而是与大弟子比着,他是最上之首领。上首就是在菩萨众中,他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因为十六观想法门,唯有大智慧者,才能观得起来,故以他为上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