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壬午,唐咸通三年〉春二月,南詔復入寇。唐以蔡襲爲經略使,發兵禦之。

綱目:南詔入寇,王寬數告急。唐帝以前湖南觀察使蔡襲代之,仍發許、滑、徐、汴、荊、襄、潭、鄂等道兵,合三萬人,授襲以禦之。兵勢旣盛,蠻遂引去。

註:許、滑、徐、汴、荊、襄、潭、鄂,八州名。

夏五月,唐分嶺南爲東、西二道,以韋宙、蔡京爲節度使。

綱目:左庶子蔡京性貪虐多詐,辰相以爲有吏才,奏遣制嶺南事。嶺南舊分五管,曰廣、桂、邕、容、安南,皆隸嶺南。京奏請分廣州爲東道,邕州爲西道,乃以韋宙及京分領之。蔡襲將諸道兵在安南,京忌之,恐其立功,奏稱蠻兵遠遁,邊徼無虞,請罷戍兵,從之。襲累奏羣蠻伺隙,不可無備,乞畱兵五千,不聽。襲作十必死狀申中書,辰相聽京言,不之省。京爲政苛慘,闔境怨之,爲軍士所逐,貶崖州司戶,不肯之官,還至零陵,敕賜自盡。

註:廣、桂,舊史作廉、桂,誤。韋宙,京兆萬年人。唐書韋丹傳:丹子宙,遷嶺南節度使。

〈癸未,唐咸通四年〉春正月,南詔陷都護府,經略使蔡襲及虞候元維德死之。

綱目:南詔率羣蠻五萬人來寇,襲告急,敕發荊湖兵二千、桂管兵三千赴之。未至,南詔已圍府城,救兵不得至。城陷,襲左右皆盡,徒步力戰,身集十矢,欲趣監軍船,船已離岸,遂投水死。荊南將士四百餘人走至城東水際,虞候元維德謂眾曰:吾輩無船,入水必死,不若還與蠻鬭,以一身易二蠻,亦爲有利。遂還向城,縱兵殺蠻二千餘人。逮夜,蠻將楊思縉出救,維德等敗死。南詔兩陷都護府,所殺虜且十五萬人。畱蠻兵二萬,使其將思縉據府城,溪峒夷獠皆降。

註:楊愼滇載記:唐咸通四年,南詔蒙世隆寇交阯,殺虜幾十五萬人,畱兵二萬,使其將楊思縉據之,溪峒夷獠皆降。五年,寇邕州,敗還。七年,節度使高騈大破之,復定交阯。以此考之,此辰南詔則蒙世隆也。

夏六月,唐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鎭,以宋戎爲刺史,康承訓兼嶺南諸軍行營。

安南紀要:辰南詔陷府城,唐召還諸道兵保嶺南,西道廢,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鎭,以右監門衛將軍宋戎爲行交州刺史,武義節度使康承訓兼嶺南及諸軍行營。綱目:承訓至邕州,不設斥候,南詔帥六萬人將入境,承訓遣兵拒之,五道八千人皆沒,惟天平軍後至得免。承訓不知所爲,副使李行素帥眾治濠柵,甫畢,蠻軍合圍。四日,攻具將就。諸將請夜分道斫蠻營,承訓不許,有天平小校再三力爭,乃許之。將勇士三百,夜,縋城而出,散燒蠻營,斬五百餘級。蠻解去,承訓冒功奏捷,加承訓撿挍右僕射,子弟親昵皆奏功受賞,燒營小挍不陞一級,由是軍中怨怒。

註:承訓,唐書康日知傳:承訓,靈州人,康日知之子。推門功累進右神武將軍,擢武義節度使,徙嶺南西道。海門,清一統志:海門鎭,在今鬱林州博白縣西十五里,舊爲入安南之道,高騈治兵于此,進復安南是也。或謂海門鎮在海陽,是誤認吳權擊弘操,植杙於海門,故云。

秋七月,唐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以宋戎爲經略使,發山東兵鎭之。

綱目:唐諸道兵來援安南者,屯據嶺南,饋運勞費。潤州人陳磻石上言請造千斛大舟,自福建運米泛海,不一月至廣州,從之,軍食以足。然有司以和雇爲名,奪商人舟入海。或遇風濤沈溺,有司繫綱吏舟人,使償其米,人苦之。

註:綱吏,卽綱典。綱目集覽註:主漕運案牘之吏。

〈甲申,唐咸通五年〉唐以總管經略使張茵兼勾當交州事。

綱目:辰南詔寇邕州,唐官軍敗沒,承訓冒功,加撿挍嶺南節度使。韋宙知承訓所爲,以書白宰相,乃罷承訓,以張茵代之,益海門鎮兵三萬五千人,令茵進取府城。

秋七月,唐以高騈爲都護總管經略招討使。

安南紀要:張茵逗遛不進,夏侯孜薦驍衛將軍高騈代茵,所將兵悉以授騈。

註:唐書高騈傳:騈,小字千里,幽州人,崇文之孫。家世禁衛,幼頗修飭,折節爲文學,與諸儒交,硜硜譚治道,兩軍中人㪅稱譽之。事朱叔明爲司馬,辰有二鵰竝飛,引弓欲射,且祝之曰:「我長且貴,當中一發。」遂疊中之,眾大驚,因號落鵰侍御。累遷右神策都虞候,有功遷秦州防禦使。南詔陷交州,以騈代張茵討之。劉瑑傳:夏侯孜,字好學,亳州譙人。硜硜,音鏗石聲,又小人貌。兩軍中人,綱目作兩京宦官。鵰,音貂,胡地鷙鳥。

〈乙酉,唐咸通六年〉秋七月,高騈進軍至峰州,擊蠻眾破之。

綱目:騈治兵于海門鎮未進,監軍李維周惡騈,欲去之,屢趣進軍。騈以五千餘人先濟,約維周應援。旣行,維周擁餘眾不發。九月,騈至南定,峰州蠻眾近五萬,方穫田,掩擊,大破之,斬蠻將張詮等,收所穫以食軍。

註:南定,唐地理志:武德四年置,隸交州。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南定縣有東究山。清一統志:東究山在嘉林州。今考東究山在北寧嘉平縣,則南定縣當在嘉林嘉平縣界。峰州,註見雄王。

〈丙戌,唐咸通七年〉夏四月,高騈克復州城。唐加騈撿挍工部尚書。

唐書:辰南詔蠻酋龍除段酋遷爲善闡節度使,遣楊緝思助酋遷入寇,以范跜些爲府都統,趙諾眉爲扶邪都統。

綱目:騈進擊南詔,屢破之,捷奏至海門,維周皆匿之,奏騈玩敵不進。帝怒,欲貶騈,以右武衛將軍王晏權代之,召騈詣闕。是月,騈復大破南詔,殺獲甚眾,遂圍州城十餘日,蠻困促甚。城且下,會得王晏權牒,已與維周將大軍發海口。騈卽以軍事授韋仲宰,與麾下百餘人北歸。先是,仲宰遣小使王慧贊騈遣小挍曾衮齏捷書歸唐,奏捷至海中,望見旌旗東來,問遊船云新經略與監軍來也。二人謀曰:「維周必奪其表。」乃匿於島閒。維周過,卽馳詣京師。唐帝得表大喜,加騈撿挍工部尚書,使復鎭。騈至海門而返。晏權暗惰,維周凶貪,諸將不爲之用,遂解重圍,蠻人遁去者太半。騈至,復督將士攻城,拔之,殺酋遷及土蠻朱古道爲南詔向道者,斬三萬餘級,南詔遁去。又破附南詔土蠻二峒,誅其酋長。土蠻率眾歸附者萬七千人。

註:善闡,唐書南蠻傳:善闡,南詔別都,在交州西北。扶邪,清一統志:安南都護府有扶邪縣,屬武定州。又雲南古跡有扶邪城在羅次縣。

冬十一月,蠻寇平。唐置靜海軍,以高騈爲節度使。

綱目:自李琢侵擾,羣蠻爲患,殆將十年。至是始平,乃置靜海軍於安南,以騈爲節度使。安南爲靜海軍節鎭自此始。

高騈入居府治,築大羅城。

安南紀要:騈築大羅城,定疆界鎭戍,貢稅之籍,州人畏而敬之,呼爲高王。舊史:高騈羅城周回一千九百八十二丈零五尺,城身高二丈六尺,腳闊二丈五尺,,四面女牆高五尺五寸,望敵樓五十五所,甕門六所,水渠三所,踏道三十四所。又築堤子周回二千一百二十五丈八尺,高一丈五尺,腳闊二丈及造屋四十餘萬閒。騈巡視至邕、廣二州,海路多潛石,漕運不通,命長吏林諷湖南將軍余存古領本部兵幷水手一千餘人往鑿之,諭曰:「天道助順,神功扶直。今鑿海派,用濟生民,苟不徇私,何難之有。」諷往興功疏鑿,中閒有兩巨石,繚亙數丈,刀斧不能下。忽雷震數百聲,巨石皆碎,其西又有兩巨石對峙,眾工不能措手,復有雷震如初,石碎,港遂通,因名天威港。

〈御批:按高騈唐書列入叛臣傳,二心取禍,有何可稱。其平南詔,亦不過恃其威武勝眾耳。而所鑿之港,何處失詳。若謂在今乂安,則何曾通較?騈本傳所稱神仙亦同一,妖妄誣惑而已。舊史贊其助順,是耳食之論也。〉

謹按:大羅城,在龍編。唐張伯儀所築,趙昌、李元嘉繼修之,非自高騈始也。舊史云騈築羅城,造屋四十余萬閒,想亦流傳失實,恐難盡信。又云騈巡視邕、廣,疏海路名曰天威港,考之唐地理志,博白縣有北戍灘。咸通中,高騈募人平險石以通舟檝。清一統志:博白縣,今屬鬱林州,高騈所鑿。非我國界。或曰乂安鐵港,一名天威港,非也。舊史所載恐未是今省,文附錄以備參考。

註:大羅城自唐大曆二年張伯儀築。貞元七年,趙昌增築。元和三年,張舟又修築之。長慶四年,李元嘉移府治於蘇瀝江,築小城,謂之羅城。咸通七年,高騈築金城外城,亦謂之羅城。清一統志:大羅城在交州府城外,漢交阯郡、唐都護府皆在此,歲久廢壊。舊蹟難考,今河內省城外四面土壘是李陳以後修築,不一俗,亦名曰羅城。若謂皆高騈舊蹟,則非也。

〈乙未,唐僖宗乾符二年〉唐徙高騈爲西川節度使,以高潯代鎭。

安南紀要:高潯,騈從孫,嘗爲先鋒,冒矢石,爲士卒倡,騈表薦潯自代,唐帝從之。騈在府凡九年。

〈庚子,唐廣明元年〉春三月,府軍亂,節度使曾衮諭平之。

安南紀要:初,衮爲高騈小挍,善從政。乾符中,以衮代高潯節度使。是年,府軍亂,麾下請衮出城避之。衮不從,宣示威德撫誘,盜自弭,詣衮服,衮皆不問,由是諸道戍邕管者往歸衮,衮皆納之。衮撫治有聲,州人呼爲曾尚書,嘗撰交州記行世。衮在鎭十四年,後昭宗景福元年,朱全昱代衮爲節度使。

謹按:舊史載府軍亂,節度使曾衮出城走。今考曾衮政治有聲,舊史恐誤,仍據高熊徵安南紀要改正。

〈丙寅,唐昭宣帝天祐三年〉春正月,唐加靜海節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

曲氏,洪州人,世爲巨族。承裕寬和愛人,爲眾所推,因亂以土豪自稱節度使,請命於唐,唐因授之。

註:通鑑唐天祐三年正月,加曲承裕同平章事。黎貴惇芸臺類語:承裕卽曲先主,曲顥、曲承美乃其後也。洪州,是古號,黎爲上洪、下洪二府,今平江、寧江二府是,均屬海陽省。

〈丁卯,唐天祐四年,梁太祖開平元年〉曲承裕子顥據州稱節度使。

顥憑舊業據羅城稱使,分定各處路府州社,置令長正佐,均田租,蠲力役,政尚寬簡,民獲蘇息。辰梁以廣州節度使劉隱兼靜海軍節度使,封南平王。隱據番禺,顥據州,稱使,志在相圖。

註:安南紀要:曲顥,交阯人,唐末代獨孤損爲節度使,改各縣鄉爲甲,置管甲副知甲,一名掌征稅,在職四年卒。今考安南紀要與舊史稍異,幷錄備考。廣州,吳置,註見梁大同七年。番禺,註見趙武王元年。

〈丁丑,梁末帝貞明三年〉曲顥遣其子承美通好于南漢。

辰劉隱卒,弟劉巖襲,巖建國號曰漢,是爲南漢,紀元乾亨。曲顥遣承美如漢結好,名爲歡好以覘虛實。

曲顥卒,子承美襲。

〈己卯,梁貞明五年〉梁授曲承美節度使。

安南紀要:初,承美遣使求節鉞於梁,梁因授之,俾領其州。

〈癸未,梁龍德三年,唐莊宗同光元年〉秋七月,南漢主龔遣李克正來侵,曲承美禦之,弗克,爲所擒。

安南紀要:初,龔聞承美受梁節鉞,大怒,遣驍將李克正以兵攻之,擒承美以歸。

註:漢主初名巖,㪅名龔,因白龍見,故名。後以龔爲不利,復改龑。龑,音掩,高明之貌,蓋取飛龍在天之義,創爲此名。

曲顥牙將楊延藝起兵攻李克正,逐之。

安南紀要:漢主旣取承美,以其將李進爲州刺史,與克正畱守州。楊延藝以曲顥舊將,糾眾攻克正,敗之。克正奔歸漢,漢主意欲招撫,假延藝以爵位,謂左右曰:「其民好亂,但可羈縻而已。」

註:延藝,愛州人。安南紀要作廷藝,今從綱目改。

〈辛卯,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冬十二月,楊延藝逐李進,殺陳寶,復其州,自稱節度使。

初,延藝志在恢復,養壯士三千人爲牙兵。李進知之,馳報漢主。延藝發兵圍進,漢主遣承旨陳寶將兵來救,未至而城陷,進逃歸。寶至,圍城,延藝出戰,寶敗死,延藝自稱使,領州事。

〈丁酉,晉高祖天福二年〉春三月,楊延藝牙將矯公羨殺延藝而代之。

註:安南紀要:矯公羨,峯州人。

〈戊戌,晉天福三年〉秋九月,楊延藝牙將吳權起兵誅矯公羨。南漢主龔使其子弘操來援,權邀擊于白藤江,敗之,弘操溺水死。

吳權,唐林人,世爲貴族,父旻爲本州牧。吳權生,異光滿室,狀貌特殊,背上有三黑子。相者奇之,謂可爲一方主,乃命名爲權。及長魁梧,目光若電,緩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爲延藝牙將,藝以女妻之,權管愛州。及公羨殺延藝,權自愛州舉兵攻公羨,殺之。綱目:公羨遣使以賂求救於漢,漢主龔意欲乘其亂而取之,乃以其子萬王弘操爲交王,將兵救公羨。龔問策於崇文使蕭益,益曰:「今霖雨積旬,海道險遠。吳權桀黠,未可輕也。大軍當持重,多用嚮道,然後可進。」不聽,遣弘操帥戰艦趣交州。權已誅公羨,引兵逆戰,先於海門潛植大杙,銳其首,冒以鐵,遣輕舟乘潮挑戰,佯北,弘操逐之。須臾,潮落,艦礙鐵杙,不得返,弘操大敗溺死。五代史:延藝故將吳權攻交州,公羨來乞師,龔封弘操交王,出兵白藤,以攻之。龔以兵駐海門,權逆戰,弘操敗死,龔收眾而還。

〈御批:吳權所遇,僞漢小國,弘操孱兒,致有白藤之捷,幸也,何足稱焉。若遇陳霸先之手,不爲李趙之續者幾希。〉

吳仕曰:白藤之捷,乃復國統。張本丁、黎、李、陳,猶籍其餘烈焉。武功之盛,千古偉觀,豈特誇耀於一辰而已哉。

註:唐林,古社名,註見屬唐貞元七年。安南紀要:吳權,愛州人。未知孰是。白藤江,自北寧六頭江分流入海陽,一從美江,一從硃谷山,合注端禮社,爲白藤江,南海陽水棠縣界,北廣安安興縣界,南轉二十九里,放南趙海口。阮廌地理志:白藤別號雲渠江,廣二里零,羣山聳峭,眾水交流,波濤接天,樹木蔽岸,眞海道險要處也。前吳王權敗弘操,陳興道王敗元兵於此。

〈己亥,吳王權元年,晉天福四年〉春,吳權稱王,都古螺。

吳仕贊曰:王誅內賊,以復主讐。殄外敵以舒國難,建邦復統,功烈偉然。

註:古螺,見安陽王三年。

立楊氏爲后。

楊后,延藝之女。初,吳王爲延藝牙將,藝以女妻之。至是,立爲后。

置百官,制朝儀,定服色。

〈甲辰,吳王六年,晉齊王開運元年〉吳王權薨。

吳士連曰:前吳之興,非徒有戰勝之功,其置百官,制朝儀,定服色,帝王之規模可略見矣。享國不永,未見治效,惜哉。

〈乙巳,晉開運二年〉楊后弟三哥自稱平王。

註:三哥,吳仕史註清化東山楊舍人。

吳王長子昌岌奔南冊,依范令公。

初,吳王病革,遺囑三哥輔其子昌岌。三哥遂篡其位,僭稱平王。昌岌懼奔南冊江,住茶鄉范令公家。三哥以吳王第二子昌文爲己子,庶子南興、乾興尚幼,皆附楊后。三哥遣楊吉利、杜景碩以兵索昌岌,凡三次皆弗獲。令公匿昌岌山峒閒,三哥知之,復索,竟不得。

吳士連曰:范令公之用心忠義哉。三哥以家臣,逐君之嫡而篡其位,令公敢匿昌岌,欲不絕吳氏之祀也。程嬰、杵臼之事再見于此。孰謂一國之大,而無忠臣義士哉。

註:南冊江,在今海陽南策府。茶鄉,卽金城縣,古號茶鄉,皆屬海陽省。景碩,廣東順德人。程嬰、杵臼,司馬遷史記晉景公三年:屠岸賈〈晉司寇〉殺趙盾之子趙朔,滅其族。朔友程嬰、杵臼以死匿朔之子趙武以存趙後。

〈庚戌,漢隱帝乾祐三年〉吳昌文討三哥,廢之。

三哥遣昌文及二使楊吉利、杜景碩將兵攻太平二村,行至慈廉,昌文謂二使曰:「我先王之德,洽于民心。凡所施令,罔不悅從。不幸棄羣臣,平王不義,自行篡奪,罪莫大焉。今使征無辜之邑,幸而勝之則已。如其不服,爲之柰何?」二使曰:「惟君之命。」昌文曰:「我欲掩襲平王,以復先業,可乎?」二使曰:「善。」乃還,襲三哥,眾欲殺之。昌文曰:「平王於我有恩,豈忍加刑。」乃降爲張楊公,因賜爲食邑。三哥僭位凡六年。

註:太平二村,舊史作太平唐、阮二村。太平,註見趙越王九年。張楊,舊史註卽章陽渡,今在上福縣。

〈辛亥,吳南晉王昌文元年,周太祖廣順元年〉吳昌文卽位,稱南晉王。

昌文,吳王權次子,旣黜三哥,卽王位,是爲後吳。

遣使迎其兄昌岌歸,昌岌稱天策王。

迎昌岌于茶鄉歸京師,同理國事。

丁部領起兵于花閭,王攻之不克。

部領,花閭人。少有大志。辰境內紛擾,與子璉往依使君陳明公。明公見其魁奇有器量,因授以兵。明公卒,遂統其眾歸,據花閭。南晉王與天策王興兵攻之,部領懼,遣其子璉入質以止兵。璉至,二王竟執璉往攻之,踰月不克,乃懸璉竿上,使人謂部領曰:「不降,則殺璉。」部領怒曰:「大丈夫以功名自許,豈效兒女子耶!」令十餘弩注璉,將發,二王驚曰:「我懸其子,欲使速降。今殘忍如此,雖殺之何益。」遂不殺璉而班師焉,後璉復歸花閭。

謹按:花閭,在寧平威遠、威濟二社,山分此地四面皆石山壁,立中有一處頗平衍,土人呼爲花閭峒。考安南紀要:花閭峒在黎平縣黎平,今嘉遠峒。心寬二丈許,有一港屈縈遶至花閭城南。花閭城亦在黎平縣,丁氏因山築城,周圍五百丈故址猶存,則花閭峒是丁先皇起兵處。花閭城在長安,是其所都也。一說安慶天關二府,古皆謂之花閭,若謂花閭峒在長安山中,誤。

〈甲寅,吳南晉王四年,周世宗顯德元年〉昌岌卒,南晉王遣使如漢。

先是,天策王昌岌擅威福,南晉王不復預政,二王遂有隙。至是,昌岌卒,王始親政,遣使請命於南漢劉晟。漢授王靜海軍節度使兼都護。五代史〈南漢世家〉:交州吳昌濬,昌濬者,權子也,權據交州。權卒,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濬立,遣使求節鉞於劉晟,晟遣給事中李璵以旌節招之。璵至白州,昌濬使人止璵曰:「海賊爲亂,道路不通。」璵不果行。

謹按:舊史載南晉王昌文請命於南漢。五代史曰昌濬事略相同,名稱各異。或者昌文改名昌濬以通於漢,當辰記者不詳,致此牴牾。事屬本國,當以舊史爲是。至於舊史載南漢劉鋹,今考劉鋹襲位在周顯德五年,則顯德元年有劉晟在,舊史蓋未之考也。

〈乙丑,吳南晉王十五年,宋太祖乾德三年〉南晉王攻太平,薨于軍。

南晉王率師攻太平二村,兵入境,止船上戰,爲伏弩所中,薨。在位凡十五年。吳仕史:辰洮江郡人周泰倔彊不服,王親征周泰,斬之,狃勝而驕,故二村之役遂及於難。

吳士連曰:吳南晉以義除殘,克復舊物,足以慰祖宗之靈。舒神人之憤,乃以仁柔姑息,不正三哥篡奪之刑,反爲太平黷武之舉,終以自斃,惜哉。

吳亡,吳王權起己亥,終甲辰,凡六年。南晉昌岌起辛亥,終乙丑,凡十五年。合共二十一年。

〈丙寅,宋乾德四年〉吳昌熾據平橋,杜景碩據杜洞,與縣邑諸豪擁兵相攻。

自三哥篡立,土豪競起,昌文復國政,尚姑息,不能相一。及攻太平,不克而卒,國中擾亂,族將吳昌熾遂擁眾出據平橋,牙將杜景碩出據杜洞江,與諸豪各據一隅,自相雄長。逮丁先皇起而平之,然後遂定于一焉。初,土豪陳覽稱陳明公,據布海口。矯公罕稱矯三制,據峯州。阮寬稱阮太平,據三帶阮家灣。吳日慶稱吳覽公,據唐林〈一作膠水〉。李奎稱李朗公,據超類。阮守捷稱阮令公,據仙遊。呂唐稱呂佐公,據細江。阮超稱阮右公,據西扶烈。矯順稱矯令公,據回湖。范白虎稱范防遏,據藤州。互相吞倂。至是,吳昌熾、杜景碩等又據平橋、杜洞,先後凡十二使君云。

謹按:舊史載吳使君凡二年以繼南晉王之後,蓋以使君吳昌熾乃吳昌岌之子。今考南晉旣亡,昌熾出據平橋,勢甚微弱,與諸部使君無異,故竝列之。又按舊史載南晉亡,十二使君競起,始於吳昌熾,終於陳明公。其下書丁部領稱萬勝王,乃追敍部領往依陳明公,明公卒,然後代領其眾。考之昌文元年已書部領據花閭,二王攻之不克,則明公起兵當在昌文未復國之前。以此推之,十二使君各據縣邑應有先後不同,而非南晉旣亡,乃同辰竝起也。但舊史失其年月,乃於此總敍之耳。今無明文可證,姑錄俟考。

註:吳昌熾,天策王昌岌之子。平橋,未詳處所。杜洞江,發源自青威縣檀園社大潭,歷生果、郁李等社,屈曲至上福縣上供社,合于銳江。吳仕史註:今青威縣保陀鄉有使君城故址,一云銳江,一名杜洞江,誤。布海口,地名,李太宗天成五年幸布海口耕耤。南定省冊:建昌府武仙縣奇布社使君陳覽擁兵據此,當辰此地猶爲海口,故云。峰州,註見雄王。山西省冊:永祥白鶴縣扶立社有使君城故址,卽矯三制所築。三帶,州名,今永祥府,古屬峰州。阮家灣,山名〈灣當作巒〉。山西省冊:一名獨耳山,一名卞山,在安樂縣永姥社,使君阮寬據三帶治此,因名焉。唐林,社名。註見屬唐貞元七年。日慶,吳權之族,丁先皇討平之,事見丁先皇太平十年。守捷,一號巴安君,身長聲高,聞者震駭,人稱雷公。及起兵,稱阮令公,保守仙遊縣,後倂武寧,稱武寧王,何處人失詳。仙遊,縣名,今屬北寧慈山府。超類,縣名。細江,古縣名,今文江,屬北寧順安府。西扶烈,地名,今河內青池縣西扶烈社是。回湖,在山西錦溪縣錦溪,古華溪。山西省冊:錦溪張舍社有使君矯公城遺址。藤州,地名,陳快路、黎快州皆其地也,今興安金洞縣藤州社,有范使君祠在。陳覽、矯公罕、阮寬、李奎、呂唐、阮超、矯順、范白虎,何處人均失詳。

〈丁卯,宋乾德五年〉花閭丁部領攻諸部使君,平之,號萬勝王。

部領兵勢日盛,所向克捷,又破賊黨于杜洞江,諸部悉平,州府吏民無不歸焉。五代史:劉鋹大寶八年,交州昌文卒,其佐呂處玶與峰州刺史喬知祐爭立,丁璉舉兵擊破之,鋹授璉交州節度使。清吳壬臣十國春秋:南漢後主鋹大寶三年,丁部領領交阯事,號大勝王。初,吳昌文卒,其參佐呂處玶與峰州刺史喬知祐構亂,部領率其子璉擊敗處玶,遂爲眾所推。

吳士連曰:天地之運,否必有泰。北朝五代壞亂,而宋太祖起,南朝十二使君紛擾,而丁先皇興。非偶然也,天也。

按五代史及十國春秋所載與舊史稍異。劉鋹大寶八年卽宋乾德三年,倂錄備考。

右起壬午,屬唐咸通三年,終丁卯,當宋乾德五年,共一百六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