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谐讔第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谐讔第十五

芮良夫之诗云:「自有肺肠,俾民卒狂。」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又蚕(解)【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昔齐(宣)【威】酣乐,而淳于说(干)【甘】酒;楚襄燕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及优(孟)【旃】之讽漆城,优(旃)【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是以子长编史,列传《滑稽》,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但本体不(杂)【雅】,其流易弊。于是东方、枚皋,餔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嫚(媒)【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亦有悔矣。至魏(大)【文】因俳说以着《(茂)【笑】书》,薛综凭宴会而发嘲调,虽抃推席,而无益时用矣。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辔;潘岳《丑妇》之属,束皙《卖饼》之类,尤(相)【而】效之,盖以百数。魏晋滑稽,盛相驱扇。遂乃应玚之鼻,方于盗削卵;张华之形,比乎握舂杵。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茂)【笑】,胥靡之狂歌欤!

讔者,隐也;遯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昔还(杨)【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曲;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歌)【赋】末。

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自魏(以待)【代】已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牙)【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夫观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抟)【搏】髀而抃笑哉!然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若效而不已,则髡(袒)【朔】而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赞曰: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集 校

谐讔。

「讔」,黄本作「隐」。范校:「铃木云:嘉靖本、王本、冈本『隐』作『讔』;炖本亦同。」《校证》:「『讔』原作『隐』,元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锺本、梁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讔』,与正文释谐讔之名合。今据改。」《校注》:「『隐』唐写本作『讔』;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合刻本、梁本、谢钞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溯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同。文津本剜改作『讔』。按『谐隐』字本止作『隐』。然以篇中『讔者,隐也』譣之,则篇题原是『讔』字甚明。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八引作『讔』,是所见本篇题原为『讔』字也。」范注:「讔,廋辞也。字本作隐。《晋语》五:『有秦客廋辞于朝。』韦昭注云:『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东方朔曰:『非敢诋之,乃与为隐耳。』」《义证》:「《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即妄为谐语。』师古注:『谐者,和韵之言也。』」《考异》:「按:唐写本自《谐隐》篇题以下缺。讔与隐通。《吕氏春秋重言》篇:『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讔。』刘向《新序》:『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隐即讔。」按《韩非子难三》:「有人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对,以告管仲,管仲对曰,……或曰:管仲之射隐不得也。」《说苑正谏》:「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向宗鲁《说苑校证》:「《汉书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注引《别录》曰:『隐书者,疑其言以相应,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列女传》六、《新序杂事》二:『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齐东野语》:『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说文》无「讔」字。隐有不着辞者,彦和所论,正为着辞之隐,此处当以作「讔」为是。

内怨为俳也。

范注:「『俳』,当作『诽』。放言曰谤,微言曰诽。内怨,即腹诽也。彦和之意,以为在上者肆行贪虐,下民不敢明谤,则作为隐语,以寄怨怒之情;故虽嗤戏形貌而不弃于经传,与后世莠言嘲弄,不可同日语也。」《义证》引《斟诠》云:「彦和之意以为在上者肆行贪虐,下民不敢明谤,则寄内心之怨怒而为俳谐之隐语也。范注读俳为诽,……说虽可通,但仍以不改为胜。」《校注》:「按『内』读曰『纳』。《说文》人部:『俳,戏也。』『内怨为俳』,即『纳怨为戏』也。范说似非。」按:《左传》宣公二年:「郑伐宋,宋师败绩,囚华元。宋人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又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又《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侏儒是使,侏儒侏儒,使我败于邾。』」杜注:「臧纥,武仲也。鄫属鲁,故救之。狐骀,邾地。臧纥时服狐裘,襄公幼弱,故曰小子。臧纥短小,故曰侏儒。」可证「上者肆行贪虐」或有之,「下民不敢明谤」则非,范注所言乃古之常情,与此语境不合,杨说近是。

又蚕解鄙谚。

「解」,黄本作「蠏」。《校证》:「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蠏』误『解』。徐校作『蠏』。冯校云:『解疑作蠏。』」《义证》:「弘治本『蟹』作『解』。冯舒校曰:『应作蠏』。」《考异》:「按:解蠏古通。《吕览恃君》篇:『大解陵鱼,大人之居。』」《汇校》:「按:作『蟹』是。」按《礼记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歌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郑注:「蚩兄死者。言其衰之不为兄死,如蟹有匡,蝉有緌,不为蚕之绩,范之冠也。」正义:「成人不为兄服,闻孔子弟子子皋其性至孝,来为成宰,必当治不孝之子,故惧而制服。蟹背壳似匡。范,蜂也。蜂头上有物似冠也。蝉喙长在腹下,似冠之緌。蚕则须匡以贮丝,而今无匡,蟹背有匡,匡自着蟹,非为蚕设。……亦如成人兄死初不作衰,后畏于子皋,方为制服。服是子皋为之,非为兄施,亦如蟹匡蝉緌,各不关于蚕蜂也。」又按《说文》蟹作蠏。从黄本改。

昔齐宣酣乐,而淳于说干酒。

「宣」,黄本作「威」,黄校:「元作『宣』,许改。」「干」,黄本作「甘」。《校证》:「『威』原作『宣』,梅从许改,徐校亦作『威』。」《考异》:「按:《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许改是。」《义证》:「《尚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峻宇雕墙。』传:『甘,嗜无厌足。』」《汇校》:「作『威』作『甘』并是。」按《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鞴鞠鯱,待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又《论衡幸偶》篇「调饭也殊筐而居,甘酒也异器而处。」从黄本改。

有足观者。

《校注》:「『足观』,伦明所校元本作『定称』;两京本、胡本同。按《议对》、《指瑕》、《总术》三篇,并有『足观』之文,作『定称』非是。『定』或『足』字之误(《诏策》篇有『足称母师』语)。」《补正》:「《子苑》引亦作『足观』。」

及优孟之讽漆城。

「优孟」,黄本作「优旃」。《义证》:「『优旃』,元刻本、弘治本、冯校本作『优孟』,误。」《汇校》:「按:优旃为秦倡侏儒,讽二世欲漆其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旃』作『孟』,乃与下句误倒。」按《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作「优旃」是,从黄本改。

优旃之谏葬马。

「优旃」,黄本作「优孟」。《义证》:「『优孟』,元刻本、弘治本、冯舒校本作『优旃』,误。」《汇校》:「按:优孟为楚之乐人,谏楚庄王葬马事亦见《史记滑稽列传》。『孟』作『旃』,乃与上句误倒。」按《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坐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作「优孟」是,从黄本改。

但本体不杂。

「杂」,黄本作「雅」,黄校:「一作『杂』。」《校证》:「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梅本、王惟俭本、陈本、谭校本、《文通》十四『雅』作『杂』。」《补正》:「按覆畲本、何本、凌本、秘书本作『雅』,天启梅本改『雅』,黄氏从之,是也。黄氏底本为万历梅本。《颜氏家训文章》篇:『东方曼倩,滑稽不雅。』注此正合。」《义证》:「『雅』字,元刻本、弘治本、冯舒校本作『杂』,误。」《考异》:「按:不杂则纯,不得谓其流易弊矣,作『雅』是。」按从黄本改。

而诋嫚媒弄。

「媒」,黄本作「媟」,黄校:「元作『媒』,谢改。」《校证》:「媟,元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误作『媒』。王惟俭本作『娸』。」《校注》:「按训故本作『娸』,盖是。《汉书枚皋传》:『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颜注:『诋,毁也;娸,丑也。』」《考异》:「按:作『媟』是,《汉书枚乘传》:『其子皋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媟默贵幸。』」《注订》:「诋音抵,诃也。嫚音慢,侮易也。媟,通亵,狎也;弄,玩也。」按《汉书枚皋传》:「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媟渎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等。……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作「媟」字是,从黄本改。

至魏大因俳说以着茂书。

「大」,黄本作「文」,黄校:「元作『大』。」「茂」,黄本作「笑」,黄校:「元作『茂』,孙改。」范注:「《魏志文帝纪》未言其着笑书,裴松之注最为富博,亦未言及,《隋志》不著录,诸类书亦无引之者,未知何故。魏文同时有邯郸淳,撰《笑林》三卷。马国翰辑得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十六)。魏文笑书,当亦此类也。」《校证》:「『文』原作『大』,冯校云:『大当作文。』黄注本改。案魏文《笑书》,未详,黄注亦未言及。疑『大』为『人』字之误,指魏人邯郸淳之《笑林》也。」又:「『笑』原作『茂』,梅据孙汝登改。此书多误为『茂』,皆草书『笑』与『茂』形近之故。」《校注》:「按元明各本皆作『大』,冯舒、何焯始校为『文』,然未言所据。黄氏竟从而改之,殊违阕疑之义。『大』,疑原是『人』字。『魏人因俳说以着笑书』,盖指魏邯郸淳之《笑林》也。《文通》十五引作『笑』,孙改是。」《义证》:「元刻本、弘治本『文』作『大』,『笑』作『茂』。沈岩录何校本,『大』改『文』。何云:『文字以意改。』」又引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子部九,小说家《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按《文心谐讔》篇曰:『至魏文因俳说以着《笑书》。』或即是书。淳奉诏所撰者,或即因《笑书》别为《笑林》,亦未可知。」《考异》:「按:据下文魏文陈思约而密之语,知『大』宜作『文』。据句内之俳说,所著必为《笑书》,知宜作『笑』矣。」《补正》:「按『大』字固误,改『文』亦未允当。疑原是『人』字。『至魏人因俳说以着笑书』,盖指魏邯郸淳之《笑林》也。其人其事,附见《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及裴注所引《魏略》。粲传云:『自颍川邯郸淳﹑繁钦、……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魏略云:『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学有才章。……太祖曹操素闻其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曹)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是子健所诵者,必然是《笑林》之组成部分。其书原有三卷(隋唐志子部曾著录),惟早已亡佚。今检阅马国翰所辑二十五条,确系乃仍俳说,『空戏滑稽』;虽抃笑幄席,却无益讽诫。故舍人不称道名姓,而祇以『魏人』目之,虽含有贬意,但未涉及他人;后乃节外生枝,滋蔓纠纷矣。『魏文因俳说以着《笑书》』,即其一例。」按作「魏文」是,与下文「薛综」相对。若作「魏人」则不称,不如径言「邯郸」。从黄本改。

虽抃推席。

黄校:「(推)疑误。」范注:「《吴志薛综传》:『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阙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耶﹖」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推』,当是『帷』字之误,抃帷席,即所谓众坐喜笑也。」《校释》:「按范注说是,上文『凭宴会而发嘲调』,故曰『帷席』。」《校证》:「『虽抃笑衽席』,原作『虽抃推席』,义不可通。谭云:『有脱误。』刘师培《中古文学史》第三课:『推』疑『雅』字。案下文有『抃笑』语,《时序》篇有『雍容衽席之上』语,此文盖『抃』下脱『笑』字,『推』为『衽』形近之误。今辄为补正如此。『抃笑衽席』与上文『凭宴会而发嘲调』相承,《论说》篇『抵嘘公卿之席』句意并近。」《考异》:「按:忭犹今之鼓掌也,『抃』下疑脱『笑』字,下文有『忭笑』一词可证。如云:虽抃笑推席,只供谑浪,本无益于时用也。推席者,推席而起欢喜之态,王校改『推』为『衽』者误,以意作解也。」《义证》引陈书良《文心雕龙校注辨正》(《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一年第三辑):「唯『抃帷席』,语殊不通,疑有脱字,应为『虽抃笑帷席,而无益时用矣』。『抃笑』一词亦见于同篇『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抃笑哉』。」又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推席』不词,明有误字。检本书《时序》篇云:『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袵席之上。』袵席连文,知『推』盖『袵』形近之讹。(潘重规《读文心雕龙札记》曰「『推』疑当作『帷』」,非是。)」《校注》:「何焯校作『忭欢几席』。按『抃』下疑脱『笑』字,篇末『搏髀而抃笑哉』句可证。《文选》曹丕《与锺大理书》:『笑与抃会。』亦以笑抃对举。『推』,范注谓为『幄』之误,是也。何校非。」按:抃本作拚,《说文》:「拚,拊手也。」《吕氏春秋古乐》:「帝喾乃令人抃。」高诱注:「两手相击曰抃。」抃多与舞、笑连文。然亦有单用者。《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登蓬莱而容与兮,鳌虽抃而不倾。」注:「抃,手搏也。善曰:《列仙传》曰:巨鳌负蓬莱山而抃于沧海之中。」《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雷抃重渊。」《宋书庐江王祎传》:「唯公独幸厥灾,深抃时难。」又按《后汉书窦武传》:「武既辅朝政,常有诛剪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亦素有谋。时共会朝堂,蕃私谓武曰:『中常侍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百姓匈匈,归咎于此。今不诛节等,后必难图。』武深然之。蕃大喜,以手推席而起。」则此处作「推席」亦通,推席犹离席,离席即终席也。谓魏文、薛综之属,虽抃(鼓掌)终席,而无益时用矣。较「帷席」、「衽席」义长。毋须补「笑」字。句法与「雷抃重渊」、「深抃时难」同。《论说》篇「虽有日新」句法亦同。下文作「抃笑」者,盖为与「戏谑」相俪,语境异此,未可一概论也。诸家未明「推席」即「终席」之意,臆说纷纭,殊无谓也。

尤相效之。

「相」,黄本作「而」,黄校:「一作『相』。」《校证》:「『而』旧本作『相』,冯校云『相当作而。』黄注本改。」《义证》:「沈岩本『相』改『而』,何云:『而』字以意改。」《校注》:「按『相』字盖涉下而误。黄氏从冯舒说改为『而』,是也。元明各本皆作『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又襄公二十一年:『尤而效之,其又甚焉。』当为舍人所本。」《考异》:「按:『相』字非。」按从黄本改。

岂非溺者之妄茂。

「茂」,黄本作「笑」,黄校:「元作『茂』,朱改。」《校证》:「『笑』原作『茂』,梅据朱改,徐校亦作『笑』。《文通》又讹为『矣』。王惟俭本作『笑』,不误。」《校注》:「按朱改是也。畲本、训故本、谢钞本并作『笑』;《均藻》一、《喻林》八九、《谐语》三、《文通》十五引同。」《考异》:「按:《吕氏春秋大乐》篇:『溺者非不笑也。』朱改是。」按《左传》哀公二十年:「王曰:『溺人必笑,吾将有问也。』」杜注:「以自喻所问不急,犹溺人不知所为而反笑也。」又《吕氏春秋大乐》篇:「溺者非不笑也。」高诱注:「《传》曰:『溺人必笑。』虽笑不欢。」「茂」字无义,从黄本改。

昔还杨求拯于楚师。

「杨」,黄本作「社」,黄校:「元作『杨』,(拯)元作「极」。」《校证》:「『社』原作『杨』,梅改。」又:「『拯』原作『极』,梅改,王惟俭本亦作『拯』。」《校注》:「按梅改是。《汉书艺文志考证》八、《谐语》二、《文通》引,并作『昔还社求拯于楚师』。何本、梁本、谢钞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同。元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拯』字未误。」《考异》:「按:作『社』、作『拯』是。」《义证》:「按元刻本『拯』字不误,弘治本始作『极』,形近而讹。」按《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萧溃。……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曲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绖,哭井则己。』明日萧溃,申叔视其井,则茅绖存焉,号而出之。」杜注:「还无社,萧大夫也。司马卯、申叔展皆楚大夫也。无社素识叔展,故因卯呼之。麦曲、鞠穷所以御湿,欲使无社逃泥水中,无社不解,故曰无。军中不敢正言,故谬语也。叔展言无御湿药,将病也。无社意解,欲入井,故使叔展视虚废井,而求拯己。出溺为拯也。叔展又教结茅以表井也,须哭乃应,以为信也。号,哭也。」作「无社」是,从黄本改。

庄姬托辞于龙尾。

「姬」,黄本亦作「姬」。范注:「孙君蜀丞曰:『案《列女传》『侄』作『姬』。《渚宫旧事》三引《列女传》作『侄』,『姬』字定误。』」按《古列女传》卷六《辨通楚处庄侄》云:「初顷襄王好台榭,出入不时。……庄侄……持帜伏南郊道旁。……王见之,曰:『女何为者也?』侄对曰『欲言隐事于王,……』王曰:『子何以戒寡人?』侄对曰:『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欲内崩,而王不视。』王曰:『不知也。』侄对曰:『大鱼失水,王离国五百里也,乐之于前,不思祸之起于后也。有龙无尾者,年既四十,无太子也。国无弼辅,必且殆也。墙欲内崩,而王不视者,祸乱且成,而王不改也。』」孙说近是。

被于纪传。

范注:「『纪传』,当作『记传』。」

录之歌末。

《补注》:「案:『歌末』当作『赋末』,《汉书艺文志》杂赋十二家,《隐书》居其末。孟坚云:『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二十三篇。』核其都数,有《隐书》十八篇在内,则作『赋末』宜矣。」范注:「《汉书艺文志》杂赋十二家,其第十二家为《隐书》十八篇。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歌末,疑当作赋末。」《校证》:「『赋末』,原作『歌末』,李详曰:……按李说是,今据改。」《考异》:「按:『歌末』当作『赋末』。」按从李说据《汉书艺文志》改。

自魏以待已来。

黄本作「自魏代以来」。《义证》:「冯舒校本『以』作『已』。」《汇校》:「按:黄本是。『以代』为『代以』误倒,『已』又在误倒之后妄补。当从黄本乙、删。」

而君子隐,化为谜语。

黄本「隐」前有「嘲」字,黄校:「一本无『嘲』字。」范校:「铃木云:梅本『子嘲』二字用夹注。」《校证》:「『嘲』字原无,梅六次本补,谭校本亦补;王惟俭本无『嘲』字,『隐』下空一格。」《补正》:「黄校云:『一本无嘲字。』徐校沾『嘲』字。谭献校同。天启梅本『子嘲』二字品排刻,当是剜沾『嘲』字。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清谨轩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无『嘲』字,是也。此处『隐』字作显隐之隐解,非嘲隐意也。上云『自魏代已来,颇非俳优』,此言其变为谜语之故耳。」《考异》:「按:宜作『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语意始全。」按本书四字句无「而」字居首者,从黄本补「嘲」字是。

回牙其辞。

「回牙」,黄本作「回互」。《汇校》:「按:作『牙』不词,作『互』是。」按《义证》引《斟诠》云:「回互,回转也。见《文选》木华《海赋》『乖蛮隔夷,回互万里』李周翰注。」又《隋书王劭传》:「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八十篇奏之。」《北史王劭传》同。作「回互」是,从黄本改。

纤巧以弄思。

「思」,黄校:「元作『忠』,谢改。」《校证》:「『思』原作『忠』,梅据谢改。徐校同。」《校注》:「按谢改是。谢钞本、《讔语》二引,正作『思』。」《考异》:「按:谢改是,忠不可弄也。」

夫观古之为隐。

黄本同。《校注》「『夫观』二字当乙。《诠赋》篇『观夫荀结隐语』,《史传》篇『观夫左氏缀事』,《比兴》篇『观夫兴之托谕』,《事类》『观夫屈宋属篇』,《才略》『观夫后汉才林』,并作『观夫』,可证。」《汇校》:「按杨说是,据其乙正。」按「夫观」连文,古书常见。《论衡说日》篇:「夫观冬日之出入。」《淮南子泰族训》篇:「夫观逐者于其反也。」《汉书艺文志》:「夫观景以谴形。」杨说虽近理,然《汇校》据改,则过矣。

抟髀而抃笑哉。

「抟」,黄本作「搏」。《校注》:「『搏』,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作『抟』。按作『抟』非是。《史记李斯传》:『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文选谏逐客书》无「目」字,是者,真秦之声也。』此『搏髀』二字所本。搏,犹拊也。《庄子在宥》篇『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乐府》篇亦有「拊髀雀跃」语。」按《类聚》卷十九引《晏子》曰:「齐景公置酒泰山,公四望,喟然叹,泣数行,曰:『寡人将去此堂国者而死耶?』左右泣者三人,晏子搏髀仰天大笑曰:『乐哉今之饮也!』公怒曰:『子笑何也?』对曰:『臣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惭。」此当为彦和所本。又《史记冯唐列传》:「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作「搏髀」是。抟音团,《说文》:「抟,圜也。」《集韵》:「谓以手圜之。」用之于髀,不切。从黄本改。

然文辞之有谐隐。

「隐」,黄本作「讔」。《校证》:「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讔』作『隐』。」《汇校》:「按作『讔』是,与篇名『谐讔』合。」按《晋书郭璞传》:「(璞)乃着《客傲》,其辞曰:进不为谐隐,退不为放言。」此处当以「谐隐」为是,下文「譬九流之有小说」,均指《汉书艺文志》而言,《隐书》十八篇盖亦说家者流也。为应题而改,诚所谓胶柱而鼓瑟矣。

则髡袒而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纪评:「『袒而』,疑作『朔之』。」范注:「纪说是。淳于髡、东方朔,滑稽之雄,故云然。」《考异》:「按:『髡袒』本《史记滑稽列传》中有『罗襟尽解』而言也。」《义证》:「自上文观之,朔与枚皋『无所匡正』,惟旃、孟能『抑止昏暴』。是朔、皋同类,而朔不可与髡、旃、孟并列。」按《史记滑稽列传》:「罗襦襟解,微闻芗泽。」乃谓同席之女,非谓髡也。《考异》所言非是。又按旃、孟虽能抑止昏暴,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故一降而为东方朔、枚皋。枚皋以赋见长,因见视如倡,亦有悔矣。而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汉书》本传。《汉书东方朔赞》:「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其滑稽之雄乎!」可证朔之滑稽实非枚皋可比。秦前髡其尤,两汉朔为雄,非髡孰能匹之!纪疑近是,且作「髡袒而入室」与「旃孟之石交」相对,文颇不顺,周振甫《注释》从纪说改之,惜未明其所据。袒、朔形近易讹。今改「袒」为「朔」字。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校注》:「『菅』,弘治本、汪本、畲本、两京本、文津本作『管』。文溯本剜改作『菅』。按『管』字误。《左传》成公九年:『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杜注:『逸诗也。』」《斟诠》引《左传会笺》:「菅似茅,滑泽无毛,韧宜为索,沤及晒尤善。蒯亦菅之类。《史记孟尝君传》:『又蒯缑。』注:『蒯,茅之类,可为绳。』夫丝可为帛,麻可为布,菅蒯皆草,可为粗用者。言虽有精细之物,然粗物亦不可弃也。」按作「菅」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