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诸子第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诸子第十七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昔【者】、力牧、伊尹,咸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蠭起。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狡)【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以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筭。并飞(辨)【辩】以驰术,餍禄而余荣矣。

暨于暴秦烈火,势炎昆(岗)【冈】,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逮汉成(普)【留】思,子政雠校,于是《七略》芬菲,【九】流鳞萃(止),杀青所编,百有八十余家矣。迄至魏晋,作者间出,(讇)【谰】言兼存,璅语必录,类聚而求,亦充箱照轸矣。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其纯粹者入矩,踳驳者出规。礼记月令,取乎吕氏之纪;三年问丧,写乎荀子之书;此纯粹之类也。若乃汤之问棘,云(蛟)【蚊】睫有雷霆之声;惠施对梁王,云蜗角有伏尸之战;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此踳驳之类也。是以世疾诸【子】,混洞虚诞。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殷(汤)《【易】》如兹,况诸子乎!至如商、韩,六虱五蠹,弃孝废仁,(辕)【轘】药之祸,非虚至也。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井鼃】,非妄贬也。昔东平求诸子《史记》,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渺渺,每环(其)【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着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文)之大略也。若夫陆贾《(典)【新】语》,贾谊《新书》,扬雄《法言》,刘向《说苑》,王符《潜夫》,崔寔《(正)【政】论》,仲长《昌言》,杜夷《幽求》,(咸)【或】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摽论名,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两汉以后,体势浸弱,(难)【虽】明于坦途,而类多依采。此远近之渐变也。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摽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

赞曰:(大)【丈】夫处世,怀实挺秀。辨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若有区囿。

集 校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

「入」,范校:「铃木云:《玉海》作『述』。」《校证》:「《玉海》五三『入』作『述』。」《校注》:「按以下文『述道言治』证之,《玉海》所引盖是。」《考异》:「按:下文言篇述者,又『子自肇始,莫先于兹,』则《玉海》引作『述』者为有据矣。下又云,『述道言治』,尤可证,作『述』是。」《补正》:「按元本作『入』,《子苑》三四引同。是『入』字不误。《玉海》所引盖涉下文『庄周述道以翱翔』及『述道言治』而误。未可从也。」按《孔丛子荅问》:「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老子指归》卷三《天下有始篇》:「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沦而为一。」《论衡问孔》篇:「子路入道虽浅,犹知事之实。」《别通》篇:「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宋书礼志一》:「(李辽上表)使油然入道,发剖琢之功。」《后汉书郭林宗传》:「谢甄字子微,汝南召陵人也。与陈留边让并善谈论,俱有盛名。每共候林宗,未尝不连日达夜。林宗谓门人曰:『二子英才有余,而并不入道,惜乎!』」例多,不徧举。作「入」是, 「道言惟微」, 盖难述者也。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校注》:「『言』,活字本作『事』。按此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作『事』非是。」《补正》:「《子苑》引作『言』,可证。」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孔颖达疏:「老、庄、荀、孟、管、晏、孙、吴之徒,制作子书,……皆是立言者也。」作「言」是,活字本作「事」,或因立功而误欤!

则炳曜垂文。

《校注》:「按『曜』当作『耀』。已详《原道》篇『繇辞炳曜』条。《后汉书刘瑜传》:『(上书)上法四七,垂文炳耀。』」按曜耀通。

昔力牧伊尹,咸其流也。

「昔」后元本乃一墨钉,黄本作「风后」。黄校:「元脱,曹补。」《校证》:「『后』字原脱,梅据曹补,徐校亦补。案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昔风后力牧伊尹』句作『昔者力牧伊尹』,无『风后』二字,冯本『风后』二字作一墨钉。」《汇校》:「『风后』,(元)本作墨钉,仅一字位置。」《补正》:「按元本作『昔□力牧伊尹』,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昔者力牧伊尹』;《子苑》引同。是此文原只作『昔者力牧伊尹』,『风』字系误衍,『后』字乃臆补。」按《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风后》十三篇,自注:「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又道家有《力牧》二十二篇,自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又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自注:「汤相。」小说家有《伊尹说》二十七篇,自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则此处从黄本补「风后」亦可。从训故本补「者」字。

而战代所记者也。

「代」,黄本作「伐」。纪评:「『战伐』当作『战国』。」《札迻》十二:「『战伐』,元本作『战代』(冯本、活字本并同)。纪云:『战伐当作战国。』案元本是也。《铭箴》、《养气》、《才略》三篇,并有『战代』之文。纪校非。」《校证》:「『战代』原作『战伐』,谢钞本『战』脱一字。……案孙说是,今改。」《校注》:「郝懿行云:『按伐疑代字之讹。盖《风后》《力牧》诸篇,皆六国人依托也。』……按郝、孙说是。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训故本、天启梅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并作『代』,未误。」《补正》:「《子苑》引同,当据改。」《考异》:「按:战代为《文心》常语,黄本误,作『代』是。」

子自肇始,莫先于兹。

纪评:「『子自』当作『子之』。」范注:「『子自』当作『子目』,谓子之名目也。」《校注》:「《玉海》、《汉书艺文志考证》六引并作『诸子肇始,莫先于斯』。周子义《子汇》鬻子题辞引同。按王氏所引,未必是《文心》之旧;然今本『自』字实误。」《注订》:「今传《鬻子》,据《四库提要》所云:『疑即小说家之《鬻子说》也。』然《汉志》所注,是为文王师,在子类其书最古,故彦和首举。故曰:『子自肇始』也。『子自』二字不误,纪说及诸本皆以意为之改订;言自者,明其所从来也。其肇始之由,莫先于《鬻子》也。」《考异》:「按:若从范注改为『子目』,似专论书故称目,则失之胶柱乎,不可从。又按杨校引《玉海》作『诸子肇始』,但上文只举鬻子一人,则又不可言『诸』矣,子自肇始,或子之肇始,皆为可从。」《义证》:「沈岩录何校本『自』改『氏』。」引《汉书艺文志考证》卷六《道鬻子二十二篇》:「刘向《别录》云:『鬻子名熊,封于楚。』刘勰曰:『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谋,诸子肇始,莫先于斯。』」清周广业《意林注》卷一《鬻子》:「案《文心雕龙诸子》篇云:『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子氏肇始,莫先于兹。』政言熊为诸子之权舆也。然曰录其遗文,则固非自熊手矣。」按元本、黄本均作「自」,二字重音,读颇不顺,然其意自通,谓子从此肇始也。

然则鬻惟文友。

《义证》:「梅注『文』下注『王』字。」

而经子异流矣。

《校证》:「元本、传校元本无『流』字。」《义证》:「按两京本无『流』字,元刻本、弘治本均有『流』字。」按有「流」字是。

尸狡兼总于杂术。

「狡」,黄本作「佼」,黄校:「元作『狡』,柳改。」《校证》:「『佼』元作『狡』,梅据柳改,王惟俭本作『佼』,不误。」《校注》:「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并作『佼』。柳改是也。」《补正》:「《子苑》引同。」《考异》:「按:尸子名佼、鲁人,见《汉志》,本篇两引尸佼,作『佼』是。」按范注:「《汉志》杂家《尸子》二十篇。自注:『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又引汪继培辑《尸子》序曰:「《汉书艺文志》杂家《尸子》二十篇。隋唐志并同。宋时全书已亡。王应麟《汉志考证》云:『李淑《书目》存四卷。《馆阁书目》止存二篇,合为一卷。其本皆不传。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宦者吕强传》)谓《尸子》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岛险阻水泉所起。刘向序《荀子》,谓《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刘勰又谓其「兼总杂术」,「术通而文钝」。今原书散佚,未究大恉。』」作「佼」是,从黄本改。

青史曲缀以街谈。

「以」,范校:「铃木云:《玉海》作『而』。」《校证》:「《玉海》三七『以』作『于』。」《义证》:「按作『于』是。」《校注》:「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青史子》入小说家,故云『曲缀以街谈。』」按作「以」通,毋需改。

并飞辨以驰术。

「辨」,黄本作「辩」。《校注》:「『辩』,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辨』。按作『辨』非是。《文选》孔融《荐祢衡表》:『飞辩骋辞。』潘岳《夏侯常恃诔》『飞辩摛藻』,并作『辩』。逢行珪《鬻子序》:『驰术飞辩者矣。』语即出此,尤为切证。」按《类聚》卷十九引晋苏彦《语箴》曰:「逮于三季,奔竞兹彰,雷动风骇,飞辩云翔。」卷四十六引晋卢谌《太尉刘公诔》曰:「摛藻云浮,飞辩盆溢。」作「辩」是,从黄本改。

暨于暴秦烈火,势炎昆岗。

「岗」,黄本作「冈」。《校注》:「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秘书本、文溯本、王本、崇文本作『岗』。按岗为冈之俗体。当以作『冈』为正。《才略》篇『璇玉产于昆冈』,元本、弘治本等亦作『岗』。《书》伪《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枚传:『山脊曰冈。昆山出玉。言火逸而害玉。』」按「岗」为后起字,从黄本改。后《才略》篇「璇玉产于昆冈」亦改,不复出校。

逮汉成普思。

「普」,黄本作「留」,黄校:「一作『普』。」《校证》:「『留思』旧作『普思』。梅六次本作『留思』,黄本从之。张松孙本作『留意』。《读书引》十及吴校作『恩』。」《汇校》:「按『汉成留思』即汉成帝留意搜求之谓,作『留思』是。」按《楚辞九叹忧苦》:「留思北顾,涕渐渐兮。」王逸注:「言己所以留精思,常北顾而视郢都,想见乡邑,思念君也,故涕渐渐而下流。」《淮南子人间训》:「而不留思尽虑于成事之内。」《后汉书马援传》:「朱勃诣阙上书曰: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又《郑兴传》:「兴因上疏曰:今陛下高明而群臣惶促,宜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又《杨赐传》:「赐复上疏曰:惟陛下慎经典之诫,……留思庶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裴注:「修答曰:伏惟君侯,少长贵盛,体旦、发之质,有圣善之教。远近观者,徒谓能宣昭懿德,光赞大业而已,不谓复能兼览传记,留思文章。」又《吴书张温传》:「骆统表理温曰:然以殿下之聪叡,察讲论之曲直,若潜神留思,纤粗研核,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而不昭哉?」《晋书阮籍传》:「籍能属文,初不留思。」又《干宝传》:「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此作「留思」是,从黄本改。

子政雠校。

「校」,黄本同。《校注》:「按王批本作『挍』。《时序》篇亦有『子政雠校于六艺』语,忽又作『校』,前后不一律,此当亦各本改作『校』。雠校字本作校,《集韵》始有『挍』字。」

于是七略芬菲,流鳞萃止。

「流鳞萃止」,黄本作「九流鳞萃」。范校:「黄云:活字本无『九』字,『萃』下有『止』字。」《校证》:「『九流鳞萃』旧作『流鳞萃(日本活字本误卒)止』,梅六次本改。黄本、张松孙本、崇文本并从之。案梅改是。《才略》篇亦有『鳞萃』之文。」《校注》:「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古论大观,并作『流鳞活字本误作『麟』萃止』。天启梅本『九流』二字品排刻,『萃』下空一格。四库本剜改作『九流鳞萃』。按『九流鳞萃』与上句『七略芬菲』相对,诸本皆误。《才略》篇有『辞翰鳞萃』语(《文选》张衡《西征赋》『鸟集鳞萃』,《古文苑》张衡《温泉赋》『士女晔其鳞萃』。)」《考异》:「梅本、凌本、黄本并作『九流鳞萃』。按:『九流鳞萃』,与上句『七略芬菲』为偶,梅本是。」《义证》引《玉海》卷五十三页三下:「梁刘勰云:《七略》派流,诸子鳞萃。」按《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又《叙传下》:「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着目录,略序洪烈。」此「九流」所由来也。从黄本改。

百有八十余家矣。

《校证》:「清谨轩钞本、《古论大观》三七无『矣』字。」

讇言兼存。

「讇」,黄本作「谰」,黄校:「谰与譋同,元作『讇』,朱改。」黄注:「《艺文志》:《谰言》十篇。注:不知作者。《广韵》:谰言,逸言也。」范注:「《说文》言部『谰』或作『譋』。」《校证》:「『谰』原作『讇』,梅从朱改,王惟俭本、徐校本亦作『谰』。」《考异》:「按:诬言相加谓之谰,或作譋,从朱改是。」《汇校》:「按作『谰』是。」按从黄本改。

璅语必录。

《校证》:「『璅』冯本、汪本、畲本作『 』,徐校作『璅』。」

亦充箱照轸矣。

范注:「《韩诗外传》(五):『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舆中载物,形如箱箧,因谓之车箱。)『照轸』,疑当作『被轸』。释僧佑《出三藏记集杂录序》曰:『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说文》:『轸,车后横木也。』充箱被轸,犹言车不胜载。」《校注》:「按『照轸』自通,无烦改字。《韩诗外传》十:『魏王曰:若寡人之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补正》:「『照轸』喻杂着繁多。《子苑》作『照轸』,王批本同。」《义证》:「『照轸』,照车,指文彩。」按作「被轸」义长,盖上文「谰言兼存,璅语必录,类聚而求」者,乃论其繁也。且「照轸」与「充箱」不称。惜无版本依据,未便径改。又按《义证》谓「照轸」 指文彩者,疑非。

然繁虽积。

黄本「繁」下有「辞」字。黄校:「谢补。」《校证》:「『辞』字原脱,谢补『文』字,徐补『辞』字,梅本云:『谢补辞字。』非也。王惟俭本亦有『辞』字。《古论大观》作『言』。」《义证》:「按元刻本无『辞』字,弘治本、冯舒校本、王惟俭本均有『辞』字。《四库全书考证》引『积』作『赜』。」《校注》:「按张本、何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并有『辞』字。文溯本剜增『辞』字。谢补是也。」

此踳驳之类也。

《校注》:「『驳』,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梅本、凌本、合刻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驳』;《喻林》八九引同。按诸本是也。《说文》马部:『驳,马色不纯。』又『驳,獣、如马,倨牙,食虎豹。』是二字义别。『踳驳』字当作『驳』明矣。《庄子天下》篇:『其道舛驳』,《文选魏都赋》李注引司马云:『踳,读曰舛,乖也;驳,色杂不同也。』是司马彪本『舛』作『踳』。《说文》舛为部首,重文作『踳』。」《考异》:「按:『驳』字是,下文『踳驳之类也』正同。」《义证》:「《玉海》卷五十三页三下引踳作『蹖』。『踳驳』,舛谬杂乱,驳杂。左思《魏都赋》:『非醇粹之方壮,谋踳驳于王义。』」按《文选》(上海古籍版)卷六左思《魏都赋》:「非醇粹之方壮,谋踳驳于王义。」李善注:「班固云:不变曰醇,不杂曰粹。《庄子》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踳驳。言恶也。……司马彪《庄子注》曰:踳,读曰舛。舛,乖也。驳,色杂不同也。」《类聚》卷三十六引梁刘孝标《山栖志》曰:「行藏纷纠,显晦踳驳。」驳驳音同通假,毋需改。参见《史传》篇「偏驳不伦」条。

云蛟睫有雷霆之声。

「蛟」,黄本作「蚊」。《校证》:「冯本、汪本、畲本『蚊』误『蛟』。冯校:『蛟,谢本作文。』」《汇校》:「按:《列子汤问》:『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为彦和所本,作『蚊』是。」按《列子汤问》篇《汇校》所引后云:「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作「蚊」是,从黄本改。

是以世疾诸混洞虚诞。

「洞」,黄本作「同」,黄校:「一作『洞』。」纪评:「『是以』句有讹脱。」范校:「铃木云:诸本作『洞』。」范注:「『诸』下脱一『子』字。『混同』,疑当作『鸿洞』。鸿洞,相连貌,谓繁辞也。《汉书扬雄传》:『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王念孙曰:即,犹或也)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校证》:「『世疾诸子,混洞虚诞』,原本无『子』字,何校云:『诸下疑脱子字。』《读书引》有,今据补。王惟俭本『子』作空白。黄注本『洞』改『同』,谢删此七字。纪云:『是以句有讹脱。』……案范说脱『子』字,与《读书引》暗合。下文云:『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殷易如兹,况诸子乎?』上下文正相照应。」《补正》:「按何、范谓『诸』下脱一『子』字是;《读书引》十有『子』字。范谓『混同』当作『鸿洞』则非。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冈本、尚古本、文津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作『混洞』。《子苑》、《古论大观》引同。黄氏改『洞』作『同』,非也。『混洞虚诞』四字平列而各明一义。『混』谓其杂,『洞』谓其空,『虚』谓其不实,『诞』谓其不经,皆就踳驳方面言。若作『鸿洞』,则为联绵词,与『虚诞』二字不类矣。」《考异》:「按:『诸』下称『子』字,范说是,《史记苏秦传》:『虚喝洞疑。』『洞』字是。」《汇校》:「按:『子』字当有。」按从《校证》补。

乃称羿毙十日。

「毙」,黄本作「弊」。范校:「铃木云:『弊』当作『毙』,《玉海》及诸本作『毙』。」《校证》:「『毙』,旧本及《玉海》三五皆如此作,黄本改作『弊』。王惟俭本作『彃』。案《辨骚》篇:『夷羿彃日』,唐写本『彃』作『毙』,是彦和引用此事,前后正复作『毙』。不必妄意改作。」《校注》:「『弊』,《玉海》引作『毙』。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津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同。文溯本剜改作『毙』。郝懿行改『弊』为『毙』。《经义考》卷一引作『毙』。按『毙』字是。已详《辨骚》篇『夷羿彃日』条。」《补正》:「《子苑》引此文作『毙』,未误。」《考异》:「按:《楚辞》元作『彃』,别本作『毙』,黄本作『弊』非。」

姮娥奔月。

「姮」,黄本作「嫦」。范校:「铃木云:《玉海》作『常』,嘉靖本作『姮』。」《校注》:「『嫦』,《玉海》引作『常』。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合刻本、谢钞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溯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姮』。文津本剜改作『嫦』。按《玉海》引是也。『常娥』字本作『常』;《归藏》:『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文选》《月赋》注、《宣贵妃诔》注、《祭颜光禄》文注、《御览》九八四引)或作『恒』。《淮南子览冥》篇:『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此高诱注本,许慎注本则作常。)后人以其为羿妻,乃加女旁为『嫦』与『姮』耳。」《考异》:「按:嫦娥之作恒娥,见《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后以避汉文讳,易『恒』为『常』,见《汉书地理志》张晏注,则恒娥为嫦娥矣,『姮娥』《说文》皆无其字,盖俗体也,姮音恒,见《广韵》。」按《类聚》卷一引张衡《灵宪》曰:「姮娥奔月,是为蟾蜍。」卷四引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诗》曰:「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卷五引梁刘孝威《苦暑诗》曰:「月丽姮娥影,星含织女光。」卷五十五引陈徐陵《玉台新咏序》曰:「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与姮娥竞爽。」卷七十引梁刘缓《镜赋》曰:「世间好镜自无多,唯闻一个比姮娥。」《晋书挚虞传》:「(挚虞)作《思游赋》。其辞曰:扰毚兔于月窟兮,诘姮娥于蓐收。」《文选》卷二十一郭景纯:「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可知「姮娥」乃江左常言。杨说虽是,《汇校》据改,则非,字必《说文》,则古书多废矣!

殷汤如兹,况诸子乎。

「汤」,黄校:「疑作易。」范注:「《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注:『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归藏》为殷代之《易》,『殷汤』当作『《殷易》』。《汉志》不载《归藏》。《御览》六百八引桓谭《新论》云:『《归藏》四千三百言。』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十五辑得八百四十六字,兹录其两条:『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弊之(弊应作毙)。』『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校证》:「『易』原作『汤』,黄叔琳云:疑作『易』。范注云云。案黄校范说是。今据改。」《考异》:「按:毙日奔月之说,皆据《归藏》,则『汤』为『易』之误,作『易』是。」按从《校证》改。

至如商韩。

《校证》:「《古论大观》『韩』下有『之』字。」

辕药之祸。

「辕」,黄本作「轘」。《校证》:「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轘』误『辕』。」《考异》:「按:『辕』误,车裂为『轘』也。」按黄注:「《左传》杜预注:车裂曰轘。《商君传》: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又:「《史记》:秦攻韩,韩王遣非使秦,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义证》按此见《老庄申韩列传》)范注:「《说文》:『轘,车裂人也。』」从黄本改。

魏牟比之鸮鸟。

黄本同。黄注:「按《列子》所述,魏公子牟正深悦公孙龙之辨,所谓『承其余窍者也』。《庄子秋水》篇则异是。龙问牟:『吾自以为至达已,今闻庄子之言,无所开吾喙,何也?』公子牟有埳井之鼃谓东海之鳖之喻。是『鸮鸟』当作『井鼃』矣。」范校:「黄云:案冯本作枭。」《校证》:「『鸮』冯本作『枭』。黄注云云。案《史记鲁仲连传》正义引《鲁连子》:『鲁仲连往请田巴曰: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彦和盖涉彼而误。」《校注》:「谢钞本『鸮』作『枭』。按『井鼃』与『鸮鸟』之形音不近,恐难致误。以其字形推之,疑『鸟』当作『鸣』,写者偶脱其口旁耳。《说苑谈丛篇》:『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是枭与鸮同之鸣声,固为人所恶已。(《易林蛊之恒》:『枭鸣室北,声丑可恶。』)《鲁连子》:『齐辩士田巴,辩于狙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往请田巴曰:……国亡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田巴曰:谨闻命矣。』《史记鲁仲连传》正义、《御览》四六四又九二七引。彼仲连之讥田巴,儗以枭鸣,则魏牟之比公孙,或亦乃尔。盖皆厌其詹詹多言,不切实用,而方以鸮鸣之可恶也。」《考异》:「按:黄注以《庄子秋水》篇为据是也,『鸮鸟』或为舍人之误引,以《史记》鲁仲连语归之魏牟耳。」按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故鲁仲连以枭鸣比之;若公孙白马孤犊之论,仅辞巧理拙,无益时用而已,类之鸮鸟,不其过乎!疑黄说近是。《庄子秋水》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释文》:「鼃,本又作蛙。」《说文》:「鼃,虾蟆也。」《汉书武帝纪》:「秋,鼃、虾蟆鬬。」颜注:「鼃,黾也,似虾蟆而长脚,其色青。」又《东方朔传》:「水多鼃鱼。」颜注:「鼃,即蛙字也。」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峙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此据中华书局版王先谦《庄子集解》)其辞戏谑意多,与仲连语田巴者不同。依黄说,据《庄子》改。

鬼谷眇眇。

「眇眇」,范校:「铃木云:嘉靖本、王本、冈本作『渺渺』。」《考异》:「按:渺、眇音同。渺训水长,眇训深远。《庄子庚桑楚》:『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与下文『每环奥义』旨合,作『眇』是。」

每环其义。

「其」,黄本作「奥」。《校证》:「冯本、汪本、畲本、王惟俭本、《古论大观》『奥』作『其』。」《校证》:「冯本、汪本、畲本、《古论大观》『奥』作『其』。」《义证》:「元刻本、冯舒校本、两京本、张之象本,『奥』均作『其』。」《汇校》:「按作『奥』是,与上『眇眇』相承。」按作「奥义」义长,与上「深言」相俪。《晋书潘尼传》:「(尼)上《释奠颂》。其辞曰:微言奥义。」微言即深言也。从黄本改。

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

《校注》:「按『泛采』二字当乙,始能与上句之『鉴远』相俪。采泛,谓淮南王书采摭广泛也。」《考异》:「按,杨校云云,殊误。」《汇校》:「按杨说有理,从其乙。」按《文心》遣辞,有句与句对者,有句中自相对者,其微妙处,恨难逢解人耳。此乃句中相对。又《后汉书律历志中》:「议者不以成数相参,考真求实,而泛采妄说。」其用「泛采」与此同。毋需改。

而辞气文之大略也。

黄校:「(气下)疑脱。」范校:「铃木云:梅本『气』字下空二格。」《义证》:「按梅本『气』字下空二格,无『文』字。」范注:「『文』疑是衍字。《论语泰伯》篇『曾子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郑玄注曰:『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戾之言入于耳。』彦和谓循此则得诸子之顺说,不至为鄙倍之言所误也。」《校证》:「『气』下原有『文』字。……案范说是。『文』盖『之』字之误衍,《章表》篇『原夫文章之为用也』,『之』原作『文』,是其证。《明诗》篇『此其大略也』、《杂文》篇『此立体之大要也』、《诏策》篇『此诏策之大略也』、《奏启》篇『亦启之大略也』、《议对》篇『此纲领之大要也』、《体性》篇『才气之大略哉』,与此句法正相同,今据删。」《校注》:「『气』下,黄校云:『疑脱。』此沿梅校。徐围去『文』字。《古论大观》无『文』字。范文澜云:『文,疑是衍字。』按无『文』字是。『文』盖『之』之误,《章表》篇『原夫章表之为用也』,元本等误『之』为『文』,是其例。而原有『之』字亦复书出,遂致辞语晦涩。《诏策》篇『此诏策之大略也』,《体性》篇『才气之大略哉』,句法与此相同,可证。」《考异》:「按:『文』字衍。」按据范说从《校证》删。

若夫陆贾典语。

《札迻》十二:「案『典』当作『新』。《新语》十二篇,今书具存。《史记》贾本传及《正义》引《七录》并同,皆不云『典语』。《隋书经籍志》儒家云:『梁有《典语》十卷,吴中夏督陆景撰。』(亦见马总《意林》)与陆贾书别。彦和盖偶误记也。」《校证》:「『新』原作『典』,今据王惟俭本改。」《校注》:「按『典』孙诒让谓当作『新』是也。训故本正作『新』。文溯本剜改为『新』。」《考异》:「按:『典语』非误,下有『新书』字,故上称『典语』。」按《史记陆贾列传》:「高帝谓陆生曰:『试为我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正义:「《七録》云『《新语》二卷,陆贾撰』也。」《汉书艺文志》:「《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又「《陆贾》二十三篇。」「陆贾赋三篇。」无《新语》。《隋书经籍志三》:「《新语》二卷,陆贾撰。」又:「《顾子新语》十二卷吴太常顾谭撰。」「《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文选》卷二十二颜延年《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李善注:「陆景《典语》曰:飞车策马,横腾超进。」卷二十六王僧达《答颜延年诗》李善注:「陆景《典语》曰:清气漂于青云之上。」则此应作「新语」,然彦和论诸子成篇,其误不应如是,《考异》甚有理。然易与《典语》淆,从《校证》改。

崔寔正论。

「正」,黄本作「政」。《校证》:「『政』,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梅六次本、陈本、锺本、梁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正』。何校作『政』。严可均《铁桥漫稿》五《崔氏政论叙》曰:『各书引见,或作政论,或作正论,或作本论,止是一书。』」按范注引《铁桥漫稿》五《崔氏政论叙》曰:「隋志法家《正论》五卷。汉大尚书崔实撰。旧唐志《政论》五卷。《意林》亦五卷。新唐志作六卷。各书引见或作政论,或作正论,又作本论,止是一书。……其本北宋时已佚失,故《崇文总目》不著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无之。《通志略》载有六卷,虚列书名,不足据。余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本传及《通典》各写出一篇,凡九篇。」《后汉书崔寔传》:「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桓帝初,……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传论:「寔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鼌错之徒不能过也。」可知作《政论》是,然据颜铁桥所言,则亦有著录《正论》者,或肇始于彦和欤!从黄本、据《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卷三改。

咸叙经典。

「咸」,黄校:「一作『或』。」范注:「『咸』一作『或』,作『或』者是。」《校证》:「案王惟俭本作『或』。」《校注》:「按当从一本作『或』,始与下句一例。《训故》本正作『或』。天启梅本已改作『或』,张松孙本从之。」《考异》:「按:梅校作『或』是,余篇不一其例。」按从黄校改。

虽摽论名。

「摽」,黄本作「标」。《汇校》:「『摽』,《义证》作『标』。按作『标』是。」按《后汉书党锢传》:「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李贤注:「摽搒犹相称扬也。『搒』与『牓』同,古字通。」摽字虽未注,而其通于标固不待言矣。下「摽心于万古之上」,黄本亦作「标」,毋需改。

适辨一理为论。

范注:「适,疑当作『述』。《论说》篇云:『述经叙理曰论。』」《校注》:「按『适』字未误。『适辨一理』与上句『博明万事』相对成文,以明子与论之研讨范围有所不同。『适』字读为『敌』,主也。见《诗卫风伯兮》毛传。」《义证》引斯波六郎:「案『适辨』与上句『博明』相对成文,不应妄改为『述辨』。」按《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毛传:「适,主也。」又「适,都歴反。」杨说是。

体势浸弱。

「浸」,黄本作「漫」。范校:「谭校作『浸』;黄云:活字本、汪本作『浸』。」范注:「谭献校本改『漫』作『浸』,案谭改是也。」《校证》:「『漫』,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天中记》三七作『浸』。黄丕烈引活字本作『浸』,谭校作『浸』。」《补正》:「按谭校是。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训故本、四库本正作『浸』。《子苑》、《天中记》三七、《茹古略集》十五引,亦并作『浸』。《文选》陆倕《石阙铭》:『晋氏浸弱。』是『浸弱』连文之证。《乐府》篇亦有『自雅声浸微』语。」《考异》:「按:杨说可从。」按《汉书地理志下》:「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浸弱矣。』故鲁自文公以后,禄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为楚所灭。」又《北齐书》帝纪第八《后主幼主》论:「始见浸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作「浸弱」是,盖自陆贾、贾谊,迄仲长、杜夷,两汉诸子,确现浸弱之势。

难明于坦途。

黄本作「虽明乎坦途」,黄校:「『虽』『乎』二字符作『难』『于』,朱改。」《校证》:「『虽』『乎』二字,原作『难』『于』,梅据朱改。徐校同。王惟俭本、《诸子合雅》作『虽』『于』二字。」《校注》:「按朱改是也。《庄子秋水篇》篇:『明乎坦涂。』涂与途通。即此语之所自出。训故本、谢钞本、《茹古略集》作『虽明于』;别解本、清谨轩本、冈本作『虽明乎』。」《考异》:「按:朱改是,此本《庄子秋水》篇:明乎坦途。」按「难」乃「虽」之形误,用于此不合。从黄本改。

大夫处世。

「大」,黄本同。范校:「铃木云:当作『丈』。」《校证》:「『丈』原作『大』,王惟俭本,梅六次本作『丈』。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俱从之。今据改。《程器》篇有『丈夫学文』语。」《校注》:「『大』,何本、训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天启梅本、秘书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丈』。张绍仁校作『丈』。按『丈』字是。《程器》篇亦有『丈夫』文。《后汉书张奂传》:『(奂)尝与士友言: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又《陈蕃传》:『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南齐书王秀之传》:『(荀)丕乃遗书曰:……丈夫处世,岂可寂漠恩荣!』《世说新语言语》篇:『(庞)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并足资旁证。」《考异》:「按:丈夫成人之称,大夫仕者之称,此言处世是泛举,作『丈夫』是。」按从《校证》改。

怀实挺秀。

「实」,黄本作「宝」。范校:「黄云:活字本作『实』。」《校注》:「『宝』,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文津本作『实』。文溯本剜改作『宝』。按『实』字非是。『怀宝』出《论语阳货》,其义亦长。《后汉书郎顗传》:『(黄琼)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又《郭符许传赞》:『林宗怀宝。』《抱朴子外篇行品》:『含英怀宝。』《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幸遭圣主平世而久怀宝。』并以『怀宝』连文。」《考异》:「按:作『实』是,《礼月令》:『季春为民社麦实。』注谓『于食秀成』,盖『实』『秀』相承为辞,舍人本此,未可拘于《论语》之『怀宝』也,杨校作『宝』非。」按《大雅生民之什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又《论语子罕》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集释》引江永《羣经补义》曰:「《说文》于『秀』字无释,避光武讳也。释『穗』字云:『禾成秀也。』盖以穗为秀,较吐花曰之义为长。禾成穗俗谓之出穑,《诗》『实发实秀,实坚实好』,禾出穑而后坚好也。」何晏《集解》:「孔曰: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正义》:「《说文》『苗。草生于田者。』艹谓谷也。《仓颉篇》:『苗。禾之未秀者也。』何休《公羊》庄七年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若禾。』……凡禾黍先作华,华瓣收,即为稃而成实,实即稃中之仁也。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谓年谷不顺成也。……弥衡《颜子碑》云:『亚圣德,蹈高踪,秀不实,振芳风。』……《文心雕龙》云:『苗而不秀,千古斯痛。』皆以此为悼颜子。而《世说新语》谓『王戎之子万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梁书》徐勉因子悱卒,为《答客喻》云:『秀而不实,尼父为之叹息。』是六朝以前,人皆以此节为颜子而发,自必《古论语》家相传旧义。……人早夭,故成德亦有未至。」此真彦和所本,以承上文「览华而食实」。其义与《离騒》「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同,《颜氏家训劝学》:「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亦可参证。作「实」是。

辨雕万物。

范注:「《庄子天道》篇:『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此彦和所本。《情采》篇亦引此文。」《校注》:「『辨』凌本作『辩』,按『辩』字是。《庄子天道》篇:『辩虽雕与雕通万物,不自说也。』作『辩』。《情采》篇:『庄周云:辩雕万物。』亦作『辩』。则此不应作作『辨』矣。」《考异》:「按:杨校非。」按辨通辩,其来久矣。《吕氏春秋荡兵》:「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按《论衡自纪》:「口辨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又《荀子正名》篇:「故辨说也。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王先谦《集解》:「若说亦不喻者,则反复辨明之也。」尤为切证。上文「飞辨以驰术」,辨改辩者,因「飞辩」与「流言」义近,故改从言耳。此「辨雕」之辨,有「析理居正」之义,若从《庄子》作「辩」,则其义窄矣。《情采》所引,既标庄周,自不应与庄文异。此语境有别,故变幻其辞耳。观此可悟作文之法。

条流殊述。

范注:「李君雁晴曰:『述同术,途也。』」《校注》:「按以《情理》篇『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例之,『述』当作『术』。此盖涉篇中诸『述』字而误者。《杂文》篇『智术之子』,伦明所校元本『术』误为『述』;《议对》篇『祖述春秋』,两京本、胡本『述』又误为『术』。是二字易误之证。」按《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义》:「《说文》云:『述,循也。作,起也。』述是循旧,作是创始。」《说文》:「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段注:「国邑也,引伸为技术。」《说文》:「述,循也。从辵,术声。」段注:「述或叚借术为之。如《诗》『报我不述』,本作术是也。」又《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术,叚借为述。」《汉书贾山传》:「今陛下思念祖考,术追厥功。」颜注:「术,亦作述。」述者,循也,必有道始可循之,二字皆由道而起,故通。毋需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