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附会第四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附会第四十三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夫才(量)【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常数也。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乃)【巧】,必疎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此命篇之经略也。

夫文变无方,意见浮杂,约则义孤,博则辞叛,率故多尤,需为事贼。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片)【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凑理,然后(文节)【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驭文之法,有似于此。去留随心,修短在手,齐其步骤,总辔而已。

故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此已然之验也。昔张汤疑奏而再却,虞松草表而屡谴,并理事之不明,而辞旨之失调也。及儿宽更草,锺会易字,而汉武叹奇,晋景称善者,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也。以此而观,则知附会巧拙,相去远哉!

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克终(底)【厎】绩,寄在写(远)送。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雎)【且】」也。惟首尾相援,则附会之体,固亦无以加于此矣。

赞曰:篇统间关,情数稠迭。原始要终,踈条布叶。道味相附,悬绪自接。如乐之和,心声克协。

集 校:

夫才量学文。

范注:「才量学文,『量』疑当作『优』,或系传写之误。殆由学优则仕意化成此语。」《校注》:「『量』,宋本、钞本《御览》引作『童』。范文澜云……,按范说误。『量』字其形与『优』不近,恐难致误;『才量学文』与『学优则仕』亦毫不相干,何能由其化成?《御览》引『量』作『童』,极是,『量』其形误也。《体性》篇:『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文意与此相同,可证。」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案《太平御览》五百八十五引作『才童』,知『量』盖『童』之讹。《体性》篇云:『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与此可互证。推彦和之意,不过谓学慎始习耳;与学优则仕意何与耶?」《校证》:「『才童』原作『才量』,今据《御览》五八五引改。《体性》篇『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文意正与此相同。《辨骚》篇『童蒙拾其香草』,《养气》篇『童少鉴浅而志盛』,亦谓童子学文之事耳。」《考异》:「按:『量』字不误、字沿上句『裁衣』、与下句『裁厥中』而来。『童』『量』形近而讹、杨王二氏皆非。」按《三国志魏书潘勖》裴注:「晋诸公赞:(潘)滔以博学才量为名。」《晋书周处传》:「及元帝为晋王,将加处策谥,太常贺循议曰: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又《忠义辛恭靖传》:「少有器干,才量过人。」《类聚》卷五十引晋孙楚《鴈门太守牵府君碑》曰:「君体德允直,才量高杰。」凡才量连文者,量均训为器量,若果沿上下文而来,学应为制字,疑《考异》非是。此作「才童」义长,《高僧传》卷八《释法安传》:「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读书咏诗,时人号才童。」从《御览》改。

事义为骨髓。

「髓」,范校:「铃木云:《御览》作『鲠』。」范注:「案《御览》五八五引『骨髓』作『骨鲠』,是。本书《辩骚》:篇『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亦是以『骨鲠』与『肌肤』对言。」赵西陆《评范文心雕龙注》:「范注引铃木校云:『髓』,《御览》作『鲠』。案:『髓』当作『鲠』。本书《辨骚》篇云:『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亦以『骨鲠』与『肌肤』对举,是其证。景宋本《御览》五百八十五引正作『鲠』。」《校证》:「『骨髓』宋本《御览》作『骨鲠』。『骨鲠』『骨髓』俱彦和习用语。《辨骚》篇『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以『骨鲠』与『肌肤』对文,则从宋本《御览》作『骨鲠』亦通。(「鲠」当依《说文》作「鲠」,宋本《御览》不误。)」《校注》:「『髓』,宋本、钞本、喜多本《御览》引作『鲠』;倪本、活字本、鲍本《御览》作『鲠』。按『骨髓』『骨鲠』,鲠与鲠音同得通。其义无甚出入;然以《辨骚》篇『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例之,当以《御览》所引为是。」《考异》:「《文心》屡用『骨鲠』,义含梗介。此用『骨髓』者,骨外指事,髓内指义,精义内含,均可曰髓,与他文所指有殊。杨校取例失旨,非是。从『髓』是。」《义证》引《斟诠》云:「《体性》篇赞语有『辞为肌肤,志实骨髓』之对语,以不改为胜。」按作「骨髓」通,毋需改。

然后品藻玄黄。

「玄」,黄本作「元」。《校证》:「『玄』,黄注本作『元』,避清讳。」《校注》:「『元』,《御览》引作『玄』;《喻林》九十、《文通》二十一引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崇文本亦并作『玄』。按《原道》篇『夫玄黄色杂』,《诠赋》篇『画绘之着玄黄』,皆以『玄黄』连文,此固不应作『元』也。」《考异》:「按:黄本『玄』字皆作『元』,避清讳也。杨云『不应作元』,殊非。」按《补正》此条无。

斯缀思之常数也。

「常」,黄本作「恒」。《校证》:「『恒』,旧本作『常』,黄注本改『恒』。案《御览》作『恒』。」《补正》:「『恒』,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张松孙本、崇文本并作『常』;《子苑》三二、《文通》引同。《御览》引作『恒』;训故本、谢钞本同。何焯校作『恒』。按『恒』『常』古多通用。然以《文心》全书譣之,用『常』字者,凡二十一见;用『恒』字者,仅十一见。似不必改『常』为『恒』也。」《考异》:「按:恒字汉文避讳改为常,后人遂沿用,恒常互通。」按《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条:「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夫画者谨发而易貌。

范注:「《吕氏春秋处方》篇:『今夫射者仪毫而失墙,画者仪发而易貌,言审本也。』(高诱)注:『仪,望也。』《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注:『谨悉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仪望小处而射之,故能中,事各有宜。』此谓谋篇之始,宜规画大体,明立骨干。体干既立,然后整理枝派,献替可否,以裁厥中。若仅知锐精细巧,则体干必有倒置棼乱之失。『易貌』,疑当作『遗貌』。遗貌,即失貌也。」《校注》:「按『易』字未误。『易,轻也』;《左传》襄公十五年杜注。『轻,易也』;《礼记乐记》郑注。诂此并无不合。『谨发易貌』,即重小轻大之意。不必准《吕氏春秋处方》篇、《淮南子说林》篇之『失貌』,而改『易』为『遗』也。」《义证》引《斟诠》云:「《吕氏春秋处方》篇云云,高注:『仪,望也。睎望毫毛之微,而不视堵墙之大,故能中也。画者,睎毫发,写人貌,仪之于象,不失其形,故曰易貌也。射必能中,画必象人,故曰审本。』孙锵鸣曰:『注未明。《文心雕龙附会》篇引此二语下言「锐精细巧,必疏体统」,似谨于小而忽于大之意。』许维遹《集释》:『孙说是。《说文》:仪,度也。度有慎义。易为偒之借字。《说文》:偒,轻也。此谓画者谨慎其发,而轻易其貌。《淮南说林》篇袭此文作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语尤明。』」《注订》:「易者,轻忽也,范注非是。」按《文选》卷二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薛综注:「儵忽,疾也。易貌分形,变化异也。」《汉书贾谊传》:「豫让衅面吞炭。」颜注:「郑氏曰:衅,漆面以易貌。吞炭,以变声也。」《抱朴子内篇对俗》:「隐形以沦于无象,易貌以成于异物。」易均训变易,与此语境不同。《说文》人部:「偒,轻也。」段注:「《苍颉篇》曰:偒,慢也。《广韵》曰:偒,相轻也。自易专行而偒废矣。《礼记》:易慢之心入之矣。注:易,轻易也。《国语》:贵货而易土。注:易,轻也。《国策》注、《吕览》注、《汉书》注皆同。凡皆偒之假借字也。」此易字乃偒之假借,句法与《国语晋语七》「贵货而易土」同。韦昭注:「贵,重也。易,轻也。」

锐精细乃。

「乃」,黄本作「巧」。《校证》:「『锐精细巧』,两京本作『或锐精细』;汪本、畲本『巧』作『乃』,徐校作『巧』。」《义证》:「按元本、弘治本『巧』作『乃』,误。」《考异》:「按:梅本从『巧』是。」按「乃」字不辞,从黄本改。

夫文变无方。

「无」,黄本作「多」,黄校:「汪作『无』。」范注:「案《御览》五八五引『多方』作『无方』,与汪本同,本书《通变》篇:『变文之数无方。』文与此正同,疑作『无方』为是。」《校证》:「『无』原作『多』,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作『无』,《御览》亦作『无』,今据改。《明诗》篇云:『属辞无方。』《谐讔》篇云:『欢谑之言无方。』《书记》篇云:『兵谋无方。』《通变》篇云:『变文之数无方。』文与此正同。」《补正》:「『多』,黄校云:『汪作无。』冯舒『多』改『无』。何焯校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冈本、尚古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无』。按《御览》引作『无』。冯改、何校、元本等是也。《通变》篇『变文之数无方』,与『文变无方』意同,当以作『无』为是。《子苑》引正作『无』,是所见本尚未误也。当据改。」《考异》:「『无方』与『多方』旨同,从『多』从『无』皆通。无烦改从,杨校王校皆非。」按《楚辞九辩》:「何所忧之多方。」五臣注:「方,犹端也。」《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踳驳,其言也不中。」从「多」亦通,然与下「多尤」重,故不及从「无」义长。

博则辞叛。

《补正》:「『叛』,弘治本、汪本、畲本作『判』。徐校『判』为『叛』。按《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此『辞叛』二字所本。作『判』非是。王批本、《子苑》引作『叛』,可证。」《义证》:「按元刻本作『叛』,不误。」

率故多尤。

「率」,范校:「铃木云:《御览》作『变』。」范注:「谓率尔操觚,事不经思,固多尤悔。」《校注》:「『率』,《御览》引作『变』。按《文赋》:『或率意而寡尤。』舍人反其意而用之,与下『需为事贼』句各明一义。作『变』非是。」《补正》:「《子苑》引作『率』。」《考异》:「按:从『变』为长,『变』字承上文『无方』来。」按杨说是。

需为事贼。

《校证》:「《御览》『需』误『而』,『贼』误『贱』。左哀公十四年《传》:『需,事之贼也。』此彦和所本。」《考异》:「按:句本左哀十二年:『需,事之贼也。』《御览》误。」按范注:「《左传》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贼。』《释文》:『需,疑也。』……若意见浮杂,迟疑失断,亦文之贼也。」王校是。

或片接以寸附。

「片」,黄本作「尺」,黄校:「一作『片』。」《校证》:「『尺』,旧本作『片』,黄注本改『尺』。案《御览》正作『尺』。」《考异》:「按:从『尺』是;上言首尾;此言尺寸正合。」按此承上文「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而言,作「尺」是。从《御览》、黄本改。

夫能悬识凑理。

《校证》:「『腠』原作『凑』,据两京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改。」《补正》:「『腠』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凑』;《子苑》、《文通》引同。按『腠』字是。『悬识腠理』,用扁鹊见蔡桓公《史记扁鹊传》、《新序杂事二》作齐桓侯。事,见《韩非子喻老》篇。」《考异》:「按:《说文》无腠字。《仪礼乡饮酒》:『礼进腠。』注:『肤理也。』又凑,《说文》:水上人所会也。又聚也。此言『凑理』,据下文『节文』二字,是聚会众理之意;宜从『凑』是。别如凑、腠、揍、辏,皆为后起通假,《释文》作进奏。注云:『又作腠,同。』王校改误,不可从。」郭注改「悬」为「玄」,云:「『玄』元作『悬』,声之误也。玄、弦、悬常通用,如玄圃、弦圃、悬圃,一也。玄,妙也。」按凑通腠,说见上。郭注改「悬」为「玄」,非是。《类聚》卷七十四引梁元帝《职贡图赞》曰:「悬识留侯之貌。」卷七十七引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曰:「豫言未兆,悬识他心。」均其证。

然后文节自会。

「文节」,黄本作「节文」,黄校:「一作『文节』。」《校证》:「『节文』原作『文节』,黄注本乙。案《御览》正作『节文』。《诔碑》、《章表》、《书记》、《定势》、《镕裁》、《章句》诸篇,俱有『节文』语。」《补正》:「『节文』,黄校云:『一作文节。』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文节』。按《御览》引作『节文』,是也。《诔碑》、《章表》、《书记》、《定势》、《镕裁》、《章句》五篇,并有『节文』之词;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文节』误。《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即舍人『节文』一词所本。」《考异》:「按:从『节文』为长。」按《魏书礼志二》:「且礼有升降,事有文节,通时之制,圣人弗违。」「文节」,其义与「节文」同。《孟子离娄上》:「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赵注:「礼义之实,节文事亲、从兄,使不失其节,而文其礼敬之容,故中心乐之也。」焦循《正义》:「太过则失其节,故节之;太质则无礼敬之容,故文之。」《史记礼书》:「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太史公自序》:「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汉书艺文志》:「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叔孙通传》:「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儿宽传》:「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匡衡传》:「物有节文,以章人伦。」颜注:「物,事也,事事皆有节文。」《后汉书应劭传》:「蠲去复重,为之节文。」「节文」自孟子以之论礼,后多承之,应劭始以论律,彦和更以论文耳。从《御览》、黄本改。

豆之合黄矣。

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五『豆』作『石』,『黄』作『玉』。」范注:「『豆之合黄』,未详其说。《御览》引作『石之合玉』。(铃木)校勘记:『石之合玉,谓玉石之声,其调和合也。』」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案『豆』疑当作『白』(蕲春黄氏说)。本书《颂赞》篇:『徒张虚论,有如黄白之伪说。』黄注引《吕氏春秋(别类篇)》曰:『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是其义。」潘重规《读文心雕龙札记》:「先师黄君曰:『豆疑当作白。』……白谓锡,黄谓金,金锡合冶以为剑。《考工记》:『金锡之齐。』是其义也。又《颂赞》篇:『徒张虚论,有如黄白之伪说。』则本书固已黄白连用矣。」徐复《文心雕龙刊误》:「『豆之合黄』四字,宋本《御览文部一》引作『石之合玉』,较为近之。惟『合』疑『含』字之误。此正承上『悬识凑理』句言之。《明诗》篇云『叔夜含其润』,宋本《御览文部一》引『含』讹作『合』,其误正同。又班固《宾戏》曰:『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韫正训含,可以移释此句。」《斟诠》云:「言玉产于石中,为石之结晶体,与石合而为一者也。《说文》:『玉,石之美者。』……《文赋》:『石韫玉而山晖。』皆石玉相合之证。」(上四说均引自《义证》)《校注》(一九五九年版):「『豆之合黄矣』,《御览》五八五引作『石之合玉矣』。按两文皆通,盖喻附会之确切也。」《校证》:「『石之合玉』原作『豆之合黄』。黄侃曰:『豆疑当作白。』黄氏盖以《吕氏春秋别类》篇『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之事说之。然《颂赞》篇已斥黄白之说为伪,彦和当不至自相抵牾如此。今从谢本、《御览》改正。『石之合玉』,谓石之韫玉,混沌元包,故附合无间也。」按此处疑不能明。《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段注:「《考工记》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传》曰:四升为豆。《周礼》醢人:掌四豆之食。」《周礼》醢人:「掌四豆之食,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郑注:「醓,肉汁也。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三臡亦醢也。作醢及臡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梁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则成矣。……凡菹醢皆以气味相成,其状未闻。」贾疏:「经云韭菹、醓醢已下,两两相配者,皆是气味相成,之状不可知,故云其状未闻。」孙诒让《正义》:「『掌四豆之食』者,此并与笾人、酰人为官联也。《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梪,木梪谓之梪。』《诗大雅生民》篇『于豆于豆』,毛传云:『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菹醢也。登,大羹也。』王泾《大唐郊祀录》引《三礼图》云:『豆,以木为之,受四升,高尺二寸,桼赤中。』案:此四豆以盛菹醢,则皆木豆也,与瓬人所为瓦豆异。正字皆作梪,经典通作豆。」《吕氏春秋功名》:「缶酰黄,蚋聚之,有酸。」高诱注:「黄,美也。」吴承仕曰:「《齐民要术》作酢有下黄衣法,此黄即所谓黄衣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孔疏:「酰,酢也。醢,肉酱也。」疑此句乃就食物而言,「豆之合黄」,即取其两两相配、气味相成之义,故用一「合」字。黄侃谓「豆疑当作白」者,非是。《校证》据《御览》改为「石之合玉」,亦未妥。

是以驷牡异力。

《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御览》『驷』作『四』。」《校注》:「『驷』《御览》引作『四』。何本、凌本、梁本、秘书本、冈本、尚古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亦并作『四』。按作『四』是也。《诗小雅车舝》:『四牡騑騑,六辔如琴。』毛诗中句有『四牡』者,凡二十七见,皆不作『驷』。」《考异》:「按:从『四』是,《诗小雅》、四牡騑騑、四牡癸骙。」按《说文》马部:「驷,一乘也,从马,四声。」徐锴曰:「四马也。」段注:「《周礼校人》郑司农注:四马为乘。按乘者,覆也。车轭驾乎马上曰乘,马必四,故四马为一乘,不必已驾者也。引伸之,凡物四曰乘:如乘如、乘矢、乘皮、乘韦、乘壶皆是。驷者,马一乘之名。郑清人笺云:驷,四马也。按《诗》言四牡、言四骐、言四驖、言四騵、言四骆、言四黄,皆作四,下一字皆马名也。言驷介、言俴驷,谓有所以加乎驷者也。」此作「四牡」是,然经传亦有作「驷牡」者。《诗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孔疏:「言仲山甫既受王命,将欲适齐,出于国门,而为祖道之祭,正陈车骑,而人观之,见其所乘之驷牡,业业然动而高大,所从众人之行夫,捷捷然敏而乐事。」《仪礼既夕礼》:「公赗,玄纁束马两。」郑注:「两马,士制也。」贾疏:「云『两马士制也』者,谓士在家常乘之法,若出使及征伐则乘驷马。其大夫以上则常乘驷马,故郑驳异义云:天子驾驷。……《诗》云:驷騵彭彭,武王所乘。《鲁颂》云:六辔耳耳,僖公所乘。《小雅》云:驷牡騑騑,大夫所乘。是大夫以上驾驷之文也。」《尔雅释言》:「偟,暇也。」郭璞注:「《诗》曰:不遑启处。」邢昺疏:「《诗》曰不遑启处者,《小雅驷牡》文。」《文选》卷二十三阮籍《咏怀诗》十七:「皐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李善注:「毛诗曰:驾彼驷牡,载骤骎骎。」今本《诗小雅》作「四牡」,或古本亦有作「驷牡」者。《后汉书郑玄传》:「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类聚》卷四七引后汉张衡《司徒吕公诔》曰:「斿旍从风,驷牡超骧。」《华阳国志序志》:「驷牡骙骙,万马龙飞。」任乃强《校注》:「驷牡骙骙,用《诗经》成语(《小雅采薇》、《六月》,《大雅桑柔》、《烝民》并有)。本作四牡。言贵者之车,驾四牡马,亟驰之状。驷亦四马之义,故可通假。」此毋需改。

而六辔如琴。

黄本句下有「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二句九字。《校证》:「『六辔如琴』句下,梅六次本、黄注本、张松孙本有『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二句九字,旧本俱无,《御览》亦无,今据删。」《校注》:「《御览》引无此句。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王批本、何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亦并无之。按寻绎文意,此二句实不可少。元本、弘治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谢钞本、《四库》本未脱。天启梅本与上『驷牡』二句夹行刻。」《校释》:「按此二句嘉靖本、五家言本均无,《御览》五八五引亦无,似后人所加。」《考异》:「按:下二句宜存,盖四句统演驭文之驭字义,王校删非。」《义证》:「按元本、弘治本均无此二句,杨氏校勘有误。」按下文云「齐其步骤,总辔而已」,已有「并驾齐驱」义,此二句似不必有。《诗小雅车舝》:「四牡騑騑,六辔如琴。」郑笺:「如御四马騑騑然,持其教令,使之调均,亦如六辔,缓急有和也。」孔疏:「如善御者之使四牡之马,騑騑行而不息,进止有度,执其六辔,缓急调和,如琴瑟之相应也。」陈奂疏:「如琴,言调和也。六辔以御四马,喻御众之有礼法。」言驾驭之和谐,此「六辔如琴」一句已足。且「一毂统辐」一句,与此语境亦不合。《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朱谦之《校释》:「钱坫曰:《考工记》曰:『轮辐三十,象日月。』日三十日而与月会,辐数象之,老子亦云。又曰:『辐所凑,谓之毂。』《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河上公说:『无有谓空处。』故《考工记》注亦云:『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说文解字》:『毂,辐所凑也。』言毂外为辐所凑,而中空虚受轴,以利转为用(车制考,见《清经解续编》卷二百十六)。」

昔张汤疑奏而再却。

「疑」,黄本作「拟」。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梅本、冈本作『疑』。」《校证》:「『拟』张之象本、两京本、梅本、王惟俭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冈本、张松孙本、《御览》、《广博物志》二九作『疑』,古通。」《补正》:「『拟』,宋本、钞本《御览》引作『疑』;王批本、《子苑》、《广博物志》二九、《文通》引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亦并作『疑』。冯舒、何焯校『疑』为『拟』,黄氏从之。按『拟』字是。『拟』为动词,『拟奏』,始能与下句之『草表』相俪。各本作『疑』,盖狃于《汉书儿宽传》『有疑奏已再见却矣』句而改耳。殊不知彼文之『疑奏』,乃指所草之奏言;此处之『拟奏』,则就草拟其奏之事言。所指固不同也。」按《说文》手部:「拟,度也。从手,疑声。」段注:「今所谓揣度也。」《汉书儿宽传》:「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吏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吏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魏书刑罚志》:「先是诸曹奏事,多有疑请,又口传诏敕,或致矫擅。于是事无大小,皆令据律正名,不得疑奏。」此「疑奏」之疑,即揣度也。又按《礼记燕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郑注:「疑,自下上至之辞也。公卿尊矣,复以为宾,则尊与君大相近。」孔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于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疑、拟亦相通,然用于诂此则不合。此当以《汉书》本传为正,黄本作「拟奏」者,非是。

并理事之不明。

「理事」,范校:「铃木云:《御览》作『事理』。」《校注》:「『理事』,《御览》引作『事理』。按《铭箴》篇『何事理之能闲哉』,《杂文》篇『致辨于事理』,《议对》篇『事理明也』,《指瑕》篇『所以明正事理』,并作『事理』。则此当以《御览》所引为是。《论衡宣汉》篇有「核事理之情」语。」按「事理」与「理事」义别。《论衡效力》篇:「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又《程才》篇:「文吏、儒生皆有所志,然而儒生务忠良,文吏趋理事。」黄晖《校释》:「贾谊《新书大政下》篇:『吏者,理也。理之所出。』杨泉《物理论》(《书抄》七七)曰:『吏者,理也。理万物,平百揆。』」《后汉书卓茂传》:「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理事」乃对吏而言。《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诸御千人。」索隐:「诸御,谓诸理事之官在军有职掌者。」《汉书朱博传》:「诣治所。」颜注:「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后汉书张湛传》:「后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李贤注:「告,请也。告归谓请假归。寺门即平陵县门也。《风俗通》曰:寺者,嗣也。理事之吏,嗣续于其中也。」此处作「理事」方与上下语境合。

而辞旨之失调也。

「辞」,黄本作「词」。《校证》:「『词』,两京本、王惟俭本、锺本、梁本、崇文本作『辞』,《御览》、《广博物志》同。」《义证》:「按元刻本作『辞』。」

及儿宽更草。

「儿」,黄本作「倪」。《校证》:「汪本、畲本、王惟俭本、《广博物志》『倪』作『儿』。」《补正》:「『倪』,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儿』。王批本、《子苑》、《广博物志》引同。冯舒校『倪』作『儿』。何焯校同。按以《时序》篇『叹儿宽之拟奏』验之,此必原作『儿』也。当据改。《汉书》卷五八有传作『儿』。」按杨说是。

譬乘舟之振楫。

黄本句下有「会辞切理,如引辔以挥鞭」二句十字。《校证》:「『譬乘舟之振楫』句下,梅六次本、黄注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皆有『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二句十字,旧本俱无,今从旧本。」《校注》:「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何本、万历梅本、合刻本、凌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无此二句。按此二句亦不可少。元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四库本、崇文本未脱。天启梅本此二句夹行刻。」《义证》:「按元刻本无此二句,杨氏校勘有误。」《校释》:「按嘉靖本、五家言本无此二句,下作『克终厎绩,寄在远以写送』,与绝笔二句为偶。详审文义,此段乃论文家结尾之法,故曰『绝笔断章』,曰『克终厎绩』,不应复有会词切理之言。惟『寄在』句或有讹误,『写送』乃六朝文人常语,犹今言收束有余韵也。本书《诠赋》篇有『写送文势』之言,此言致终篇之功,在收笔有不尽之势也。」《考异》:「按:嘉靖本四句本协,梅本因所据原本厎绩以上均缺,故为校补,当有所本,如补作必有注明。」按上文曰「齐其步骤,总辔而已」,此再曰「引辔以挥鞭」,则复出,元刻本无此二句是也。疑与上「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二句九字,并为后人评注而阑入正文者。

克终底绩。

「底」,《义证》作「厎」。《校注》:「按『底』当作『厎』。已详《诠赋》篇『底绩于流制』条。郑藏钞本作「厎」,未误。」《斟诠》:「厎绩,谓致功也。《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此处有获致创作功效之意。」《义证》:「《尚书舜典》:『乃言厎可绩。』孔传:『厎,致。』《释文》:『厎音之履反。王云:致也。马云:定也。』」按《说文》厂部:「厎,柔石也。」段注:「柔石,石之精细者。郑注《尚书》曰:厉摩刀刃石也,精者曰砥。……按厎者,砥之正字。后人乃谓砥为正字,厎与砥异用,强为分别之过也。厎之引伸之义为致也、至也、平也。」《说文》广部:「底,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声。」段注:「底,山尻也。尻,各本讹作居,今正。山当作止,字之误也。字从广,故曰止尻。《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广韵》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说文》。《释诂》曰:底,止也。又曰:底、止、徯,待也。《晋语》:戾久将底。注曰:底,止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服注:底,止也。杜注:底,滞也。《楚语》: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注曰:底,箸也。按底训止,与厂部厎训柔石、引伸之训致也、至也迥别。俗书多乱之,《小雅》:伊于胡厎。笺云:厎,至也。俗本多作胡底。」《诗小雅祁父》:「靡所厎止。」毛传:「厎,至也。厎,爪履反。」其读与底异,然经史多混用。《禹贡》:「既修大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孔传:「厎,之履反。」《周礼职方氏》河内贾公彦疏引作「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汉书地理志上》:「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颜注:「覃怀,近河地名也。底,致也。绩,功也。衡章,谓章水横流而入河也。言禹于覃怀致功以至衡章也。底音之履反。」《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底绩远图,复禹弘业。」李贤注:「《尚书》曰:『覃怀厎绩。』孔安国注云:『厎,置;绩,功也。』远图犹长筭也。言能复禹为理水之大功。」《循吏王景传》:「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砥绩。」李贤注:「《尚书》曰:『原隰底绩。』注:『底,致也。绩,功也。』言破禹所致功之处也。或云砥碛,山名也。」作「厎」是,从《义证》改。

寄在写远送。

黄本作「寄深写远」。范校:「黄云:案冯本『写』下多『以』字,『远』下多『送』字。」范注:「『寄深写远』,『写远』当作『写送』。《世说新语文学》篇注:『袁宏尝与王珣、伏滔同在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岂一物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韵。珣云: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然于写送之致,似为未尽。』」《校证》:「『寄在写以远送』梅六次本改作『寄深写远』,而黄注本等从之。旧本『写』下无『以』字,梅据沈天启补。案『克终厎绩,寄在写以远送』,与上『绝笔』二句为偶,《诠赋》篇亦有『写送文势』之语,惟『寄在』句仍疑有讹误耳。《哀吊》赞曰:『寓言以送。』『送』字义同。」《校注》:「元本、活字本作『寄在写远』,《喻林》八八引同。弘治本、汪本、畲本作『寄在写远送』;张本、何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冈本、尚本作『寄在写以远送』。《文通》引同。两京本、王批本、胡本作『寄深写远送』。吴翌凤云:『作寄深写远,与上四字作对。』按诸本皆误。疑当作『寄在写送』。『写送』六朝常语。已详《诠赋》篇『迭致文契』条。」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诠赋》篇云:乱以理篇,迭致文契。宋本《御览》引下句作『写送文势』,与此意略同。疑此『写远』亦为『写送』之误,皆指文势矣。」《义证》:「《斟诠》改作『寄深写送』,是。《文镜秘府论定位》:『开发端绪,写送文势,则六言、七言之功也。』王利器校注:《文心雕龙附会》篇云:『寄深写送。』则『写送』为六朝、唐人习用语。器按:《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毛传:『输写其心也。』郑笺:『我心写者,输其情意无留恨也。』《汉书赵广汉传》:『输写心腹。』……写送与输写义同。」《汇校》:「按:『写送』为六朝唐人惯用语,上『绝笔』二句自为偶,『远』字实衍,此当作『克终厎绩,寄在写送』较顺。今从范注删『远』字。」按《高僧传》卷十三《释昙智传》:「性风流,善举止。能谈庄老。经论书史,多所综涉。既有高亮之声。雅好转读。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异。高调清彻,写送有余。」又《释昙调传》:「写送清雅,恨功夫未足。」「写送」本就唱导佛经而言,彦和因之论文耳。从杨说删「远」字。

则遗势郁湮。

《校证》:「两京本『则』上有『否』字。」

余风不畅。

《校证》:「两京本、王惟俭本『余』上有『而』字。」

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雎也。

「雎」,黄本作「且」。《校证》:「冯本『且』作『睢』。」《补正》:「『且』,弘治本、汪本、张本、王批本、谢钞本作『雎』。训故本作『鴡』。徐云:『雎当作且。』何焯改『且』。按《广雅释训》:『?雎,难行也。』《玉篇》隹部:『雎,次雎,行难也。』是『雎』字自可,不必依《易夬卦》爻辞改为『且』也。」《补正》:「按舍人用经传语,多从别本。以元本、弘治本等作『雎』推之,此必原是『雎』字。今作『且』者,盖后人所改。绝不是《文心》即已作『且』也。」《义证》:「按元刻本作『雎』。」并引《斟诠》云:「次且,行不进也。……字亦作趑趄,《文选》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李善注:『趑趄,难行也。』」《汇校》:「按作『且』是。」按《易夬》九四爻辞:「臀无肤,其行次且。」王弼注:「不(疑作『下』字,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即作『下』字)刚而进,非已所据,必见侵伤,失其所安,故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孔疏:「臀无肤其行次且者,九四据下,三阳位又不正,下刚而进,必见侵伤,侵伤则居不得安,若臀无肤矣。次且,行不前进也。臀之无肤,居既失安,行亦不进,故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次且,《释文》云:『本亦作趦趄。或作?跙。』按,此皆借为『趑趄』,《说文》:『趑趄,难行也。』」《说文》隹部无雎字,此当以《周易》为正。从黄本改。迷佽

则附会之体。

《校证》:「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崇文本『体』下有『也』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