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6章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欧洲问题 1878年至1906年,巴尔干问题是最棘手的国际问题。之后,随着德国海军不断壮大,三国协约出现了。欧洲危机四伏——与巴尔干问题并无特别关联,很可能引发战争。

1878年至1906年,虽然欧洲各国最关注巴尔干问题,但巴尔干问题并非唯一问题。法德关系、德俄关系、俄奥关系、意奥关系及英法关系让各国政治家深感不安。

德奥两国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奥两国同盟建立,欧洲列强关系出现了转折点。1866年,普鲁士军队大败奥地利军队。不过,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十分谨慎,非但没有趁机羞辱骄傲的哈布斯堡王朝,反倒开出了非常宽松的条件。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中,奥匈帝国保持中立,没有阻挡普鲁士军队。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建立,奥匈帝国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敌意。1879年10月7日,德意志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与奥匈帝国外交大臣久洛·安德拉希签订了防御同盟协议。两国建立防御同盟的目的是确保奥匈帝国免受俄国威胁,确保德国免受法国威胁。奥托·冯·俾斯麦一直担心法国与其他强国联手,谋夺阿尔萨斯-洛林。退出政坛之后,奥托·冯·俾斯麦在个人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中写道:“一想到法国与其他国家结盟,我就噩梦连连。”

作为防御手段,德奥两国结盟无可厚非。然而,奥匈帝国通过《德奥同盟条约》附属草案,保留了“在任何恰当时机”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的权利。实际上,这不仅是违反《柏林条约》的阴谋,也是蓄意破坏欧洲和平的诡计。最终,这促成了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的骇人行动,从而引发了蔓延整个欧洲的深重灾难。

德奥两国同盟与德奥两个帝国最终都灰飞烟灭了。根据《德奥同盟条约》,两国共同参加世界大战,并在战争中并肩作战。最终,在外国军队与内部革命共同作用下,哈布斯堡王朝与霍亨索伦王朝走向了灭亡。

三国同盟 与德奥两国同盟相比,声名更盛的三国联盟显得不那么重要。德奥两国同盟是一个真实有效的实体。“一旦德奥任何一方受到俄国攻击”,缔约双方将共同反击。然而,1882年5月20日形成的三国同盟更加复杂。三国利益与目标不如两国容易调和。三国同盟的第三国——意大利——的目标与德国有所不同,与奥匈帝国相去甚远。因此,一方面,德国与奥匈帝国享受着三国同盟带来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在三国同盟存续期间甚至后来,德国与奥匈帝国一直保持着两国同盟。

意大利之所以加入三国同盟,是因为希望一旦与法国发生战争,就能得到德国与奥匈帝国的援助。19世纪80年代,法国在北非扩张,与意大利的关系十分紧张。据说,1881年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蛊惑法国入侵突尼斯。一方面,德国希望把法国的注意力从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上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制造非洲冲突,德国诱使意大利与德国、奥匈帝国结盟。奥匈帝国之所以加入三国同盟,是因为它希望意大利放弃特伦特与的里雅斯特。特伦特与的里雅斯特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主要居民为意大利人,被称为“意大利沦陷区”。德国之所以加入三国同盟,是因为一旦法国为了夺回阿尔萨斯-洛林,与其他强国联手向德国宣战,意大利就必须出手相助。

三国同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条约纯属防御性质。换句话说,一旦缔约一方未蓄意挑起战争却遭到攻击,另外两方将与之并肩作战。除了军事防御目的,三国同盟还有其他共同目标。条约的序言声明:除了捍卫和平,三国同盟的目标是“巩固君主制,确保缔约方社会与政治秩序稳定”。

漫画三国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其他国家只知道三国同盟存在,却不了解条约具体内容。战争进行期间,欧洲其他国家才掌握了条约的内容。条约续订了四次,有效期为四到十一年不等,最后一次续订是1912年。

《再保险条约》 1887年,三国同盟条约第二次续订。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安全得到意大利的承诺。在应对法国潜在的进攻方面,德国与奥匈帝国认为,与俄国达成友好谅解,将会实现“双重保险”。1887年6月18日,德国、奥匈帝国与俄国签订了著名的《再保险条约》。签订《再保险条约》是奥托·冯·俾斯麦非常引以为豪的事情。该条约并未规定缔约国要协同作战,而是要求各国通过保持善意中立来互相支持。条约有效期为三年,1890年到期。恰恰是在1890年,《再保险条约》的缔造者奥托·冯·俾斯麦辞去了首相职务。

法国和德国 1879年至1892年,法国所有政治家和有思想的公民都会感到惴惴不安。一方面,法国孤立无援;另一方面,法国东部边界之外的军事强国——德国——虎视眈眈。因此,法国政治家担心,尚未恢复元气的法国随时都可能被德国击垮。因此,对法国来说,缔结法俄同盟、签订英法协约至关重要,或许能够改变孤立无援的局面。

俄国态度 俄国是列强中唯一能保障法国安全的盟友。19世纪80年代、90年代,英法关系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两国在埃及与西非存在利益冲突。英国自由党与保守党政治家都强烈反对插手欧洲大陆事务。当然,对法国来说,与俄国建立友好关系也绝非易事。法国是民主共和国,而俄国是君主专制的帝国。多年来,在奥托·冯·俾斯麦维护下,德国与俄国一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思考与回忆》中,奥托·冯·俾斯麦曾说:“德国与法国不可能成为朋友,与俄国永远不可能是敌人。”然而,1890年,鞠躬尽瘁的奥托·冯·俾斯麦辞职后,德皇威廉二世便失去了俄国支持,眼睁睁看着俄国将目光投向法国。

法俄同盟的缔造者 法俄同盟的缔造者是法国内阁总理夏尔·德·弗雷西内与外交部部长亚历山大·里博,以及俄国的外交大臣尼卡·吉尔斯。除了夏尔·德·弗雷西内与亚历山大·里博,参加谈判的还有两位著名的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和泰奥菲勒·德尔卡塞。1923年,亚历山大·里博、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和夏尔·德·弗雷西内先后去世。

泰奥菲勒·德尔卡塞

俄国贷款 法国与俄国之间的谈判既漫长又艰难。1890年,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之间的《再保险条约》到期,没有续签。俄国不再受《再保险条约》的约束。俄国尽管是强国,但也不愿意孤立无援。俄国不仅希望能安全、平稳地开发国内资源、修建铁路与开放港口,还希望在巴尔干问题和土耳其问题上不受德国与奥匈帝国制约。因此,从政治角度来看,俄国应该争取法国支持。从经济角度来看,俄国与法国建立友好关系意义重大。如果没有资金,俄国将无法修建铁路,也无法开发资源,而一向以节俭著称的法国人刚好手头比较宽裕。1888年,法国向俄国政府提供了首批五亿法郎贷款。

法俄同盟 在法俄同盟成立之前,1888年至1894年,两国外交部之间的照会频繁,两国大使举行多次会晤。1894年3月,《法俄同盟条约》正式签订。条约声明:“如果法国遭受德国或德国支持的意大利袭击,俄国将不遗余力地进攻德国。如果俄国遭遇德国或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袭击,法国将不遗余力地帮助俄国。”与之前的三国同盟一样,俄国与法国对《法俄同盟条约》的内容一直秘而不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世人才知晓《法俄同盟条约》的内容。

法俄同盟海报

阿拉比帕夏

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提议 法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一直认为,法国与英国应该保持密切联系。泰奥菲勒·德尔卡塞不是希望两国签订盟约,而是希望双方能签订协约,即政府之间的谅解备忘录。在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统治期间,人们曾一直用“英法协约”来形容当时的英法友好关系。

埃及问题 遗憾的是,在埃及问题上,法国人十分仇视英国。1876年,英国与法国派出官员共同控制——史称“双重控制”——埃及的财政大权。1882年,埃及总督府的军官阿拉比帕夏发动兵变,接着发动政变。亚历山大港爆发了一场针对基督徒的大屠杀。法国总理夏尔·德·弗雷西内未能促成法国出面干涉。1882年7月,英国派舰队轰炸亚历山大港。英国将军加尼特·沃尔斯利率领远征军在埃及登陆。1882年9月,经过泰勒凯比尔战役,他平定了阿拉比之乱。至此,英国与法国“双重控制”政策失败。英军依然驻扎在埃及。英国独自控制了埃及。

英国舰队轰炸亚历山大港

泰勒凯比尔战役

法绍达危机 在非洲内陆,尤其是1898年英国将军赫伯特·基奇纳率军征服苏丹期间,英国与法国同样存在利益冲突。赫伯特·基奇纳将军刚刚结束一场战役,便得到消息,来自法属西非的一支法国远征军,在让-巴蒂斯特·马尔尚少校率领下,占领了法绍达。查尔斯·乔治·戈登担任苏丹总督时期,法绍达一直是属于苏丹。赫伯特·基奇纳将军和让-巴蒂斯特·马尔尚少校举行了一场和平会晤。这件事在法国国内激起了千层浪,但在英国国内反响平平。英国与法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法绍达危机。法国最终承认法绍达归英国所有。

查尔斯·乔治·戈登

英王爱德华七世 19世纪90年代,在英国首相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斡旋之下,英国与法国解决了两国在西非的边界问题。虽然法国失去了18世纪殖民帝国的地位,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但法国人不再耿耿于怀,因为法国成为新的殖民帝国。1895年,法国将军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征服了马达加斯加。然而,这仅仅是法国海外扩张取得的众多成就之一。随着20世纪到来,英国与法国都成为世界上重要殖民的强国,已经能够以礼相待。1904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接着,法国总统埃米勒·弗朗索瓦·卢贝去伦敦回访。不久,两国便签订了英法协约。

爱德华七世

英法协约 英法协约并非结盟条约。当时英国人并不赞同签订两国结盟条约。英法协约仅仅为了解决两国的摩擦。正因为两国不受任何牵绊,自然会以诚相待。1904年4月8日,法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与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签订了英法协约。英法协约共包括三份文件。在第一份文件中,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地位。与此同时,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在第二份文件中,法国放弃了在纽芬兰西部的捕鱼权,作为对英国在西非做出让步的回报。在第三份文件中,英国与法国妥协,不再争夺在暹罗的利益。

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

三国协约 英法协约的全部意义是求同存异,为建立两国乐于接受的友好关系创造条件。然而,直到1914年8月,英国与法国的关系才取得实质进展。1907年,俄国加入了英法协约。当时,英国与俄国签订了三份文件,之后两国在波斯、阿富汗和中国西藏不再竞争。

1914年8月3日,爱德华·格雷爵士曾说:“三国协约不是同盟,而是外交组织。”事实上,英国军官与法国军官多次磋商,讨论在未来战争中进行合作的方案。不过,1912年11月22日,爱德华·格雷爵士与法国驻英国大使皮埃尔·保罗·康朋通过交换“同文照会”,明确声明:“双方已经达成谅解,磋商结果不会限制两国政府未来是否为对方承担军事义务的自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同文照会”的内容才公之于世。

爱德华·格雷爵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