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十二心所的分类
二、什么心所与什么心相应
1.与遍一切心心所及杂心所相应的心
2.与不善心所相应的心
3.与净心所相应的心
三、什么心与什么心所相应
1.与出世间心相应的心所
2.与色无色界心相应的心所
3.与欲界净心相应的心所
4.与不善心相应的心所
5.与无因心相应的心所
--------------------------------------------------------------------------------
第二 摄心所分别品
<1> 心相应所,同生与同灭,
同所缘所依(注1),有五十二法。
一、五十二心所的分类
<2> 如何(是五十二心所法)(注2)?
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注3)。
寻、伺、胜解、精进、喜(注4)、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注5)。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注6)。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注7)、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注8)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
当知为净(善)心所。
<3> 十三通一切,十四为不善,
净有二十五,故说五十二。
二、什么心所与什么心相应
彼等心属性(注9),于心中生起,
各各自相应,此后应当说:
七遍行心所,一切皆相应,
杂心所六种,适宜而相应。
十四不善法,独在不善心,
净心所十九,唯善心相应。
<4> 1.与遍一切心心所及杂心所相应的心如何?
先说此等(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得于八十九心中生起。
其次在六个杂心所中,
先说寻,唯在除去二种五识(注10)的
其余四十四欲界心(注11)和
十一初禅心(注12)共五十五心中生起。
次说伺,于彼等(五十五心)及
十一第二禅心共六十六心(注13)中生起。
胜解,除了二种五识及疑俱心(十一心)外,
在其余(七十八)心(注14)中生起。
精进,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五门转向心(一)、二种五识(十)、
领受心(二)、推度心(三)(共十六心),
在其余(七十三)心中生起。
喜,
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去忧俱心(二)、舍俱心(五十五)
、身识(二)、第四禅心(十一)(共七十心),
在其余(五十一)心中生起。
欲,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无因心(十八)、痴心(二)
(共二十心),在其余(六十九)心中生起。
再说,(与杂心所相应的)彼等心生起的次第如是:
<5> 六十六与五十五,十一心与十六心,
七十心与二十心,依次离去杂心所;
五十五与六十六,七十八与七十三,
五十一与六十九,次第与杂心所俱(注15)。
<6> 2.与不善心所相应的心
在不善(心所)中,痴、无惭、无愧及掉举四个,
名为遍一切不善心所,得于一切十二不善心中(生起)。
贪心所,唯于八贪相应心中(注16)(生起)。
见心所,得于四邪见相应心中(注17)(生起)。
慢心所,得于四邪见不相应心中(注18)(生起)。
嗔、痴、悭及恶作四心所,得于二嗔恚相应心中(生起)。
昏沉及睡眠心所,得于五有行心(注19)中(生起)。
疑心所,唯于疑俱心中(生起)。
<7> 痴等四心所,遍一切不善。
贪见慢三种,贪根心中生。
嗔嫉悭恶作,四在嗔根心。
昏沉与睡眠,二在有行心。
疑于疑心中。此十四心所,
于十二不善、相应有五类。
<8> 3.与净心所相应的心
其次在(二十五)净(心所)中,先说遍一切净十九心所,
得于一切五十九净心(注20)中(生起)。
(正语、正业、正命)三个离心所,得于一切(八)出世间
心中决定同时生起。但是在世间的欲界(八)善心中,则有
时各别(生起)。
(悲、喜二)无量,除第五禅(三)心,唯在其余十二大心
(色界心)、(八)欲界善心及(八)欲界有因唯心共二十八
心中,有时各别(生起)。
有人说(注21)在舍俱心中没有悲和喜。
慧(无痴)心所,与十二智相应欲界心及一切三十五大心
(色、无色界心)、出世间心共四十七心相应(注22)。
<9> 净唯在净心,相应有四种:
一十九净法,生于五十九;
三于十六心;二于二十八;
当知慧心所,生于四十七。
三、什么心与什么心所相应
<10> 嫉悭与恶作,三离悲喜慢,
有时各别起,昏沉与睡眠,
相应生亦尔。其余四十一;
所说心所法,决定相应起。
我今说彼等,与心之相摄:
在无上心中,摄三十六法;
上界大心中,则为三十五;
于欲界净心,得有三十八;
在不善心中,二十七心所;
于无因心中,则得十二法;
如是相应生,相摄有五种。
<11> 1.与出世间心相应的心所(心与心所相应)如何?
先说在八出世间的初禅心中,摄十三通一切心所及
除去二无量的(其余)二十三净心所共三十六法。
如是
在第二禅(八)心中,除寻(摄三十五法)。
在第三禅(八)心中,除寻与伺(摄三十四法)。
在第四禅(八)心中,除寻、伺、喜(摄三十三法)。
在第五禅(八)心中,与舍俱,而摄彼等(三十三法)(注23)。
在一切八出世间心中(的心所法),依据五种禅,相摄有五类。
<12> 于无上心中,心所立五类:
一为三十六,一为三十五,
一种三十四,三十三二种。
<13> 2.与色、无色界心相应的心所
次于大(上二界)心中,
先说在(善、异熟、唯作)三初禅心中,摄十三通一切心所
及除去三离的其余二十二净心所共三十五法。
然而这里的悲与喜,只是各别相应的(不能同时生起)。
如是
于第二禅心中除寻(摄三十四法)。
于第三禅心中除寻、伺(摄三十三法)。
于第四禅心中除寻、伺、喜(摄三十二法)。
于第五禅十五心(注24)中更无(悲、喜二)无量(摄三十法)
在这一切二十七大心中(的心所),
依照五种禅的差别相应有五种。
<14> 三十五与三十四,三十三与三十二,
以及三十法次第,在大心中有五种。
<15> 3.与欲界净心相应的心所
于欲界净(心)中,
先说(八)善心中的初二种
(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
摄三十八(心所)法:
即十三通一切心所及二十五净心所。
当知此中(二)无量及(三)离共五(心所),
只是各别相应生起的(注25)。
如是于第二种的二善心
(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中,
(如上三十八法中)除智(摄三十七法)。
于第三的两种智相应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中,
(有智)除喜(摄三十七法)。
于第四的二善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中,
除智与喜,唯摄彼等(三十六法)。
次于(八有因)唯作心中,其所摄(的心所)如前
(八善心的)四种四双中的一样,
唯再除去(三)离法(注26)。
在(八有因善)异熟(心)中,亦如前(八善心),
唯除(二)无量及(三)离而摄彼等(其余心所)法(注27)。
如是一切,在二十四欲界净心中(的心所法),
依二(心为一组),相摄有十二种(即分为十二双)。
<16> 欲界有因心,善异熟唯作:
善中三十八,二种三十七,
以及三十六。唯作三十五,
三种三十四,以及三十三。
异熟三十三,二种三十二,
以及三十一。唯作与大心(注28)。
不现三离法。无上亦复然,
更除二无量。欲界异熟中,
无有此二类(注29)。无上禅法异(注30)。
无量与禅法,而在中界异(注31),
离智喜于小,各各有差别(注32)。
<17> 4.与不善心相应的心所
在不善心中,先说贪根中的第一
(喜俱邪见相应)无行心,摄十九法:
即十三通一切心心所及四遍一切不善(心所)的十七(法)
,加贪、见(二心所,共成十九法)。
在第二(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中,所摄同上,
以贪、慢不同(除见加慢,摄十九法)。
在第三(舍俱邪见相应无行心)中,同上(第二无行心)
,除喜,与贪、见俱,摄十八(法)。
在第四(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中,同上,
与贪、慢俱(摄十八法)。
次于第五(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中,
与嗔、嫉、悭、恶作四(心所)俱,
除喜而摄彼等二十法(注33)。
然而这里的嫉、悭、恶作、唯各别相应
(实际只有十八法同时生起)。
于(五种)有行心中,亦复如是(如五种无行心)。
其所不同的,当如(有行心)更与昏沉、睡眠相应。
其次,除去欲、喜的其余十一通一切心心所及
四个遍一切不善(心所)共十五法,
于(舍俱)掉举相应(心)中生起。
于疑俱心中,除去胜解而与疑俱,亦摄十五法。
如是一切于十二不善心中生起,各别相应,
依(所相应的心所法)数的差别,可摄为七种。
<18> 十九十八及二十,二十一与二十法,
二十二与一十五,不善心中立七种(注34)。
所说此等十四法(注35),一切不善心相应。
<19> 5.与无因心相应的心所
在无因(心)中,
先说于(喜俱阿罗汉)笑心中,
(在十三通一切心心所中)除欲,
摄十二通一切心(心所)法。
同样的,于确定(舍俱意门转向唯作)心中,
除欲及喜,(摄十一法)。
于乐俱(喜俱)推度(心)中,除欲及精进(摄十一法)。
于无因意界三心(注36)及结生二心(注37)中,
除欲、喜及精进(摄十法)。
于二种(前)五识中,除去(六个)杂(心所),
唯摄彼等(七法)(注38)。
如是一切,于十八无因心中(的心所法),
依数的差别,相摄有四种。
<20>于十八无因,生起摄四类:
十二与十一,以及十与七。
遍一切处七,于无因心中,
其余杂心所,适宜而相应。
如是详细说,三十三种摄(注39)。
既知心所法,与心不相离,
相应而相摄,如是分别说。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所分别品第二竟。
[注 释]
1. 原文vatthu,意译为“所依”。有些地方也译为“事”或“基”。
2. 关于心所法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460 页以下
(华宇版,下册39页以下)所说的受、想、行三蕴。并可参考昙摩结: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见本书《附录》。
3. “遍一切心心所”古译为“遍行心所”。
4. 杂心所中的喜(pti)与无量心所中的喜(mudit),在巴利原文中两个字是不同的,但古时都译为喜。
5. “杂心所”,古译为“别境心所”。
6. “通一切心心所”是意译。原文为aasamna是“其他”的意思,samna是“共通的”意思,若直译应为“与其他共通的”。
7. 身的安息为“身轻安”。这里的“身”不是平常所说的身体,而是心所法的主体受、想、行三蕴。
8. “慧根”,即“无痴”。
9. “心属性”,即指心所,因为他们是附属于心的,所以叫心属性。
10. 二种五识,即无因善异熟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乐俱身识五种及无因不善异熟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苦俱身识五种。
11. 四十四欲界心,即在五十四欲界心中除去二种前五识的其余四十四欲界心。
12. 十一初禅心,即初禅的善、异熟、唯作三心加出世间四道四果共十一心。这是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的。
13. 六十六心,是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的,即与寻相应的五十五心加第二禅的十一心。
14. □七十八心,是依八十九心计算的。
15. 本颂简略地叙述杂心所与心的相应的数字如是:
一、寻,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六十六得五十五。
二、伺,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五十五得六十六。
三、胜解,于八十九心中除十一得七十八。
四、精进,于八十九心中除十六得七十三。
五、喜,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七十得五十一。
六、欲,于八十九心中除二十得六十九。
16. 八贪相应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前八个心。
17. 四邪见相应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心。
18. 四邪见不相应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三、第四、第七、第八心。
19. 五有行心,即十二不善心中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心。
20. 五十九净心,即八十九心中除十八无因心及十二不善心的其余五十九心。
21. “有人说”,是指佛授论师等所说。(见日文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五卷第十九页注)。
22. 四十七心,即十二智相应欲界心加三十五大心及出世间心(色界十五、无色界十二、出世间八)。
23. 这里是在上面的三十三法中,除乐加舍而成的三十三法。
24. 十五心,即色界第五禅的三心加无色界的十二心。
25. 悲、喜二无量及离身恶行、离语恶作、离邪命三离法,此五心所,只是各别相应,不能有二法同时生起。所以在初二种善心中,实际只有三十四法同时生起。
26. 初二种如初二善心的三十八法,除三离法,只摄三十五法;第二双三十七,除三离摄三十四法;第三双三十七,除三离摄三十四法;第四双三十六,除三离摄三十三法。
27.第一双三十八法减五,等于三十三;第二双三十七减五,等于三十二;第三双三十七减五,等于三十二;第四双三十六减五,等于三十一。
28. “大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
29. “二类”即是三离及二无量。
30. “禅法”即禅支。在无上(出世间)心中的禅支是有区别的,即出世间心根据五种禅来分析,则有关的禅支犹如各禅一样是不同的。
31. 这里的“中界”是指色界及无色界。根据二无量及禅支,在各各色、无色界心中有所不同。
32. 这里的“小”字是欲界。在欲界的净心中,关于离法,在善与异熟唯作不同。关于无量,在善及唯作与异熟不同。关于智与喜,在各对净心中也不同。所以他们是各各有差别的。
33. 二十法:十三通一切心心所中除喜的十二加遍一切不善心所四,再加嗔、嫉、悭、恶作四,等于二十。
34. 七种:一、第一、第二无行心摄十九法;
二、第三、第四无行心摄十八法;
三、第五无行心摄二十法;
四、第一,第二有行心摄二十一法;
五、第三、第四有行心摄二十法;
六、第五有行心摄二十二法;
七、与疑、掉举相应的二痴根心摄十五法。
35. 十四法:即遍一切不善心所四法(痴、无惭、无愧、掉举)及
十三通一切心心所中除去欲、喜、胜解的其余十法
(触、受、想、思、定、命、作意、寻、伺、精进)。
36. 无因意界三心:即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领受心、无因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领受心及无因唯作心中的舍俱五门转向心。
37. 结生二心:即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及无因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38. “彼等”是指触、受、想、思、定、命、作意七个遍一切心心所。
39. 依照上面所说的什么心与什么心所相应、相摄,有三十三种如下:一、于出世间心有五种;二、于上二界(大心)有五种;三、于欲界净心有十二种;四、于不善心有七种;五、于无因心有四种。
ps:本品可参考《附录》之《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