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想要理解经文,先要了解经题。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经题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本经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而成。五种出入很大,且汉吴旧译,文字古拙,所以读诵参研者都很少。先师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会集成经,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书一成,大众钦赏,公推为《无量寿经》的善本。目前海内外读者、背诵者、印刷者、演说者,风起云涌,有日诵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称当前之景象是‘大经热’。
本经的经题,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译》的经题作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汉译》经题去掉两者重覆的字,接在下面,就成为今本的经题。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这才能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从夏会本的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第一个字‘佛’。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笔者译为白话。)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三、究竟觉。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佛说’,表明此经是释尊金口所宣。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大乘’是喻,乘就是车,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譬喻声闻乘的法,称为小乘法;至于成长列的火车,可以运载多少人多少货,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1)能乘者大。《十二门论》说:‘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故名为大。......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2)所乘者大。《宝积经》:‘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大学)。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像、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做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做庄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这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染,叫做清净。《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著,这就是不清净。《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无量寿经》汉译本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汉译本第十八愿,‘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往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汉译》中的‘净洁心’即是‘清净心’。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
‘平等觉’。‘平等’,它与差别是对立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之处)。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可见平等极其重要。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1)平等普令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2)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3)‘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4)‘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的圣号之一。以上四义,题中都有。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从全名来看:本经是此土导师释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