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澄
桓武天皇为了一扫积弊、开创一个体制健全、风气良好的新时代而努力,其间他获得了很多好帮手,其中文有和气清麻吕,武有坂上田村麻吕,此前我已经给各位介绍过这两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优秀人物,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宗教方面的两位著名人物,也就是传教大师最澄和弘法大师空海的事迹。
以上四人都是活跃于延历年间的人物,但是四人的年龄颇有差距。最年轻的是空海,而最年长的则是和气清麻吕,以延历元年为例,他们的岁数如下:
和气清麻吕 五十岁
坂上田村麻吕 二十五岁
最澄 十六岁
空海 九岁
可以说,前两人是活跃于延历朝的人物,而后两人则是成长于延历朝的人。
最澄与空海可以说是在佛教界做出了最伟大的功绩、占据最高地位之人,前者将天台宗引入日本,后者则开创真言宗,日本佛教因为这两人的活动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先从最澄开始说起,他出生于近江国(现滋贺县),其先祖据说是东汉献帝的子孙,东汉灭亡后藏身于民间,于应神天皇朝时归化日本 [1] ,因此可以说他与坂上田村麻吕是同一系统、经历了同样命运的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性格沉稳,博学多识,受到村人的尊敬。最澄在七岁时早早立志要献身佛教,在十二岁时出家为僧,延历四年十九岁时初次登上比叡山,在远离尘世的地方结庵修行。奈良时代的佛教文化主要盛行于都市内,像役行者在葛木山与金峰山修行或是像泰澄在白山修行一样,选择在山林内修行的人反而是少数。光仁天皇即位后,立刻改变了这一风俗,鼓励山林修行,这一点前文也提到过了。于是最澄以比叡山为道场开始了修行,当他在山上研究《起信论》与《华严经》等经论时,发现这些书非常尊重天台法文,于是产生了想要看看原文的想法,但是当时无法获得这些经书,因此时常忧伤得流下眼泪。有一次他前往奈良,碰巧遇到有人能够借给他这些书,因此最澄非常高兴地将《圆顿止观》《法华玄义》等经书都抄录了下来,这些经书都是鉴真大和上由唐朝带来的,其实早在天平胜宝六年以来一直就在日本国内,却一直都没有人去读它们,结果在这三十多年间就一直沉睡在书柜之中。而将这些无人阅读的书借出来,心怀感激地阅读并因此领会了天台宗精深教义的人就是最澄。古语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一个优秀人物的出现,能够导致文化的大发展、历史的大转折与大进展,最澄就是最好的例子。
之后最澄与他的弟子们一起抄写了《一切经》及其注释书,边抄边读,边读边抄,夜以继日地拼命学习。当时以奈良的大安寺为首的各大寺院都为他提供了财政上的援助,鉴真大和上的弟子道忠也为他抄写了两千多卷经书,鉴真对日本佛教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就这样影响到了最澄。
渐渐地,比叡山上的最澄学问精深、道德高尚这件事情在社会上越传越广,到了延历二十一年正月,和气氏的广世与真纲两兄弟将最澄迎至高雄的神护寺,请他讲述天台宗的本义。人们听了他的讲经,觉得圣德太子以来两百余年间,佛教界的诸多学者视为问题、争论不休的难点被最澄一口气都解决了,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最澄想要更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在次年决定渡海前往唐王朝,于延历二十三年(804)搭乘遣唐使船出发,踏上了前往唐王朝的旅程。船共有四艘,大使藤原葛野麻吕、副使石川道益、判官菅原清公等人分别带领一条船,而最澄与空海也分别搭乘着其中一条船出发了。菅原清公是菅原道真的祖父,由此大家可以想见这四艘船的责任有多么重大,要是有个万一,日本的损失可以说是难以计算了。万幸的是清公、最澄与空海都顺利地到达了唐朝又平安地归国了,但是最澄与空海在唐朝的行动并不在一起,归国的时间也各异。
最澄登上天台山,遍访智者大师的灵迹,又或是通过抄写或是通过借阅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在天台山上停留了约一个月后下山,之后又在龙兴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研究,完成了渡唐的目的之后就回国了。他回国的时候是延历二十四年初秋,一到国内立刻被招入宫内讲经,同时献上了在唐朝求得的佛像。第二年的正月,最澄上书请愿,为了拯救佛教界的衰微,希望能够将每年得度的僧侣人数定为十二人,这一要求在延历二十五年的正月二十六日得到了敕许。根据当时的规定,十二人分别属于如下诸宗:
华严宗 两人
天台宗 两人
律宗 两人
三论宗 三人(其中一人应专攻成实宗)
法相宗 三人(其中一人应专攻俱舍宗)
也就是说,通过这次请愿,天台宗堂堂正正地成为与南都六宗并列的第七宗,而且还是与华严宗、法相宗相提并论的大宗,天台宗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得到公认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当时最澄四十岁。
到此为止诸事似乎都很顺利,然而此后最澄的后半生变得非常艰难。最为支持他的桓武天皇在不久后驾崩,南都六宗的僧侣们开始反对他的活动,比他晚几年归国的空海后来也与他不合,辛苦养成的弟子却弃他而去,想必当时在比叡山上的最澄一定感到了凛冽的寒风吧。但是最澄仍然坚信大乘佛教能够给所有人带来救赎,排除万难,最终确立了天台宗,在弘仁十三年(822)六月以五十六岁离世,此后清和天皇赐予了他传教大师的谥号。
虽然最澄与空海两人有一段时间的不和,但是天台宗与真言宗从此之后共同创出了日本佛教的大潮流,净土宗、真宗、日莲宗、时宗等诸多宗派都是在这个大潮流中所派生出来的。
空海
空海出生于赞岐国(现香川县)的多度郡,父亲出身于佐伯氏,据说其先祖是随着日本武尊平定了东国的有功者,凭借这一功绩被任命为了赞岐国的国造,而后来大化改新取消了国造这一称号。空海出生于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十五岁时跟随舅父阿刀大足学习了中国的古代经典,十八岁时前往大学游学,其间碰巧遇到了石渊寺的勤操和尚,跟随他学习了虚空藏求闻持法。为了这一修行,空海或是登上阿波国(现德岛县)的大泷山,或是站在土佐国(现高知县)的室户冲前,经历了诸多苦行之后,终于有所领悟,于是在二十四岁时撰写了《三教指归》一书。
延历二十三年,空海登上了遣唐使船,渡海前往唐朝,当时最澄三十八岁,而空海则是三十一岁。在中国,最澄前往天台山,并在龙兴寺学习,而空海则前往首都长安,在青龙寺学习了真言宗的秘密修法,于大同元年的秋天回到了日本。对佛教很热心的和气氏同样请他来到了高雄的神护寺,之后他也得到了朝廷的尊重和世间的信任,真言宗在京都以东寺为本山,在地方则以纪伊国(现和歌山县)的高野山为本山,就这样兴盛了起来。空海在承和二年三月以六十三岁离世,醍醐天皇在延喜二十一年时追赠了他弘法大师的称号。
空海是一位情操高尚、多才多艺的人,其诗文之精巧堪称诗人,其书法之华丽足以开山立派,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民间修建水池以便农业生产等,在民间也有很高的人气,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就像“大师被弘法独占,太阁被秀吉独占”这句谚语所表现的一样,历史上得到过“大师”这一谥号的人有很多,但是在日本只要说到“大师”,人们指的就是弘法大师,弘法大师在民间就是如此有名。
距离两位大师去世已经过了一千一百三十多年了,但是比叡山上的人们仍然相信传教大师依然在世,同样高野山周边现在也一样相信弘法大师依然在世,对于他们的供奉千百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关于两位大师,还有一些话题想要补充。想必大家都曾经在修学旅行或是观光的时候去过比叡山吧,而说到延历寺,想必不少人脑中会浮现出成百上千的僧侣卷起袖管挥舞薙刀的情景吧。如果大家只从这一方面来认识比叡山、延历寺的话,那么大家不但没能理解传教大师,也没能理解比叡山,因此我想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回峰行。所谓的回峰行,是比叡山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修行方法,现在也有人在进行这一苦行。比叡山是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山,大致可以分为三塔,而细分则有十六谷,所谓的回峰行,就是将散布在这座山各处的灵场一一巡回礼拜的修行。这一修行并非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巡回礼拜就好,礼拜的顺序是自古以来就固定好的,按照这个顺序巡礼一圈所需的距离约七里半,一里约等于四公里,也就是说一次巡回就要走三十公里的路,而这三十公里并不是在白天走,而是在夜里。在深夜十二点前起床,在佛前礼拜后于深夜一点整出发,以全速在山谷内穿行,于天明前回到本堂,这样的苦行需要连续坚持一百个晚上,这是回峰行第一年的内容。第二年和第三年与第一年相同,每年要这样在夜里进行灵场巡访一百次,到了第四年则改为连续二百日,第五年也与第四年一样。在这五年间完成了共计七百日的回峰行之后,需要连续九天断水断食,居于明王堂内,每日念诵咒文一万多遍,九日共计十万遍,这就是所谓的“入堂”。“入堂”仪式结束后进入正式的第六年的修行,最初一百天的路程和此前一样每日七里半,后百日的行程则倍增为每日十五里,而到了第七年的二百日修行中,更要在原先的十五里中再增加下山前往京都的赤山禅院的巡礼,这又是七里半,合计二十二里半。在一天内行走共九十公里的路程,这样的苦修要持续两百天,如此这般长达七年,总日数高达千日,步行路程一万两千里(四万五千公里),而这一苦行的目的是祈愿日本的荣光能永无止境、直到永远。我们只有了解了回峰行这一如此艰苦的苦行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最澄在比叡山开设镇护国家的道场的意义 [2] 。
* * *
[1] 史实错误。——译者注
[2] 史实错误,回峰行创始者并非最澄,此外祈愿目的亦有误。——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