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36 保元之乱(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藤原赖长

保元之乱为何爆发?其原因既有宫中的,也有摄关家的,既有源氏的,也有平家的。若是摄关家里没有赖长这个人物,也不至于会引发大乱。赖长是关白太政大臣藤原忠实的次子,与其哥哥忠通年龄相差二十三岁。年龄相差这么多,便不曾在一起玩耍过,感情也不会亲近。更糟糕的是,两人的生母不是同一个人。哥哥的生母是右大臣的女儿,而弟弟的生母是土佐守的女儿,身份完全不一样。一般来说,生母不一样总会导致家庭不和,可怕的事情就上演了。

赖长是英才。他十一岁元服,成为侍从和少将,不久就晋升为中将。十三岁做了权中纳言,十五岁做权大纳言,十六岁升为右大将,十七岁当上内大臣。听到这些,人们兴许觉得这样的仕途太不可思议,甚至荒谬。但若是看了赖长的日记《台记》,便知他是一位非常勤学、优秀的英才。他十八岁就读了《论语》十卷、《史记》五十一卷,十九岁读了《汉书》九十二卷,二十一岁读了《后汉书》百卷、《书经》十三卷、《诗经》二十卷、《庄子》三十三卷等。截至赖长二十四岁那年秋天,他读过的书已达一千零三十卷。对这些书,赖长并非一时兴起一扫而过,而是都背下来了。他二十四岁时读了《南史》,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建在扬子江流域,只经历四朝二十四帝一百七十年的国家 [1] 的历史。赖长觉得这些内容无关紧要,就只读了帝传部分,剩下的七十卷,就让书生来朗读,自己一边进餐或者入浴,一边听。书生读完后第二天,就对赖长进行了考试。书生读过的五百九十一件中,赖长记下的有两百八十五件,忘了三百零六件,严格打分的话还不满五十分。面对这不合格的成绩,赖长羞愧无比,当天之内就把全部内容记了下来。

赖长的学问不仅仅是熟读熟记,其根本还是忠君爱国的精神。康治元年(1142),赖长快二十四岁时,在除夕之夜写下了这样的日记:

予聊游心于汉家之经史,不停思于我朝之书记,仍所抄出,殊不委曲,子孙又好金经旧史者,非此限,不然者,早习倭国旧事,可慕葵霍忠节。

也就是说,自己虽然研究了些许中国的哲学和历史,但遗憾的是没有去查阅过自己国家的历史。子孙们以后,除特别喜欢中国的哲学和历史的人之外,其余的人要趁年轻研究国史,为天皇尽忠尽力。

赖长意志坚定、学识渊博,并且随着学识的增加,他对别人的批评也自然严厉起来。人们从心底佩服赖长的学识,同时也害怕、忌讳他。赖长三十岁时当上了左大臣,人们把他叫作“恶左府”。这个“恶”,要说完全没有“恶人”的意思也太绝对,但这层意思基本还是没有的,更偏向于“固执、棘手、不通人情”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谁能胜得过他的见识、学问、人品。

就是这样的赖长,后来还增添了武力。康治二年(1143),赖长二十四岁时,把源为义收作家臣。为义是八幡太郎义家的孙子,事出有因,他直接成为祖父义家的继承人和源氏的主流,一族的头领。他十四岁的时候,奉敕命讨伐美浓守源义纲,将其逮捕后,他名声大噪。为义十八岁时,奈良兴福寺的法师一万人要去攻打比叡山,为义奉敕命把法师们从半路上赶了回去。其英名愈来愈大,可谓当时一等一的人物。为义本来一直是藤原忠实的家臣,康治二年(1143)六月三十日成为赖长的家臣。当时赖长二十四岁,为义四十八岁。出身名门的英才赖长学问过人,既有见识,又有勇气,如今收为义作家臣,又增了武力。若是这种力量用在正道上,对国家是多么有用?只可惜,随着年龄增长,赖长对权力的欲望愈发强烈,与其说为了国家,不如说是为了自己来计划和行动的。

夜袭白河殿

久安六年(1150)的正月,赖长的养女进宫当了近卫天皇的女御,但赖长的强大竞争对手,即哥哥摄政忠通的养女也入了宫。朝廷只能将一人立为皇后,一人立为中宫,来保全双方的颜面。这便是兄弟二人的一次竞争与对决。

还有一次纷争是关于摄政地位的。当时摄政是哥哥忠通,而其父忠实要求他让位给弟弟赖长。忠通拒绝了,他坚持说,若是朝廷撤了他的职位也就罢了,但他自己是不可能让位的。如此一来,忠实和赖长都束手无策了。

另外,两人围绕“氏之长者”也产生了争执。所谓“氏之长者”,是指掌管藤原氏一门,身处一族中最高地位之人。当时是久安六年(1150),五十四岁的哥哥是摄政,三十一岁的弟弟是左大臣,要夺走哥哥的“氏之长者”之位转而赋予弟弟,无论如何都是不合法的、行不通的。但是因之前两个问题,忠实的情绪变得非常激动,直接派武士去从哥哥忠通的宅邸中夺走象征“氏之长者”的宝物,给了弟弟赖长。

不久,近卫天皇生了病,久寿二年(1155)七月二十三日驾崩,年仅十七岁。当时,鸟羽法皇实行院政,决定由后白河天皇来即位;而崇德上皇对此不满,这就导致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崇德上皇是鸟羽法皇的第一皇子,五岁就登上帝位,但二十三岁时,他遵从父皇的命令,将皇位让给了弟弟近卫天皇。这本不是崇德自己的意愿,只是必须听从父亲的命令而已。而今近卫天皇驾崩,对崇德上皇来说,要么是自己再次即位,要么是儿子重仁亲王即位,抱有其中一个希望也是人之常情。若是这两个希望都落空了,形势就会变得严峻。保元元年(1156年)六月一日,法皇召集下野守源义朝等人守卫宫中和法皇的御所鸟羽殿。七月二日,鸟羽法皇驾崩。心怀不满的赖长对崇德上皇的抱怨表示同情,来到上皇的御所白河殿,召集兵士。源为义带领着除了长子义朝之外的儿子们参见。白河殿东面的门,由平忠正率两百骑守着,西面的门由源为义率一百骑守着,北面的门由平家弘率五十骑守着。为义的儿子镇西八郎为朝,告辞父亲兄弟们,只身一人,要求负责防守最艰难的地方,即西河原的门。

为朝是个伟男子,双手张开有四寸长,擅于拉弓,特别是强弓,换箭也快。但他目中无人,连父亲也拿他没办法,把他赶到了镇西(九州)。为朝是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却一举征服了九州的豪族们,十五岁时自作主张做了九州的总追捕使。朝廷没办法对付他,只能处置了他父亲为义。为朝知道后,为自己的不孝之举深感惭愧,便只身一人上京接受处罚。其部下十七骑紧紧跟随。现在遇上了这大乱,为朝就带着十七骑守卫一方之门。

年纪轻轻却征服了九州,这事情传开后大家都关注着为朝。看他外形,身高七尺,目光锐利。赖长向其询问战术,为朝回答说,当夜发起夜袭,向三方放火,只进攻其中一方,便能一举打胜。但赖长没有采用此计,决定等到明日,多一些援兵来到后再堂堂正正决战。

就这样,夜袭的计划被上皇一方否决了,而采取了这一策略的是天皇一方。在这边,为朝的哥哥义朝的夜袭提议被采用了。七月十一日寅时(凌晨四点),平清盛率百骑,源义朝率两百骑,源义康率百骑,进攻白河殿。这里说的百骑和两百骑,是指将校下面带领的杂兵。

上皇的御所里,大家都自以为战斗是在明天,正安安心心休息时,突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乱成一团。赖长终于意识到:“原来如此,早知道按照为朝所说的做,我们这边发动夜袭就好了!”可惜已经迟了。赖长急忙给为朝升官,任命其为蔵人。为朝听后,放话说道:“此举何意?敌人已经攻来,大家分工做好防卫才重要。别人怎样吾不管,为朝就是原来的镇西八郎便好。”并开始组织守卫。

上皇一方的失败

平清盛向着西门高声报上名字:“守此门的是源氏还是平家?吾乃安艺守平清盛,奉宣旨到此。”为朝答道:“此门乃镇西的八郎为朝所守。”

“这令人生厌的人!怎么会来到这?”清盛没了干劲,犹豫不前。家臣伊藤武者景纲与其子伊藤五﹑伊藤六一起,率兵三十骑向前。为朝射箭过去,箭穿过伊藤六,又射穿在后面的伊藤五的盔甲的袖子,伊藤六仰面摔下马。清盛见此,便撤兵退去,前往别的门。长子重盛说,“实在可惜!看到强敌就退却,是打不出胜负的。我重盛要去会会这八郎的弓箭”,于是向前报上姓名:“吾乃桓武天皇第十二代后裔,平将军贞盛的后代,刑部卿忠盛之孙,安艺守清盛之长子,中务少辅重盛,今年十九,此战是吾初次上阵,名不见经传的镇西八郎,快来拜见!”

清盛慌了,马上派士兵将重盛包围起来,硬是让他退下了。

伊贺国的山田小三郎维行,二十八岁,力大无比。他骑马向前,为朝便向其射箭。箭从山田的马鞍的前鞍桥射入,穿过鞍座,箭头从鞍的后部射了出来,就像用签子穿过去一样。山田没撑住,差点从马上仰面摔下,一时间跟浮在空中一样。

平家怕了为朝,便撤下了。源义朝见此,前往此门。对为朝来说,义朝是兄长,三十四岁,为朝是八郎,年龄相差很大,大概十八岁左右。义朝靠近后报上姓名:“守此门的是何人?吾乃下野守源义朝,奉宣旨到此,如何?”

八郎回答道:“吾也是源氏,镇西八郎为朝。奉院宣防守此处。”

义朝说:“荒唐!我既已奉宣旨来此,还不尽快退下。即便是敕命,怎能向兄长射箭?”

八郎答道:“那么,兄长你怎能向父亲射箭?我为朝是奉院宣行事。”

为朝对兄长也还是有顾忌的,他不打算伤着义朝,只吓唬一下而已,便朝着义朝的哨箭射去。这箭发出阵阵高鸣,擦过义朝的头盔,削下盔上的七八颗星,远远地射进后面的门里。兵士们躁动了,义朝眼花目眩,几乎要从马上摔下来。

就这样,少年为朝,带着少量的兵士守着这道门,白河殿的防御非常坚固。义朝觉得只能靠火攻,便向天皇申请,很快被准许了。

于是,义朝一方在御所的西面的中纳言藤原家成宅邸放了火。恰在此时,刮起了强烈的西风,御所一下子就被黑烟包围了,上皇一方大败。

* * *

[1] 指南朝宋、齐、梁、陈四国。——译者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