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东文选

卷一百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雜著

策題

李齊賢

問。讀論語。每以諸弟子所問。作己問。而以夫子之言。作今日耳聞。其讀史。亦於君臣之際。事機之會。以身處之如何而可。如何而不可。然後方有所益。先儒蓋有此論矣。且如樊遲請學爲農圃。子張學干祿。季路則問事鬼神。顔淵則問爲邦。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諸生若及夫子之門。其所問而願學者。何事。管仲事小白。狐偃事重耳。雖其以力假仁。陰謀取勝。皆所以攘夷狄尊王室也。仲也致功烈其卑之譏。偃也貽譎而不正之誚。斯亦未爲得也。叔孫通不爲高祖制禮儀。則醉號擊柱。孰謂其不至於叛。而先王之禮之喪。通使之也。鼂錯不爲景帝削諸侯。則僭禮踰制。幾何其不至於亂。而七國之兵之起。錯促之也。諸生若當仲偃之任。能樹其功。而無其過歟。遇通錯之時。能救其弊而免其責乎。勿夸勿詘。請以實陳。

策題

問。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又曰。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經界旣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然則經界井田什一者。爲天下國家所宜先務也。自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日以富強。卒幷天下。阡陌之爲利。似愈於井田也。孟子之言果是。漢高祖入關代秦。除其苛法。以收民心。不議井田之復。其後孝文之愛民。孝虎之好古。而賈誼,董仲舒。亦未甞一言及此。何也。我祖宗垂統。守成四百年於此矣。經國之謨。取民之制。要皆合於古。而可傳於後也。所謂內外足半之丁。轉祿之位。役分口分加給補給之名。租稅之數肥饒磽薄九等之品。五種之宜。與夫曰負曰結。所以量地者。曰斗曰石。所以量穀者。其與古者經界井田什一之法。有同不同乎。法制之行。已踰四百年。旣久矣。不能無所弊。或仍或改。有可不可乎。近世來。功臣錄券賜牌之田。佛寺判定施納之田。行省理問所巡軍忽赤內乘鷹坊受賜之田。權豪之兼幷。姦猾之匿挾。所以毒於民而病於國者。紛然而作。倉廩之入。比之江都攻守危急之時。什不能二三焉。萬分一有三五年水旱之災。何以周其急。千百軍餽饗之費。何以共其用乎。去歲。前政丞王脫歡。左政丞金那海。入朝上國。天子有命使之歸而整理之。二政丞旣歸。置都監號以整理。於是。辭訟忿爭。多於麻粟。逮繫訊鞠。疾於風雨。豪猾頗亦知懼。而謗讟不可遏止。一奇三萬之死。而已致朝廷之詰。而勢若不復振焉。向所謂毒民病國者。豈不益肆而無所憚哉。夫奉天子之命。理一國之政。使希世之恩不下究。在朝廷之議天下之論如何哉。南北喜事之士。上書都堂。請立省東方。變其土俗。幸賴朝廷以我慕義勤王之功。世皇優恤之詔。閣而不行者屢矣。今無乃乘其幾而欲售其說乎。夫有爲於不可爲之時。然後爲難能也。諸生皆有志於國家。請言其可以有爲之說。

策題

問。帝王之統。若四時之相代。有不可紊。天命人心之所歸。又不可誣也。三五已前。遐哉邈乎。雖有載籍。莫考而徵。孔子刪書。斷自唐虞。下訖于周。及其衰。東西而公。祖龍遂帝四海。二世而漢氏代。十二世而巨君簒。祖龍巨君。具謂紫色鼃聲。餘分閏立。而子長述秦之紀。溫公紀新之年。何也。東漢分而爲三國。西晉亂而爲五胡。拓跋氏,高氏,宇文氏,賀六渾氏,劉氏,二蕭氏,陳氏。角立南北。索虜島夷。是非蜂起。所謂若四時之相代者。果安在哉。隋唐一天下。至于五季。禍亂極矣。契丹旣割據于北。宋地只限白溝。康王雖播越于南。金兵未逾長江。人心天命之歸。又安在哉。是皆不可不辨者題。漢雉,唐曌。列于帝紀。孟堅,永叔之筆。爲得春秋之法乎。程伊川以虎氏比女媧。謂之非常之變。而不及呂氏亦有說乎。公孫臣之流。終始五德之論。又足據乎。今所以問於諸生。亦欲自質其疑而已。

策題

問。論語曰。旣庶矣富之。旣富矣敎之。又曰。善人敎民七年。可使卽戎。又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又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皆聖人之言。而學者所宜服膺也。國家服事皇元。中外無虞。閭閻櫛比。行路如織。民日以殷。野日以闢。化斥鹵以水耕。刊薈蔚以火耘。豈非庶矣乎。而受名田供賦役者。百無二三焉。豪勢之家。器列金玉。商賈之婦。衣曳羅縠。豈非富矣乎。而罄衣食償利息者。十常八九焉。幸際休明。天下同文。家有程朱之書。人知性理之學。敎之之道。亦庶幾矣。而韋布之博學篤行者果誰。搢紳之成德達材者能幾。爲士尙爾。於民何誅。▣者旣族權臣。神邑再都。忠敬忠烈作於前。忠宣忠肅承其後。倚重之臣。責難之佐。宜有所謂善人焉。用能匡救將順。式至于今休。盖敎民而爲邦也久矣。然而蜂起之倭。拏舟犯疆。謀所以逐捕之。未免浚編戶以充資粮。驅農夫以補卒乘。莫見令行而禁止。徒聞觖望以訛言。豈所謂可以卽戎乎。患失之夫。不逞之徒。敢爲蕭墻之憂。自速市朝之肆。豈所謂勝殘去殺乎。有合坐以謀謨。有政房以黜陟。監察之司。繩愆而格非。典法之吏。讞疑而斷獄。而我主上殿下仁厚慈儉。不喜遊畋。不邇聲色。延訪耆老。體貌大臣。修曠代之禮文。躬大享於宗廟。政刑德禮以道以齊者。可謂云爾已矣。然而廷無德讓之風。野無時雍之俗。忿爭交騰。盜賊竊發。此猶幸免之恐不可得。况望其恥且格乎。凡此之故何也。諸生處不諱之朝。遇願理之君。宜盡意遠思。跡求馴致。此弊之由。指陳作新斯民之術。有司者將獻吾君而施于國家。夫豈小補哉。

策題

李穀

問。洪範八政。食居其首而貨次焉。盖食者。民之天。其所謂貨者。何物耶。以爲錢幣。則於四代之書。不著其名。何也。太公立九府圜法。而錢居其一。其法始於何時耶。管子曰。湯以莊山之金作幣。禹以歷山之金鑄幣。蓋其初緣凶年而作以救民耳。然則穀帛爲本。錢幣爲末。後世遂重其末而輕其本。何也。其大小輕重。屢更屢易。史具可見。所謂三銖半兩五銖。何者得中歟。先儒論錢之弊。有欲全廢而用穀帛者。其說可行歟。自楮幣盛行而錢幣不行。其法亦始於何時歟。原其所自。盖以錢爲母。以楮爲子。不過權一時之宜耳。今乃廢其母而用其子。何也。恭惟皇元。功成治定。制禮作樂。至於錢幣。獨因近世之陋可乎。謀國之臣。獻議之士。每以兼行錢楮。以權輕重爲言。錢終不可用歟。錢雖不行。而民間猶用之。而有司不之禁。爲其便於民歟。錢有鼓鑄之難。而私鑄者尙多。楮有工墨之易。而僞造者彌衆。雖處以極刑而不能禁。將何以救其弊乎。本國舊無錢法。惟用銀幣。法久弊生。日至於輕。今則廢而不行。比來國用漸匱。民生漸窘。非由銀幣之廢歟。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貨幣亦一大成法也。廢而不用可乎。今將農用食貨之政。使本末相權。上下興足。其術安在。諸生以經術擧。將貢于天庭。必通古制而識時務。請詳其說。

策題

問。唐虞三代之法。百王之所折衷。而刑又法之大者也。虞書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敎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䘏哉。此其唐虞之所制者歟。夏有禹刑。殷有湯刑。於何考其制歟。周官三典。穆王呂刑。亦合於唐虞乎。古法悉變于秦。卒以暴虐亡。商君之變法也。秦人大悅。何也。漢興高帝。入關約法三章。人又大悅。漢之三章。何所本歟。蕭何之九章。不本於秦歟。文帝始除肉刑。後世非之而不復用。何也。武帝以降。禁網寖密。人不堪之。而漢業久長。其異於秦者。何事歟。前乎秦則有春秋之國。皆無可取者歟。後乎漢則有三國南北朝。猶有可取者歟。後之論治亂者。秦隋漢唐。其法皆同乎。欽惟皇元。接宋金遼。蠲削其弊。猶有因循者乎。列聖之制。法令之寬。漢唐之所未有。先有大元通制。後有至正條格。欽恤之意。誠不愧於唐虞矣。然今法吏多用例律。其不如例乎。例或無其條則求之律。律如無其文。將於何求之歟。欲臻唐虞三代之治。必用其法。使不駭于今。不泥于古。其道何繇。本國立法已久。重於變更。比來政出多門。人不奉法。或於用刑之際。繩之以元朝之法。則有司拱手而不敢言。或曰。世皇有訓。毋變國俗。或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今欲上不違條格。下不失舊章。使刑法歸一而人不苟免。其要安在。諸生將以試有用之學。若曰。吾儒事詩書。安用法律。則有司所不取。

策題

鄭道傳

問。自古言善治之道者。必有成法。以爲持守之具。其所以養國脈淑人心。傳祚累世者。皆由於此。不可不愼也。若稽有虞。秩宗典禮。士師明刑。成周。宗伯掌禮。司寇掌刑。以致雍煕隆平之治。其詳可得而言歟。其命官也同。其列職也等。禮與刑。果無輕重歟。至漢叔孫通制禮。蕭何定律。亦何所本歟。緜蕞之儀。識者譏之。畫一之法。得淸淨寧一之效。唐太宗制貞觀禮書。布之中外。又聽任德不任刑之說。有貞觀大平之盛。是漢之治。由於刑法。而唐之治。本於德禮也。先儒曰。漢之大綱正。唐之大綱不正者。何歟。所謂德禮者。非大綱乎。恭惟主上殿下。以聦明之德。勇智之資。應天順人。肇造丕基。不以勢位爲高。而常懷雍雍肅肅之敬。慈祥惻怛之念。謹禮恤刑之本。於是乎立矣。愛命攸司。考古今禮典之文而損益之。譯朝廷頒降之律而開曉之。禮可謂定而刑可謂明矣。然其喪祭之制。果合於先王之舊。而無淫祀浮屠之雜歟。其制軍也。果得畜將敎兵之法。而武備不至於弛歟。謂宴享得鹿鳴和樂之意。婚姻得附遠厚別之義。而無習俗之陋。可乎。貪墨非不戢也。暴亂非不禁也。而作姦犯科者或有之。其故何歟。豈有司不體吾君之意。視禮刑爲文具而奉行之未至歟。抑承前朝紊亂之餘。弊習已甚而未易革歟。伊欲俾斯禮。秩秩乎其文。繩繩乎其典。上自家朝廷。下至閭巷鄕井。粲然有文以相接。懽然有恩以相愛。俾斯刑。井井乎其可辨也。鑿鑿乎其可行也。上不避乎貴勢。下不陵乎柔弱。期至於無刑。同歸于至治。其道何由。諸生以明體適用之學。待有司之問。久矣。其悉著于篇。

策題

王若曰。惟予寡昧。荷祖宗積累之德。膺臣民推戴之心。獲登寶位。任大責重。罔知攸濟。良用惕然。仰惟前代是憲。期致小康。稽之於書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昗。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又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則宜若無所事事矣。其曰不遑者。何歟。自古爲人君者。莫不以勤勞得之。逸豫失之。然徒知其勤而不知所以爲勤。其弊也失於苛察而無補於治矣。然則人君之所當勤者。抑何事歟。予每當聽政。惟恐一事之或廢。然萬機至繁。何以辨其當否而處之無失歟。孜孜訪問。惟恐民情之欝於下。何以使聦明益廣而無所蔽歟。至於修令。惟恐反汗而不行。何以合於公理。而使民懷服歟。子大夫講明經學。博古通今。其必有能言是者矣。毋泛毋略。悉心以對。予將採擇而用之矣。

策題

河崙

問。有天下國家者。莫不欲治安而惡亂亡。其所以治日少而亂日多者。何歟。堯舜之所以致雍煕之治者。何道。而禹湯文武之所以躋世隆平。歷年悠久者。何道歟。厥後漢唐宋之歷年。幾於三代。其治效之不逮者。何歟。享國最短者。莫若秦隋。而唐末之五代尤甚。其所以然者。何歟。抑以吾東方言之。檀君之朝鮮。則無籍可考矣。箕子之朝鮮。奕居世之新羅。俱歷年一千。其道何由。弓裔之高句麗。甄萱之百濟。俱不旋踵而亡。其故何歟。前朝王氏之歷年。亦幾五百。其所以就亡者。何故歟。我國家受命作興。奄有東方。今殿下天法聦明。勇於爲善。伊欲致治敎之休明。歷年之永久。其道安在。其悉陳之。毋泛毋略。

策題

王若曰。帝王之治。必有其道。帝王之學。必有其法。堯舜禹湯文武之爲君。其所以爲治而所以爲學。可得聞其詳歟。厥後漢魏陳隋唐宋之君。治與學。其有可法者歟。抑無可戒者歟。吾東方有國。自箕子之朝鮮。以及前朝。其有治與學之可言者歟。我太上王。應運開國。予以否德。纘承丕緖。夙夜祗懼。罔知攸濟。非不有志於治。而治未見効。非不有志於學。而學有未成。何修而可以至於二帝三王治與學之萬一歟。爲治之道。何者爲綱。何者爲目。而爲學之法。何者爲本。何者爲末歟。其所以終始用力之方。又安在乎。諸子博通經史。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策題

問。聖賢之論心性。尙矣。舜言心。湯言性。其所以執厥中綏厥猷者。可得聞其詳歟。孔子再言性。其不有同異之可言歟。曾子言心。子思言性。何所本歟。孟子言性善。其亦有所本歟。荀子言性惡。楊子言善惡混。韓子言性有三品。其亦有可取者歟。老佛虛無寂滅之說。其亦有近理者歟。至周子有眞精之說。亦何所本歟。程子有論性論氣不備不明之說。何所謂歟。朱子序中庸言心。序大學言性。其旨何歟。三代而上心性之論。在乎上。三代而下心性之論。在乎下。其故何歟。伊欲明聖賢之學。以致聖賢之治。其要安在。請聞其說。

策題

問。輔相之職。固難矣。其所以能盡其職者。何道歟。若昔稷,契,皐,夔之輔堯,舜。益,伊,呂,周,召之相禹,湯,文,武者。可得聞其詳歟。至若漢之蕭,曹。唐之房,杜。宋張可稱者。何事歟。蜀漢之諸葛孔明。尙論者稱爲伊,呂之匹。何道而然歟。及至于宋。可稱者誰歟。眞儒輩出。道學復明。其不得見用者。何歟。恭惟我主上殿下。天性明睿。聖學緝煕。圖任舊人。期治隆平。若之何則能盡其職歟。三代以上輔相之道。可得行於今日歟。諸生學通古今。請聞其說。

策題

王若曰。爲治之道。必有本末。行道之序。亦有先後。唐虞三代之治本末先後。可得言其詳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以禹,湯,文,武之聖。其所損益之不同。何也。三代以降。稱善治者。漢,唐,宋而已。亦有本末先後之可言歟。漢繼於秦。唐繼於隋。宋繼於柴周。其亦有所損益而已歟。惟我國家承前朝衰亂之季。皇考太祖。拯民塗炭之中。創業垂統。予以否德。繼述惟謹。夙夜不敢遑寧。期致又安。然而民心習俗。尙循前朝之舊。可得無所損益而能治歟。若之何則陰陽和而風雨時。朝廷正而習俗美歟。若之何則賦役均而民産足。軍政修而士卒精。詞訟簡而寃抑伸歟。若之何則民有定居而流亡息。民不益賦而用度裕歟。三代以上之治道。可得施其萬一歟。諸子素有講論。必知其說。陳之無隱。

策題

卞季良

問。心也性也。天下之大本也。舜以天下相授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湯與天下更始曰。上帝降衷。若有恒性。或言性而不言心。或言心而不言性。何也。堯之命舜。則止言執中而不言心性。抑有說乎。所謂中者。心歟性歟。各有所指。而不相管攝歟。文王之克厥宅心。孔子之成性存心。其與帝王之論心性。有同異之可言者歟。降及漢唐。號爲好學之君。盖亦多矣。其從事此心而傳帝王之學者。誰歟。恭惟聖上。以天縱之資。緝煕聖學。臨政之暇。卷不釋手。每至夜分。以澄出治之源。可謂高出漢唐而接夫帝王之盛矣。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相與講明正學。以究心性之理。此其時也。至於爲天下。特擧而措之耳。曾子作大學而不言性。子思作中庸而不言心。有何意歟。先儒謂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郭。又謂性發爲情。心發爲意。心與性。果可歧而二之歟。謂心靜時是性。又謂心統性情。性與心。果可合而爲一歟。孔子曰。性相近也。孟子曰。犬牛之性。猶人之性者。同歟異歟。若曰。孟子所言。蓋謂天命之性。人與物異也。則性卽理也。其與朱子所謂物之理。不異於人者不同。何也。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或謂存心。或謂正心。或謂收放心。以至以禮制心。以仁存心。何其言之不一歟。曰正曰收曰制曰存。其有功夫難易之不同者歟。性惡之言。起於荀。善惡混之說。發於楊。三品之論。出於韓。三子皆生孟子之後。深知性善之說矣。然其言不同。何所據歟。自程朱推尊孟氏。而性善之論定。又果何所本歟。程子謂孟子爲論性不論氣不備者。果確論歟。性之說。若是其支離。而至於心。獨無異論。何歟。彼三子者。豈皆知心而不知性歟。嗚呼。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諸生強志力學。待有司之問。久矣。其各悉心以對。將以觀窮理之實學。

策題

問。甞聞周之詩有曰。倬彼雲漢。爲章于天。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則作成人才。實爲治之本也。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蓋言文王作人之效也。人才之出。實本於文王。而文王之寧。反有待於多士。何也。傳世之久。至於三十。歷年之多。踰於八百。此乃文王之德歟。抑亦多士之助歟。文王之寧。在於多士。多士之興。本於作人。成周作人之法之詳。有可考而言者歟。恭惟我主上殿下。以聦明睿智之資。仁孝文武之德。持盈守成。緝煕敬止。樂觀經史。亹亹無倦。此雖文王之德之盛。何以加哉。作人之事。非一端也。姑以大者言之。敎世子以入學。所以端國本。而下之所當則效也。重成均以養士。所以崇儒術。而士之所宜盡心也。然而卿大夫之子入學者。能幾。韋布之士通經術有文行者。果誰。四時考講。欲其進學而修其德也。春秋製述。欲其多藝而適於用也。此雖不爲無益。而未能的有明効。何歟。武科取士。盖奮武威而備禦侮也。赴其試者。果皆究奇正之法而盡忠義之道乎。伊欲使宰相搢紳之子。皆入成均。以效殿下端本之盛典。縫掖隷業之徒。勉於文行。以副殿下崇儒之美意。其道何由。使文臣日就於聖學而兼於游藝。武士博通於兵略而篤於忠義。其術安在。當今之世。以我殿下圖治之切。奉行者。苟爲致力焉。則作成人才。以致王業之永寧。可以比隆成周之盛。無疑矣。將時異事殊。有未易爲之者歟。嗚呼。道之在人心者。萬古如一日矣。諸生修業于家。皆有行道濟時之志。今國家之事。捨此宜無大者焉。毋泥於古。毋汩於今。其各悉心以對。將以轉聞于上。

策題

問。蓋聞二帝三王之爲天下國家也。率有泰和雍煕之治。是果何道以致之歟。其所以修人紀厚民生。審治體立治法。可得聞其詳歟。三代以降。漢唐爲盛。然其治道容有庶幾於三代之萬一者歟。洪惟我太祖康獻大王。應天順人。肇造洪業。予承丕緖。夙夜祗懼。期底隆平。蓋有年矣。爲治之道。必先人紀。孝子忠臣。人紀之所由立也。凡爲子者。何以盡孝之道。爲臣者。何以盡忠之道歟。使人子皆致其孝。人臣皆致其忠。抑有道歟。田里休戚。民情之向背。而天命之去就係焉。使田里之民。安於耕鑿之利者。何道。田里之民。罹於愁怨之苦者。何事歟。德者。出治之本也。刑者。輔治之具也。德固當先而刑固當後。雖然。用刑之道。未有盡也。寬之以恩。則乖於懲惡之義。斷之以律。則害於好生之德。二者將安所折衷歟。或從輕而入重。或由重而入輕。權輕重以適宜。豈無其道歟。制度損益。歷代不同。援引紛紜。莫之有定。何以使合乎先王之道。適於時俗之宜。勒成一代之典。以爲永世持循之具歟。凡此數者。皆平日之所欲聞也。子大夫通經術識時務。居則曰不吾知也。其爲予言之無隱。予將親覽焉。

策題

李季甸

問。傳曰。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其所以致其極功者。何道歟。三代以上。聖君賢相。體元調元。以臻雍煕泰和之盛。稽諸經可見。自漢以下。歷代人主。幾致位育之効者。誰歟。陳平之理陰陽而不知錢穀。丙吉之問牛喘而不問死人。後世猶有議者。是歟非歟。恭惟我主上殿下。以聦明冠古之資。撫重煕累洽之運。緝煕聖學。澄源出治。而良臣碩輔。同寅協恭。眞無讓於三代以上之盛時矣。宜其陰陽和而風雨時。百穀成而萬民育。比年以來。屢値凶荒。至如江原之十室九空。黃海之餓莩相望。其故何歟。其必民心有未和者乎。夫守令親民之職。貪汚虐民者。比比有之。俾吾赤子。不得蒙至治之澤。無乃部民告訴之禁嚴。而吏無所忌憚乎。然使部民不得告訴。自是厚風不可改也。其所以救之之方。何居。或曰。遣行臺以糾之。或以爲不可。何者爲是歟。貪猾之未戢。亦或黜陟之未精也。黜陟之未精。豈監司之未盡得人耶。監司之選。政府擧之。六曹臺諫。亦薦之。擇非不精。而未盡得人。何耶。且宰相之職。百責所萃。民生之安危。國家之休戚係焉。欲但如陳平丙吉之爲。爲可乎。爲不可乎。用何道而能盡其責歟。方今之弊。爲民之病者。何事。如欲救之。其道何由。若曰。盛治之日。未有可言之事。則非明體適用之學。豈執事之所取乎。諸生窮經硏史。其於休咎之應。位育之理。講之詳矣。其各悉心以對。以副聖上側席求賢之意。

策題

問。道之大源。出於天而備於人。行之爲帝王之治。明之爲聖賢之學。治與學。非二致也。曰若稽古。伏羲作而八卦畫。堯舜興而五典敍。禹湯文武之爲君。稷契伊傅之爲相。皆得道統之傳。以致泰和之隆。其詳可得而聞歟。及周之衰。聖王不作。孔子以天縱之聖。不得行道於當世。刪定贊修。而六經之道。如日中天。顔曾思孟。傳得其宗。及孟子沒而吾道遂晦。焚烈于秦火。穿鑿于漢儒。自是以降。泯泯棼棼。莫適所從。或王伯之雜。或佛老之陷。道之不明不行。無足怪者。及至于宋。濂洛關閩諸儒輩出。發揮義理。而六經之道復明。然屢厄狂言。終不得施。何天道之不相歟。洪惟太宗文皇帝。命儒臣撰四書五經性理大全。頒及我國。豈不欲使我東方。明大道而闡至治歟。恭惟主上殿下。以精一之學。盡君師之道。爲臣者。思贊六經之治。爲儒者。亦學六經之學。今日爲治之目。盡合於六經歟。其未合於六經者。何事歟。伊欲盡六經之之道之治。何者爲先。何者爲後歟。諸生其於性理之蘊奧。政治之得失。講之熟矣。毋泛毋略。悉心以對。

上梁文

宣慶殿上梁文

崔詵

兒郞偉。斯干考室。周雅歌君子之寧。楚丘營宮。衛風美百姓之說。故處崇高而示遠。必須壯麗以重威。百王所同。萬世永賴。恭惟國家。祖聖應期而興作。神人獻畫以經綸。謂鷄林黃葉之將殘。唯鵠嶺靑松之方茂。順天休命。卜我上都。合三土以爲一家。霈然莫禦。由數朞而創萬世。巍乎有功。載櫜弓矢而戢干戈。始立城市而營宮室。聖賢相繼。制作增華。頃因回祿之爲災。而復畢方之是祟。譆譆出出。如聞亳社之鳥鳴。燄燄炎炎。未有吳宮之鷰窟。痛宮闈之焚蕩。無以究皇儀而展帝容。命梓匠以經營。使模玄象而體宸極。衆工方僝。秘宇迄成。惟大殿之宏規。當坤靈之正位。斷自宸衷。營於舊址。上棟下宇。取羲經大壯之模。左墄右平。法漢室長安之制。非特相陰陽之宜。而得時之吉。抑亦損土木之費。而使民不勞。旣能去泰而去奢。所以可長而可久。今涓穀旦。將擧脩梁。因萬口之歡謳。奏六方之善祝。

兒郞偉拋梁東。不霽何虹掛半空。五玉會朝君子國。大平佳氣欝葱葱。

兒郞偉拋梁西。危構方將華嶽齊。燕雀焉知徒自賀。鳳凰他日定來栖。

兒郞偉拋梁南。萬歲山光翠似藍。化及濮沿功鼎盛。上當咸五下登三。

兒郞偉拋梁北。大壯規模難再得。聖主儲精蠖濩中。星辰錯落環宸極。

兒郞偉拋梁上。創造功夫歸郢匠。上憲觜陬結構雄。鈞天帝所應難尙。

兒郞偉拋梁下。喜氣懽聲遍朝野。想得千官擁翠華。落成行慶耽耽廈。

上梁以後。伏兾王猷炳煥。國祚靈長。比衆星之共辰。雲從龍風從虎。振長策而御宇。車同軌書同文。三革五兵之寢消。千倉萬廂之盈牣。本支百世。綱紀四方。

大倉泥庫上梁文

李奎報

兒郞偉。有屋曰廩。實惟穀藏之源。在天爲星。蓋是庫樓之象。於國莫大。其制宜宏。我國家。宅萬世之都。受四方之貢。知一曰食之爲重。峙千斯倉以爲儲。水轉而泊岸者。舟尾相銜。陸輸而亘路者。車輪如織。取人也薄。雖公田什一而征。均地所生。尙歲計百千以數。然率多於露積。不奈幾於慢藏。無可奈何。姑息而已。恭惟聖上陛下。政先富國。事貴便時。謂自昔已來。縱有圓囷方庾。作支久之計。莫如崇構高墉。爰命有司。俾成不日。一曳木也。塵蔽百里。隳一石也。雷鳴萬山。經之營之。壯矣麗矣。爲功若此。雖公輸督墨無以加。容穀幾何。使隷首持籌莫能筭。及涓穀旦。將擧脩梁。敢揚七偉之聲。輒貢六方之頌。

兒郞偉拋梁東。直指蒼龍角尾中。歲講春郊親籍禮。會看腐粟積陳紅。

兒郞偉拋梁西。迴首平看華岳低。已懾罽賓供象翠。更徵身毒貢㹈犀。

兒郞偉拋梁南。正對嵩山王氣涵。欲識阜民歌詠洽。熏風解慍德遐覃。

兒郞偉拋梁北。威服雁門編髮狄。莫問巍峨高幾何。積金至斗何曾極。

兒郞偉拋梁上。蔽日韜霞高百丈。何患公田未稔豐。已將天庫侔宏壯。

兒郞偉拋梁下。更敞門閎容萬馬。流衍何須較海陵。方苞已聽歌周雅。

伏願上梁已後。神明幽贊。福祿來成。天生時地生財。三農豐稔。男餘粟女餘布。萬姓阜安。府庫充盈。邦家鞏固云云。

延慶宮正殿上梁文

林宗庇

周成王之營洛邑。書稱敬其天休。衛文公之作楚宮。詩美得其時制。惟昔然矣。於今否乎。切惟道之廢興。皆關於數。物之衰王。亦係於時。洪惟我朝。增光奕葉。繄魏闕之震地。有漢家之離宮。群峯屛衛乎其間。衆水環迴乎其側。山川形勝。怳如海上之蓬萊。殿闕深沉。宛若壺中之天地。歷星霜者寢久。爲風雨之所漂。久莫能修。理將有待。恭惟主上。體廣淵之德。乘積累之基。遺大投艱。不敢寧于上帝命。撥亂反正。式克至于今日休。猶無自暇之心。益得重興之志。厥惟考室。亦尙儲精。法斯干之桷楹殖庭。規大壯之上棟下宇。命工師而度木。闢舊宅以廣居。經之營之。其役不踰於數月許。高矣美矣。所成幾至於百間餘。邦雖舊而命惟新。事半古而功必倍。乃涓穀旦。將擧修梁。廈旣肇於垂成。致鷰雀之相賀。樂不待於交奏。知鳳凰之來儀。致理之期。自今以始。

兒郞偉拋梁東。修梁屹屹壯如虹。蓬萊駕浪開仙闕。四海欣瞻日月瞳。

兒郞偉拋梁西。倚天高架跨雲霓。冠帶百蠻歸盛德。碧梧重見鳳凰栖。

兒郞偉拋梁南。千重華構勢耽耽。金泥封禪嘉期近。嵩嶽應呼萬歲三。

兒郞偉拋梁北。嘉氣欝葱籠紫極。堂上奇兵如有神。玉關無事風塵息。

兒郞偉拋梁上。萬瓦鱗鱗門有伉。何人移得紫微宮。金碧交輝迷俯仰。

兒郞偉拋梁下。祥風吹拂鴛鴦瓦。無像大平今適當。〈下缺。〉

保定門上梁文

李百順

虎踞龍蟠。壯矣京都之勢。翬飛鳥革。大哉門戶之儀。四方所觀。百代是式。猗歟勝事。屬我昌期。昔者鷄林當黃葉之衰。鵠嶺啓靑松之盛。上帝降子。太祖應基。符羲易之龍飛乾。創業垂統。體周書之龜食洛。立邦設都。考室法於斯干。重門取乎諸豫。作限內外。知通往來。百王所由共之。一日不可闕也。乃緣歷遠。胡不換新。惟主上殿下。舜孝堯仁。文謨武烈。收墜典於千載之下。放宏規於三韓之前。至於啓塞之防。加以經營之役。工輸督墨。匠石揮斤。其立柱也。如女蝸之竪鼇足以支天。其擧梁也。若五丁之曳虹尾而上漢。能事旣畢。吉祥荐臻。敢揚七偉之聲。聊薦六方之頌。

兒郞偉拋梁東。皆導秋空不霽虹。聖德乾坤本無外。重瞳日月自當中。

兒郞偉拋梁西。四柱擎天華岳低。西母玉環從此入。大宛金馬不須齊。

兒郞偉拋梁南。欝欝葱葱瑞氣涵。桃熟千年今獻二。山呼萬歲定聞三。

兒郞偉拋梁北。四塞于今鼙鼓息。鏘金鳴玉擁千官。輦寶航琛朝萬國。

兒郞偉拋梁上。天上三台平兩兩。萬民東戶盡閑眠。無像大平還有像。

兒郞偉拋梁下。不羡將將歌大雅。已敎東國入金甌。於萬斯年保宗社。

上梁之後。伏願龍圖有永。鳳曆彌長。劫石磨衣。校皇齡之莫及。張天爲紙。書聖烈之難窮。文武如琴瑟之和。上下若桴鼓之應。無一物之失所。水火土穀惟修。得二氣之協中。雨暘煥寒時若。狼烟沉於北塞。鯨浪息於東溟。戴白不見兵。垂髫皆知禿。萬姓安堵。四海枕京。主上萬歲萬歲。

國子監上梁文

李藏用

儒宗大振。可觀國家之興。黌宇重新。必卜山川之勝。惟在過江之始。未遑相地之宜。卽鄕學以經營。爲泮宮而講習。郊圻旣定。連百堵以中施。形勢則然。介一區而外絕。幸玆多暇。爾乃度功。得秀壤於花山。移宏模於槐市。華楹肪砌。美哉輪奐於咄嗟。練水螺峯。莫是英才之醞釀。脩梁乃擧。嘉頌斯揚。

兒郞偉拋梁東。甲乙芳枝長桂宮。此地的應鍾秀氣。靑春衮衮拜三公。

兒郞偉拋梁西。至魯行看一變齊。五學賈生言記取。尙賢貴德化群黎。

兒郞偉拋梁南。眼底山低手可探。知有橫經相問道。誰將精義騁高談。

兒郞偉拋梁北。玉振金聲夫子德。回也區區謾欲瞻。忽焉在後那容得。

兒郞偉拋梁上。炮鳳方爲賢者養。濟濟靑衿自琢磨。景行行止高山仰。

兒郞偉拋梁下。儒術尊來羞五覇。馳道當須築至斯。吾君嚮學嚴鸞駕。

伏願上梁之後。敎化流而孝悌行。仁義興而禮樂盛。誕敷文德。服遠域以懷柔。樂育人才。固洪基而又治。吾道益泰。大平適當。主上萬歲萬歲。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