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一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太虚大师讲述

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

释题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释题

一 释经题

甲 出题名

1 别题

(一) 出今本

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朝时刘宋元嘉年间,有天竺三藏法师名求那跋陀罗,此云性贤、或功德贤者来华之所译也。但相传此四卷楞伽,乃达磨传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来独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标别题,则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即分为三:

楞伽 楞伽、若作释迦毗楞伽宝而释,乃赤宝石。向作山名或城名解,译不可往及不可入。山城中之宝,或宝所成之山城,要之、皆依说经之处立名。此名乃为三译之通名,应作不可往之山,或不可入之城名解之。

阿跋多罗 阿跋多罗、或云是下入义,即入楞伽之入字。但向来皆作无上解,今亦从之。

宝 宝字、或云即指楞伽宝言;今以无上及宝,皆释美于法之辞。

(二) 会异译

入楞伽 北朝元魏时,有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此经为十卷,别题曰:入楞伽 。少阿跋多罗宝五字,而加入字;不可入而能入,于能入之行,有深意存焉。

大乘入楞伽 李唐武则天时,有天竺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此云学喜,三译此经为七卷;文义明畅,广略适中。别题曰:大乘入楞伽。较魏译加大乘二字,简别中下乘法,即宋译为上宝之义。

2 通题

通题、即经字是。梵音修多罗,或修妒路,或素怛缆,本是线义,取能贯穿文义,摄化生机之意;为如来所说或所印证故。引申之、有三世十方恒常遵法之义,与此方之经字相符,故译为经。或云契经,加契理契机义。华严、阿合诸部,通得此名,不同入楞伽等别在此经。对彼别题,此为通题。若对三藏,简别律、论,标此是经藏摄,非律、论摄,则通又为别矣。

3 合题

合三译题,即为:大乘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华言:大乘入不可入无上宝经。今本无上法宝,即含大乘义。楞伽、为所入城,举所入即合能入义。故下彰题义,仍照今本说之。

乙 彰题义

1 譬喻辞

此譬喻辞,即指楞伽二字;以说法所依之楞伽城,为喻所说之法也。然城依于山而山在于海,海有风浪,城为夜叉所居,佛从海出而入城现通说法,有如是等重重相关之事,且分十六段明之:

一、众生心海 经云:“藏识海常住”,则城山所依之海,即喻众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为真妄因依,圆成实之真与遍计执之妄皆依之,亦为圣凡、染净根本依,故首明之。

二、六尘境风 本无有境而现有六尘境者,以从来未悟唯识无境之末那根本无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别六尘以执取为实有,鼓荡心海。经云:“境界风所动”也。

三、七转识浪 无明境风,鼓荡心海,随境界缘,意等诸识相续而起,如海中浪。经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四、二我执山 七、六、二识,不达唯识无我,于阿赖耶见分及五蕴和合假,执为人之实我;又于根尘等法,执为法之实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耸于心海、境风、识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但影现于风雨昏黑之夜。亦显二执之山,乃无明邪见之妄现,本空无实。夫二我本空,原无可取,而夜叉王往来其中,亦为不可往而往义。

五、生死缚城 二执山上有生死缚城,此山不倒、则恒住此城不舍。断分别、俱生我执尽时,则离分段生死;断分别、俱生法执尽时,则离变易生死也。

六、乘四颠倒 夜叉王等,于二执山生死城中,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乘此四倒,往来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烦恼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众等,即为烦恼所起三界有漏心心所聚,引发杂染业之报通等,残害佛性众生,轮转生死相续,往来于山城中也。

八、佛法兴世 佛从海中龙王宫出。龙宫、喻阿赖耶中如来藏心,在佛果即为不思议善常之无漏性,在众生即为本有无漏佛性及夙熏无漏善根海。佛悲愿及众生机感故,佛从海出,即佛兴世。佛望山城言,为古佛说佛证境之处;乃至为夜叉王现通说法,即法兴世。

九、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兴世为增上缘,即从烦恼所起之有漏心聚,开发佛性及诸无漏善根。故夜叉王闻佛所说,观大海山城,悟藏识所现之境,乘华宫殿,迎佛入城,恭敬供养于佛,劝请大慧问法,即见佛闻法而生信解也。佛现神通今见无数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众,乍现乍隐,乍隐乍现,即修正观而证法界唯心,此为自证之宗通也。复问“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悟他之说通也。此夜叉王一段发起序,皆喻闻法悟心也。

十、真如性山 由上节了悟本心,则转我、法二山为二空观智所显真如性无相山。故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当晴明时,海湛空澄,即无踪影。故山喻二空所显之真如性也。

十一、大涅槃城 山喻无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离系之大涅槃果,为极圣所究竟处;譬晴明空为光明充满也。

十二、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无相山城,既无可往、无可入,云何而言入耶?曰:乘法空妙观,如如相应,无往无入谓之入耳。故佛众、夜叉众皆从空入,而诸菩萨从种种佛刹不来相而来也。

十三、无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众,罗婆那、华言十头瓮耳;夜叉王众、喻无漏禅定神通。如华严十定、十通品明,亦如来觉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无漏慧辩 大慧及摩帝菩萨众,当喻无漏慧辩,如十力、十智、四无畏、四无碍解等,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圆满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无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圆满法身。尽众生心海,已转为如来觉海也。

十六、悲愿方便 佛之随行圣众,则喻佛之大悲愿风;方便法浪,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悲也。故皆成为佛之自证心境。

2 赞美辞

(一) 无上

赞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兹摄为境行果三事:一、境无上:众生心海,如来觉海,皆喻一切法唯识相。二无我山,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经以一切法唯识相性为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为非有非空、无上无容之真实境,故境无上。二、行无上:始终以法空妙观所引无得不思议智为前导,以具修万行,圆成万德;不共二乘,故行无上。三、果无上:明藏识海真相即如来藏,为法身摄,非但解脱身摄。是以出障圆明,具大悲愿,无量方便,尽于未来利乐无尽;不同二乘解脱,故果无上。

(二)宝

此中宝字,正赞法宝。然法为佛师,而僧随法行;有法即具佛、僧。通明三宝为三:一、法宝:此经总非大慧所问百八句义,由遮门显法性非安立故。从唯识现,历辨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内外、圣凡、染净因果、一切诸法,由表门彰法相假施设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宝故。二、佛宝:法不自明,明之在人;通离言内自证之法性故,运假智诠悟他之法相故。即通于宗,亦通于说,宗通、说通之极,称佛为宝,能自利、利他圆满故。三、僧宝:僧者、从佛依法而住而行之和合众。随顺于佛宝故;修证于法宝故;能用法如意宝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宝。

二 辨品题

此译、于品题但一切佛语心品。魏译有十八品,唐译有十品,而品品有别题;唯类同此译之品题者,有集一切佛语品。心、有积集之义,此之心字,亦可伦彼集字解,则“一切佛语心”云者,即“诸佛语积集”之义。谓诸佛所说法,皆集于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语心也。又、心者,中心、中坚义。此品文义为一切佛所说法语中之精要,犹一身中之坚实心,一团体中之中坚分子,名一切佛语心。而常途所解,则一切佛语皆显于心,故佛语皆以心为宗。离一切佛语则心无由显,离心则一切佛语无所宗;而此经明诸法唯心,正明斯义,故题一切佛语心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证信序亦名通序,诸经所通有故。以结集人、说、时、处等,证成后人之信心故。明此通序,依龙猛大智度论说六种成就,依亲光佛地经论说五重证信,今依亲光。一、如是我闻,指法亲闻证信。二、一时,举说经时证信。三、佛,标说法主证信。四、住南海至庄严,出说法处证信。五、与大比丘至究竟通达,引同闻众证信。

乙二 发起序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此下发起序。佛从大海中出,将于此宝山大城中,说此十方三世诸佛自证境界甚深之法;而彼夜叉王以神通力,迎佛问法之后,更劝请大慧菩萨请问摩诃衍法,详见魏唐二译,此译简略。大慧菩萨受请将问于佛,先兴赞叹,即为此译之发起序。发起序、亦名曰别序;如法华以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弥勤文殊问答;又如楞严之阿难遭难,佛遣文殊救之,各有缘起之不同。此经既以大慧受夜叉王之请,于是有与其无量数以慧为名之眷属菩萨俱而为上首之事相。然即事显理,大慧者,即是根本无分别慧;由此平等无分别慧而起大用,发后得智,了诸差别,即为无量慧之菩萨,而总名曰摩诃般若。游一切佛刹土者,佛有三身,佛刹土亦有三种:一法性土,即是诸法离言说分别真实平等法性,本无佛与刹土之相可得,即以平等法界而名之曰佛刹土耳。无分别慧遍行法界,谓游诸佛刹土。二、诸佛受用身土,此有二:一、自受用身土,二、他受用身土。前者以四智菩提所成究竟圆满之觉海,惟佛与佛之所证知,虽唯佛证知,亦是诸大菩萨摩诃般若所能随分而知,故名游佛刹土。后者以诸佛大悲本愿力,为九界众生说法示现种种身土,随机感应,为应法身菩萨机而示现受用法乐,亦为回小向大菩萨随分能受用而示现。类如华严所载庄严净妙华藏国土,有微尘数种种相好差别,受用此福德庄严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萨相应,名游诸佛刹土。三、应化身土,分三:一、为胜应身刹土,为未证真如菩萨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渐悟菩萨而示现。二、劣应身刹土,随人天机示现成佛。三、随类变化身刹土,与应机所化之众生,同一身类。承佛神力者,明无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萨所趋求最究竟之妙觉果,亦即众生本具法身德之离障开显,是名诸佛圆满法身。若初发心以上之菩萨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终必成佛、倘刹那忘失此心,即成魔业。故一切菩萨之清净智行,一切众生之成办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于承佛之神力也。

右、随顺之意。偏袒右肩者,随顺佛愿,荷担众生之意,如楞严会上观音之上同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随顺众生,下同众生悲仰,与众生心体融合为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圆满十度—─前五表福、后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诸佛之心而启问也。偈者、伽陀,是讽颂义,音调整齐可讽诵故。有划一之字句,如东土之诗是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时世迁流无常意,世俗虚伪无实意,即表无常无实。凡诸法在无常无实所包括之内者,谓之曰世间,如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是。罗汉未入灰心灭智无余涅槃,异熟未除,仍谓之曰有情。菩萨须到金刚道后异熟空而成佛,方不谓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迁变无常故,有进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谓之世间,乃至佛受用身土,应化身土,应九法界圣凡之机而现故,亦不离世间义。世间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别所变现之相,及设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别而现,是虚假无实矣。世间名相既皆虚假无实,了其本空,则妄想遣而正智成,即为离生灭之实相真如矣。虚空华、譬如眼见空华也。虚空比真如,清净见比正智,华比世间名相,病眼比妄见。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众生本来之空,并非另有所空之实法可空。所以即生灭当体无生灭可得,即世间当体无世间可得。如来正智,非有非无,不落二边;著有、即增益谤,落空、即损减谤,皆不契于中道。下二句、系赞佛智悲二德无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从缘起性—─即依他起性—─而显。一切法皆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而因缘所生法,皆是幻化,虽有相用而无实体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阳焰、似有流水相,有引动山中愚痴兽类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无水之实体。此如幻相普遍一切,从佛至于地狱,即菩提、涅槃亦无不是如幻;亦依众多因缘而现起故。不能究竟通达此依他起性,种种虚妄分别,周遍计度,即是遍计执性;即有种种生灭之相。倘能即于此远离一切颠倒虚妄分别之遍计执心识,即为圆成实性。所以若执著依他起,即成遍计执矣。智不得有无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计非有故,不得谓有;一切法如幻而圆成非空故,不得谓无。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种种妄想分别,种种依正果报,皆是众生如梦之心之所显现。此如梦心即第八识,八识恒转,犹如瀑流;以刹那生灭故不得谓常,现起相续故不得谓断。此赞佛通达八识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人、指一切众生,我、即实体。人空、即离烦恼障,法空、即离尔焰─所知─障,而皆永得清净。此赞佛通达二无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此总赞佛,以前乃分赞也。一切法平等性清净无二,无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来,我为汝等了之。乃至亦无有能证涅槃之佛,与佛所取涅槃之法,故无能觉、所觉之二相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无不取,今世后世净”。

人若能观察佛之清净法身,本来寂静,远离生死,不生取著,则今世后世常得清净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从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至四卷终,皆正宗分。分两大科:初、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二、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今初大慧总问而佛总答,此菩萨为令众生空遍计执者。以此经中有四法门,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各门皆摄一切法无不穷尽。如依五法而论,所谓名、相 妄想—─分别—─则摄尽一切世间有漏法;正智、如如,摄尽一切出世间无漏法。三性、亦复如是。诸法仗因托缘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从因缘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缘所生法,执之则为遍计之有漏依他起;若了达如幻本空,即为圆成实之无漏依他起;故三性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也。此菩萨依一切众生分别妄想,建立种种名相与种种问难,倘随名执实,即堕遍计执,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应尽空却,以空却故,一切法皆离言绝思而契会于一真法界。所以、于下科将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之初,先为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皆真。若将唯识所现境为实境,行为实行,果为实果,则一切法皆成法执也。

尔时大慧下,于请问前,必经佛先许可,所以自说姓名,请佛垂许,再以百八义问也。佛法明无我,云何说我?盖佛法所无之我,乃是外道妄执之我,凡夫贪著之我。及二乘所执著一切法有很体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烦恼之根本,妄想所依资。如了达唯识所变,众缘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于是佛也、菩萨也、缘觉声闻也、乃至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皆是和合假现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达无我之假名相,即以随顺世间唯识所变之假我,假名为我耳。自通德名者,盖久已亲近诸佛,久已通达大乘之法,故在今会而仰问世出世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间解、于世间已能究竟解脱、了解之义;佛亦称无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萨为佛子,一切众生亦为佛子:菩萨能荷佛家业,兴办佛事,必当成佛故;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绍隆佛种故。此之佛子,乃指今会大众而名也。恣、即自由之义。我、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觉境界、各各皆有自证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则不得而知。如人类所觉者,畜类即不能知;圣贤所知者,庸愚莫晓;本国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异类,亦复如是,未曾亲自领略,均是隔阂难明。此中有修得者,有报得者,无论修得、报得,皆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故业报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见不同。犹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于所得,起邪分别,诸法真相茫然不见。即学佛者,如不得明哲开示教导,亦不能离所著。乃至于缘觉、声闻,不能知菩萨之自觉境界;菩萨初地之自觉,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三地乃至等觉,亦复如是;前者不能知后者之境界。三乘圣贤之自觉,虽可谓圣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圆通遍达,究竟无碍,圣凡依正种种自觉之境,悉皆普现于大觉果海中。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之自觉境界,虽等觉菩萨亦不能了;而佛对于等觉以下圣凡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故觉他智悲,无有限量。此之觉他作用,即法华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表大慧以最敬之顶而礼最尊之足,以显恭敬。

此问迷悟根元也。念、为别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经过之镜,于重现时能记念之作用是。在此经此段之念字,乃总指三界一切众生之有漏虚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净念者,问如何能伏灭此妄念心而离染清净,即转识成智之意。念增长者,即问为何不能离此妄念心而反增长之也。念增长、即是迷心境,净其念、即是悟心境。见痴惑者,见、即照见,痴惑、即无明;凡有漏虚妄心发动皆由无明,问如何而能照空彼无明以断除之。惑增长者,问如何非但不能断除根本及枝末无明,而反增长起烦恼也。此四何以先问?因一切圣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刹士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此问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众生,因悟而有佛;问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无受者、毕竟无所受,无所取著,无一切分别之相也;以离二取相故,毕竟无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地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意。受者、影相也。无受次者,即问如何依此无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别。何故名无受者,问如何亲证真如,非变相所缘,无影相可得,而毕竟无所受也。佛子、指菩萨言,问如何得解脱而为菩萨,为佛之法子。向下问佛子解脱往至何所,谁为生死缚,谁解脱生死,诸修禅者境界为何,为何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此问世间诸法缘起也。何作者,问造作善恶业;所作者,问善恶业所作果。俱异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长者,问三界诸有之业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转不息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问禅定差别也。无色定、无色界之定。灭正受、灭受想定。想灭、即无想定。从定觉、从定而起也。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此问菩萨行果也。所作生者,明修圣因以生圣果之德,由因生果也。进去及持身者,明身去住之意;言菩萨身从一地至一地进修上去,而又安住于当地之上也。现分别者,无分别中重现起分别也。生诸地者,渐入诸地而增进也。破三有者,三界业依三界烦恼而造,问谁菩萨破除三界之惑业而出三界也。何处身者,菩萨破除三有,身在何处也。往生何所至,生至何处净土也。最胜子,佛子也;佛为世出世间之最胜者故。何因得神通两句,问如何得神通及三昧也。三昧心者,问如何为三昧相应之心也。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此问唯识无我也。藏、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识、指前六。生与灭者,起虚妄见故有生灭。见已还者,还灭虚妄之见也。种性者,有出世间之种性。非种者,无出世间之种性也。心量者,明万法皆不出于心外也。建立相,建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相也。非我义,明一切法无我也。无众生,即说无我及众生,为何随世俗而说我、说众生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表二见相违也。断见、常见,皆众生心识种种相违差别之见。佛与外道亦相违相,如何又可融摄?佛诸弟子皆依佛法,如何又分诸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此问世间有为相也。何空何因者,明法空无性也。刹那坏,表生灭极速也。胎藏生,表有情世间之有为相。世不动,世界迁变无常,为何不动?表器世间之有为相也。如幻、如梦,虚假不实;犍闼婆城,影像幻现;如东士之海市蜃楼。热时焰者,阳焰有似流水;水月、水中月影;光、镜光中之影;喻一切法皆虚假如幻不实。众生无清净智慧,不能如实照了,惟佛智慧亲切证明也。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问漏无漏法也。觉支、指七菩提支;菩提分,指三十七道品全也。前二句明无漏法;后二句明五浊恶世之有漏法也。国土乱,即劫浊;作有见,即见浊。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云何不生灭至云何虚空譬,问觉世成佛也。觉世间,觉知世间一切法也。离字,离语言文字相也。离妄想,离妄想分别心。虚空譬,悟世间如虚空也。

如实有几种下,问菩萨境智也。如实有几种,问菩萨证如实之境共有几种。波罗密心者,到彼岸之行。度诸地者,升超十地,究竟圆满至妙觉佛果。无所受者,理智一如,如如相应,无所受也。二无我,人、法空也。尔焰净,所知之境清净,毕竟能无障也。诸智,如理、如量等正智也。几戒、众生性,众生之性几种,对治之即有几种戒,于教化众生之时而不为所动摇。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此问五明工巧诸法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指工巧明。诸语言及众生性,指各类众生语言文字种性差别之声明。明处及伎术,通于工巧、医药二明。伽陀、长颂、短句,明文字体例,亦指声明。末二句指因明;成、为以“因”“喻”成立“宗”也。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云何生饮食至星宿及日月,问世间诸法也。首二句亦如儒书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转轮、小王、守护国,指大小王及四天王子守护国土之分别。地及星宿、日月,均表器世间。

解脱修行者下,问出世诸法也。第一第二句,问能解脱者能修行者有几种。第三句第四句,问弟子及师有几种。阿阇黎,轨范师也。佛有几种者,问佛有几种身也。几种生者,问所化之众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魔及诸异学至唯愿最胜说,问我法假说也。初二句问魔及外道共有几种。魔者、杀害,谓能害一切修解脱行者。自性及心者,自性、即外道所执自性等,心、即外道所执神我等。施设量者,明此魔外所执若我若法,皆随情假设也。最胜者,称佛也。

云何空风云下,复合问有情器世间也。天上之空、风、云也,人之心念、耳聪、目明也,林树、蔓草之丛生也,象、马、鹿之如何生也,如何又为人取捕之也,何为有卑陋之相、及因何业而得此相也,如何分为昼夜六时、一年三节也,如何有信不具而善根断绝之一阐提也,男者、女者、及不男不女者皆何因而生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修行退至建立何等人,问修所得法也。初句明修行为何退堕,二句明如何精进,三句明瑜伽师修何禅定之法,四句明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下,问报所得法也。诸趣、即天、人及地狱之六道。相者、形,像者、类。财富者,世间之报。致财富者,得报之因。释种、释迦种。释迦种及甘蔗种,皆天竺之贵族。无上尊,称佛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问内外律仪也。初句明修仙人长生苦行,二句明何人教授之,是外道律仪。第三四五六句,明佛随类应身,无刹不现,及佛子之众多也。七及十句,问断肉食之因缘也。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问世界诸相也。日月形者,一四天下有一日一月所绕。须弥山,即世界所安立。世界有侧者,有仰者,有覆者,各各不同。因陀罗网,即帝释珠网,珠光交映,明世界之重重无尽。亦有世界为诸宝所成,或如箜篌,或如鼓,或如种种诸物;或有不见日月者。以上皆不可称量。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此问佛法僧三宝也。初四句,明佛之三身也。五至八句,明佛何不于欲界成等正觉,而必于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也。此上明佛宝。九句至十六句,明法宝。善逝、亦佛之号,问佛涅槃后谁住持此法宝。天师、天人师也,亦佛之尊号。住久如者,佛法住世几多时也。几时住者,正法住世若干时也。悉檀、法门也,见、妄见也,有种种妄见施种种法门对治之也。毗尼、戒律也;比丘分者,比丘律也。自第十七句第至廿八句,明僧宝。最胜子、指菩萨。修六度之菩萨,修十二因缘之缘觉,修四谛之声闻,虽变易种种,经历诸位,而皆无所受,明真如法性平等一味。世俗通及出世间,明世间神通及出世间之神通也。七地者,明七地以下皆为三乘所共同,而七地以上,则非七地以下所能及。僧伽、和合众也。坏僧者,即是破坏和合之僧众也。医方论者,譬语,以明三宝;医师譬佛,方譬法,医生譬僧;明僧荷担佛法,如广说医方论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何故大牟尼至拘那含是我,再问佛宝也。问佛何故言过去三佛即是我释迦牟尼耶。何故说断常至分别说心量,再问法宝也。问佛何不恒常说真实义,说一切唯心而广随顺众生之心量,说断、常、我、无我、种种诸法耶。何因男女林下,再问世间法也。男女林者,此林所结之果,如男女形。诃梨、天上持来意,阿摩勒、难分别义,诸果皆天竺所生。诸山复有众宝庄严。仙、山上诸神仙,闼婆者、乾闼婆、天、龙诸神也。

上来正申问答中大慧菩萨所问一百另八义已竟,以下乃如来答也。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总赞许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佛总赞叹许可于所问也。无上世间解,即佛之十号之二,而略去一士字也。佛闻大慧所说之偈,皆由彼契于诸佛清净心,最上第一,微妙甚深,大乘度门;文义双妙,故两称善哉以赞许。而当随所问以次第为之解释也。

己二 牒所问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自生及与不生至如是种种事两偈,略领所问之大纲。自须弥巨海山,至伎术诸明处八偈,广领大慧所申之各问也。生不生者,世间一切法概括之不出于有为、无为,即生灭、不生灭两种;生则生死相续,流转无常,不生即解脱于生死流转。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者,一切不生法即涅槃本来空寂之相,一切生灭法即刹那才生即趋于灭;而此生灭无常之有为诸法,皆众缘所显,毕竟空无自性,起则缘起,灭则缘灭,实无一法可得。佛诸波罗密以下,表十法界有漏无漏诸行,唯佛可称到究竟彼岸之行。世间凡夫、外道,通于三界,虽凡外所修无色行之法,仍是迁变生灭非常住之法;盖纵能升至无色界诸天,仍是随业受果,迁灭无常,故有漏行法皆非究竟。种种事者,领前所问四圣、六凡,器及有情世间,种种外道神通,及种种法事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者,领前所问器世间诸相也。外道天修罗至三昧起心说诸句,领情世间诸法名相,及修所得漏无漏诸法也。诸阴身者,即生前死后之生死流转身也。三昧起心说,即明从正定而起以随心说法也。心意及与识,领八、七识及六识也。无我者,领二无我也。法有五,领五法也。自性者,领三自性也。想所想者,能想之分别虚妄心,及所想之分别境界相也。二见者,有无、断常等二见也。乘及诸种性至众生有无有者,领前问三乘世出世种性,无量庄严珍宝相,断灭信心善根之阐提,坚湿等四大种,五浊恶世之荒乱国土,过去三佛是我一佛,智尔焰障断所得之妄境,趋向菩提之觉地,众生计有计无之种种也。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者,领前问谁使之生、谁能捕取之也。譬因成悉檀者,领前问五明之因明也。向来悉檀解作遍施,今译“宗”义,谓佛说法之宗旨也。因明立三支量者,曰宗、因、喻。若以此文配之:譬、即喻也,因、即因也,悉檀、即宗也。宗者、法之宗本,新名词所谓主恉、主义。譬、因,为能成立之理证,悉檀、为所成立之主义,以譬因能成此宗也。佛依四悉檀以说法者,言佛以四种宗旨而说法也。一、世界悉檀者:谓随顺世界众生心理,令普通人普遍得益,闻佛所说皆生欢喜故。二、各各为人悉檀者:谓圣凡根基各别不同,因人示教,因根成就,随各个人之根性不同而分类训育故。三、对治悉檀者;谓受佛教之种种众生,各有烦恼轻重,罪业厚薄之不同,分别为之洗除,所谓对病施药故。四、第一义悉檀者:谓普令众生通达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此四悉檀,第一是随顺普利主义;第二是令人增长善根主义;第三是教人破灭诸恶主义;第四是令众生皆成佛道主义。前三皆随顺众生依他意方便而说,后一随如来自觉境界称性而说,普令众生皆得证入第一义谛。若明了佛说法四种宗旨,即能见到佛意;而读佛经,皆可作如是观也。所以立因明比量,先须立宗以为主张之主义;例如立一“声是无常”为主张,若属于声者,一定是无常,牢不可破。若外人不信,诘问理由,则次当讲因,因者、辨所主张之理由是,如曰“所作性故”。若他人仍未明了,必要证据,则当讲譬喻,举一是所作性而败坏无常之可易见者以证之。如此、因明之三支比量成矣。乃斯句之大义也。及与作所作者,能作、业之因,所作、业之果也。以三支比量配之:因、喻者,能作也,因也;宗者、所作也,果也。迷惑通者,迷惑、即昏迷不通意,通、即通达不迷惑意。心量不现有者,心量所现者如幻而有、非实有也。诸地不相至者,圣贤地位各证自境,地有高下各不相到也。百变、百无受者,种种变易皆无受相也,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者,领所问五明也。

己三 责未问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尘?钵他几□麦?阿罗□麦几?独笼、那佉梨,勤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有几阿冕,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焰几阿冕?风阿冕复几?根根几阿冕?毛孔眉毛几?”

前来所问百八义种种名相,皆是虚妄分别所变现,悉皆如梦、如幻,不可取以为实。倘随名执相,一一求实,周遍计度,增长名相;在此名相上复分别以为实有,再计度,再增长;如是转转相生,无有穷尽,将永陷于迷惑而不能解脱。是以诸相皆非,诸非皆遣。所以佛于大慧之所问,必为澈底掀翻,荡空一切。故答解之先,赞许、牒领方毕,复诘大慧所问犹有未备。在大慧之意,以为自证摩诃般若境界,通达大乘,应问皆问;而抑知甚深微妙法之闻思不到者,仍不计其数。又、或大慧以为此种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法,虽圣贤亦所难知,即复存而不问;而抑知大觉世尊、无上最胜佛智,固无所不知,无所不澈也。

须弥山、大地、巨海、日月、器世间诸广大量相。下众生,指三恶道;中众生,指天、人、修罗;上众生,指三乘圣贤。有情世间诸名,表圣凡之别。身各几微尘,刹土微尘几者,问身与世界各为几微尘之所成也。刹士、梵名刹多罗,此云国土或世界。一弓有四肘,一肘有二尺,一拘楼舍有五百弓,一由延有十拘楼舍。由延、或名由旬。拘楼舍,译云里;天竺之里,约合中土四里。此数句、言每由延、每拘楼舍、每肘、有若干弓也。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尘者,皆极微细之尘量也。七极微为一邻虚,七邻虚为一微尘,七微尘为一窗尘,乃至兔毛头,羊毛头,牛毛头尘,虮尘,虱尘,芥尘,皆以七进,而七芥成一大麦尘,□、即大麦也。自钵他几□麦,至是各有几数六句,明须若干□麦尘而始成各各数量名也。钵他、译言升,阿罗、言斗,独笼、言斛,那佉梨、言十斛,勒叉、言万,举利、言一亿,频婆罗、言一兆也。为有几阿冕,至为成一波罗十句,明此若干种积聚数量如何累进;阿冕、译言极微,舍梨沙婆、译言芥子,赖提、言草子,摩沙、言豆,陀那、言钵,迦梨沙那、言两,波罗、言斤也。此等积聚相者,言以上各种权量之积聚名相也。几波罗弥楼者,言几多斤之尘能成一须弥山,弥楼、即须弥也。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者,明积聚微细,虽为世间平常知识名相所不能思议,然佛之妙觉智,当下现量印知,何须疑惑?所以责其应问不问,而反问虚妄分别种种余事也。声闻辟支佛至何故不问此,明佛及三乘圣贤众之身,各有胜劣大小身,应化无边身,身各有若干尘,又责其何故不问也。火焰几阿冕至毛孔眉毛几者,明每一火大,一风大,一六根,乃至于一毛、一孔、一眉、有若干极微尘也。

己四 复牒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縳、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在前第二段中,偈答领大慧所问,未曾答毕,而先责其所问未周备,此续复牒答以完之。然前后牒答分领,随意重拈,与大慧前问次第显有前后出入者。以原问本皆随名取相,种种缴绕,种种执著,故答之不以次序。然细按之,亦可对照前问之义。已为略解,今不重述。结云:以上各问皆为如实之要义者,以显诸法皆无自性,故——即离言真如之实际也。内阿迦腻吒句,译色究竟。

己五 结诫听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明大慧之所已问及未问者,皆为佛子所应请问。如是种种名相,种种分别,大慧必须请问;扫荡一切名相而证真如实际,则与自心第一义谛实际境界相应。如是空一切名相,了达一切虚妄,证自觉正智,显离言法性,一一与实相相应,自远离边见诸过矣。悉檀自性本离言说,然而方便建立,仍在言上设施;在此生虚妄执,则说一切皆非,显字句皆非字句。然而十方诸佛所说宗义,皆以言显无言,故佛对大慧亦方便开显,诫其听受。百八句、在偈牒及长行上,或多或少;盖照后正答之句则少,照前牒答之句则多,故不能确指之。

通常讲文字名句之义,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如声是无常句,声及无常二皆名也,只单独之一物一事,故只诠一法。两名或多名合之成句,则显差别义。所有一切名句,名为能诠,相为所诠,以名句诠表而现名相之差别,所以有一名诠一法,只指一物,在数量上说,只显得一数。一者、对二至九而说也;拈一而其余九数皆非,必对九而始显一,一亦不离余九,盖离余九则一亦不成立。任何一数,亦不离余九,故一法现前,九法即联带而相对。此即明一法既举,百法即随之而起。复次、有一能诠名,即有一所诠之义,寻名取义,即起执著之见,故此百八句在他译本、亦曰百八义、百八见也。句即名,义即相,见即妄想;句、义、见、即名、相、妄想三法。复次、二名合成一句,显差别义,正反两面相对斯显,如无常从常显,因有常方有无常。根本上莫不是对待义,所以随举一差别义,皆有相待—─如大小、多少、有无、断常、生灭。每一义总有四句:譬如言常,常、是一句,不是常、二句,亦是常亦不是常、三句,非是常非不是常、四句。相对之义为无常亦有四句:如言无常、是一句,不是无常、二句,亦无常亦不无常、三句,非无常非不无常、四句。是故一句即有二义,二各有四句,对待即成八句,合名之——前说百法——成百八句。此明随举一法,即有百八句、或百八义、及百八见,一切法皆不出此名相分别之所设施安立。凡外执以为实,缠系缚著,无由脱此见网。诸佛及诸大菩萨,在自证智境界,本离言说,而起大悲度生方便,即此分别名相语言以为妙用,随设施而当体即空,即分别而实不分别。倘通达斯恉,破情除执,便是佛之正见,否则终不免堕凡外妄见。所以此百八句,该括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种种皆尽,诸佛所说亦不外此。而当机之大慧菩萨,亦深明此,故——问佛为掀翻而澈底荡空之也。

戊二 正答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冕句非阿冕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通举大慧所问句义而——破除之,表得原问皆从对待分别而来,故不离语言,不离名相,澈底掀翻,皆云非也。第一句应作生句非生句;句法系倒装也。破除句义,正是破除妄见,显露真实。如吾人随讲青字,须遍举一切世间黄、赤、白、黑之非青者而反显之,所以一切名义皆有反现而无自性。亦复明得一切名相皆如空中鸟迹,不可指捉,说之曰此,即非是此,假名为此耳。如金刚经所说:某法者、非某法,是名某法;可互印也。此百八句,宋译文缺四句,而魏唐两译皆百六句,亦缺两句。必须三本对照,庶成百八之数。顾统读三译,及以原问牒答,亦复前后略殊,错综变动,故不能如言而取也。首不生句生句,明不生句从生句立,离生即无不生。夫相对而立之句,句皆非相,余亦如之。各各相既已在前文略讲,此亦不为再叙,唯内有重复数句,应作别解:如第二常句无常句,与第十一常句非常句,前者之常为不变不灭义,后者之常作恒字解,为变而不灭义。又第三之相句无相句,与第廿八句及第七十三之相句非相句,前者之相为法相之相,中者之相为标相之相,后者之相为相状之相。又第六句自性句离自性句,与第四十八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前者系众缘和合无自性可得之自性,后者为诸法在施设上名诠自相谓之自性。又第卅七、卅八相连之两数句非数句,前者为数量之义,后者读为入声,为累次续续之义。又成句非成句之成字,他译作相应。所有句非所有句,作无影。三轮、即佛化世之身、语、意三轮。有品非有品,即有句无句。灭起、即还灭生灭义。余均可解。以上明百八皆非,了达言文即非言文,从世间名相种种假立,种种分别,实则了无一名一相可得,而——皆是佛智无边大妙用,为觉解迷执,开导凡外,利乐众生,令众生增长善根,破除恶见,通达于诸法平等实相。斯乃佛之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自证利他,故答百八句后,复诫大慧,告以今兹开示,亦先佛所开示,不但大慧应修学,即诸大菩萨亦当修学。此空一切妄、显一切真之无上甚深法门也。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

丙一 彰唯识境

丁一 依识明相

戊一 诸识生灭门

己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此下即第二大科中之初彰唯识境——从古德所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为始。前科明一切法,若境、若行、若果皆是唯识,故于此科辨境以成唯识,辨行以成唯识,辨果以成唯识。初彰唯识境又分二:初、依识明相,二、破执显性。今初:所谓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一切法相,则唯识所现境界,彰显透露。由明一切法唯识相而即显相之真实性。所谓诸法相性,而诸法相性即俗真二谛,是故一切法不出乎真俗二谛,即是不出乎唯识性相。相俗、性真,一假立,一实际,由如实际而假立也。如唯识论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亦依能变识明所变之法相也。

前科所明,大慧以百八问之总括世出世间诸法名相,请解于佛,佛总许之,旋总非之,以显一切法离言说相之真如,空却计执,了达如幻,一一皆是识之所变。此大慧乃继续而问诸识,及诸识各有几种生住灭也。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中能染能净,有迷有悟,皆诸识之缘起。不明诸识之生灭,焉得还灭之功用?即依能变之识,明所变之相,而了知诸识之生、住、灭;此四十一门之第一“诸识生灭门”之所以建立也。生、住、灭者,即世间之有为相也。诸经论有说四种:生、住、异、灭。或说三种:生、住、灭,及生、异、灭。或只说二种者,广略均无不可。盖生者,仗因托缘而得生起者谓之生。住者、依缘起时暂有住持之功用者谓之住。异者、缘生暂住而刹那变异谓之异。灭者、刚从缘起而即刹那分散息灭谓之灭。明得诸识所变现之诸法虚幻差别相,实即刹那生灭相,皆仗因托缘而生起,暂生即灭也。此经所说为三,与他之说四、说二,意义无所增减。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答生灭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下佛答所问,且分七段,今初答生灭。流注及相,诸家所解不易明了,今以唯识论等流、异熟二义释之:所谓流注生住灭者,即等流生住灭;相生住灭者,即异熟生住灭是也。流注,魏、唐二译均作相续,即连续不断意,相、相状也,有显了生灭之相状可得意。诸识者,即八识心王及心所等。至于净第八曰庵摩罗识,乃佛所自证湛然恒如之真常净识。八识各有种子现行展转相生,种子在第八识内而不现起时,亦自生灭相续,而为前七所无。所谓流注生住灭即等流生住灭者,等、均等也,流、流注也。一切法各由自类种起自类现,均等流注而不断之生灭,如依八识种子起八识之现行,前七识之种子起前七之现行,何法之种子即起何法之现行,乃至一切法无论何类种子皆各起何类之现行,种现、因果相续生灭,所谓等流因果生住灭也。相生住灭即异熟生住灭者,异、不同也,熟、成熟也。随业招感所成熟之果报,有三异义:一、异时而熟,此时造因,后时感果,例如春季下种,秋后收成。二、变异而熟,言所造业集众因缘,成熟之际与初不同。三、异类而熟,所造业因或善或恶,所得之果唯是无记。而此第三之说,最为重要。因中善恶,所招感之果是无记,所以因为异熟因,果亦为异熟果,而谓之异熟因果生灭也。此二种生灭,须得无分别智之菩萨乃至于佛之自觉圣智,乃能了知其究竟,而为未证真如之菩萨及二乘,语言卜度所不能至也。

复次、等流因果生灭——即流注生灭——者,遍诸识法——即五、六、七、八识,即一切法。在阿赖耶中,具含有漏、无漏之一切种子,无漏种藏即如来藏,亦名佛性,亦名如来法身。但眼识种子只起眼识现行,他识亦然;所谓此法种必起此法现,不起他法。当起即灭,灭下又为种子;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如此转转生灭,刹那相续,流注不断,通于真妄、染净。此不独八识阿赖耶如此,亦复遍通五、六、七识,各各皆有离染识种。故阿赖耶乃至一切识等有漏之法,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灭,乃三界、二十五有有漏杂染心心所等诸法种现生灭。此虚妄流注,虽相续生灭不断,但至成佛时则皆须断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久不灭之离染真净之识,与大圆镜等四智相应者,即下文所谓之真相,魏译曰智相识者是。所以在诸识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灭中,有一分可断灭之妄,亦有一分永不灭之真也。

异熟因果生灭——即相生灭——者,随前所造业因感异熟果,非俟能感因尽,所感之果不灭。譬如由修人界五戒业因熟招人报,则第八识即为人之报体,变现人之根身器界,余识亦成人之余识,与异类众生有不同;业尽报谢,另感后报。故在生死流转之中,即有此种生灭。如人投胎而生时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几十年曰住,至将死时一报命尽曰灭。一期果报,相续不断,倘八识一舍,则是人即死。故八识随业力于一报中不断;六识虽在不死时亦能断,如睡至无梦时、入定时,六识毫不起作用。根身发识,业报各别,如同是一种前六识,有时报作人者、天者,或畜类、鬼类者,皆是业力关系,此相粗显易知。其实、各有自类识种而起现行,业为增上缘耳。一般未闻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异熟生灭之相,凡夫、外道常据以为天赋神造,或另计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痴之邪见。故相生灭者,即由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因,而第八识与前六识同招感五趣差别之无记果生灭也。此相生灭只第八及前六识有之。七识只与见、爱、痴、慢四烦恼相应,执第八之见分为我,不造业亦非业所招,故无相生灭。此相生灭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断脱,修行人所谓了脱生死者,即是断除此相生灭也。两种生灭细释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诸识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八识统括而言,有三相,从识上而讲此差别之相也。转相识及业相识,皆有漏虚妄分别之三界心心所聚。真相识者,即与四智相应转识成智之智,由无分别智通达真如所生清净识也。由以前所造之业,引八识受此业报,此业报识为果报之主体,名真异熟;故转相即染前七识,业相即染第八识。第七随第八所生而系缚执以为我,随同八识于诸趣转,前六由异熟生而转,又随境缘而转。转有漏为无漏,凡夫不能,二乘及菩萨渐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净无漏。诸识在因位中皆有转变,唯第八识因中不转,故转相通前七,业相唯第八识,以此二相统有漏识;真相识为四智相应诸识之清净无漏识。

八相、即八识。其略者,魏、唐译均唯有二,而此译云三。统观下文,应以二种为是;故此中之真识、现识,应并为一而名曰同真相识之现量识。此染分现量识,与四智之无漏清净识同现量。然染识中,唯第八识及前五是现量,第六识只一分属于现量。分别事识者,是非量、比量识也。染分七识皆是非量,染分六识通现、非、比,分别事者,即六、七二识执实我、实法之谓。所以现量通于第八识及前六,通于圣凡染净,比量唯在独头意识,而非量通于与我、法二执相应之六、七二识,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刹那与现量相应,即是真识;所以凡夫众生若一刹那离分别事识,即与此现识相应,反之、即落分别事识。众生于此思识不到,盖一思议已落到虚妄分别也。所以古人有云:“一切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光,见色闻声,只可一度”;言不可再起分别也。于此站住不起分别,当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现,犹镜中之现影,影固不在镜外。由此可知吾人所见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亦不在心识外矣。故息除一切虚妄分别,当下即是现量识——因分别事识皆从现量识转加而起——由此身心世界悉皆脱落,现量得以安住不动,即为圣凡平等如来藏心,此即顿悟法门是也。此佛所以诫大慧同真相识之现量识中现诸分别事识,亦如明镜之现色像也。持字、作现字解。

庚三 答识之生灭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坏不坏者,差别不差别之义,言现识及分别事识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展转相因依故。所谓依现量识而起非量、比量识,以分别念熏习增长,遂使现识成三界虚妄有漏之识。反之、亦可依分别事识而成为清净无漏现识,展转相因,不即不离,亦差别亦无差别也。

自不思议熏至是分别事识因,明识之生起。言种种分别不知不觉熏入第六识,复令前五皆有此熏入于第八阿赖耶,于是八识及前七变起虚妄有漏识。而此熏,平常了知分别所不及,非证真如起无分别智,不能了知此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由此熏变,染则为三界有漏现量识,净则为如来藏无漏现量识。此种染净种子,自无始来即已不思议熏,常人粗心所不能觉。有一刹那现量相应,即与列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取种种尘者,即缘取六尘境界也,是独头意识事。无始妄想熏通于第六、第七二识:第七执八识以为我,第六执五阴、六尘以为实有,种种虚妄分别;以妄熏故,即成六、七二识之分别事识。

自若覆彼真识至是名相灭,言诸识相生住灭之灭了,所谓生死了脱也。因三界有漏虚妄诸法悉皆灭了,相生住灭即灭。以此虚妄能覆四智相应净心,故曰覆彼真识。第八异熟识灭,则所依之有漏五根及所发之有漏五识,立随之而灭,即玄奘法师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业报永空矣。故菩萨以无漏业为增上缘,犹住业报。六、七二识在因中转,前五及八则果上转;因前五所依之根,须与第八同转,故曰一切根识皆灭也。自相续灭者以下,明流注生住灭之灭了。此中有二:一、即虚妄流注生灭,二、系自真流注生灭。相续生住灭之所依因及所从缘灭,则相续灭,盖诸识流注中有一分可以断除者。因于无始分别妄想熏习为因,故为种现相续,此因既灭则其相续即断。缘者、以自心中所缘境界,不了达是自心所现,故能为能取、所取识相续之起缘;至澈底晓了唯识所变而不执著,则妄想取之境界缘灭,而相续生灭之染识永断除矣。以上,明流注生灭及相生灭,可以明解脱之大要。

庚四 辨识之不灭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知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先以喻显,以微尘喻现量真识及藏识,泥团喻分别事识及转识。非异非不异者,团外无尘,尘外无团,以无别体故,故非异;若言同者,则泥团灭时微尘亦灭,而微尘仍在,故非不异。此明转识与藏识异者,转识应非从藏识生,藏识应不受转识熏,则藏识不为诸识染净圣凡之因,云何能从有漏转为无漏?若非异者,转识灭则藏识亦应灭,然诸无心位六转识虽灭而藏识实不灭。譬如人睡无梦,六识均已灭而八识仍在,不然、则是人将死去,云何能醒?是故前六识皆从藏识中之种子而生,醒后又复原状。统上所说,可见诸转识灭而藏识不灭,亦可见诸有漏识灭,而离虚妄自证真相识不灭也。此以微尘泥团喻显如是,而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可意会矣。自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下,简外道之非:言有漏识灭时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识并不灭。唯无明有漏之业报识相灭耳。修仙学定之外道等不达此义,以为人死之后,诸识及诸识种悉皆断灭,而不知有一分清净真识,虽至成佛永不断灭。若此念不简除,即堕于外道断见之戏论矣。

庚五 破外道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微尘。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促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此文又分四,初出外计,斥外道之妄计。盖流注生灭——无始来虚妄习气——有一分到菩萨地渐能伏灭,到佛果位究竟圆断。而此虚妄离尽之时,其一分无始来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之四智相应真识相,亦即自证清净心。外道不明,妄计取执自心所缘境界之虚妄流注生灭识灭时,一切流注生灭都灭。而不知若如外计执都灭者,则从无始际种现相生、流注无尽之真相识断灭,则一切心性悉皆断灭无存矣。复次、外道又计在流注识之外,另有常住因。意谓眼识乃至诸识各皆具有之流注生灭识,另有能生之因,并非种现相续。眼识等在阿赖耶中自类种子,托色尘境界及光明等缘和合而生,在此亲因众缘之外,另以为有造作诸法之常住果因,而计种现相生、流注相续之识皆可断灭。如外道中有说胜妙者,亦曰胜性,印度所谓数论:彼等妄计在世界万物未有以前,有此胜性为能造者,此造作者为能生因,是常住不变,在众缘相生一切之外,能生诸识及身心世界者;若万物诸识断灭,则仍为胜性,而一切心法皆断灭。又有计士夫即神我为造作者,印度所谓胜论。又有计大自在天为造一切众生者,众生若灭惟自在天存在。又有计时节者,谓一切万物皆由时节造作,及时而生,时过则流注诸识都灭。又有计四大微尘为造作者,如现世所谓原子电子论者。又有计方位为造作者。种种外道、皆是计于诸识流注生灭之外,另有异胜之因,能生起而常存。应知佛法所明一切善染迷悟能生种子,无始来都藏在阿赖耶中,从无始际展转传来从未断绝,名曰无始流注。学佛法者,不了达此无始流注,以为阿赖耶有始生之时,或阿赖耶未生之前有真如如来藏,计为从无而有,有已还无,亦与外道所计无异。故在诸识种现生灭外,另执一异因是常、能生,实为无明生死之张本也。

次、对上种种外计,继显内法。在有七种性自性句上,魏译加外道二字,唐译、今本则无。古注多以此七种性自性属之于外道,然以下段文义合观,反覆推核,此性自性实佛法所建立。七性自性与七第一义境,在安立世谛上假设曰性自性,在非安立胜义谛上离言自证曰第一义境界。佛说法度生,皆依此二谛:依世谛——亦曰俗谛——而假设安立;依胜义谛——亦曰第一义谛——示世间语言思量所不能到之自证境界。性自性即自性,与言三自性之义同。自性、即法尔如是、本来如是义。第一、集自性,明一切法法尔如是,皆仗因托缘和集而生也。二、性自性,明一切法缘生无性,而无性所显之平等真如性,常遍如是法尔如是也。三、相自性,一切法各由一亲因集合众缘而起,故法尔各有其差别相也。四、大种自性,谓坚、暖、湿、动,法尔为根尘等色法生起之共同亲增上缘也。五、因自性,明一切众生法尔皆具成佛之因性、或出世之因性也。六、缘自性,上说之因,法尔须待缘显,如亲近善知识,闻法修行,则二转依果可成也。七、成自性,证出世真解脱及成无上菩提,一得永得,乃谓之成,凡果终坏,都不名成。有无漏出世因及具足无漏出世缘,则法尔得成无漏二转依果也。诸佛言说施设所建立法,不出此七种自性也。前三通一切法,第四专指色法,五、六从凡至圣因缣,七专指二转依果。外道所计违于佛法,如第一种明集自性,外道不信一切皆因缘和集生,以为别由一不从因生之常因而生,若所计自在等;殊不知能生因亦因缘和合生。如世界为微尘和合成,世界坏为众微,虽剩一微尘仍是因缘和合成,故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也。复次、第一义者,即无分别智所行之境界,非可施设安立,非语言思量所能及。一、心境界,一切法亲能生因种悉皆在心——即阿赖耶——,心为一切法和集起之亲胜因。佛之离言智证此时,在非安立谛曰第一义心境界,在安立谛即名集自性也。二、慧境界,即无分别慧根本智所行诸法离言自性真如,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三、智境界,即后得智了达诸法差别相皆如其量,故对前所安立即相自性也。四、见境界——见者、二见,亦曰边见——由佛智慧照了凡夫、外道、二乘之有无、断常、空色等见,所照虽通圣凡,然非佛智不能究竟照了。就能照智名第一义。对前所安立即大种自性也。以凡外不了达四大唯心,故起有无、断常等见。五、超二见境界,了达人法二无我故,通达平等真如得无分别正智,毕竟超脱增损、有无边见。此在台宗,名曰了因佛性,般若超脱二见成出世间正见为成佛因,对前所安立即因自性也。六、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即超佛子地。菩萨皆曰佛子,到第十地入灌顶位而绍佛业,曰超子地。具足所修六度万行,入微尘数佛刹,闻一切法,如空含云,无漏胜缘悉皆圆满,对前所安立即缘自性也。七、如来自到境界,无上菩提,果位圆满,自觉离言圣智,到第一义心境界之究竟,对前所安立即性自性也。依七种第一义境界,对照施设七种自性,乃如来之如证而说。依七种自性而悟七种第一义境界,是佛子之如说而证。此七种假说安立之自性,及七种离言自证之第一义,皆斥外而显内也。

以下、说离恶见。说此义之先,统结前答自性第一义心,皆三世诸佛所依之建立种种度门自悟悟他者。依第一义自证圣智境界,了达诸法皆空无自性,然空即非空,不与外道断见共。依方便化他建立种种法,然有亦非有,不与外道常见共。如来者,亲证真如而来,如前诸佛而来。应供者,应受天人三乘之供。等正觉;亦曰正遍知,佛智无不照了。世间出世间者,化他之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世间上上法,自证之最上乘、佛乘。圣慧眼者,佛知见也。

以下、结说外道恶见共而破斥之。夫一切法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分别所现。妄想执著之外道,不了达唯心无性,处处执著,于心量之外别计实有实无。以不明所说自性即无性故,执有作有见论;以不明无性之性为第一义故,执无作无见论;而此邪见所共之论,皆由不通诸法分齐皆自心分别而起也。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总说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此总说一节,文义倒装奥晦,当依唐译曰:“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较无明顺。了达唯心,妄想不起,三界生死之苦及无明、爱、业缘之集,即寂灭矣。无知及爱,即十二因缘之无明及爱、取之三支,为发业润生之关头。业指行、有二支。惑、业空,故生死了也。

辛二 别判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先明迷之失。沙门为出家修行人,并不专属佛之弟子。婆罗门译净裔,亦曰净行,亦内外道在家修行人之通称。欲令者,妄计意。无种有种者,种种计无计有;此处种字,不作种子解。先执诸法以为实有,于诸法外计有异因所生,复于因中计有果无果也。如印度外道数论等,皆计因中有果,而小乘有部计三世恒有,在未生前即计有也。次如印度外道胜论等计因中无果,而小乘空部计无明托空而起,皆此所破。因果现及事时住者,言计因中有果之外道等,于因果外显诸事物为能生因,依时而住三世恒有。如提婆菩萨百论所破外道,计因中未起时现已有果,譬饮食至消化变粪,言因中有果,则未食前已有粪。缘阴界入生住者,言三世恒有之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依托现缘而生而住,则为现在;然体本有,但现相用,相用当下即灭,灭仍有体。或言生已灭者,或言阴、界、入等生已即灭。此皆印度小乘、外道所计。自彼若相续句下,即施以破斥。相续者,言因果相续。事者、言有作用。有者、言三界诸有。涅槃者、言出世间无漏果。道者、言修出世之因。业者、有漏业。果者、所证之果。谛者、言苦、集、灭、道四谛。以上诸法,以外道计异因中有果故,悉被坏灭。何以故?其异因及异因中果,现前不可得故,亦无本始可寻见故,故云非分。破瓶。焦种二喻,一坏作瓶之果,一缺作芽之因。前者明无果即不成因,后者显无因决不成果,此正喻外道妄计之因果悉断灭也。更有一种外道,计蕴等法体是恒有,相用一起即灭,起之前;灭之后、都是无因。岂知佛法明一切法熏在阿赖耶之种子,随时皆可复起现行;倘无此因,何能相续而生?譬吾人今来天童寺礼佛闻法,后复游斯,陡然忆及前事,丝毫不失。若一起即灭,无受熏持种之藏识者,将来断不能有遇缘再起之力。所以复以法合,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诸法刹那皆灭,则无熏习种现次第相续生起之能,以无因展转生起故。下复破因中无果外道计。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曰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此中无种,言一切法此无有彼,彼无有此,彼此有无,即同异义。有种、即大有义。识、即和合因缘之一。以此三缘和合,诸法即生。故破之曰:诸法既依此三缘生,则三缘和合时,龟何不生毛?沙何不生油?又诸法本无都可生,何以合多龟多沙而不仍能生毛、油?则纵有三缘和合可生,亦有三缘和合不能生,违彼等所立决定义,彼宗不待破而坏矣。此说既有如是过患,故彼所作事业,悉无实义。彼说三缘和合所生,似有因与果之自相可明,但说三世诸法从异因中本无而有,则由邪外依积古相承之言教及自己邪分别习气,流布于世。凡夫中于邪染,遂埋没于邪愚恶见,犹妄称一切智者说!如胜论、数论等,有种种失,故总破之。

下言悟之得。此处言诸余沙门、婆罗门,乃前僧俗外其余明白正教如理修行之僧俗。见一切法皆无自性实体,缘起如幻,及如浮云与梦等譬,皆明幻境不离自心。以无始来虚妄蒙蔽,执取在外,倘了唯心如幻,断分别因,灭妄想缘,乃至能观心寂,所观境空,如起信论所谓“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无有能念可念”。由是更进而观身及所受用依资之器界,悉依藏识显现之影,唯是藏识,离能所取。自心若空,则所现生住灭亦空,入无分别,证菩萨地。以得常寂灭相,生死即涅槃故,一切平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为八地菩萨,故能自在无功用行大悲方便,无开发、即无功用也。从即空无起之因缘,度如幻之众生,了达种种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了达三界唯心,入如幻三昧,观自心现影像无所有,得方便智,离诸有生起而证无生性。到菩萨究竟地,入金刚定,至无始来妄想烦恼刹那断尽,入解脱道,随证佛果,恒住于一切法平等不二真如,起诸变化,具足神通慈悲一切功德,游众佛刹,离于外道所起心意意识,转所依识即成佛身。以上明悟得竟。统要而观,应悟入菩萨行,须远离外道迷,达一切法唯识如幻,自觉觉他,即转凡夫而为菩萨,由菩萨而成佛。所以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庚七 明修正观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欲转迷之失成悟之得,须修正观,故以此结劝也,随入身者,随须证入于如来身,或曰入法身,亦曰入法界,八十华严所谓入法界品是也。佛告大慧言:欲得佛身者,应了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心所起因缘生灭之法,于诸法上远离分别妄想习气。简言之,即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执也。是故龙树菩萨中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以缘生无性故,当体即空;即空之假,一切唯心,故当安住诸法唯心观中,直趋佛果。观察三有之苦皆无始来虚伪过患习气为因之所集起,故知三界唯心。复思惟世出世间最究竟上上之佛法,亦唯自心所现,实无所缘相分可得,所谓理智一如,唯一真如,此无相中亦无生灭,此即到佛果智自证实相境界,故知一切唯心。于是无所依傍,得大自在,无功用行,游诸佛刹;以八地菩萨得色自在故,现身、现土、自他、一多、圆融无碍。如如意宝珠,于空明中现诸色像,无有定形;菩萨亦复如是,随众生差别之心量,现差别身,说差别法,渐升诸地至大果位。此大乘自行之悉檀善法,即一切法唯心观门,简别于凡外及二乘;结劝大慧兼诸大众,当善修学。

戊二 藏识境界门

己一 问答识境

庚一 总问答

辛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虽曰藏识境界,其实通说诸识缘起。此经所题一切佛语心品,正指此段文义;唐译亦曰诸佛教心,本经所示四种法门,皆荟于此。八识之义,兹再略明。心、集起义,指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恒审思量曰意,指第七末那识,能为第六意识之根。意识、指依第七为根之第六识;识字统括前六。六识依第七为根得名意;第七恒审第八为我,正名为意。识者、明了种种境界而分别之。第六识虽广能了别,亦有间断。前五必依尘境始能发识,如眼根必有色尘境界相对而始生眼识,余四根亦复如是,若无尘境当前,识不能生,故多间断。五法、三自性前已明;相、即人无我相、法无我相之相。大慧复请佛说此四法门,了达唯心,离自心邪见及所缘境界,亦不见能离之心及所离之相,乃至能见所见之佛亦不可得,则证一切法离言说自性真如实相。乃至诸佛言教之心,亦皆唯心所现方便。请佛为说如过去佛为此海中山上城内诸大菩萨演说所赞叹之藏识海中转识浪之境界。此为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唯佛与大菩萨方能了达,故为法身境界。法身者,一切法离言平等真如性也。法身无相亦无不相,以无相故即真如性,以无不相故即藏识海浪。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长行

癸一 明转识缘起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眼识转有四缘因,先举眼言,例诸转识。四缘者:一、因不觉自心所现境界而摄取故,并非由于不觉而现,盖由不觉是自心现而妄取故。二、因依所现粗劣有漏境,眼识有无始来虚妄取著于色尘习气故。三、眼识自性法尔取著了别于色故。四、眼识法尔乐见种种色故。以此四因缘故,有眼识转,余识亦然。六识各有此等习气在藏识中,藏识海乃成大瀑流;转识亦时取所缘境,熏习生长,如浪不断。解深密经所谓“一切种子成瀑流”;楞严所谓“习气成瀑流”是也。转识缘境,以眼识为例:或诸根、尘、毛孔顿时俱见,或山河等次第而见;藏识起诸转识亦然,或各识次第起,或诸识俱时转。譬之明镜照像,同时顿见;又如猛风吹海,次第方起。藏识海瀑现诸识尘,同时、次第,亦复如是。故心海为境界风吹,飘荡识浪,相续不断。心海为因,七转识为所作之相如浪,心海、识浪不一不异;因之所作相故非异,然浪息海存故非一。业所招异熟报体,即八识,又曰异熟识,起信论名业系苦相,此业生相业力所縳著也。由报得之报身发识,如人身祗发人之识,不能了知色等诸法皆无自性唯心所现,五识乃转起矣。身、聚也,即五识心王心所之聚也。转,转变、转起、转现义。五识身俱者,言五识起有意识同起也。第六意识能了诸差别故,有独头意识起。第六功用最大,一分同前五之现量,即照了色尘至触尘;缘毕、继起一种分别,此为独头意识,亦即前分别事识之一分,此所谓差别分段相知也。所以意识通现、比、非三量,独头现量、在未证真如菩萨之禅定皆是。彼前六识身转者,第六每依前五转,前五常依第六转也。然彼并不念同时与余识展转为因,但各缘自境俱时而转耳。坏相、言相坏无差别。总之、藏识恒有一末那识俱转,意识则在熟眠位及死位等时不转。有时八、七、六同转,如在定时前五皆不起等。然散心位有时同前五中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俱转,然虽相转而又各了自境,各不相到。华严经问明品,亦明此义。

癸二 显藏识深细

子一 正显深细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此明除大菩萨之外,皆浅智修行者,有四禅、四空有心定,及无想与灭尽定等。第六识视其浅深而伏灭,然第七及阿赖耶仍持种不灭。圣位灭定染末那虽不起,而净末那仍起,所以邪见邪定计身心断灭者,妄也。禅、空等定仍有微细六识,无想灭受想定仍有七八二识也。然不但七八不灭,六及前五习气种子仍旧含藏,出定之后,遇缘又能现行;但因前六未取境界,暂能伏在。摄受不具,即不取境界也。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佛,无心犹隔一重关”,正显其计心断为灭妄见之非也。下明藏识行相微细,非佛及登地菩萨不能了,诸二乘及外道凡夫所得之定慧,皆不能测知也。

子二 修证了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余地相智慧,承前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句,此指住地菩萨。如实了达诸法大修行者,以智慧善巧方便力,了诸地相,依最胜处修诸善根,离自心之妄想,宴处山林,渐经诸位,由资粮而加行、而修习;而圆满,能见种现流注生灭;遍入诸佛大集会中,蒙佛为之灌顶,菩萨为其眷属,知心识等唯心境界。以了知故,无明爱业诸有悉空,超生死海,故复结劝学者当亲近诸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不可与二乘、外道为伍。盖惟此类之大善知识,方能晓了藏识海浪之境,得其开示可悟入修证也。

壬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首四句喻,次藏识四句以法合。藏识、梵语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藏纳渊深,故喻如海。能藏者,言能含藏一切色法、心法之习气种子,遇缘起现,现熏成种。所藏者,言此识随前六所造善恶业,能引其在三界受报,为业力之所摄藏故。复次、前七起现行时,为前七之所摄藏故;如海起浪,海摄于浪也。我爱执藏者,言识之见分,为见、痴、爱、慢四烦恼相应之第七识执以为我,为彼我执所摄藏也。三藏义有宽狭,我爱执藏到二乘极果或菩萨八地皆断,故成唯识论曰:“阿罗汉位舍”,即舍此我爱执藏也。但能、所二藏义仍在,随业所藏报体,等觉尚有,必至达佛地时,异熟乃空,业所摄藏义及能藏有漏种义皆舍。但能藏无垢清净种及为净现行前七所摄藏,永无舍时。无漏种自无始来即与有漏种同在能藏,故能所藏通于凡、圣,迨至超凡入圣,渐断有漏种,新起无漏种,乃至证入佛位,相续湛然,即如来藏──即净第八──尽未来际无有断绝,所以说为常住。圣凡诸位,皆以无始无明业力,报现根身器界,凡夫尽属流转,菩萨亦由悲愿,更为末那无明风、六尘境界风所动,生前五及第六转识之浪,忽灭又起,跳跃时生。前五识浪为一定境界风所动,所谓各缘各尘;第六不必定境,有时独起影境而缘;第七识浪不断,因所缘之第八不断,但第八随业感诸报,七亦随之而转。以上详诠法合。青赤种种色至日月与光明一偈,言在此识浪上有种种所缘境界,如诸色,珂之声、色,乳、蜜、淡之味,花之香、味,果之香、味、触,先华与后果之法,日月光明之色,皆眼、耳、鼻、舌、身、意各各所缘。然能缘六识之心,与所缘六尘之境,非异非不异;如海水之波浪,以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故非异,以海浪宛然有差别相,故非不异。海水起波浪至心俱和合生者,喻七识浪与藏识海同时转。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者,言海浪之两不相离。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重出。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二句,谓诸识转处即是藏识处,此合浪起处即是海之义。谓以彼意识,思稚诸相义二句,谓第六取诸识相种种思惟也。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二句,谓建立不坏识相,不坏、即差别意;而所建立之差别相,无一定差别相可得,复于差别相外亦无无差别相可得。因六识思惟差别而安立,离言绝思,俗之差别即真之无差别。譬如海波浪四句,再以喻显。海浪不异,一一波浪亦无差别,此波彼波,一波众波,互依互起,不即不离,所谓一摄一切,一切即一,藏识及诸转识亦尔。非异非不异故,无定异相可得。然设施安立为八者,以心名采集业,至现等境说五故。心、指藏识,是集起义,能受熏故,积集有漏无漏一切种。意、为恒审思量;思量虽诸识俱有,唯第七具恒审。八无慧心,恒而不审;七则恒审八为我故,使前六所造业皆成有漏,在未转第七前恒为染依。所以虽修六度、行万善,如未破末那之我执,仍是有相有漏之行,此所以名为广采集一切有漏业也。识以了别得名;诸识识所识者,言诸识乃第六识之所识,一切法皆为第六所了别,故诸识亦得名;诸识识所识者,言诸识乃第六识之所识,一切法皆为第六所了别,故诸识亦为所识也。现等境说五者,言前五了现前五尘境而别之。此在差别义建立为八不坏相,不别而别,别而不别。

庚二 别问答

辛一 问答见相分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初偈,系大慧别问见相分也。谓诸识上所变起之相分,及有能了别之见分,云何如浪而现诸相?请佛说也。次偈,佛答初问也。谓诸色尘相分之法,皆识浪自证分所变及见分所了别,以唯识故,当体即空,故于识之波浪中悉无有。心因采集业故,变缘根身器界,实亦当体即空。说心现诸物者,为方便凡夫开悟耳。三界业系之凡夫识浪中,毕竟亦无能现之业相、及所现之根身器界,皆如梦如幻之无明有漏八识心所自取自离耳。实则本无所取,岂有所离?无能摄心,无所摄法,唯是一心,同彼海浪。如言青赤波浪,浪无青赤;自心妄现能取、所取见相二分,皆无有实。受用、建立,指资财及器界;身、即根身。众生识、即藏识,能现曰业,所现曰相,皆于彼而妄现。末句喻根、尘即第八识,如水之浪,全浪皆水。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则能所有何可立耶?

辛二 法喻解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尔、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初偈,再问法喻也。明上能喻可明,而所喻藏识海及三界有漏诸法浪,不能觉知。大慧以喻与法不齐,请直就法上开解也。次、佛解所问。众生为无明所盲,佛方便欲令比悟,为说心如海,转识等如浪之喻。在比量可略通一线,法固难明,而比语更不易符契,不遇过随情使略解少分耳。

辛三 假实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湣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大慧菩萨复说偈言,虽假实说也。佛出如日,普照世间无分远近高下,应说自证圣境遍悟圣凡,为何不为凡愚说真实义也?

次、世尊以偈答其问也。凡夫愚痴之心,岂有佛知见所证圣智所自觉之真实境界,说亦不能令通。且心相本如幻,无有一定境界可得,如海波、镜影、梦事,虽一切俱现,然皆虚妄,喻心境亦如是。又、六尘不俱现,则转识须待境为缘故,亦不俱时而现。六识亦有时不起识诸识之作用,第七识虽恒,然前五须随五尘而起,或俱不俱,亦无定相。故佛方便说法,如画工之图形:彩色笔素、能画之具;绮饰错综、所图之相。画师为悦众意,故巧运众具成假设之相,佛之说法亦然。故圣教乃随机施设,因物变异,世谛流布,共相差别相耳。真实相本离于名字,不在文句之中,特初修业人无自觉圣智,不得不方便开显之。至为如实修行之佛子等,当示以自证离分别能所之智境;愚者则随其所缘之幻相幻事,为之分别开演。以如不广施设变异,于彼无益;譬如良医,对病授药,大悲救苦之佛,自觉境界,随应众生心量而说,因指见月,方能契入,非凡夫妄想及二乘小智所得而知也。

己二 开示观行

庚一 根本慧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观行先须得根本慧,故告大慧:大心菩萨若欲了知能摄取及所摄取之见相皆唯心所现者,当离嚣俗昏散诸过;觉悟修行禅定方便法门于夜间者,正以对治昏散。更离外道言论及二乘之法执,破虚妄,显自心,乃得唯心观之根本慧也。

庚二 上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此明菩萨修唯心观,已得根本智慧,由之当修学上圣智三相。一、无所有相,谓初地离去虚妄分别人法我执,空无形像之二空智。二、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谓八地由诸佛加持圆成大悲本愿。三、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谓十地进趣究竟佛地之自觉圣智境界。修此三相,即舍懈怠心及二乘偏空智,入菩萨地;至第八地增长慧,不计著一切法,得如幻三昧,直趋向佛地。如是修行,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故结劝大慧当勤修学。以上藏识境界门竟,亦即彰唯识境大科之初依识明相竟,总明一切法唯识所变缘起如幻之相,不可计执,执即成妄。破之、即显一切法真实性,故下科即来破执显性也。

丁二 破执显性

戊一 有无妄计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大慧闻佛说藏识境之后,即知大众心念圣智所知于一切因缘所生事上、所生妄想自性之法门,经、即法门也。问者听者皆蒙佛力加被,遂请宣此法门。而此法门即——法起百八见所依,诸佛当为堕自、共二相分别之菩萨,分别解说此妄想自性义,使菩萨善能观察二无我,净诸妄想。以妄净故,能照明诸地,超越二乘外道耽著禅乐。以超二乘故,修习如来不思议智,入如来界,证如来身,了达五法、自性本空。以了达性究故,以佛福、慧而自庄严,入如幻三昧,现身无碍,游一切刹,示现从兜率降阎浮提成应佛,报身于色究竟天成佛,随众生机,利乐无尽,毕竟得佛常住法身。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计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佛为出外道计执,告大慧言:有一种外道计无见者,觉一切法随因而尽,因观角无之兔,计兔无角,执于无见;尽一切法皆无所有,如兔角然。复有外道对有计无,见四大种、性德、极微、粗物、形量、分位──横法──各差别相也。求那、此翻性德,陀罗骠、此翻物或实。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前三句曰实──陀罗骠、德──求那、业──羯磨。对此有──牛角──而作彼无──兔角──想,对彼无──兔角──而作此有──牛角──想,在兔无角上而生一牛有角想。岂知彼此有无,但假分位,如高低、上下、长短等,皆依显色假现之形。如一方桌,在显色上现其方相,如离显色,方相不存。又如面粉所作馒首,碎之方圆即无,白色仍在。故诸差别分位,唯假无实不应待之计有计无。

壬二 破执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于出计后破其执也。外道堕在有无二见,于不有处计一切无,于此方无计他方有,悉于自心增长妄想分别,由妄想之遍计自性,不了唯心之依他起。夫一切依正报之根、身、器界,悉皆自心分别所现,不应依有计无,依无计有,盖一切皆离有无之相故。以妄想所取之有不可得,待有所取无相亦不可得;兔角亦然,不应于有无俱离作兔无角之邪想。复次、因对牛有而观兔无,亦是颠倒邪想。将牛分析至微尘,复将微尘分之即空,此为凡夫说析空观。若在圣智,则了本空。圣智亲证既无,随情分析亦无,不宜再作有想,复待谁为有而计彼无耶?

辛二 转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转问:计兔为无角者,岂不是妄想上先见到一不生角之无相,而计度为无耶?

辛三 推破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因大慧转问而推破也。谓彼非观察妄想上不生起之无相而言无,盖彼以妄想为生因,故彼兔无角之相依妄想而生也。若有角若无角之相,皆依妄想生也。以角依妄想生故,彼角与此能生妄想,非一非异;故彼外道非观察此不生之无相而计无角。何以妄想及所缘角之有无相,非一非异?说异、角不因妄想生,说不异、则妄想亦以彼为所缘缘而生。复次、对牛角有而计兔无,如此之有无不能成为有无、以析牛角至极微,再析至尽,牛角亦无。如是已不获以有角之牛之有,显彼无角之兔之无。而彼此展转相计为有、为无,圣智上当体皆空。既皆空无自性,何因而有相待之无以说有?相对之有以说无耶?既无对待,根本取消,二俱不立。对牛有而说兔无之因非正因,牛本无故。妄想上及角之有无上而执有无之见,皆不成立。

辛四 再斥外计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外道又有见色法虚空上境界事相而不知其边际,遂起计执,妄于色外之空计无,空外之色计有,而生相离相对之分位上妄想。

辛五 重破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此重破也。色离空外,空离色外,乃妄计耳。吾入试征事实为例:凡土、木、瓦、石种种器物所在处无非空,而空亦不即诸实物。以虚空即一切法虚通无碍性,此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一切色法皆有变化,若失此性,即失其变化故。四大色法皆空无碍,色种之所入处,即显空之所在,所谓色法乃虚空所显现,而虚空乃色法所安住,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能持色之空及为空所持之色互相建立也。同时、色不失色之自性,空亦如是。明此、则不应将色空打成两橛,所以古人问曰:“一切可捉,能捉得虚空否”?答者即捉问者之鼻,以鼻即是空也。复次、四大体相各别而又互遍,以各各皆空故。当体即空,故色非无虚空。

辛六 合破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 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对彼外道种种因有计无,观牛角有计兔为无。然将牛角析至极微,无相可得,则所计之有已毕竟空,复何所依而计无计有耶?如观空为无而计色法为有,执色为有而计虚空曰无;岂知色即是空故色非有,空即是色故空非无,何能待之说无说有耶?如此一切二见,悉可破尽。

辛七 劝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总前来计牛有角,计兔无角,计色计空,种种虚妄分别之相,菩萨应常思惟一切皆自心妄想之所现,了无实法。离此相对邪见,修习正观,则能不堕入假立言诠自共相,以之自觉,复以无碍智方便而觉他方国土诸佛子,破执显性,修最胜行。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八句,言心所缘六尘境界法相,皆心所无有,唯依心长养而起故;即无始来能起所起分别心熏习故,内法根身,外法器界,皆众生第八藏识所现,如明镜之现影。此八识、三自性、五法、二无我诸法,皆能广说者之诸佛大悲方便之所说也。此下十二句,谓对待之法,以长故生短,以有故生无,皆是堕在百八见圈套内。从有计无,从无计有,循环展转,妄想滋生;佛法根本取消,以一切唯心故。作析空观以离分别,使外道凡夫虚妄离而对待绝,则安住唯心之量中。然此虽为不正见者所不信乐,外道之妄想所不能觉悟,二乘智亦不能了知,乃实为救世大悲者所说破执显正之自觉境界也。

戊二 净除现流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 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前所说之分别自性、妄想自性,即是遍计所执。无始来由遍计执熏习所起──八识虚妄分别心心所聚──之现行流注生灭,即为能造、能变、能现二种生死之因,此所以大慧菩萨问佛:此众生现行流注虚妄心识,如何尽除障染而清净之也。夫欲除现流之有漏虚妄,无如微细生灭,纵有时略为了知而不能尽净。因不知不觉中,刹那刹那种现生灭熏变,虽初地以上菩萨已能觉现无漏,无间有漏仍起。所以净除之方,有顿渐二门:或顿照即空,或渐除始灭,请佛决示。所谓“但须息妄,不用求真”;诸法相性现成真实,不假营求造作,因无始颠倒想蒙蔽,不能现前。遍计起执心心流注,其理虽悟,未得实际受用,仍随习气流转,所谓明知生是不生,如何又随生死流转?乃由觉力未充。起信论云:“凡夫之人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理则顿悟,事须渐除也。

己二 答

庚一 二净渐顿

辛一 事须渐除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此先答事须渐除也。一、庵摩罗是难分别之果,此果由生渐熟。二、陶工造器手续,有调土、入模、成形、锻炼、加釉、上彩诸步。三、大地草木,亦有播种、抽芽、发叶、开花、结果之程式,或春种、夏生,或隔年成熟。四、工巧伎术亦非一学能成,必须唯日孜孜,时习不厌,始有造就。此明世间事务皆由渐来,以合佛法净除现妄流注生灭,亦由渐渐治伏,以无始虚妄习亦渐渐集成故。犹之操练世务。必具一番坚忍之心。断除一分习气,即是增长一分法身功德,故但从净除习气上用功,迨于先粗后细,次第除尽。

辛二 理则顿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次答理则顿悟也。一、明镜顿现一切色像而无分别,喻佛法由加行位入通达位时,顿悟人法我执自心现流,顿证二无我所显之一真法界,顿断无始分别所起二执,顿遍照了一切法真如性而无能所分别之相。二、日月光明普遍无碍,喻佛为登地──已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菩萨,尚须澈底离自心现无始有漏习气过患,顿为显示圆融果海之不思议无碍智境,以思议皆名相假法,不能于实际相应故。此智非凡小所能阶,如华严等所明。三、藏识于一刹那顿现根、身、器界无有前后,喻报身佛能于一时成熟一切众生,而现他受用身安住色究竟天,遍入诸国土而成佛,随众生所处境而令策修诸行皆各成就。四、由法性身现报身、化身佛,光明照耀遍于法界,喻自觉圣智所证如法性之普周世出世间也。有无双照,真俗平证,有性无性、计有计无,所有一切恶见妄想,依自证智照令皆灭。由前来二净顿渐之法喻,依之真修实行,渐能通达诸法相性,则顿照一切虚妄,如黑暗现光,昏梦忽醒,立时断除。所谓从顿悟之理行渐除之事,行渐除之事证顿悟之理,即渐而顿,即顿而渐。总之、不闻圣教、从闻思修,不能净自心现流耳。

庚二 三身说殊

辛一 报佛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法性能依之报佛,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由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习气及妄想相续执著为因,不知有皆如幻,实不可得,乃于依他缘起生计著之妄想。如幻师以种种幻具、幻术而作幻像,对此幻像起分别想妄执为实;不了依他,而由种种虚妄计著习气起种种妄想相,亦复如是。所以报身佛皆说唯心、唯识,去一切虚妄分别也。

辛二 法身佛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此继明法身佛也。谓法性佛依自觉圣智所缘清净无漏境界,建立施设。离一切心意识所分别自性相,唯是真如,即前所说之自觉圣趣也。

辛三 化身佛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此继明化身佛也。谓化佛说六度法门,或为声闻而说四谛,为缘觉而说十二因缘法门。了达诸法皆诸识变现相,及诸解脱破我法执,是由妙观察智建立,超外道见及无色界诸定。六凡之无色界,为外道耽为最高涅槃,出世三乘皆超过之。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重明法身佛也。谓法佛即法性,攀缘不及而无所缘,本来如是,非假造作。凡夫六根各有限量,如眼只缘色尘,耳只缘声尘等。法佛离于根量相,一根能作一切根,一切互摄于一根,所谓“眼内闻声始得知 ”。此非凡夫、二乘及诸外道执著我法者所了知之境界,是依究竟自觉最胜相而建立。而此建立之相,菩萨当勤修学,以净除自心现流矣。

庚三 三乘证别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一与菩萨相通而一不同。同者、所谓自觉圣智差别相,不同者、所谓妄想自性计著相。后者所谓计著相即法,妄想自性即执,合之即法执;菩萨已离,二乘仍未能离也。

辛二 别明

壬一 自觉境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声闻乘圣智所觉到者,离凡夫四颠倒见,证四谛理,离欲寂灭也。于根身尘界自相共相等外缘不坏相,如实了知,心得寂止,得心解脱及慧解脱,脱离三界烦恼生死苦,然犹未离无明习气及变易生死,以犹不了诸法自共相皆自心现,是名声闻所得自觉圣智差别相。菩萨虽亦同得此智证境,但以悲湣众生故,不取寂灭乐及正受乐。声闻于此证耽乐境,菩萨不应修学也。

壬二 妄执境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声闻于地、水、火、风四大及显色等坏不坏相,虽知非外道所计之作者生,但尚执有实法,以依先来胜智慧者之教理,说自共相实有自性也。菩萨知此妄执应舍,以知舍故,不但灭声闻所灭人我执,且悟入无我法相,渐入诸地安立,不同声闻有此妄想自性计著相。

戊三 常不思议门

己一 辨外小无常不思议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此大慧初问佛所说自觉第一义境界是常住者,不思议者,而外道计种种异因缘造作者是常,如今之计有上帝者,谓天地万物未生前即有,既坏后仍常住;是不思议,得无与佛所说者相同耶?盖此种混淆,未得差别智菩萨,亦易起计执落外道见。此非大慧之计,正求佛智简别外道作者不能得常不思议耳。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无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诸外道说作者为常不思议,然其立作者之因与所立作者之自相,皆不成立,故不能依之说常不思议。譬云:上帝是常,是不思议。设有人问:何物上帝?上帝何在?汝何知有上帝且是常是不思议耶?彼不能答,故上帝自相及建立上帝因相皆不成立。必二相成,可应许常,而彼外道所计作者,因、自相先不成,故不得常不思议也。

辛二 显内有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佛所说之第一义常不思议,有自觉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故自相成;有远离有无之自觉圣智,故因相成;以实证第一义之无分别智即是了因,所证第一义是自相。譬如三乘共知之虚空、择灭、非择灭无为是常,此佛智第一义常不思议,亦复如是。不同外道诤论,以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故菩萨当修学。

辛三 再辨外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外道所见常,从无常反面计,以异于常之无常相为因,见所造作有为之法悉是无常,对无常之反而计常,非自智慧力证于常。如来圣智亦见到世间有为是无常,但非对此因说是常,由智证第一义说是常。复次、外道依彼所作、计作者相为常不思议,然无自相同于兔角,无从实证,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譬如说自在天是作者、是常不思议,而彼不能证明自在天自身之存在,则我亦可讲兔角是作者、是常不思议,彼亦不能否认,以与彼所计作者皆无自相及因故。

辛四 再显内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佛法以第一义离言说、离能作所作为自相,以能证第一义之不思议智为因,不同外道对生灭无常说有常。以外道初不知常不思议之自因相,去自证圣智境远矣。故常不思议非彼所应说。

辛五 辨小无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声闻不知生死涅槃一切法无性,其差别悉由自心分别之所现,实见有生死可怖畏,不知生死实相本空,在生死即本无生死,乃妄计灰身灭智之未来根尘境界悉灭以为涅槃,不达藏识转为庵摩罗清净识自觉圣趣为大涅槃。故佛法依凡愚说有三乘,以不知生死涅槃一切唯心故。所以凡外在分段生死中流转,二乘在变易生死中流转也。夫外道有四倒,二乘亦有四倒,涅槃经双破之,此中亦双破之。故如来之常不思议,确非凡外及二乘所可得而有。

辛六 显大有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一切法不生不灭,皆十方诸佛金口同宣,以一切皆自心现非有非无故。即有而空,故有即非有;即空而有,故无亦非无。一切法皆性离空有,愚夫迷于佛智所明非有非无之一切法不生,遂妄计从无而有从有而无之二分别境。不知圣智自证境界,根、身、器界皆藏识所变现之法,离于能摄取之识见、所摄取之影像之二种分别也。凡愚堕于生住灭二见中,非有即无,皆是妄想,非圣智也。结诫于大乘所有之常不思议应当修学。

己二 辨初治地五性差别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上来显常不思议,唯修大乘行、证如来智得成,非凡夫、外道及二乘所有。何故如此?以初发心修行者有五性差别之故也。性者、体性及种姓义,如言佛性之性;种性是种族姓氏意。无间者、契证义,言有契证于五乘法之五姓也。五无间种性者,谓一、依声闻种性证入声闻乘。二、依缘觉种性证入缘觉乘。三、依如来种性证入如来乘。四、依不定种性证入于三乘:谓此类众生在因上种性未定,以上三乘均能悟入,遇何乘缘而证何果;未入菩萨不退位之前,三乘进退无定。五、各别种性,亦曰无种性,谓无出世种性。各别、言异类受生之异生,亦曰凡夫。前三乘之果皆不能悟入,愚佛法只能增长人天之福报,不遇佛法则退入外道;以升天为涅槃,堕落恶趣,故出世三乘无分也。常不思议、唯佛菩萨能证得而小乘、凡夫、外道不得者,正以无始生死相续以来即有此五性差别也。

“附佛性有无辨”

佛性有无,古说各异,根据差别,诤论繁兴。有云:情与无情皆成佛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成佛。有云:三无二有。皆依圣言判断,各无过失可訾。须知佛性一名,名同实异,后人据其名同而争有无,不知所诠之实有异,故不能决。一、情与无情皆有佛性者,是以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即平等真如法界名为佛性也。此平等真如,在如来果上即法性身,依此名为佛性,当然情与无情皆有,无间于有生命之动物及无生命之植矿物也;故此说决不错。二、说凡有心者皆有佛性者,是对无情已有所拣。盖无情者,即无心识灵觉之谓。大凡有情所有心及心所,皆以能觉知为自相,如水以湿、火以热为自相,不湿、不热即非水火,故不觉必非心。觉即佛性,所以凡有心者即具佛性,皆得成佛,但无心之无情则无佛性。有情众生迷染不觉,然实际非不觉,何以故?特其觉较低耳。如言冷暖,冷无别法,不过热度低耳。故众生虽在迷而觉仍有,既然有觉,即有佛性,只需发挥扩充,渐渐增长至于圆满,即名成佛。三、说三无二有者,如此经之五种性辨:第一、声闻种性,第二、缘觉种性,第五、各别种性之三类无佛性;第三、如来种性,第四、不定种性之二类有佛性。声闻、缘觉虽无佛性,得证涅槃,有出世性;各别众生之外道、凡夫则不具佛性,且无出三界性:故此三无佛性。如来性正具顿入菩提之佛种,不从余乘而入;不定种性,或先入二乘而转入佛乘,性既不定,趋证何乘先后不同,但终回小向大:故此二有佛性。就初说,则情、无情无差别可言;就次说,则有情无差别之可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若如此经三无二有之差别者,则依有情藏识中具有无漏智种否而辨。无种性者,即无无漏智种,不具出世之因。如闻佛法、不过善业增长、恶业减少;不遇佛法,三恶道充满,人天减少耳。又对出世无漏智种之具足不具足有三乘别,具生空、法空智则为如来性、不定性之有佛性,但具生空智则为声闻性及缘觉性。声闻以悟四谛而证生空,缘觉以悟十二因缘而证生空,一则闻佛音声而悟,一则观察因缘变化而悟,悟门不同,所证同在生空。不定种性法空智不强,闻二乘法心生退堕,往昔舍利弗尊者先发大乘心,后以行菩萨道为难,退证小果。未证第七不退住菩萨,有退心。此就众生法辨有五乘五性之差别。就佛平等愿言,如法华经说: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世,所谓悉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愿方便平等熏习为增上缘,众生终必成佛,所谓“佛种从缘起”也。故此经言依初治地辨五性差别,亦明依智证真无差别也。”

辛二 别说

壬一 声闻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税,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云何知众生有声闻种性?若彼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共相如实能证知,而断诸法颠倒分别,闻佛说时,举身皆得法喜,知乐修习,对缘起法不发悟不起修,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悟后且无间修习,乃至得第八地──初果向曰一地,初果曰二地,乃至得四果曰八地──阿罗汉果,能断烦恼但不能断无明习气。虽已度过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未度也。分段、有分限、限量,形段、段落意,三界、六道之生死曰分段。无论四生、十二类,有生必有死,在何一类或何一道,果报寿命皆有一定限量形段,化生亦有一定时限,依报、正报亦有一定大小,升至非非想天,纵有八万大劫长寿,然报尽时仍然轮回,至人、畜之分段,更明了矣。度分段生死,亦即所谓三界内生死解脱;变易生死、为出世三乘有,依其所证,本可不受此死,而由大悲愿力资助,先存能受生死业种,受身上求下化,非业力所缚之业系苦相。若成佛时,此业识转为清净识,不受熏、不变矣。所作已办,能于人、天、外道众中,作大吼云:生死已尽,净行已立,不受后有。因上修人无我,果上得解脱知见也。

壬二 各别种性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各别种性,前总标叙在第五,此乃先说者,盖文内带诫声闻也。谓凡夫中之外道,在邪定聚内,以觉知我、人、众生、寿者、养育者、及士夫作者,为证涅槃。长养、即养育义,外道计身心存在,必由有一个能长养者之我。有说八种、或十六种,各各都是我差别相。作如是观,观到一种我相,即可涅槃;如印度尼犍子计见我得涅槃。复有计一切法因作者有,作者、即造物主,不生不灭,只要见此主宰,超离世外,与之合一,即成涅槃。彼皆执人我法我为涅槃,心外取物,无解脱分。执法我者,通于声闻乘及外道种性,未出生死而妄作出世想。菩萨为转彼各别恶见故,应当修学。

壬三 缘觉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乘无间种性,闻说趋证各别缘法,各别离散,惊喜之极,毛竖泪流。离十二缘,不著愦闹。更闻现种种身,种种神变,其心信受随之而入。斯时佛子若知彼之种性,方便为说中乘令悟。声闻要闻法以分别,缘觉开引不须多闻。觉悟之后,亦现神通而不说法,所以见有神通,最契其机而生悲喜,此缘觉乘无间种相。

壬四 如来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种,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亲证入如来乘种性,有四种所证法;唐译本所证法有三种,盖合第一第二而为一也。一、四种所证法者:即证法相三自性法──妄计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而能悟入。二、证法性三无自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而能悟入。合之曰:亲证诸法相性而悟入。三、由证得佛自觉圣智,即一切种智。四、证了等虚空器世界无量无边佛刹广大之相。趋证此四及闻观内外法一切唯心,顿入无畏,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壬五 不定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不定性者,谓若闻三乘法,随说生信喜证入,是名不定种性。

辛三 结显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所以说三乘五种性差别,乃为初发心修治者,令渐证入一切法毕竟无所有之诸法实相地而建立耳。彼声闻、缘觉等众,若自觉藏识,从耽著三昧乐而起,遇佛胜缘,见法无我,仍当发心成佛。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须陀槃那果至是等心惑乱,言二乘自初果至证四果,仍未离所知障,不了诸法唯识,仍皆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者,对声闻等说有三乘,对不定说一乘,对无性说非乘。非乘、即各别也。为一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者,故说三乘法耳。至第一义法门中,无能教之佛及所教之众生,既无能证之智,焉有所证之相?一乘尚且不立,何况三乘?所谓“平等性中,无生佛之二体,真如界内,绝自他之假名”也。诸禅无量等至亦无有心量者,诸禅、即四禅,无量、四无量心也。定、无色定、无想定、灭尽定等。此等皆唯心现量而别无有也。

庚三 别辨

辛一 征说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此征说者,谓一阐提众生,何为不信世间有此解脱?此无信之阐提,说有二种:一、乃毁谤三宝不顺法戒舍善根者。二、因悲悯无始众生本愿力故,如地藏菩萨永远在生死流转中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于此可知,善根之舍、由于谤菩萨藏而作恶言,更不顺从经律之说,一切出世善根均皆断绝,不得解脱。至于菩萨本愿方便,悯众生故不取涅槃,若一众生未入涅槃者,终不先入也。然众生无尽,而此类菩萨亦永不得涅槃,故入一阐提趣,是名不涅槃法相。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大慧问此二种一阐提,何种毕竟不般涅槃?佛答以菩萨一阐提达一切法空,本来即涅槃相,别无涅槃可得,故此菩萨毕竟不般涅槃,非舍善根之阐提也。然舍善根之阐提,遇诸佛菩萨慈悲神力之加被,仍可熏发佛种,以佛永不舍众生故。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长行

辛一 直告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此直告三自性也。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诸法,别为五法,即经初所谓:名、相、觉想、正智、如如也。然依其性质而归纳之,即三自性。佛不待大慧之问而直告,以菩萨皆当善巧通达于三自性义。自性者、即诸法本自如是之理。分别有三:一、妄想自性,即虚妄想念起计较度量执著于诸法相之谓。二、缘起自性,即仗因托众多缘而起,显法无实体之谓。三、成自性,即毕竟成就不可破坏,即圆满成就真实性之谓。依此三性为标准,判一切法,则真实与虚妄,生灭与不生灭,分明显现。妄想者、虚无也,缘起、依他幻有也,成、真实也。妄想自性从相生,言妄想自性即从五法中之相而生,即从一切缘起之法相生也。世间一切事实皆从缘起,起即无起,执著此相为实有即妄想,离妄想之所显即成自性。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乃大慧问妄想自性为何从相生?以下即佛答也。谓因缘所生之万事万法──十法界一切依正法──各有自相,又有在生灭迁流行上所显差别之相──无量数类差别──于此起计著。又有二种妄计性生,乃如来之所宣示,非菩萨、二乘及凡夫、外道所能说,即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是也。名及事二字何解?名者、实之宾,盖必有一所诠实物,然后有此能诠之名。所以此二种相,一在名上起执,一在实上起执。以下解释二种相之四句,依义则文句有颠倒,应读作:“事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名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盖言计事相,即于内根身法、外器界法上而计著。计名相,即于如是内外法上自共相而计著──离言说为自相,有言说为共相,今非此之自共相。此中如言色、受、想、行、识为自相,则五阴一名为共相。除意根之五根及六尘为自相,则色法亦名为共相。──计著、即妄想自性相也。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者,言依种子亲因从众缘而起,即解释缘起自性也。云何成自性下,释成自性也。言依缘起法上离名相事相上计著妄想,即正智所得趋证于自觉圣智圆成圣果,名曰成自性如来藏心。圣智、通于三乘,自觉圣智所行、言所照了之境界。此中自觉,专指佛之自觉。如来藏心者,即正智、如如、理智一如之自觉圣智境界,不可思议者也。所以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曰:“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为能诠之言,相、为所诠之法,皆依他之缘起自性。觉想、属于妄想,因以觉想为分别故。然长行系言妄想从相生,盖相是缘起,如计著其名执为实有,则名及觉想皆摄入妄计矣。正智及如如皆成自性,以经以有漏无漏法判之,正智是有为无漏,如如是无为无漏,皆离于颠倒者也。

庚三 结成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成此正依五法而观察三自性之法门,是佛所自觉境界;菩萨应当修学,以圆满无上菩提。

己四 就阴界入辨二无我

庚一 总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随顺二无我观,破我执、法执,解脱烦恼、所知二障。故佛于辨三自性后,复告大慧以菩萨当善观察人无我、法无我二相。一切有情为五阴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无有主宰以为实体,而能和合之五阴法亦复众缘所生,故佛说但有诸法,实无有我。以法破人我之执,破人我之二乘,又执法为有我矣。惟菩萨法执亦破,此所以告诸菩萨当观察也。

庚二 别显

辛一 显人无我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人为阴、界、入和合聚,了得本来无我,则妄执之我及我所应离。印度数论计受阴为我,其余外道亦有执他阴为我,则一阴为我,余四为我所。无明发业,爱润业,业成乃生根身。对尘起识,又摄受取著,又分别诸根所缘器世界,皆藏心中无始来妄想熏习之种所现。复由六识思量计较施设名相。要知皆如流注之河,生灭之种子,乃至如虚假变幻之机发像动,总显刹那转坏,虚伪无实,躁动不静,不净无厌之五阴假体,无我及我所。因此世界众生具有同等业力,故感现在同一世界身心众生之相,如善观察五阴幻质及所缘之幻境悉空,是名得人无我智。

辛二 显法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縳,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

此继显法无我。谓阴、界、入、——法各别法相,皆妄想所现之相耳;如能离假我及我所见所积聚之──业爱如绳──縳,则行阴之虚妄展转假合,无造作主宰发动之者也。由此知诸法自相及共相,皆虚妄相,由妄想成。是故凡夫分别,圣贤不然。如是渐次观察,渐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别,得无分别真智,即为法无我智,亦曰佛性。如此能善修习法无我观,证入平等智之初地菩萨,知一切法毕竟无得,能所之相悉皆寂灭,正楞严观音所谓“寂灭现前”也。于是开觉欢喜,渐次上升至究竟地,到法云之后心,知将成佛,现大庄严宝莲宫殿,于百万亿佛刹中,现幻性境界所成就之佛子围绕,一切佛皆以五智水来灌其顶,超佛子地证自觉智,圆满法身,是名法无我相。

庚三 结劝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劝大众应当修学,直到成佛。

戊四 建立诽谤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非有计有曰建立执,亦曰增益执;非无计无曰诽谤执,亦曰损减执。二边破则中道显,佛子所应当观察也。得大菩提,离二边见,通中道相,自觉觉他,不谤正法。

己二 答

庚一 正答

辛一 颂说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佛受大慧之请而先以偈答。建立计常,诽谤计断,两皆唯心。不了唯心,乃至根、身、器界亦不知其离心外了不可得,愚痴无慧,乃有二边。

辛二 直说

壬一 总示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前来偈答文略,佛于是重显偈义。谓彼以四种非有建立为有,无而计有,违于诸法实相。四种者:非有相建立相,非有见建立见,非有因建立因,非有性建立性也。复次、依彼所建立法上,展转分别观察无所得,遂疑正法亦无所得,即于非无上而又计无;对前四种建立执相,立四诽谤。

壬二 别解

癸一 非有相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著生”。

此解非有相。谓阴、界、入、本非有自、共相,而彼计著此自相如是,此共相不异此,所以妄在非有相上以建立相。此种妄计,皆由无始来虚妄过患种种习气所生。

癸二 非有见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此继解非有见。谓彼执阴、界、入、假我,计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作者、而建立种种妄见。前非有相之相、指所见之法;此见、指能见之我。妄起种种我见,故曰非有见而建立见。

癸三 非有因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解非有因。谓彼初识从因生现,从现生种,计最初一念生,一念未生之前,则本不生。遂妄计于阿赖耶之外,另有一常住不坏之因,然后有眼、色、明、界等为缘。然生已实在有,有后仍归灭,此乃于非有因处而建立之异因相。

癸四 非有性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著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此解非有性。谓小乘计三种无为为实有,此三无为、虽不似外道所计作者之过患,然不应执为实法。盖此三法离有无故,如兔马等但有名故,如垂发轮现故。兔马等角实在无,故离有性,垂发轮如幻有,故离非有性,所以名彼为非有性建立性之相。

壬三 结成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建立、诽谤,计有、计无,皆愚夫之妄想,非圣贤之现量。以不了唯心故,故有建立及诽谤两恶见。应远离,应修学。

庚二 劝告

辛一 长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此佛于问答后加以劝告。谓菩萨善证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种种圣智,然为安乐众生,仍示现种种类像,如依缘起而起妄计,如众色珠之互映。普现诸佛刹与大众同受法乐,观一切法如梦、幻、光影、及水月之不实。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二乘之小果,得无量数三昧,礼佛供佛,宣扬佛化而现佛身,以唯心法度脱无数圣凡等众,演说外道境界,悉令众生远离种种恶见。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此言佛子观察世间,随类现身,唯是自心现量,道力成就,神通无碍。然而虽作、无有能作所作,虽行、无有能行所行。

戊五 空无生性门

己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一切法不离此经所说五法、自性等众妙法明门,故六百卷十六会般若所明,不出此空无生性门。一切大乘,离空无生义即非大乘。所以小乘根据三法印,大乘唯一实相印。即由此空等四法门荡无所得,然后正智现前,通达诸法实相,此乃一切大乘部之通量。此所以大慧菩萨代表此会大众及十方未来世界诸大菩萨而为启请,冀觉悟于佛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不复有所怀疑,远离分别妄想,顿得无分别摩诃般若,乘大白牛车,遍修万行,无所行而行,圆满无上菩提也。

佛因垂许而诫教。盖开示大乘佛法通量,须善思谛听,方得不失。故大慧答:愿受教诫。

己二 答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总标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号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此总标空义也。佛说空者,空其本空,并非背法本相说空,亦非灭有为空,特为一向执有之众生,说破其所执之有本空耳。众生在妄计自性上,执种种相,起种种分别见。然彼所执之实,全即是空。在彼所执著之一切法,确如龟毛、兔角,但有名言,毫无实体。倘不为之说空,将何以离其妄而引生其无分别智与实相相应耶?故说空不足,更说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无生者,依他如幻,生即无生,非拨无因果。无二者,离能所,绝对待,明中道圆成实。离自性者,通于前三,谓皆无自性相也。

辛二 别说

壬一 空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至彼彼空,总标后出七空名也。空为大乘通量,本无数量,今说为七。云何相空下,分别解空。云何相空至是名相空者,明相空也。相、即——法上所具之相,众生于相上分别立名字,再于名上而诠义相,故其自共之相,由展转积聚互相对待而有耳,仅第六识所分别了知之意义,此意义与实体全不相关,所以意义皆非法体。如吾人呼火字,口既不暖亦不燃烧,可见不得火之体用。自相之法既无,共相之义更无,犹之龟毛本无所有,毛上之差别更妄之又妄。相不住者,言相不能存在,所以名曰相空。大乘须知相空,不同小乘仅知性空,故首显之。

云何性自性空至是故说性自性空者,明性空也。相是诸法能诠名上所诠义相,而诸法即其自性也。意言:所分别——法都无有自体性可得,三界依正一切法皆假名言所安立,皆意识上所自变之相分,尚非阿赖耶上从因缘所生之相分。解佛所说法并不得证实,但为空却意识上虚妄分别耳,是故说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至是名行空者,明行空也。行者、迁流造作意,刹那不停,才生即灭,随灭又生。说阴不说界入者,行指五阴所摄九十四种有为法,不同界入摄无为也,故曰行空。方便者,助缘之意。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至是名无行空者,明无行空也。对行之有为法,说无为法即是无行,即无迁流造作意。因有为法空曰无为法,并非另有一无为法,故曰自性无性。有为行既空,故无行亦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至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者,明一切法离言说空也。言说有二:曰显义言说,通常语言文字之义;曰显境言说,乃心心所了别种种境界。所谓言语能显义,了别能显境。一切法离言说别无可得,故名曰一切法离言说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至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者,第一义离分别,不思议圣智、即是自觉圣智。所有种种有漏法,皆无始妄见过患习气,圣智现前毕竟皆空。从金刚道入解脱道,一刹那间大圆镜智与第八识相应,转为清净庵摩罗,则无始微细习气悉空,是名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至汝当远离者,此明彼彼空也。彼彼者,彼此相无之意;言彼中无此,此中无彼也。例如牛栏中无马,马中亦无牛,故彼彼空,亦曰彼此空。鹿子母之精舍,无象、马、牛、羊耳,非无比丘,亦非无精舍,故不可说比丘及精舍亦无。复次、亦非余处无象、马、牛、羊,在一切法自相,彼此皆空。彼于彼无彼者,前彼字指一切法,中彼字指精舍,后彼字指象、马、牛、羊,言一切法于精舍中,无象、马、牛、羊也,故名彼彼空。此彼彼空乃凡外粗俗之空相,故诫远离,以显前六种空菩萨应当修学。可见凡夫所执之空,乃除去而无之曰空,是顽空耳。前一至五空,乃菩萨于因中修,第六空、果上大智现前果所显。

壬二 解无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众缘所起无自体,当未生时,尚无此物,自字不能成立。乃至众缘和合,仍唯众缘,不能有自也。不自、则不他,亦不共,然非不生。此中所明,但有缘而无法,所以生即不生,除住灭想定时、即缘生是无生。小乘无生,不过入灭定耳。般若所明无生,不取定中无生,诸缘生法当体即无生也。

壬三 离自性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从缘生无性之生无自性性,明离自性。缘起法上之生,无自性性,盖缘起法刹那生灭,变异无定。随见此法即非此法,绝无定相可取,即相无自性性。取之全唯妄计,相本无故,离相无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曰胜义无自性。于此三性,皆明三无性矣,故一切性离自性。

壬四 无二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一切相对法,皆是二。——法皆有即无有,一既不有,于二何成?以相违相为因,说有此法,是则无相违相也。如言生死涅槃,似相违矣,然生死外无涅槃,涅槃外无生死,一切法皆如是观,是名无二。

辛三 结示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结示空无生等相,皆应修学。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佛法明二空智相,非凡外之计断计常,即生死离生死,是名生即无生,离常见。虽生死如幻、如梦而业报不坏,是无生而生,离断见。对有为说三种无为,有为尚不可得,离有为之无为更不可得,二俱不可得矣。故曰:愚夫妄想,执有执无,诸圣观一切法无二,早离有无之见。

己三 别示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此别示之语,亦即结上而教诫也。谓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诸法,非但此经显示,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说大乘契经通量。佛说皆随众生愿欲,以细分别去粗分别,以正分别断邪分别,但假言说以显真义。譬之阳焰,诱彼渴鹿,实无水相、莫执为水。佛法令众生即法遣分别,亦复如是。真实圣智非在言说,所谓以楔出楔,以说通宗,是故当依义不依文。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