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本草发挥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乾薑

成聊攝云:辛以潤之。乾薑之辛,以固陽虛之汗。又云:乾薑之辛,以散裡寒。又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薑、附之辛熱以勝寒。又云:乾薑之辛,以溫胃散寒。

潔古云: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二物,薑、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半浮半沉,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通心氣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二也,發散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又云:辛溫純陽。《內經》云:寒淫所勝,以辛散之。此之謂也。干、生薑氣溫味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咳嗽。生與干同治。與半夏等分,以治心下急痛。

東垣云:乾薑,味苦、辛,溫,純陽。主溫中,治霍亂,腹冷痛,除冷氣,治寒嗽,溫經破血,去風。又云:主發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蓋辛以散之,則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散內寒,散陰寒、肺寒。與五味子同用,治嗽,以勝寒邪。正氣虛者發寒,與人參同用,補脾溫胃,去腹中寒甚,平以辛熱也。

海藏云:經炮則味苦,溫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實主氣而泄脾。易老云:乾薑能去下焦之寒,故四逆湯用之。乾薑本味辛,及見火後稍苦,故止而不行,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此者,以其四逆也。或問東垣曰:乾薑一味辛熱,又云補脾,今言泄脾而不言補,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氣,蓋以辛熱之劑燥之,故曰泄脾也。

丹溪云,治血虛發熱,須以補陰藥同用。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氣分,引血藥以生血。

生薑

成聊攝云: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潔古云:生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製厚朴、半夏毒一,發散風邪二,溫中去濕三,益脾胃藥之佐四。東垣云:生薑為嘔家之聖藥。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物能行陽而散氣。又云:生薑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傷寒頭痛,鼻寒,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又云:生薑與大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海藏云:孫真人言生薑為嘔家聖藥,或則東垣曰生薑辛溫入肺,如何是開胃口?俗指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言夜間勿食生薑,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生薑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論之可也,若有病則不然也。姜屑比之乾薑不熱,比之生薑不潤,以乾生薑代乾薑者,以其不僭也。

葛根

成聊攝云:本草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也。

潔古云:治脾胃虛熱而渴,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主治秘訣》云:性寒,味甘,氣味俱薄,體輕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散小兒瘡疹難出四也。益陽生津,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東垣云:葛根味甘,純陽。止消渴,身大熱,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又云:乾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熱。

海藏云:入足陽明經。東垣云:世或初病太陽證,便服葛根升麻湯者,是遺太陽,不惟遺經,反引太陽邪氣入於陽明,不能解也。朱奉議云: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主之。次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主之。恐太陽流入陽明,故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而非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也。易老又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湯發之。治服之,是引賊次家也。若額顱痛者可服之。葛根湯乃陽明自中風之仙藥也。

栝樓根

成聊攝云:栝樓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又云: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栝樓根之苦,以生津液。又云:苦以泄之。栝樓實味苦寒,通胸中鬱熱,苦寒以泄熱。

潔古云:性寒味苦,陰也。能解煩渴,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栝樓根,味苦寒,純陰。止渴生津液。苦寒與酸辛同用,以導腫氣。

丹溪云:栝樓實屬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其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又云: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神藥也。

苦參

潔古云:苦參氣寒味苦,是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主治秘訣》云:苦,陰,氣沉,逐濕。

東垣云:苦參,能治熱毒風,皮膚煩躁。主瘡,赤癩脫眉。

丹溪云:苦參屬水而有火,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當歸

成聊攝云:《內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於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

潔古云:當歸頭止血,尾破血,身和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頭是一節硬實處,使尾是尖細處。《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心經本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須以酒浸。可以潰堅。凡血受病須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

東垣云:當歸梢主症癖,破惡血,併產後惡血上衝。去諸瘡瘍腫結,治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又云:當歸、熟地黃、牡丹皮,此三味於諸經和血生血涼血之藥也。又云: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稍,酒洗糖黃色者,嚼之。大辛,可能潰堅。治血通用,甘以和血,辛溫以潤內寒,苦以助心散寒。

海藏云:別說言產後惡血上衝,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此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入手少陰,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能養血也。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也。治令用在參、耆,皆能補血。用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分定,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論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惟酒煎當歸,治諸頭痛。蓋諸頭痛皆屬肝木,故以血藥主之。《本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言盡當歸之用。

麻黃

成聊攝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又云: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潔古云:麻黃,發太陽、少陰經汗,入手太陰。《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經本藥二也,發散風寒三也,去皮膚寒濕及風四也。泄衛中實,去榮中寒。又云:麻黃苦為在地之陰,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東垣云:去表上之寒邪。甘緩,熱,去節。用以解少陰經之寒,散表寒,散浮熱。又云: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發表出汗,通九竅,開毛孔,治咳逆上氣。

海藏云:麻黃入足太陽、手太陰。能泄衛實而發汗,及傷寒無汗,咳嗽。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藥,其實榮衛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肺主衛,心主榮,衛為氣,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咳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通草

潔古云:氣平,味苦。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

東垣云:通草味辛甘,純陽。能泄肺,利小便。又云:木通味甘而淡,性平,氣厚味薄,陽也。通經利竅,去小腸之熱。又云:通草甘平,以緩陰血。

燈心草

潔古云: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主治秘訣》云:辛甘陽也,瀉肺。

丹溪云:燈心草屬金,火燒為灰,取少許吹喉中,治急喉閉,甚捷。

白芍藥

成聊攝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云: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潔古云:白芍藥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檗;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服。《主治秘訣》云: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東垣云:芍藥味酸而苦,微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收脾經之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棗、生薑同用,以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謂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也。經云:肺欲收,以白芍藥之酸收之。

海藏云:《衍義》言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亦多赤色。其味澀,若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以澀為收,今《本經》言利小便,何謂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非通利之也。又腎主大小二便,以此益陰滋濕,故小便通也。又問:緩中何謂?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又問:當用何藥?曰:當用四物湯,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入手足太陰,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收降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九地之下,復至厥陰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在南方故瀉也。

丹溪云:白芍藥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補脾,與川芎同用補肝,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不利者必炒,後重者不炒。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

玄參

潔古云:氣寒味苦。治心中懊憹,煩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東垣云: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海藏云:易老言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治傷寒陽毒,用玄參升麻湯,治汗吐下後毒不散,即知肅清樞機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以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聖藥也。

秦艽

潔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腸風瀉血。《主治秘訣》云:性平,味鹹。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陽明下牙痛,及除本經風濕。

東垣云:秦艽味苦、辛,陰中微陽。主寒濕風痹,肢節痛,無問新久,通攣急,傳屍骨蒸。

知母

成聊攝云: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

潔古云:知母治足陽明大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泄腎經之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臍下痛三也。腎經本藥。苦欲上頭引經,皆須用酒炒。刮去皮毛,用里白者佳。

東垣云:知母味苦,陰中微涼,腎經。

海藏云:東垣言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粳米、甘草之甘,而使之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主之。又云:表熱裡寒者,白虎湯主之。夫以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之寒,何也?蓋成無己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者也。讀者當逆識之。如《論語》言亂臣十人之類,亂字訓作治字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之,熱病在其中矣。若以寒字為寒冷之寒,則無復用寒苦之劑。兼言白虎湯證,尺寸俱長,則其熱可知之矣。

貝母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海藏云: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仲景以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服,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云,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今用以治心口氣不快,多愁郁者,信然。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用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以豬蹄調下。

香白芷

潔古云:治足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中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也。《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輕,陽也。陽明行經之藥。治陽明經頭痛在額,及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頭面皮膚燥癢。

東垣云:白芷,味辛純陽。治風邪,止渴,嘔吐,頭風侵目淚出,頭眩目癢,治目赤努肉,排膿,治瘡痍疥癬,長肌肉,散陽明經之風。又云:通行手足陽明經,又為手太陰之引經。

海藏云:其氣芳香,治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同用,治鼻病。內托,用此長肌,則陽明可知也。

黃芩

成聊攝云:苦入辛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泄痞熱。又云:陽有餘,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

潔古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氣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皮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又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易老又云: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東垣云:黃芩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又云:治發熱口苦。

海藏云:東垣言黃芩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入手太陰經之劑也。細實而中不空也,治下部妙。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圓者名子芩,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堅有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黃芩,其子主腸澼膿血;其根得厚朴、黃連,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以療鼠瘻。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而主妊娠,安胎散內多用黃芩,醫亦常用。《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行及奔馬,甚驗。

丹溪云:黃芩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藥,降火行下也。縮砂安胎者,治痛行氣也。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治痰熱者,假此以降其火也。

敗醬

海藏云:仲景治腹癰腸有膿,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頓服之。小便當下愈。時習云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藁本

潔古云: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鬱結於本經。治頭疼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主治秘訣》云:味苦,性微溫。氣厚味薄而升陽也。太陽頭痛必用之藥。足太陽本經藥也。頂巔痛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通行手足太陽經。氣力雄壯,治風通用。又云:治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

海藏云:此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後,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於上焦,皆霧露之氣。神木白朮湯內,加木香、藁木,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玄胡索

海藏云:一名玄胡索,避宋諱也。治心氣痛、小腹痛如神。入足厥陰經。

石香葇

丹溪云: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云:大葉香薷,去暑利小水。濃煎汁成膏丸而服之,可治水脹。

艾葉

潔古云:艾葉苦,陰中之陽。溫胃。

丹溪云:艾屬火而行水,生寒熟溫。生搗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其性入火炙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世人喜溫,今婦人慾子者,率多服之。及其毒發,何嘗歸咎於艾,惜哉。予考《圖經》而默有感於其中也,故云。

牛蒡子(一名惡實)

潔古云:主風腫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瘡疽頭。《主治秘訣》云:辛溫,潤肺散氣。搗碎用之。

東垣云:惡實,味辛平,甘溫。主明目,補中,除風及皮膚風,通十二經。

水萍

丹溪云:浮萍發汗,尤甚麻黃。

地榆

潔古云:性寒味苦。氣味俱薄,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治下焦血。

東垣云:治下焦血,腸風下血,及瀉血。下血須用之。又云:地榆,味苦、甘、酸,陽中微陰。主婦人乳疾、七傷、帶下,治下部膿血。

白薇

海藏云:白薇根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卒驚邪風,狂痓病。《局方》中多用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淋露故也。

海藻

成聊攝云:鹹味湧泄,海藻咸以泄水氣。

潔古云:海藻苦、咸,寒,陰也。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內經》云:咸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之藥治之,無腫不消,亦泄水氣。

漢防己

潔古云:氣寒味苦。療腰已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淨用。又云:去下焦濕腫與痛,並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龍膽、黃檗、知母也。

東垣云:漢防己,大苦寒,純陰。能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險健之人,幸災樂禍,遇風塵之驚,則借為亂階。然而見善亦喜,逢惡亦怒,如善用之,則可以敵凶暴之人,突險固之地。此瞑眩之藥,聖人所以存而不廢爾。今夫防己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為之煩亂,飲食為之減少。至於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治下疰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復有不可用者數端:若遇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穀氣已虧之病,而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藥,此不可用二;如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宜補以人參葛根之甘溫,若用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四也。不止如此,但上焦濕熱者,真不可用。若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然後可審而用之也。又云:太陽本經藥也。

天麻

潔古云:治風痰眩運頭痛。

高良薑

潔古云:氣熱味辛,純陽。健脾胃。

東垣云:良薑,味辛大溫,純陽。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健脾胃。

茴香

潔古云:茴香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

東垣云:補命門不足之藥。

海藏云:茴香本是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入手足少陰。二藥相合,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丙與壬交也。手足太陽藥。

紅藍花

潔古云:破留血,神驗。入心養血,謂其苦溫,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東垣云:紅花和血,與當歸同用。

丹溪云:破留血,養心血。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

牡丹皮

潔古云: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中陽也。涼骨熱。

東垣云:牡丹皮辛味苦寒,陰中之陽。主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婦人冷熱血氣,排膿,通經,涼骨蒸。又云:去腸胃中留血滯血於諸經,皆能和血生血涼血。

海藏云:易老言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也;志不足者,足少陰也。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牝牡乃天地之稱。牡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主手厥陰、足少陰無汗之骨蒸,地骨皮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之骨蒸。又云:牡丹皮,治胞中之火。

京三稜

潔古云:氣平味苦,陰中陽也。破積氣,損真氣,虛人勿用。火炮製使。

東垣云:京三稜味苦平,陰中微陽。治癥瘕癖積結塊,脹滿,治氣脹。

海藏云:其色白,破血中之氣。又云:京三稜、逢莪朮,治瘡堅硬,甚者用之,為堅者削之也。

青黛

丹溪云:青黛能收五臟之鬱火,解熱毒,瀉肝,消食積。

鬱金

潔古云:鬱金,味辛、苦,純陰。涼心經。

東垣云:鬱金,主積血下氣,主肌,止血,破惡血。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丹溪云:上行之藥也。

肉豆蔻

海藏云:入手陽明經。

丹溪云:肉豆蔻屬金與土,溫中補脾有功。《日華子》言其下氣,蓋以脾得補而善運化,其氣自下,非若香附、陳皮之快泄也。《衍義》不詳,其實謾爾,因此遂為不可多服。

天南星

東垣云:南星味甘、辛,陰中之陽。主中風降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乃肺經之本藥。

縮砂蜜

潔古云: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

海藏云:縮砂與檀香、白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檗、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入手足太陰、手足陽明經。

丹溪云:縮砂安胎止痛,行氣故也。

蓬莪朮

海藏云:蓬莪朮其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中,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能續,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中,多用此也。

香附子

潔古云:味甘、苦,微寒。氣厚於味,陽中陰也。快氣。

東垣云:香附子,味甘,微寒。除胸中熱,充皮毛,治一切氣,並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海藏云:後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圖經》云: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之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能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丹溪云: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藥必用之,以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紅豆蔻

海藏云:是高良薑子也。畏良薑。用紅豆復用良薑,如用官桂復用桂花同意。

白豆蔻

潔古云: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飲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用之少許五也。

東垣云:白豆蔻味辛,大溫,純陽。主積冷氣,止嘔逆翻胃,消穀下氣,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

海藏云:入手太陰經,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黑附子

成聊攝云: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胃。又云: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又曰: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

潔古云: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胸中寒甚。以白朮為佐,謂之朮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主治秘訣》云:性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製,去皮臍用。又云:附子,熱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又云:非附子不能補下焦之陽虛。

東垣云:黑附子味辛、甘,溫。大熱純陽。治脾中大寒。主風寒咳逆,溫中。又云:散臟腑沉寒,其氣亦寒,補諸不足,不宜多用,經曰壯火食氣故也。用之則須以甘草緩之。辛熱以溫少陰經,以溫陽氣。散寒發陰,必以辛熱。濕淫所勝腹中痛,用之補虛勝寒。蛔動胃虛,則氣壅滿,甘令人中滿,去朮加此,補陽散壅。

海藏云:附子入手少陽、足少陰,三焦、命門之劑。其浮中有沉,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乾薑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丹溪云:《衍義》論附子有五等,同為一物,以其形象命名而為用,至哉言矣。然猶有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為少陰之嚮導,其補自是地黃為主;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烏頭、天雄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惜無表其害人之禍者,相習用之,為治風之藥,殺人多矣。如治風治寒,有必須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以助行下之力。入鹽尤捷也。

烏頭

潔古云:治風痹、血痹、寒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痞堅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東垣云:烏頭,味辛、甘,溫。大熱純陽。主中風,除寒濕痹,行經散風邪。不宜多用。

海藏云:烏附子類,皆水浸炮裂,去皮臍用之。然多外黃內白,劣性尚存些少,莫若乘熱切作片子再炒,令表裡皆黃色,劣性盡去為良也。今人罕知如此制之。

天雄

潔古云: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

白附子

東垣云:味辛、甘,微溫,純陽。主血痹,行藥勢,治中風失音。

半夏

成聊攝云: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辛以發音聲。

潔古云: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然多用則瀉脾胃。

東垣云:半夏主中風,除痰,生溫熟寒,健脾胃,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又云:渴者禁半夏。

丹溪云:半夏屬金與土。仲景用於小柴胡,取其補陽明也,豈非有燥脾土之功歟。

大黃

成聊攝云:大黃謂之將軍,以苦盪滌。又云:宜下必以苦,大黃之苦寒以下瘀熱。又云:腸燥胃強,以苦泄之。大黃、枳實之苦,下燥結而泄胃強也。

潔古云:大黃之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大腸不通,盪滌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去濕熱一也,除下焦濕二也,推陳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用之酒浸煨熟,寒因熱用也。又云:味苦純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又云:腹中實熱者,用大黃、芒硝。又云:大黃苦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海藏云:味苦寒,陰中之陰也。下泄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謂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所以有將軍之名。入手足陽明經。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舟楫載之,可浮胸中。本苦泄之性,峻至於下。以酒將之,可至至高之分。若物在高巔,人跡不及之處,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承氣湯俱用酒浸。惟少陽陽明為下經,故小承氣湯不用酒浸也。襟證方有生用者,有用麵裹蒸熟者,其制不一。《衍義》云: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心氣獨不足,則不當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此證者用之,無不效,量虛實而用之。

丹溪云:大黃屬水與火,苦寒而善泄。仲景用之以治心氣不足而衄血者,名曰瀉心湯。正是因少陰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氣亢甚,無所輔著,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使之和平,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蓋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之火既退,陰血自復其舊矣。《衍義》不與明說,而曰熱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開後人之盲聵乎?

葶藶

成聊攝云: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

東垣云:葶藶苦寒。熬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

海藏云:葶藶,仲景用苦者。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甜苦主治同,然甜苦之味,安得不異?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之。

丹溪云:葶藶屬火與水,性急,善逐水。病人稍虛者,宜遠之。其殺人甚速,何待久服,而後致虛也。

桔梗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又云:桔梗辛溫以散寒。

潔古云:桔梗,治咽喉痛,利胸中氣。《主治秘訣》云:味辛,苦微溫,味厚氣薄,陽中陰也。肺經之引藥,辛苦微溫,乃散寒嘔。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陽中之陽,謂之舟楫。諸藥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蘆米泔浸一宿,焙乾用。

東垣云:桔梗性涼,味甘苦。味厚氣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利胸膈咽喉氣壅及痛,一也;破滯氣及積塊,二也;肺部風熱,二也;清利頭目,四也;利竅,五也。

海藏云:入手太陰、足少陽經。易老言桔梗與國老並行,同為舟楫之劑。如用將軍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丹溪云:桔梗能開提氣血,氣藥中宜兼用之。

旋覆花

成聊攝云:硬則氣堅,鹹味可以軟之。旋覆之咸,以軟痞硬。

海藏云:發汗吐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宜此。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覆代儲湯。胡洽治痰飲兩肋脹滿,旋覆花丸,用之尤妙。

射干(射音夜)

潔古云:射干苦,陽中陰也。去胃中癰瘡。

東垣云:射干味苦,平。陽中之陰。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消腫毒,通女人月經,消瘀血。

海藏云:仲景治咽中動氣,或閉塞,鳥扇湯中用之。時習云仲景射干湯用之鳥扇,是射干苗也。

丹溪云:射干屬金而有木與水火,行厥陰、太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曰:治便毒。此乃足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取射干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恆山

丹溪云:恆山屬金而有火與水,性暴悍,善驅逐,能傷真氣,功不掩過者也。病者稍近虛怯,勿用也。雷公有云:老人與久病人切忌之。

蜀漆

潔古云:蜀漆味辛,純陽破血。

東垣云:蜀漆,破腹中癰瘕,堅結痞氣,積聚邪氣。主瘴鬼、久瘧不瘥。又云:蜀漆洗去腥,與苦酒同用,以導膽。

海藏云: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甘遂

潔古云:味甘寒。有毒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之。

東垣云:甘遂味苦,寒,純陽。主大腹腫滿,能瀉十二種水氣腫滿。

海藏云:甘遂可以通水,以其氣直達透所結處。

白及(與白蘞同)

潔古云:白及苦甘,陽中陰也。止肺血,澀與白蘞同。

東垣云:白及,味苦、辛、甘,陽中陰也。主癰腫惡瘡,敗疽發背,瘰癧腸風,痔漏,湯火瘡。

大戟

成聊攝云: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腎所生也。

潔古云:大戟,味苦、甘、寒,陰中微陽也。瀉肺氣,卻能損真氣。

海藏云:此澤漆根也。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以苦燥除之。

蕘花

成聊攝云:蕘花下十二種水,水去利則止。

海藏云:張仲景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利則止,其意如此。若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此證者,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威靈仙

東垣云:威靈仙味苦純陽,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去腹內癖滯,腰膝冷痛及折傷。

丹溪云:屬金與木,其性好走。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痛者尤效。須量病人,稍虛者即禁用之。

牽牛子

東垣云:牽牛子,非《神農》之藥也。本草《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子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下氣之藥。試取嘗之,即得辛辣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注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況濕從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濕,宜用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藥瀉之,其傷人必矣。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辛熱,瀉人元氣,比之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經云:辛瀉氣,辛走氣,辛瀉肺。氣病者,無多食辛。此一味瀉人元氣,至甚神速。況飲食失節,勞役所傷,是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腸胃受火邪,名曰熱中脈。經云脾胃主血,所生病當血中瀉火,潤燥補血,破惡血,瀉胃之濕熱及胸中熱。肺受火邪,當以黃芩之苦寒瀉火,以當歸之辛溫和血,以生地黃之苦寒涼血補血,少加紅花之辛溫以瀉血絡,以桃仁之辛甘油膩之藥,以破惡血,兼除燥潤大便。然猶不可專用,須於正藥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甘草諸甘溫甘寒補元氣瀉陰火之藥內,兼而用之。何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若反用牽牛大辛辣氣味俱陽之藥,以瀉水瀉元氣,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乾,而重瀉其津液,利其小便,重瀉已虛之元氣,復竭其津液,致陰火愈甚,可乎?故重則必死,輕則夭人壽,誠可憫也。今重為備言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熱而瀉氣,差誤甚矣。若病濕勝,濕氣不行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經云:一臟不平,以所勝平之。火能平金而瀉肺氣者,即此也。近世錢氏瀉黃散中獨用防風,比之餘藥過於兩倍者,以防風辛溫,令於上中,以瀉金來助濕者也。經云:從前來者為實邪,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此之謂以所勝乎子者也。古人有云:牽牛不可耽嗜,耽嗜則脫人元氣。經云:秋不食姜,令人瀉氣。故夏月食姜不禁,為熱氣正旺之時,夏宜以汗散火,令其汗出,以越其熱。故秋月則禁之。朱晦庵語錄中有戒:秋食姜,則夭人天年。經止言辛瀉氣,而晦庵戒之深者也。姜尚之如此,況牽牛乎!今所以言此者,明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時,亦猶牽牛不可一概用之也。張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無一藥中有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也,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氣藥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七種濕證藥無一用之者。仲景尚不敢輕用牽牛如此,世醫乃一概用之,何也?又云白牽牛,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

海藏云: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大黃引之則入血。張文懿公云:不可耽嗜,脫人元氣。吾初亦疑之,藥有何耽嗜?後每見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食藥以導其氣,及用神芎犯牽牛等丸,初服則快,藥過其痞,依然依前,再服隨藥而效,藥過服病。由是愈信其效。以此久服,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悟也。治法惟當益脾健胃,使人元氣生,而自然腐熟水穀,此法無以加矣。

丹溪云:牽牛性善走,屬火。有黑白兩種,黑者屬水,白者屬金。若非病形與脈證俱實者,勿用也;不脹滿,不大小便俱秘者,勿用也。如稍涉疑似,誤用其驅逐以致虛,先哲之所深戒也。

萆麻子

丹溪云:萆麻子屬陰,而能吸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其葉主腳上腫瘡。

苧根

丹溪云:苧根屬水而有土與金,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藥中鮮用,故表而出之。安胎尤效。

羊蹄根

丹溪云:羊蹄根屬水,走血分,葉似苦蕒,甘而不苦。

馬鞭草

丹溪云:馬鞭草治金瘡,行血活血。

白頭翁

東垣云:白頭翁味苦性寒,主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

海藏云:仲景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內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蘆根

海藏云:《金匱玉函》方治五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大盞者,取二錢去滓,溫服無食。

馬兜鈴

潔古云:苦寒,陰中陽也。主肺熱,清肺氣,補肺。

東垣云:馬兜鈴味苦寒,陰中之陽。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

連翹

潔古云:連翹性涼微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

東垣云:連翹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乃結者散之之義。能散諸經血結氣聚,此瘡瘍之神藥也。又云: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海藏云:入手足少陽經,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須分氣血之異爾。與鼠黏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效。

連軺

海藏云:苦寒除熱,《本經》不見所載,但仲景方內注云:連軺,即連翹之根也。

木賊

丹溪云:用木賊發汗至易,須去節,銼,以水潤濕,布火烘用。

夏枯草

丹溪云:夏枯草無臭味,治瘰癧。郁臭草有臭味,方作緊而藥,即充尉是也。明是兩物。俱生於春,但夏枯草先枯而無子,郁臭草後枯而結黑子。又云: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便枯。蓋凜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佛耳草

東垣云:佛耳草酸熱,治寒嗽及痰涎,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款冬花為使。過食則損目。

燈籠草

丹溪云:燈籠草寒,治熱痰嗽。佛耳草治寒嗽。

款冬花

東垣云:味辛甘,純陽。溫肺,止嗽。治肺痞勞嗽,消渴,喘急。

蜀葵花

潔古云:性冷,陰中之陽。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治血燥,自治氣燥。

蘭葉

東垣云:蘭葉味辛平。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肉。《內經》云消渴治之以蘭是也。消渴證非此不能除,膽癉必用。

丹溪云:蘭稟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可貴,而不知為用之方。蓋其葉能散久積陳爵之氣,甚有力。入藥煎者用之。東垣方中常用矣。

蒲公草

丹溪云:蒲公英屬土。開黃花,似菊花而小,折斷有白汁,莖中空虛。化熱毒,消惡腫結核,有奇功。在處田間路側有之。二月開黃花似菊。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經。洗淨細銼,同忍冬藤煎濃湯,入少酒佐之,以治乳癰。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東垣云:微苦寒,足少陰腎經君藥,治本經須用。

漏蘆

東垣云:足陽明本經藥。

白蘞

東垣云:味苦、甘。主癰腫瘡疽,塗一切腫毒,傅丁瘡、火灼瘡,治發背。

薑黃

東垣云:味辛,大寒,無毒。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消腫毒。

葫蘆巴

東垣云:味苦,純陽。治元藏虛寒,腎經虛冷,膀胱疝氣。

茜根

潔古云:味苦寒,陰中之陽。去諸死血。

萎蕤

東垣云:甘平。潤肺除熱。

商陸根

東垣云:熬,辛酸與苦同用,以導腫氣。

御米殼(即罌粟殼)

潔古云:味酸澀,主收,固氣。

昆布

東垣云:味大咸。治瘡之堅硬者,咸能軟堅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