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卷下
宣授怀益路义台寺住持宗法圆明通济大师 云峰 集
六种无为
问。第一真谛义。
答。体用显现蕴等三科也。
问。云何名为实性唯识也。
答。是前四法。真实性故。
问。既是四位真实之性。何故偏云识实性也。
答。六位心所识家相应。十一色法。识家所缘。不相应行是识分位。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
问。此识实性有几数也。
答。有六种。一虚空等。
问。何故此六。通名无为。
答。为之言作。前九十四有生灭法。皆有造作。称之曰为。今此六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
问。虚空无为其义云何。
答。谓於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立名。
问。择灭无为。
答。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择灭名。
问非择灭。
答。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约上二义。不因择灭。云非择灭。
问。不动无为。
答。离前三定至第四禅。离其三灾。出於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从能显名。故曰不动。
问。想受灭无为。
答。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名想受灭。
问。真如无为。
答。真拣於妄。如拣於倒。遍计依他。如次应知。非妄非倒。故曰真如。无作曰无为。
三科百法
问。如前五位百法。於五蕴中。何蕴摄何。
答。颂曰。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无积聚。不向蕴门摄。
问。色摄十一全。
答。五根六尘。皆属色蕴。故云色摄十一全。
问。受想各当一。
答。遍行中受自当受蕴。想当想蕴。名各当一。
问。积聚名蕴一受一想。何得成蕴。
答。八识相应有八受想。聚八受想故成二蕴。
问。七十三行蕴。
答。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总有七十五法。除受想二。有七十三。此等皆是迁流造作。故行蕴摄。行者迁流造作之义。
问。八王识蕴收。
答。八识心王皆是识故。皆识蕴收也。
问。无为非积聚。不向蕴门摄。
答。蕴积聚义。有为之法。可以积聚。色有形质。非色有分限。今无为法。既无形分。何所积聚。故非蕴摄。是故五蕴。摄前九十四法。
问十二处。
答。眼等六根。色等六尘。是也。
问。此十二处。如何收摄五位法也。
答。颂曰。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八王意处收。八十二皆法。
问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
答六根尘中除意法二。前十法中。五根当五处。五尘当五处。十色随自名者。随自眼名。便当眼处。乃至触名。便当触处。名十色随自名也。
问八王意处收。
答。八识心王。皆在第六意根摄也。
问八十二皆法。
答。一百法中。除前十色。及八心王。此十八外。有八十二。皆在第十一法尘处收也。
问何以故。
答。除前十八所收已外。选甚有为无为。假之与实。皆是意识所缘法尘境也。
问。十八界。
答。六根六尘六识。成十八界也。
问。十八界收摄百法。
答。颂曰。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
问。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
答。五根五尘。各当五界。为十色界。名体相当。云随自名。
问八王归七心。
答。六识界及意根界。名七心界。前六心王。当六心界。七八二识。皆归第七意根界收。总名八王归七心也。法界同法处。不须再问。
五位三性
问。遍计依他圆成。此五位法。何法何性。
答。遍计不摄此五位法。
问。何故不摄。
答。遍计性者。是增益相无实体故。
问。此遍计性。何识能计。
答。唯第六识。
问。何唯第六。
答。四句料拣。即知非余。一。遍而非计。谓第八。二。计而非遍。有漏第七。三。非遍非计。有漏前五。四。亦遍亦计。有漏第六。故唯第六。有此遍计。
问。几法是依他性。
答。除六无为。余九十四。藉因托缘。皆依他摄。
问。九十四法。通其假实。何皆依他。
答。非体假。故皆依他。
问。非无体假。是何假也。
答。分位假。
问。假有几种。当知何法是分位假。
答。假有三种。一聚集假。瓶盆有情。聚集四大五蕴成故。二相续假三世因果。多法多时立一假法。如昔者鹿王。今我身是。三分位假。不相应是。依前三法分位立故。
问。几法是圆成性也。
答。六无为是。
问。何知六是圆成实性。
答。所证所显。从喻从诠。本性缘阙。照前自见。
问。何谓圆成。
答。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问。圆成有几种。
答。有二种。谓无为圆成。离倒圆成。
问。前相摄者。是何圆成。
答。无为圆成。
问。何为离倒圆成。
答。三乘因果位中。无漏心品。佛果位中。依正二报。威仪定果。灭后舍利。但无漏者。无为之法。皆是离倒圆成摄也。
因果之义
问。佛宗因果。有何义理。
答。说因果者。离断常边。契中道故。
问。因果二字。如何能离断常二边。
答。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断。
问。因果之道。须三世相续不断。方成因果。过去为因。现在为果。又现因未果。大乘过未无体。现唯一念。如何得成因果相续。
答。观现在法。有酬前因。假说现在为前因之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说现为后果之因。故将现在一念之法。说成因果相续不断。
问。过未无体。何得相续。
答。前因正灭。后果正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相续明矣。
四相之义
问。名四相。
答。生住异灭。
问。此之四相。有差别否。
答。有二种。谓剎那。一期。
问。剎那乃细。
答。谓生住异灭。剎那剎那。迁灭不停。名剎那四相也。
问。请示行相。
答有为之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乃名灭。此之四相皆约念念而说。
问。一期四相。
答。约人物等。从生至灭。长短时节一期之间。说此四相名一期也。其行相者。且如一人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此皆长时说一期也。
问云。灭相是无。如何与有得为相也。
答。表此后无。为相何失。不是能令有法成无。止是名后方名无也。
难云。无法既得为相。龟毛应亦为相。
答。龟毛本无何须立相。灭相令无。故立为相。不同龟毛。
四食之义
问。食何义。
答。资益义。
问。凭何以知。
答。论云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为食。以此而知是资益义。
问。论云此四。其相者何。
答。段食。思食。触意食。识食。此为四也。
问段食意。
答。段谓分段。一分一段。可饮啜故。
问。此段食以何为体。
答。谓香味触三尘为体。
问。色声二尘。何不为体。
答。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色声二尘。不与根合。不能资得诸根大种。故不为体。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境与根合。故能资得诸大种。所以三尘偏为食体。
问。段食以何为相。
答。变坏为相。谓香味触变之时。方能资长诸根大种。
问触食何。
答。有漏触数。才触境时。资生喜乐。称益於身。能为食事。
问。触遍八识。何识为食。
答。意识偏胜。
问意思食。
答。欲俱思数。希可爱境。能为食事。
问。欲何非食。
答。思虑益根。非欲能故。
问请举思虑为食之事。
答如悬沙疗饥。望梅止渴。此皆由思资益根大。即其事也。
问。思亦遍行。八识皆具。何识思是。
答。亦第六胜。
问识食义。
答。由前三食。势分力故。识能资养诸根大种。方为食事。
问。何识为食。
答。第八偏胜。
问。八何偏胜。
答。执持相故。
问。此之四食。於三界中何界具何。
答。段唯欲界。余三通三界。
问。何故段唯欲界具。
答。顺益胜故。
问。触与意思三界八识。有差别否。
答。若前六识。相应触思。三界之中。随识有无。如眼耳二识。一界一地等。若七八者。三界随识常恒而有。
四分之义
问。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何名四分。
答。谓相。见。自证。证自证。是名四分。
问。定四耶。为有异说。
答。有四师。如前已说。若义圆成。护法菩萨。
五位八谛
问。真俗八谛。於我法等五位。各何谛摄。
答。我法唯俗。真如唯真。其余中间。通真俗二。
问。何以知之。
答。四谛章云。初一唯俗。后一唯真。中间三法。通其真俗。
问。初一谓谁。
答。军林瓶车。即当我法。
问。后一者何。
答。一实真如。
问。谁是中三。
答。一三科五蕴。二四谛因果。三二空真理。
问。中间三法何理通二。
答。对前为真。望后为俗。所以通二。
问。此等五法。如何配摄。真俗八谛。
答。中间三法。配初军林。名俗四谛。配后一真。名真四谛。
问。初一何理。唯俗非真。
答。我法虚妄。无所劣过。故唯是俗。
问。后一何理。唯真非俗。
答。胜义胜义。不可施设。废诠谈旨。无所胜过。故唯是真。
问。四俗谛。名义相摄。
答一假名无实谛。谓军林瓶车。二随事差别谛。蕴处界等。三方便安立谛。苦集等。四法假名非安立谛。二空真理。
问。四谛义。
答。一体用显现谛。当第二俗。蕴处等法。二因果差别谛。当第三俗。苦等四谛。三依真显实谛。当第四俗。二空真如。四废诠谈旨谛。一实真如。
问谛何义。
答实也。不虚之义。
问。我法无体。焉得名实。
答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目之为实。
有无对色(此等合在识变后安)
问。色总有几。
答。有二。谓有对无对色也。
问。十一色中。何者是何。
答。前之十种有对。第十一名无对色。
问对者。何义。
答。对。碍也。二色相对。互相窒碍。如本与石。互相系时。体不相过。五对碍住。名有对义。
问。对碍名色者。其第十一法处摄色。既无对碍何得名色。
答。体虽无对。皆从对色以立其名。
问。从对色立名之义。
答。极逈色。以假想观。析远逈等至极微时。名极逈色也。
问极略色。
答。亦假想观。析须弥等俱碍之色。至极微处。名极略色。
问得名理。
答。逈及有对是对眼色。析此至极。名极逈略。此二皆从所析粗色。以得色名。
问。空一显色。如何名色。
答。显色之空。名空一显色。从所显色。以得其名。
问。遍计所执色。
答。执色为实从所得色。以得其名。
问。受所引色。
答。从所防所发善恶之色。得其色名。
问。无对色。对何识境。
答。唯第六识。何以故。对意根故。假想观故。故唯意缘。
问。无表色名。
答。受所引色。又名无表。
问。其义何也。
答。对表得名。
问。表何义。
答。有所表示。故名有表。
问。表示相。
答。由动发胜思。发动身语。恭敬乞愿。令知所为。名为有表。
问。无表何义。
答。防发功能。自他不知。无表示相。名为无表。
问。表色以何为体。
答。身表色者。屈伸等是。语表色者。意相应思。从所发动。名为表色。
问。无表色以何为体。
答。受戒之后。思种之上。防恶发善功能为体。
问。思有多种。谓审虑。决定。动发胜。何思种上有此功能。
答。於三思中取上品者。初念所熏种上。有此功能。
问。何以故。
答。初念所熏。为无表依故。
问。何唯初念所熏之种。为无表依。余后念种。不立为依。皆上品故。
答。如世皇储。立一余非。
问。防发功能。从何时有。
答。从第三番羯磨竟时防发功能任运增长。从彼时有。
问。此功能何时萎歇。
答。犯舍已后。乃成佛时。可尔萎歇。
问。成佛已后。如何萎歇。
答。如瓶满。更不受添。所以歇矣。
问。佛戒不萎。有何过也。
答。应有前佛。胜於后佛。
问。胜后何失。
答。应非果满。
问。无表之戒。如来知否。
答。说尔等。
难曰。若知无表。应名有表。苦不知者。佛非遍知。
答。由遍知故知。非表知故知。二难俱释。
戒有三种
问。戒有几种。
答。总有三种。谓别解脱戒。定俱戒。道俱戒。
问。别解脱名。
答。从师受者。别别防非。名别解脱。
问定俱名。
答。入定之时。便有一分防发功能。名定俱戒。
问。道俱戒。
答。圣道起时。亦能防发。
问。何名圣道。
答。无漏之智。名为圣道。
问。此等戒法。以何为体。
答。别解脱戒。思种为体。
问。皆说防发功能为戒。何故却取思及种子。
答。既出体性。须取功能。所依实体。
问。何故前说身恭语词。表色为体耶。
答。前出表无表色之体。今出表无表戒之体。何相违有。
问。定道俱戒。既依现思。应自表知。何名无表。
答。现思之上。防发功能。岂得自知。
问。佛戒萎歇。佛应无戒。
答。防发功能。虽不增长。戒体仍存。难佛位之中。无所防发。
何用戒为。
答。如君子带剑。亦何伤理。
自相共相
问。何者名自相共相。
答。言说不及。谓之自相。及故名共。难若言说不及谓之自相。
何故说名诠自性。
答。名所诠者。在言自相。唯局一法。谓之自性。乃共相中之自性也。今自相者。乃离言之自相也。
问。请示自相。
答举其火。烧热为性。唯身根者现量证知。其烧热性。言说不及。
征。何理知之。言说不及。
反曰。若言说及。说火之时。口应被烧。既不烧口。明说不及。
外难。若说不及者。唤火之时。何不得水。
答。俗习假名。共呼召故。故论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兆。返成。若不尔者。不解火名之人。何不应声与火。顺成。苦火自性。不以他人火触身时皆同觉热。何有言说。明知自相。言说不及。
问。共相何义。
答。一类之法。共有此相名为共相。
问。请示法。
答。如言火时。一切诸火。皆在所言。知炉中火。点灯火等。乃至火之极微。言说及者。皆名共相。
问。何以故。
答。贯通多法。不局一事故。
问前之自相。何量之境。
答。前不云乎现量证知。
问。何以故。
答。不作解缘。得自相故。
问。共相何境。
答。比量之境。
问。何以故。
答。作情等解。不称本法故。
问。凭何以知。
答。论云假智及诠。俱不得真。唯於诸法共相而转。
问。缘共相心不称本法。应是法执。
答。此称影像。若法执心不称影像。
问。不称本法。是非量否。
答。随所度境。不谬解故。非量谬解。
八缘假实
问。因位八识。於假实境。何。
答。五八唯缘实。七唯缘假。六通假实。
问六缘实。
答。五俱意识。未作解时。
问大假。
答。五俱意识。作解已后。及独头意。此仍分二。若独散意。唯假非实。若定意识。一分通实。
问佛果位。
答。八识通缘假之与实。
问三境义
问。三境义。
答。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问。性境不随心。
答。有三不随。谓性。系种。所缘之境。不随能缘之心。是一性一界一种。
难。性不随。无记前五。及第八识。缘五尘时其能所缘。皆无记性。云何性不随也。
答。同义即有。随义即无。
问。随义即无。同义如何。
答。如弟同兄性。不是随兄。
难。系不随。如当界现第八。缘当界种第八。岂非系随。
答。亦即同义即有。随义无。
难。种不随。内二分相缘。自证缘见。此能所缘。皆同种性。种何不随。
答。亦同非随。
问。独影唯存见。
答。此之影像。自无实体。唯存见分。虑度而生。名唯存见。
问。独影义。
答。独有影像。都无本质。故名独影。
难。有质独影。又如何也。
答。此类影像。虽有本质。不从质起。独由见生。亦名独影。
问。何故如此。
答。自他相缘。漏与无漏上下界地。此能所缘。即尔悬隔。托质不着。不名带质。不得自性。又非性境。故知此影。唯从见生。
问。带质通情本。
答。情。谓见分。本。谓本质。此之相分。连带见质两头生起。故云带质。
问。以心缘心真带质。是何心缘何心。
答。七缘八。六缘诸心心所。
问。以心缘心。如灯照灯。两头有光。成中间相。可名带质。若似带质。以心缘色。如灯照壁。壁既无光。其中间相。唯从见生。应名独影。何成带质。
答。既名似带质。约义说乎。
问何知约义。
答。如说独散意识。缘於当界过未根尘。说为三境。称实独影。义说余二。
问。以何义知。实是独影。
答。过未无体。境无自性。岂是性境。既无质体。何名带质。独有影像。相从见生。独影无疑。
问。何义说为第二性境。
答。约此影像。虽现无质。会当须有。托曾当质趄此影像。约此义说。第二性境。
问。约何义路。说似带质。
答。拟曾当质。说此相分从一头生。为似带质。
问。何知此二。约义非实。
答。过末无体。岂有所托。实本质也。故知义说。
问。三境之体。相质取何。
答。设尔等。
难。若取本质。无质独影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正智缘如。皆无本质。何为境体。若取相分。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本智缘如皆无相分。用何为体。
答。若依正义。唯取所缘。为三境体。免前诸过。
三境熏种
问。性境熏几个种。
答。见影质三。
问。带质境。
答。见质二种。
问。何无相种。
答。相两头生。假故无种。
问。何无余二。
答。无质无质种。相假无相种。
问。有质独影。何无质种。
答。自他界地。漏与无漏。质既在他。能熏所熏。不相和合。故无质种。
问。既有本质。何不名为带质境邪。
答。自他等隔。所以此影不从质起。约由见生。但名独影。
二种无明
问。无明有几。
答。大数有二。谓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二中复分。
问。不共中复有几。
答。有三种。一独行不共。二相应不共。三恒行不共。
问。独行不共。
答。不与相应者共。
问。恒行不共。
答。不与间断者共。
问。何者是为恒行不共。
答。第七俱者。名为恒行。不与第六间断者共。名为不共。此类名为恒行不共。
问。何者独行不共。
答。不与贪等俱者。名独行不共。此又有二。谓是主独行。非主独行。
问。何名主独行。
答。不与忿等小十俱者。名为是主。
问。何以故。
答。忿等十法。自类不俱。各自为主。此之无明。既然不与是主者俱。独自行时。自便为主。是故名为是主独行。
问。何名非主独行。
答。与念等俱。名为非主。
问。此之无明。各何时断。
答。是主独行唯见所断。非主无明。通见修断。
成漏之义
问。善与无记自体非染。由何成漏。
答。由与第七烦恼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以道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漏。
难曰。二乘无学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漏。
答。由从有漏旧种生起。故是有漏。
善等三性
问。云何名善。
答。自体及果俱可爱乐。名之为善。
问。不善。
答。反善可知。
问。云何无记。
答。无爱非爱果可记别。故名无记。
难曰。疏解二世顺益。方名为善。谓前世益今世。今世益后世。俱得乐果者。无为无漏无前后际。何故名善。
答。此世他世。违越生死。有证得故。所以名善。
问。人天乐果。亦是顺益。何非善也。
答。唯顺益现世。故是无记。
问不善。
答。翻善可知。
问。前六三性。为俱不但。
答。有二师解后。师义正。容许俱起。
难。五识三性容俱起者。五俱意识。於一念中应具三性。
答。随偏住者。同彼性也。
南山量义
小外难曰。若说一切唯心造者。何故此无山处。心想不成。彼有山处。想不能无。
答曰。如在梦中。无山之处。却见有山。纵若梦心却想令无。亦不能无。有却见无。想不能无。
问。何以故。
答。迷妄颠倒。幻业力故。梦境亦如望外。
曰。梦境是假。觉境是实。何得相例。
答。梦既是假。觉安得实。
问。何以故。
答。觉时执实之心。诚如梦昧之心。觉心梦心。皆妄执故。
外难。若觉时境。亦如梦境。不离识者。何得梦境。皆知唯心。觉时之境。不知唯识也。
答。如梦未觉。不能自知梦境唯心。要至觉时。方知唯识。如觉时之境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觉境唯心。至真觉位。方知唯识。
问。何知尔也。
答。如来说为生死长夜。未得真觉。恒处梦中。
外问。若唯有识。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答。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外问。佛既说色等。即应是实有。
答。由破一合实我相故。说色等法。非说实有。
问。为执实我。说色等破。执色等实。复说何破。
答。为破法执复说唯识破色等实。
外难云。破我说色。色等即空。破色说识识性亦空。
答。识性不空。
问。何偏不空。
答。非所执故。
问。若执识实复说何破。
答。执识实有。即是法执。至如唯识。亦是法故。
问。何以故。
答。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故是法执。即法空破。
问。非所执识。何须存也。
答。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故非所执。本法不无。
问。说无此识。有何不可。
答。若无此识便无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亦无。
问。何为如此。
答。真俗相待。而建立故。
问。设无真俗。复何过也。
答。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外。
问。大乘色等分明现量证知宁拨为无。
大乘答云。现量所证幻有非无。汝执实有。是遍计无。
难曰。外色非实有。可非内识境。他心既实有。宁非自所缘。
答。是自识境。仍疎非亲。
外曰。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大乘责曰。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言。唯局一人一法无余。
外曰如何。
答。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问。既五位别。何名唯识。
答曰。医卜未出门。又早闲病发。才不责云。奇哉固执。触处生疑也。
问。请明五位皆唯识理。
答。识自相故。识相应故。识所缘故。识分位故。识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今后牢记。更不复云。
四缘之义
问。现量之境。何缘是幻。非实有也。
答。从缘幻生。故非实有。
问。何故缘生便不是实。
答。既从缘生。亦从缘灭。故幻非实。
问幻生缘。
答。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长。
问。心法四缘。
答。谓因缘。增上。所缘缘。等无间缘。
问。色法二缘。
答。谓因缘。增上。
问因缘义。
答。谓有为法。亲办自果。谓之因缘。
问。此体有几。
答。一种二现。唯此二法。
问。此二望果。皆因缘也。
答。三类亲因缘。四类真等流。
问。三类亲因缘。
答。谓种引种。种生现现熏种。
问。四类真等流。
答。三因缘上。加现引现。亲非亲义。如前已辩。
问。等无间缘。
答。八现行识。及彼心所前聚。於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后定生。
问。等者何义。
答。能引所引。力齐名等。谓一引一聚。一聚酬一。一聚引一。一酬一聚。一引一法。一法酬一。一聚引一聚。一聚酬一聚。类有不等。力须齐等。
问无间义。
答。能所相望。於其中间。无自类隔。名为无间。
问缘何义。
答。显非色等。
问。三性三量三界九地因果漏等。此等自识。互相引生。是此缘否。
答是。
问。何故皆是。
答。只约前后无自类隔。名等无间。何碍漏等。
问所缘缘。
答。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问。有法何义。
答。表是依他。非无体法。
问。何须依他。
答。要有力用牵能缘识。
问。是带己相。
答。带谓挟带。相谓体相。相分。己即是相。
难曰。有法为缘。生能照心。心带有法己相。名所缘缘。面质为缘。生镜中像。镜带面质己相。面质应是镜所缘缘。
答。要心或相应。所虑所托。镜非心心所。面非镜所虑。是故面质。非是镜家所缘缘也。
问。此缘有几。
答。有其二种。一亲。二疎。
问。亲所缘缘。
答。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问。疎所缘缘。
答。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疎所缘缘。
问。亲疎二缘。定有体否。
答。亲缘定有。疎缘或无。
问。何故。
答。有不仗质。心亦生故。
问。谁是不仗质。
答。第八亲相。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本智缘如。第六缘无。
问。何者仗质。
答。自第八识。缘他身土。前七除六缘无之外余皆有质。
问增上缘。
答。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於余法。或顺或违。
问。有胜势用。
答。是为缘义。但不障碍便是力用。
问。或顺或违。
答。显与违顺俱能为缘。
问。法有四相。与何为缘。
答。与后生法。及后异法。非前灭法。
问。何故不与灭法为缘。
答。大乘灭不待因。
问。灭不待因之理。
答。有为之法。念念迁灭。何须待因。
问。请示一法。
答。且如人身随业力生已。念念前灭后生。长至壮年。渐渐衰朽。至业力尽。后念不续。便是死位。岂待因灭。
疑云。此之业力。岂非灭因。
答。业是生因。生力既尽。故归灭路。岂是业灭。
难曰。如霜降时。青色便灭。此霜岂非青色灭因。
答。霜止隔令后青不生。非灭前青。何以故。目系无霜。亦有黄叶。明知前青。不待灭因。
请出所以。
答。青色念念前灭后生。霜若不降。后青续生。其霜既降。后青不续。
问。顺违义。
答。只如此霜。顺后黄色。为相顺因。与后青色为相违因。
问。何故有云相违之处。不为因。为因之处。不相违。
答。约相顺因。作如是说。
问。既有相违因。灭应待因邪。
答。违后不生。名相违因。非违前灭。
问。何以故。
答。前自迁灭。不假违故。
问。据此之说。即前三因。皆是此因。不顺即违故。
答。是。
问。何以故。
答。有是前三因。皆是增上缘。有是增上缘。非是前三缘。增上缘宽。前三狭故。
五果之义
问。前之四缘。各得何果。
答。果总有五。谓异熟果等。因通善恶。果唯无记。为异熟果。此异类而熟。
问所招。
答。论云谓有漏善恶业所招自身异熟。及异熟生无记。
问异熟生。
答。若单言异熟。不摄别报。言异熟生。总别皆是。
问等流果。
答。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因。后果随转。
问等流名。
答。因果相似名等。是彼类故名流。
问。以先业后果随转。
答。且如杀生。得短命报。此假等流。
问。何故名假。
答。性不同故。名之为假。
问。假等流名。
答。果似先因。名为等(长短相似故)。是彼类故名为流(杀他命损自寿)。性不同故名为假(因前六不善之业。促第八无记之寿)。
问。此假等流实是何果。
答。实增上果(有力增上故)。
问离系果。
答。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问离系名。
答。由离障染系缚之法。证得此果。名离系果。
问士用果。
答。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问士用名。
答。士谓士夫。用谓作用。此人士用。
问法士用。
答。因法为作者。缘法为作具。如士夫用从喻彰名。
问增上果。
答。增胜殊上。名为增上。有力无力。如增上缘。已说其相。
十因五果
问。前之五果。依何处得。
答。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真见依处。得离系果。士用依处。得士用果。所余依处。得增上果。
问。习气依处等言。复是何也。
答。由前四缘。依十五处。立为十因。故说五果。依何处得。
问。亦应叙彼依何依处。建立何因。
答。一语依处。立随说因。二领受依处。立观待因。三习气依处。立牵引因。四有润种子依处。立生起因。五无间依处。六境果依处。七根依处。八作用依处。九士用依处。十真见依处。依此六处。立摄受因。十一随顺依处。立引发因。十二差别依处。立定异因。十三和合依处。立同事因。十四障碍依处。立相违因。十五不障碍等处。立不相违因。
福等三业
问。颂言。由诸业习气。其业有几。
答。有三种。谓福。非福。不动。
问福业。
答。即有漏善思为体。疏解福者。殊胜之义。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
问非福业。
答。自体及果。俱不可爱乐。相鄙劣故。名非福业。
问不动业。
答。不可改转义。其业多少住一境性。不移动故。名不动业。即上二界定地之业。
问不动名。
答。以定能令住一境故。
问。既上二界。应是福业。何名不动。
答。约前殊胜立不动名。
三种习气
问。习气有几。
答。亦有三。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三有支。
问。习气名。
答。由业气分。熏习所成。故名习气。
问名言习气。
答。因名起种。名名言习气。
问。名言有几。
答有二种。一表义。二显境。
问表义名言。
答。谓能诠义音声差别。
问。显境名言。
答。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问。声能表义。心能显境。何意用此立习气名。
答。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名此习气。
问。我执习气。
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
问。我是遍计。何得种也。
答。因执蕴等为我之时熏蕴等种。名我执习气。
问。何义别立我执习气。
答。由我执种。能令自他有差别故。别立之也。
问。有支习气。
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
问有支名。
答。随善恶有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名有支习气。
问。此三习气於四缘中。是何缘也。
答。名言习气。是亲因缘。我执有支是。增上缘。
问有支业所招。可是增上缘我执相分种。亲生本识见。应是亲因缘。云何亦增上。
答。令自他别故。成增上。
问。泛说散布名言。及业种子。其犹何也。
答。名言如散土。业种若泥团。
问。法喻之理。
答。水和散土。而作泥团。业招名言。而为业种。
问。法喻之验。
答。泥团不散之际。水力能焉。异熟未萎已来。业力如是。
问。三种业当何习气。
答。有支习气。
问。颂言二取习气。三中当何。
答。我执名言二习气也。
问。何名二取。
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
问。取者何义。
答。取谓着义。
惑业苦三
问。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何者名惑。
答。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问。何名为业。
答。能惑后有。名之为业。
何者名苦。
答。业所引生苦果名苦。
问。惑业苦三。摄十二支。其相云何。
答。颂云。爱取无明惑。行有二名业。除五余七支。一一皆名苦。
十二支名
问。十二支名。
答。谓无明等。
问无明体。
答行蕴中痴。
问行支体。
答。身语意思。
问识支体。
答。第八种识。
问。名色支体。
答。四蕴名名。色蕴名色。
问六处体。
答。谓内六处。即六根是。
问触支体。
答。第八触全。前六异熟。除第七触。唯有覆故。
问受支体。
答。谓遍行受。
问爱支体。
答。谓三界贪。
问取支体。
答。通取烦恼。
问有支体。
答。取识等五。及行支种。
问。何以故。
答。爱取润已。转名有故。
问。生支体。
答。识等五现。
问。老死支体。
答。生支变灭。即老死支。
问。十二支粗分几类。
答。略摄为四。一能引支。二所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问。能引支何。
答。谓无明行。
问所引支。
答。识等五种。
问。能所引义。
答。无明发行。招识等五。是能引义。识等是彼所引发故。
问能生支。
答。谓爱取有。
问。何谓能生。
答。近当来生老死故。
问所生支。
答。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问。生老死体。皆识等现。约何分二。
答。谓从中有本有未衰。皆生支摄。衰变为老。命终为死。
问。何故老死。不别立支。
答。老无定老。附死立支。
问。无定老之义。
答。人畜类等。有夭亡者。天上无老。
问。五衰相。岂非老耶。
答。亦有无者。
二种生死
问。常言生死有差别否。
答。有二。一分段。二变易。
问。分段者何。
答。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助缘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问。分段义。
答。随因缘力。寿命短长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问。变易者何。
答。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助缘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问变易义。
答。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异。缘云。改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作长年。
问。既改粗为细。易短为长。何名生死。
答。觉知势尽名为死。入定还资谓之生。
量果之义
问。护法四分。约量果说。其义云何。
答。心缘境时。须有所量。能量。量果。之行相故。如尺量物。有解数人。
问。谁如物等。
答。所量如物。能量。如尺。量果。如解数人。
问。应示行相。
答。第三疏钞。解量果义。因果二位亲疎合论。因四皆同。果位诸说。重数不定。
问。请示因四。
答。一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为量果。二见分为所量。自证为能量。证自证为量果。三自证为所量。证自证为能量。所量即量果。四证自证为所量。自证为能量。所量即量果。
问果位者。
答。二师不同。初师唯约亲缘为理。果但六重。谓加相分为所量。内二分为能量。二重通前因四。即成六重。
问。尝闻云已得者亲得。亲得者影得。内二因中不曾缘相。果位始缘。何名亲缘为理也。
答。今内二分所缘之相。本是一识之相分故。不须重变影像缘之。故缘见缘相。
问。后师通亲疎理。
答。约自不自缘。进退复二。初依三缘三。共有九重。复依三缘四。有十二重。
问九重者。
答。依内三分。缘余三分。谓见缘相。见缘自证。见缘证自证。此是依一缘三也。又自证缘相。缘见。缘证自证。此是依二缘三也。又证自证缘相。缘见缘自证。此是依三缘三也。故有九重。
问。依三缘四。
答。加内三分。自缘自三。搭前九重。为十二重。
问。此量果义。唯尔数邪。
答。此约分分说遍知义。故唯尔数。若约法法说遍知者。乃有无数。
问。如何无数。
答。无量诸法。皆所量故。何非无数。
问。何谓相分。不为能量。
答。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问。何理无用。
答。相唯境分。非心分故。现山河等。初无缘虑。
问。何为见分。不为量果。
答见通比非。不得为果。
问。非量全谬。可不为果。比量无谬。何非量果。
答。既然比度。不亲证知。何得为果。是故现得为比果。比不为现果也。
问。因见通比非。不得为量果。果见唯现量。应得为量果。
答。因见类故。唯缘用故。非证用故。不得为果。
问。宁知见分无证用也。
答。内二立证名。此唯名为见。见者缘虑义。证者证解义。佛见虽现。非证解故。不为量果。
问。依三缘四之家。内三自缘。应刀自割。指端自触。焉有此理也。
答。前不云乎。亲得者影得。既变影缘。自知非自割。
四变句义
问。四变句义。
答。谓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为四变句。
问。共中共者。
答。如人类中无主山河。招。种。变。用。四义共故。名共中共。
问。共中不共。
答。有主田宅。他虽共变。不得共用。
问何以故。
答。不得为主。用不胜故。名共中不共。
问。不共中共。
答。浮尘根是。自识亲依。他亦踈用。此义名为不共中共。
问。不共中不共。
答。即胜义根。唯自识依。非他依用。
问。共中共者。且如多人。共变一山。我山非彼。各自唯识。一处多山。何不相碍。
答。招种变用。四义既共。故一处似一。各不相碍。
问招等义。
答。共业招。共种生。共变。共用。名四义共。
问。其多人山。共在一处。各不相碍。喻如何者。使信得及。
答。譬如多灯。共在一室。和杂似一。光各自遍。各自系属。仍不相碍。共中共境。如一灯光。
问争知各属。
答。如置多灯。人影亦多。
问。何知各遍。
答。除去一灯。余光尚遍。无不遍处。故知各遍。各自系属。各不相碍。
问。众人一山。共业不碍。一人多山。何却相碍。
答。虽一人境。多种别生。所以相碍。
问。何以故。
答。非共中共故。众人一山。相似业招。随顺业转。名共中共。故不相碍。
问。多人共招。木之与石。何却相碍。
答。互相碍者。但自心上木之与石。非自与他互相碍也。
问此理趣。
答。多人山等。虽在一处。仍各自人。见各自山。不互相见。
问。何不互见。
答。若互见者。心外取法。然各自山。各第八相。各八生时。各相随生。各八灭时。各相随灭。故不互见。三界唯心其义明矣。
问。共中共相。实各自变。月藏何说一切共变。
难月藏云。若如尔说。应凡与圣。互相变也。难圣变秽。假变不遮。若实变者。秽种已亡。如何变秽。难凡变净。如何凡夫。见灵鹫山。仍是丘陵。即知凡夫不变净境。
又难月藏。若互变者应无坏却。常有变故。
月藏质云。若不互变。劫初将坏。无有情时。谁人变器。正义答云。劫初如受胎。将坏如残果。
问。正义家既不互变。成坏胎残。有情未生。是谁变也。
答成坏之劫。受胎残果。皆有情业。何须生已。方能变也。
问。如一境应四心。天见宝严池。人见为清水。鬼见为猛火。鱼见为窟宅。此等之类。当何变句。
答不共中不共。如一类中。说胜义根。招种变用。皆不共故。
问。胜义一身。此等多身。例何得齐。
答。一类之中。一身望多身。异类之中。一类望多类故。
三界九地
问。三界九地。
答。三界者。谓欲色无色。九地者。谓五趣杂居。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地。
问。三界与九地相摄如何。
答。五趣杂居欲界全。离生喜乐。摄色初禅。定生喜乐。摄二禅。离喜妙乐。摄三禅。舍念清净摄四禅。无色界即后四地。
问。欲界处有几。
答。天处有六。人傍鬼狱。同在地处。
问色界。
答。有十八处。
问无色界。
答四处。
问。欲界天处何六。
答。谓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问地处何。
答谓四大洲。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
问。日月星天。属何天摄。
答。四王天。
问。此四王天。居止何处。
答。须弥上半有四层级。在上层级。
问。下三级是何者居。
答。坚首天。持鬘天。恒憍天。皆四天王所领之天。
问。四王名。
答。东护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
问。诸天处空居地居。
答。四王忉利名地居天。其余诸天皆名空居。
问。何故下二偏名地居。
答。四王天住须弥层级。忉利居须弥顶。在地上住。故名地居。余皆虚空中住。故名空居。
问。色界十八。
答。初二三各三。四禅有九天。
问。初禅何三。
答。梵众。梵辅。大梵天。
问。二禅三天。
答。少光。无量光。极光天。
问。三禅三天。
答。少净。无量净。遍净天。
问。四禅九天。
答。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
问。欲界义。
答。由三欲故名欲界。谓饮食。睡眠。情爱。
问。色界义。
答。有妙色身。故名色界。
问。无色义。
答。彼无形色。故得此名。
问定散地。
答。欲界名散。上二名定。
问何以故。
答。散善业招。定业感故。
问凡圣天。
答。色界上五。名五净居。圣人所居。其余皆凡。
问内外道。
答。无想一天。外道所居。余皆内道凡圣之天。
问。三界九地。类聚差别。
答。依二十五有。差别建立。颂曰。四洲四恶趣。四空并四禅。无想与净居。梵王六欲天。
问。诸天相状。
答。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上皆善相。
问。男女差别。
答。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上界一类。无男女别。
问王臣等。
答。初禅已下皆有王臣。二禅已上。皆无王臣。
问喜乐等。
答。三禅已下。皆有喜乐。四禅并无。唯舍受故。
问三灾等。
答。初禅有火灾。二禅水灾。三禅风灾。四禅已上。离三灾绝八患故。
问形器等。
答。下二皆有身形器界。无色皆无。唯有四蕴心心所法。
问。何故有说。鹙子灭时。无色诸天。泪下如雨。
答。彼定果色不遮。亦有其业招色。说无色无。
世界名义
问。云何名为世界。
答。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故三际为世。十方为界。
问。世界有差别否。
答。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即依报。
问。众生世界。有差别否。
答。有二说。一曰十界。四圣。六凡。为十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六凡。即六道也。二曰三界。欲色无色是也。
问。器世界形状若何。
答。如茶磨形。周匝有轮围山。中间有须弥卢二山。其间四海环绕。其状如此。
问。器世界。依何而住。
答。依金轮住。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
问。空依何有。
答。依迷妄心。
问。妄心依何。
答。妄依真心。
问。真心依何。
答。真无所依。
问。何故无依。
答。是一切法之本源故。
问。此凭何说。
答。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凭此而说。
问。此世界外。有世界否。
答有。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释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中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问。此三千界。其广如此。其高若何。
答。小千界者。量等初禅。其高量至彼。中千等二禅。大千等三禅。其高各至彼。
问。颂言同一成坏。其成坏时。有差别否。
答。成从上成。坏从下坏。
问。坏时差别。
答。谓初火灾。坏至初禅。次水灾。坏至二禅。后风灾。坏至三禅。劫章颂云。风灾能坏第三禅。第四静虑无能坏。
问。此大千界外。又复如何。
答。十方世界。犹如网孔。实无有尽。
人仙名义
问。人者何义。
答。法苑云。人忍也。於世违顺。情能安忍。目之曰人。又人仁也。周礼仁有六德。郑氏注曰。爱人及物曰仁。上下相亲曰仁。贵贤亲亲曰仁。煞身成人曰仁。善恶含忍曰仁。好生恶杀曰仁。
问。仙者何义。
答。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字从人傍山。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乃神仙也。
天君王义
问。天者何义。
答。外教释云。上玄也。说文曰颠也。至高无上名天。尔雅曰。春苍夏昊。秋旻冬上天。内教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具此三义。目之为天。
问。君者何义。
答。韩诗外传曰。君穷也。能穷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泳-永+亟]之如海。养之如春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者。
问。王者何义。
答。白虎通曰。王往也。天下所归往也。洪范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问。帝王何义。
答。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帝王略论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普润曰。帝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
问。皇者何义。
答。白虎通曰。皇者天之总。美大之称也。煌。煌人莫违。故为皇也。
问。何名天子。
答。金光明经云。以天护故。复称天子。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称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远矣。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矦之嫡嗣。称为世子。
四转论王
问。何名转轮王。
答。由轮旋转。威伏一切。名转轮王。
问。轮王有几。
答。施说足论。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有别。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大洲故。
问。其轮宝自何而有。
答。契经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种。绍灌顶位。於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身首。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三亦尔。
问。四轮王威定诸方。有差别否答有。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言。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隐富乐。多诸人众。惟愿天王。亲无教勑。我等皆是天王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布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
问。铁轮王者。乃资粮位。前上品十善菩萨所得。既云克胜。宁无伤害。
答。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各安其所。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殁。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风望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振威乃伏。铁轮奋戈始定。
阿修罗义
问。何名阿修罗。
答。旧阿须伦。阿须罗。阿苏罗。新云阿素洛。翻云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美。名无端正。
问。神变如何。
答。华严经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
问。阿修罗趣类住处。
答。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於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於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阿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中。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问。修罗与天。胜劣几何。
答。起世经云。修罗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
问。何因感得。
答。此阿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问。有说五道。除阿修罗。未知可否。
答。普润说云。观诸经文。应有六道。
问。何以故。
答。以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善有上中下。亦有三善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报。而善唯二。是事相违。若有六道。於义无违。
地狱名义
问。何名地狱。
答。地下有狱。名为地狱。
问。地狱名类。
答。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有其八。小有十六。
问大八者。
答。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
问。十六小者。
答。八寒八热是也。言八热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六刺林。七醎河。八铜橛。
问八寒者。
答。一頞浮陀。二泥罗浮陀。三阿罗罗。四阿波波。五睺睺。六沤波罗。七波头摩。八摩诃波头摩。
问地狱因。
答。造作上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问寿量。
答。人中万八千岁。为地狱一昼夜。若等活狱。寿五百岁。乃至无间寿一中劫。更有近边孤独。其寿不定。处亦不定。
问。此三恶道。云何又说为三途。
答。解脱经云。地狱名火途。饿鬼名刀途。傍生名血途。途有二义。一谓途炭。取残害义。二谓途道。取所趣义。
神鬼畜义
问。云何名神。
答。光明疏云。神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
问。云何名鬼。
答。婆沙论云。鬼畏也(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其命。
问。鬼与神是同是别。
答。净名疏云。皆鬼道也。
问。鬼有其几。
答粗分三品。细分九类。
问。三品者何。
答。正理论说。一无财。谓不得饮食。二少财。少得饮食。三多财。多得饮食。
问。九类者何。
答。於三品中。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鬼。火炬炎炽。常从口出。二针咽。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口中腐臭。自恶受苦。
问少财三。
答。一针毛。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毛利而臭。三大癯。咽垂大瘿自抉啖脓。
问多财三。
答。一得弃。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夜叉罗剎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於人天。
问。鬼神住处。
答。正理论云。本琰魔界从此展转散趣余方。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街巷市肆。及丘冢间。
问。鬼名状。
答。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乃至草木殊形异状。其相不定。
问。寿量。
答。人间一月。鬼为一日。乘此日月成岁。寿五百年。
问鬼恶因。
答。谄诳心。造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问。如上内教。作如是说。未知儒宗。鬼神名义。
答。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归也。故古人以死人为归人。
问。傍生之名。其义云何。
答。婆沙论云。其形傍故。其行亦傍。故名傍生。
问。何名为畜生。
答。婆沙云。畜谓畜养。秉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问。何名六畜。
答。礼记注云。牛羊犬马豕鸡。谓之六畜。
问。龙者何义。
答。五音集韵云。通也。和也。宠也。说文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
问。何名狮子。
答。略大论云。方颊大骨。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方大。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口安立。以身大力(云云)。
问。云何名象。
答。异物志云。身倍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后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
问。傍生因果。
答。久蕴愚情。夫沉慧性。资种植於田野。受驱策於身疆。
问。状类。
答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赪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
四生名义
问。四生名。
答。谓胎卵湿化。
问四生义。
答。从胎脏出名胎生。从卵壳出。谓之卵生。藉湿气成。故曰湿生。无而歘有称为化生。
问趣缘。
答。俱舍颂曰。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
问。倒心趣欲境。
答胎卵二生。於中有位起颠倒心。驰趣欲境。随所受合。结生相续。
问颠倒心。
答。谓趣生者。若男於母作妻想。若女於父作夫想。
问。湿化染香处。
答。湿生染香。化生染处。
问。湿生染香。
答。湿生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随所爱合。而便结生。
问。化生染处。
答。化生随业。见当生处。染着结生。
问。趣生中有形状品类。
答。恶业中有如黑羺光。伏面而行。善业中有如白衣光。天趣者上。人趣者旁。俱舍颂云。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
在胎五位
问。在胎五位。
答。一羯喇蓝。翻名杂秽。在初七日。二頞部昙。此翻疱。在二七日。三名闭尸。此云凝结。在三七日。四名建南。此云凝厚。在四七日。五钵罗赊伽。此云形。在五七日。六发毛爪位。七具根位。后渐增长。至十月时。圆满而生。
四生具缘
问。四生各具几缘而生。
答。总四因缘。各藉不等。其四缘者。一业思。二卵壳。三胎脏。四润湿。各所具者。卵四。胎三。湿二。化一。胎三除壳。二连胎。化唯业思。
界趣具生
问。三界诸趣。各具几生。
答。俱舍颂云。鬼通胎化二。人旁具四生。地狱及诸天。一一皆化生。
定不定报
问。业所招报。为定受否。
答曰。定受。
难曰。若尔。何故论说。有顺不定受也。
答曰。唯云不定。不云不受。故须定受。经云。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
问。若定受者。何云入见者。名抵债。圣人抵而不受恶总报故。
答曰。说定受者。约凡夫人。若圣人者。三乘无学。善亦不受。况恶报乎。
问曰。何知善亦不受。
答。阿罗汉者。应不受复有故。佛解脱道。舍有漏种现故。即知善恶俱不受也。
难曰。若亦不受善果报者。二乘即已。若大乘者。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岂非是善果报也。
答曰。说不受者。有漏善根。不说无漏。
问。此以何证。
答。华严经云。有业报佛。即是报身。此其证也。
难。若受无漏善果报者。因何因中行行之时。每度要与三轮体空。云不望得果。一何相违。因果不相照故。
答曰。云不望者。要事与理合。理与事冥。恐着於相。成有漏因。云不望果。此报身者。乃无得而得。是真得也。无果之果。乃真果也。故古德云。有心用处还应错。无意求时却宛然。又云如虫蓹木。偶尔成文。即其义也。
问。若有得之得。有果之果。何以非真。
答。事不契理。心有分限。故果有尽。所以非真。
问。无漏五蕴。既是有为生灭之法。何偏名真。
答。无粗四相。所以名真。难。有细四相。亦是生灭。何偏名真。
答。虽细四相。念念迁灭。乃尽未来。念念相续。永无断灭。故得名真。
问。何故无断。
答。事既契理。理既无限。业亦无尽。故无断灭。
问。何故有心求之不得真果。
答。真者不堕诸数。心言路绝。若言果者。堕诸数故。若有所得。落心言故。其真理者。非得非非得。非果非不果。故着有无。或住中间。俱不得真也。
诸论差别
问。前云论说不定等言。何论说几。
答曰。瑜伽论说有二种业。谓顺定受。顺不定受。唯识论说。有其四种。谓顺现生后不定受。
问。两论二四。数既不同。有相违否。
答。其唯识论。数虽有四。唯定不定。止於定中分为前三。后一同彼。故无相违。
问。顺等名义。
答。谓上上品善不善业。极殊胜故。现身便受。名顺现受。中庸之业。稍降上者。次生便受。名顺生受。又稍劣中等者。二生已后。皆名顺后。其下品等。由微劣故。如人负债。急者先偿。排遣在后。名顺不定。
问。此等因何。有胜劣也。
答。由能造心有胜劣故。所造亦尔。
问。排在后者。时节不定其报如何。
答。由此瑜伽。有四句简。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定。时报俱不定。
问彼论四句。与彼二业。及唯识四。识。与相配。
答。瑜伽。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通唯识四。即彼顺不定受。时报俱定者。唯识前三。即彼顺定受。时报俱不定者。唯识第四。同彼论后。顺不定受。
问。此时与报。及定不定。其犹何也。请喻示之。
答。时定报不定者。如论稼实。秋间决收。是时定也。未知成否是报不定。报定时不定者。如守牌僧。僧次已定。是报定也。知何时有。是时不定。时报俱定者。如现任官。此时现受报故。时报俱不定者。如未入选。何时坐。是时不定。未委得何官。是报不定。
问。此顺现等。为别报邪。为总报也。
答。唯顺现业。是其别报。余皆总报。
问顺现者。何非总报。
答。唯现身上。增损福寿。不改趣类。故是别报。
问。如现变蛇。转女成男者。总邪别邪。
答全身变已。方名总报。有少未变。犹属别报。
问。何以故。
答。此趣彼趣。此类彼类。逈然不同业类全异。方名总报。有少同异。乃是别报。
五心轮名
问。五心轮名。
答。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
问。此五心何时起何。
答。但闻语时。前后次第。应起即起。
问。请示一途。
答。诸行无常。四字之时。若专法者。七心集现。解其义理。若散乱者。十二心现。
问。七心轮。
答如闻诸字时。有率尔寻求二心。复闻行字时。有决定心。又闻无字时。复起寻求。后闻常字。遂起决定染净等流成七心转。
问十二心。
答。四字皆有率尔寻求。成其八心。行字加决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断名义
问四断义。
答。一自性断。二相应断。三离缚断。四不生断。
问。自性义。
答。根随等惑。无漏智生。断彼自体。名目性断。
问。相应断义。
答。前七心王。遍行别境通染性者。断彼相应染法之时。其遍别等。亦得断名。名相应断。
问。离缚断义。
答。善无记法。由断能缚染心所以。亦得断名。名离缚断。
问。不生断义。
答。八难果法。入见道后。永不生故。名不生断。
问。四断作释。
答。自性即断所。相应之断能。离缚之断。不生即断。
三宝名义
问。何名佛义。
答福田论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名之曰佛。
问。云何名法。
答。玄理幽微正教精诚目之为法。
问。何故名僧。
答。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谓之僧。
问。何得名宝。
答。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宝。无机子。
问。涅盘经云。诸佛所师谓法也。则应立教。举法为初。何缘垂训。佛居先邪。
释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演法之功。法无自显之力。犹如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称佛然后示法。
三乘通号
问。何名为声闻乘。
答。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谓声闻乘也。
问。何名缘觉也。
答。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绕。灭五果之缠缚。此之所谓缘觉乘也。
问。何名菩萨乘。
答。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谓菩萨乘也。
大乘五位
问。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於几位。如何悟入。
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各於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问。本性住种性。
答。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问。何者名为具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
问。何名外凡。
答。虽具此性。未发坚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
问。习所成性。
答。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问。此何等人名习性。
答。内凡人是。
问。何名内凡。
答。此性定在发心已后。约初入劫。名内凡位。
问。云何入劫。
答。为发心后。修十千劫。方入十信。言入劫者。乃三僧祇之初首。名为入劫。
问。具此二性。当几类人。
答。定性菩萨。二乘回心。
问。二乘五果。回心向大。望顿悟人。至初入劫。修习劫数。同别多少。
答。下从初果。上至五果。回心向大。至入劫位。乃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至资粮初。顿悟发心。亦十千劫。至资粮初。
问。何故五果劫少。初果劫多。
答。烦恼有无。修证少多故。
问。略於五位。
答。一资粮。二加行。三见道。四修习。五究竟。
问。渐次悟入。
答於识相性。资位中。能深信解。至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至见道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尽未来际。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此名渐次悟入。
一资粮位
问资粮名。
答。资谓资益。粮谓津粮。从此积集福智津粮。资益己身。远趣大果。故名资粮。
问。又何名为顺解脱分。
答。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脱果。由此亦名顺解脱分。资粮自利之名。顺分利他之号。
问。此资粮位。当修何行。
答。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问。从何而何是资粮位。
答。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问。此资粮位。有几行位。
答。有四十心。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问。此位由何。於唯识义能深信解。
答。因四胜力。谓内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
问。何者因力。
答。大乘多闻熏习相续。
问。善友力。
答。逢事诸佛。出现於世。
间作意力。
答。一向决定胜解。名作意力。
问资粮力。
答。由三力积集无间。名资量力。
问。此位伏除何障染法。
答。少能伏除取二取现。
问何故少能。不能多也。
答。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所以少能。
问。何名外门。
答。散心名外。
问何知如此。
答。本论颂云。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故唯能伏取二取现。
问。散心修者。华严何说十住菩萨现八相等。岂非定力。
答。既云多住外门。即知少能入定。是故能现。
问。福智资粮。何者是福是智。
答。前五度福。第六度智。
问。此位中断修之相。
答。有三种练磨心。除四处障。
问三练磨。
答。一菩提广大屈。引佗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三转依难修屈。引粗况妙练。
问四处障。
答。一离二乘作意障。二诸疑离疑障。三离闻思我我所执障。四断除分别缘似我法义境障。
二加行位
问加行名。
答。加功用行。名为加行。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问。此又何名顺决择分。
答。欣远之心。不如始业。且求见道名顺决择分。见道之智名决择故。
问。不如始业。
答。非属力劣。行合如此。是知涅盘。不越於此。故且求近。云不如始。
问始业。
答。始初发心。一至远求大涅盘。故。
问。此位行业。
答。即修大乘顺决择分。便是行业。
难曰。近见道故。名加行者。资粮远见道。无加行义。
答。若加功用行。而行资粮。亦名加行。若近见道加功。四善独名加行。故对法说。有资粮皆加行。有加行非资粮。
问。资益己身之粮。加行不名资粮。加功用行求果。资粮不名加行。
答。资粮远望大果。最初独名资粮。加功万行。加功资粮。亦名加行。
问。加功而行万行。资粮得名加行。加行亦望大果。加行亦名资粮。
答。初位发心最猛。四善不名资粮。万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问。初位心猛。独名资粮。四善近见。独名加行。
答曰可尔。若加功行万行。初位名加行。若近见名加行。初位不得名。
问。若果资粮。四善亦得名资粮否。
答曰。不尔。若如尔。
难。见道亦是果之资粮应名资粮。恁么。则如何即得。
答。从增立名。但可名见道。不得名资粮。
难曰。从增立名。见非资粮。既是从增立名。资粮亦非加行。
答。固知如是。所以五道立名不同互不相滥。
问。加行位所修之法。
答有四位。四能发。四所发。四能观。四所观。
问四位。
答。谓暖。顶。忍。世第一。
问四能发。
答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问四所发。
答。下四寻思观。上四寻四观。下如实智观。上如实智观。
问所观四。
答。名空。义空。名义自性空。名义差别空。
问能观四。
答即前寻思如实四观是也。
问。依何位。入何定。发何智。观何法。
答。初依暖位。入明得定。发下寻思观。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皆空。
问。何由得空。
答。观所取四。皆自心变。皆假施设。实不可得。不空而何。
问第二位。
答。次依顶位。入明增定。发上寻思观。重观所取名等四法。实不可得。唯自心变。
问第三位。
答。复依忍位。入印顺定。发下如实智观。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顺后能取之识。亦是其空。印前顺后。名印顺定。
问。何义顺后能取亦空。
答。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空。
问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问。此忍有几。
答。有下中上。下忍印无所取。中忍即无能取。
问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无间定。发上如实智观。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别。
又问。初位何义名暖。
答。至初获道火前相。名之为暖。
问明得名。
答。至此初获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问寻思名。
答。寻思名等。假有实无。名曰寻思。
问。名义二法。何故别别而观。名自性。义自性。名差别。义差别。合而观之。
答。名文与义能所相异。故别寻求。名义自性。及二差别。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问第二位。何义名顶。
答。寻思位极。立以顶名。
问明增名。
答。明相转增。名明增定。
问。何故顶位。重观四法。
答。初伏难故。所以重观。
问。第三位何义名忍。
答。忍境识空。故名为忍。忍者印也。顺也。
问。印顺定。
答。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问四如实智名。
答。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问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极。名世第一。
问无间定名。
答。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
问。颂云。现前立少物。何为少物。
答。心上变如。名为少物。
问。颂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带相观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缚。
三见道位
问通达名。
答。谓无漏智。体会真如。故名通达。
问见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问。此之见道。有差别否。
答。有真见道。相见道。
问。真相见道。有差别否。
答。有。若一心真见道。三心相见道。若三心真见道。十六心相见道。
问。云何一心真见道也。
答。谓根本智。实证二空真理。实断分别惑智二障。虽多剎那。事方究竟。总说一心。
问。三心相见道。
答。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问。何故此名相见道。
答。以真见道。不别缘故。今则别缘是相见道。
问。三心真见道。
答。前三心说为真见。
问。复约何理。却说为真。
答。以相见道。缘四谛故。今不缘彼。为真见道。
问。十六心相见道。
答。谓苦集灭道。四谛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问。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余三谛准。
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
答。有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
问。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缘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问。上下谛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缘下界如。类忍类智。缘上界如。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
问。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
问。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缘如。仿真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法智缘真如。仿真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证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证缘见。苦类智缘前见。仿第二心解脱道自证缘见。集灭道三。仿此作法。
问。请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缘欲界如。仿无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法智缘欲界如。仿解脱道见分证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界如。仿解脱道见分证上界理。余三谛准。
问。三心相见道。
答。内遣有情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我执。内遣诸法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法执。此二别缘。名之为法。遍遣有情诸法假缘智。仿解脱道二空见分证二空理。此一总缘。名之为类。
问。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说仿法。乃根本智别断总证。
问。一心真见道。
答。双空智起。无间道中。双断二障。解脱道时。双证二空。
问。二种十六。皆小乘法。菩萨何作。
答。此约菩萨修作说之。
问。何故修彼。
答。降伏二乘故修。成遍知故。
问。此通达位之分齐。
答。於十地中。每地有三。谓入住出。此通达位。当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属修道故。
问。何故见道。偏时促也。
答。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一念尚无。何怪时促。
问。既无一心。何当入心。
答。约相见道。多时排布。事方究竟。说当入心。若真见道。岂属三际也。
四修习位(附 五究竟位)
问修习名。
答。修谓修理。习谓习学。有为无为功德法故。名为修习。
问修行位。差别之相。
答。大分有二。初十地因。后转依果。
问十地因。
答。十地皆具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之因。
问十地名。
答。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问。初地何义。名为极喜。
答。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极喜地。
问。初地中修习何行。
答。施行三。谓财。无畏。法施。
问断何障。
答。异生性障。及断二愚。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
问证何理。
答。遍行真如。
问二地离垢之名。
答。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问修何行。
答。戒行三。谓律仪。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问。断何障愚。
答。断邪行障。微细悞犯愚。种种业趣愚。
问证何理。
答。证最胜真如。
问。三何名发光。
答。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发光地。
问所修行。
答。忍行三。谓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问所断。
答。阇钝障。及欲贪愚。闻持陀罗尼愚。
问所证。
答。胜流真如。
问。四地焰慧之名。
答。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问所修。
答。三精进。谓披甲。摄善。饶益精进。
问障愚。
答。断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爱愚。法爱愚。
问所证。
答。摄受真如。
问五难胜。
答。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问行。
答。三静虑。安住。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问断。
答。断二乘般涅盘障。纯作意背生死愚。向涅盘愚。
问证。
答。无别真如。
问六现前。
答。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问修。
答。般若三。生空。法空。俱空般若。
问断。
答。断粗现行障。现观察流转愚。相多现行愚。
问证。
答。染净真如。
问七远行。
答。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问修。
答。方便二。谓回向善巧。拔济善巧。
问断。
答微细现行障。微细现行愚。纯作意求无相愚。
问证。
答。无染净真如。
问八不动。
答。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问修。
答。愿二。谓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
问断。
答。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相作功用愚。相自在愚。
问证。
答。不增减真如。
问九善慧。
答。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问修。
答。力二。谓思择力。修习力。
问断。
答。断利陀门中不欲行障。辩慧陀罗尼自在愚。辩才自在愚。
问证。
答。所依真如。
问。十法云地。
答。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问修。
答智二。谓爱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问断。
答。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及大神通愚。悟入微细秘密愚。
问证。
答。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问。何名等觉。
答。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名等觉位。
问。此金刚心。断何障愚。
答。此无间道。断微细所知烦恼障。於境微细着愚。极微细碍愚。齐此名因修道后边。
○问。妙觉名。
答。前念金刚心时。名无间道。断尽一切微细二障。至第二念。弃舍四事。名解脱道。证莲华相好功德。获三种身。故名妙觉。齐此名果究竟位。初十地因竟。
四转依果
问。转依果。
答。转依有四。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然此转依。通因及果。
问能转道。
答。此复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断道。
问能伏道。
答。有漏无漏。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能伏二障。名为伏道也。
问能断道。
答。谓无分别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
问所转依。
答。此亦有二。一持种依。二迷悟依。
问持种依。
答。谓第八识持染净种为所依故。名持种依。
问迷悟依。
答。谓真如法。能为迷悟之根本故。名迷悟依。
问所转舍。
答。此又有二。一所断舍。二所弃舍。
问所断舍。
答。谓二障种。每遇何地无间道时。彼便灭故。名所断舍。
问所弃舍。
答。谓有漏善。异熟无记。劣无漏。变易身。取要只是有漏种现。劣无漏种现。至此最后解脱道时。尽弃舍之。名四事也。
问所转得。
答。谓四涅盘。
问。一自性清净涅盘。
答本性无染谓之清净。本性寂然。故曰涅盘。
问。二有余依涅盘。
答。如来之身。有余乐依。无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余依。不同二乘有余苦依。身有属故。
问。何知无苦。
答。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无苦。有余乐依。
问蕴虽无漏。不无迁灭。何名涅盘。非寂静故。
答。能招染尽。故名涅盘。
问无余依。
答。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众苦永寂。名为涅盘。无余苦依。
问无住处。
答。生死涅盘。二皆不住。名无住处。用而常寂。故名涅盘。
问所转得。
答。谓四智菩提。何谓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问。转八识成四智。何故名为所生得也。
答。转灭有漏八识之时。从无漏种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问。转何识生何智。
答。转前五。得成所作。六妙观察。七平等性。八大圆镜智。
问。转识成智。智者别境中慧。岂不转王成心所也。
答。称实转王得王。转所得所。
问。云何转八识成四智。
答。据转强得强。云转识成智。
问。请说道理。
答。因中识强智劣。果位智强识劣。故云转强得强。
问。为甚如此。
答。因中烦恼增故。境界胜故。所以识强智劣。果位烦恼无故。境界空故。所以智强识劣。
问。据此八识。皆有转理。何故前七偏名转识。第八不尔。
答。第八一转永转。转后更不间断。故非转识。
问。前五同八一转永转。何名转识。
答。前五因位三性间转。亦名转识。
问。第七一性。应非转识。
答。八地已去。有漏无漏间转而起。亦名转识。
问。无性第七。不通无漏。何名转识。
答。三界相望。粗细转易。亦名转识。
问。第八三界以粗细易。应名转识。
答。第七我执渐增转暗。八无此理。故非转识。
二无我义
问。二空名义。
答。生法二种无体名空。空即彼无。无别空体。
问。二空理。
答。二空所显。名二空理。
问。旧云人空。或云我空。今言生空。何义不同。
答。若云人空。不该余趣。
问。我该余趣。何不从之。
答。有执外法。以为我者。但名生执。通该内外。
问。何须空二。
答。二执若在。二空真理。无由得显。故须空之。
问。真如之理。非有非空。心言路绝。何得云空。
答。从能显门。说为二空。
问。以何方便显二空理。
答。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所以得显。
问。有如何者。请喻晓之。
答。生法二执。如两闭门。加行之智。如开门者。二空真理。如门中物。根本之智。如取物人。
二身名义(附 十号名义 薄伽六义 诸佛别名 三业化义)
问。解脱道所获三身。
答。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
问。自性身体。
答。谓诸如来真净法界。
问。有何义趣。亦名法身。
答。诸功德法所依止故。普润大师云。轨持为法。依止名身。凭何以知。光明疏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摩诃衍云。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凭此而知。
问。寂寂名断。安曰法身。
答。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
问。湛湛之体。当同虚空。
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智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照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问受用身。
答。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佗受用。
问自受用。
答。恒自受用大乘法乐。
问。何义故名为报身。
答。三无数劫。修所得故。名为报身。唯此是实。后皆应身。普润云。报谓果报。三祇修因所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续二义名身。
问依止义。
答。有为功德所依止故。
问相续义。
答。尽未来际无断尽故。
问。其果报者何教所明。
答。摩诃衍云。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问。依止相续义何所出。
答。唯识论云。所趣无边。真实功德。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其出也。
问佗受用。
答。令佗受用大乘法乐。此有十重。被十地机之所现故。
问变化身。
答。无而歘有谓之变化。聚化五蕴。名之为身。
问。化身数类。
答有三类。一大化身。二小化身。三随类化。
问大化身。
答。千丈大化。王大千界。被地前机。
问小化身。
答。丈六金身。王一四天下。三乘凡夫。是所被机。
问随类化。
答。猿中现猿。鹿中现鹿。名随类化。
问。拘尸罗现三尺身。城东老母指掌所现。此当何类。
答。据被人类。属小化身。据非丈六。属随类化。再问能者。
问。法身所依。
答。依法性土。
问。唯一法性。宁分身土。
答。能依义边。名之为身。所依义边。名之为土。
问报身体。
答。四智菩提。无漏五蕴。
问报土体。
答。无漏色蕴。
问能所依。
答。根根尘尘。遍周沙界。情器有异。情为能依属报身。器为所依属报土也。此实报土。
问他报土。
答。随所被机。胜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净土。
问变化土。
答。亦随所被。大凡小圣。各随业力。所见不同。
问。何唯三身。不增不减。
答。普润云。万虑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方超悟。证三身以圆通。故无增减。
问。既一有情成佛之时。何却三身。
答。实唯一佛。约三义故。而说三身。
问三义何。
答。一体用。二权实。三理事。
问体用。
答。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谓之真身。他用不赴机缘用谓之应身。
问权实。
答。权谓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唯明。以显实故。从劣归胜。秪是一身。
问理事。
答。佛本无身。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
○问。十号之名。
答。一仿同先迹。号如来。二堪为福田。号应供。三遍知法界。号正遍知。四果显因德。号明行足。五妙往菩提。号善逝。六达伪通真。号世间解。七摄化从道。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八应机受法。号天人师。九觉悟归真。号佛。十三界独尊。号世尊。
问。十号之义。
答。无虚妄故。名如来。良福田故。名应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还来故。名为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故。名无上士。调他心故。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故。名天人师。知三聚故。名之为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
问。诸教皆列有十一数其故何也。
答。据前所解世尊名。云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则应世尊是总名。何以知也。普润大师云。涅盘疏说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云一数。涅盘及大论。开此二号。而辅行云。大论合者。此文悞也。据辅行意世尊是总。
问。准药师经。数唯有十。仍第二应正等觉。与十薄伽梵。不同旧译。却无世尊。其故何也。
试卜之云。莫第二号。应正等觉一名。将应供与正遍知为一号也。然不敢妄出所以。
问。何故第十特异旧翻。
卜云。莫薄伽梵中第六尊贵。当世尊号。
问无定断。
答。辅行尚云学者详之。我何人哉。
○问。六德。
答。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永不系属诸恼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
○问。古云。佛佛齐法法道齐者。如翻释迦以为能仁。莫应余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者。余佛莫应有寿量邪。其余佛名。随义准难。
答曰。法苑章云。但以逐机设化。随世建立。显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
○问。尝闻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说三乘化。
答。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问。三乘化义。
答。据手镜云。准佛地论。说三业化。身语各三。意但有二。又准彼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说现无边种种佛身。非身相应语业化中。即无佛身。由此。指微。显轮。各说不同。
问。指微说相应之言。训作何义。
答。相似义。要相貌相似。法体相似。
问。与谁相似。
答。与自相似者。名自身相应化。与佗相应者。名佗相应化。阙一二者皆名非身相应化。
且问自身相应者。
答。如大小化身。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蕴。名法体相似。此皆与自相似。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此身发语。有化心等。名自身相应语业化也。
问佗身者。
答。如观世音。化万回相貌。法体与人类相似。名佗身相应身业化。万回发语。及有心等。名佗身相应语意化也。
问。非身相应。
答。如化佛身无根心等。虽相貌相似。阙法体相似。一类化树林等。二义俱阙。皆名非身相应身业化。若无心佛发语。树林说法。名非身相应语业化。
问。何无非身相应意业化也。
答。既作树等是无情类。故无意化。
问。既然化为佛身。何无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属前类自身相应意业化也。
问。显轮相应。训作何意。
答。相近义。身类同义。具自二义者。名自身相应化。具佗二义者。名佗身相应化。阙一或二。名非身相应化。手镜云。准轮钞说。言相应者。亦有二义。一要相近。二身类同。如自受用身。现三类化身。身类同。又相近。名自身相应化也。如化佗身。与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应化也。二义阙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复现诸佛。虽身类同。无相近义。如自受用。现人猿等虽具相近。阙身类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义俱阙。此上皆是非身相应化也。愚疑此说云。佗身化中。与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与佗身相近。何须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类。自受用身。化人猿等。与佗身相应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无此自受化人一类。既有此疑。愚试云。显轮二义。有兼有正。相近义正。唯自相近。身同义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阙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阙正。或俱阙者。名非身化。
依此问云。何者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类化。与自相近。自身类同。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问。自身相应语意化。
答。即此前身。发言说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应语意化。
问。佗身相应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阙身类同。具正阙兼。名佗身相应化。
问。非身相应化。
答。如化身佛复现诸佛。具身类同。阙相近义。具兼阙正。又化身佛现人物等。二义俱阙。皆是非身相应化也。
问。指微钞主。何为如此。
答。谓顺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无意业化。又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现无边佛。是故说现无根心佛。又顺非身相应语业化中。无现佛身。故说树林演法。水声谈空。
问。何故显轮特与相违。
答。显轮会云。佛地非身语业化中无佛身者。但彼论略。亦合有之。又会意业但有二者。且约其心不可孤现。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实亦三。既非身中有现佛身。何无根心。
问。指微何说佛无根心。
答。只为指微。要法体相似。说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说无心。
小乘五位
问。声闻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谓资及学也。
问。谁人修此。
答。定性声闻。一分不定。
问不定。
答。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声闻菩萨二性。有人声闻缘觉二性。此等皆得修声闻行。名一分不定。
一资粮位
问。何时立此资粮之初。
答。虽有三慧。心未决定。名外凡位。发决定心。名内凡位。从此内凡立位之初。
问。资位修何观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
问。五停心观名。
答。五处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观。
问五者何。
答。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二多嗔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十二因缘观。四着我者。作界分别观。五多寻思者。作想息念观。
问不净观。
答。想自及佗。青淤虫食。骨锁等类。
问。别相念观。
答。身受心法。四各别想。名别相念。
问。如何别观。
答。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别别观。
问总相念。
答。总观四法。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名总相念。
问慈悲观。
答。乃锦被七翻章也。
问。十二因缘观。
答。观十二支缘生。迁变无常。苦空无我。假和合故。轮回不息。
问。界分别观。
答。谓观地坚。水湿。火暖。风动。空虚。识了。皆具显示无常苦空无我。
问数息观。
答。有六行相。一数。随。止。观。还。净。
问。资粮等名。
答。同大乘说。
问。资粮位后际齐何。
答。七贤前三名资粮位。
二加行位
问加行位。
答。七贤后四。谓暖及第一。名加行位。
问暖名。
答。如人钻火。初暖生故。
问。暖修何观。
答。创观四谛十六行相。每谛有四。谓苦。无常。空。无我。集。因。生。缘。灭。净。妙。离。道。如。行。出。上下具观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问顶名。
答。可动法中最殊胜故。如人之顶。
问观行。
答。亦即观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问。何故重观。
答。为成熟故。
问忍名。
答。印可谛理。名之为忍。
问。此忍有几。
答。下中上三。
问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问中忍。
答。别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问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观欲界苦谛下一缘。
问。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问观行。
答。亦一剎那。重观欲苦一缘。
问。与忍同一剎那重观欲界苦谛一缘。二有何别。
答。但胜劣异。
问异所以。
答。色界善业。总有九品。下三品善。属暖位摄。中三品善顶摄。上下上中。忍摄。上上品善。世第一摄。故云但胜劣异。
问。忍有三忍。与二品善。如何配摄。
答。上下品。下中二忍。上中品善。上忍摄也。
三通达位
问通达位。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立预流果。
问。此位齐何。分见修别。
答。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时。即属修道。
四修习位
问修习位。
答。此有后三果向不同。若於欲界修惑之中。断至六品。其六无间。五解脱道。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若断后三。三无间道。二解脱时。名不还向。至后第三解脱。立不还果。又若断至上八地中七十二品。其七十二。无间解脱二道之中。至七十二无间道时。名阿罗汉向。从初果中正住果后。进修已来。齐此无间道时。是修道位。最后边际。
五无学位(附 二无我义)
问无学位。
答。谓第七十二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立阿罗汉果。
问。五分法身。
答。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问无学名。
答。五分能摄十无学法。名为无学。
问。十无学法。
答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解脱。正智。
问。十无学法。与五分法身。如何相摄。
答。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慧。正解脱。正智。是解脱知见。
问。何罗汉名。
答。此翻应。应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二不受后有。三受人天供。
○问。其二无我。百法摄否。
答。摄尔何失。
难云。若言摄者。何法摄也。若云不摄。何言千法万法不离百法。
答曰不摄。
问。恁么。则摄法不尽也。
返问彼云。汝欲摄者。其二无我。为是心耶。所耶。色耶。不相应耶。无为耶。若云是者。五位是何。若云非。不摄明。
问云。争奈摄法不尽。
释云。一切者。不出五位。是心等者。无不摄之。名摄法尽。今二无我。既非五法。故不摄之也。
问。何知非法。
答。百法初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既一切法后。别问无我。即知非法。
问。若言非法者。应无我理。不离四句。堕百非中。
答。遮尔是法。我云非法。据实。非法。非非法。
问。何以故。
答。若是法者。堕是边故。若非法者。堕非边故。若言非法亦非法者。堕两头故。若言非法。非非法者。堕中间故。
问。如是者。亦非不摄。汝何定尔。云不摄也。
答。且遮尔摄。我言不摄。其实非摄。非不摄。非亦摄亦不摄。非非摄非不摄。
问。何以故也。
答。离四句。绝百非故。又解。前五位法。表诠立名。心表缘虑。色表质碍。此二无我。遮诠立号。遮五位法。皆非实我。皆非实法。其表诠者。既有所表摄所表法。其遮诠者。既遮我法。何所摄也。又解。若将旨就诠。在百法摄。六无为是。堕诸数故。若废诠谈旨。二无我是。不堕诸数。何摄之有。
问。争知不堕。
答。既不立名。既知不堕。
问云。补特伽罗无我。云法无我。此岂非名。
答。既云无我。与谁为名。名诠於谁。谁为自性。即知非名。
问。何知废诠。
答。既知无人无法。废诠明矣。
问。若不摄者。离百法外。应是别有。
答。虽云不摄。仍上百法。不即离等。
问。何知尔也。
答。古云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等。
问。此说何凭。
答古德云。凡属对待。皆谓之不了义。瑜伽大论。既是大乘了义之教。理极显然。故无我理。直须孤逈。圆陀陀。不与诸尘作对。万法为侣。始得。若不如是。终非了义。
四句百非
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何。
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问。如何百非。
答。既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
问。请示法之。
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复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
问。请有无外。别示一途。
答。且如上。下。亦上亦下。非上非下。
问。请示一字者。
答。如言青。非青。亦青亦非青。非青非非青。但举一字。便对非此也。
问。何故随举一切。皆得作之。
答。其真理者。一切皆非故也。故古人云。若要直截会。一切总不是。
问。何故万松和尚别此语云。若要委细会。法法无不是也。
答。历代宗师一时救弊。其意不等。前师为救坐着今时。云总不是。万松为救坐着那边。云无不是。其实住着者。皆不是。不住着者。无不是。
问。何以故。
答。佛法以无住为本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其意也。愚意且尔。更问能者。
杂录问难
怀州秀长老。於汴梁和讲主处。累致问难。今录之云。
一日秀举仁讲生。问孝严老师云。胜鬘夫人。赞佛之时。顿现三身。法身无相。如何得见知。云。汝如何说。
和云。性相禅宗皆有此。相宗答云。见化身时。即见法报。何以故。三身不相离故。盖报身者。修所得故。法身者。报实性故。化身者。报所现故。岂得相离。既不相离。故见一身。即是见三也。性宗答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岂非是见法身也。禅宗答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此亦是见法身之理。
一日又问。华严经说。佛有百亿十千名。何故燃灯。授善慧记云。汝当作佛。号释迦牟尼。既立一名。余名皆废。如何会释。
和云。佛一音中普说多名。百亿十千诸众生类。各随所乐。各别闻名。何以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一音之教。孰不知也。
问。既为法王。於法自在。何不以色为心。以心为色也。
答。若相宗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色相既从心自证生。归种位时。即是自证。是故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喻如蜗牛头出角。出则似角。缩则是头。色心相即。正与此同。若性宗说。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事不二。故色即心。心即色也。若禅宗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例甚多。和云。据上所问。其意太局。应将五位更互为问。其理方尽。且心与所互相即者。所与心王一能缘性。不即而何。其不相应心之分位。岂非即心。其无为者。心之实性。理即定然。其五位法。虽互相即。仍不杂乱。五位宛然。心色等别。虽为无为心色不同。仍即一心。若如此者。於法自在。说得成么。
又问。言言见谛。句句朝宗。且如药师经说。悭贪嫉妬。牛马驼驴。此等之语。如何见谛朝宗。
答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粗言细语。随心生灭。心外无余。何非见谛。岂不朝宗。故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细语及粗言。皆明第一义。或云麻三斤。乾屎橛。羊便乾处卧。驴便湿处尿。此例更甚。
又问。教说宗门。不出名句文。可笑之甚。
答曰。輙云可笑。盖亦未之思也。谓禅不在名句文。亦不离名句文。何也。岂禅外条然别有名句文。名句文外条然别有禅也。若条然者。外道见也。
设若难云。如灵云见桃花。香严童子闻香。药王药上[尝-旨+甘]药。云门伤足。须菩提晏坐。帝释散华。此等岂有名句文也。
答。此等正在所未之思也。盖名句文者。岂止声上。於六尘上皆立名等。见桃华者。色尘上立名句文。闻香悟者。香尘上立。[尝-旨+甘]药味尘。损足触尘。散华法尘上立也。未学教者。焉知此理。若毁教乘。不尽善者。盖自不知耳。仍亦罪有所归。十方轮转地狱。金口亲宣。敢不敬耶。止不过打葛藤云。犹有这筒在。向道我早侯白。你更侯黑。诸祖亦云。阎老子未放汝在。切忌切忌。莫探头太过。莫妄称。莫悞喜。如人饮水。则可知也。
问。药师经序云。王者禳灾。转祸为福。岂庶民等不得禳也。
答。举胜摄劣。理之常然。岂令为文之者。一一叨叨耶。序末亦云。十二药叉。念佛恩而护国。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况前半联云。病士求救。应死更生。通得庶民么。不尔思也。何得对面蹉过。
问。古云。秘密不可翻译。何故有处。却言唵字。是清净法身等耶。
答。显密圆通。有二门义。一不可说门。固不可翻。二少分功德门。亦可翻之。其翻者。约少分门也。
问。佛向观音。问六字咒。佛若不知。云何名佛。
答。权实宁知。其若文殊不能出女子定。罔明能出之。虽一真见时无别。乃入处四门有异。何足怪哉。其或显咒功深。示问何伤。
问。宗门之中。开口拂迹。教中不然。此是劣於禅也。
答。据申此问。敢保和尚。未闲教意在。教不云乎。以法破我。以空破有。以中破空。仍云。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又云。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此云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又云。离四句。绝百非。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息。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废诠谈旨。理固非言。此例无边。何云不拂。当知所问。以用试验某甲。所谓顽铜若作黄金货。只得谩佗无眼人。
八部名义(附 天神居处)
问。云何名为天龙八部。
答。拣四天王八部。云天龙八部也。翻译名义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阙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问。何故唯佛八部参随。其余天等无八部随。
答。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余无此德。故无八部。
问。云何名天。
答。梵语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
问。云何名龙。
答。梵那伽。此云龙。又有多种。泛说龙者。乃兴云致雨。益世间者。
问。何名夜叉。
答。此云勇徤。亦云暴恶。旧云阅叉。新云药叉。释云。秦言贵人。亦言轻徤。能飞腾空中。
问乾闼婆。
答。此云香阴。不啖洒肉。唯香资阴。名曰香阴。或云寻香。天乐神也。
问阿修罗。
答。旧云无端正。新云非天。如本章记。
问迦楼罗。
答。此云金翅。翅翮金色。或云妙翅。不唯金色故也。
问紧那罗。
答。此云疑神。释曰。人非人。似人。而头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也。
问。摩睺罗。
答。此云大腹行。释曰地龙。肇曰大蟒。
问。何故诸经八部。末云人非人等。
答。天台云。此乃总结八部数尔。
问。前言天者最胜最尊。对谁为最。
答。对余五趣。
问。何故尊胜。
答。由因胜故。
问。何理知之。
答。普润云。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
问最胜因。
答。谓十善。身语意行。此十善业。
问。如何为胜。
答。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以兹十善。运出五道名天乘。即为最胜。
问。天有地居空居。天何理尔也。
答。因有散善定善。果有地居空居。
问。何以故。
答。由禅定力不依于地。无定力者。不得空居。定轻安故。
问。泛说欲天散善业招。云何亦有空居天也。
答。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下二地居。此是一向纯散善也。若修十善。坐未至定。乃生上四空居天也。此后空居。皆定善招。
问何以故。
答。未至定者。尚自空居。况根本定因。
问。何名未至。
答。其由未入根本定故。名为未至。
问。未至定行相如何。
答。如止观云。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静。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后。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卧等事。犹如虚空。回向安隐。如是名为未至定相。
问。何须不见欲界定中身首等也。
答。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故须不见欲定身等。是为欲界六天因果。
问。欲界散善。疑犹未息。
答。无根本定。故曰散善。由空居故。须修未至。
问。何故天有欲无欲。
答。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故无欲也。
问。何故天有色无色。
答。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故名无色。
问。四王天居处等次。
答。光明疏云。居须弥之半。乃上升之元首也。
问疏所凭。
答。俱舍颂。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
问。东方天王。
答。大论云。提多罗咤。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提头赖咤。此云持国。又安民。居须弥东。黄金埵。南方。大论云。毗琉璃。秦言增长。主鸠盘茶。及薜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西方。大论云。毗留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光明疏云。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报。又恶眼。亦广目。北方。大论。毗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剎。光明疏云。北水埵。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普闻。
问忉利天。
答。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君臣合之。有三十三。
问居处。
答。俱舍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问夜摩天。
答。此云善时分。亦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问兜率陀。
答。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受於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问化乐天。
答。大论须涅密咜。或尼摩罗。秦言化乐。自化五尘。而自悞乐。楞严名乐变化。
问。佗化自在。
答。大论婆舍跋提夺。佗所化而自娱乐。名佗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假佗所化。以成自乐。即魔王也。
问梵天。
答。经音义云。梵云迦夷。此言净身。净名疏。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亦称高净。
问。何故初禅有王臣异。已上无也。
答。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
问。何故璎珞。禅禅皆有梵王。
答。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
问。净名疏。说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又何义也。
答。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
问。云何梵王。名中间禅。
答。在初禅二禅。二楹之中。名中间禅。
问少光天。
答。於二禅中。光最少故。
问。无量光。
答。光明转增。无限量故。
问光音。
答。口绝言音。光当语故。
问少净天。
答。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名曰少净。
问无量净。
答净胜於前。不可量故。
问遍净。
答。乐受最胜净周普故。
问无云天。
答。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此初一天。别得总名。独名无云。
问。至此四禅。方名空居。何故前欲。除下二天皆名空居也。
答。前言空居。不履地故。此言空居。云气亦无。方曰空居。取意不同。故无违也。
问福生天。
答。具胜福力。方得往生。
问广果。
答。异生果报。此最胜故。
问无想。
答。心想不行。故名无想。
问无烦。
答。无见思烦恼杂故。
问无热。
答。意乐调柔。离热恼故。
问善见。
答。定障渐微。见极明故。
问善现。
答。形色转胜。善能变现。
问色究竟。
答。色法最极。是究竟处。
问。又何此五名那含。
答。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
问空处天。
答。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名虚空定。
问识处天。
答。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之处受名。
问。无所有处。
答。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名不用处。
问。非有想非无想。
答。有解。前观识处是有想。后不用处是无想。今准除上有无二想。名非有想非无想也。有解。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非无想。合而论之。言非有等。
四相五衰
问。人间四相。天上五衰。
答。俱舍说有大小五衰。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不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於沐浴时。水滴着身。四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五眼本自寂。今数瞬动。此五衰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大五衰。一身染尘埃。二华冠萎悴。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现当死。
问摩酰首罗。
答。大论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酰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大千界主。
问日天子。
答。梵语苏利耶。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
问月天子。
答。梵语苏摩。此云月神。释名云月。缺也。谓满而复缺也。淮南子云。月太阴之精。
问。何故月轮。初后时缺。
答。涅盘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亏。施设足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影故。自覆月轮。故於尔时。见不圆满。
因问执金刚神。
答。梵云跋阇罗波腻。此云金刚。手执金刚杵。故以立名。
问因缘。
答。正法念经。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探得第一。释迦第四。乃至楼至第一千筹。第二夫人。生其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金刚神。护千兄教。世传楼至非也。经唯一人。今状於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应愿无方。多亦无舛。出索隐记。
问。龙有几种。
答。别行疏云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象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藏。
问。此教。说外教说几。
答。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鹰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问。以何因缘堕龙中。
答。骂意经云。有四因缘。一多施。二嗔恚。三轻偒(以鼓切)。四自贡高。
问。降澍大雨。自何而有。
答。华严经云。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注。
问。夜叉有几。
答有三。一在地。二空。三天。
问。何缘三类不同。
答。若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问。天夜叉。居何天。
答。肇曰。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等处。
问。乾闼婆居何。
答。在须弥南。金刚窟住。释曰。十宝山中。
问。非天上住。何云天乐神也。
答。天欲作乐之时。此神身中有异相出。然后上天。
问。迦楼罗身几许。
答。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
问。何以为食。
答。以龙为食。
问。何知。
答。俱舍颂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
问。摩睺罗。何因堕此。
答。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由戒缓故。堕鬼神中。由多嗔故。虫入其身。而唼食之。
问。天乘自十善为因。人乘有几。
答。法云大师云。若无善因。奚感美报。
问善因。
答。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愍彼。以慎伤暴。二不盗。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窃。三不邪淫。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佗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惛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
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同异。
答。不异。谓不杀即仁等。
问。义即相当。有所凭否。
答。梵摩喻经云。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
问。五戒何义。得人乘名。
答。由兹五戒。超出三途。取运载义。以立乘名。
三教同异
问。释道儒皆云教。其义同否。
答。景德大师云。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教者。元命苞云。教之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也。释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转化物心。故言教也。
问转化义。
答有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
问所诠理。
答。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别圆二教。诠中道理。
问。何故如此。
答。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之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同世教之名。
问。所诠中道。为是何法。
答。普润自说。属真如门。此乃对事拣理之谓也。若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法性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纪纲。故寄人乘。辨梗槩也。
唯识开蒙问答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