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自述续篇
一七八四年起笔于帕西(1)
接到上面两封来信已有些时日了,然而我至今忙得不可开交,压根儿没有想到满足信里的要求这件事情。如果我在家里,有札记唾手可得,可以帮助回忆、确定日期,事情就好办得多了。然而归期尚未定准,眼下稍有闲暇(2),我想努力把想得起的东西先写下来;倘能活到回家以后,就可以修改和润色了。
眼下由于这里没有任何已经写成的稿子,所以我不知道是否记述过我建立费城公共图书馆用的一些手段,这座图书馆开始很小,现在规模已相当可观了,尽管我记得已经写到接近此事的时间一七三〇年了。所以我就从这里开始,先讲一讲图书馆的事,以后如果发现已经讲过,那就将它删除好了。
我在宾夕法尼亚自立门户的时候,波士顿以南的哪一个殖民地也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在纽约和费城,印刷所其实就是文具店,只卖纸张、历书、歌谣和几种常见的学校课本。喜欢读书的人只好从英国邮购图书。共图社的社员每人手里倒是有几本书。我们最初是在一家啤酒馆聚会的,后来我们离开那里另租了一间屋子,作为社部。我提议大家都把自己的书送到那间屋子里,这样不仅可以在开会时随时查阅,而且可以让大家随意借出拿回家里阅读,这样可以互惠互利。于是这项建议便付诸实施,一段时间大家十分满意。发现这种小征集有大好处,我又建议把这种共享图书、互利互惠的局面进一步推广,办法就是创建一所会员制收费图书馆。我拟了一个草案和几条必要章程,再请一位契约起草专家查尔斯·布罗克登先生将全部内容改写成正规的协定条款让大家签署;按条款规定,每个签署人必须缴一定的款项以购买第一批图书,然后一年缴一次费用来添购图书,那时候费城读书的人为数寥寥,我们大多数人又穷得丁当响,所以经我多方奔走才勉强找到五十来个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商人,愿意缴纳这笔每人四十先令、以后每年十先令的专款。我们就靠这笔小小的经费开张了。图书是进口的。图书馆每周开放一天,只给认捐者借书,根据他们的期票如不按时归还,则要按书价加倍罚款。这个机构很快显示出了它的用途,别的城镇和地区也竞相仿效,有了捐款,图书馆规模就越来越大,读书蔚然成风,广大民众由于没有公共娱乐转移学习的兴趣,便跟书结下了难解之缘,没过几年,外地人便注意到这里的人比别的国家同一阶层的人教养更高,头脑更灵光。
就在我们打算签署上面提到的条款的时候,由于它们将要约束我们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达五十年之久,契约起草专家布罗克登对我们说:“你们都是年轻人,但你们不大可能人人都活到本契约规定的期限届满的时候。”(3)然而我们中间的很多人至今仍然健在:但没过几年,该契约就被一纸组成团社并不得转让的特许证宣布失效了。
我在拉赞助的过程中遇到的反对和勉强使我很快感觉到:提出任何一项也许会被人认为能使提倡者的声誉高出自己的四邻一丁点儿的有用的计划,而又需要四邻帮助来完成这一计划时,如果此人摆出一副该计划发起人的面孔,那就太不识时务了。因此我尽量把自己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声称那是几个朋友的计划,是他们要求我跑跑龙套,把它提交给他们认为爱读书的人的。这样一来,我的事情就进展得顺利多了。而且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如此办理,由于屡屡获得成功,我就可以放心地将它推荐出去了。眼下牺牲一点虚荣,往后会得到厚厚的回报。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是谁的功劳,那么某个比你还要虚荣的人就会觉得理直气壮,便当仁不让,到那时候,连嫉妒也愿意还你一个公道,拔掉这些冒领的羽毛,还给它们真正的主人。
这个图书馆给我提供了勤学苦读、不断改进的途径,为此我每天匀出一两个小时;这样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父亲一度想让我接受的高等教育的缺失。读书是我让自己享受的唯一乐趣。我不在酒馆、赌场或任何游乐场合消磨时光。我仍然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我开办印刷所背了一身债,年幼的孩子逐渐开始要接受教育(4)。在生意上我还得与当地两家比我开业早的印刷所竞争。虽然我的景况一天好似一天,但原来的节俭习惯依然未改。小时候,父亲对我谆谆教导,所罗门的一句箴言被屡屡重复:“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5)从那时候起,我就把勤奋看成谋求财富和功名的手段,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鼓励:尽管我并不认为我真的要站在君王面前,不过,后来这种事还真的发生了——因为我曾在五位君王面前站过,甚至还有幸坐下来跟一位丹麦国王同席共餐。(6)
我们有句英国谚语说,
要致富,
求妻助。
幸运的是,我有一位跟我一样勤奋节俭的妻子。她任劳任怨做我的贤内助,折页子,订册子,看铺子,替造纸商收破布子,等等等等。我们不雇一个闲工,我们吃的是家常便饭,我们的家具是最便宜的。举个例子,很长一段时期,我的早餐就是面包牛奶(不喝茶),用的是两便士的盛粥的陶碗和一只锡汤匙,不过还是注意一下奢侈是怎样对我的原则不管不顾、潜入我的家庭,并且跬步寸进的吧。一天早晨,我被叫去吃早饭时,我发现饭盛在一只瓷碗里,里面还有一只银勺子。这些东西是我妻子瞒着我为我买的,花了她老鼻子的钱,二十三先令啊,对此她没有别的借口可以辩解,只能说,她认为她的丈夫像别的任何邻里一样,应该有一只银勺子和瓷碗。这是我们家头一次出现银器和瓷器。后来数年内,随着我们家财富的增加,这类东西也渐渐多了起来,价值达到了几百英镑。
在宗教方面,我受的是长老会教徒的教育;那种教派的某些教条诸如神命永恒、特选子民、永世受罚之类我觉得不可思议,别的一些教条也令人怀疑,而且因为礼拜天是我的学习日,我早就不参加那个教派的公共集会了,尽管如此,我从来都不是没有某些宗教原则的;譬如说,我决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决不怀疑是他创造了世界,世界是由他的旨意统治的;决不怀疑对上帝最可取的侍奉就是与人为善;决不怀疑我们的灵魂是永生的;决不怀疑罪恶将得到惩罚、美德将获得奖励,不在今生,就在来世;我认为这些就是每一门宗教的精髓,由于它们在我国的所有宗教中都可以找到,所以我统统予以尊重,不过尊重的程度有所不同,因为我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夹杂着一些别的条规,这些条规无意激发、促进或巩固道德伦理,却主要用来分化瓦解我们,挑斗我们彼此为敌。由于怀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最坏的宗教也有某些良好的效果,所以这种对所有宗教的尊重促使我避免发表一切有可能贬低别人对自己的宗教褒奖的言论;我们这一地区人口日益增多,需要不断增加新的礼拜场所,这些场所一般是由自愿捐赠修建的,我在这方面的微薄捐赠,无论哪门宗教提出来,总是有求必应的。(7)
尽管我不大参加任何公共礼拜,但仍然认为如果这种活动搞好了,就既适当,也有用,所以我每年按时交纳一笔捐赠,支持费城唯一的一位长老会牧师或聚会所。这位牧师有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前来看望我,并劝我参加他主持的礼拜,盛情难却,我时不时地也去一回,有一回还一连五个礼拜日一次不落。如果按我的看法,他是个优秀的宣教士,也许我会继续参加的,哪怕我抽出礼拜天这个空是专门用于学习的,可是他布道的主要内容不是教派论战,就是对我们这个教派特有教义的解释,我觉得全是干柴棒子,既无趣味性,又无启迪性,因为没有灌输或加强一条道德原则,其目的似乎就是把我们培养成长老会教徒,而不是好公民。后来,他把《腓立比书》第四章的一节作为讲道的题目:弟兄们,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议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8)可我以为一篇以这为题的布道文不能缺失某些道德内容:可是他仅按《使徒行传》的意思局限于五点,即:一,敬守安息日。二,勤读《圣经》。三,按时参加公共礼拜。四,分享圣餐。五,尊敬上帝的牧师。这些都可以说是善事,但不是我从那个题目所期望的那种善事,于是我死了心,不指望会从别的任何题目下遇到我所期望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厌恶情绪,再也不去听他讲道了。几年前,也就是一七二八年,我编了一本小小的祈祷书供自己个人使用,名叫《信条与教义》。我又重新启用这本书,不再去参加公共集会了。我的行为也许该受责难,但我随它去,不做进一步的辩解,因为我眼下的目的是陈述事实,而不是替它们辩护。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我酝酿了一个达到道德完善的大胆而又艰巨的计划。我希望任何时候,不犯任何错误地生活;我想克服天性、习惯或伙伴可能给我造成的一切缺点。因为我知道或者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我看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可以见对就做、遇错就躲呢。然而很快我就发现我干了一件超出我的想象的难事。我处处留心提防这儿出差错,可往往又挨了那儿一个差错的闷棍。一不留神,习惯又占了上风。习性太强,理性无可奈何。我终于得出结论:相信做到功德圆满是我们的利益之所在,这纯属想入非非,它并不足以防止我们跌跤;必须破除陋习,树立良风,我们方能对一种沉稳一贯的正直行为有所依赖。为此我想出了下面的一种办法。
我在读书时遇到的关于美德的细目各种各样,我发现作者不同,名目也多少各异,同一名目下包罗的概念也多少不一,譬如说“节制”,有人只限谈饮食,有人却推而广之,意思是缓和别的任何肉体或精神方面的享乐、欲望、习性或激情,甚至延及贪婪和野心。为了清楚起见,我向自己建议宁肯多设名目,少附概念,也不可少设名目,多附概念;我把当时觉得必要或可取的美德归入十三个名目,每一个名目附上一条简短的规诫,充分表达我所下定义的范围。
这些美德名目及其规诫是:
一,节制。
饭不可吃胀。
酒不可喝高。
二,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三,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四,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六,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七,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
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八,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九,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十,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十一,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十二,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十三,谦卑。
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我的意图是把这些美德养成习惯,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同时全面开花,分散了注意力,而应当一次专注于一项,等把这一项掌握透了,然后再试下一项,这样循序渐进,直到我把十三项统统做到。由于先养成几项可以方便另外几项的养成,于是我根据这种看法按它们上面的地位做了安排。节制先行,因为它有助于头脑冷静,思维清晰,这在常备不懈高度警惕、防范旧习持续的吸引、抵御强大永久的诱惑的地方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项养成巩固之后,缄默就更容易做到了,由于我的愿望是提高美德和获取知识齐头并进,考虑到谈话中,获取知识靠的是耳朵听,而不是嘴巴讲,因此就希望破除我正在养成的唠唠叨叨耍嘴皮子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只能使我与轻嘴薄舌之徒为伍,所以我把缄默放在第二位。这一项和下一项秩序,我希望会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关照我的计划和我的学习;决心一旦变成习惯,将会使我坚定不移地努力获取随后的所有美德;节俭和勤奋,由于使我摆脱了剩下的债务,获得了独立和富裕,所以使我更容易实施诚信和正义等等。由于当时认为,按照毕达哥拉斯(9)《黄金诗》里的忠告,每日自查不可或缺,我便想出下列办法进行自查。
我订了一个小本子,一项美德占一页。每一页用红笔画上竖线,形成七行,一行代表一周中的一天,每天用一个字表示。再用红笔画十三条横线,与七条竖栏交叉,每一条横线的开头写上一项美德的头一个字,每天在自查中发现哪项美德方面一有过错,就在相应的竖栏中的横线上画一个小黑点。
我决心一周对一项美德严密监视,依次执行。这样第一周我就严防死守,对节制不可有丝毫的触犯,别的美德就顺其自然了。只是每天晚上标出当天的过错。这样,如果第一个礼拜我能使标明“节制”的第一条线没有黑点,我就认为那一项美德的习惯大大加强,它的对立面削弱了,因此我可以放心大胆地把注意力延伸,把下面一项也包括进去,争取下礼拜两条线上都没有黑点。就这样逐一进行,直到最后一项,我可以在十三周之内走完全程,一年四个流程。就像一个人给花园锄草,他就没有打算一下子把所有的莠草铲尽锄绝,因为他没有这个能耐,但他可以一次锄一畦,锄完第一畦,再锄第二畦;所以我由于从本子上看到线上的黑点连续清除表明我在美德修养上取得了进步,从而应当感到(我希望)欢欣鼓舞,最后,经过几个流程,经过十二个礼拜的天天查,我看到的是一本干干净净没有黑点子的本子,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在这个小本子上抄写了艾狄生《卡托》里的几行诗作为题词:
在这里我愿意相信:如果我们头上有一种神力,
(确实有,整个大自然通过她的造物高呼)
他肯定会对美德格外喜欢,
而且他喜欢的对象也一定快活。(10)
还有西塞罗的话:
o vitœ philosophia dux! o virtutum indagatrix, expultrixque vitiorum! unus dies bene, et ex preceptis tuis actus, peccanti immortalitati est anteponendus.(11)
每页表格格式(12)
还有出自所罗门《箴言》的引文,讲的是美德或智慧:
她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她的道是安乐,她的路全是平安。
第3章第16—17节
由于认为上帝就是智慧的源泉,于是我想求他帮助获得智慧不仅正当,而且必要;有了这一目的,我做了下面一段小小的祈祷文,置于我的自查表前面;天天使用。
啊,万能的上帝!慷慨的天父!仁慈的向导!给我增强那种智慧吧,因为它能揭示我至真的利益。加强我的决心吧,好让我执行那种智慧的指令。笑纳我对您的其他子民的诚心服务吧,这是我对您绵绵恩佑力所能及的唯一报答。
有时候,我还选用汤姆逊的诗作为一段小小的祈祷文:
光明与生命之父哟,您是至善,
教我如何为善,您亲自教教我!
脱离所有低级的追求,用知识、
宁静、纯德充满我的灵魂,
赐予我神圣、充实、永不凋零的福祉!(13)
秩序的规诫要求办事各按其时,所以我那小本子的一页上就有下列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计划。
我开始实行这份自查计划,实行的过程中偶尔会中断几天。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过错比原先想象的多得多,但也满意地看到它们在日益减少。我的小本子由于要擦去纸上老过错的记号为新一轮新过错的记号腾地方,擦来擦去弄得上面千疮百孔:这样就时不时地要以新换旧,为了避免这个麻烦,我把表格和规诫转移到一个记事簿的高级白板纸页子上,用红笔画上线条,使条痕能够持久,再用黑铅笔在线上标出我的过错,这些记号用一块湿海绵很容易擦掉。过了一段时间,我只用一年时间就走完一个流程,后来几年才能走完一个,到最后,由于冗务缠身,漂洋过海出差办事,就彻底放弃了,不过我总是随身带着我的小本子。
我的秩序计划最让我劳神犯难,我发现,虽然在一个人可以自己随意安排时间的事情上这是行得通的,譬如说,印刷工就是这样,但要一位老板严格遵守,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必须和满世界的人打交道,接待生意人往往要看人家的方便。还有与东西、纸张等等归位相关的秩序,我发现要做到也是难如登天。早先我对章法很不习惯,因为我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就意识不到缺少章法带来的不便。所以这一项叫我费心留神伤透了脑筋,在上面犯过的错误也叫人窝心,而且改进也十分有限,又是屡改屡犯,以致我几乎准备知难而退,在这一点上,想抱残守缺安于现状算了。就像有个人从我的一位铁匠邻居那儿买斧头一样,他希望斧头全身都像斧刃那样明光锃亮;铁匠答应给他磨光,如果那人愿意给他摇砂轮的话。于是他转动砂轮。铁匠把宽阔的斧面狠劲抵住石轮,这样一来转动砂轮就非常吃力。那人时不时地从砂轮旁边跑过来看磨得怎么样了;最后只好把斧头照原样拿走,再不往下磨了。不行,铁匠说,接着摇,接着摇,不一会儿就磨光了,现在还是个麻脸呀。不错,那人说,不过——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一把麻脸斧头。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他们由于缺少我用的手段,发现树立良风破除陋习十分艰难,在善与恶的其他一些交锋上放弃了斗争,还说什么麻脸斧头是最好的。因为某种谎称理性的东西时不时向我提示,像我这样在道德上对自己求全责备,也许会为世诟病,讥为犯傻,一旦为人所知,将会传为笑谈;还提示,一种完美的品格会惹来遭人嫉妒的麻烦:而且一个善人应当允许自己有点毛病,好给他的朋友留点面子。
说实话,在秩序这一项上,我发现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现在我人老了,记忆力也差了,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办事缺乏秩序。然而,总体来讲,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曾经雄心勃勃要达到的那种完美境界,而且还相去甚远,但我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比较优秀、比较快乐的人,若不努力我是做不到这一步的;就像有些人临摹字帖,一心要练就一笔好字,尽管他们永远达不到他们希望达到的字帖的那种优秀水准,但通过努力书法大有长进,字写得漂亮清晰,也算说得过去了。
让我的子孙后代得知,他们的这个先辈直到这篇自述写成的第七十九个年头,一生福气绵绵,除了上帝的恩佑,靠的就是这点小小的本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余年还有什么不测,皆在上帝手中:即使这些不测出现,对往日享受的幸福加以反思应当帮助他以乐天知命的心态将它们一一扛过去。他把长期持续的健康归功于节制,它至今还给他留下一副好身板。多亏了勤奋和节俭,他早年景况顺遂,获取了财富,还学得了种种知识,使他成为一位有用的公民,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他把祖国委任他的光荣职务归功于诚信和正义。这一整套美德,哪怕还处在他能获得的那种不完善的状态下,也多亏了它们的联合影响,使他能够脾气平和,谈笑风生,所以他一直人缘很好,甚至深得年轻朋友的喜欢。(14)所以我希望我的某些子孙不妨学习学习,从中获得好处。
应当说明的是,尽管我的计划并不是完全没有宗教色彩,但里面绝对没有任何一个教派的特殊信条的标记。这些东西我是有意回避的;因为我充分相信自己方法的实用和卓越,对信仰所有宗教的人都适用,由于有意在什么时候将它印行,所以我不想让其中的任何内容引起任何教派中的任何人对它产生反感。我有意对每一项美德写一点短评,表明具备这种美德的好处和从事与之相反的恶行的坏处;我本来要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美德修养艺术》,因为它将显示获得美德的方法和方式,它将有别于单纯的劝善,因为劝善并不教导和指明方法,而是像使徒行传里的口头善人一样,不是给缺衣少食者指明怎样或者何处可以得到衣食,而只是一味地劝导他们要吃饱穿暖。《雅各书》第2章第15—16节。(15)
然而,我写作、出版这种评论的意向并未实现。我确实时不时地记下一些感受、推理等方面的简短提示,准备在评论中使用;其中有些提示至今还保存着:可是早年对于私人事务,后来又对公众事务的必要和密切的关注,将此项工作拖延了下来。由于它在我心里是与一项需要人全身心地实施的伟大而深远的计划紧密相关的,而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务又使我无法顾及,所以时至今日它仍然没有完成。
在这篇自述中,我的计划就是解释并强化这样一个道理;单独就人性考虑,恶行并不是因为遭禁才有害,而是因为有害才遭禁,因此具备美德是每个人的利益之所在,因为人人都希望今生幸福,从这种情况(世界上总有许多富商、贵胄、皇亲国戚,他们需要管理自己事务的诚实工具,而这种工具又如凤毛麟角),我尽力让年轻人相信,要使一个穷人致富,什么品质也不可能像诚实那么有效。
我的美德名目起初只有十二项;可是一位贵格会朋友好心好意告诉我,人们一般都认为我目中无人;而且我的傲慢往往从言谈中表露出来;无论讨论什么问题,我就是占住理了仍不过瘾,还要摆出一副盛气凌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他怕我不信,还举了好几个例子,说得我口服心服;于是我努力在根治别的毛病的同时,尽我所能根治这一恶行或愚行,我便在名目上增添了谦卑一项,并对这个词赋予了一种广泛含义。我不敢吹牛说我在取得这项美德的实质上多么成功,但在外表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克制一切跟别人针锋相对的言论和我自己的武断说法。我遵照我们共图社的老规矩,甚至不许自己在语言中使用表示确定看法的词语;诸如肯定、无疑之类,代之以我心想、我的理解是,或我认为一件事情如何如何,或者这事情我眼下觉得如何如何。当别人主张某种意见,我认为错了的时候,我不图一时痛快,打他一顿拦头棍,立马挑明他的意见的荒谬之处;而是在回答的时候,一开始就说,在某种情况下他的见解可能是对的,但在目前看来,我觉得情况似乎或好像有所不同等等。很快我就发现了我这种改变态度的好处。我所参与的谈话进行得更加惬意了。我发表意见表现出的谦虚态度使人家更乐意接受,反驳大大减少了;这样一来,即使发现自己的意见错了,也不至于下不了台,要是自己的意见碰巧对了,我也容易说服别人放弃他们的错误看法和我达成共识。这种办法一开始采用的时候,有点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架势,最后却到了习惯成自然的程度,也许在过去五十年间,谁也没有听到我随口说过一句武断的话。多亏了这种习惯(仅次于我的正直品格),当我早年提倡新体制或改变旧体制的时候在同胞中说话很有分量;后来当了议员,在议会里又很有影响。我笨嘴拙舌,从来做不到口若悬河,措辞常常讷讷难言,语病层出,但一般还能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在我们的性情中最难制服的也许就是骄傲了,你尽可以千方百计地将它伪装,跟它拼搏,把它打翻在地,掐住它的脖子,将它狠狠羞辱一顿,但就是弄不死它,一有风吹草动,它又窥间伺隙表演一番。在这本传记里你也许会常常看见它。哪怕我自以为已经彻彻底底战胜了它,我也许又该为自己的谦卑而居功自傲了。
以上一七四八年写于帕西。
* * *
(1) 法国巴黎的一个郊区,富兰克林谈判结束北美殖民地和大不列颠战争的《巴黎和约》(1783)时在此居住。
(2) 与不列颠的和约是1783年9月3日在巴黎签定的。富兰克林请求国会批准回国,但他仍留任公使一职,直到1785年托马斯·杰斐逊接任为止。他于当年7月离开巴黎返美。他写这一部分自传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3) 在第一部里,直接引语一般不用引号,这里开始使用引号了。
(4) 富兰克林的儿子威廉约生于1731年,弗兰西斯生于1732年;女儿萨拉生于1743年。
(5) 《圣经·旧约·箴言》第22章第29节。
(6) 这五位国王是法国的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英国的乔治二世和乔治三世,还有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六世。
(7) 1788年费城修建一座犹太教的会堂时,富兰克林是最大的捐赠人之一。
(8) 《圣经·新约·腓立比书》第4章第8节。
(9)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人),古希腊禁欲主义哲学家和数学家。富兰克林在这里加了这么一条注:“将指导自查的这几行插入一条注里”,并希望包括诗句的译文:“让睡眠合上你的眼睛前先将当日的工作检查三遍:我在何处偏离了正道,我做了些什么事,我漏做了什么善事?”
(10) 引自约瑟夫·艾狄生《卡托,一出悲剧》第5幕第1场第15—18行。富兰克林也用这几行诗做他的《信条与教义》的卷首引语。
(11) 按正文,黑点画在线上而不在格子里,这里依照norton anthology版的表格形式。
(12)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哲学家、演说家。引文出自《图斯库卢姆辩论录》第5卷第2章第5节。vitiorum后有几行略去。拉丁引文的意思是:“哲学啊,生活的指南,你是美德的求索者,罪孽的祛除者!……宁肯按照你的规诫好好活一天,也不愿过一种罪恶的永生。”
(13) 引自詹姆斯·汤姆逊(1700—1748)《四季》中的《冬季》(1726)第218—223行。
(14) 注意这段文字中第三人称的使用。这样做意在拉开叙事人和读者的距离,收到更加客观的效果。
(15) 《圣经·新约·雅各书》第2章第15—16节:“若是兄弟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