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卷十七(经文卷四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

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

巳二审除细惑。说后二如来藏。此亦取三卷末阿难发心偈云。希更审除微细惑。以向下所谈。乃生妄之深源。成碍之幽本。故也。后二藏者。谓不空藏。与空不空藏也。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一者。圆觉疏以隐覆。含摄。出生。为三。二者。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顺次释空等三藏。今似后义。而亦稍不同。上之空藏全同。以所显之真。正惟体大。合下二藏。意旨便殊。盖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至下分科更明。分二。庚一问答辩劾诸惑。又二。辛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此以满慈请发者。表下所谈惑细理玄。无学深位皆当究心。非独为有学说也。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一者。四住惑尽。胜前惑未尽也。二者。四辩能说。胜前但能强记也。又二。壬一泛叙有疑。又二。癸一赞叹妙示

style='color:teal'>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有折伏之勇曰威。有摄受之慈曰德。上契至理。而下契劣机。曰善为敷演。谈一谛而三谛具足。且谛谛文文。皆越小乘见解。故号如来第一义谛。

癸二正举疑情。又二。子一自疑。又二。丑一叙昔未闻

style='color:teal'>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分得如来最胜四辩。故为说法第一。法音下。当补云。回思昔日。方显叙昔喻言聋人聆蚋。近已不闻。况百步外。大声百步。亦未必闻。况蚊蚋声。极状其自昔以来。虽证无学。虽善说法。于斯妙法绝未得闻。非谓今在会中尚如聋人等也。

丑二求今断惑

style='color:teal'>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盖彼平日惑山河等心外实有。今佛上文宣明即心。而又本空。惑五大性互阙不周。上文宣明各皆周遍。令其除此二惑也。斯义即本空周遍二义。究竟无惑。在下文确陈中见之。

子二众疑。又二。丑一有学明其习漏

style='color:teal'>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辈字。全该有学。那含亦在其中。开悟者。即前承佛妙示。顿忘法执分别。而于法空中胜解现前。习漏未除者。即彼我执中俱生细惑依然未破。盖深悟与浅证二不相碍。然习漏既存。则二执俱生尚深。亦应尽与拔之。

丑二无学述其疑悔

style='color:teal'>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诸漏。界内欲漏。有漏。无明漏也。漏尽则不生三界。此叙旧证已得我空。显下所疑是细法执。却比有学能起现疑。兼亦代彼发其种子。今闻下。正明未了。纡者。缠绕也。疑悔。二心所也。疑属根本。悔属不定。自他法三疑中。单属疑法。善恶二悔中。单属悔恶。即悔前小乘错乱修习也。旧修已悔。新闻尚疑。故疑悔交缠未决定矣。泛叙有疑已竟。

壬二确陈以请。又二。癸一确陈二疑。又二。子一疑万法生续。又二。丑一牒佛语

style='color:teal'>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此于万法起疑。故但牒彼阴等科中之语。以彼皆如来藏。便显即心。清净本然。便显本空。又清净本然。语虽现于七大科中。而意惟取前四科。以彼一一结妄显本清净。一一归真显即藏心故也。

丑二正举疑

style='color:teal'>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此疑有二。一疑始之忽生。二疑终之相续。云何者。何因缘故也。若于次第上重读云何。二疑自显。山河大地即世界。诸有为相。兼众生业果。齐此乃疑始之忽生。意谓既即藏心本空最初何故忽生世界众生业果耶。次第迁流。即兼上世界等三。终而复始。即是相续之意。此二句方是疑终之相续。意谓既即藏心本空。纵使忽生。亦应忽灭。末后何缘。浩劫迁流相续不断耶。此问求佛与说始生终续之详。非直怪问其不当生也。故佛后分始终各答其详。

子二疑五大圆融。又二。丑一牒佛语

style='color:teal'>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此文分明惟取七大周遍科中之语。

丑二正举疑

style='color:teal'>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据牒中。则惟四大。及举疑。则弃风而加空。且风空俱与地碍。故确论所疑。但惟五大。而不疑见识者。以彼无形碍也。首二句。地水难容也。次六句。水火难容也。又四句。地空难容也。上科所举之疑。文如一气。而疑有两节。此科所举之疑。文如三段。而疑惟一意。谓总疑有碍而已。确陈所疑已竟。

癸二请佛开示

style='color:teal'>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是义。二疑中义也。攸。所也。往。归也。言不知二义所归趣也。惟愿下。求佛释疑。开迷云者。欲佛说出生续之由。圆融之故。庶使迷云顿破。慧日洞明。方到究竟无疑惑地矣。满慈蹑前以质二疑竟。

辛二如来次第以除二惑。分为三。壬一佛慈许说。又二。癸一经家叙众

style='color:teal'>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经标无学。特显法深。

癸二正举佛言。四。子一示所说胜

style='color:teal'>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佛言普为。仍彰慈广。胜义中胜义者。法相宗有四。蕴处界。为世间胜义。四谛。为道理胜义。二空真如。为证得胜义。一真法界。为胜义胜义。彼但真俗不融。为异法性。所立胜义无差。据佛后文答万法生续。则起于性本二觉。答五大圆融。则归于一心三藏。宛然皆一真法界。

子二示所被机

style='color:teal'>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此于普为中别举当机以等余众。均是四果。言定性者。谓彼尚未回心。似应于此方回。二空。惟指人法。言总意别。盖于人空已得。而未兼得二空者也。回向上乘者。向了义大乘也。若法华前已向上乘。更开何权。理不通也。等者。等有学及人天众也。

子三示所获益

style='color:teal'>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一乘者。一佛乘也。即法华大白牛车。寂灭场地。即本觉果体。万妄本空。一真清净。即下文所谓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极而言之。亦即三藏圆融之境也。梵语阿练若。亦云阿兰若。此云无喧杂。世间可静修处皆得称焉。然但为境静。是假非真。寂灭场地。乃本心本静。与境无干。是真离喧杂。古人所谓置之一处。静坐须臾。皆谓此也。住此修行。譬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依果起因。因因即果。成佛正因。莫正于此。故曰正修行处。离此即邪修矣。

子四嘱听许说

style='color:teal'>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慈许说已竟

壬二大众钦承

style='color:teal'>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壬三正为宣说。分二。癸一正答满慈。又二。子一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此对上空藏。彼约心真如门。会妄归真。以显藏心不变之体。此约心生灭门。从真起妄。以显藏心。随缘之用。然用应有二。一随染缘。起六凡用。二随净缘。起四圣用。今为开迷成悟。故且单取染用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又二。丑一正答初问。又五。寅一牒定所疑

style='color:teal'>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牒语略。意必具含。

寅二举所依真。按起信论。心生灭门中分二义。一觉义。二不觉义。觉。即所依真理。不觉。即能依无明。故云依本觉而有不觉。今答文全符论意。故知此科即彼所依本觉。又二。卯一佛举常说致问

style='color:teal'>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如来常说者。多为菩萨演其实义。声闻在会。亦普闻知。性觉本觉。显是所依觉义。而性本异称者。各有诠表。性表一真理体。未涉事用。故旧以三谛释者。不知其无俗谛也。本表天然本具。不论修为。故旧以三观释者。不达其非功夫也。妙。寂。明。照也。妙明。则即寂而照。明妙。则即照而寂。二觉互影显融也。明虽似用。亦体上照用。非涉事用。如来举此于无明万法之先。正当空劫以前一段真理。惟有寂照互融。岂有事功。但举此者。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二显寂照具足。不假妄明

卯二满慈答以常闻

style='color:teal'>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常闻者。但领其文。未通实义。或依己教别解。所谓一音演说。随类各解也。一向且令权证。故不破斥。今与开权显实。故须发其惑而难破之。又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也。

寅三辨得妄本。即后三法生续之源。一指深本。二示元妄。根本妄而枝末全空可知。又三。卯一审得其惑。又二。辰一如来双审真妄

style='color:teal'>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此之审意。蹑上性觉二句而来。故此首句觉字。即性觉本觉之觉。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有真妄二明。而妄明独为大迷之体故也。汝称觉明者。盖言汝说法时。必常宣演也。为复下。正以双举审问也。问意如云。为是性本自明。单称为觉。即含明意耶。为是觉本不明。须用加明于觉。而双称明觉耶。盖单称为觉。不假妄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双举致问。欲令满慈自决取舍。全似征问阿难心在何处。及以何为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斥破之也。

辰二满慈独取于妄

style='color:teal'>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此答如云。若此不用明之。而即称为觉。则虚名为觉。而实闇然无所明矣。此盖词中反排无所明之真觉。而意中深取有所明之妄觉矣。此不明二字与上不同。上是假言觉本不明也。斯是承言若不明之也。此答全似阿难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是被佛征出素所迷执。而不觉其非者也。但阿难所执六处粗识。满慈所迷根本无明。粗细浅深。迥然别矣。

卯二斥为无明

style='color:teal'>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首二句。全牒满慈之言。若无所明者。即若此不明也。则无明觉者。即则无所明也。次二句。全失真性也。末二句。妄又非真也。如云。推汝之意。将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殆惟恐其无明觉。而必加明于觉也。而不知一加所明。则觉明二义。皆双失矣。良以体外加明。非体本有。有生有灭。时有时无。由是约起心有所明时。明则非觉。以加明于觉。非觉体之本有故也。约忘心无所明时。觉则非明。以从来未悟觉体之本明故也。此犹所谓有念无念同归迷闷之意耳。既非觉非明。二义俱失。全堕无明。汝岂以无明为汝之觉湛明性哉。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盖无明即是不觉。惟浊惟暗。而安有湛明之义。是汝始虽惟恐失乎明觉。而终则至于全失真性。全堕无明矣。

卯三结成妄本

style='color:teal'>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上科既斥为全体无明。由是承上而言。汝于本具真觉翻成无明者。元无他故。正以本性之觉。必具本有之明。所谓性觉必明也。汝乃无故妄加明于觉上。所谓妄为明觉也。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万妄依之而托始。故知明觉二字。便是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柢矣。此于十惑之中。为第一惑。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之先。别名独头生相。根本不觉。曰痴。曰迷。及无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者。能隐真觉之体。二者。能发万有之相。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今言加明于觉。意何浅近。答。此惑在三细前。本非下位所知。惟佛现量亲见。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叫唤不出矣。法王自在。岂如是哉。曰。借言非真。宁不误人。答。岂止不误。仍有大益。如来亲见等觉位中粗细诸念皆尽。惟余此念。佛法不现。此念忽尽。便入妙觉果海。故令顿根众生。但了法空心净。一念不生。遥契如来涅槃妙心。自具照体。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觉。永嘉云。倘顾还成能所。顾字。便是明觉的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觉。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觉。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节。希顿入者。宜究心焉。辨得妄本已竟。

寅四正明生续。原疑两节。忽生与相续也。就分为二。卯一初之忽生。此科先答云何忽生山河有为之疑。问。诸经皆言妄为无始。此经何独说有初后。答。本来无始。不妨说出始象。炽然说始。不乖无始之旨。盖佛之教言。并有二种。一者假立。二者称真。不假立而谈。则真亦不彰。不称真而说。则假无究竟。比如本无修证。而说修证。悉皆无碍。况经论皆言最初一念不觉心动等。俱依假立之义。故此说始。无所乖焉。又二。辰一最初微细。此科即论之三细。然章法不同。但以惑对境。分为二科。良以圣贤以智了境。凡夫以惑缘境。并皆连带生起。今约凡故。用惑境相对。分二。巳一细惑

style='color:teal'>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惟三细中之前二。尚缺第三。旧解三细全该。转现颠倒。今解顺序惟是业转二相。首二句即业相。自证分也。盖上文明觉二字。明。为能明之妄明。觉。为所明之妄觉。虽能所皆妄。俱属无明。而克体分别。但能明之妄明。是为无明。而所明之妄觉。即此科业相。在上科但是带言。非本位也。故此科佛接上文而言。性觉本非所明之境。特因妄加能明。而遂立成所明耳。由是而知因明之明字。即上文能明之妄明。亦即论之不觉。所谓无明。立所之所字。即上文所明之妄觉。亦即论之一念心动。所谓业相。至此方当其本位矣。且论中以依不觉而心动。说名为业。此因妄明立所。说名为业。意固全同。而此文较论犹有发明。良以论言心动。未明何故心动。而经文说出元因加妄明于本觉而引此心动也。所既二句即转相。见分也。论标为能见相。当知论中以依心动而转成能见。此因所立而转成妄能。意固全同。而此亦较论文为有发明。良以论言心动转成能见。而亦未明何故即成能见。经乃说出因其妄以觉体为所见之相。由妄所而引起妄能耳。是则妄能显然合彼能见。

巳二细境

style='color:teal'>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现相。相分也。论标为境界相。又自释为能现相。首句是能成之本。无同异中。即业相之中也。唯识曰。相见皆依自证起。是也。同者。无差别境也。异者。有差别境也。业相之中。就实论之。既一体一相。能所不分。故迥然无此二种境界也。次句以下。俱是所成之境。炽然者。火光盛貌。虽表显著。然火光但明于夜。亦表暗中显著。以此境界虽显。尚在本识中。未大显著。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又虽在本识。亦已炽然。如火夜发。岂同前二相。一则无境界。一则不可知哉。昔人见说炽然。度其显著。不敢定为细境。而释为六粗。不察论文自释生灭因缘。释至现识则曰。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又曰。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何乖今经炽然之说。故知此科决是境界无疑。炽然成异者。言从此无同异中。忽然见种种差别形器。即结暗为色之始相。此句是现有差别之境也。异彼二句。是现无差别之境。即空生大觉始相。上一异字。是不同之意。下二异字。仍是前差别之境。夫既异异。而又因异。可见全是傍显之意。盖言非先异后同。但是见异时傍显无差别处。便是同境。立字取意即显也。常途约生起次第。空沤先发。界相后随。此约转相见境。先见界相。傍显虚空。故作如是说也。随宜无不可耳。末三句。即仿佛有众生相也。然必同异发明者。以上异之与同相形而显。此众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良以仿佛有形貌差别。殊于同境。即不同虚空。故曰无同。仿佛有运动灵觉。殊于异境。即不同器界。故曰无异。问。既即世界。虚空。众生。与下粗境何所差别。答。尚在本识中。结暗忽现。恍忽未定之相。与彼粗境中三法作胚胎耳。问。论惟浑标境界。而经乃三相具陈。多少不类。恐不相当。答。论之前标虽浑。而后之自释尤详。如前所引能现一切境界。疏取瑜伽释之。谓具根身器界种子。又五尘对现。疏释乃谓且举五尘。而实通现一切境界。由此观之。论疏皆言一切境界。何所不该。奚以三相为多。况器界之释。何非同异二境。根身之语。何非知觉众生。而种子不出情器。且五尘尚不为多。三相何嫌太广。是知此节科当现相。则经论如出一辙矣。复有人以此配属三细。其意诚迂。问。通上顺释三相。甚生次第。但释因明立所则曰。因妄为能明。引起所明。以立业相。此虽经无能字。推意补之。亦通。次经明言因所生能。子即释为业生转相。似亦自然之序。但妄明既以业相为所明。转相亦以业相为所见。此何别乎。又转相何不以境界为所见乎。答。汝言妄明以业相为所明。此言非是。盖妄明最初依本觉起妄。以本觉为所明。本不期于业相。其奈本觉。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觉卒不可明。而徒以带出业相为所明耳。故佛言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其旨显然。汝次言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斯言不差。盖转相依业相起。妄以业相为所见。本不期于境界。其奈业相元无可见之相。由是业相卒不可见。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耳。故佛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其意更显。是故经文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而上隐下显。且上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与孙。何言无别。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而上显下隐。且上为生能之所。下为能生之所。亦如祖孙。那得混同。至于摄论谓转相所缘境不可知者。正约其缘业相之初心为言。而记主便指境界。非也。此二皆以心取心。真隐似现。所谓非幻成幻法也。如人瞪目。欲自见眼。本不期于空华。其奈眼非可见。而徒以带出空华耳。以喻详法。居然可了。问。论无能所。经何广陈。答。文法不同耳。论是次第。下依上生。故不彰能所。经是钩锁。上引下起。故能所多陈。观经无明位中。已即累言所明。何疑业相不为所耶。会文取义。经论无不合矣。最初微细已竟。

辰二渐成粗显。此即论中六粗。今亦以惑对境。分为二科。巳一粗惑

style='color:teal'>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即六粗之前五。如是者。承指上文之词。扰乱之意。全在上科。若宽取总因。则三细起于真净心中。皆为动乱之相。若克就引生粗识。则惟是境界一相。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以彼境界从无而有。则有无相倾。因异立同。则同异互显。既而复以一异一同之界相。显发非同非异之有情。是于藏识海中。境风乱动。已如空华乱飞。岂不甚扰乱哉。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是也。待者。缘对也。相待。即是为缘之意。生。即长也。劳等。即粗识也。岂非境界为缘而生长诸粗识乎。楞伽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然生劳二字。即论中起成智相。为第一粗。论云。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疏云。于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性。夫创起慧数分别。所谓转生劳虑也。问。转智二相。俱缘境界有何差别。答。转相缘境。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智相缘境。不了心现。执为外境。分别染净。所谓分别事识矣。此当法执俱生。劳久二字。即相续相。为第二粗。盖久即相续不断之相。论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疏以二觉不断为自相续。以又能引持生死为令他相续也。此当法执分别。上之分别。略分染净而已。此则转生苦乐觉受。自他相续。法执转粗。故名分别。发尘二字。即执取相。为第三粗。尘者。染著之相。论云。心起著故。起。即发也。彼云起著。此云发尘。同一旨耳。疏云。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等也。自相浑浊一句。即计名字相。为第四粗。论。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疏云。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也。今乃取其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以恰合于自相浑浊。虽是一意。而发尘尚浅。故属我执俱生。浑浊已深。故属我执分别。末二句。即起业相。为第五粗。彼云起业。此二引起尘等。语意颇同。论云。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故疏云。谓执相计名。依此粗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即苦因也。尘劳。有八万四千。以十结使为体。约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垒满其数。烦恼。略言根本六。及随之二十。若配尘劳。数亦如之。总即见思。约未起属惑。即前执取名字二相。今经明言引起。乃是已起而成业之相。且尘劳烦恼。俱须约于身口七支。而起业疏文。亦言发动身口。其义无乖。以必发动方是起义也。问。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答。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谈。理实无始。岂真未成粗境之前。而绝无身口哉。且论亦约从初起。亦须于第六中方成身口。疏释起业。明用身口。若必执第六方有身口。则前相凭何起业。而执取等凭何计我我所哉。语虽有序。而意须圆活。不宜泥也。况下粗境。亦不是直待五识起毕然后有者。第以言不顿彰。巧敷陈耳。神会之可也。

巳二粗境

style='color:teal'>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即业系苦相。为第六粗。论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疏云。业因已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生死长缚。此一科经文。与论文名位虽同。意旨各别。论明万法唯心。故备明诸识。而心相偏详。境相为略。所以前境界相。及此果报相。亦皆就识隐略。未详彰其为惑所执之境也。经答云何忽生山河等。故心境双举。而于境相尤详。所以前细境。及此粗境。文并详也。于中备明世界虚空及众生相。且疏于业系苦相科为受报。今经世界虚空是依报。众生是正报。意符受报。然于中净秽苦乐。不得自在。何乖论文。但经且据初成。无循环意。以后另有三种相续。惟此稍不合疏文耳。以上会合经论毕。下当按文释之。当知以上皆是展转叙其缘由。惟此六句方成确答问意。首四句。确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末二句。确答诸有为相。总承上言由依性觉而动无明。因无明而发心境。缘心境而起尘劳等。于是业力所使。起为云云。起静勿指时言。当指处说。如云。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确然而成定相。静而无相处。则空阔旷荡。显然而见顽虚。次二句。明其不离前之细境。但至此始确定而成就耳。故二为字是即字意。言此虚空。即前同象至此始确定也。此世界。即前异相至此始成就也。然此即当结云。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实由如是而生也。末二句确答诸有为相。亦明不离前境。但文法转换。上是指后即前。此是取前显后。言彼细境中无同无异之相。至是而显然确定以成众生业果真有为法矣。再结云。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实由如是而生也。通前虽俱属忽生。而仍有相待劳久之言者。以从无而有。须由微而著。但约万法初成一周。而说忽生矣。又约修时逆断。显此次第。权说初成次第。将令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证。不至僭乱也。又当知经自无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所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可以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初之忽生已竟。

卯二后之相续。此科方答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之问也。问意在前举疑科中。分三。辰一世界相续。此中义理。虽似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实不尽同。不可以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将谓不出己意。良以外教正惟执乎五行能成世界。而实不了其真源。纵高推太极混沌等。而终不识其为吾心之妄觉。全体之无明。今与分明指示。正以异彼教意。而旧解却将觉明释之为水。以滥彼天一生水之计。仍出无极太极之下。何以令彼祛除旧见而生新悟哉。夫外教多归化机于阴阳。而吾宗直指化本于心性。又且示天地之源。出于吾心之无明。此诚大异外说。而极警误执也。弘教者。直不挽外宗而令其明内旨。反推内教而滥外宗。失计之甚也。至于内教所用名言。多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后之合变转生。但与五行略相似耳。故今解于前之四法。全准孤山四大为正。而前三大显然依于心起。于后之四法别立名言。略取温陵父母气分之说以助明而已。又分三。巳一生能成四大。夫四大虽展转相生。而实总是能成。以各具能成之力用故也。其曰执持。曰保持。曰变化。曰含。皆其义也。至后四法。则皆不具斯义。谛观之当自见矣。又曲分四。午一风大

style='color:teal'>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觉明者。觉体之上已起妄明。而妄明必发空沤。空昧者。顽空之体全是晦昧。而昧晦与明乖角。相待生摇者。即温陵所谓明昧相倾。不觉心动也。当知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风轮持世者。诸经言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住。此大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

午二地大

style='color:teal'>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孤山谓土与金皆是坚性。俱属地大是也。盖地性坚硬。而坚莫过金。故金是地大精实之体。因空生摇者。因空昧而心动也。如人为睡所偃而发迷闷矣。坚明立碍者。觉明坚执。而妄成有碍也。如偃中坚执求通。而妄觉有物相压矣。由此即感一切坚碍之相。故言世之金宝。皆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执所感也。如古有凝心结思化为石者。亦是小验。此固灵心不思议之力用。而业感必然之理也。金轮持国者。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此大亦显然亲依妄心而起矣。

午三火大

style='color:teal'>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此大固是风金二大转生。而坚觉摇明。全带妄心之相。坚觉。坚执之妄觉也。立碍感金故宝成。摇明动念之妄明也。动成风相故风出。此是生火之因起。一坚一动。故相摩生火。如云。一刚一柔。相摩相荡也。为变化性者。盖火无持含之轮用。而有化成之功能。至后四居功方显著也。以上三大。虽相待转生。而俱带妄觉妄明之心相。本宗固宜偏发明之。岂可多用水土生木等意而晦之哉。

午四水大

style='color:teal'>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此大方独用金火二大。而不带心相。以上三番带明。此应不言可知。宝明生润者。盖宝上之明。即含润相。如珠光出水。即其验也。火光上蒸者。火有蒸郁之气。即能成水。如盛热时。万物多被蒸而出水也。然以宝明。而又鎹以火光。此水大所由起矣。含。兼承载涵润意也。十方界者。诸世界下。皆有水轮。乃至诸轮皆然。别经言世界安立。土轮下依金轮。而同为地大。金轮下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而虚空无所依。今约由心生起。序未全同。又显究竟。仍说虚空依无明。而无明依本觉。以见万法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离心悉无自体。故内教惟以显心方为得旨。生能成四大已竟。

巳二生所成四居。此之四法。即上四法所成。所谓世界国土也。前曰持含。曰变化。即持含变化此四居也。盖器界元为众生所居。今于此四方显众生所居住处。故曰四居。然此与小教所谓万法皆由四大和合变起。文不相乖。但小教未了四大毕竟是觉心变现也。上文既明能成四大皆依心起。至此所成四居。但示四大转变。不复重明心起。令由四大之唯心。而达万法之唯心也。又分二。午一总成二居。二居。谓海为水居众生住处。洲为地居众生住处。以同依水火为能生。故曰总成也。又分二。未一示其由生

style='color:teal'>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盖四大虽均成变化功用。而水火土三大。于四居中。功迹显著。至于风大。执持搏击。功虽不少。而于已成居上迹则不彰。故不言之。首二句。正明火水二大为生海洲二居之因起。火腾者。火性本炎上也。水降者。水性本润下也。交发者。水火既济也。立坚者。结成器界也。如陶器者功惟赖于水火矣。次二句。正所成之二居。海亦由立坚而成者。盖海非独目于水。以注水之巨坎。方谓之海。故全是坚体也。洲潬。如四大洲。及诸小洲是也。

未二验其气分

style='color:teal'>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以是义故。以是水火共生之义故。彼大海本就湿之处。似不应有火。以不忘母之气分。故火光常起。洲潬本就燥之处。似不应有水。以不忘父之气分。故江河常注。盖外教五行义中。水之望火。为我克之妻。故火为二居之母。火之望水。为克我之夫。故水为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于父。而不忘母之气分。故海中火起。洲潬克肖于母。而不妄父之气分。故洲有江河也。余皆准此思之。

午二别成二居。以二居生验各说。故曰别成。拣异总成也。又分二。未一成山居

style='color:teal'>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此山居众生所住之处也。初二句示其由生。水劣火者。如温陵谓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是也。又以水为火之夫。若太胜。则势必灭火。岂能生他法哉。今以水夫劣于火妻。故成高山矣。末三句验其气分。准前思之可见。融则成水者。如炼五金之矿。悉皆成汁是也。

未二成林居

style='color:teal'>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此林居众生所住之处也。首二句示其由生。末三句验其气分。义皆准前可知。所成四居已竟。

巳三结成种相续

style='color:teal'>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者。互以妄相生也。递相为种者。初由妄心而生起大种。次由展转而备生四大。后由诸大而成就四居。于是群生之依止器界具矣。以是因缘者。以是递相为种之因缘也。世界相续者。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凡成一番。便是如此展转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后。永无清净之期也。世界相续已竟。

辰二众生相续。分三。巳一推由成阴。又分三。午一指无明本

style='color:teal'>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明妄非他者。言明得众生必从妄起。而此妄亦非他物。即是真觉妄明为过咎耳。意指不外前文生世界真妄本也。夫觉明既属能所。向后惟从妄说矣。此科同前忽生科中妄本。

午二三相妄局

style='color:teal'>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所妄既立。即彼所既妄立。业相也。而明理不踰。即彼生汝妄能。转相也。理。犹体也。而明理二字。已是妄能。不踰二字。乃是特加妄局之意。以表能被所局也。二句同彼细惑。俱属妄心。尚未涉境。下三句方涉境界。即彼现相也。而偏重众生。以是因缘者。若通上科。则无明为因。能所妄局为缘。若止本科。则业相之所为因。转相之能为缘。而能被所局。即是因缘。听见属心。影略觉知。声色属境。影略香等。不出不超。俱是心被境局之意。由上能被所局因缘。成此心被境局碍相也。此末二句颇似说根。而委细参详。犹是本识中境界相。所谓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是也。但为下文结根成阴之由。

午三二阴成就

style='color:teal'>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上二科。总是详推成阴之由。此科方以妄成二阴。前四句。成中阴也。色香味触。影略声法。六妄即六尘。成就者。粗境已著。具足无缺也。足显上科声色尚是本识细境。未云成就矣。由是分开见觉闻知者。揽上六尘。结尘以成六根。而分开云者。即经所谓旋令觉知。壅令留碍。体中相知。用中相背也。又云。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夫根尘成就。则形兆潜彰。然尚未趣生。必当中阴之位。经言中阴六根猛利。胜于生身。足为明征。问。既无前阴。何得此名中阴。答。理实无始。何缺前阴。但经从细向粗。只得截流而谈。亦假立之旨也。末二句。方以转成后阴生身。温陵曰。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著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化。如天狱等也。○总此推由成阴一科经文。展转四重。钩锁次第。一由无明而引起业转妄局。二由业转而引起心境拘碍。三由心境而引起根尘分隔。四由根尘而引起四生系缚。由细而粗。颇顺文理。兼合论旨。旧作根尘识三释者。则根先结而尘后成。固为颠倒。由尘成而分六识。何经可征。盖经文只说揽尘结根。而根成分隔。不言尘分于识也。由彼迷前文为根。须以后文为识。且将谓根尘识三。文顺界全。而不达根相即是阴体。用表众生形相已著。而识非形相。义无关也。推由成阴已竟。

巳二详叙受生。又二。午一委示胎生。独委悉开示于胎生者。一则急于为人。二则众生悉以淫欲而正性命。欲爱偏显故也。又三。未一举亲因

style='color:teal'>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中阴之想爱。为受生之亲因。孤山曰。妄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异见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故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流爱为种者。即最初注爱于母。以为投胎之种。纳想为胎者。即投种后。爱著不舍。以为增长成胎之由。经后云想中传命是也。

未二明助缘

style='color:teal'>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父母之交遘。为受生之助缘。孤山曰。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也。○上科以己缠父母为同业。此以父母吸己为同业。

未三结成胎

style='color:teal'>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故有因缘。犹言以是因缘也。孤山曰。俱舍明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名羯刺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頞部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名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今略举前二。等取余三。

午二例示四生。又二。未一总标成应

style='color:teal'>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胎卵湿化。皆应也。下文情想合离。皆感也。随其所应者。随其所感。而应之以四生也。

未二各别指明

style='color:teal'>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上科分释感应。而经文偏用错综。随便而已。温陵释四感好。但合滥于应。今少变云。乱思不定曰想。结爱迷恋曰情。亲附不动曰合。舍此趣彼曰离。以此四心感召。而四生各类应之。又曰卵兼后三。其实前前兼于后后。而后后不兼前前。其意始完。详叙受生已竟。

巳三结成相续

style='color:teal'>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此只依感应二意结之。义无不尽。首二句。即感之相续也。更相变易者。约一众生。则周而复始。约群灵。则彼此转换。温陵谓四感有情皆具。各以多分。召彼四生。○以是经涉长时。互成转换也。受业。指受生胎等而言。逐其飞沈。即应之相续。胎等各有飞沈。末二句蹑上结之。准前可知。众生相续已竟。

辰三业果相续。分三。巳一业果指本。示业果而又指本者。明业果各本于自心之贪。欲其绝贪而业果自息也。又三。午一欲贪

style='color:teal'>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想爱同结者。不专指受生时言。亦兼在世时。想念恩爱。皆所以深结生缘。爱不能离。所以相生不断。欲贪为本。方专指受生时元因爱欲而来也。

午二杀贪

style='color:teal'>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贪爱同滋。言由有贪爱。必有身命。由有身命。必赖滋养。同滋者。言彼此皆欲滋养身命。所以贪不止而必至吞食也。

午三盗贪

style='color:teal'>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温陵曰。不与而取。及阴取。皆盗。故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啖。阴取也。皆盗贪也。吴兴谓杀贪未论酬偿先债。盗贪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恶业俱生者。以此恶业为续生之缘。与生俱生也。问。世教论杀。惟以忿争杀人为重。论盗。惟以劫窃财命为重。而食肉不与焉。似得重轻之宜。今经何独论其所轻。而反遗其所重乎。答。此有二义。一者断轻况重义。盖此方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惟断现乱。而不禁食肉。今经欲绝生死。须断生缘。故极至食肉皆并断焉。若悟轻者尚为生死之缘。则重者不言可知。非反遗于重也。况真慈平等。均为夺命。何有重轻。且约现生食肉。似不为祸乱。若约隔生酬偿。则祸乱亦均。更待下义详之。二者绝本止末义。盖凡一切杀盗究其深本多起于食肉。如八万释种遭琉璃之杀。世人但知近缘骂詈。不知远因起于食鱼之冤。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时恣意食啖。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终祸起。畜之酬报者。报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乱世。乃至杀人无量。故佛断食肉。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意。经云。世上欲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外教君子。未能信达者。切勿轻非毁矣。业果指本已竟。

巳二相续明长。既示相续。而又明长者。表续生皆由互不相舍。欲其能顿舍。而即不相续也。又为二。午一杀盗无休

style='color:teal'>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首二句影略多辞。则师补之未全。具载当有八句。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债亦准此。命属杀。债属盗。不出负还二字。以是因缘者。以是负还因缘也。末二句。言命债不了。故生死亦不了矣。

午二欲贪无尽

style='color:teal'>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首二句影略亦应八句。各开则云。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怜色准知。交错则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翻转准知。不出爱怜二字。以是因缘。以是爱怜因缘也。末二句。言爱怜不断。故缠缚不断矣。相续明长已竟。

巳三结成相续

style='color:teal'>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归重三贪。为业果及与相续之正因缘也。正明生续已竟。

寅五双关结答。分二。卯一蹑相续而结忽生

style='color:teal'>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三种相续。本答终而复始。今总束之。以结答忽生。正显忽生非别有法。即生彼相续之三法。意双关也。首二句。蹑上之辞。颠倒有二义。一者首尾相因义。二者颠狂迷倒义。觉明。即是无明。明了知性。即是本真。妄真和合。总是业相。下了字。即能见相。因了发相者。依上业相。起出能见。而带出境相也。此四句。无明三细皆备。下妄见。即缘此境相。而起我法二执。浑然涵彼前四粗也。盖三相续即彼后二。而后二皆本无明三细二执而出。故结答云。汝问三种云何忽生。皆是觉明乃至妄见所忽生也。

卯二蹑忽生而结相续

style='color:teal'>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此科全牒问辞。惟中间因此虚妄四字。乃是结答之处。夫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原问忽生。今蹑之而结答次第迁流等。正显相续非别有法。即续彼忽生之三法。亦双关也。结答意云。汝问三种云何次第迁流。当知但惟因此颠倒相续之虚妄。故终而复始也。是则前云从妄见生。今云因此虚妄。可见忽生相续浑一妄法。了无实体之可得矣。正答前问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脉疏卷十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