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睢州志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城池志

山川之险,天所设也;城池之险,人所设也。雎无形势,所恃以为固者,城池而巳。嗟乎!夜户不闭,此大道为公之世也。三代以还,非其时矣。故王公设险,周易垂其文;春秋体险,圣人大其用。凡有司牧之责者,宜致谨焉。作城池志。睢城塾下,旧有水患,水门泄内水,护城堤障外水附。

城池

有城,周围十里三百步,宋崇宁所筑。金元以来,兵燹相仍,日就圮坏。明洪武二十二年,调汴坚城卫来守,指挥吴仲缘旧堤修筑,建城楼四,敌楼四,巡铺四十二。成化十三年,河决相过,睢冲入城垣,官廨民舍,荡祈无遗。水退城淤,居民营止稍复。正德二年,知州宋景重加修治,建门四:南曰正治门,北曰通镇门,东日永安门,西日通汴门。城之南关有高阜,廷衰若千里,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于此,遂为省府通衢。时有盗警,巡抚章公观风过睢,因南郛筑新城焉。其长十有二里,其高二丈有五尺,其围之步,积而数之三千八百有奇,周围包之以砖。建门七:南门三,中曰鸣凤门,左日左光门,右曰右光门。东门二,正东曰朝阳门,东北曰左翼门,西门一,曰刿蕤门,小北门曰右翼门。新旧两城相连,按吾省相连城形,光州城形如吕字,归德形如回字。睢州旧城正方,新城㨊圆,两城相连,形如古字。俗谓之凤凰城,周围环之以池。池之形势,逐城而成。当门有浮桥,以便往来,疏食深广,植柳以固其岸。承平日从,池湮城颓。崇祯四年,奉命修凿新城、砖城,止于禘葺,旧城、土城,更甃以砖,复增筑数尺,门楼、敌台、女墙、羊马墙,屹然一新,可谓金汤之固。然砖灰工匠之费,未免取之地亩,吏胥因而渔利民。不聊生矣。曾忆族间二老者日:天下将乱矣,无故修城凿池,先警也。其后果有壬午之役。闯寇法始皇隳名城之智,以雎州夙为汴辅,驱雎之老弱平之,而城之楼堞橹雉,尽覆于隍矣。九月,复决河灌汴,狂流南奔,遂溃新西门堤口,又决右翼门入新城。水满,复由水门入旧城。官舍民庐,庙刹学宫,咸付逢波。其未湮没者,又为许氏兵丁折毁,存者旧城、金锁领𮖠陵之上数家而巳。新城止东西一街,即昔患水移居之地,其城高阜故也,所存者尚数百家。我皇清定鼎,吾雎之避乱他方者,稍稍复业,乡绅士民皆就居于新城,即官师亦移居于民舍焉,而旧城渐废矣。然旧城制城也,岂容轻议。且州治居金锁岭之中,控南而治,他州不及。又泮水滦环,学宫胜槩,襄亭高耸,军储永坚,终不可废也。

水门

水门,在旧城南东隅,布政司添注经历李重创修。嘉靖二年,署州印,见城中水多,全无民舍,作水车二百余軧,循南池旧河身转堤,亲督彻水,民得安居。崇祯壬午,河水自新城入旧城,由此水势汹涌,城因崩溃数十丈,门不复存矣。

护城堤

近城大堤,即沐城旧堤之故地也。原止城北一面。明正统十年,水浸城廓,诸生黄琦上书漕运参将汤节,从环城筑堤。成化十四年,河决一城,旧堤倾圯。弘治闲,水患稍息,知州喻宗祯、徐镰增修完固。嘉靖十三年,知州胡瑞俊增修,高阔三丈余。十四年,河决逼堤,知州吴江寻视,筑神城保舍。二十二年,河复冲西二隅,荡堤将溃。知州王佐斋沐致奠,水势少平,乃立回。龙庙以报成功。复取柳枝编堤,以受冲突,谓之柳堤,葱郁成林。后抚院章公因作新城,取南堤一面以为城南面根基,又伐柳为陶,柳因潇条,堤亦断续。

河防志

黄河之入中国,自孟津而下,地平上疏,易以涣散,衡决不常,为害甚大。而吾郡当衡,受患尤剧。自古求治之人,贾让、贾鲁、参政安然,侍郎张信、薛远、都御史刘大夏,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徐恰、侍郎赵璜,议论不三,修筑靡定。导之使北者,恐伤运道;导之使南者,恐千金陵。疏支河以杀水势者,则有淤塞之苦;筑防堤以障河流者,则有冲决之患。糜费不赀,成功屡易。为今之计,近河州县,不遇河患则巳,遇有河患,则宜蠲租筑堤为急务。如都御史刘天和问水集所载,吾郡蔡司马报书,即得之矣。蔡石冈云:黄河南徙,国家之福,运道之利也。当冲郡邑,作堤障之,不坏城廓巳矣。被灾军民,免其租役,不至流徙已矣。石冈,睢人也,雎河患为甚,而其言若此,公天下为心矣。噫!石冈已矣,请三复斯言。见问木集。又都御史刘天和雎州祭河文:赵皮疏导,河始南徙,睢当其冲,罹患极矣。洪波巨浸,坏乎沮洳,田庐葬溺,赤子流离。天和等治水于兹,心切惊惕。菲荐式陈,鸿流颔杞。惟神其鉴之。

公署志

设官分职,亮釆有邦,将树表仪,以为民程者也。不有经治之所,民其何瞻?故宅之公府以示贵,崇之堂陛以示尊,寄之帑藏以示贤,盖皆司牧所据,以抚辰布德,有不可缺者。睢之州治在城内正北,壬午之役,春火于兵,秋沦于水,存者三堂一所,廨楼五间而巳。是以来牧兹土者,听政无所,寄,馆于民房,数年于兹矣,而公署不建,盖以睢民新出汤火,不忍劳力伤财,诚相与体息之意也。今将议抚新城内,买李氏旧址为衙门矣,此地当新城心腹,居中而治,亦善地也,终不若旧治之规模位置出于天然耳。则今欲弘规而大起,舍旧治何所取法乎?恐其久而忘也,笔之于书,以为方来之折衷云。

旧治

旧治坐金锁岭之阳,明洪武三年,知州杨时敏创建衙门。后屡加修葺,规模渐益宏励矣。州有正厅五楹,退思堂五楹,幕厅三楹,在厅事东西。仪吏库三楹,在所事之西。戒石亭当其前,六房翼其列。仪门之外,东曰土地祠,西曰囹圄。大门外之西傍曰申明亭、旌善亭,库藏在亭事之后,廐房在听后之西。退思堂之后为知州廨宇,其东为判廨,廨西而南为吏目廨。六房之后,两阶皆吏舍,西舍之北为射所,实知州廨西园地也。治之后有金锁岭峰,俱缭以墙垣,周以警铺,而总建坊于大门之外,曰承流宣化坊。坊之东曰鼓楼,即总铺前门。又其东为文昌阁,皆州之气脉为有益。说者谓州治之建,有得于天然之胜地,而其规模之精,形势之完,又非人力之所易及。其所属之得门日阴阳学,在州治东,日医学,在州治西。曰僧正司,在兴国寺内。曰葵丘驿,旧在南关大街之北,知州吴江取为公馆,而移建于关之西。曰广丰仓,在州治东南,即民助州志应台旧址,预备仓亦在焉。厂宇之外,尚多哕地,高耸可居监司之巡历者。有察院、行台,即旧北有布政分。同在新城后街委巷中。按察分司在新城西街,归德行府在州治西。其画邑分丘以居市井之民者,有州前、儒林等街,凡二十二道。其围甲结堡以居草莽之民,有长冈、大成等镇,凡二十四集。其即置以速政令,则王政、回示等舗,凡八。正应、邮亭、厢房、门房皆具焉。其为房额以表贤俊,则有大同徒、都御史等坊,凡四十余。其为公建者,日肃政坊,在州前,曰泮宫坊,在学前曰激扬坊,旧察院之右,曰儒林助,在学前之左。虽存坊不二,皆例之所得书者。旧有预备仓二座,厂各二十间,先在城之南北二关,后移南者于长岗,北于龙塘岗,乃正统大臣议复旧典者。州厅之事,有漏壶二座,后为署事者持去数事,致不可用,经壬午之后,并壶座亦不复存矣。

学校志

人材成衰之数,岂不以学校哉?故𮤲宫既作,史克作之,子衿兴刺,小雅伤焉,此学校之设所由重欤。吾雎学宫移建新城,避水患也。水既退,宜修旧学,而乃因陋就简,此署兵巡道王镛所以有先圣不歆之论也。矧庠序贤圣发祥之地,密迩囹圄,非惟不雅,亦堪舆氏之所忌也。兼以明伦无堂,广文无署,则旧学之宜复,急于州治矣。夫州有印,有仓库,有簿书,必得士民环卫,始保无虞,学宫无此累也。州治以大堂为主,学宫以大殿为主,今大成殿归然存,最易为力,何不以新学为先生之宅,而重修旧学,以爰先圣之灵乎?至社学诵讲教令,书院之作养人材,皆所以辅佐学校者,其复之也尤急云。

州学

州之儒学,旧在城中乾方。洪武初,知州杨时敏建。正统间,北于水,暂移南关,水去。知州谢先因旧址建之。弘治中,知州邓鼎、徐镃相继增益,规制大备。其所建文庙七楹,东西庑各九间,戟门、襦星门各三间。堂陛巍然,宫墙雅焕。明伦堂五间,中悬御制,左列卧碑,右揭题名。志道齐、据德斋、依仁齐,为生儒课授之地;礼门义路、腾蛟起凤门,为往来持循之途。宰牲房、神国皆在文庙之前右,号房四上二间,皆在文庙之后左。提学车玺、郡人尚缙皆有文以纪盛美,树于戟门之两旁。先是,学之巽方为文昌庙,嘉靖初,奉制更为启圣公祠门。伦堂之后旧为尊经阁,畜藏颁降五伦等书,亦更曰御制。牧一亭内列石,其刻敬一箴及程氏四勿箴、范氏心箴。亭之东曰名宦祠,西日乡贤祠。堂之前右隅曰祭器库,祭器如数贮其中。堂之正西曰学正馆,其南三区为训导馆。墙垣周回几三百丈,门阑肃崇,标表壮丽。知州材干、胡瑞、吴江王佐实相继增修之。今堂之两楹,大揭科、贡两榜,题名其中,盖学正鄘沾等之所立。学之前奎楼一座,八斋聪陇高云际,为贡士赵梦星创建,以助学宫之形势者。射圃亭旧在学之西南,后以水废。嘉靖三十三年,提学葛守礼行习射法,知州王佐改建于里台之右。观德亭三间,射器如数。三十九年毁,建别署。夫射者,男子之所有事,矍相之举,孔子且不废之,盖事之尽礼乐而可数焉,以立德行者,莫是过焉。君子行之而有得,将用之战则无敌,用之礼则顺治,射其可以不讲哉?谓宜。爱礼以存之,将必有因识而可复者。

社学

自郡以及市镇,为学凡三十有二:曰关东社、斗西社、关中社、北关社、祠前社、大成社、三皇社、平岗社、龙塘社、河堤社、李集社、王老人社、帝丘社、孙聚社、野鸡岗社、官亭社、匡墙社、伯当社、郭村社、海州社、俞公社、老堤岭社、榆厢社、大岗社、西陵社、寄岗社、大寨社、厚台社、郑庄社、浑子社、长冈社、申明社以教民闾子弟。旧制,每社设教读一名,先训、大诰三编,及教民榜文,修身治家、事君事亲、居官治人之道,皆具于中。盖先端其蒙养,而后他曰可裨其用也。社田各学丰约不齐,共计二十三顷一十六亩,正税之外,一以供其学师。后教者废法,祖训不闻,巳失立教之初心。间有并其学而废之者,然犹责佃民耕田输租,以备肉荒,是尚有为民之遗法也。嘉靖戊午,巡抚章公焕筑新城,工科之属,亦既籍之民矣,乃并社田及其基地又五十五亩皆鬻之。由此师儒流散,学舍荡析,古典之坠,靡有子遗。惜哉!

书院

书院在骆驼岗右,旧为尼寺,嘉靖四年,提学萧鸿凤废之,更名锦寒书院,肖二程夫子像于后堂祀之。前有大堂,东有讲堂,两翼有厢房,东南有莲亭,冈上有书舍,下有甘菊泉,清洌可濑。嘉靖十三年,侍御蔡爱云选贡之隽者养于中,以学正周伯董之。署印布政同添注照磨王京益舍数十楹,为观甚伟。且其地峰峦掩映佳木葱。郁,南望𮖠台,北接桃洞,四水壁环,鸢鱼各见,名人学士,乐登临者辄往游。岁列宪汤绍思、王崇、郡人刘淮诸公多所题纪。

坛祀志

山川坛在州南门外二里许,今在新城内,猥近民居,颇称不洁,有改建。社稷坛在州北门外二里,厉坛在北门外半里许。以上俱有神库、神厨、宰牲房、同星门,今俱废。余谓三坛,民人社稷之寄也。古先圣王欲兴民福,而先致力于神,以此。若漫不经心,使垣屋颓坏,沓秽往来,甚非所以享神保民之道也。城隍庙在州治西北,正殿五间,后殿五间,东西廊前后共二十六闲,门三间,牌坊一座。旧有石桥,寻废。壬午水灌旧城,暂移神像于新城旧察院,遂建庙于此。八蜡庙在州北关外。正绕五年,知州仲广创建,今在新城小南门内。火神庙在州新城大南门街隅头北。回龙庙见城。通志讥城堤下。三皇庙在新城东门内。自岳渎而下,社稷、山川诸祀,载在祀典,列诸天下郡县,最为得正,有司当谋为时祭,亦重民事之义也。大禹祠在州城北吴公台上,今颓。襄王庙在厚台冈。二程夫子祠在锦襄书院,今敝坏。

老子庙旧在襄邑县南濑乡,中有九井,汲一井而八井俱动,能洁齐。入祠者,水温清,随人意念。见幽明录。后移于州南门内,为老君堂,今废。

真武庙在州北门内,元至正间,主簿袁英建。

东岳行祠在州北门外,嘉靖二十六年,知州王佐修。宋真宗崇尚道术,多置也观于拱北,仰此地也。

关帝庙二,二在新城东门内,一在新城西门内。

金龙四大王庙在新城大街北。

三官庙在新城西门内,今攺为章公遗爱祠。

二郎庙在老君堂西,今移南门月城内,与武安王并祠。

岳忠武庙在东门内大街北。

玄帝庙、宣公祠见旧志图。

兴国寺在州西门内,太平兴国建立。旧殿宇辉隍,旧习仪在此。

乾明寺在州城外洒北隅,元至正间建,天顺元年重建。元碑记尚存。

恒山寺在州北恒山上。无忧寺在州南四十里平冈集之西,中有巨塔,可以中行而上,传为唐人所造,巍然可观。白云寺在老堤岭北。石柱百祥寺在老堤领北五里许。蛟龙寺在州北六十里,见有唐碑文。洪福寺在杜桐集北,传系古刹。其他西陵、朝郭、朝庄、黄冈、厚台、河堤岭、浑子、龙塘、旷德,俱在各集,以集而名也。余谓寺观仙刹,虽非秩祀,然亦附载者。盖古今之骚人墨客,登临眺望,雄文丽藻,掇拾于断碑残碣之余,亦足以纪时述事,彰往征今,自不可废,故仅存十二,以备考征。

陵墓志

古之君子,生有益于前,死有闻于后,是故土垄屹然,瞻拜起敬,不独当时之人若是,虽异世之下且加礼焉。道德功业之在人,其不朽者如此。吾睢陵墓,自庄周而下,若南冈公出使占城,恩信足以孚遐方;石冈公定变云中,威德足以辑叛乱,卓然为当代人物,诚生乡邦之光,而起后人之慕也。然而李密、王伯党之墓,亦列于其中。君子曰:善固可传,恶亦不容泯焉。感发惩创之机,其在斯乎!其在斯乎!帝丘在州东北二十里,世传为帝喾之墓。襄陵即襄台之旧址也,宋襄公施于此,故名。东陵、西陵在州西南三十里,二陵对峙,未详所目。南夏陵、北夏陵,在州西南四十里,未详所自。单塳在州南五里,未详所自。双塳在州南十五里,世传为孙平章父子葬此。襄王墓在州西南四十里厚台冈顶。二云楚襄王,二云宋襄王,未知孰是。庄周墓在州南三里,遗封隆然,今没于河。李密墓在州北十二里恒山之阴。通志云:二在灵宝,未知孰是。王伯当墓,密之臣同葬于此。通忘云:二在封丘,未知孰是。赵尚书墓在州北堤内元里。李尚书墓在州西门外一里。蔡侍郎墓在新城南门内。孙副都御史墓在旧城西门外一里许。李恭敏公墓在城北七里许。袁尚书墓在城南,绕东三里许。杨参政墓在新城东门外数里许。李通政墓在旧城北门外六里许。张太仆司墓在新城南门外五里。徐兵部墓在旧城东门外五里。王副使墓在新城西南。夏陵汤留守墓在新城南门内。蔡氏节烈墓在新城东门外。黄御史墓在传城北门外。刘参政在新城南门外二十里。

乡仪志

冠礼久废而不举,士夫子弟间能行之。

婚礼问名、纳采及亲迎,皆遵朱子所定家礼,富者常过于厚,贫弗能举者,亲友亦相为助焉。但时务虚文,角奢竞侈,甚非好礼者之为也。有因送丧而纳妇者,名曰扶妇,此亦中州之通弊,宜革。

丧礼,复敛殡葬皆如家礼。富者作灰隔,贫者亦尽心营葬,不能举者,亲识亦有助焉。迩来惑于风水之说,求取地势,甚至作乐会宾,僭名器以尚奢华,乃习俗之不可渐者。若作佛事以蠹典礼,尤当速革。

祭礼,士夫之家有家庙,祭如仪。庶人则扫地以祭。每年正月上旬、清明、中元皆举,乡试中式,会试中式、岁荐俱如制,加意者隆之。

乡饮

凡与乡饮者,皆士民年高有德,素重乡评,里中公举通学公议可者,方荐于有司,以礼敦请。吾睢旧有私自请托者,今亦无之。行期如制。

邮政志

养济院在𮖠台右,恤如制。漏泽园在城北门外。祈祷水旱饥疫之灾流行,有司率在官者沭浴祈祷,至于扫晴祈阴,捕蝗避疫,随其乡俗而巳。义塳在新城西门外,凡远方无主,老而无嗣、贫而无地者,多葬于此。今新城东郊有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