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讲 三十颂科判大纲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唯识三十颂> ,是建立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古今注释三十颂的书不胜计数。在我国、以 <成唯识论> 最为重要。但 <识论> 十卷雄文,一方面是字字珠几,是发掘唯识要义的宝藏;另一方面它行文有如枝上岔枝,叶旁长叶。所谓 ‘文如钩锁,义若连环。’使人初读之下,如随入五里雾中,不知所来,亦不知所往。如何读通 ,成唯识论。 呢?唯有熟读本颂,以颂文对照识论,便有脉络可寻了。现在科分三十颂如下。

一、 三十颂科分

三十颂,乃世亲菩萨所造,以五言四句为一颂,全文三十颂,计六百字。在一般经论中,多以三科分判,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颂全文皆是正宗分,并无序分和流通分。在讲解三十颂之前,先要熟读三十颂全文,全文即是: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三十颂颂文,如上所录。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 有三种判别方法:

一、 以相、性、位三分科判: 即一者明唯识相; 二者明唯识性; 三者明唯位。这在三十首颂文中,由第一至第二十四颂是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是明唯识性; 第二十六至第三十是明唯识位。

二、 以初、中、后三分科判: 在三十首颂文中,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后五颂为后分。

三、 以境、行、果三分科判: 初二十五颂是明‘唯识境’,次四颂是明‘唯识行’,最后一颂是明‘唯识果’。

现依第一种科判,分别说明三分如下:

一、 明唯识相: 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缘生起,唯识所现。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之理,执心外有别实境,因此生起我执法执。故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是依他起之诸法,以破除其我执法执。

二、 明唯识性: 此即圆成实性,修唯识行者,虽知万法皆此心虚妄显现,而犹未能了达真性,是以次明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以此显示真如常住一味。

三、 明唯识位: 三十颂的前二十五颂,说明唯识相、性,依他圆成,无非是说明依他如幻,使修唯识行者,断妄染执障,证到圆成真理,而成三身万德的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证圆,必须历经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四十一阶,历经三大阿僧祗劫,方能至三身万德之佛地,故次第三,明唯识位。

二、 三十颂科分表

现依相、性、境三科分,列表示明如下:

唯识三十颂分科表:

一、 明唯识相:前二十四须颂。

甲、 略标:1、释难破执。2、标宗归识。3、彰能变体。

乙、 广释:

1、明能变相:异熟能变、 思量能变、 了境能变、

2、正辨唯识。

3、通释妨难:释违理难、 释违教难、

二、 明唯识性:第二十五颂。

三、 明唯识位:第二十六颂至第三十颂。

依据上列的分科,于此拟定出讲解的顺序及内容,即是:

一、 释难破执: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二、 标宗归识:彼依识所变。

三、 彰能变体: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四、 异熟能变:

1、三相门: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2、所缘行相门:不可知;执受、处、了。

3、心所相应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4、五受相应门:(相应) 唯舍受。

5、三性分别门:是无覆无记。

6、心所例同门:触等亦如是。

7、因果譬喻门:恒转如瀑流。

8、伏断位次门:阿罗汉位舍。

五、 思量能变:

1、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2、所依门:依彼转。

3、所缘门:缘彼。

4、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相。

5、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6、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

7、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

8、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六、 了境能变:

1、能变差别门: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2、自性行相门:了境为性相。

3、三性分别门:善不善俱非。

4、相应俱受门:

甲、 列名六位: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

乙、 受俱分别:皆三受相应。

丙、 重明五位:

遍行:初遍行触等。

别境: 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善: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烦恼:烦恼为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随烦恼为忿,恨覆恼嫉懂,诳谄与害娇,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5、所依门:依止根本识。

6、俱不俱转门: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7、起灭分位门: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七、 正辨唯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八、 释违理难——

1、心法生起缘由: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2、有情相续缘由: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九、 释违教难:

1、三种自性:

正辨:遍计所执性: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明不一不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明依圆前后:非不见此彼。

2、三种无性:

总说: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别明:相无性:初即相无性。

生无性:次无自然性。

胜义无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十、 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十一、 明唯识位:

1、资粮位: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2、加行位: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3、通达位: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4、修习位: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5、究竟位: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三、 与三十颂相关的论典

讲完三十科判大纲,再介绍几本与三十颂相关的论典。首先要介绍的是注释三十颂的<成唯识论> ,凡十卷,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译,翻经沙门窥基笔受,这是学习唯识学必读的重要论书。

世亲晚年造 <唯识三十颂> ,本颂造出,未造释文而入寂,未几十大论师继起,各造释论,斯时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国,携回十家释论百卷,奘师译此论时,本主张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之义成为一部,其中异义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法之说,故 <成唯识论> 十卷,虽说是糅集十师之作,而实以护法一家为宗,名为传译,不啻新造。

基师亦尝述其传译参糅之绩云: 十家别译之初,神[日+方]、嘉尚、普光、窥基四人同受师命,共同翻译。数日之后,基请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对曰: [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 久之奘师乃许,故得此论行世。

其次介绍 <成唯识论述记> ,述记十卷 (或二十卷,亦有六十卷本) ,是唐代大成法相唯识宗的窥基大师撰述,这是注解 <成唯识论> 的著作。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

一、 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

二、 论宗体: 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

三、 藏乘所摄: 谓 <成唯识论> 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乘所摄。

四、 说教年主: 以慧恺之 <俱舍论> 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

五、 本文判释: 即就本文述释其义。

述记一书,是窥基随奘师笔受‘识论’时,以所闻之于师者,随时笔劄,识论完成,更为此记。凡识论中不尽之义,及己意当发抒者,皆于此记中见之。但这相当于随堂笔记,素称难读。传说清末状元夏同和,初读 ‘识论’,谓有如月下看花,再读述记,如堕如五里雾中。故学者若不专业研究,莫不半途而废,不能竟卷也。

本书元代即告失传,清代末年杨仁山居士得之于日本,由金陵刻经处刻印行世。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四卷,也是窥基撰述,略称 <成唯识论枢要> ,系唯识三疏之一。本书初叙 <成唯识论> 之成立、传入、揉译等因缘,次释本论之题目及所被之根机。再次释论文,于识论述记之未详尽处,更详加解释。其中对于唯识三十颂科判、五种姓、三类境等问题,均广泛加以解释。收入大正藏四十三册。注释书有唐外智周撰 <成唯识论枢要记> 二卷,唐代憬兴之 <成唯识论枢要记> 二卷。

<成唯识论了义灯> 七卷 (或十三卷) ,是窥基的弟子慧沼撰述,略称 <唯识了义灯> ,唯识三疏之一。本书系显慈恩宗正义,而破斥有关解释 <成唯识论> 中的异说者。事实上是祖述窥基之说,而责难圆测、圆义、普光、慧观等之异说。此书颇有门户之见,且素称不易解读。本书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成唯识论演秘> 七卷 (或十四卷) ,是慧沼的弟子智周所撰,略称 <识论演秘> ,是注解 <成唯识论> 及 <成唯识论述记> 之书,亦为唯识三疏之一。现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三册。所谓‘唯识三疏’,是注释 <成唯识论> 、及 <成唯识论述记> 的三种注疏,即窥基撰的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慧沼撰的 <成唯识论了义灯> ,及智周撰的 <成唯识论演秘> 。而注释‘述记’的书,有唐代道邑之 <成唯识论义蕴> 五卷,如理之 <成唯识论疏义演> 二十六卷,灵泰之 <成唯识论疏钞> 十八卷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