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艳后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人们认为,在作为首都的吸引力方面能与亚历山大城媲美的只有罗马城。但罗马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埃及,无论是从军队的规模,还是从势力范围来看,都是如此。亚历山大城的势力范围包括埃及及其周边海岸和岛屿。但就在亚历山大城的地位和声誉不断提升的三个世纪中,罗马已经将势力扩张到全世界。当时,埃及较偏远,不能直接抵达罗马城。即便如此,埃及艳后出生时,埃及的事务还是以一种令人震惊、十分独特的方式和罗马的军事力量混在了一起。这些情况改变了埃及艳后的人生轨迹,因此梳理这段历史有助于了解这位女王事业开始时的情况。事实上,正是由于当时罗马扩张到埃及边境,同时,罗马上层将士从那时起与埃及国王之间的联系又在不断加强,所以这个故事中非凡的女王才会成为世人关注、好奇的对象。这也是她在家族中比其他多个“克利奥帕特拉”更引人注目的原因。
就个人品性而言,埃及艳后的父亲—托勒密·奥里特斯可能是托勒密王朝的国王中最放荡、堕落、腐败的那一个。他道德败坏,一生荒淫无度,最引以为傲的本事是长笛演奏。托勒密·奥里特斯常举办音乐比赛,在赛场上,他和亚历山大城的乐师们同台竞技,为奖金和花冠而搏。但在亚历山大城的民众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看来,他的这种追求并不能展现王室的卓越,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人们关注。人们痛恨他的丑恶行为,同时鄙视他那平庸的抱负。
人们对托勒密·奥里特斯继承王位有很大争议。因为他的母亲并非贵族,身份极其卑微。而他也不是通过对政府进行有力、成功的管理来确立、稳固自己地位的。相反,他完全不理国政。为了保住王位,他制订了一项计划,即和罗马人结盟,从而获得罗马的认可。他认为一旦结盟成功,那么罗马政府就会在他的王位受到威胁时出手相助。
罗马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点儿像共和制。当时,这个国家的两位风云人物分别是庞培和恺撒。在托勒密·奥里特斯提出结盟请求时,正值恺撒当权。而庞培在小亚细亚忙于与米特拉达梯的战事。米特拉达梯的国王态度非常强硬,坚决抵制罗马的势力。恺撒当时债务缠身,急需用钱来缓解困境。另外,他还想用钱来实施一些重大的政治计划。经过长期谈判,恺撒最终同意只要托勒密·奥里特斯支付六千塔兰同(相当于现在的六百万美元),他就愿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稳固罗马和托勒密·奥里特斯之间的联盟。恺撒说其中一部分钱是要分给庞培的。
结盟成功后,托勒密·奥里特斯开始通过增加赋税来筹集钱。这本是为稳固王权而采取的措施,最终却成了推翻他统治的导火线。民众普遍表现出强烈不满,之前一直压抑、掩藏的情绪在此时爆发,最后发生了一场暴力冲突。除了以往的负担,民众又受到新的、比之前更重的剥削,民众不愿忍受这样的事情。将祖国以这种名义卖给罗马,这使他们很难接受,更何况现在还要被迫自己掏钱来促成此事。亚历山大城的民众感到绝对不能容忍此事,于是开始反抗。但托勒密·奥里特斯不是一个果断、勇敢的人,面对危机他无法保持冷静,没能成功镇压示威。在这种情况下,托勒密·奥里特斯的第一反应是逃命,他想尽快逃到罗马,请罗马人支援自己。
在第5章中,读者们将得知,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叫托勒密。—译者注 托勒密·奥里特斯出逃时留下五个儿女。最大的女儿是贝勒尼基四世,她当时已经成年。二女儿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埃及艳后,当时十一岁左右。托勒密·奥里特斯还有两个儿子。当时,他们都还很小,其中一个也叫托勒密。
托勒密出逃后,亚历山大城的民众决定将贝勒尼基四世推上王位。他们认为两个王子年龄太小,在这种危急时刻不能统领大局,因为他们的父亲托勒密·奥里特斯很可能复辟。贝勒尼基四世欣然接受民众赐予她的荣耀和权力。她搬到父亲那富丽堂皇的王宫,开始统治埃及。后来,她认为与邻国联姻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派使臣去向叙利亚的王子安条克提亲。然而,使臣却带回安条克已经去世的消息。不过,安条克的弟弟塞琉古七世,是安条克的继任者。于是,贝勒尼基四世派使臣重新提亲。塞琉古七世接受了联姻提议,来到埃及和贝勒尼基四世结了婚。婚后,贝勒尼基四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丈夫,就派人勒死了他。
经过谋划和安排,贝勒尼基四世又一次谈判成功。这一次,她嫁给了来自小亚细亚某国的王子,或者说假冒的王子—阿克劳斯。比起第一任丈夫,贝勒尼基四世对第二任丈夫很满意。渐渐地,她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确立,王位也很稳固了。如果父亲试图复辟的话,自己已有能力进行有力的反击。
埃及艳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的个性受到父亲、姐姐,以及类似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她目睹了各种斗争,接触了宫廷中的许多极其邪恶、变态、残暴的事情,不过,她也变得充满活力、美丽动人,同时被娇宠放纵。
埃及艳后的父亲托勒密·奥里特斯继续逃向罗马。之前那些不堪的事使他在周边国家臭名昭著;加之此次所作所为使自己陷入困境,他无耻地选择了出逃。这一切让他成了众人鄙夷的对象。
逃亡途中,他经过了罗得岛。恰巧罗马伟大的哲学家、将军加图那个时候住在此地。此人个性坚毅,对当时的政治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托勒密·奥里特斯派使者向加图通报自己到来的消息,他认为这个罗马将军听到他驾到的消息后会很快赶来向他这个大人物请安。因为托勒密·奥里特斯觉得自己毕竟是托勒密王室成员、埃及的国王,现在只不过暂时“虎落平阳”。加图意识到自己和托勒密·奥里特斯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联系,便对信使说:“向你的国王说,如果他有什么事,若他愿意的话,可以来见我。”
托勒密·奥里特斯不得不压住怒火,乖乖照办。因为见到加图,取得他的好感并与他合作,对自己接下来的计划非常重要。为了到达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托勒密·奥里特斯只好去拜访加图,而不是让对方来拜访自己。第二天,他身着盛装,带着很多随从,来到加图的住处。加图的住所和他的性格一样简单、古板。当时,加图穿着朴素,在托勒密·奥里特斯进门时甚至没有起身迎接他,只是挥手示意,让客人就座。
托勒密·奥里特斯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表明了来意。他希望加图发挥影响力,劝罗马人插手自己的事。但加图非但没有流露出半点支持他的意思,反而毫不掩饰地指责他丢弃王位,最终让自己沦为贪得无厌的罗马人的玩物。加图说:“在罗马如果不行贿,你什么也得不到,但就算赔上埃及所有的财富,你也无法满足罗马人的贪欲。”加图建议他返回亚历山大城,利用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加图的拒绝让托勒密·奥里特斯觉得遭到了羞辱。他和随从商议后觉得现在返回为时已晚。因此,整个队伍重新登船,继续驶向罗马城。
到达罗马城后,托勒密·奥里特斯了解到恺撒当时正身处高卢,而庞培在结束米特拉达梯的战事凯旋后成为罗马元老院掌权之人。但这一变化对托勒密·奥里特斯来说并没有不利影响,因为庞培和恺撒都与他关系甚好。曾经,为了和罗马人增进感情,托勒密·奥里特斯送给庞培一支骑兵,协助他与米特拉达梯作战。此外,庞培还收到了托勒密·奥里特斯交给恺撒的一部分结盟费,他打算在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后再收取剩余的部分。因此,庞培很乐意支持这位逃亡的国王。庞培在宫中接见了托勒密·奥里特斯,还盛情款待他。然后,庞培立刻想办法向罗马元老院提请此事,敦促元老们立刻采取有力措施促成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帮助这位盟友平息叛乱。刚开始,元老院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由于庞培的强硬态度及托勒密·奥里特斯的各种承诺和贿赂,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压下去了。元老院决定帮助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于是,各方开始部署行动。
离埃及最近的两个罗马行省是基里基雅和叙利亚,它们分别在地中海的东北岸和东岸。这里的驻军为远征军队提供供给是最方便的。当时,基里基雅处在执政官伦图卢斯的统治下。但伦图卢斯因故需回罗马城,便把这里的政事和军队事务都交给一个叫奥卢斯·加比尼乌斯的将军管理。就在这时,伦图卢斯和他率领的叙利亚军队接到了帮助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的任务。
复辟计划还在酝酿时就发生了一件差点儿毁了全部计划的事。托勒密·奥里特斯在离开埃及之初,让人放出消息说自己已被叛军杀害。这一诡计的目的是掩盖自己逃跑的消息。贝勒尼基四世手下的人很快发现了真相,而且了解到托勒密·奥里特斯是向罗马城的方向逃跑的。于是,他们立刻推断他是去投靠罗马人,向罗马人寻求帮助去了。于是,贝勒尼基四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让罗马人在做决定前听听自己的说法。因此,埃及组织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使团出使罗马。这个团队由一百多人组成。贝勒尼基四世政府之所以派出高规格的使团,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对罗马人的敬意及对此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托勒密·奥里特斯在途中拦截使团或收买使团成员。使团人数虽多,但事实证明,这对顺利完成任务而言还远远不够。当时,罗马正处于混乱、暴力中,国家由胆大妄为、行事鲁莽的军人统治,到处都有犯罪的可能。托勒密·奥里特斯计划在贝勒尼基四世的使团到达罗马城之前,在凶残盟友的帮助下设伏,一举将其消灭。托勒密·奥里特斯的盟友希望他能成功,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得到大笔酬金。途中,使团的一些人被暗杀,一些人被抓进大牢,还有一些人被诱惑、收买。只剩下很少几个人到达罗马城,但他们四面楚歌,不敢采取任何行动来完成任务。托勒密·奥里特斯用计谋成功地破坏了女儿的计划,开始沾沾自喜。
然而,事实证明,用这种卑劣的背叛手段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与作恶者的预期完全不同。在罗马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他们开始鄙视托勒密·奥里特斯。那些一开始就反对帮助其复位的人抓住机会再次提出反对意见。托勒密·奥里特斯的罪行激起大众的憎恶,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庞培也发现自己已无法再支持此人复位。
最后,反对派发现,也可能是假装发现了一部名为《西比拉神谕》的圣书。这部书由祭司们掌管,据说此书的内容是上帝对一些重大事件的预言。其中一段是这样的:“如果埃及国王求助,要对他态度友好,但不要为他提供军事援助,否则会招致祸患。”这给支持托勒密·奥里特斯的人带来了麻烦。起初,他们试图质疑这条具有鼓动性的神谕的真实性。他们说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文字,所有内容都是反对派编造出来的。但这一说法似乎不能成立,他们又试图对这段意义明确的文字做出新的解释。最后,他们坚持声称虽然向托勒密·奥里特斯提供军事援助是被禁止的,但向埃及派驻军队未被禁止。他们准备这样做:当叛军被镇压,贝勒尼基四世被推翻之后,他们再邀请托勒密·奥里特斯回来,以和平的方式登基。他们声称这样不算“为其提供军事援助”,当然也不算违抗神谕。
托勒密·奥里特斯的盟友试图圆滑地解释神谕的内容,最后与反对派的争吵愈演愈烈。庞培利用他手中的一切权力帮助托勒密·奥里特斯。但伦图卢斯在经过长时间考虑后,决定明哲保身,不插手此事。于是,这项任务就由在叙利亚带兵的中将奥卢斯·加比尼乌斯接手。在从托勒密·奥里特斯那里得到了承诺,又从庞培那里获得了不正当的鼓励之后,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决定率兵出征。当然,他是沿着地中海岸穿过沙漠到达贝鲁西亚的,也就是上文提过的埃及的一个边境城市。奥卢斯·加比尼乌斯打算到达贝鲁西亚后继续向前,穿过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进入亚历山大城。如果进攻计划成功,在推翻贝勒尼基四世和阿克劳斯的政权后,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就可以让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重新执掌王权。
在执行这项危险的任务时,奥卢斯·加比尼乌斯依靠了一位杰出将领的帮助。此人是军队副指挥,也是后来埃及艳后生命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就是安东尼。安东尼出生在罗马一个显赫的家庭中。但父亲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留给他大量家产。长大后,安东尼成了一个狂野、放荡的年轻人。他大肆挥霍,把钱浪费在荒唐、邪恶的事情上。很快,他就负债累累,惹上了难以摆脱的麻烦。债主们整天催他还钱,还采用法律手段逼迫他偿还他根本无力偿还的债务。由于他的暴虐和邪恶,他在罗马结下了很多仇人,这些人不断追杀他。最终,他只能潜逃至希腊。
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在前往叙利亚的途中路过希腊时,遇见了安东尼,便邀请其参军。他希望安东尼能终止无所事事、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安东尼虽然生活潦倒,但仍保持着傲慢自大的秉性,他提出除非让自己领导一支军队,否则不会接受奥卢斯·加比尼乌斯的邀请。奥卢斯·加比尼乌斯看到安东尼身上有一种他那个阶层的人独有的大胆、鲁莽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正是当时一名优秀士兵必备的,就答应了他的条件,让他率领一个骑兵团。安东尼在接下来的叙利亚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对出征埃及充满期待。事实上,他对完成这项任务表现出的激情和热忱,正是奥卢斯·加比尼乌斯下决心接受托勒密·奥里特斯提议的主要原因。
正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在这次远征中,他们主要需克服的是穿越贝鲁西亚沙漠的困难和危险。事实上,埃及孤立的地理位置正是它最坚实的保护屏障。极度缺水、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根本没有路,就算是和平时期的商队在穿越沙漠时也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危险。而当军队穿越沙漠时,可能会在途中遭遇敌军的伏击。在穿过无人区后,车马劳顿、筋疲力尽,此时会有敌人的精锐军队在此等候,发起攻击。因此,这次远征是一件铤而走险的事情。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当大批人马试图穿过埃及周边的沙漠时,由于途中缺水断粮或遭遇沙暴袭击,最终全军覆没。
不过,这些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退安东尼。战胜困难所能得到的荣誉诱惑着他,而且正是沙漠中的危险让远征充满吸引力。因此,他率领骑兵团,在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出发前出发,向沙漠挺进。他们计划先让骑兵团占领贝鲁西亚,为主力军队开辟进入埃及的路。托勒密·奥里特斯跟安东尼一起动身,奥卢斯·加比尼乌斯紧随其后。
安东尼率军穿越沙漠
尽管安东尼罪恶昭彰,但他的性格中也有闪光点。他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又沉着冷静、充满智慧。他还不时流露出直爽、大度的一面,这使他手下的士兵十分拥戴他。那个时候他二十八岁,身材高大魁梧,充满男子汉气概。他表情生动,看起来十分睿智。他的前额很高,鹰钩鼻,双眼充满生气与活力。他习惯随意的打扮,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在与手下的人打交道时,他总表现得非常亲密、自然。他会和他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和他们开玩笑,也会和善地接受他们的玩笑,还会在室外简陋的餐桌旁和他们一起用餐。这些习惯对一名普通的指挥官而言将有损威严,但在安东尼身上,这些坦诚、亲密的举动似乎更能突显他的军事天赋和智慧,从而让他获得更广泛的拥戴。
最终,安东尼带领骑兵团安全、快速地穿越沙漠来到了贝鲁西亚城。城里的人没有做任何抵抗,立刻缴械投降,整个守城军队落入安东尼之手,守城士兵沦为战俘。托勒密·奥里特斯下令处死战俘,他说:“他们是叛军,理应被处死。”也许是性格因素,安东尼坚决不同意这样的野蛮行径。因为权力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托勒密·奥里特斯只好服从。他不得不暂时按住他心中蛰伏已久的复仇冲动,必须耐心等待,因为彻底击溃女儿及其追随者的日子指日可待。
当贝勒尼基四世听说安东尼和托勒密·奥里特斯已到达贝鲁西亚,城市已沦陷,并且奥卢斯·加比尼乌斯正率领大军以不可阻挡之势逼近时,她立刻陷入恐慌。贝勒尼基四世的丈夫阿克劳斯早年间和安东尼有私交。安东尼认为,虽然他们俩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不得不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但私下仍是朋友。贝勒尼基四世政府整顿军队,在阿克劳斯的统帅下前去迎战。同时,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带领罗马军团的主力部队和安东尼会合,然后向埃及首都挺进。为了避开埃及北方海岸的水道和潟湖,他们不得不绕道南行,取远道进入大陆。他们沿着这条路经过了三角洲腹地。其间,双方多次交战,罗马军团战无不胜。埃及士兵们却怨声载道、不听指挥。埃及战败的部分原因或许是士兵认为他们所维护的政府只不过是个篡权的政府而已。最后,一场大决战使一切尘埃落定。阿克劳斯战死沙场,贝勒尼基四世被投进大牢,她的统治被彻底推翻。罗马军队进入亚历山大城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
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安东尼和托勒密·奥里特斯都是堕落、邪恶之人,但两个人邪恶的方式有所不同。比如,从他们战后的不同关注点就能看出两人的差别。在战事进行期间,安东尼和托勒密·奥里特斯都认为敌军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就是贝勒尼基四世和阿克劳斯。安东尼很关心自己朋友的命运,而托勒密·奥里特斯最期待看到自己女儿的下场。战争结束时,如我们所料,托勒密·奥里特斯一心只想擒获自己的女儿,但安东尼关心的是自己的朋友是否遇害。
取得胜利后,他们一个欢欣鼓舞,另一个却沉痛悲伤。战后,安东尼在战场上寻找自己朋友的尸体,找到后竭尽全力将其厚葬。在葬礼上,他真情流露,为老朋友的故去哀伤、悲痛。而托勒密·奥里特斯得知女儿被俘后,则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在亚历山大城重新掌权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自己的女儿斩首。